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嫂子」这档子事。
尽管不如“一指禅”和“做头发”那么刺激,但总归容易让人想歪。
当然了,小影可是很正经的。
既勾人又有内涵,不少人把它列入观影最佳呢。
不信?
请往下看——
咏鹅군산: 거위를 노래하다中国风的片名,配着写满韩语的海报。
没错,这其实是部中韩“结合”。
导演是总被拿来和洪尚秀比较,拍过《春梦》、《重庆》的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
坦白讲,两人的片子气质有点儿像,既诗意,又闷骚。
他们还都喜欢从人物的出游讲起,不按套路出牌,爱打乱叙事的顺序。
本片亦是如此。
故事真实发生的脉络是——A男女主在首尔重逢、B两人一同前往群山、C男主独自回到首尔。
而影片叙事采用的顺序却是BCA。
时间倒置,故事从中间向一头一尾延伸,结构之妙,令人一赞三叹。
观影过程就像是在玩儿拼图游戏。
直至你看到最后,一切豁然开朗。
整体看下来,论会讲故事,小影这回要暗搓搓站张律。
在介绍剧情之前,小影必须先说一个人。
她就是本片主角之一,嫂子的扮演者文素丽。
相信很多人都对她不陌生吧。
她是李沧东执导的《绿洲》里那个重度脑瘫。
片中,文素丽的表现可以说相当精彩。
牛X到让人信以为真的地步。
而到了《小姐》中,她又化身为金敏喜的姨母。
以一身端庄的和服亮相,那段日语吟诵的戏码惊艳四座,简直比小姐还动人。
据说,文素丽为此准备了2个月。
如此厉害敬业的演员,这次同样没让人失望。
有人说,她和男主朴海日贡献了瑰宝一样的表演。
回归故事,它的配置可以说相当简单。
一对男女,一对父女,四人之间的情感在追赶与躲闪、前进与后退中交错。
简单却不单调,让人回味无穷——故事开场,就是一对男女来到名叫群山的地方旅行。
没有交代关系和前因,让你在迷惑中探索。
正如一位网友@刘二千说的:这种非线性剪辑+删减关键情节+插入无用信息,会带来一种类似悬疑片的观影快感。
说回正题。
他们一起吃饭和说笑,别提多亲密。
可你说他们是情侣吧,女人说是误会,他们不是那种关系。
可你说不是吧,两人之间的对话别提多露骨。
在去找民宿的路上,男人竟直白的问出下面这句话。
说真的,倘若小影没跟你剧透,看到一半你才能捋清关系。
而等他们找到民宿后,关系就更复杂了。
民宿老板和患有自闭的女儿自带恐怖片氛围,他们不仅话少,还行为古怪。
没事儿就蹲在监视器旁盯着这对男女。
而随着剧情发展,走向更是愈发奇怪。
男女原本租住在一个房间,但因女人觉得有身体接触不太妥当,便提出分开来住,另租一间。
显然,郎有情女无意啊。
那她的意在哪呢?
在宿舍老板身上。
女人总是喜欢找沉默寡言的老板攀谈,开玩笑,反正就是主动靠近。
男人看了吃醋生闷气,不陪她外出观光。
她也不死缠,反而找到老板,和人家一起去海边拍照,散步,聊过往。
那老板对她有那意思吗?
夫人去世多年,猛一下子有个女人对自己这么热情,说没动心是假的。
当女人靠在他肩上时,老板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太长时间没...
这边暧昧的苗头,男人知道吗?
抱歉,他早已从监视器里看到了,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但是,他也并不孤单,因为他和老板女儿走得那是越来越近。
性格自闭的女孩鲜少露面,唯独对男人格外关注。
男人吃醋躲在房间,她就端一碗面条悄悄放在他房间,关上门。
一个在里面吃着,一个在外面听着,那画面莫名有些温馨是肿么回事。
直到某次女人撞见男人和女孩举止亲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总算是摊开了。
怎么样?
关系有够乱的吧。
单看上面这些简直是一出狗血伦理剧有木有啊。
如果故事单纯如此,小影是不会推这部片的。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故事关乎“救赎”和“命运”——片中的四个男女不约而同都失去过一位挚爱:男人失去母亲;
女人因小三插足离婚,丈夫对她来讲在心里已经“死了”;
女人和丈夫的小三“握手”民宿老板因为和老婆吵架,意外导致她遭遇车祸丧命,沉浸在自责中;
女儿目睹这一切,至今走不出丧母阴霾,不肯原谅父亲。
只能感叹,人生在世,有太多偶然。
时间就像奔腾的河水一般不停地流逝,而失去爱人的人们都曾以为自己会永远沉浸于悲痛。
殊不知,一个冲动的闪念就能改变眼前的这一切。
就像坐在开往群山汽车上的这对男女,他们曾以为彼此会相爱,对方能成为消除自己悲伤的解药,却不曾知道接下来会迎此巨变。
鉴于导演张律是个历史感非常深重的人。
片中,他对中、日和朝鲜半岛的过往与现今、无法规避的历史阴影,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稍有涉及,用调侃的方式呈现,而中国元素更是随处可见。
民宿老板是日籍朝鲜族,男人和女人也分别来自南北。
那种隐隐的感觉,可以用“暧昧”来形容。
个体漂泊在历史长河中,导演将一切思绪赋在了那句“你在哪里,哪里便是故乡”当中。
有意思的是,一位网友甚至把主演间的情感纠葛影射到中、日和朝鲜半岛各方身上,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了。
可以说,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梦,一个意外。
因为如果不是女人在首尔街头偶遇到前夫曾经的朋友,恰巧这个男人曾对她有过好感。
两人也就不会有机会去群山旅行。
不去群山,他们自然不会住进那间民宿。
女人也就不会爱上民宿老板,老板也就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重新再爱;而都失去母亲的男人和女孩也不会相遇,彼此温暖、互相救赎。
但这些既恍惚如梦,也是现实。
正如张律在采访中说的(摘自@深焦):在有时间痕迹的空间里,此刻的人物是与过去有联系的,即便不直接表现,也能感觉到这种联系。
在某个空间里,刚刚这个人还在,但现在这个人不见了,走了。
那他就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不一定,他的痕迹留了下来,并和这个空间原有的痕迹之间相互起作用,这些你都会感觉得到。
仔细回想,在我们的过去里像这样人,这样的偶然不知有多少。
此时,脑海中不禁萌生出一个疑问——究竟是从前的选择成全了现在的自己?
还是现在的自己印证了从前的选择?
人生路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后半生。
学着留意身边的风景,它会稍纵即逝。
但失去也不要过多沉沦,因为你很快会步入下一站。
既然这样,何不好好享受当下呢?
禁片?
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允英喜欢前辈的妻子颂贤。
允英知道颂贤离婚的事实后,两人冲动地一起去群山旅游。
两人寄宿的民宿主人,一个中年男子,和患自闭症不出门的女儿一起生活。
4个人在群山发生错综复杂的爱情。
允英喜欢前辈的妻子颂贤。
允英知道颂贤离婚的事实后,两人冲动地一起去群山旅游。
两人寄宿的民宿主人,一个中年男子,和患自闭症不出门的女儿一起生活。
4个人在群山发生错综复杂的爱情。
前半段我以为导演是诗人。
很少的台词简单的情节表达的内容却饱满的要爆点,话不用说看了你都懂得。
情感的丰富,反而会因说了话像是走了气失去了力度。
看了后半段发现导演是醉汉。
一碗鯷鱼面看见了爱情。
别怪深渊凝视你,因为你眼里就有深渊,你就是深渊的本身。
我好奇怪女主的眼泪,你本身就很作啊,你把爱当作挡箭牌、当寻求刺激的兴奋剂,当做寻求平衡的砝码。
爱在你眼里始终都满足一己私欲实用之物。
看不到一点尊重和敬畏,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责怪前夫呢。
当一份希望重新唤起时,你又何尝不是用前夫的方式重复着自己痛恨的样子。
在民俗主人的眼里你的价值不了海边的随意的风景,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也抵不上一碗鳀鱼面。
所以好奇怪为什么导演要安排眼泪呢?
说不上自闭女孩的那份鯷鱼面爱是否会有好的结局或是长久但是却是带着真诚,真切的关心别人想去呵护爱的人。
静静的放下鯷鱼面关上门然后还要在外面偷偷的听送去的那一碗面,他有没有吃。
当她听见里面吃的稀里正香的时候内心是满足的吧,或者她也做好了送去的那碗鯷鱼面即使放凉了她也没有去打扰里面的人,这碗鯷鱼面或许才是爱情的样子吧。
那这样说的话,男主对女主曾经是心存觊觎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走进女主的内心,他只是女主用来寻求内心平衡或者渡过空虚期的一个对欲望的替代品而已。
贼喊抓贼整部片子对爱情最不真诚的就是这个到处宣扬自己是受害者的女主。
其实她是最大的施害者。
他前夫和她离婚,从咖啡店里的情景看得出他前夫还是挺在乎那个漂亮的女孩的,如果她前夫伤害了她,但对继任者至少还看得出在乎和真诚。
可是她对于这个青春活力的“咏鹅”是不计后果无情的践踏。
单从影片也可以看得出来,男主完全不是她能hold的住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代品,男主发现她暧昧民俗主人后立刻没收了她在他这赋予的权利。
所以她最后的眼泪不是给男主的,因为男主从来就没有走入她的心,那大概是赠给是给自己或者前夫的眼泪吧。
好吃不如饺子,好玩不如...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表姐转载请注明出处有一部片,表姐期待太久了。
因为一个女人。
文素丽。
她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女演员之一——不是长相,而是演技。
从十几年前一部《绿洲》,让观众误以为请来了真的脑瘫病人,
到最近演个配角都有一群粉丝嗷嗷叫着专门来看她,
这中间,磨的就是演技。
之前大热的十九禁《小姐》,她演的姨母风头完全盖过金敏喜。
尤其是在朗读会上那段惊艳四座的表演,绝了!
这次新片一出,表姐立马扑过去尝了个鲜。
怎么形容呢?
嗯...回味无穷。
《咏鹅》Ode to the Goose
故事表面看,很简单。
就是一男一女到一个叫群山的地方旅行。
可这么简单的故事,却很有嚼劲。
这对男女,什么关系?
亲情?
恋情?
还是...奸情?
单从细节琢磨,好像都有那么点意思。
可我敢说,就算开场一个小时,你也猜不到这俩人到底什么情况。
是导演张律水平太次,故事没讲好?
恰恰相反,他活儿太好了。
哎,不是,是他讲故事的手段太高明了。
片子里,剧情发生的地点依次是:首尔——群山——首尔。
三块拼图,一旦合起来,故事的脉络瞬间清晰,但也...四平八稳,特别没劲。
导演故意把拼图彻底打碎重组。
先群山,再首尔,又回到群山。
第一时间把高潮亮给你,同时又让你摸不到头脑。
嗯,这是勾着你往下看呐。
不过这点玩法就称高明?
无非就是非线性叙事而已。
前几年洪尚秀的《自由之丘》,用的同样是打乱结构这一招。
加濑亮和文素丽在里面舒服极了
但若论高下,表姐斗胆投《咏鹅》一票。
再斗胆说一句,这可能是近几年玩结构玩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你问谁给我的勇气?
就是导演张律。
这一招,不那么容易。
玩不好,容易散。
比起其他片子,《咏鹅》更像是导演打的一次太极。
黑与白,因与果。
刚与柔,是与非。
就像阴阳鱼的鱼头交鱼尾,前后有回应,有解释。
一个圆满的闭环。
看完后,满足之余,还平添了一股命运的无常感...
今个咱们就庖丁解牛,好好捋捋这部片子。
故事一开始,男主允儿和女主颂贤已经人在群山。
开场一段在小饭馆里的戏,就够你琢磨半天的。
饭刚下肚,女人上来就是一句:“我们要不要找个地方睡一觉?
”
嗯?
果然温饱思淫欲。
一上来就搞腐化?
下一秒,男人回了一句:“那也可以啊,姐姐。
”
哎?
等等,姐姐?
合着人家这是姐弟俩出门办事吧。
可还没等你为自己的低级趣味不好意思时,女人的下一个动作又开始暧昧了...只见她轻轻把手覆在男人眼前,眼波一转,又说了一句:
“要不我们在这里呆几天?
”
这又是什么意思?
一个邀请,一个准许,或者更直白点,一次勾引?
短短几秒钟,一个场景都没动,疑问已经在我们心里打了好几个滚。
再下一秒,小饭馆老板娘开他们的玩笑,两个人又能笑得一脸坦然:“我们不是那样的关系。
”
可一出门,男人就问女人:“你喜欢白天做,还是晚上做?
”
更吊诡的还在后面。
民宿门口,镜头突然切到监控画面——老板跟女儿,正死死地盯着门口这对男女,细细打量着...
开场还不到5分钟,导演就把炸弹埋进了这个小院。
接下来,就是划亮火柴,点着引线,看着火星子一点点爬向那个芯。
我们不妨来个倒计时。
5。
民宿房间,一段对话。
男人:“闭上眼睛,让我摸摸。
”女人推开手,来了一句:“这样不妥。
”没有推搡,也没有厮打,就这么两句话,矛盾立住了——一个有情,一个无意。
4。
民宿老板和女人一起吃面条,男人负气不来。
女人看似随意地给老板夹了一筷子菜,老板侧头看了她一眼。
没有情话,也没有床戏,可故事又深入了一层——对上一个无意,对眼前这个有情。
3。
老板的自闭症女儿端了一碗面放在男人房间。
关上门没有离开,听着门那边男人吸溜吸溜吃面的声音。
没有表白,没有甜言蜜语,可意思很明白了——她对你无意,我对你有情。
2。
老板的暗房里,女人把头往对方肩上轻轻一靠。
对男人的彻底背叛。
1。
老板女儿把男人的手放在自己锁骨上。
这一幕刚好被出门回来的女人撞见。
boom!
炸药爆炸。
四个人胶着的关系被炸成了碎片,可留给我们的疑问还是那么多。
这对男女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眼见自己的父亲失手害死母亲后自闭的女儿,平时谁都不见,为什么偏偏认准了男主允儿?
这家由日本人在韩国开的民宿,怎么最不欢迎的,就是日本人?
看了一个小时,脑子里堆满了问号。
这时导演才不疾不徐地出了电影名字,也开始一点点地解谜。
后半段谜题的答案,表姐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但我可以提示一下题眼——命。
别误会,咱们不搞那些封建迷信。
我想说的,是因果。
过去种下的因,未来结下的果。
乍一听神神叨叨,什么意思?
用表姐很喜欢的一段话解释,大概就是: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天,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杀鹌鹑的少女》都说逝者如斯。
可过去的时间——小到一次闪念、一个冲动,总会作用在你身上。
如果允儿不是遇到颂贤时一个冲动,就不会来群山。
不来群山,就不会遇到跟自己同样丧母的老板女儿,彼此救赎。
不来群山,颂贤也不会从失败的感情里走出来;心已经死去的民宿老板也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去爱人。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回忆。
站在当下唏嘘感慨,多亏当初那一个闪念,一次冲动。
犹如轻轻弯腰扳动道轨,人生从此驶入了不同的方向。
片子的结尾,导演又一次安排在了群山。
最后一个场景,是允儿和颂贤坐着大巴第一次从首尔来到群山。
彼时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
太阳升起来了,光照在他们脸上。
沮丧的两个人还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会给他们答案。
如果可以给这个场景命名的话,表姐想叫它“希望”。
世界上哪有“逃离”这一说啊。
逃离只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我更喜欢的,是王家卫那句说烂了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些让你如鲠在喉的,辗转反侧的,抓心挠肝的糟心事,永远不会自行消磨掉。
可只要你一心求解,生活总会给你答案。
不是在此处,就是在彼处。
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
这也是为什么表姐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丧逼就丧逼,迷失就迷失,但只要咬紧牙关活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不是吗?
文/表姐(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咏鹅》张律 2018👨朴海日 文素丽 郑镇荣 朴素丹 李美淑 韩艺璃🖊️这部倒是很有《白塔之光》的气质🖊️非线性叙事,这可能是张律最韩国的一部电影🖊️依旧微妙的羁绊,跃然纸上羞涩的苟且。
到头来却孤独依旧,迷茫依旧,变化依旧。
🖊️观影顺序:《咏鹅》—《福冈》—《漫长的告白》—《春梦》🎈“永儿,咏鹅”🎈还提什么故乡,你留在哪里,哪儿就是你的故乡。
🎈不懂你在说什么,但请不要太伤心。
🎈也许我们在哪儿见过🎈嘴里怎么可能有善恶并存呢?
🎈《序诗》 仰望苍天,直至死亡 不留一丝羞愧 叶隙刮过的风,触痛我的内心 但,我以讴歌繁星之心,珍爱一切 即将逝去的生命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仿佛注定,男女双方的感情从热情到冷漠,仿佛几天或几个瞬间的情境变幻,自闭女孩的纯美形象是男主心中的净土,或许是相同的人才相知,父亲代表家人,关怀。
政客代表自私,傲慢。
最终四段恋情的无疾而终。
个人看法:男主对女主不够长情,缺少陪伴,生活中诱惑是很多的,所以她失去了女主。
女主对男主不够关心,朝秦暮楚,缺乏沟通,大的没同意小的不将就,还是眸然一身。
女配对男主的戏份很少,亮点在于纯美的付出,结局未知。
男配对女主的感情是没有的,好男人没错,更是好父亲,所有的爱都给了女配。
是个好电影,坚持多一些,自重多一些,缘分多一些或许感情将至,缘分可期》
《咏鹅》这首唐诗是我儿子幼儿园老师第一首教会他们的中国古代诗歌,真没想到有一位国籍背景很是与众不同的韩国导演把它拍成了一部“异质感”的电影。
《咏鹅》张律,这位脱脱北者的后代,是中国朝鲜族人,却去韩国拍起了韩国电影。
面对关于他身份与作品关系的探讨,张律却在访谈中淡然回应道:“拍片是缘于冲动和生活,与其他无关”。
真的吗?
不见得吧,在他之前的作品《春梦》和《庆州》我更多的看到他闷骚到底的文人墨客气质,而这样的气质里面总透露着一种他作品中特有的孤独感甚至是民族情怀。
孤独感个人觉得是他的思乡情节,他的“梦骚”则在掩盖着他的孤独成性,当然新作《咏鹅》还有更深层次的衍生意义。
初看《咏鹅》这不是介绍韩国群山美丽风光的人文艺术的风景片嘛;再看《咏鹅》不对,这是对当下男女之间两性关系赤裸裸的呈现和探讨~“睡和不睡”;仔细深看《咏鹅》这完全是借着“骚劲”在和我们再次述说张律的难以忘怀的“思故乡”和他没有忘本的民族情怀啊。
一、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男女主人公先在首尔偶遇,然后去了群山旅游,最后又在首尔碰面的故事。
人性、情感、山水、文化间的强烈对比其实慢慢的可以体会出张律对民族和中亚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见解~表里不一的民族大融合啊。
这样分析的论据如下:(一)、人性间的对比:a、影片中的女主松贤别看她嘴上说的多么好听,完全是一个“赤色份子”,她的爷爷和爷爷的弟弟因为历史原因一个留在了东北,变成了中国的朝鲜族,另一个则来到了韩国,自己的根还是中国朝鲜族,甚至还为街头的中国朝鲜族人群抗议韩国人,可是她骨子里依然有一股作为韩国人的莫名的骄傲感,甚至表现出对日本非常向往的样子。
这不是尴尬的表里不一又是什么?
很“婊”的女主。
b、松贤在日式的佛堂用中国传统佛教中的拜佛方式拜佛,中国式的传统佛堂里面又在弹钢琴,不中不西宗教文化的大杂烩,请问不打脸不尴尬吗?
c、两个中国姑娘用英语问路,松贤洋泾浜的英语听的难受吗?
允永语调很怪的普通话,两个中国小姑娘马上来劲了,一直夸赞允永帅气。
松贤则一直调侃允永“你就一件衣服吗?
你很臭”。
知道了她们中国人的身份却给出了异样的眼光?
这不是给哈韩的我们当头一棒吗?
张律在用他影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节在“打醒”我们啊。
傻傻的男主。
d、韩裔日籍民宿老板为什么用日语对松贤说女儿变成自闭症的经过和妻子的车祸呢?
其实这位民宿老板身上同样有一股“日韩”之间矛盾和相似性夹杂着的酸味。
左边韩裔日本籍民宿老板。
e、男主允永两次来到群山的药店,买止痛片和维生素片,一方面我不否认有主动搭讪的嫌疑;另一方面“我们曾经在哪里见过?
“这说明男主和张导其他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分不清楚现实和梦境了;最后深层次的一方面,为何女店员每次都给他不是赊账就是解了燃眉之急呢?
因为每个人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国籍,他首先必须是个人,是人就会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所以女店员善良的人性驱使她对男主的“网开一面”啊。
所以嘛,民族大融合的融会贯通就体现在此。
很好的女店员。
f、男主的父亲一个韩国糟老头,看不起中国朝鲜族延边来的那个照顾他的阿姨!
凭什么?
中国朝鲜族人们来到韩国的领土上给韩国人打工,不仅不承认他们的贡献,而且对他们的身份一直争议不断,不给应有的福利和待遇,甚至在韩国糟老头传统印象中的中国还只是台湾省,不承认“中共”,只知道“军统和中统”,还不是骨子里老掉牙的“中亚政治思想和文化”作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1949年那个一贫如洗侥幸赢了日本的世界上“最差的第三世界国家”?
笑话!
一个韩国糟老头还想“睡”我们的中国大妈?
一听到中国朝鲜族大妈有可能是韩国最有名的爱国诗人家的后代?
男主的那个激动,糟老头昂起头挺起腰板就当听不到的走过,我看的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原来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是多么的可怕。
糟老头的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40年代末。
我晕。
可怜的中国朝鲜族大妈。
g、男主第二次去女主表姐开的牙科诊所时,要求表姐给他看夜景。
表姐的鄙夷和给女主松贤打电话时的态度完全和药店店员的nice和“非白眼狼”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
什么“赤色”和“中立”啊?
韩国朝鲜族人就是上等人,中国朝鲜族移民就是下等人,这不是“表里不一”的民族文化的区分对待,那又是什么?
h、影片中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猴拳、中国功夫、狮子摆设、龙的摆设、白酒、青岛啤酒、中国餐厅、中国菜、《咏鹅》的中文版带着象形动作的演绎等,都在说明韩国人也好,日本人也罢,中国朝鲜族的人们,别忘了都是“中国种”,东亚人民都有友好近邻,团结一致才是上策。
(二)、情感间的反差:a、男女主人公从首尔的偶然遇到一直到来到群山的民宿,松贤不让允永睡,原因在于其实她骨子里依然接受不了有钱丈夫为了年轻貌美的小三抛弃她,和她离婚的事实。
另一方面,她看不起允永这个一事无成、身无分文的所谓的“诗人”,害怕自己吃亏了。
一个中老年妇女,虽然长相身材保持的都不错,但毕竟年纪在了,难得还有个长相至少在电影中显得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帅气“小鲜肉”陪伴,还扭扭捏捏的闹脾气,如果我是男主,直接给她一巴掌,“发你的春秋大梦吧,你这样的老女人,老子不伺候”。
松贤对允永也是不满意的,你一个待业青年,在韩国的中国朝鲜族移民地区长大,韩国的“下之角”地区,有什么了不起的,虽然“曲项向天歌”的是个“诗人”,可是手上没有半毛钱,就想有女的“陪你睡”?
你的高傲自大是不自量力吧?
b、当松贤得知民宿的老板是韩裔日籍时,那个主动、直骚、“蜘蛛精”、“狐狸精”想要硬吃“唐僧人”的味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撩汉技巧不弱啊,立刻把男主甩在一边,不理会了。
c、民宿老板的自闭症女儿之所以对男主好,是因为他们两个有共同的不幸的人生遭遇,男主的母亲受不了糟老头的强势,卧轨自杀;民宿老板女儿的妈妈同样也是在和老公的争吵中不幸车祸过世,小姑娘至此之后估计就开始自闭了,责怪父亲害死了母亲。
所以“爱心面条”、“开口做证”都是人性中的共通点在起作用啊。
民宿老板的女儿。
她和男主有共同的遭遇啊。
d、两人在首尔的咖啡店喝咖啡,女主松贤对咖啡店年轻貌美的女店主胡搅蛮缠无理取闹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人取代了原本是她的(咖啡店老板娘)的地位。
说来说去,允永只是她暂时利用的“挡箭牌”而已。
对于允永来说,真心有点,“我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不爽意味。
年轻貌美的女主前夫的小三。
e、他们在首尔的中餐厅吃饭时,喝醉酒的松贤完全表现出对前夫的恋恋不舍,不过真的是不舍那股夫妻之间的日常“调情”的骚劲吗?
当然不是啦,是舍不得那小小的豆腐块一样大的金钱、权利、地位啊。
只有傻傻的允永会上当,还和她一起去母亲的故乡群山旅行,因为他没有尝到过一个成功者应该拥有一切享乐主义的奢侈糜烂生活。
醉生梦死不舍得是什么?
爱情?
调情?
是权利和金钱啊。
(三)、山水和人文艺术的反差:a、每天在首尔喧嚣繁华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繁杂不安的琐事和情绪,但是群山给人的感觉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宁静、祥和、风景秀丽、人与也之间的交往非常简单,除了民族差异外几乎没有功利性,可是这种地方只适合度假和养老,赚不到钱的,缺少了“铜”的诱惑。
b、群山的“反日图片”展览和首尔有些极度崇拜日本文化的年轻人不知道韩国的国耻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意识、文化、“山水”间的反差。
同样民宿老板“胶卷时代”的印记和现代人手机时代的数码照片也是一种强烈的山水和“人文”间的反差。
c、骆宾王和尹东柱,一中一韩,同样伟大,人物身份背景资料其实一样,但在韩国人眼里却有天壤之别,哎!
这还不是说中国朝鲜族人们在韩国和在韩国的中国朝鲜族人们的民族区分性和不公平性?
二、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借男女之情和人性之意,来看待目前的东亚地区“三国鼎立时代”表里不一的民族融合发展方面的矛盾重重和共通性。
简单的来说电影中的允永代表正宗的中国朝鲜族人们;传统观念上的松贤代表韩国,骨子里是中国朝鲜族,但一经鸟枪换炮,找了个美国“靠山”就翻脸不是人的看不起别人的蹬鼻子上脸了,其实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稍微有点名气就看不起本族同胞了;民宿老板和松贤的前夫则代表日本,传统观念上“三国之中”最强的国家,可惜啊,是中国朝鲜族人们、韩国朝鲜族人们、韩国的中国朝鲜族移民的“共同敌人”啊,对“敌人”的百般献媚,可惜啊,“敌人”心中未必看得起这些“同根生”的人们。
父子亲情、父女亲情、“醉生梦死的“爱情”或“情爱”、同病相怜的“情感”等都在掩盖着张律的思乡和爱国情操~“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韩国生活着的中国朝鲜族人们的百般不易啊。
三、这部影片主要有点沉闷,看的我昏昏欲睡。
现实和虚幻的交织和导演的旧作《春梦》差不多,衍生意义更明确一点,更霸气一点,更讽刺一点,更发人深省一点,但豆瓣评分应该没有《春梦》高,当然两位主演的演技还是非常惊艳的,朴海日和文素丽两位戏精的演技绝对上乘,不夸张、不浅表、角色演绎相当符合剧中两位主演的人设设置。
本来只想给三🌟,但浓浓的中国情➕乌托邦➕“异质感”依然“闷骚”的feeling,非典型性“催眠曲”的《咏鹅》可以给予4🌟好评。
虽然我从小就会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虽然我平时也无病呻吟地写两首小诗,虽然我也经常吹嘘我对某件事情看得很透,但是这次我真得坦白,这电影要表达什么深层次的东西,我真是没搞懂。
浅薄的我谈不了韩国与朝鲜族的问题(片中多次涉及),也不了解韩国的大诗人。
我只想谈下女主为何自始至终没让男主睡。
我也是看到结尾,才发现这电影的剪辑不是按照正常的故事发展顺序。
以一小时十七分夜景《咏鹅》这首诗的出现为分界点,本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本片分界点位置分界点以后的情节是先发生的,影片结尾两小时左右男女主才到群山,正好接上整个影片的开头。
这样看影片一小时十七分之前才是故事真正的结尾。
发生了什么?
男主要去女主开牙科医院的表姐那里看夜景,表姐和女主通了电话后让男主滚蛋。
男主去公园板凳睡觉,彻底凉了。
女主是男主的嫂嫂,和老公不和,男主作为爱慕者一直默默地在等机会。
后面机会真的来了,女主离婚了,男主看到了希望,可是即使女主和老公离婚了,两个人之间的近密仍然远非男主所能企及。
那天在酒馆两夫妻喝个烂醉还是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男主带着女主离开,女主直接告之甭想睡我,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不过故事似乎出现了转机,女主同意和男主去群山,而且还要在外过夜。
男主暗爽太早,发现自己真是土羊土心魄,还是不给睡啊。
于是男主就每天郁郁寡欢地房前屋后转悠,直到察觉并目击女主和爱玩摄影的民宿老板亲密勾肩,然后他也放纵了自己,把手指放在了老板女儿的胸前。
至于男主离开后,老板的女儿尾随着他,有没有被伤害,她自己作证说没有,反而救了她。
从男主整体表现来看,他应该不是一个坏人。
他唯一的痛处,就是苦苦追了很久等了很久的女主,为何不给自己睡?
甚至刚刚有些肌肤之亲就喊停说不合适,却和才认识的老板各种主动接触。
正好这几天逛论坛看到类似的帖子,什么男孩子说和女友相处三年,女友守身如玉,结果对方分手后没多久就有了新欢而且很快滚了床单,男孩子苦思不得其解,悲痛欲绝。
其实和本片的女主一样,一些女孩子确实是有关于何时上床的原则,但是具体是放在毕业后还是婚后还是哪个时间点,不必太过深究。
女人二十三四以后,和男人相处很久了还说什么没准备好、时机不够成熟、对男人的考验等等应该都是托词,实际上就是还不够爱,因为情到深处,自然会奋不顾身。
本片中不能说女主对男主没有感觉,不然天天在一起还总买单是嫌钱多?
男主独自离开群山后,她自知破镜难圆,还去一个人喝闷酒。
酒馆老婆婆上来就问,“做了么?
”女主哭而不答。
没那么爱,可心中还是有一点留恋和遗憾吧。
男主的名字听起来像“咏鹅”,他没有工作,喜欢写诗,“曲颈向天歌”地骄傲地自在地活着。
应该是不会回来了吧。
张律导演镜头里的那种迷人大概是因为身份特征吧,和密不可分的中日韩之间的羁绊与纠葛的历史。
已经习惯他的标志性影像:黄绿色滤镜,模仿动物姿态的行为/舞蹈,男人和女人之间由“也许我们在哪儿见过”或者“你还记得我吗”开始发展的关系,墙上的画,相框里的构图,通过镜子反射,穿插的间歇性黑白色画面,晾晒在庭院里的植物或食物总会遇上下雨的天气,街道旁不起眼的算命店。
女人表面上看起来更主动、追求刺激,在很“容易”的男人身上找到自信,并给他们贴上“魅力、特别”的标签来引起另一个男人的注意和妒忌,受伤之后却只能从同性那里得到安慰,然后深呼吸,重新挺起背,其实表面反复无常的情绪化爆发,都是敏感又清醒的内心,脆弱,需要爱,但也想保留自尊。
男人其实更懂男人,永允一看到民宿老板就觉得这个老板很奇怪,而松贤对老板说的是“你对我不好奇嘛”这种意味深长的暧昧,又不同于永允——名字、说话、行为的暧昧,他在隧道里问松贤:你喜欢白天做还是夜晚做。
松贤主动提出分别住两个房间,迅速了解了老板的妻子女儿的信息,和老板一起在厨房里吃拉面,早上一起在楼顶上做一百零八拜,去海滩上散步。
老板有个自闭症女儿,整天躲在房间里看民宿的监控录像,陪伴她的只有那只日本式娃娃,或许饭店里的女老板是她母亲也说不定,有一天下雨,她打了一把伞坐在楼顶上,隔天永允也坐在那里,像个思想家的雕塑,那天晚上,她给他送去一碗拉面,坐在门口听他吃面的声音。
松贤看到永允和老板女儿坐在门口,问他,“你在干什么?
”,永允回答:“你行,我就不行吗?
”,后来换成松贤坐在门口抽烟,警察问那个头上贴着创可贴的女儿是不是受害者,女人淡淡地说:“我已经23了,他没有对我做任何事情”。
那些出现片刻的人像更像是浮世绘的旋转,和鹅说话的父亲,半夜推开女佣的门,在路上遇见儿子又假装不认识他,是因为儿子对别人说父亲已经去世了,演讲募捐煽动情绪的男人,健身器械上的女人,信任永允的药店老板,松贤的情敌(恩彩真是好美啊,超级适合穿衬衫,清冷气质型无敌了),神秘的饭店女主人,她一眼就看破永允和松贤的关系,夜晚打拳的男人,将松贤错认成顺尹的女人。
不铭记历史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你留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故乡。
注:UNICEF;尹东柱;群山(地名)。
:)文素丽真的保养得很好啊,自律又优雅的美。
韩艺璃身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太适合这种电影风格了。
我们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来着?
是《锄禾》还是《咏鹅》?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进行社会批评的话,后半部分就是在自我解嘲。
韩日关系里面掺杂着近代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联结,抛开哪一个去作判断都不准确,在一国国内还要再加上各方的立场,就更复杂了。
同样的胶片,对着不同的东西拍,就会有不同的事实被记录下来,随之吸引不同的观看者,进而唤起不同的回音,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
就像连演歌的起源各方都说法不一那样,历史总是任人装饰的,本来应是幸事一桩的同出一源,被人各取所需后只能天各一方,虽然都不乏举旗拥护者,却苦了只想好好谈恋爱的普通人。
为了在参与公共话题的时候不被当作外人,叙述者的身份(朝鲜族)在前半段被抛弃了,电影甚至专门为此安排了一场戏。
但“以什么身份去批评”、“有什么资格去批评”这样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回避掉,所以后半段,身份又被捡了回来。
作为副作用之一,“外人”这个标签也如期而至,结果就像在咖啡馆和小饭店里那样,尴尬成了最终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面对尴尬,大义凛然是会被消解掉的,所以就算电影打算回应关于身份的质疑,最后也只能始于被迫而终于自嘲。
至于《咏鹅》,因为关乎于记忆,换句话说也就是关乎于自我认同,大概是这自嘲之中最严肃的部分了。
前后两段分别构建了两种人物关系,前一个是追求与被追求的三角循环,后一个则是“外来者”与“自己人”的二元对立。
无论是哪一种,无论这些修辞的背后是社会实际还是个体处境,它们都指向现实。
就像《咏鹅》一样,精心雕琢的语言之下,其实就是一副客观的景象:一只鹅的姿态。
張律式外部者視角的“觀光”電影(第一部分),劇本設定很大程度依據空間。第一個鏡頭裡的遊客朴海日仿佛是剛剛離開“慶州”造訪群山。全片過半才出標題,打破時間順序分為群山和首爾延禧洞兩個時空段落,群山的日本歷史與延禧洞的華僑痕跡,前半如《慶州》般的巡遊,後半則如《春夢》的探訪。唐詩、命理、夢境與寫真,再到更頻繁地被提出的朝鮮族和社會公平問題,張律用“日常”二字對記者們的提問一帶而過言指無意傳達社會訊息。韓藝璃白賢鎮李俊東鄭恩彩的客串好驚喜。‘영아’一語雙關既是小名又是詠鵝。這部看完後,突然似乎想明白了為什麼張老師會離開韓國,好像隱隱感覺到了某種界限。2018BIFF1005C1.
韩国15+电影。
不喜欢男味儿重的文艺作品,认同感的探讨确实有点意思,但是整个故事太琐碎了,也没有串联起来的主线,有点无聊
张律的片名往往是个包含多重意义,又或者说是没什么特指的符号,这一次的生活切片也不例外。个体飘忽摇摆的情感和心态、人之欲与其对象的缘分和距离、家国历史遗留的民族性问题,尘世间的矛盾可不像坏掉的牙齿那样,敷上止痛药,或者干脆拔掉就能即可、彻底解决的。中段出现的片名,只为揭晓两端时空线的先后关系。影片以《咏鹅》全诗作结,而咏鹅则是公认的文学性较低,直白、通俗、无意象的古代文学,或许我可以认为张律希望表达的是,作品并不陈义高远,能从表面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BIFF# 从故事中间讲起,分别朝向结尾和开头。非线性的时间交织着梦境般的故事。严肃的幽默遍拾皆是。将韩-日/韩-中裔族群及其历史具像化在群山一座旧屋般B&B里。兼有对于影像本身的思考(监控摄像头及照片)。
没看懂。。。
打卡
把一个发生在首尔,而后群山,最后首尔的故事,用先群山,再首尔,又群山的顺序来讲述。故事从中间开始,向一头一尾延伸,结构之妙,令人一赞三叹。内容以男女关系为切入,引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为实,母为虚),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乃至在韩朝鲜族人的身份焦虑等多重问题。观影如梦游,若虚若实,恍兮惚兮。
尽管如我这样的华语片忠实簇拥者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之中出现的汉语段落影像质感一下子落到网大级别,真得是很一言难尽。其余部分都是极好的。
太惊艳,两段故事首尾相接黏成一个莫比乌斯圈,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能达到同一起点。如此有限的空间和人物关系却能创造出如此大胆的叙事可能。不可思议。
张律+文素丽。文艺片节奏还是有点慢,温吞的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找不到外挂中字)喝酒散步聊天的片儿,比洪尚秀的戏剧一点,没那么尬聊
还是玩转结构,时空的倒置和回环。严肃的政治讨论和幽默轻松的方式相结合,依旧是很儒雅的特别的存在。[B]
暧昧性。文本将地缘隐喻投射到青年困境中,动机当然是高级的,但完成上倒显得臃肿笨拙。张律如果愿意放下些身份认同的母题包袱就好了呀。
莫名其妙的电影,也许韩国人看会有些感触,里面有他们的政治,地缘,历史,情怀,很小众的。中国人对韩国没兴趣的就不用看了。
2018/12/15;2023/2/12
3.5,还是张律一贯的风格,慵懒散漫,东亚国家的疏离与联系。但相比于我之前所看过的,这部将一个故事分成三段进行环形拼接,使得观影过程如解谜一般,而这仅是一个壳,内里仍然不变
说实际的 我真的没看懂,这种白描,有点太单调了,一不小心就会失败了。
这是真正的野心之作,想把整个东亚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纠葛尽收眼底,然而切入点又是那么小,每个人物的背景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角色的性格、生存状态或他们之间的关系中,造成了一定的表达断裂。相比起来还是觉得春梦更佳。尽管如此,张律可能还是这个地区唯一有如此宽阔视野的导演,如果仅从题材上比,洪尚秀实在有些小家子气。
高中会喜欢,现在不会了。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