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的world premiere ,预告片已经播了小一个月,今天正式看完,全程观影感受都无比压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受骗者之一,会怎么样?
如果我是他的家人,又会怎么样?
最重要的是,why did he do it?影片最后一句台词,是Bernie 问采访他的这部影片原著作者Diana,"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do you think I am a sociopath?"本以为Diana会有回答,但几秒钟的死寂沉默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导演留给观众的。
在Bernie逐渐暗淡的目光里,带着这个问号,影片戛然而止。
十几年的诈骗生涯里,"为了避免让家人遭受牢狱之灾而坚持把他们蒙在鼓里","我和泰迪(美国著名连环杀人凶手)没有任何可比性,他把女人的头砍下来当战利品,我却坚持告诉人们不要投资超过一半的积蓄,但没办法,人们会贪心。
"这是他从始至终的逻辑和观点。
但最后呢?
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因相信他而颠覆了人生轨迹,也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最后直接导致了Mark的自杀和老婆的疏离。
我不懂,这样对他的家庭而言算是保护吗?
这么做,如果只是为钱,真的值得吗?
如果不是为钱,那又是为什么呢?
人啊,真是神奇的动物。
豆瓣首篇影评,献给Robert de niro. 这老头,牛!
这两天看到短视频说鼎YF,那些投资者是不看美剧和电影吗?
不知道这种旁氏骗局吗?
甚至已爆雷了很多人还相信“公司会度过难关”。
要说是有人赚了钱买了别墅的我当然也相信,但是在美国也会被追讨不当获利,而内地金融法规漏洞更多。
我知道的几个熟人朋友买过鼎YF的,她们以前是做过安利的,所以都明了这种赚钱模式。
叫我投资我倒也不认为是要害我,有一位甚至说了投几期赚点就收她帮她爸妈也都投了。
我只是懒得操心又嫌烦觉得人生价值观不同爱好不同而不交道了。
别人的富贵或潦倒都和我没有关系。
我不能说我不贪婪不会被骗很多钱,钱和人生一起是一条河流,有人喜欢看它奔腾或聚积成湖,而我想它滋润花草抚摸沙石。
有时水被浪费或成为危害也是难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麦道夫无疑是个狡猾的人,他带给家人财富又把他们与犯罪隔离,想自己一个人承担罪责和后果,但是他不能够。
他的家人即使没有获罪也没有一个能承受住公众的压力都没有善终,所以诈骗犯一开始也是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欺骗了自己吧。
“圣手”把自己和家人葬送。
单从麦道夫个人来说,他辉煌过,也成为历史之鉴,他说他是政府的背锅侠挡箭牌也没说错,早点怎么没查他抓他呢?
他还说他是累了不然还可以继续骗到世界末日。
有话说骗子的最高境界是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麦道夫真的不觉得他是个坏人,他说不是他也会有别人做局,他觉得把他和连环杀手相提并论不可理喻,很多人求着他投资。
我想也是,他是借刀杀人于无形,借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借了刀总要割肉喂人。
总之还是不要借刀给别人了。
刀钝点也自己将就用吧。
一个朋友二十年前买个二十几万的小产权房,前几年拆迁赔了九百万,另一个朋友说他真有远见啊!
我不以为然,当年他那个渔民房握手楼让我免费住我都不会去住的他住到小孩上初中,那种生活方式不是我要过的,我不会为了以后牺牲目前,所以我就是目光短浅,我就是享受当下,给我说远景如何我根本不感兴趣,对于有的人玩的就是心跳反而更能理解。
我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投资和回报的关系,物质和感情都是。
投资有风险,我现在基本上是多看少动,波澜不惊了
作恶不难。
无论是对连环杀人狂还是谎言大师来说,都一样。
相对无辜的人没法想象,老追着问:你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谎言大师本人自己也懵了:一想到这么多年我怎么瞒过来的,我自己都觉得...害怕。
其实哪有那么玄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哪怕你正枕在你受害者割下来的脑袋上,哪怕你把上千人包括自己害得家破人亡,一样睡得着——这是生理反应。
人心叵测,却又简单至极:再大的罪行,再深的懊悔,也抵不过习惯成自然——这还是生理反应。
人自我解释的能力是无限的,记住这一点,任何人类能干得出的事儿你都不会吃惊了。
故事线很简单。
本尼十六年以来的交易全都是伪造的,拆东墙补西墙搞出了一个史上最大庞氏骗局。
本尼的俩儿子与父亲一起共事,但俩儿子安迪和马克对此事毫无所知。
本尼认识并结婚51年的老婆对她丈夫干了些什么也一无所知。
有一天,本尼的事情败露了,不想隐瞒了,对俩儿子以及妻子坦白。
其实自己是个大骗子,把所有人的投资者钱都拆东墙补西墙霍霍完了。
为什么隐瞒那么多年,是因为要保护家庭。
俩傻儿子受不了出身名门的自己被老豆耍了十六年,决定和本尼划清界限。
并高发本尼的罪行。
本尼认罪了。
坐牢了。
一百五十年的刑期。
本尼妻子一开始还去看一眼他,俩傻儿子一直不理他们妈并不允许他妈去看老豆,后来因为大儿子一直被社会舆论压力受不了自杀,二儿子身怀癌症最终长辞种种原因,不仅不去看她老公,连本尼电话也不接了。
本尼众叛亲离可以理解。
毕竟诈骗了那么多钱。
但爱了51年的女人,给了这个女人51年的无数荣耀,财富,感情的这么个女人。
最后为了俩傻儿子,连去探监都不去了。
你告诉我这叫51年的恩爱夫妻?
一个欺诈圣手,遭遇到了感情骗子的故事。
电影《欺诈圣手》这是一部看着心里会很难受的电影,电影主人公伯尼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一手制造着,金额高达350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一些背景资料,整部电影围绕着伯尼的庞氏骗局被揭发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事件所发生的,而想要结束这个骗局的是伯尼本人,当然也是这场骗局出现了问题,但是伯尼没有想要潜逃,而是想用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家人和员工,这是一个前提,很重要的前提,如果说以当时伯尼的实力,潜逃是很容易的,带着几十亿上百亿资产潜逃,也许他所面临的不会是最后的150年牢狱之灾以及妻离子散,但是伯尼没有想逃脱,而是很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能做到这点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
我局的这部电影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伯尼用十几年时间构建的骗局,曾经无数次有被揭穿的可能,但是问题是,这十几年来没有人真的去查,用非法融资手段不断的扩大投资人的数量,如果说不是被高利益驱使,不是过分信任,不会有这么多人最后成为受害者,有的人将毕生的心血投进去,当有一天这个投资如同泡影了,这些人傻了,开始谴责骗局的制造者,可问题是最开始的时候,不考虑风险一味无理性投资的是个人,在谴责骗人者的同时不应该自我反省吗?
就像现在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天天电视提醒,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受骗,这些人不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吗?
我一直不觉得这些人可怜,在他们将自己钱拱手送给骗子的时候,没有人逼迫他们,还有人在不断提醒,一句不知道,没想到根本不是理由,那么受骗后要死要活是在给谁看?
给骗子看?
还是给已提醒你的人看?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个如此之大的骗局,只靠一两个人,意见办公室可以制造出来吗??
难道不是很多人的纵容造就的吗?
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对此质疑,深入研究调查,会如此吗?
十几年时间就出现不了这样一个人吗?
伯尼其实他的观念也有一些偏激,他一心以为自己承担所有罪名,不让家人参与其中,甚至隐瞒十几年不让家人知道,以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甚至自首前还打算给与家人足够的钱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最后接发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他努力保护的人。
这个出发点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伯尼忘了,他用金钱将自己的家人养在一个没有伤害的环境下,他们已经无法接受任何人破坏自己富有安逸的生活,就算是给与他们一切的父亲和丈夫,所以当这个骗局被揭发后,他们不能面对的是自己不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所有的抱怨仇恨使他们看不到自己曾经富有的生活是谁给予的。
如果我有这样的妻子,一辈子荣华富贵,只因不能再给她安逸的生活就抛弃自己的丈夫,儿子呢,甚至连签字保释自己的父亲都不肯,更不要说关心和分忧,这样的家人为什么要珍惜,凭什么?
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承受所有的压力烦恼只为给自己家人一份好的生活,就算是错,这份初衷是好的,难道这些应该被忘记吗?
伯尼的大儿子因为不堪忍受压力自杀,妻子搬到原理伯尼监狱的地方生活,并不再相见,相对而言的二儿子安德鲁至少敢于站在公众面前来澄清事件,算是比较好的了,只是相对,但是作为伯尼的儿子,真的不值得伯尼这么做。
所以说,这部电影看完心里很难受的,所谓对错是相对而言的,在遇到问题之后,人性才更显现,好与坏,善与恶。
搞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到底是他犯错的时候惩罚呢还是逃脱惩罚呢?
到你那500亿跑哪儿去了呢?
他花能花的完吗?
他孩子他家人都有没有收益呢,就很能说的清楚,你就这样吧,反正嗯,美国美国法律证明了你不管干了什么,顶多就是个监禁,就是在换个地方好好活着而已,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犯罪,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这样了,打住。
在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不断追问下,伯纳德·麦道夫带着一点怒气反问她:“你觉得我是反社会的吗”?!
最后,影片《欺诈圣手》镜头停留在麦道夫的面部,在长达5秒的特写后突然结束。
《欺诈圣手》是由HBO播出的电视电影。
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迄今为止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盘者伯纳德·麦道夫展开。
伯纳德·麦道夫是华尔街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建立者,是华尔街的巨人,神话传奇,无数人的偶像。
这个足以在他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在一夜之间的分崩离析。
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制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高回报基金,最后套住了65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出现挤兑,一时间他无法筹到70多亿美元给客户赎回,最后,他不得不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承认这个一直都不存在的基金。
他的两个儿子,一直视他为偶像的最亲密的门徒在第二天告发了他。
整个“局”瞬间垮塌。
一年后,麦道夫被法院判决入狱150年。
一年后,通过变卖麦道夫的财产,甚至包括其妻子的内衣,追讨回了仅仅15亿美元。
从商业大佬,到一般中产,无数人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桩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金融诈骗案宣告落幕,无数人对此心有余悸,但他们只能把怨气,把罪恶,把口水洒向麦道夫一个人。
他们无力,也不愿反思。
《欺诈圣手》由奥斯卡奖常客,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掌镜,面对小说和现实,他选择了提炼故事,从他拿手的人物刻画上,人物关系上制造情绪浓度和戏剧张力。
影片从记者在监狱中对麦道夫的采访展开,记者想知道几个关键事件。
这场诈骗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这场诈骗能够成功。
这场诈骗对于麦道夫的影响。
还有麦道夫自己对于这场诈骗的看法。
巴瑞·莱文森需要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解答这场史上最巧妙的金字塔骗局,在时间上的确捉襟见肘。
于是他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加上纪律片式的再现方式,以家庭入手,以麦道夫为人物中心,围绕他的家庭成员,两个儿子和妻子,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的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影片一开始,麦道夫就被自己的儿子们从神坛拉下。
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第二天告发他。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
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参与其中。
麦道夫的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
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
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这时,影片用几个桥段构建了麦道夫本人和马克的父子关系。
马克非常希望接管公司,几次和父亲摊牌,但麦道夫一次次拒绝,他甚至直接告诉马克原因,他的能力不够,她的哥哥安德鲁更具有实力。
这让脆弱的马克颇受打击。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麦道夫的专断和暴躁。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
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罪人,变成了小人。
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麦道夫的另一个儿子安德鲁,影片中同样用笔颇深,他有能力,有野心,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光芒。
他和父亲摊牌,希望离开公司,但麦道夫直接骂他自私,横加决绝。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
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向他发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
最后,他死于癌症。
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的说,“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
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要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
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通过三位最亲密的人,影片从侧面给我们呈现了麦道夫的形象,这个父权的专断之人,在爱的名义下,完成了这桩“骗局”。
麦道夫不断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
被揭露后,他依然不断强调会妥善安排家人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可结局是,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家产全部被收押,妻子只能去和姐姐一同居住。
很多员工上了黑名单,许多投行证券公司不愿意要和麦道夫合作过的人。
他们最后甚至没有拿到承诺过的奖金。
他企图以爱巩固的家,最后却瞬间瓦解,他也落得孤寡在监狱终老、死亡。
麦道夫其实一点也不在意150年的牢狱生涯,他心痛的是儿子,和妻子先后与他断绝关系,是孤独和放弃最后击垮了他。
影片对于为什么麦道夫能够通过8年时间,不断拿到许多富人,许多华尔街的精英们一生的积蓄,用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戏剧性场景进行了解读。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甚至说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
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资金漏洞。
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他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陌生男人,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
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但随便几句试探,最后,这个男人居然愿意拿出4亿美元。
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两人的交谈在现场乐队的互文下逐渐升级,鼓手敲打的节奏提速,人内心的欲望在膨胀。
其实那群华尔街的精英难道真的不知道麦道夫的基金有问题吗!
他们只是不愿意过多的过问这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真实内幕而已。
他们在贪婪的欲望控制下,只是希望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人而已。
麦道夫直言,华尔街动荡,这时需要一个替罪羊,需要一个背锅者,他不过运气不好,在挤兑中没有挺过去,所以最后所有脏水都破向了他。
如果他筹集到足够的钱,或者说挤兑的现金没有那么多,他挺过了寒冬,说不定现在他还是那个华尔街的英雄。
这场人类原罪的集中体现事件中,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
影片最讽刺的一幕是,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根本里面就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
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其实终究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贪婪!
影片的最后,麦道夫问的那个问题其实值得玩味,“你认为我是反社会的吗”?
其实恰好相反,麦道夫就是社会的,他玩懂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玩懂了当今小社会下的人性特征。
他用最社会的方式,控制住了这群生活在社会之下的人。
同时,麦道夫也被社会吞噬,他,包括他的家人,一直挥霍着别人的钱,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让他无法推卸自己的罪恶。
其实,金字塔旁氏骗局无处不在,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宝塔就会瞬间垮塌。
但我们不要忘记,参与进去的人都有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
昨天不小心看到秦晖的旧文《“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为何能有持续高速增长30年的奇迹?
他给出的答案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以集权降低制度转换的交易成本”成为“奇迹”的主要原因。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秦晖没有看到观念对于市场的制约作用。
可以用电影《欺诈圣手》来举例。
这个电影以美国历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非法集资)麦道夫为主角,讲述了这个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庞氏骗局败露后的境遇:众叛亲离,儿子自杀,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骗子的鄙夷。
其实他长子根本没有参与到整个欺诈活动中,但是出于自责和社会压力,而自杀。
而次子也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表示对他的欺诈行为不能原谅。
这表明了除了法律约束,道德对于人的犯罪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惩罚作用。
这在中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这个故事如果换在中国,这个骗子就算坐牢了,估计也还在得意洋洋:我凭自己的本事,骗了那么多人,多厉害呀!
他的家人估计也很得意,我爸多有钱啊!
我就喜欢有钱任性!
那些傻逼被骗是活该。
这说明什么?
中国社会已经变成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家。
是一个有道德的骗子骗得多还是一个没有道德的骗子钱多?
当然是没有道德的骗子!
没有道德约束的经济发展比那些有道德的社会发展要快得多,也持续得久!
但是,欺骗总有穿帮的一天……
影片围绕美国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主使者麦道夫展开,原以为是介绍这个庞氏骗局的如何展开的。
但导演对于这个似乎不是很感兴趣。
而是从麦道夫和他的亲人朋友展开描述。
他的妻子从一个一直依靠她的富太太到一无所有。
他的大儿子从小视自己的父亲为神灵一般的存在,到信仰崩塌,不堪重负最后在自己家中自杀。
二儿子在几年后对别人问他你是否想见你的父亲,是否想跟他说说话。
他沉默许久说道:“我的父亲已经在我心中死去。
”令我惊奇的是麦道夫对此种种居然始终保持冷静,毫无失态。
在对着麦道夫的那个长镜头里,我想可能只有这样一个冷静到可怕的人,才可以把一群富人骗的团团转吧。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讲金融不太多,讲家庭悲剧为主
以为要讲帝国的构建,没想到只看见帝国的崩塌……玩反思?那何必浪费这么好的卡司!!
睡着了N次
德尼罗确实出彩,一个金融大鳄的狡诈,坚忍与冷酷展露的淋漓尽致。金融的每一分钱都流淌着贪婪与背叛。
7分有吧,就是太冗长了
“你觉得我反社会吗?”
失望,这部传记纪实电影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到伯尼的行骗过程啊!
电视电影 拍的有点拮据 格局搞得很小 又很流水又冗长 太一般
结局惊呆了。当年对这个新闻有点印象但是没想到后续是这样的。
庞氏骗局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永不断扩大的资金源制造赚钱假象吸引贪心的人投资,所以如果有人抽资现金流可能跟不上。不过这个电影倒并不是仔细讲述华尔街那场大型庞氏骗局的,而是拷问家庭在公司崩溃面前有个屁用。同时提醒傻子们,不要看到收益就激动。
It's how the system works.
不太了解麦道夫,不过影片对于麦道夫一家的描写还是很有意思的
德尼罗演技发挥出色,身处丛林城市,成年人更应对自己的资产负责,身陷庞氏骗局要么缺乏逻辑,要么不愿承担责任,背后都离不开利欲熏心四个字。
好好的一个故事讲的稀烂,
这完全没有一种反差,毕竟之前麦道夫有过辉煌,而这个片子却可以描绘了麦道夫被罪行的惩罚,仿佛就是在拿他当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样,但现实中的人是多面性的,包括人生的起伏似乎这都没在影片中表现。
我觉得很好看!
如果说梦之安魂曲是吸毒危害宣传片,那么这部就是欺诈危害宣传片了,当然,还没好到那么极致,不过一些片段还是很发人深思的。麦道夫真人长得和德尼罗还有几分相似呢,这个诈骗了600亿美元的前主席,在电影中展现了他的自大、懦弱和耍赖疯狂,最后事与愿违众叛亲离。片子还参考了一些大空头的处理方式
看完《别惹我》之后再来看的这部,但没看懂……
也算是个神话了,人性是贪婪的,你能说投资麦道夫的人不是共犯么
结局早已写好,以为是讲述如何骗的,其实是告诉了骗完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