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热情》:美国女诗人传记电影。
老实说我是分三次才看完的。
对白都是诗句,刚开始觉得太文艺了,太作了,唯一可取是摄影。
第二次觉得艾米丽有时太不可爱;读诗就好了,没必要看诗人的传记。
第三次,她被病痛折磨、父母离去;仍然创作诗歌。
Father believed; Mother loved。
“Why the world has become so ugly?"这句台词让人唏嘘不已。
这时候每句诗词有了新的深度。
还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宣传海报很像《简爱》,《简爱》还真是女诗人的喜爱。
独立、有才的诗人,她的诗歌值得时不时读读。
诗歌需要想象,电影是视觉艺术,她的花园真漂亮,像她诗歌描写那样。
我以前看电影,一直都是觉得大部分台词的意思基本能理解,即使因为我的年少和与世界交往的匮乏,里面包含着的深邃的哲学寓意我一时无法更深的去剖析,但我知道过很久之后,有一些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后,还是可以重新细细的慢慢的品味,但这部《宁静的热情》是第一部我看了第一遍之时,就有许多无法明白的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而每个人物性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也模糊不清。
我并不认为这是导演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的无知造成的。
如果有事物或思想是你无法理解的,那一定不是这个事物本身逻辑有问题,而是你没有找到看清这个事物逻辑的方式。
举个例子,即使是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可以通过身体变化,以及人生经历,可以追溯出为什么他会这样。
越是肤浅的,越浅显易懂,而越是优雅却需要平静心态仔细品味的,那一定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想法。
不知大家如何,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说“一个生活简单但内心自由的女诗人”,看到这些,我当时有一些小小的期待,会不会这是一部打动的我的电影呢?
因为我一直相信,是有一种创作与社会无关,它只来源于一个人本身的复杂,这个人只靠对生命的思考,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对自我坚守的感知来记录想法,来创造作品。
于是我遐想这会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一个没有太多经历的人如何拍她的传记电影。
看完以后我觉得,不管真实的艾米莉是不是这样的,其实都不重要。
电影本身就是导演和编剧把想表达的思想通过一个人物和剧情,以影像的方式传播。
在这部影片中关于女性自我和思想独立的命题比传记真实性更值得研究。
所以我在看完第一遍,就来写影评,不是为了剖析这部电影,而是看了评论,发现有一些两极化。
有一些看完发现极其枯燥,台词难懂,而不太接受。
而一些是被感动的。
其实这部片子有更深刻想要表达的。
所以对于热爱电影的,不管看过没看过的人们,想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希望你们能好好正视你这部电影,以及拍下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心。
对于一般的文艺电影,很多人们都已经接受与喜爱,那种无言中无尽蔓延的情绪,冷色调平静温暖的渲染,曲折反复却又顺水推舟的剧情和深入人心但不哗众取宠的思考,都是文艺电影的要素和观众被共鸣被吸引的条件。
与之相比,这部《宁静的热情》似乎格调上有一些不同。
如果用颜料表示,那它是几乎没有怎么稀释的干颜料,带着一种晦涩的浓烈。
一般艺术类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会有情调,情绪。
但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人物们一旦开始认真的对话,内容一般是对于男女平等,自我坚持等很严肃的话题,几乎语气都是用辩论式的,而且语言的修饰还带着18世纪的风格,又是被翻译的字幕,所以导致包括我,很多人在前半部分,艾米莉精力旺盛时与姐妹,朋友对话的内容,以及穿插的诗,很多人都没搞懂。
其实诗本身,就是很玄乎的事物,一首与众不同的诗,首先它的主题不会是让你一眼就能明白的泛泛。
其次描述这个主题的语言也是在诗人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当下浮现在她脑海里的,可以比拟的大自然的一切以及行为来表述,实际上都是带有诗人本身个人主义的,不会像演讲稿一样以大众化为目的。
它的目的在于诗人想自己向自己倾诉、总结自己的想法,而读者的共鸣和理解并不是最重要的。
诗人也算是哲学家,思想的诚实性、自由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我自己也读过一些外国作品,发现翻译很重要,越是带有思想性的作品,翻译就越重要,尤其是语言短小精悍的,翻译差之毫厘,就会使读者不明所以。
所以如果一开始如我一样,没有很明白台词和穿插的诗,千万不要放弃继续,请继续观看下去,因为到了后半部分,就会好很多,台词不会过于难懂,艾米莉的人格,情绪也会更明显,尽量一口气看完,不要半途而废,或是分成好几次。
说完了影响观众的语言,来说一说这部片子值得大家观摩的原因。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例如女权,独立,道德标准等等,其实在这部片子里都有体现。
先说女权。
电影里的女性权利第一体现在她有权利选择独特的世界观,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来了,她不相信上苍能改变什么,在一个虔诚的国家里是十分格格不入的,她对宗教的很多不常规行为也在电影里多次体现,而她周围的人就因此教育她,说她会因此受到惩罚,父亲也和她为此吵了一架,但艾米莉忠于自己从未像其他人一样逼迫自己。
其实我觉得这不仅是女权,更是人权。
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尽管宗教,神话很多都是政治的产物,神明也是精神寄托,但任何人却没有权利逼迫别人的行为,尤其是你自己,更是要坚守自己的意志。
值得学习的是艾米莉只是忠于自己,她不做自己不认同的事。
但周围的人做她不认同的事,她却从不干涉。
这就是所谓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在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艾米莉的姐妹问如果你反抗不了世界怎么办的呢?
艾米莉回答道,那就无声的反抗。
电影里女权的体现还表现在婚姻上。
艾米莉和弟弟都有过喜欢上已经结婚了的人的经历,弟弟认为男人出轨可以,女人出轨就是不对。
以及弟弟的妻子在刚嫁过来时与艾米莉的谈话,都让人觉得惋惜。
而艾米莉自己孤老一生,宁愿单身也不愿违背自己讨取不幸福的婚姻。
这些都是值得一看,认真思考的片段。
有意思的一点是,电影中,在艾米莉青年时,有一个好友,这个女生也是作风大胆,但仍顺应社会,害怕出格的言行会让自己的父亲送她去军校,最后和人结婚。
艾米莉在她结婚后就没再和她见面。
但是,不能说是艾米莉生气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羡慕又知道自己是不会这样屈服世俗,不舍又明白这基本是友谊的分水岭了,不相信同样激进的朋友最后会顺服,既无奈又只好祝福,其实是很复杂的。
还有一项值得分析的是艾米莉的家人。
她的母亲似乎中庸但好像看透一切的隐秘的活了一辈子。
她的父亲虽然遵循着那个世界的法则,但总是给艾米莉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着她。
她的姐姐,一个非常懂艾米莉的人,在父母去世后,抚慰着艾米莉的心灵。
还有她的弟弟和弟弟的妻子。
每一个都是值得了解他们行为,思想,和为什么这样做的人物。
我喜欢她的妈妈,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妇人。
我喜欢她的爸爸,用开放的胸襟包涵她。
我喜欢她的姐姐,懂艾米莉,但也时时刻刻告诉她她的错误。
还有她的弟弟,永远没有因为艾米莉的自我,而放弃对她的爱。
所以艾米莉之所以能独自默默的为自己的女权抗争,与这些爱着她,给她支持的家人是有着巨大的关系。
对于艾米莉的演员,年轻的扮演者很像蕾雅赛杜,那种独特的气质很养眼。
中年的演员我一开始很好奇,演她姐姐的人看起来更像艺术氛围里的人,慈眉善目。
后来我明白了,艾米莉的许多严苛,极端的思想使她看起来很严肃严谨,所以才会使面容比较瘦削。
对于这个我的看法是,其实我更欣赏姐姐的思想,人不是圣人,道德从来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多事不必过于纠结,艾米莉对待自己太严苛,太追求思想境界的高尚,反而有时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错失了很多美好。
就像弟弟的妻子说,还好你有诗歌,艾米莉说,可是你有生活。
对呀,人生就是,你尽管想坚守很多,明白很多,但也一定会错过很多,遗憾很多,那样的人生是美的,也是虚妄的,而艾米莉的人生是坚实的自我的,也是遗憾重重的。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部电影,它属于每个想要活的明白的人。
电影《宁静的热情》短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女诗人的一生,传记的形式加以唯美的拍摄手法,平静叙述了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诗歌的热爱,她的一生是极少人能真正走进去的,她是渴求婚姻和爱情的,任何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她病魔缠身,终究难逃死劫。
对于她来说,诗歌是她来生的慰藉,并且紧紧包围她。
她的妹妹温妮是朝圣者,伊丽莎白姑妈,在教育方面严肃古板,对死亡的态度却超然,她说:“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交给上天,就不会有害怕了,他会为我们铺路的。
”在影片中,伊丽莎白姑妈批评温妮虚荣心强,对虚荣心的理解,温妮持有很客观的看法:“虚荣心是一种无害的缺点,人们沉溺其中才是肤浅。
”《宁静的热情》如影名般,是外界宁静的内心热情的,没有惊天动的波澜,像涓涓细流中漂浮着一股淡淡的青草香,又如湿润田野中沾满泥土的鞋子。
诠释着她对那个年代女人地位的反抗。
男女平等,是她的愿望,时代隔绝着她。
她内心压抑的部分,在影片中通过人物的动作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令人深感同情。
她的父亲对她说:“真正的古典文学中的表达是来自于男人,而不是女人,恐怕女人是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
”艾米莉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诗歌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无法夺走。
生命是有限的,人在活着的短短几十年中,平淡也好,热烈也罢,活出自己就好。
艾米莉·狄金森在电影《宁静的热情》中的句子欣赏: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历经艰辛,饱尝酸苦,才能换来潇洒。
为每一个可爱的计划,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心酸争夺来的半分人厘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我猜想,当我把一切都算在内,诗歌当列第一,然后是太阳,之后是夏季,接着是上苍的天堂,然后所有的排列便完成了。
但回头发现,诗歌已经包含所有,其他的东西毫无意义,所以我将一切写进诗中……呐喊着去战斗固然勇敢,但是我知道与内心苦恼的骑兵搏斗更加英勇胜了,不会有国人看见败了,也无需人察觉那些垂死的眼睛不会有人带着爱过的热忱来凝视……
(高中阶段老师安排写的影评补录豆瓣)看完了《宁静的热情》,读了艾米丽狄金森的一些小诗,最易察觉到的还是她的“不近人情”。
无论是她近乎自虐式的自律,还是她跳跃而随意的诗,她对意象的把握和玩味,都离我们的俗世生活太远了。
看到网络上一些评论问,如果狄金森生活在现代,女性能够稍微从水面上探出头,呼吸一口空气的现代,会不会好一些。
我觉得不会。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讨论狄金森的时候会讨论起女性的觉醒,但是觉醒的每一个侧面道出的都应该是本性。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如果灵魂是一只虾,那么它被输入肉体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决定好了它应该以何种角度蜷曲,蛋白质结构被破坏的那一刻,即便是回到了死亡的炉底,也只有被烧焦而没有重新活过来的道理。
我们读到的狄金森正是那一头撞进泥坑里的马,她对纯粹,美好的追求或许在那个时代因为她的身份而更加突出,但是即便放到现代,也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放松一丝一毫,她对外界的苛责也是对自己的苛责,她反抗世界的方式是反抗自己。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宁静的热情以无可辩驳的激情展现。
她在作诗时无意间达到的纯净——信诗的无序正如雪地里找不到冒尖的草,一个至真至善的圆怎么转都是那个圆,既然她在那一刻达到了自洽的地步,世界的粗糙连砂纸都像是棱角,她的直径稍嫌大了。
然而表达的欲望如此尖锐,牵扯出诸多意象,鲜花蜜蜂,白昼黎明黄昏,大地与天空,此刻这些东西无关生物地理或者是化学,只围绕她而转,连死神都愿为她驻足,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只因她手中握着一支笔,挑起了一盏灯。
就让世界为她服务,就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做她的仆人。
与诗意相对的是琐碎的生活吧,为金钱,为人与人之间不太确定的关系。
人类总是不安于现状,这是好处与坏处。
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当你得到,便想得到更多。
不止是在金钱上,而是个人的追求中。
写诗也好,生活也好。
总想过得更好,更自在开心。
这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在争吵,或许是为了还原一个平凡的狄金森,而不是被神化的狄金森。
一开始以一场狄金森反对宗教学校的教化而开场,导演似乎想借这种观点来贯穿狄金森的一生。
她一直为了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与特殊的想法来看待他人,而对其他人较为苛刻,甚至是自己的弟弟。
导演所展示的只是她生活中的一角。
我实在无法相信,写出那种诗歌的人,应该是会可以忍受孤独的人。
导演的表达是她非常渴求异性,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在那个结婚要靠跳交际舞的时代并不是不可以理解。
但似乎有一些过激,让整个人物不真实。
整部影片里面藉由她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画外音的诗句。
表明一种态度诗歌从来都不单单是语言的高级运用,而是用高级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
最后附上两年前非常喜欢狄金森的一首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与曾经爱过的人重逢。
他们在死亡里有了安全,我们也必须跨越死亡才能再次见到他们。
想到这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亲爱的人啊,没有死亡,坟墓只是我们为他们悲叹的地方。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天“最后”,又是何等的无限——我们所没有猜到的是我们最终的会面(我居然没记诗名,艹!
)
不知道影片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否百分百符合艾米莉•狄金斯本人,但片里女主角那些反抗压迫,反对不公平,追求和平,追求自我,从容的面对生老病死,无论女主据理力争时平静的样子或激昂的样子或暂时的妥协时,抑扬顿挫虽晦涩但拍得很细致很好。
女主始终都在坚持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追求与她当下的社会是有相当大的矛盾的,周围的很多人在时间的侵蚀下妥协,变质变坏,这些人的变化对她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她的挽留与质问仿佛变得可笑,但是她会慢慢的跟过去告别过好新的每一天,每首诗配合当时的场景意境特别美。
其实她的生活态度就很诗意,一边生活一边在夜深人静时写诗,这种生活是美的又是安静的,她歌颂世界赞美生活也抨击世道,她的思想是那么的前卫、真实、善良、和平而激荡,女主角的精神世界强大而满足,从容而淡定。
本片是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展现了传奇诗人的传奇一生。
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既安静又激情,尽管一天写一首诗,但却只输出一小部分发表她的一生。
从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传奇诗人,她的一生平淡而又富有激情,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正是如此,成就了她的一生。
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倒影,平淡而又伟大,辛西娅尼克松完美的演绎并诠释了这伟大的诗人!
喜欢宁静的热情这个名字。
热情让人想起火,“火静而朗”,安静燃烧的火,涤荡了所有纷繁,熔化了所有疲惫,有一种气韵充实、郁穆明亮的通透。
宁静总是好的,心地宁静了,才会因空生灵,对存在有觉察,因而活得绵密且富有。
当然,正如朱光潜说过的,这里的静,是“心界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
否则,王阳明早就说过,“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因此,虽静能生慧,要知这静是有生机的、有灵气的。
艾米丽狄金森自辍学后便向父亲请求,夜间起床写诗。
夜是黑暗的、宁静的,艾米丽心中的火,燃烧得愈加清透、明朗。
最近看了四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简奥斯汀生得最晚,终生匿名发表作品;勃朗特姐妹、阿黛尔雨果,还有艾米丽,都生在简奥斯汀去世后四五十年左右,她们的作品能化名、甚至也能署上自己的名字了。
除了了解她们的生平故事以做休闲时的娱乐,我还有自己的私心,就是想知道那些一生未婚的女性怎样过完这一生。
勃朗特姐妹会担忧,假如父亲去世,哥哥又不务正业,她们要如何生存?
电影里的奥斯汀说不遗憾于自己的选择,她放弃了婚姻但收获的是自由。
不知她在书写爱情故事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娶了公爵女儿的初恋情人,并感到心痛?
阿黛尔的美貌与经历都是传奇,她跨越山海追求的是爱情,还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女性,着迷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快感?
艾米丽的一生太理想主义了,不站队、不喊口号、不下跪,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接受的爱情,就对求婚者冷嘲热讽,因而吓走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人。
那些夜晚,她书写有关死亡主题的诗句时,可曾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悲伤?
这个影单还会一直看下去,寻找回答。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位美国的女性诗人,所以并没有将这部电影视为传记而是从故事的角度去观看的。
电影的镜头虽然没有过多技巧上的炫耀但无疑在美学上是极为出色的,油画一般的质感,与《燃烧女子肖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多处空镜以及古典女声咏叹调配乐穿插在电影中,十九世纪美国上层阶级的生活画就此展开。
而这样的美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谧、缓和带着一丝神性的心理体验,但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有一种祥和下的破碎、压抑之感,这些衣食无忧的“幸福”女人的眼睛像一汪色泽忧郁的镜湖,只要风一吹就能无声无息地打破其间的宁静,透出似有若无的哀伤的波澜。
《时时刻刻》想要表达却没有传达给我的那种压抑感,我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
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大抵不是主角艾米莉,而是她不时妙语连珠的挚友布范小姐。
她读勃朗特姐妹,能将男人问得哑口无言,无人不感知到她的机敏,她在不受世人想法的桎梏这一点上甚至远坚定于艾米莉。
与其他女性相比她是最与脆弱和哀怜沾不上边的。
她不带一点女性受环境压抑而被男人赋予的“神经质”,她与自己亲自挑选的数学教授结婚,去了一个她喜欢的有喜剧电影的城市。
这部电影的女人大抵都不会面临过于惨烈的命运,但她也能算得上其中最自在幸福的一个。
“将这份叛逆保密吧,让顺从覆盖于表面而保持一颗革命的心。
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没有人会混淆外在与内在的虔诚。
”她向艾米莉说道,她比艾米莉坚韧亦或说老于世故,她为在这个与自己不羁灵魂格格不入的逼仄世界生存创设了一套天才般的行为系统,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我却可悲她像绝世美丽的中东女孩将面庞藏于黑纱之下。
狄金森夫人的戏份很少,起初最令我不耐,她与布范小姐是电影中的两极,她在镜头中总是沉默的、哀伤的,或怔怔地出神或卧床不起,带着比林黛玉更消沉的哀愁。
她在才思敏捷的狄金森家族中如此不起眼。
而镜头中那晚她坐于沙发上,依旧是那份怔愣、迟钝,如同被艾米莉狄金森不屑的同时代最佳女人,我甚至在镜头外拿起了手机想要消磨这段冗长的情节。
她闪着泪光喃喃自语:“我的人生像梦一样逝去了,我却好像没有参与过一样。
自温妮出生之后,一种忧郁缠绕上了我,而我却以为是满足。
”她在变成老妇人前,也曾经有过朝阳晨露一样的少女时代,曾经人生的画卷还待徐徐展开,她被时代所为女人设计的道路推着前行,她没被教导过或者被赋予过思考自我的能力无论是志趣还是抱负,她跟那个一起参加毕业舞会的男人结婚了,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从此她成为了全美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之一,守着屋子自少到死,她甚至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在无言悲伤什么,坐落在如此美满幸福的屋宇家庭内,她到底从未得到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是少有的沉重。
艾米莉受困于那个时代,幸运地依靠家族避世拒绝同流合污以创造出不朽的诗篇,布范小姐带着准备好的虚伪入世,以求俗世与灵魂的勉强平衡。
而大多数女人垂着泪,疑惑哀伤甚至疯癫的走过这一生。
我为之焦虑,我所处的时代真的较于当年有更好吗?
我的灵魂该安放于何处?
我不愿做艾米莉,那我只能效法布范小姐的不真诚吗?
我会想清楚。
该如何过这一生吗?
停下笔,我带着芜杂的心绪静默不语。
“宁静的热情”形容伟大的诗人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恰如其分。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下许许多多的诗作,但只有一小部分输出在她的一生中得以发表。
她非常害羞,同时他诙谐,富有活泼的幽默感。
她的友谊是激烈的,但在家庭中,她发现她最大的幸福。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所有的恐怖和美丽的世界蒸馏的精髓和表达意义。
也拜读过她的诗,那种含蓄隽永具有不可超越的美感。
狄金森的诗文,正如她的一生,即简单又深邃,即朴实又奇特,保藏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通过这部电影也更好得理解了她的所思所想,非常有意义。
演员太丑 剧情沉闷
情到深处,俱是孤独
We're only human所以别把过于严苛的标准 匹配每一个人那就像是刑具Emily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宣称自由 可又同时畏惧她坚持自我 又同时质疑自己所以她会问Why does the world become so ugly?
你怎么能做到清心寡欲?当没有人在意你所付出的东西时,自然就清心寡欲了。
精致的摄影和复古的风格,配搭上无病呻吟般的剧情,这个导演一直在拍这种空洞之美
活得不漂亮,但优美,而又何其坚硬的一生。
导演穷尽电影手段就是touch不到对象,real尴尬
翻译太糟糕了,这可是一部诗人的传记啊
台词精彩到每一句都想记下来
色调真棒
不是我心目中的“电影”,台词都是故作深奥的诗歌语言,没一句能听懂。万能的主啊!原谅这无知而浅薄的罪人吧!
poetic
欲望都市的女主角让我跳戏,内容作,最近看还看哲学的故事,片中的无神论有种不知缘起的感觉……
其实能遂愿的选择婚姻,生活优渥,精神又有寄托,对于内个时代的女性而言已经是最幸运的了
3.5 Cynthia Nixon 这两年演技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Terence Davies 节奏把控极好。
我在詩歌裡讀到的狄金森,與影片中日常狀態下的狄金森,判若兩人。溫妮的存在,緩和了狄金森對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的敵意。高的標準只能用來要求自己,卻無法推及世界,可真讓人惱火。而這也正是狄金森要面對的問題。她用堅定「上帝一定可以理解自己」的信念來拒絕敬拜上帝,拒絕去教會。她拒絕哪怕絲毫的偽裝,不能抑制自己那一顆渴望愛與被愛的心,卻又無法逾越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她唾棄男女不等,厭惡男性的雙標,痛斥至親弟弟在感情上的偽善與自私。她與世界作對,也在與自我爭戰。她痛苦,難過,孤獨,渴慕與能夠讀懂自己文字與心靈的人作伴,而那样的人很可能只是假象。⋯影片把狄金森庸俗化了,這不是真正的狄金森,或者說,寧願这不是。導演怕是對純真的人有什麼誤會,堅持自我不等於性格古怪為人刻薄,這部片子裡的狄金森簡直讓人無愛。
1. 描述了狠多个平常场景,流淌了狠多次生命中隐蔽的泪水。2. 看细节,看妆容,真的就是一张倔强变老的脸孔,有意义。
真是太难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我都懂。但这片就是有很多金句的……流水账。体验了一下特伦斯戴维斯在英国的号召力,我第一次见这么多老头老太太。只有死宅才会在复活节假期看个costume drama呀。
镜头相当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