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
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
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
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
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美国人拍公路片就跟咱们拍武侠片一样手拿把掐,设置好目的地,搞几个人物以及人物矛盾,剩下的就交给车和沿途的风景。
国产的类公路片鼻祖我认为是西游记,只不过此去西天没有跨国高速公路,宝马又只能坐师父一个人,反而是小时候韩国的动画版西游记,就是刷牙变身那一版,直接给师父换成越野小吉普,妥妥公路片。
在就是西游记一路上的妖精都太出彩了,再加上原作者的各种暗喻,反正就一通升华,以至于观众忘记了沿途的风景,可能是电视剧制作方也发现这个问题,片头曲整合了一下一路上的壮丽景色,搭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歌声,仿佛还在公路片的范畴里。
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囧系列的开篇人在囧途,汤姆克鲁斯的雨人,在就老无所依,绿皮书,哦对还有国产的落叶归根和后会无期,今年的美国内战原来也是个公路片。
对于我们这个基建狂魔的国家来说,公路建设导致近几年自媒体博主骑个电三轮就敢去西藏,而老百姓只要能腾出时间,无论从财力还是物力,好像环个中国也不能算个多么遥不可及的壮举了。
这种可实现的困难降低的时候,驾车去西藏、新疆仿佛已然勾不起大家的那样那样的神往,假设这时候拍一部这样穿越中国的公路片,仿佛已经能听到观众看完后“没啥意思,我刚回来”泛泛评价了。
美国人的公路论号的,大差不差普通美国人一听多少号公路,就知道这是哪到哪,咱们以前高速的命名更直接,京港澳!
后来各种G4G22出来后,反而走在路上没有那种联想了,以前无数次走在青兰高速上,我都有一脚油门去青岛和兰州的冲动。
这会聊偏了,因为高速跟国道还是有差别,高速的意义在目的地,国道的意义恰恰在于穿州过县,突然闯进农村大集近距离感受风土人情。
这多公路片。
中国人看公路片的风情感,受这几年大家都活的赶赶落落影响,欠缺不少。
现实道路的尽头既不是团聚,也不是冰释前嫌,而是必须拿下的谈判,赶着报到的offer,总之就围绕个生意。
生意本身就缺乏风情,久而久之,中国人对过程越来越淡化,即使是旅行,抓紧到目的地才是根本要素,汽车太慢,还得是高铁,再不就飞机,就那几天假,都扔路上算怎么回事,当然过节高速免费的时候,大家也都堵路上。
也许有一天,我们人均终于达标了,普通人的生活终于在国道、高速、高铁和飞机之间被拉平,祖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仅存风情的区别以后,最最主要的是,大家四处讨生活这事变得常态化起来,大家都可以心平气和上路,目的地更多是毫不违和的新的希望和各种回归(后会无期的目的地其实有点科幻的),相信我们的公路片,或者我们对待公路片的期待和观感,会像本片结尾那样,温情起来。
很少写关于相机还有胶片之类的测评,总感觉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想拍,拿起相机去拍,然后冲洗出来保存好,想看随时看就是了。
出于一些特殊原因,比如佳能尼康这些大厂都已经渐渐退出民用舞台,比如国内摄影圈充满了太多误导的大环境,还是写一段好了。
这段测评至少是中肯的,因为这些经验是用时间、用旅途所走的路积攒出来的,不存在商业目的。
基于当时国外摄影比赛的获奖以及入围的版权考虑,我不能把一部分个人作品随便发到网络,另外一些没有参加过摄影展的相片是可以的,只为了评测胶片特性,这样做无可厚非。
两组照片分别使用Kodak两款最优秀的胶片拍摄,Ektar100以及Portra400(俗称炮塔)。
Ektar一组拍摄于2010年秋天的非洲,肯尼亚的马赛马拉。
炮塔一组拍摄于2012年春天的德国柏林。
两组相片当时的拍摄环境基本一致,不论天气,光线,用的相机镜头,曝光参数,35mm的胶片规格,都基本一致。
冲洗工艺也相同,C41工艺全流程机冲,最后扫描成数位格式的原片,不加任何后期修图。
当然,这两款胶片当时的价格只有十几块钱,今天呢,最便宜的也要大概一百块,十几年时间,价格翻了十倍,令人唏嘘。
很多人问,这两款胶片的特性怎样,究竟有什么分别?
到底应该选哪款?
Kodak Ektar 100 35mm Film从图片可以看出来,Ektar的非洲,颜色饱和度非常的高,甚至过度,反差也很大,有种独特的厚重感,甚至网络调侃的所谓“重口味”。
你看那蓝色,像是加上了滤镜一样。
这种风格,我自认为,与当时在黑非洲所领略到的风土人情,还有被那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所渲染的情绪,达到了极度吻合的默契。
Kodak Portra 400 35mm Film而炮塔拍的欧洲,当时自己完全是抱着实验心态拍完的,因为这是自己首次使用炮塔这款产品,可以看出,照片中的金色胜利女神、波茨坦广场电影宫附近的地铁站口,色调要清淡太多太多,配合当时德国柏林阴郁冰冷的都市气质,倒也算是贴切。
最大惊喜,是在晚上旅店房间拍的一张,仅仅开了一盏台灯的弱光环境下,全开光孔,效果非常理想。
总而言之,Ektar更适合风景,还有硬朗的男性肖像,炮塔则更适合女性肖像。
当然,如果我去日本,只用富士胶片(当时的Fuji Superia Reala还没有停产),不会选择柯达。
理由说不清,就好像吃铜锅涮肉必须在北京,打边炉必须在粤港澳一样,富士才能拍出日本那股子独特的味道,这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同理。
说句主观但是中肯的话,我自己幸运的赶上了整个人类传统影像的可能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段时期结束在2016年。
这一年过后,胶片开始大幅度涨价,各路自称神仙的骗子开始妖言惑众,直到现在,B站一些所谓的大V都开展像“开坛布法”一样的讲座,一个又一个,有的是出于自家淘宝店铺卖货目的,一遍遍鼓吹什么带专利的国货精品;有的甚至从银盐显影的化学角度叨叨着天书一样的分子论,结果这人可能是某国产木制大画幅相机的广告商;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大师自居,把自己的不要脸通过所谓专业的手段,误导太多太多原本知道应该怎么去拍照的人。
胶片的特性,不同胶片的风格特点,不能只通过拍同一盏红酒杯,同一片树叶,同一辆跑车,然后扫描成数字图片,接着发到这些“大师”建的交流群里,让另一些自认为“成仙得道”的糊涂蛋追随者品头论足一番。
这不是摄影,这是对胶片的“暴殄天物”。
值此新春之际,祝愿新的一年勿被流言误导,坚持自我选择。
菲林人生
还可以的公路片。
赞美摄影、摄影师那段,诸如保护主义、定格瞬间那一套东西,虽是老生常谈但也让人动容。
但我对于捧高胶片贬低数码的那一段相当不适。
引出那一段独白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儿子对老爹说如果你拍数码,那我们就不用这么麻烦跑这么远冲胶卷了。
首先老爹要冲的胶卷是数码相机还没发明的年代拍的,只是一直放着没冲;其次只是这款柯达克罗姆需要专门跑这么远冲,普通胶片并不需要。
只需简单的剖析就能发现以上完全不是胶片和数码之间的矛盾,而剧本还是这样简单粗暴地制造了这个矛盾,然后通过老爹表达“数码照片是 electric dust,留不下任何印记”这样的观点。
1 胶卷有硬盘可靠?
2 我就问问咱把 jpeg 文件晒成照片阁下该如何应对???
怀旧是高雅,现代是俗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如果想讨好胶片佬等潜在观众,手段要高明点,硬去批判现在的照片载体是说不通的。
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
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关于电影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
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关于摄影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
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
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
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
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
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
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
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
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fomapan 100
Lomography LomoChrome Purple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太俗套的剧情,一开始我就知道了那四个胶卷里拍的是什么。
剧情编造的很牵强没有逻辑性。
比如老爸因健康原因不能坐飞机,就很难让人信服,明显就是编剧为了展开这段公路之旅而生硬编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最后摄影人用闪光灯给老爸送别的场景,说实话,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恶心到的。
红女巫和儿子的演技太差,什么片子都是本色演出。
就老爸演的还有点到位。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
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
美好的初心是否可以抵消最后的混蛋?
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
虽然在冲洗店有人认出老头后提及了Steve McCurry,将两人并列。
但提及的阿富汗的照片等等,显然就是说的Steve McCurry。
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
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反差很大,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
我没用过kodachrome64,但用了很久的E100,后来E100复产,Steve McCurry也是用它。
富士的反转片更清新,柯达更温馨。
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
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
老头最后冲出的照片全是自己的孩子和前妻,照片里的当年是美好的。
而照片是让时间停止的艺术。
什么能阻止时光的流逝,什么能让你重温旧日美好?
他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和他为世人所知的,完全是两回事。
虽然自己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所到之处受到同行和粉丝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仰慕,但他最渴望的并不是这些。
即使是最为自己成就自豪的摄影师,如果让他只能留下一卷胶卷,他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己家人的照片,而不是那些所谓伟大的作品。
但,也只是照片罢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当你终老,一切也已与你无关。
照片只是标本,不能让时光倒流。
我觉得8.5分是值的。
艾德哈里斯演得特别好,绝对是全剧的灵魂,如果没有他的表演,这部电影可能就没法看了。。。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好演员一个伟大演员的价值。
相比之下,儿子的演员从外形到演技都不尽人意,至少不是我的菜,感觉与父亲不太匹配,包括外貌和气质上的,都不太讨喜。
这是影片的遗憾之处。
这部致敬胶片摄影,致敬摄影家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哈里斯杰出的演技,让人对这位伟大摄影家的桀骜不驯和大师才华产生深深的尊敬。
对我来说,看到他生命末期的那种无奈、悔恨,和对相机对胶片爱不释手直至生命戛然而止,禁不住难过得想要落泪。。。
结尾儿子看父亲临终千辛万苦冲洗的胶片没啥悬念,早就想到了,肯定是儿子小时候,自己初当人父的快乐记忆。
本说:人性是有形的。
摄影是让时间停止。。。
还有好多很经典的台词,记不太准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好作品。
不能不说,美国电影在刻画人性方面的优秀之作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这里就不和我们自己做比较了,没意思,总是让人很灰心。。。
放胶片时女护工恰到好处的出现有点俗套,我感觉是个败笔,镜头收在两人依偎的背影也没啥意思。
与对于老头的生动刻画相比,二人的恋爱关系很是苍白。
反倒是,影片结束后,字幕旁呈现的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品,那真是让人惊叹!
那种视觉冲击力看得我目不转睛。。。。。
柯达克罗姆胶卷 (2017)7.92017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 马克·拉索 / 艾德·哈里斯 杰森·苏戴奇斯 当Matt决定和Ben一起踏上这场跨越了大半个国家的旅程时,我知道这注定是一场要以和解结束的战役。
与其说这是故事的老套,不如说父子之间大战后的废墟终究会被时间重筑成新的城市,往往如此。
胶片是很适合讲故事的。
拍摄的过程是故事中埋下的伏笔,你在那一刻并不知道最后的成像是什么样子,可能仅仅是因为那时身旁的树呼出了一大口干燥又倦怠的气息,又刚好掠过你的两鬓,你便按下快门想知道风的去向;拍完最后一张照片后胶卷开始旋转并发出嗡嗡声,那是故事中设下的悬念,你开始期待结局;等待冲扫的过程正是故事渐入佳境的阶段,你不分昼夜的阅读,在清醒的时候做梦,昏睡的时候大声朗读;当收到最后成影的照片时,故事便像电影结尾那样。
诚然,是很容易猜出来电影结尾投影的照片究竟是什么内容的。
可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把那四卷胶卷的内容当作一个所谓的悬念,结局常是悲剧作品撩人的陷阱,而对于《柯达克罗姆》来说倒大可不必。
Matt赋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却事业平平,甚至是陷于危机的,尤其与他在摄影界成就非凡的父亲相比较而言。
Matt是崇拜Ben的,崇拜得固执又隐秘。
他每憎恨父亲一分,崇拜感就多一分。
这种感觉来得似乎是没有根据——他十年没有和父亲说话当然也并不了解父亲,甚至有意识地抗拒任何和父亲有联系的事情——他的办公室没有一张照片。
但或许是因为父亲的肩头曾经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登顶的高峰,又或许是因为自己爱的母亲无条件地爱着父亲,所以潜意识里他始终认同着父亲的地位。
这样的矛盾让他害怕与父亲相处,从前他可以把这份微妙的感情藏在来势汹汹的愤怒和不为所动的冷漠之下,但在通往堪萨斯州的公路上,向前行驶的每一公里都将Matt用来遮挡自己内心的幕布向上拉升一寸。
一个不会表达且不愿表达的父亲,一个缺乏回应的孩子,往往是这场战役中常驻的两方。
他们用沉默盖起各自阵地的堡垒,以声嘶力竭地喊出的每个莽撞的字眼为开战的鼓声,累计的愤怒是囤积的战粮,越来越深的误解是凿开的护城河,你我分别据守一方,寸土不让。
一旦休整恢复好,便重操旗鼓再次开战。
这着实是一场令人疲惫的战役,却偏偏非打不可。
Ben嫉妒Dean,我猜。
他看到了Dean在Matt准备上楼睡觉前拥抱并亲吻了他,像一对真正的父子。
第二天早晨Ben摔倒在了卫生间,他赤裸着上身,每一片皮肤都在无力诉说着这副躯体的衰老。
Ben不仅在镜子里看见了脆弱的自己,也看见了正在注视着自己的Matt,他用力地关上了门。
他在Matt心中本就没有如同“父亲”那样的父亲形象,如今正以父亲身份渐渐进入Matt内心的时候已经是这样苍老和不堪。
所以他在之后早餐的饭桌上说出那样刺激的Dean的话,我并不意外。
他在报复。
他试图刺激Dean以宣泄自己强烈的嫉妒,他攻击并伤害了饭桌上的每一个人以证明他还是和原来一样,纵使是一样的讨厌。
我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我的父亲发来的消息,他说自己还没有问过我的梦想我就已经长大了。
我知道总会有这么一句话的,就像坐在病房里的Matt终于等到了Ben的表白。
当我意识到我和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像两个成年人之间平等的交换观点的时候,我想是他先老了。
但是我更愿意说在这场战役中他是胜利的而非妥协的,我不再想打败他,我希望把最后的荣光留给向来被我仰视的他。
我也不再大声嚷嚷自己的梦想,企图以自己年轻的分贝压过他的嘲笑声,而是努力地抓住那只青鸟给他看。
这大概是我和Matt的不同。
他们最终到了堪萨斯州。
迎着晨曦微光Ben把头上的棒球帽换成了自己常戴的宽檐圆帽。
世界上最后一家能够冲扫柯达克罗姆胶卷的店迎来了它最后一位客人,而这最后一位客人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
没有人知道他在擦拭相机的时候究竟听到了什么,只知道他随着那声音没有遗憾地去了。
当Ben被推出房间时,汇集在此的摄影师们分立路两旁,微低着头并闭上了眼睛,手举着相机一遍遍地按着快门,闪光灯亮成一片——独特的致敬与送别的方式。
胶卷会过期,柯达克罗姆时代会过去,甚至或许有一天胶片摄影也会渐渐离场,人们不再愿意等待。
可这战役却由不得你。
电影截图
配乐nice 画面nice 剧情一般 但是有奥妹啊
照片是过去的,感受是未来的。
公路电影“触不可及”:摄影师的父亲与音乐经纪人的儿子对于往事耿耿于怀几十年,癌症晚期的父亲期盼和解,这份临终关怀来自早年的摄影底片🎞️,是自我救赎,也是化解儿子的职业危机;是回顾往事,也是亲情融化;是儿子的自我原谅,也是儿子的自我和解,惟其如此,一切才有可能。意料之中,最后父亲病亡,洗出来的照片就是父亲眼中的家庭与儿子的成长记录,然而儿子和父亲的女助理最后在一起了,差强人意。
俗到家的温吞治愈片。整体比较顺撇,也没啥有趣桥段。网飞投这片是图啥
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毕业生,结尾处哭的不能自已,我们都是保守主义者,都曾想用某种方法来留下时间,然后我们便选择了拿起相机。
为什么不能打0分,电影剧情首先无聊不说,杰森的演技也很次,这种搞笑演员去跑龙套而不是来当主角才对.毫无观看的必要
音乐好听画面好看,老爹演的很好,但是文本一般,俗套又煽情且不够合理,结局通过放映机的声音做景别切换的设计有点意思
全靠对胶片的情怀看完全片,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俗套的公路片,你可以从中看到各式公路片元素,和解/绝症/谅解/爱情/美景/生命感悟,甚至还能看到对《白日梦想家》极其相似的“致敬”,真就是毫无惊喜看完全片,结尾的胶卷的内容也是如此好猜,都是“致敬”。唯一让我慢下来仔细看的就是片尾字幕时候的摄影作品,拍得真好,那一瞬间算是有些慰籍。对了,柯达和富士还有国产卷都复产了,新的胶片机也推出了,算不算给缅怀那个时代的人一种慰籍呢?再补一句,国内真的没发现药剂短缺不能洗的时候呐,完全没有危机感。而且这部片给柯达的镜头不超过五分钟吧,如果是奔着柯达看的别被骗了。
Asshole也有闪光点,怪咖未必都是废材。2017年的胶片电影,算作是向胶片时代的告别致敬之作吧。
又是一部和父亲有关的电影 🎬 想到和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 有隔阂 有遗憾 但没有后悔 我们都在做自己而已
看哭了。。。
父子情的主题没什么意外,想得更多的是逝去的瞬间,落幕的胶片时代,和即将落幕的一切。每个插曲都好,准备去找找原声。艾德哈里斯怎么突然就这么老了。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儿子认为父亲感情上带来的伤害,以及私生活上的泛滥,能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拒绝原谅。但实话说,人的感情和人的道德,本来就没有人想的那么有意义。要是真有意义,人生就不复杂了。片子太冗余,要是我,会把女主角剪掉,尽量用电话代替。本来就复杂的人生,不需要那么多冗余又爱讲理的角色。
光是公路老爷车+我喜欢的音乐就让我爱死这部电影了。
真的是……非常无聊的公路片。电影色调还不错。
这部电影可以叫《渣渣作爹生命中的最后一作》。每一场戏都造作到爆炸。一颗星打给奥尔森的颜。
亲情公路片 柯达科洛姆只是背景
?????
无论从哪个来说都是一部烂片,这一颗星送给逝去的柯达克罗姆胶片。但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给了我一个关于摄影的想法。摄影毫无疑问是最为关注形式的一门艺术,别惊讶,我认为它远超绘画等门类对形式的关注,它在稍纵即逝的现实中纯粹抽取形式这一个行为是唯一的。无论电影的时空观还是绘画对视觉的底层训练都无法做到这一步,摄影从不纪实,它对形式,万事万物流变中的形式的关注注定了它是精神性的产物,无论摄影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或者艺术史曾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艺术的也好功能性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