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罗宾汉悸动闺中密友狼人镇「得到我」~恋路篇~深牢大狱贵族大盗刺客部落I绿石炼狱神秘巨星蹩脚英语我是处女座巴比伦柏林第四季美男高校地球防卫部HAPPYKISS!流浪地球落魄保镖之危机疑云爱情守望店大漠江湖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眉山神秘敌人聚焦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雾气蒙蒙天上的孩子强袭魔女异世界悠闲纪行二十一天猎手蛋糕卫生间的圣母像

 长篇影评

 1 ) 目之所及

每个人的眼睛看见的都是前方,能看到目之所及的一切,却唯独看不见自己 而每一次看见的,却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因为任何人和事,其实都不是可以被他人全部理解的,加之同一个角度,永远不可能同时站两个人,所以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总是希望可以被他人理解,却很少想到要去理解他人。

如果换一个位置考虑问题,可能看见的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象了,就好像我以为没有发生过的事,其实早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发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着的个体,谁也不能替代谁活着。

因此我们不知道的事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上许多,这也便决定了我们总是以索取的姿态存在着。

想要自己喜欢的衣服包包手表,想要要吃喜欢的食物,想身边的人都喜欢自己,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出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摆脱痛苦想忘记伤害想得到快乐……但其实,我们给出的答案又有多少呢?

我们想要别人理解的时候,有试图真的去理解对方过吗?

我们想获得物质满足的时候,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多少吗?

我们想付出的时候,有想过对方是否需要吗?

我们想得到一些什么的时候,有想过这样将要为之付出的是多少吗?

而这些付出,又是否值得呢?

…… 对,问号太多了,也没有完全解答的必要,因为很多事是不需问而有的事是不能问的。

我也不想知道全部的答案,因为有时候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就在于它的未知性 可是这部讲述伊丽莎白2世的电影里,我还是看到了理解的重要。

女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女王,何止是世袭家传这样简单的制度就可以维持的,更何况要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

也因此看到,布莱尔的出色,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能力上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有所成就,智商情商以及天赋的一些善良本性是必须的。

对于女王如此,对于首相亦如是 我们不是女王,也不是首相,但有些生存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凡事总是考虑着“我要……”的时候,即便想的是:我要快乐。

也会变成让人不高兴的根源 所以有的时候想想,动物比人快乐,恐怕并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他们是低人一等的动物,而是是有的事情,太过在意反而会显出人类的愚昧来了。

把所有问题化繁为简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这句话不无道理……

 2 ) 一段漫不经心的八卦

《女王》这部片子早就下了来,但是一直放着没有看。

前两天翻出来看了,才发现这片子到也不是随便那么就能够看懂的,原因是这里面的背景极深,竟然也需要预先习得种种的英国王室的恩怨情仇才会看到很多地方,知道导演的别有深意,当然,你可以把它当成八卦来看,但是实际上,那应该叫做“历史”        偏巧的是,正好在之前的不久偶然在电视上看了戴安娜的传记,我忘记了那是英国的哪个电视台做的,只是除了大量的事实报道外,戴安娜当年在电视上做的访谈以外,还访问了戴安娜很多的生前好友,这样串起来的一个叫做戴安娜的女人的人生,突然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然后再看这部名为《女王》的电影,更是感慨,可以说,不对戴安娜有多一点了解的人,是不会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只是他们并不知道。

        1981年,和查尔斯王子举行世纪婚礼的时候,这个叫戴安娜的灰姑娘只有20岁。

当时有多少女孩曾经羡慕她的好运气,很多年后,事实证明这是她人生中最错误的选择,然而当你在二十岁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特别强烈的爱着其他的某个人的话,又有几个女孩能够有力量去拒绝大不列颠帝国未来的国王的求婚的。

当年的卡米拉和查尔斯正热恋的如火如荼,女王为了拆散这两个人,责令查尔斯成婚,那就结婚吧,查尔斯最后选择的戴安娜。

有一种说法是,连戴安娜都是卡米拉替查尔斯选的,因为比起那些绯闻满天飞,风情万种的贵族家女孩来说,戴安娜像一个纯洁的洋娃娃一样不谙世事,将来会很好摆布。

这样,即使查尔斯王子结婚了,对于卡米拉来说,他也是牢牢被自己抓住的。

        据说戴安娜知道这个真相后完全抓狂,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我个人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当然很多人可以不相信,但是卡米拉从头到尾都横在查尔斯和戴安娜中间,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很多人都对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吧,在王室,在政坛,这样的三角关系,绯闻韵事,不过是花边点缀,按照“潜规则”,你理应维持婚姻以及面子,保持沉默,当然,作为交换的条件,你也许也可以拥有你自己的“奸情”。

然而戴安娜开始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她要爱情,也要婚姻的忠诚,比起那些皇室的成员来说,她太真实,太单纯了,也太要强了,她无论如何也夺不回查尔斯的心,在这段婚姻里,身为英国的王储妃,竟然数次试图自杀。

另一方面。

她又要强得一定要和女王抗衡,并把一切的真相说了出来,公开给查尔斯难堪,所有的人都恼羞成怒了,特别是女王。

最后戴安娜也找了一个自己的情人,但却不幸的很,这件事被媒体曝了光,英国人在一夜之间知道了他们的王储妃的情事,女王当机立断做了一个决断,一脚把戴安娜踢开。

下令查尔斯王子与其离婚,这场离婚大战,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离婚。

        一段错误的婚姻不应该毁灭人的一生,妓女尚可弃暗投明,从头来过,然而戴安娜却不可以。

离开查尔斯之后,她爱上了她的牙医,那是个中东人,留着一脸络腮胡子,看上去普通平凡,面目模糊。

她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完全看不出那男人到底有什么好来,但是她就像一个小女人一样爱上了那个男人,给他写热情洋溢的信,打电话,送礼物,跑到那男人的诊所去“看牙”。

但是她想做一个普通女人,过普通女人的生活,又普通女人的爱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记者们不放过她,对她进行围追堵截,牙医男朋友要藏到她汽车的后备箱里,才能躲过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这样子的爱情,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牙医男朋友最后抛弃了戴安娜,他的确太普通,没有力量给她她想要的支持和保护。

后来,好像戴安娜还交过一个普通人做男朋友,记得好像一样是个中东人什么的,也是一样的全情投入,一样的被抛弃的结果。

        再后来,戴安娜的绯闻对象几乎就都是非富即贵了,从前我总以为这是她的选择的结果,现在才知道。

不是她不渴望平凡的爱情,是平凡普通的男人都没法要她,也保护不了她,她已经没有了平凡幸福的可能,但是她太想幸福了,努力抓住生活的浮木,不让自己沉下去,她善良,真诚,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处,希望能为人们做有意义的事,她不顾危险的去探访艾滋病人,走进雷区,希望做个好母亲,希望被爱,也努力的去爱别人,在后来,她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出于她自己自愿,而不是身为王妃的一个任务。

但媒体永远关注的是她的绯闻,她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却从不像她希望的那样,关注她所做的其他事情。

从她的谈话里,你就知道她一直活在王室的阴影里没有真正走出来过,因为她知道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幸福的在一起,她知道女王高高在上,一言不发,在冷冷的看着她,看着她将怎样自暴自弃,怎样的自甘堕落的沉沦下去。

这样的一场在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她实际上是无论如何都输惨了的,直到她死的那一天。

        作为威尔士王妃失败的一生,最后得到了无上的荣耀,这荣耀来自人民,人民爱她,是因为她除了是威尔士王妃以外,她还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活生生的女人,一个有爱,有恨,却依然从不虚伪,相信善良却饱受伤害的女人,还因为,她与人民的亲近,是出于她心中的爱,而更多的王室成员做这些,是出于身为一个王室成员的责任。

在政治的世界里,她是最不政治的一个人。

人民不是傻瓜,人民的心,体会得到。

我们当然不能说女王做错了什么,查尔斯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身为他们会做的事。

只是也许直到女王走到白金汉宫悼念的花海前的那一天,她才真的明白,她实在低估了她这位前儿媳的魅力,她并没有赢,且永远也不会再赢。

        回到电影之中,最好的结尾,应该是戴安娜最后那一回眸的瞬间,而后面女王为自己做的解释实在是有些狗尾续貂。

我觉得老太太其实什么都不用说。

当然,谁让这部电影叫做《女王》呢,死者已逝,生者还要为一切解说。

其实你很难说到底谁是错的,然而至少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在了解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后,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你才会懂得英国人对待戴安娜的感情,才会懂得,为什么人民会指责王室,会觉得王室对黛安娜的悲剧,是负有责任的,才会懂得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女王的表情,其实是多么有趣,多么的意味深长。

        杜拉斯曾经说过,“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

”那晚看戴安娜的访谈中,她的一个生前好友最后说了一句话,“也许她这一辈子,唯一真正爱过的人,只有查尔斯王子。

”。

        联想起戴安娜的一生,这句话听着,真是让人郁闷极了。

        现如今,小王子们都长大了,查尔斯和卡米拉终成眷属了,当年戴安娜的保镖啊管家啊都可以出书了。

还有一部叫做《女王》的电影,女主角得了奥斯卡。

那个叫做戴安娜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呢?

我想,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年头,就这么来了,又走了,做王妃,生下两个儿子,然后离婚,然后暴毙。

她的人生,可否有过更长久一点的幸福的时光?

她的人生,竟然和所有的普通人的人生一样无法自主,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也是来打酱油的吗?

        答案,也只有在风中飘逝了。

 3 ) 民曰不便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

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

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

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

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

---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

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

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

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

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

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

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

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

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

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

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

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

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

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

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

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

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

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

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

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

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

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

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

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

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

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4 ) 女王,女王

女王,女王!

这是一部以伊丽莎白二世为中心人物的传记性电影,影片围绕女王和首相布莱尔之间的关系展开,并以戴安娜王妃去世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以此表现英国王室与政府,与人民大众,以及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中女王的形象让人产生了诸多的思考。

这是一个成长于战争年代的英国王室代表,恪守着上百年来王室贵族教育所赋予的清规戒律,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她在意英国王室的传统与尊严,在意王室贵族在整个国家中的象征力。

一方面,这是她身为一个王室成员不得不做的,而另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已经在她身上根深蒂固,成为她毕生所信奉和尊崇的信仰。

生为一个现代的普通大众,或许应该站在民众的角度批判这种刻板和不自由带给整个王室乃至整个社会的教条与压抑,然而,从一位历经二战,历经冷战世界,再历经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风云变幻的王室人,从女王的言谈举止和仪表尊荣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得体与大气,规守与典范。

在一个国家,尤其像英国这种有着浓厚传统与历史的国家中,需要也必须一种王室与上层社会的典范存在。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有以人民大众所选出的首相为亲民代表就足矣,而王室,归结到王室的代表者——女王,这个形象与某种信仰的代表是无法取代和被摒弃的。

在是否为戴安娜王妃举行以王室名义的葬礼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诸多矛盾的焦点。

王室权力与政府首相权力的归属之争,王室女王与人民王妃的形象冲突,王室对人民的态度与人民对王室的期待之间的落差,都在影片中表现出来。

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思考和逐渐转变的女王,这些在与其他王室成员的对比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虽作为一个王室贵族的成员,她并没有完全将自己凌驾于人民和整个国家之上,而是从内心想要为整个英国的荣耀与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在战争的年代,她通过广播宣传鼓舞民心,战争胜利了,她同民众一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可能,在女王的心目中,永远存活着对于那个纯真而美好年代的希冀与怀念,也存在着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经历了几代的民众变迁后的英国人民,依然会像二战时那样对王室,对女王,怀有无限的尊崇与爱戴。

然而,时过境迁,世界在变,时代在变,英国人民在变,而唯一恪守不变的是英国的王室,这必然会被整个巨变的世界所质疑。

人民怀疑这样高高在上的王室是否依然值得他们尊崇,他们或许开始考虑要不要取代它,他们产生了对像戴安娜一样的与民亲近的人民王妃的某种狂热追求,于是产生了对这位王妃死的宣泄式的怀念和对英国王室的抵触。

女王也在质疑,苦闷的站在这样风口浪尖的地位和这样风口浪尖的时代,她该如何保持英国王室的传统并消泯与人民的隔阂。

她并非对人民不屑,她的内心,是一颗永远为英国跳动的,然而,经历了几代人并恪守不变的心。

因为跳动,所以感动,而因为不变,所以离人民越来越远。

女王,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女人。

无论她在整个国家中代表了多么崇高的地位,在整个世界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她依然是个个人,是一个女人。

这或许表现出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某种差异,因为君主制会将某个个体无限的放大,当将优点放大的时候,那是人民无限的尊崇和宗教般的狂热,那将是整个王室的荣耀,然而,一旦不断放大的是缺点的时候,那样的压抑和摒弃将由女王一个人承担。

作为一个女人,她不能表现出如男人一样的强大和威慑力,他不能用暴力和强势来压倒一切,她只能选择一种渐进的,抑或是柔弱的力量来对抗某种反对,而更多的时候,是屈从和忍受。

她只能站在皇家狩猎场,在寂寞无人的时候,悄悄的流下几滴不能为他人所见的泪水。

这并非王室和国家的悲哀,而是作为一个女王,一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人的,孤独的个人的悲哀。

然而,整个影片中,无论是在于新首相见面的端庄礼仪,还是在王室困境中挣扎的无奈与矛盾,抑或者最终屈服和改变的故作自然,我们所了解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

一个拥有上好的皇室教养的王室成员,一个深爱这个国家的女王,一个孤单却肩挑重担的女人。

不论如何,她都是女王,毋庸置疑的女王。

 5 ) 不懂民心,恪守陈规

还记得当年戴安娜去世,人们的焦点一开始在绯闻,然后在于她是否已经再怀孩子,另外猜测王室是幕后黑手。

随着时间推移,王室无动于衷与冷漠,令所有人的愤怒与日俱增,终于明白戴妃生前在王室受到了什么样的冷遇。

真心的,好歹是自己孙子的妈妈,她死了,你们立刻出去度假是几个意思?

不让用专机又是几个意思?

当年戴妃威望可以说大过女王。

因为她走到很多王室怕弄脏衣服的地方,去拥抱非洲的灾民,去关心当时人们恐惧歧视得艾滋病人,真的王室其他成员,谁在乎过这些人呢?

他们只是高高在上罢了。

你们自己远离人民,还奇怪为什么没有民心?

还觉得戴妃做秀?

什么思想啊?

这里面提起电影明星和设计师都一种不配给自己提鞋的表情,真心的,新世界,谁还要这样的王室啊?

好在威廉和凯特都不负众望,近几年女王的形象也算亲民多了,查尔斯卡米拉?

呵呵哒吧……这个片子看过去,我只觉得王室的脑回路真是一直飞在天上,跟百姓想的真心不是一套。

戴妃就是平民的王妃,永远。

 6 ) 《女王》:一生一角色

海伦•米伦在金球奖的获奖感言上这样说:“此时此刻,要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这里的话,她可能会有一番惊人的发言吧?

她会说谢谢你们!

然后她的态度先是会十分谦逊,接着眼含热泪,最后变得坚强有力。

我无话可说,只能衷心地感谢你们。

我演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角色。

”海伦•米伦的这一番关于英女王的话,的确符合我心目中的她——谦逊、易感而且坚强。

底子是温柔的,温柔中又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

前几天又一次看到两张照片,张爱玲和扮她摸样的刘若英,还是哑然失笑,因为刘若英完全没有张爱玲的味道。

即使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姿势,可你看她们的眼神,她们的表情,根本就是两个人。

张爱玲的眼神是眼中无物的风华绝代,而刘若英则是故作不屑实则一心讨喜,十分小家子气。

那种大家风范、骨子里的傲气,只属于家世显赫的张爱玲,这种特质由血缘而来,而不是一副小女人气的刘若英所具备的。

就好像这次看海伦•米伦的女王,必须得承认,米伦演了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能够打动你,但是,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王者的霸气往往蕴藏在那种宽厚的外表下,所有的照片资料里看到的她都是宽厚如外祖母,不怒自威。

因底气十足,所以不需故作姿态,以表示独特,说是上帝赋予的也好,说是人民的支持也罢,反正这个女人从来稳稳当当,但是她温柔的眼神却令人不自觉地为她吸引,听她调遣。

而海伦的这个女王,雷厉风行,做事风风火火,说话也斩钉截铁,反映迅速,总而言之,是个十足铁娘子的角色。

如果说女王是一头温和的驯鹿,则米伦就是一头快活的羚羊,同样有魅力,但不是一种人。

电影里有一幕,被戴妃之死事件搅得焦头烂额的女王驾车出行,在河滩里搁浅,看见河滩上的一头麋鹿,那是这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幕。

米伦久久看着那头麋鹿,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

米伦的眼神,盯着麋鹿的眼神,是一种完全超乎了自我的安详与坚强,坚强中又有温柔,那是一种人类的表情所能达到的某种极限的美,是完全忘我的,无法言喻的美。

这一刻的米伦演出了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首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外祖母,当戴妃身亡后,她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让铺天盖地的报道影响到孙子,于是叫人取走他们身边的收音机和电视。

她的母性,是她平凡的一面。

而面对责难向王室倾倒而来时,她终于肯放下架子,向全世界公开讲话,表达对戴妃的敬意和哀悼,说,她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女王不僵化,具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并成功将危机事件转化,其智慧、魄力和勇气是她不凡的一面。

米伦和女王的不同,从米伦的获奖感言里就可以看出来。

女王是要讲礼仪的,而米伦则是新女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无话可讲就不说,才不要管别人的眼光呢。

但是女王是不可能的。

即使她也一样无话可讲,但她要顾及她的国家,她的人民,她的形象会影响到的一切,所以,她只能倾心扮演好女王的角色。

要说谁可以得那些奖,我觉得没有人比女王本人更合适,因为她用毕生心力只倾注于一个角色,并且几无纰漏。

 7 ) 刑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放弃和坚持当鹿吊起的时候,当女王走上圆形的讲台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相似

 8 ) 民主暴力

原名:The Queen译名:女王导演:Stephen Frears主演:Helen Mirren、Michael Sheen、James Cromwell、Sylvia Syms发行:Miramax国家:英国上映:2006最近翻出很多被我冷藏已久的电影,比如《女王》。

看了第二遍才发现,这部“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确实名不虚传。

尤其61岁的海伦·艾伦,演技实在太好了,动作、表情都那么地恰到好处,毫无悬念地摘走了影后桂冠。

这是我写过最认真的影评,虽然只写过三篇,但趋势总是好的。

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很浓,总要有些了解,否则便不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细节刻画,自然也体会不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片中的女王指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太后可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二者相差了近400年。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1558年登基,终身未嫁。

其统治期内,英国变得统一繁荣,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或“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二世(1926 )于1952年加冕,现任英国女王和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

关于她的头衔还有一大长串:英国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女王、巴哈马女王、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女王、格林纳达女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女王、圣卢西亚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纳丁斯女王、图瓦卢女王和英联邦(53个成员国)最高元首。

她,就是片中白发苍苍的老人。

关于她的王位还有一些故事,这要讲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国王,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

他在皇室的传统与制度面前,放弃江山而选择了爱情,与一个结过两次婚,老公还在的女人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成婚。

于是,在1936年,王位到了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手里。

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对此并没多大兴趣,有点被迫且有怨言,1952年病逝。

影片中的女王也有抱怨爱德华八世的不负责,并将父亲的短寿归咎于此。

女王的丈夫是菲利普亲王(Philip),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元帅、陆军元帅和空军元帅等职。

原是希腊和丹麦的王子,为了和伊丽莎白结婚,于1947年放弃了王位继承权而加入英国国籍,取名菲利普·蒙巴顿。

他们的婚姻算是幸福,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迎来了60周年的钻石婚。

影片中他代表了强硬的保守派。

从下面这段对白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权力决定一切:A few of us in a fort, hordes of zulus outside, so is's vital you hold firm. Stick to your guns. You wait. They will come to their senses soon. They have to.只是他一直穿着象征传统的裙子,与身边的西装革履相比,落寞而又不合时宜。

他们有三个孩子,长子是查尔斯(Charles),这个英国未来的国王身边有着太多的绯闻。

在1981年与黛安娜(Diana)结合,这是一个被称作童话的婚姻。

漂亮的王妃成为民众追捧的皇室明星,狗仔队开始了24小时跟踪。

如此不露风的监视下,查尔斯与开蜜拉·珊得(Camilla Shand)的婚外情成了秃子头顶的虱子。

并最终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裂痕,导致了双方的背叛,黛安娜也有了情人。

经过长期的分居后,痛苦的婚姻维系了15年,于96年结束。

第二年,黛安娜与情人约会后,为了逃避狗仔队的追踪而死于车祸。

显然,这是一场让女王有些难堪的悲剧。

附注:查尔斯与开蜜拉的婚姻困难重重,终在2005年举行了私人婚礼。

但作为下任国王,查尔斯的妻子要在婚前保持童贞,而开蜜拉已经二婚。

所以,即使结婚,她也不会得到“王后殿下”的称谓,只能是“英王贵妃殿下”或“英王伴妃殿下”。

曾有人指出,因对婚姻所抱希望不大,开蜜拉将黛安娜介绍给查尔斯,用作恋情的掩饰。

介绍完了这个家庭,还剩另外一个主角,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他生于1953年,不满30岁便成了下院议员。

94年当选工党主席,97年击败执政18年的保守党,出任内阁首相,并在01、05年连任。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97年,布莱尔刚刚上任。

开篇便有一段对话,女王对画匠“It is your government”。

的回答很理所当然,“yes”。

而此时,赶来见女王的布莱尔夫妇却在车里说,“you're a man that's just been elected by the nation”,“你是人民选举出来的首相”。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女王虽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权利和义务都被宪法明确地限定,权力只剩下形式上和礼仪上的。

国家最有权势的是首相,他虽然会就某些事务向女王征求建议,决定权却在他。

但这个国家又延续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礼仪和形式上的女王仍高高在上。

在任命首相的仪式上,布莱尔要单膝跪地。

即使平时,他也不能背对女王,所以我们常看到他倒退着离开。

由此必然会带来很微妙的二人关系。

第一次见面,从布莱尔略有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女王存有敬畏。

之后,随着剧情发展,这种感觉逐渐改变,直至对女王提出带有胁迫的“建议”。

而布莱尔夫人那笨拙的行礼,显示了她对这次见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和准备。

的确,她是一个反对君主制的人。

而女王,她对这个在选票上击败连续执政18年的保守党的工党领袖是略有顾虑的,但也不以为然。

面对这个小自己近三十岁的年轻人,女王在谈话中强调着你只是我的第十个首相,英国历史上向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我是营盘你是兵。

并对英国的英雄,保守党首相丘吉尔做了怀念。

第一次见面便把整个人物背景铺开,仅仅几个表情和几句话而已。

当然,布莱尔的智囊团对女王同样不以为然,作为新一代,他们认可了民主,也认为国家在走向民主,只是那个象征意义的女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存在,他们持了怀疑。

当他们拥有权力时,便想到了一个词,revolution。

就这样。

黛安娜死了。

女王并不喜欢黛安娜,这很容易理解。

婆媳关系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何况一个权威的女王和出轨的儿媳。

既然已经离婚便不再是皇家成员,官方自然不需要表态。

女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正常的想法而已。

可惜,事情逐渐变得不简单。

女王的不表态让民众有些激动,他们哭、他们闹、他们摆出的鲜花甚至堵住了白金汉宫。

他们对一个未曾见过面,仅在各个小报上读过几篇绯闻的王妃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露宿街头、对着镜头嚎哭,这些万里挑一的表情被捕捉、夸大、散发,然后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悲哀。

什么?

全国都去献花,你竟然没去?

太丢人了!

于是,全国都被舆论绑架了,演变成了一场“民主暴力”。

我们看到各个报纸的头条都在攻击王室,都在挑战着那个曾让全国臣服的女王。

激烈的语言带来收益,效益带来市场,市场带来更加“出彩”的新闻。

于是,民众渴望快感的本质不断推波助澜,一波一波浪打过,女王选择了妥协。

这早已不是一场葬礼那么简单。

到了最后,谁还在乎那个葬礼?

当女王出现时,布莱尔欢呼了。

为了黛安娜泉下有灵?

为了女王化险为夷?

还是为了皇权向自己代表的所谓民主的妥协?

从他那“my government”的言语中,似乎更容易找到答案。

我不指望一个讲述英国两个boss间微妙关系的电影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尤其上映的时候一个刚过完80大寿,一个刚成功第二次连任,都正干得热火朝天。

但影片中,布莱尔在黛安娜去世之后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那句“人民的王妃”被铭记至今,在当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使他在民众间的地位直指丘吉尔。

我认为,正是这个鲜明的表态与皇室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加剧了人民对女王的不满,加大了人民在女王与首相之间的偏离,让布莱尔得到了主动。

“70%的民众认为您的行为损坏了君主制,25%赞同取消君主制”便是他搞出的成果。

于是,首相给了女王一些无法拒绝的“建议”,包括越过女王及其皇室称之为底线的要求。

随着那面400多年来从没为谁降过国旗缓缓落下,女王妥协了。

电影中曾多次强调,国旗代表的是女王。

妥协的又岂止是葬礼,岂止那么几年,女王坚守的那份尊严早已不再。

她的祖先可以任免首相,而在她只能走走任命形式,她所维系的只剩一个面子,一份尊严。

她刻意保持与公众的距离,是不想让如今的形势暴露于外,否则女王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可惜民众偏偏喜欢八卦,喜欢窥密,口无遮拦的黛安娜更受追捧。

影片中的报纸很类似于今天的网络媒体,其实就是民主暴力的冲锋号。

片中给过一个特写,头条大书“palace bends knees to blair”。

像刀子直插女王最在意、最脆弱、最竭力维护、也最不愿承认的现实。

平息“民怨”功在布莱尔,过也在布莱尔,他与女王之间的距离不断加深。

可从影片结尾,女王与首相的握手细节中看出。

女王将布莱尔口中的“humility/谦逊”称作了“humiliation/屈辱”。

她从小所受到的正统教育是“Duty first, self second”,一切个人感情都要遵循即有规则。

而现在,民主的风潮之下,那些小题大做,嬉笑怒骂的人往往有“感人肺腑”的话语,更能感染极易被煽动的民众、小报,用暴力民主改变了世界。

竟如此的无奈。

片中有个关于鹿的特写,那段很精彩。

女王自己驾车到溪边,车坏下车。

表情从威严到脆弱,镜头下,她是一个头发花白的普通老人,面对变迁和无奈落下眼泪。

她看到那只长着14叉鹿角的“鹿王”,是如此的美丽。

结尾,却死于了投资银行家的枪下。

博:http://xiaogs.org/2008/11/14/280.html

 9 ) 老戏骨海伦 米林

英国出名的年轻演员不多,老戏骨倒有几个。

经常被提到的是《指环王》里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与他最登对的老太太非海伦·米林莫属。

二人都演莎士比亚剧出身,百老汇的风云人物。

海伦·米林却对自己的性别很不满:“没有女李尔王,我也演不了哈姆雷特。

”61岁,年龄似乎也成了障碍:“我也渴望扮演茱丽叶,足够年轻时不能把握这个角色,能够把握的时候却老了。

”有一个角色却是为她的性别、年龄定做:伊丽莎白女王。

今年艾美奖把最佳短剧奖颁给了HBO的电视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海伦·米林是这个单元的最佳女主角。

皇室戏跟我们的宫廷戏一样扎堆。

《伊丽莎白一世》后,又有讲英国现任女王的《女王》,讲玛丽皇后的《绝代艳后》即将登场。

海伦·米林饰演了两位伊丽莎白。

一世的故事足够传奇:少女登基,情人背叛,宫廷争斗,终身未嫁,正说已有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戏说如《莎翁情史》,轮到海伦·米林,她要诠释的女王已经脱胎换骨,风情少女不复存在,威严、冷峻成了面具。

与这样的女王相遇,海伦·米林有自己的理解:“她为权势可以牺牲一切。

”“我相信她的‘处女传说’,但她从没停止过憧憬爱情。

” 伊丽莎白二世就平淡、克制许多。

由于还活着,她很难讨好,又不能戏说。

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参映的《女王》描述了黛安娜王妃猝死后一星期,女王如何面对舆论与宫廷内的多重压力,以及与英国政府的明争暗斗,很有一番家丑外扬的意思。

该片导演又最不喜欢就事论事,擅长以小见大,血统世袭的权力与大选产生的权力聚焦其中,也够明目张胆的。

大概为了平衡,海伦·米林说在一次马球赛上见过那个不合时宜的老太太,不像传闻中严谨、刻薄,反倒看上去轻松愉快,还强调自己是女王的超级粉丝,绝不会把她演得像八卦那样虚假夸张。

出演在位的女王,就如同画肖像的御用画师,既不好太美也不能太丑。

拿到艾美奖后,海伦·米林接到《VOGUE》男版的拍摄邀请,时尚杂志已经热捧了一番《绝代艳后》,原籍奥地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37岁被送上断头台。

行刑前这位曾说“人民没饭吃,何不吃蛋糕”的王后,急白了头发。

女主角克里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已经以艳后造型上了女版封面,插页里也满是华丽繁复的宫廷盛景。

可要说宫廷与女王,又怎能绕开海伦·米林。

19岁她演了莎士比亚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之后是《理查德三世》里的玛格丽特皇后,50岁因为《疯狂乔治王》里的夏洛特皇后获得奥斯卡提名,她白皙、瘦削,严谨外表下似有暗潮涌动,有人说海伦·米林有天生的皇室气质,这与她的贵族血统有关。

她的祖父的确是个被派到伦敦的俄罗斯贵族外交官,可海伦的童年跟贵族一点关系也没有,她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个出租车司机,她跟好多有明星梦的姑娘一样,注重外表,急等着钱整形。

1969年海伦演了第一部电影〈Age of Consent〉,看剧照她确实天生性感,但是身材矮胖,看不出脖子,一张浑圆的脸,一头黯淡的金发。

进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贵族爷爷灌输的一套纪律与坚韧显示出来,同时又与她天生的粗野与风骚相碰撞。

她在美国巡演的时候,能用极镇定、低沉的声音控制住酒精和大麻刺激下的疯狂派对,之后却自己跑出去在左胳膊上文了个很美国的鹰形文身。

舞台与银幕的历练释放了她的一些内在气质——邪恶、诱惑、义气、超脱,岁月也成了她的武器与财富。

她58岁还在《月历女郎》里全裸出镜,更有名一点的作品是《高斯福德庄园》,被称为有“华丽冰冷的压迫性演技”(这个形容词像海伦·米林一样神秘)。

除了气度,她还有个地方与女王们似有雷同:厌恶婚姻。

她曾有过一系列情人,与美国导演泰勒·哈克福德共同生活了20多年,直到52岁才与之结婚。

她依然告诫年轻人:不要走进教堂,不要为这个拥挤的世界增加一张嗷嗷待哺的嘴。

今年的艾美奖颁奖礼上,她白色礼服与银发呼应,已经不用在乎脸上的皱纹,超越肉体的性感深入骨髓。

与在舞台或银幕上一样,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她在场,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10 ) 女王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

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伊丽莎白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 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

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 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

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 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真正的英国女王拒绝观看该片,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扮演的自己重温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现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女王》除了在对布莱尔的善解人意上实在有些谄媚外,基本上还原了事件的原貌。

无论是对过着低调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画,还是对戴安娜的认知,都是用极度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表现。

 短评

一个国家的母亲,选择

3分钟前
  • 元秀Lydia
  • 推荐

她經已妥協,還有何要求?女王永遠只有威严。

5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I give you the "Queen"

10分钟前
  • 戈戈
  • 推荐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11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片中其实有两个女王,一个是国家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一个是人民心中的女王戴安娜。

16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我是比较喜欢看英国宫廷历史的,但是这部很平淡,我不太感冒,看完没什么感觉。戴安娜和女王,都没有什么错吧,各自立场不同,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摄影还行,英式田园风光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19分钟前
  • 麦兜卖菠萝油
  • 较差

21分钟前
  • 阿依达
  • 还行

越来越爱看老人演戏了,他们够丰富

24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看完后,更觉得皇室没必要存在了

28分钟前
  • 豆友1484677
  • 较差

一步一步来吧,谁知道往后什么情况。。。

30分钟前
  • M馒头
  • 还行

虚假!

31分钟前
  • 云想
  • 较差

看到搞笑的潜力,但女演员是妈妈说要努力的方向

34分钟前
  • 小子路
  • 还行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36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不喜欢

39分钟前
  • agean
  • 较差

Helen Mirren的表演很美,而且还有老中青各种年龄身材保养得很好的男人养眼。布莱尔刻画得很可爱,菲利普亲王可爱到爆,查尔斯让人想把他一脚踢进垃圾箱。

43分钟前
  • danver
  • 还行

完全不知道为啥要拍这部电影,换句胡说,一个英语老师推荐的电影,真的可以不看。时任首相布莱尔长的超像罗温艾金森公爵(憨豆先生),穿帮镜头数不胜数。

48分钟前
  • 最高高高
  • 较差

精致工整,意犹未尽。但不是我的茶。

5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无感 首相夫妇就像血盆大口妖怪一样

56分钟前
  • 粒粒
  • 较差

比我想象的要好,并不是一般政治片那样乏味。

58分钟前
  • LEI
  • 还行

高处不胜寒。

1小时前
  • 橘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