导演:Tamana Ayazi,马赛尔·梅特尔谢芬
主演:Zarifa Ghafari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西方军队撤离后,阿富汗最年轻的女市长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下一代阿富汗人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详细 >
“我把一切都留下了 妈妈 这简直是最大的懦弱”
明明是拜登的声音然后写成川普的,美国人真厉害
围绕阿富汗前政府“最后一名”女性市长的片子,但影片同时也交代了对于塔利班一方的关注,而这两者都在为所谓的理念而坚持着,ta们都在用“正当性”——“诉诸社会价值观”的方式——来维护着自己所坚持的,只不过一方从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来诠释,一方倾向鼓吹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女性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带来对峙的状态之时,也带来了对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但一旦撤走对抗力量之后,“和平状态”的到来是否真得应该喝彩“新时代”?是否应该谨醒后续的清洗以及任何初级阶段时期的洗脑教育?
比较喜欢看纪录片是因为真实而非虚构,尽管制作方也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对塔利班当然是持批判立场的,但对于女市长似乎也并不是全盘肯定,至少塔利班和女市长都是具有政治作秀的成分在的,导演实际上是在追问为什么塔利班会夺权。以女市长为代表的塔利班政府高层看上去在追求女性平权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阿富汗社会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贫困、腐败等问题却被政府避而不谈,这也许是塔利班能够夺权的真实原因吧
什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还处于中世纪时代的阿富汗来说,扎丽法·加法里作为阿富汗的第一位女市长,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扎丽法·加法里必将载入阿富汗的历史。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场,女主上台,希拉里克林顿到场助阵,足见这部纪录片的政治意义。
5分,阿富汗又是谁的家园
Hillary和Chelsea挂名EP的纪录片,观看的背景正值读到塔利班宣布全面执行石刑和鞭刑的新闻,荧屏内外都在纪录着苦难与遭遇,以及女性在这里不得往生的真实处境,立意值得肯定。只是作为纪录片,在“动能十足”的哭泣以及各种怼镜头的高频单人聚焦之外,它很少有沉下来的片刻仔细审视主角与这个话题、这片社会的联系;最终像结尾的提示一样,她只能抱着遗憾和无力感离开。也只能触及“普及”,而没有能力再向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下去。
相比于那个国家女性生存的不幸,我更加痛恨他们根深蒂固的宗教极权,任凭十个女人也改变不了!
讽刺的是国统区人心惶惶,到了塔利班占领区倒是一派安静祥和。
历史倒退如此容易,只需短短几天,女性就不再允许独自出门、不允许上学。扎丽法身处上层阶级、拥有硕士学历、是第一位女性市长、携全家逃难到德国,所以这又是她背离底层人民的原罪了吗?在阿富汗,不拥有相对的有利条件,女性的声音能发出吗?评论里某些评判言论未免也太理想化了。
一开始其实是觉得以她26岁的年纪担任市长 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看到后续她的妥协 无能为力 以及寻求政治避难 也能理解她不是一个殉道者 activist与politician 前者是一种理想主义 但真正主宰人民命运的 是后者 失败了就是失败了 也不是她一人的失败 这一场战 输的是现代文明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记录了很多破碎的理想 与在极端恐怖下尚未渴死的人性的种子 阿富汗是一个美丽的国度 有沙漠 有绿洲 有河流 有家园如今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乌克兰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想起美军撤军时 无望的人民在机场乞求神迹的画面 留下的人民如今所在的 阿富汗 在塔利班控制下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难得有第一手塔利班视角的纪录片,故事本身十分动人,可是很多地方确只是浅尝辄止,不免有些遗憾。
技术上拍得很一般。但看完谁能不说一句男的真晦气呢。
时代面前都是一粒沙,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对个体的选择可以延伸出各种视角。问题是真的有救世主吗?什么样的土壤容易促生宗教狂热?如果只能在自由和教条之间做选择,那有没有相对先进,至少已被验证的世俗教条?
话题有些沉重……女性,阿富汗,未知的生死 经历过lockdown都知道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这种不确定直指生死,我不知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看待生活,怎么想象未来的
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向上
阿富汗女市长的执政和逃离。动荡中,贫民是最无助的。主人公起码可以政治避难,留在阿富汗的只有痛苦。
和当下的情况很应景,只是他为女性而战,我们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改变压迫与不公,非常艰难,我们做的还不够。对于她,我一切都很喜欢,只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放弃她的保镖兼司机,保镖为她出生入死,把她当家人,但她好像只把她当个保镖或司机~ 甚至没有给他基本的尊重,这件事被她处理的,多少有点政客的冷血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我把一切都留下了 妈妈 这简直是最大的懦弱”
明明是拜登的声音然后写成川普的,美国人真厉害
围绕阿富汗前政府“最后一名”女性市长的片子,但影片同时也交代了对于塔利班一方的关注,而这两者都在为所谓的理念而坚持着,ta们都在用“正当性”——“诉诸社会价值观”的方式——来维护着自己所坚持的,只不过一方从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来诠释,一方倾向鼓吹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女性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带来对峙的状态之时,也带来了对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但一旦撤走对抗力量之后,“和平状态”的到来是否真得应该喝彩“新时代”?是否应该谨醒后续的清洗以及任何初级阶段时期的洗脑教育?
比较喜欢看纪录片是因为真实而非虚构,尽管制作方也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对塔利班当然是持批判立场的,但对于女市长似乎也并不是全盘肯定,至少塔利班和女市长都是具有政治作秀的成分在的,导演实际上是在追问为什么塔利班会夺权。以女市长为代表的塔利班政府高层看上去在追求女性平权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阿富汗社会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贫困、腐败等问题却被政府避而不谈,这也许是塔利班能够夺权的真实原因吧
什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还处于中世纪时代的阿富汗来说,扎丽法·加法里作为阿富汗的第一位女市长,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扎丽法·加法里必将载入阿富汗的历史。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场,女主上台,希拉里克林顿到场助阵,足见这部纪录片的政治意义。
5分,阿富汗又是谁的家园
Hillary和Chelsea挂名EP的纪录片,观看的背景正值读到塔利班宣布全面执行石刑和鞭刑的新闻,荧屏内外都在纪录着苦难与遭遇,以及女性在这里不得往生的真实处境,立意值得肯定。只是作为纪录片,在“动能十足”的哭泣以及各种怼镜头的高频单人聚焦之外,它很少有沉下来的片刻仔细审视主角与这个话题、这片社会的联系;最终像结尾的提示一样,她只能抱着遗憾和无力感离开。也只能触及“普及”,而没有能力再向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下去。
相比于那个国家女性生存的不幸,我更加痛恨他们根深蒂固的宗教极权,任凭十个女人也改变不了!
讽刺的是国统区人心惶惶,到了塔利班占领区倒是一派安静祥和。
历史倒退如此容易,只需短短几天,女性就不再允许独自出门、不允许上学。扎丽法身处上层阶级、拥有硕士学历、是第一位女性市长、携全家逃难到德国,所以这又是她背离底层人民的原罪了吗?在阿富汗,不拥有相对的有利条件,女性的声音能发出吗?评论里某些评判言论未免也太理想化了。
一开始其实是觉得以她26岁的年纪担任市长 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看到后续她的妥协 无能为力 以及寻求政治避难 也能理解她不是一个殉道者 activist与politician 前者是一种理想主义 但真正主宰人民命运的 是后者 失败了就是失败了 也不是她一人的失败 这一场战 输的是现代文明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记录了很多破碎的理想 与在极端恐怖下尚未渴死的人性的种子 阿富汗是一个美丽的国度 有沙漠 有绿洲 有河流 有家园如今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乌克兰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想起美军撤军时 无望的人民在机场乞求神迹的画面 留下的人民如今所在的 阿富汗 在塔利班控制下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难得有第一手塔利班视角的纪录片,故事本身十分动人,可是很多地方确只是浅尝辄止,不免有些遗憾。
技术上拍得很一般。但看完谁能不说一句男的真晦气呢。
时代面前都是一粒沙,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对个体的选择可以延伸出各种视角。问题是真的有救世主吗?什么样的土壤容易促生宗教狂热?如果只能在自由和教条之间做选择,那有没有相对先进,至少已被验证的世俗教条?
话题有些沉重……女性,阿富汗,未知的生死 经历过lockdown都知道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这种不确定直指生死,我不知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看待生活,怎么想象未来的
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向上
阿富汗女市长的执政和逃离。动荡中,贫民是最无助的。主人公起码可以政治避难,留在阿富汗的只有痛苦。
和当下的情况很应景,只是他为女性而战,我们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改变压迫与不公,非常艰难,我们做的还不够。对于她,我一切都很喜欢,只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放弃她的保镖兼司机,保镖为她出生入死,把她当家人,但她好像只把她当个保镖或司机~ 甚至没有给他基本的尊重,这件事被她处理的,多少有点政客的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