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我是谁

Celle que vous croyez,别问我是谁(台),你以为我是谁,All That You Know,Who You Think I A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妮可·加西亚,弗朗索瓦·西维尔,玛丽-安吉·科斯塔,纪尧姆·谷伊,夏尔·贝尔林,朱勒斯·霍普兰,朱尔斯·高泽林,弗兰西斯·莱珀雷,克洛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9

 剧照

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2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3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4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5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6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3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4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5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6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7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8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19你觉得我是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觉得我是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比诺什在片中饰演50岁的离异教师克莱尔,她为了监视自己的情人乔,在Facebook上虚构了一个24岁漂亮黑发女生的人物身份。但是乔只接受自己认识的人的好友请求。为了能接近乔,克莱尔给他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发了好友请求,克里斯接受了。 不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克莱尔爱上了克里斯,克里斯也爱上了这个虚构出来的女生,他提出想见一面的要求。于是克莱尔不得不编出了一份繁忙的工作,一次长时间的出差旅行,还有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前任。她要么只能继续编造各种谎言来维持这份没有未来的爱情,要么就得承认自己的欺骗并做好失去爱情的准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远方的家爱的奇迹人生苦短失联第三季欢愉之书意大利少儿歌唱比赛第一季凶兆内在美决战燕子门上海,上海风之画员黑执事寄宿学校篇拉尼尔迈阿密暗杀档案断箭南方悬案去吃饭伐朋友不老巴里公主奇特的家庭设得兰谜案第一季不能恋爱的秘密贴身女保镖马克思和秘密之房邪恶第四季盗非盗灿烂这一刻芝加哥急救第二季海滨金婚·风雨情

 长篇影评

 1 ) 女性在爱情里的焦灼与渴望

与女主相似的是,我也刚刚经历过一段漫长恋情的消亡。

所以在电影的每个阶段都多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克莱尔在男友温吞暧昧的态度里得不到想要的重视、在儿子面前说出我已经不在乎她时故作淡定的逞强以及在前夫面前说起新男友的样子,大概是每个女生在感情里浮沉的真实写照。

克莱尔,年届50,在自己的领域发展的很好,有着让人引以为傲的职业,在面对感情的滑铁卢的时候,依然还是崩溃的不堪一击。

我觉得她是有一些恋爱脑的,在爱情里充分享受甜蜜,在不得不分开时也不愿意放手,用翻倍的想象去惩罚自己。

所以其实在电影的最后,当她得知Alex没有死反而已经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我是不太希望她给他打电话的。

我其实也不太明白导演为什么这样安排,如果是我的话,我想也许我会掘地三尺再次找到Alex新的账号然后偷偷围观他的生活,或者就是直接把手机卡抠出来扔掉,彻底和这段人生告别,而不是再次取得联系再次藕断丝连。

可能这就是思维差异吧,我是太不浪漫的人了。

有人说,电影名字《你觉得我是谁/别问我是谁》是指在虚拟网络中大家的感情也是虚幻,所以不要问来处归处,不要问皮下是谁,只管互相取暖就好。

但我觉得或许这个名字也在说明女性在感情中的迷茫与脆弱,你觉得我是谁呢,我不过也是一个在人海迷失的人罢了。

 2 ) 我就是我

电影《你觉得我是谁》颠覆了马克龙婚姻法式浪漫的既视感,我一直以为法国男人不太在意女性年龄,所以法国女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我爱谁是谁的甜蜜感。

影片对女性关于爱情的表达极其到位,当然对于男性的反应也极其真实,只是50岁的女人需要在网络中虚拟自己的年龄跟小鲜肉调情吗?

年龄在法国女性眼中都成为不可逾越的生理障碍?

这样的感情结局,不过是当下年过半百女性的困惑。

跨世纪一代的女性,即使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也只会担心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一定不会被所谓网络虚拟感情困惑,所以你觉得我是谁,而我就是我自己,女性魅力来自于内在的自信,不是成为男性感情中的诱惑者,也不会成为感情双方的依恋者。

 3 ) 她们的长寿银幕生涯

很羡慕国外的女演员,从二十岁演到六七十岁,像法国的于佩尔和朱丽叶比诺什,不同的stage有各种层次丰富的角色去尝试、去突破。

这何尝不是观众的福报,有幸一路观赏女性演员的成长,感受着她们的不同角色在各种年龄段的脸庞和表演方式。

美与演技共生,当然也会有变化有维度有丰富的层次。

这种影迷与演员的共同成长与陪伴也是很珍贵的事情。

国内的女演员哭诉三十岁后就没戏拍,只能上综艺刷热度。

小屏幕上充斥过度磨皮、花式滤镜的假脸,演着剧本生硬个性雷同又不接地气的傻白甜,偶尔用个原声还要买热搜硬夸。

看美剧和欧洲电影,女演员的皱纹、斑点都清晰可见,但表情生动情绪丝丝入扣,毫无各种化学填充剂维持的僵硬感,大屏幕让每个毛孔都无处遁形,也更感受到时间带来的真实和沉淀才有千钧之力。

影片描述中老年女性的欲望与挣扎,她仿佛是失意的,不再年轻的身体和脸庞,很少再有突破的工作、失败的婚姻、两个儿子带来的鸡零狗碎,但她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欲望,也有勇气去尝试完全陌生的东西,社交软件也好,年轻几十岁的男孩也罢。

影片充斥着各种性场面,与他人、与自己的,能想到在一些必须有是非对错的观影市场,一定有对选择此种生活的中老年女性有种种苛责,觉得她“不够道德”、“生活混乱”。

但人就是有欲望,五十五岁的女性当然也有自己的渴望。

人性是多维的,生活是复杂的是一言难尽的。

她就是会踌躇犹豫,反复摇摆,也会一狠心一跺脚做出一些“不成熟”的看似疯狂的事。

这样的剧本和人物才有可能充满层次和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朱丽叶的演技和脸让我完全叹服了,是一部很有荷尔蒙的一部片子,情欲果然跟年龄无关,跟魅力有关。

喜欢他们一起在悬崖边骑车的俯视长镜头。

最后,朱姐告诉我们,你觉得我是谁不重要,我觉得我是谁才重要。

(翻了下豆瓣,米兰昆德拉的布拉格之恋竟然是女神在三十年前演的!

真是优雅地老去,羡慕极了。

 4 ) 小看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女主选择的男性对象,床伴型男友也好,网恋搜美也罢,全是皮相好的年轻男孩子。

就像童话里的平民女子渴望被王子爱上,王子的吻和爱让她可以变成公主一样的存在;青春不再的女性渴望被年轻男性迷恋和深爱,藉此来肯定自己依然是有着不输于青春的巨大魅力。

——如果她只是想恋爱,想被爱,为什么不去考虑同年龄男性?

因为那对于她而言没有“获得肯定”的意义。

同时,她又无法接受年轻男孩子对于她皮相层面的否定,从头到尾她全是自卑和听从于年轻人的评价,这个故事的内核是老去的卑微,老去女性的卑微,所以我简直要是滑稽+苦笑。

世人就这样看待这个群体吗?

貌似理解关怀,实际上也还是视她们为被怜悯对象。

真是,小看人啊。

 5 ) 新技术、女性与创作

比诺什是我深爱的女演员。

只是再才华横溢的演员仿佛也逃不过角色的选择。

年轻时她出演《新桥恋人》,后来演卡蜜尔•克劳岱尔,都是需要毁坏光鲜亮丽的外形,把一个女人最崩溃、最失体面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也有点让人心疼,但还没有在新片《你觉得我是谁》里如此让我感到深深的伤痛。

在这部影片里,比诺什需要扮演一位50岁、渴望性爱的离异妇女,为了接近年轻男子克里斯,在虚构的网络空间里用自己侄女的面孔作为自己的形象,和克里斯“网恋”。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剧本,让比诺什来演克莱尔这个角色,到底是对影迷的伤害还是馈赠呢?

为什么我会有伤害和受赠这同时两种的体会?

电影貌似在讨论网恋的问题,但如果只是网恋的问题,这部片子就太过时了。

网络已经是个古老的概念,网恋已成往事。

该片说的是另一个主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一个衰老的女人,是否会被情欲的市场排除在外?

在影片的开头,克莱尔是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的,他也很年轻。

他们彼此都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文学老师、不愁生计的女人,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换自己想要的性爱?

像任何一个处在她这个位置上的男人那样?

答案是否定的。

在没有征兆也没有什么矛盾的情况下,小男朋友就提出了分手,因为他只是玩腻了。

并且毫不顾忌地讽刺克莱尔的衰老。

但克莱尔还必须忍住这一份羞耻,继续挽留,因为她很清楚,这一份浮光掠影的关系,尽管它什么都不是,也已经成为她最大的慰藉了。

在一次偶然中,她认识了前男友的好朋友克里斯,并有意接近。

他们尝试了在不见面的前提下所能进行的唯一的性爱方式:phone sex,感情渐深。

可是,她的名字、年龄、照片都是假冒的,对克里斯要求的见面,影片做了一个对照实验:第一种情况,在火车站,克莱尔还是没有勇气曝露自己,之后和克里斯斩断关系,过了很久,克莱尔从前男友那里得知克里斯为失恋抑郁而跳崖自杀;第二种情况,在公交上克莱尔和克里斯亲切交谈,只是并未告诉对方她就是网络中的那个人,克里斯爱上了真实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日益怀疑他只是借自己排遣失恋的痛苦,有一天克里斯发现了真相,痛苦而愤怒,在他们对峙前,克莱尔出车祸死了;第三种情况,他们没有见面,而克里斯很快就走了出来,和另一名女子结婚生子,徒留克莱尔一人独自回味。

这个对照实验也是对处于克莱尔境地的女人们生活之可能性的一种探讨。

电影用了“脸书”这种载体,不仅是网络的含义,而是喻指整个现代化的世界。

2019是新冠发生之年,生命科学、数据智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进一步地把人类生命奥秘的一面变成某种客观。

我们越来越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类生命体,并不假思索地拥抱了由机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但很少有人看见,越来越多的活生生的人即将被整个系统排除在外:老年人,穷人,还有,女人。

克莱尔对“见面”的迟疑,正是因为现代科技让真实的情感沟通变成了遥不可即的过去,她很清楚,克里斯要求的“见面”不过是“验货”,是不带情感价值的一种选择,跟我们在购物软件上下单一样危险而简单。

选择将变得越来越便捷、低成本和即时化,而人们曾经珍爱的普世价值却和过时的通讯方式一起被埋葬。

电影很有意思,它在问:在这个系统里受益的会是女性吗?

克里斯无业、文化程度低,但是年轻,轻轻松松就处在选择的状态;克莱尔是讲台上光芒万丈的女教授,但是她老了,她无法通过上传真实的照片勾搭到现今的年轻人。

如今我们或许会关注到现代化技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阻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或者承认:相比女性,男性更加容易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中受益。

在她勾选性别—写下姓名—爱好……的一系列过程中,一个50岁的女人第一次使用脸书进行亲密关系的构建,起初觉得很容易,对女教授而言一点都不难,进而她学会点赞、学会网络语言,技术神话却在这种隐匿性受到威胁时被打破了,她重新被要求回到男性的“验货”视角,这与她是否会使用现代技术完全无关。

而作为女性,想要站在相同的优势条件上却很难,当克莱尔神采奕奕地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课,讲述她对作品、作家的看法,出于她的知识经验,她面前的世界是具体、安全的,她是一个深受爱戴的观察者,可当她退回到一个男性面前——一个并无太多知识经验可以去掌握她的男性面前时,她却顿时失去了那种客观的视角,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她无法等同地去物化男性,把男性称为客体,像男性对女性所能做到的那样。

这是被现代性所试图掩盖的一面,人们总是相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朝各种各样的平等上靠近;一场疫情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大到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两性的格局,技术对此无能为力。

需要重视的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

它对于这种无法导致必然进步的结局应当负有责任。

在第一种对照试验的情形下,克莱尔心生愧疚,因而选择了写作。

这个视点很有趣。

因为它把女人和写作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很多年前,在我刚刚知道比诺什的时候,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在那里她饰演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男音乐家的遗孀。

在《蓝》中,比诺什不停地失去:丈夫车祸死去,丈夫的情妇出现,等等,但最终却获得了自由,在继续谱写丈夫生平未完成的乐曲的过程中,她为自己的这份自由谋求了一个出路,自由和创作有关;可在这部电影中,恰好相反,克莱尔也面临着失去:男友提分手,网恋关系濒临结束……但随着约定“见面”的时候逼近,她却一步步失去了自由,因而她选择了写作,写下了故事的第二种可能。

只是这个版本的写作是基于对爱情的怀缅、对失去的想念,因而是必然会失败的,第三种可能——我想,即是现实生活本身——毫不费力地把她写下的故事完全否定。

如果稍稍深入一点探讨女性和创作、写作的关系,你会发现《蓝》提供的“失去才能抵达创作的自由”和《你觉得我是谁》提供的“生活最终消解自由的意义”,都试图对处在不同时代的女性提出一种心灵问询:你要不要写?

你会不会坚持创造?

譬如萧红用一生的失去(包括主动的失去)为写作的自由寻找注脚,女性的写作,前提仿佛是被剥夺一切: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而不是拥有一切(英镑、房间?

)。

在所有的客观都化为无的时刻,女性才从身体深处发出沉钝而清楚的声音。

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猛然发现,这个角色只有比诺什才能赋予其生命。

我会想起片中她上课的场景,讲的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杜拉斯经典的、上个世纪的女性化的情爱书写中,我们时常会假借男性获得一种视角对换的错觉;诸如杜拉斯这样的女性书写,在如今是否能有一个更现代的版本?

这与技术、与宗教、与阶层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我相信,必须要依靠更多女性对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持久的关注,甚至主导力。

单纯靠获得男性的岗位和男性的视觉位置,是永远不可能的。

 6 ) 你管我是谁

不管别人觉得你是谁,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是谁。

女主角第一幕我就觉得好美,那种自然老去,留有岁月痕迹的美。

而剧中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抛弃者的角色,被丈夫抛弃,被男友抛弃,直到最后的那一幕在得知亚历克斯结婚有女儿后,那个未接通的电话依然表明她没有放下,她又一次的被放下。

作为一个咨询师看这样的一部剧,感受到剧中的医生竭力的想帮助她,读她的作品,去找鲁力了解亚历克斯的情况,但是告诉她真相就是对她的救赎吗?

不过是再一次见证她被抛弃。

又一次陷入她被抛弃的轮回。

她不是失去了伴侣,她只是失去了自己。

她做不到抛弃别人,而她的内心便总是感受到被抛弃。

那么抛弃与被抛弃之间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或许还有一些中间地带各自自在。

说到这里我感受到女主角的沉重和纯粹,那份对别人爱的沉重以至于相信亚历克斯真的会为她而死,或许真的为她而死才是她想要的结局,或者小说中的结局才是她想要的结局,而唯独真实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

这三个结局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吧。

所以了解真相是她又一轮生病的开始,而接纳真相将会是她新生的开始。

没有那么多人喜欢沉重和纯粹,有的更多的是鸡毛蒜皮,轻松自在和各生欢喜。

沉重也好,自在也罢都是命吧。

 7 ) 三重冲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我想要——非理性,本我念头里没有“不”这个字超我:我应该——道德约束自我:我可以——理性冲突1:本我:想要和年轻摄影师谈恋爱。

超我: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以及年龄欺骗,使得己无法真正接受自己,也无法面对对方。

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让自己极其痛苦;于是决定只在网络上谈恋爱,坚决不见面,逃避现实。

冲突2:本我:想要和侄女一争高下,凭什么她抢走自己的丈夫,嫉妒,愤怒。

超我:过自己的生活,忘掉不愉快。

自我:用侄女的身份和年轻的摄影师谈恋爱,一方面通过这个身份体验侄女的快乐得到内心的满足;另外一方面写小说,让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侄女的身份再次竞争,看谁会真的胜出(因为不自信,最后在小说里杀死自己)。

冲突3:本我:想要和年轻摄影师谈恋爱。

超我:得知年轻的摄影师因为自己而死,想要寻求救赎。

自我:得知年轻的摄影师并没有真的死去,忘记救赎一事。

本我战胜超我重新拿起了电话——即便对方已经结婚生子。

因为,内心从未得到满足。

心理医生说:病人得到一些东西(摄影师没有死,女主得到救赎),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摄影师没有死,未被满足的欲望重新来过)。

非常赞的编剧,堪比恐怖片。

内在冲突难以正确防御并难以轻松化解。

写下来。

20210911

 8 ) 多视角多结局的美妙

包含剧透慎入包含剧透慎入包含剧透慎入电影最巧的是借用了心理医生和小说的掩护,讲了一个本来稀松平常却辗转反侧的故事。

多结局的美妙之处在于把各种可能列出来的同时也是表达作者被往事缠绕,无法忘怀的心情。

这个作者可能既指女主角克莱尔又指这一整个故事的作者。

结局1.Alex驾车冲下悬崖,虚拟恋情就此中断。

结局2.克莱尔偶遇Alex,两人陷入爱河,很快Alex知道了克莱尔就是克拉拉。

结局3.也就是最稀松平常的现实,Alex既没有冲下悬崖也没有得知克拉拉的真实身份。

 9 ) 年过半百的爱情与渴望

当第一个镜头出现,我已经被这部电影俘虏:朱丽叶·比诺什沉浸在水中,苍白憔悴,脸上有岁月的痕迹,但仍然精致。

她睁着她的眼睛,眼神却空无一物,仿佛灵魂正在脱离身体,缓缓飞升。

直到第一个气泡冒出,我才安下心来,她还活着。

类似镜头出现了三次,从第一次完全浸没,到第二次浮出水面,到第三次在雨中欢呼,可见她最后虽然心中仍有阴云,但已走出了压抑。

年过半百的女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是祖母辈,甚至在工业文化中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身体的衰老,社会职能的失去,似乎意味着女人到了这个年纪只能在家看电视,照顾孙辈,与儿媳妇斗志斗勇。

她们的影视形象不是诈骗受害者,就是封建残余的加害者,难以看到一个全面的人物。

而这部法国电影中的主人公Claire是一位年过五十的女文学教授,有两个还在少年的儿子,虽然刚刚经历离异但是不愁吃穿,更没有社会压力,那还有什么故事可以讲呢?

故事以Claire与她的心理医生的对话展开,分为三段,也对应着三层状态。

最浅的层面是描述中年女人的欲望。

故事一开始就是大尺度的激情戏,年岁相差的20岁男女共赴云雨,似乎意味着Claire是一个追求刺激的开放人士。

然而,追求刺激的其实是年轻男人Ludo,无法放手的是Claire。

在被百般推脱之后,她急于了解Ludo的近况,在Facebook建立虚假身份认识了Ludo朋友Alex。

随着交流深入,Alex与Claire的假身份Clara相爱了。

这一段故事中,Claire作为年轻女子Clara陷入爱情,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光。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好奇,脸颊红润,眼含笑意。

她变得离不开手机,时刻与情人私语,在课上也会分心。

她变得冲动,在儿子球赛上公然讽刺裁判,在学术聚会上热舞,甚至在车里phone sex。

这些在她这个年纪被认为出格的事,赋予了她活力。

但是,当Alex想要进一步时,她退缩了。

当他执意要见面的时候,她不敢上前,只能接受爱人对他视若无睹的擦肩而过。

这终究不是办法,他们分开了。

之后Alex车祸而亡,Claire心如死灰。

第二层故事只存在于她的书中,表述这她对自己的怀疑,对年老的焦虑。

她在书中勇于追求,希望会改变结果。

于是她用Clara与Alex分手之后,以Claire的身份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们慢慢也有了愉快而激情的日子,可惜她不确定Alex爱得是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她身上找寻Clara的影子(因为她们有同样的声音)。

而书的最后当Alex发现秘密,就要做出决定是分手或是原谅的时候,Claire车祸而亡。

在这段故事中,Clara和Claire共用着同样的灵魂,却有着不同的脸。

“如果我还是我,但是我已经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两性之间是否就是源于生物本能的追逐,当一个女人失去充足荷尔蒙的时候,是不是不配有爱情、激情、男人的关注?

她在课上信心百倍地在课堂讲述着女性的觉醒,却对自己的自卑也束手无策。

所以她让自己在关键时候死去,不配得到幸福。

故事的第三层开始于心理医生的追问,为什么一个女人允许男人爱上另一个女人的面貌。

那副假面究竟是谁,为什么选择她。

到这一步,才发现Claire对年轻男子认同的痴迷源自自己婚姻的失败。

她的丈夫因为一个年轻女子离她而去(而且是关系特殊的女子),她不得不用情敌的面容和自己的灵魂让别人评价,到底是灵魂重要还是皮囊重要。

可惜Alex的结局另有隐情,她也没有找到答案:她是假的,他也是假的,爱情是假的。

但是她的快乐也是假的吗?

这部电影用大量模糊远景的方式营造私人的氛围,仿佛恋爱中的女子,除了自己的恋人,一切都游离于自己的注意力之外。

这种贴近拍摄,注重气氛的细腻手法,我以为导演会是个女人,但是Nebbou导演很显然打破了我的想象。

而比诺什在中近景镜头长时间注视下也持续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既演出了开始时克制的忧郁,又有之后青年的活泼性感,甚至还有一点点羞涩,连与心理医生挑衅而刻薄的交锋,都是恰到好处。

我大爱这部作品毫不掩饰地描述女人,尤其是50岁女人的高潮和失意。

无论如何,正如Claire的在课中所说,当脱去种种社会标签(如教授、母亲)之后,女人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是恐惧或者渴求,都是人的基本情感表达。

而年龄给女性带来的焦虑,在两性关系中难以被财富或经验的累积所冲淡。

尤其当婚姻受到年轻貌美的情敌威胁,更容易感到自己对男人的无能为力,更容易自我否定。

无伦身份背景,只要是婚姻爱情的失败者,都无法躲过Claire的心理过程: 渴求异性对自己身体的肯定,对自己思想的肯定,对自己的肯定。

毕竟每个女人都会经历年华逝去,想必也在一定时间对自己产生疑问。

而能超脱这种自我怀疑的人,不是有大智慧的洒脱之人,就是默认年老女性已经过期,不该奢求。

而我希望每个女人,每一个慢慢老去的女人,都要敢于表现爱情,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与渴望。

毕竟,繁殖或许是来自自然的奖惩机制,在50岁的时候自动过期,但爱情与欲望不是,它属于每个女人。

 10 ) 无国界的定义

性别歧视无国界,年老色衰无国界,渣男喜新厌旧无国界,网络撩骚无国界,见色起意无国界,大婶不愿老去无国界,摄影师容易走偏无国界,做了才爱无国界,7.6分应该是打给女主演的,综合起来不够7.0分。

本以为会送给大婶面对衰老和渴爱的心理一本励志指南,结果心理医生全是废话还装模作样反复出来。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一样男女交情经得起颜值和时间考验,导演仍然有贡献。

 短评

约炮风云之老牛爱吃嫩草加故弄玄虚

6分钟前
  • 挫海
  • 较差

神一般的精准…………

9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力荐

“We’re never too old to be little.”

13分钟前
  • 沈困
  • 还行

网恋部分尬死我了,反转可还行,女主加一星- -

14分钟前
  • mibo lost
  • 推荐

很精彩啊 网恋的部分 因为现实而走不出来的逃避造就了克拉拉这个角色 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而不敢见面造成后面的愧疚和击毁自我 也同样因为得知真相后长舒一口气。而虚构小说的部分 则是很棒的纯爱电影 只是还是现实的折射让小说中的女角色被撞而死。 三个不一样的位面 小说网恋和现实想交织 互相联系和影响。

17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50岁的朱丽叶·比诺什也能把我迷死!!!

19分钟前
  • 超酷的小七
  • 推荐

俄航看的 看睡去三次 不过还是看完了

22分钟前
  • moto
  • 还行

总感觉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可以分别拍成两部电影,该如何坦然地面对老去的自己,恐怕这个问题没人能想明白,导演也是。女主好美!

23分钟前
  • fall仔
  • 推荐

文艺老少女就是胆怯到不敢奔现,却依然相信小鲜肉为她殉情🤣

26分钟前
  • 马哥
  • 很差

满残忍的

28分钟前
  • 素水悄吟轻风
  • 较差

当什么都失去后,阿姨只是想在网恋上找到最后的精神稻草,有什么错;小伙子只是想见到他看到的以为的美女,有什么错。网络只是个工具,有什么错。//比诺什就算这年纪了,也比她假装的那个美女美多了。

2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语言和心理回溯的不可信之处在社交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放大,一种故事有无数种不同的讲法,编剧水准平稳,但没有超常发挥。法国文学女教授和摄影师建立在幻想和需求之上的感情故事非常法国,希望能在国内影展上放放,能给观众带来关于对于中年女性的另一种思考。

30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年轻小哥没死,太好啦!

31分钟前
  • RehearsalForMe
  • 力荐

3.5 立意深刻起来其实只是被比诺什撑起来的;关于一个安静着歇斯底里的女人,片尾再次拨起电话的执念倒的确有些惊人;虚拟和现实,苍老和年轻,爱与抛弃,和生活几乎全部的 但是充满伤痕和遗憾的可能性 - 却并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甚至有众多烂俗桥段

36分钟前
  • Nin
  • 推荐

优雅气质永不过时无关年龄,生活就是如此戏剧性,充满了无数可能

39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推荐

选比诺什演增色很多。你会觉得这个人物的前史,好像真的是从《烈火情人》到《蓝》,到《锡尔斯玛利亚》和《合法副本》,这些故事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切片。从伤害和被伤害,到独立,到捡拾剥落的尊严。

41分钟前
  • C341
  • 还行

中间找回的不是爱,而是青春感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压不住这个奇情故事,我都能想象欧容来拍会多么大放异彩。最关键的情感演进,竟然是靠琼瑶戏一般的台词、吻戏和配乐硬煽,屡次反转的发力也都不太对。而在言情剧和八点档交替上演的情况下,依然可见极其出彩的人物弧光,因为比诺什的表演是完美的。/ SIFF第21场

43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一部看的时候并不愉悦,看完后让人思考一秒的电影,女主的致命弱点在于太懦弱,不畏惧死亡但不能接受自己被抛弃,其实老公走了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生活,现实中好好捣拾捣拾长得这么美又是大学教授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导演非要安排一出心理变态网恋戏。优点是镜头很好,配乐好听,女主演技炸裂。但是床戏太多且尬。开始玻璃前xx楼下一辆车开过,灯光照着玻璃反射出女主身体,很美,设计巧妙。poly max屏幕看人物近景太清楚了,能感受到导演要展示的50岁女人的美,包括她的皱纹眼睑少许黑眼圈。感觉心理学女医生的设定有点寓意,年纪和女主相似,连发型眼镜配饰也雷同。女主在大学里讲杜拉斯,娜拉出走也有一定寓意。公交车相遇男主确听不出网恋对象声音的设定果然只是女主的幻想了。中间小说设定和结尾的反转加一分吧2.5分

45分钟前
  • 较差

起初,我还以为这部片子讲的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之类的内容,在身份消失的地方,分裂出幻想中的自己,作为某种求而不得的念想的一次抚慰。在那个「更完美」的世界里,一切也变得游刃有余。如同当下我的生活。所以我对影片的前半部特别有共鸣。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这段「虚拟」的忘年之恋,更像是一个躯壳,它的内里,是「回归自我」。《情人》里杜拉斯讲“比起你年轻时的容貌,我更爱你苍老的样子”固然很动人,但现实往往是“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年轻才拥有一切,你得服老。也只有不回避真实,人才不会丢失自我。只有放下那个「更完美」的自己,生活才会停止欺骗你。《都柏林人》里说得好,我们不能把自己交出去,我们是属于自己的。

46分钟前
  • 前日世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