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骑士

夏夜骑士,Summer Knight

主演:杨曾曦,康钰潇,罗世平,马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方言年份:2019

 剧照

夏夜骑士 剧照 NO.1夏夜骑士 剧照 NO.2夏夜骑士 剧照 NO.3夏夜骑士 剧照 NO.4夏夜骑士 剧照 NO.5夏夜骑士 剧照 NO.6夏夜骑士 剧照 NO.13夏夜骑士 剧照 NO.14夏夜骑士 剧照 NO.15夏夜骑士 剧照 NO.16夏夜骑士 剧照 NO.17夏夜骑士 剧照 NO.18夏夜骑士 剧照 NO.19夏夜骑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适合观众瞎猜的文艺片

激怒一位诗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解读他的诗。

但我还是忍不住瞎分析了这部电影,今天在二环路的峨影厂逛街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第一印象是光影是很明显的,很多画面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没有计算有多少次是平分了取景的面。

97年的成都,印象中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如果质疑要找到这种印象,可以在老城区北门甚至近郊找得到,因为有些局部几十年也变化不大。

拍摄的大部分地点是在彭州,天天的外公外婆去灰市重买自行车的时候,就能听到好几声那浓郁的彭县口音,"七十"(qie shier而非成都话qi si,不仅是自贡话那种翘舌音,而且还有明显的儿化音)。

林路迪演得非常生动,但四川话还是差了一点。

制作上,还是粗糙了一些。

天天在看课上播放《英雄儿女》时比其他同学更认真,而且是真动了情。

但是翻开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夹杂了一本三国连环画《千里走单骑》。

这种对比耐人寻味,而这与电影名“夏夜骑士”在“单骑”上有了一次交汇。

当天天被允许看一集最爱的《三国演义》连续剧时,爷孙俩却居然都看睡了。

感觉要真是好看,不会看睡的。

这与课上连环画又作了一次对比,除了昼夜色调的对比,就连夜间的画面也是一分为二的。

舅舅从部队转业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颓废,脾气乖戾,表哥则承袭了他爹这一脉的痞气和粗话。

老不读三国,外公可能也不想看三国里各路诸侯最后都一代不如一代。

这里没有交代舅妈的情况。

一座城市各个局部不一定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间范围,有的比较前卫,而有的区域则留在了时空之中。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可能是成都东郊甚至铁半城的记忆,这体现出集体性、平均意义。

但是,《夏夜/夏骑士》的时间性置换了空间性;就像“故乡”这个词,可以把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变成一个时间概念,然后思乡之情才可以世代沿袭)。

暴雨场景运用了许多次,如果只有一次可能才会给人留下明显的时间性,可惜看完之后都分不清时间了。

地点还是没有真正地转化为时间。

被性取向毁了一生的外公,渐渐和令人同情的外婆变成了这个家最亲的人,他们维持了一个时间意义的家,好让不怎么珍视亲情的儿女把孙辈扔回来就不管了。

另一方面,那位没收天天连环画又还回来的语文老师,则是离了婚把孩子抛弃了。

外公也是教师,语文老师也是教师,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都没有做好。

原本以为会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或者《哈克贝利历险记》这种以儿童视角展现记忆,结果却加入了不少成年人的视角。

语文老师、外婆,这两个角色真的耐人寻味。

还有就是,为什么天天除了表哥以外,咋个就莫得什么朋友呢?

他生活的大院、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么,难道平时都去看连环画了么?

这部电影里若隐若现的,还包括了“男子气概”。

天天的班里好像女生全消失了,舅舅除了最后联系找份事做的战友之外也大概率没有其他同龄女性,外公的几个朋友饺子店长、老叶等等也全是男性。

所以,外婆和语文老师就显得特别突出。

天天和表哥周围似乎都没有任何女同学,校园霸凌的那个降班头好像欺负的也只是有点母的天天这么样个男生。

就连表哥也在吃饺子的时候,也说天天吃得少像个婆娘,所以点了自己吃不消的分量。

天天或许内心也有股小男子汉气,所以意识到找警察叔叔没有用以后,就开始了自己抓捕窃贼的计划。

天天也有可能意识到,成年人眼里的乖孩子应该都没有了那种“男子气概”,甚至都很窝囊,这也是天天更讨外婆喜欢的原因,最后对外公丢了自行车不去找那股窝囊劲对外公发了火。

外婆可能喜欢天天的地方,也正是他比表哥更多的窝囊劲。

她喜欢外公的地方,我猜也是外公身上这股窝囊劲,而且她对天天说外公是个伪君子,看来她已经是意识到了的。

所以,这么看来,电影又是在说外公、舅舅、天天三代人的“勇气”。

成年的过程也正是一种阉割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条权力线索一直贯穿他们家还有那个游泳池。

 2 ) 黄璐携新人演员纪凌尘,新片杀入高口碑!

文/笑意

11月5日,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中国影片《夏夜骑士》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作品奖。

《夏夜骑士》是由尤行执导、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由黄璐、林路迪、纪凌尘等主演。

纪凌尘在东京电影节映后,他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失意的小伙子

黄璐发微博祝贺《夏夜骑士》首映,她在电影中饰演了天天的老师电影的背景是在90年代末,成都的夏天,八岁男孩天天被父母丢在外婆家,与外公外婆、舅舅和表哥一起生活。

看起来乖巧温和的天天读了课本上邱少云的故事,又痴迷于千里走单骑的关公,也幻想着行侠仗义。

外婆的自行车被盗之后,他与表哥策划了一场大胆而荒唐的擒贼计划。

电影流露出的情感是非常细腻而又个人的,看得出导演倾注了许多自己的记忆。

特别对于80末90初出生的人来说,90年代至千禧年的童年回忆很容易被电影中的种种场景唤醒:铁风扇、青花茶杯、老式自行车...甚至外婆遇事不声张的性格、外公怜爱外孙的眼神,很多琐碎的细节都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

镜头语言又是极其诗意的,比如有一幕,天鹅湖音乐配小朋友擦黑板画面,粉尘飞舞,如生活一般真实,又如梦境一般遥远。

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这部电影充满了灵气。

电影节现场观众反应很热烈,不仅有好些中国观众,还有许多日本观众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我摘录了一些现场Q&A:Q: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童年的片段,对里头的细节和台词印象深刻。

两位小主人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而电影以他们自身想法的碰撞作结尾,想知道导演的用意为何?

A:这两位小孩子的设定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他们也是一样的。

我们在行为举止和语言上尽量地区别开他们,但是表哥虽然强壮鲁莽却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弟弟表面上温吞懦弱却想出来故事里最荒唐的事,也有阴暗凶狠的一面。

这个故事讨论的恰恰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的模糊不清。

而这两个小孩所要面临的困难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到灰色地带所要面临的抉择:影片最后弟弟阻止了哥哥原本准备帮自己的行为。

关于他们的未来,我希望给大家充分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于电影导演至关重要。

Q:这个片对中国小孩来说很有代入感,我想问一个关于周围大人的问题。

我感受到了无力感,包括大人之间的谈话、社会对于偷窃的态度,即便也有温情的画面,可最后也未能如愿。

想知道导演怎么看待环境对小孩的影响以及这样设计剧本的意图?

A:很高兴你提到‘无力感’,但是我塑造角色陷入到困境中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说再平凡的人也会有欲望和愿望,也会实现不了。

随之而来的失望之后人物又如何做抉择,这才是显露他个性的时刻。

大人相对小孩阅历丰富许多,但是困难依然是困难。

当爸爸想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每一天面临的问题都是全新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脆弱的。

我想把成人的复杂世界引入进来,和小孩眼里相对简单的世界产生冲突,在冲突中让故事发展下去。

导演尤行在Q&A环节回答观众提问我自己在媒体场看完《夏夜骑士》后就非常惊喜,于是又带了在日本的博主小伙伴看了公众首映场,小伙伴也觉得值得二刷。

我们在映后碰到了尤行导演和像一个大家庭的超小号影业团队。

他们中的好些都是海归,或是在中美两地跑,年轻而又专业,充满想法,敢想敢做。

导演尤行在读书时拍了好几部美国短片,制片人宋晓文在美国已经是年轻有为的新锐制片人,制作的美国影片《南茜》、《孩童杰克》双双入围圣丹斯电影节。

对于尤行导演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拍长片,这部电影也是宋晓文制作的第一部中国电影。

我与导演和制片人一起聊了聊这部电影,他们的友谊,还有中美拍片的事儿。

海归背景电影人,中美拍片差异迅速适应笑意:两位可以介绍下自己和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吗?

尤行:我是尤行,2008年去美国念书,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影视方向。

在大学的中段才决定要做导演编剧。

我在本科期间做了很多短片,完了之后觉得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就去申请了研究生。

毕业之后我从事了一年多跟电影无关的工作,然后在洛杉矶认识了Rachel。

洛杉矶的工作结束之后,我开始想重新回到电影这一块,当时就想自己写一个长篇,单纯的说我自己还是想做本行。

之后大概有一年多我陆陆续续给Rachel还有一些小范围的朋友分享,她是最上心的,所以我们俩说着说着就开始干了。

我们是在2018年的年初先后回国,那个时候我已经五年没有回国了,虽然当时我们基本一片空白,只是我们主观就认定了肯定得做,但是怎么做、从什么地方开始,我们比较茫然。

然后我们大概经历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来筹备。

从大概16年年底开始写的剧本,第一稿写到17年的3月。

但是Rachel知道这个剧本每天都在变,而且最后的版本离第一个版本区别还是挺大的,后来我们也一直在改。

我们回国的那七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在改剧本。

一直到开拍前包括拍摄中也基本没有停止修改。

宋晓文(Rachel):我也是几年前去的美国,之前本科是在北大读的影视编导,然后去美国读了制片,后来在那边工作,大概2016、2017年左右开始做独立制片人,我碰到尤行那会儿正好参与了两个美国的电影,很幸运的是其中一个还拿了最佳编剧奖,但那是完完全全的美国电影。

我当时就在想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是继续在美国还是回国。

因为身边很多同辈都回国去发展了。

我和尤行碰到后,大家能聊得来,很一拍即合的感觉,慢慢知道他有这个本子,然后真的是读到他这个本子那一刻我才在很认真的考虑我们想做中文电影,想回国拍电影,最后就在18年初就回国了。

筹备的过程其实还算顺利,我们找演员,像黄璐、林路迪、纪凌尘这些已经很成熟的演员,我们之前都是不认识的,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去找,也算是比较幸运,大家可能也是比较喜欢这个本子,所以聊得来,然后就说来演。

有一个小插曲是我们本来计划六七月份开拍,但那个时候出现几个问题,一个是当时我们线下制片团队换成另外的一个,还有就是我当时发现怀孕了。

但我们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八月开拍了,一个月的时间拍完。

之后回到洛杉矶做后期,我们做剪辑的、做声音的、作曲的、做特效的、做调色的全都是base在洛杉矶,这些都是在那边工作的华人。

比如摄影指导Sheldon,他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

所以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比较国际的团队。

笑意:拍摄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尤行:困难还是有的,不过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困难。

大家拍戏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状况。

宋晓文:我们之前是做了很强大的心理准备的。

虽然大家在美国都有经验,对制片比较了解,说实话,我们都没有真正在国内拍过长片,所以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跟前辈去讨教经验,去了解行业的情况。

最后我觉得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比我们预期的要好的,我们可能抱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想法,做了最坏打算,但后来证明我们签下的线下制作团队非常好,从制片主任到场务,每个人都很专业。

我觉得跟美国拍片子相比起来,有一些方面甚至更好。

笑意:你们之前都是在美国制作电影,你们觉得美国制作和中国制作有什么区别?

尤行:我觉得是专业程度。

这个专业程度不是指技术层面,在技术层面我的感受是这个差距几乎没有。

国内的线下人员技术水准非常高,区别是在于流程。

可能在美国所有做电影的人都知道做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但在国内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做法,所以是流程和系统层面的区别。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小孩的戏份,在美国电影流程中每天工作多久是有严格规定的。

在国内这些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清楚,主要是靠大家协商。

另外,我跟线下的技术人员合作,觉得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也是非常弹性,大家根据情况来决定,而不是美国那种可能每天都是八小时下班,所以在流程上有一些区别。

笑意:那你个人会更倾向于哪一种?

尤行:我觉得谈不上喜欢。

他们是你团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这部分比喻成仪器的话,可能中国和美国的性能是不一样,你可以通过这个仪器了解它的不同性能,达到相似的效果,我觉得作为导演,这个责任在于我们去适应和体验。

宋晓文:就像刚刚导演说的,美国的组你可能去任何一个组都是一个样子,但是在国内,不同的组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取决于导演、制片人大家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可能我们是属于工作风格比较直接的,所以团队也很适应,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是比较有效率的。

同时我们也很快适应了国内的一些传统和规矩,比如开机仪式、红包等等。

尤行:还有一个例子我替摄影师Sheldon说了,在国外分工比较明确,摄影师与灯光师、场工是有从属关系,各自对上级负责。

但是在国内很多时候摄影师和灯光师是平起平坐的,很多情况下灯光师不一定会听摄影师的想法。

Sheldon第一次在国内工作,他又很年轻,面对的合作伙伴都是他的长辈,这样论资排辈的工作环境他一开始也有些不适应,不过后来磨合了之后大家也合作得比较好。

摄影师Sheldon Chau出发点在于人物和情感,在不同维度把这个世界看透彻笑意:关于电影本身,觉得导演您的电影也是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您的创作是受到一些导演或者艺术家的影响吗?

尤行:我们不希望自己被定义。

“风格”这个东西,以前我只是观众的时候,我也会看;但是当我开始做电影人的时候,“风格”就不再能成为一个目的。

你会发现如果以达到某种风格为目的去创作的话,就会走得很困难。

所以我对我的团队始终在重复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人物和情感。

“风格”可能体现在我们从人物和情感出发的工作方式,它不是我们想要刻意达到的一种效果层面的东西。

很难说具体受到谁的影响,但我们在筹备期间有非常多的参照对象。

摄影师会出一个lookbook,把他觉得和这部电影沾边的元素全部放进去。

我们pitchbook上也有参考的作品,一看都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说有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哈内克的《白丝带》,七十年代的西班牙电影《蜂巢幽灵》,杨德昌的《一一》,特伦斯·戴维斯早期的作品《漫长的一天结束了》。

但这些电影之间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我们只是各取所需。

自己这部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比试图模仿某个特定风格更重要一些。

笑意:Rachel你觉得导演哪一点特质吸引您去关注这个作品?

宋晓文:其实我在看到尤行的剧本之前,我们说过要一起做个片子,因为我们会经常一起吃饭聊电影、聊人生、聊哲学,大家的想法在某些层面上是契合的。

对我和我先生来说,就很喜欢聊一些平时不会聊到的东西。

我个人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创作者,好的导演,他看世界的角度跟很多人不一样,而且他一定是具备这种能力,能将这个世界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的东西看得非常透彻,同时又有自己明确的选择和观念,这样的人才能去讲一个让很多观众接触的好故事。

当时认识尤行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看了他的剧本后,我当时就非常喜欢,直觉上给我的感受是想起《一一》,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电影。

有冲动,有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总之就决定一定要和尤行合作这部电影。

获奖后宋晓文与尤行开心拥抱对道德层面的困境与人物的角色感兴趣笑意:导演以后的发展方向?

尤行:这个片子其实是有点分裂,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摇摆。

是偏类型的元素稍微多一点,还是偏所谓的文艺多一点。

我自己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长片,想做的事情总是远远多于能做的事情,所以这片子里面我们什么东西都放一点进去,最后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没有发言权。

但是从我的出发点来讲,我放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有一点类型的元素,比如自行车这条故事线,但是更多还是在传统戏剧和文学的角度来讨论,都是关乎人物的,都是关乎情感的,然后都是关乎人物的抉择。

我觉得个体道德层面的困境一直是很吸引我的话题。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中文的语境里,morality(个人品格)和ethics(伦理道德)是同一个词,都是道德。

但是在西方的语境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觉得这种混淆是特别有趣的。

我能看到很多的人夹在中间,非常痛苦,无法做抉择,这个是我的作品里比较根源的一个出发点。

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以其他方式和其他形式的故事来探索这个话题,这个类型上我不大想要约束,所以我会更慢一点,可能看自己的境遇和契机来决定投入到什么样的水平。

笑意:这部电影你们之后会走国外电影节路线吗,有没有可能在国内上映?

宋晓文:我们东京之后也投了一些国际上的其他电影节,目前的计划是希望去一下我们很喜欢的电影节,得到不同国家的关注和反馈,最终还是想回到国内去做一定规模的放映。

我们现在也在接触不同的发行方,国内和国际的都有接触,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

因为确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定,但是目前这个作品应该还是会被定义为文艺片,在文艺片的语境下来进行国内的发行,包括观众的接受等等,大家都在探讨,我们是很希望这部作品可以在国内给更多观众看到。

书本记者笑意与导演尤行、制片人宋晓文,《夏夜骑士》的包包很可爱很期待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看到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采访:笑意编辑:Suen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3 ) 夏夜骑士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首先片名很文艺,光看片名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片中小哥哥勇猛且可爱,小弟弟安静又正义,两个性格的孩子碰撞到一起,可以说是互相成长对方。

感觉整部片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都隐隐约约,可能有些细节还要继续思考下才能对整部片子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还有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下演员纪凌尘的角色。

最后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观影机会,工作人员辛苦啦,比心心💕

 4 ) 一家人就好好吃饭

海报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些个镜头拼接的连环画,在光影的变换、音乐的跳动、镜头的起伏中,导演尤行向我们完美表现了一段西部小镇的夏天。

选角和方言的表述,典型物件的参杂,声效在对话里漂浮,这一切都让我在短短几分钟内闯进了四川的夏雨中,电影院的黑暗构造了一种湿热黏糊糊的模态,太够劲,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劲头,只能保持沉默了。

一个故事在这些镜头里穿梭,它说“捉贼”于是创造了“骑士”,夜晚的情境为这样一个行为添加了些许神秘感,大雨让“骑士”变得勇敢,奔跑让“骑士”变得坚定,黑暗和陌生人的交互让“骑士”在夏夜成长。

观众就这样被抓进,一声惊雷地打下,一颤之中地飘进了电影光彩中,虚虚实实交叉的文学感,导演处女作独有的青涩,一点一滴排出来的夏夜太玄妙,几乎静止在屏幕前。

有趣的是南京场后豆瓣评分上浮到7分以上。

剧照家庭片不少见,每个拎出来都有太多想要去表达了。

这次《夏夜骑士》除了把一个捉贼的故事放进了夏夜,还放进了一个破碎迷离的家庭。

好几次我很想奋起发问,这究竟算哪门子家庭呢?

好像一个拼盘,你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家庭的一部分,但又各自属于自我的部分,完全融不成一体。

天天的外公多么失魂落魄啊,婆婆又太辛劳以至于失了色彩,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标配的老年特性,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又让人屏息。

舅舅游手好闲,离婚带了个性格急躁的儿子,爸爸妈妈远在天边。

这样的家庭和夏天的雨一样缥缈虚无,充斥着雾气和扑灭的躁郁。

大家各自内心都有各自的想法,说不出口但又堵在心头。

矛盾重重全都隐蔽在夏夜的几场大雨下,好像冲突一触即发,但是又隐忍不前。

剧照现实和梦境的交替,家庭的矛盾在小朋友的眼睛中隐隐若现,童年中人满为患的孤独和疏离感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眼睛里长满了怀疑和未知,对这一切充满着好奇,同时又不敢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在哥哥的带领下,天天似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和进步,为了寻找是谁偷走了婆婆的自行车,天天和哥哥决定蹲点婆婆的自行车,暗设布局,夜晚是蜕皮的好机会。

“那明明就是婆婆的车,为什么我们还要给钱?

”天天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车贩子偷了车去卖,为什么两个成年人可以忍受,可以再付钱去买“被偷的车”,这几乎是人一生的困境吧?

我们为什么要违背本心去做一些本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屈从于并不完全正确的社会秩序?

这些规则究竟从何而来,带着这样的疑惑,天天陷入了理解上的困境,他多次向两个成年人发问“为什么”,究竟为什么?

剧照在这样浓厚的夏夜里,所有的矛盾都变得湿漉漉。

离婚也不去工作的舅舅是老两口的心结,而他暴躁颓靡的人设也为他在整个夏夜增添了不少强烈的色彩,用所有直白强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惊奇的是天天的表哥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太多负面的情绪,而是更加激昂,总是带着自己饱满的情感去完成,少年意气太足,表现力也足够可爱。

作为一个父亲到底是怎么成长的呢?

很奇怪,作者偷偷给舅舅一个这样的命题,家庭在舅舅的生活中长时间失位,几乎畸形自由而散漫地生长,去当兵,内心里无数讲不出来的心结,这样成为了一个父亲,而父亲也失去了家庭里基本的女性角色。

几乎冷血地生活,教育也变成了一张白纸。

但是在儿子最接近死亡的那一端,角色几乎疯快地成长。

第二次天天和表哥在家人同意的情况在,埋伏捉贼,来了个小伙子偷了车就跑,所有的居民都跑出来把他制服,这时候表哥给天天的刀被他夺走,表哥一个劲直接冲上去要拿回自己的刀。

血就这样溅下来,一个镜头,一个父亲的成长,如入云霄一样的坚毅,眼神穿透了整个闷热的雨季。

成长,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也同样重要。

剧照无论是小朋友的成长,还是成年人的成长,可以向观众描述的只留下了一个命题,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的自我生长仍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贯穿了一生的前进,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自我去面对自我,他人即使在家庭环境中,独属于一种亲密关系也只能提供短暂几乎不可见的扶持。

尤行把这种孤独通过他独有的光色影,完整地铺在了整个屏幕上,从声音、神态、气味、表情、语气,所有人都把这样的孤独写在了脸上。

黄璐特别出演了一个离了婚失去了儿子的老师,在这个湿热的夏季,她也几乎把这种生活中唯一的情绪释放在所有的动作和行为中了。

夏天几乎是释放情绪最好的季节,湿漉漉的时候借口是雨季的变故,干燥燥的时候借口是阳光的浸染,总之,在这个季节的人最爱好为自己的情绪找借口,成年人尤其不敢面对自我,即使面对了又如何呢?

不面对好像也没关系。

剧照成长命题的作文,中国青年导演还要写多久?

我不清楚,许多的处女作中都将这样一个主题提上了台面,他们或是把城市、地区的元素参入电影,或是把季节的感受放大,或是强调幻想中的心里郁结,那些过去不能舒坦发散的情绪,此刻都在电影镜头里被一一舒展,几乎这类型的电影作品都帮助创作者本身梳理了其内在的童年情感井道,那些不能说,不敢想,不期望有回答的问题,都在梳理脉络中一次又一次喷涌而出。

这些作品是真诚的对话辑录,他们无一不像我们展示了“我”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到底怎么变成这样的,“我”究竟在探寻什么。

一个人的童年几乎为这个人的一生下了一个或好或坏的定义,当然生活不只是好坏定义的,只是我们的感觉从不能理性判断。

我们的生活只能好坏区别,只是有间断,有延迟罢了。

2021年6月11日《夏夜骑士》全国上映,由于是文艺剧情片的缘故,排片较少,如果你喜欢湿漉漉的夏雨夜晚,不妨去电影院一看。

与小吴观影于2021年6月9日南京后窗导演交流场写完于2021年6月14日2021年6月14日发布于公众号

 5 ) 浅析《夏夜骑士》中的男性代际冲突与传承

同样是以“丢失自行车”作为影片“引语”,“找自行车”作为故事主线,本片很容易联想到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不同的是本片以“自行车事件”来引出这个家庭内部隐忍的伤痛和冲突,其中又包含无法割裂的亲情之爱,在某些场景和对话中我也看到了是枝裕和影片的影子。

首先在视觉上,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中国西南方小镇潮湿的梅雨季,大景深特写镜头,诗意蒙太奇镜头组接,从午夜的暴雨骤然过渡到盛夏晴天的闪闪光斑。

令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场景是影片快结尾处奶奶和天天的睡前聊天,夏夜户外的光透过窗户在墙壁上形成暗橘色的光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我也是同样每晚躺在奶奶身边长大的。

影片中的很多空镜简直可以直接截取举办一个夏夜摄影展。

天天与奶奶本片以奶奶丢失自行车和天天与哥哥寻找小偷为故事主线,其中包含着爷爷为水饺店男孩介绍工作、语文老师的婚姻破裂与孩子分离、舅舅退役后赋闲在家脾气暴躁等几条副线。

看得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其中我最深刻的观影感受来源于影片所体现的男性代际传承与冲突。

这样的代际关系分别体现在天天哥哥与舅舅,舅舅与爷爷,水饺店男孩与爷爷的关系上。

首先影片前半部即可看出爷爷奶奶对天天的偏心,和对哥哥的关爱相对不足,例如爷爷从不让哥哥进入他的卧室,奶奶总是把有奶皮的那碗牛奶留给天天喝。

在影片的交代中我们慢慢了解到,舅舅从前是侦察兵,退役后赋闲在家,从舅舅强壮的身体和格格不入的鼓起的肚子,可以看出他已经无业在家有较长的时间,住在父母家里独自照顾儿子。

对于儿子,舅舅是严格甚至暴力的,动辄以武力对待,而哥哥的性格也和舅舅有几分相似,同样具有某种暴力倾向和明显的“男子气概”特征。

从舅舅这个人物的个人经历来看,曾经的侦察兵服役无疑是令他骄傲的人生经历,舅舅向天天哥俩展示他如何用一只侦察兵专用刀切开西瓜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于过去经历的怀念和骄傲。

而如今无业在家的状况无力改变,颓废的状态令他愤怒不满,他十分焦虑,脾气暴躁,加上婚姻的破裂,父亲的偏心,但这种不满在家庭的氛围中只能一再压制,他只能将这种情绪随时爆发在儿子和其他弱者身上,从他用开水烫死老鼠的残忍行为中也得以看出。

天天的哥哥与舅舅之间的父子冲突体现在舅舅对哥哥的暴力之中,父子俩存在着一定的身体对抗关系,天天在厕所看到哥哥偷哭,说“你爸爸是不是又打你了”,可以看出哥哥挨打基本是日常,哥哥说“等我长大了他就打不过我了。

”可见哥哥对于父亲的暴力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但无奈力量弱小。

奶奶买来的菜连带着自行车一起被偷走,全家一起去水饺店吃水饺,哥哥嘲笑天天只吃十五个像“婆娘”,并逞能点了五十只水饺,同时超过了父亲的水饺数量,也是在暗中和父亲相比较,而显然他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而且出现了身体不适,但舅舅还是把水饺带回,拎着他的耳朵逼着他把饺子吃光,在唏嘘舅舅对儿子如此残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父权宣言与权力彰显。

但这对父子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首先在人物性格上,哥哥很明显地继承了舅舅的典型性男性特征,冲动、耿直、冷酷、暴力,尤其与天天的弱小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性格无疑是受到舅舅的影响。

影片中对这对父子代际传承关系最深刻的刻画在于影片快结尾处,哥哥和天天抓到了小偷,小偷被群众群殴,顺手拿起被丢在地上的舅舅的兵刀指向众人,此时哥哥不顾一切去夺回属于父亲的刀,并在夺刀的时候被伤到手臂,鲜血直流。

而此时对儿子下楼抓小偷一事反对且冷漠的舅舅立刻冲下楼去,背起儿子去医院,趴在父亲背上的哥哥表情坚定,父子俩的关系出现了影片中首次的亲近和融合。

表面上哥哥夺回的是爸爸的刀,其背后守护的是父亲的尊严和不可侵犯的权威力量,而作为父亲的舅舅也感受到了儿子不顾一切的维护,父子之爱由此达到影片高峰。

爷爷对于爷爷与舅舅这对父子,他们之间的冲突虽然没有直接的描写,但依然暗流涌动。

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退休的知识分子形象,即“文人”定位,而舅舅是退伍军人,属于“武者”,舅舅退伍后一直失业在家,性情乖戾,并不能继承父亲的学校教书事业,在行为上也是横行霸道,与爷爷的做派明显不一致。

而作为孙子的天天看起来貌似更加与爷爷相像,相对文弱温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爷爷偏心于天天而不是舅舅的儿子。

舅舅也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偏心,在影片后半部向爷爷表达了出来,而爷爷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转移话题地说“你是不是喝多了”,看得出爷爷心里知道偏心的确存在,他也的确对自己的儿子存在着不满。

爷爷与舅舅舅舅与爷爷的关系处于既不亲近也没有明显冲突的疏离状态,在这对父子的关系中,冲突与继承的表现都十分隐晦。

这对父子并非完全不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爷爷退休前在学校的体育部门任教师,退休在家的他也经常会做引体向上等高强度运动,而舅舅选择的服役路线也很可能有受到父亲年轻时专注于体育的影响,只是退役赋闲后疏于运动,腹部发福,与父亲的代际传承基本处于沉睡或割裂状态。

在影片快结尾处,奶奶与天天睡前聊天,天天问爷爷年轻时是否与舅舅一样脾气暴躁,奶奶说“是的”,可见这对父子的脾性也存在着影响和继承,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二人背道而驰。

影片末舅舅找到工作将离家,爷爷那句“远不远”将隐忍的父爱暴露无遗。

最后是纪凌尘饰演的水饺店男孩与爷爷之间的代际传承,在影片设置中,这一对人物并非真正的父子,但影片体现了爷爷有将其传承愿望和对象定位于水饺店男孩的倾向。

可以看出爷爷年轻时是个强于体育的人,而在爷爷球场旁观男孩踢球的场景中,镜头的凝视变成了爷爷对于男孩的凝视。

强健的体魄,挥洒的汗水,矫健的身姿,大概让爷爷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活力影子。

在爷爷提出向男孩介绍学校体育部工作时,男孩首先表示自己没有理想和追求,只想在父亲的店里帮帮忙,而爷爷依旧相劝,男孩沉默表示应允,相比于自己儿子的颓废,男孩似乎是一个更佳的“继承者”,为此爷爷甚至愿意自己掏钱帮男孩疏通人际关系,奶奶戏称爷爷“晚节不保”,可见爷爷从不做疏通人情之事,但为了让男孩顺利进入学校游泳馆而破例,可见其对于男孩的巨大期待。

在爷爷与游泳馆工作人员攀谈之时,这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场面描写,镜头聚焦在穿着泳裤、头戴泳帽的男孩身上,他纵身一跃跳入泳池,充满了年轻男性的活力与强健,然后镜头变为爷爷的闭眼冥想,显然这是爷爷的想象。

这时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男孩出现在他们面前,可见男孩对于新工作的重视和期待,然而等待他的只是每天拿着拖布擦泳池的平庸,负责人笑称他穿得像娶亲,然后让他拿着拖布下水擦地去了,此时的镜头中,男孩和其他清洁志愿者处于平行位置,没有了爷爷想象中的镜头焦点地位,预示着男孩的期待终将落空,没有一展宏图的空间,这里和他家的水饺店一样,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庸。

镜头回到爷爷的面部,可以看出他的失望和失落,父权的代际传承终将一场空。

本片的家庭中,女性始终处于不足或缺席的地位,整个家庭中只有奶奶一个女性,黄璐扮演的语文老师在儿子被丈夫带走后与奶奶倾诉,并夸赞奶奶是一个有能力照顾好家庭的女性,而语文老师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说“能力不足”,孩子被前夫强制带走,在这个并不幸福的三口之家中看到了男性权力对女性的压制和不可反抗性。

黄璐饰演的语文老师而在舅舅的妻子(哥哥的母亲)、天天的妈妈的缺席,都体现了在这个家中女性角色的严重不足,而就性别特征本身来看,爷爷、舅舅、哥哥属于具有典型男性特征的角色,他们严肃少言、威严不可反抗,可施加权力于其他家庭成员(爷爷对舅舅、舅舅对哥哥、哥哥对弟弟天天),而天天相对来讲是一个软弱怯懦的男孩,常处于被施加权力者的地位,例如影片开头天天被校园霸凌,被哥哥欺负,被爷爷质问偷钥匙一事等。

而同样缺少话语权的奶奶与天天存在着共通之处,”她“们总是温和柔弱的,在冲突发生时起到缓和调节的作用。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奶奶也更偏心于天天一些,在一些情节中,可以看出奶奶某种程度上将天天看做可以沟通心事的对象,天天与奶奶似乎“站在同一边”。

另外,影片的另一个主旨是儿童的自我成长,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存在着绝对的对与错,善于恶,所以天天和哥哥才如此执着于抓到偷奶奶自行车的小偷,在爷爷拿钱重新买车的时候,天天不满地表示为何我们自己的车却要花钱买回。

相比于哥哥的勇敢,天天显得更加柔弱一些,但在意念上,他们都坚定地认为小偷应该受到惩罚。

观影时我没有理解的片段是天天看舅舅和奶奶聊天,只有舅舅和奶奶的口型和表情,没有具体的对话内容,夏夜暧昧的光照在天天身上,他一脸迷惑地看着这两个大人。

后来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曾经的或者现在某些时刻的我吗,小孩子总是对大人们的偷偷对话充满好奇,然而等待来的总是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或许具体的内容并不重要,但那种企图参与到成人世界的心情是如此感同身受。

大人总是居高临下地认为孩子只是孩子,却又常常将成人世界的“恶”随意施加于孩子。

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孩童的理想世界出现幻灭,他们好奇、愤怒、迷惘却无计可施,拼尽全力也无力改变。

在影片末奶奶与天天的夜谈中,天天问奶奶为何爷爷后来脾气变得不再和年轻时一样暴躁,奶奶说“后来就老了”。

本片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童年和青春的怀恋,对年少轻狂的不置可否,同时也饱含着对老去的从容和淡然。

生命中有太多无奈的事,奶奶没办法阻止天天妈妈将他从身边带到日本;天天没办法改变自行车被偷走找不回来的事实;哥哥没办法留住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没办法看着子女和孙子一个一个离开自己。

长大和变老,这是我们一生必须面对的命题,后来我们拿到了通向成人世界的钥匙,后来我们放下了非黑即白的偏执,最后我们都会老去。

影片结尾天天拼命抱住哥哥“复仇”的脚步不放,兄弟两个人挣扎后摔倒,岁月很短也很长,不如一起躺在鹅卵石沙滩上,抬头看看夏天被雨清洗过的湛蓝天空。

2021年7月11日凌晨

 6 ) #夏夜骑士#

导演尤行的一篇长篇处女文艺电影,感觉有小津安二郎的风格。

成都话比普通话更能代入小市民生活,更接地气。

电影的画面唯美,夏天的西瓜、长豇豆、蜘蛛网、雷阵雨;大红色的座机、墨绿色台灯、大搪瓷缸的茶叶水、滋滋作响的电风扇,更是充满了怀旧元素。

影片的主线是通过外孙天天寻找婆婆被偷的自行车的小偷展开,以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想寻找明确答案,找小偷,却是最无果的。

少年、青年、老年人生各个时期的小人物的困惑和挣扎,以及自我和解和寻找出路。

家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以及相亲相爱。

特别是结尾,天天从一个怯懦的胆小鬼成长起来的过程,也真是所有人的成长。

影片极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

#桃花岛观影团#

 7 ) 儿时那个湿漉漉的夏天

本部影片完全进入孩童视角,暗黄色的灯光、有意关上的房门、湿漉漉的石板路都完全表现出一种迷幻色彩,而这也正是每个人童年的样子。

偷车的这场戏中,原本应当是激烈的厮打导演却柔和化处理,从这一细节来看,若非完全代入彼时儿童心理会很难理解。

原本当是情绪宣泄的戏,刻意给了弱化,据导演本人解释是为了贴合天天的形象,只能说见仁见智吧。

比较不舒服的地方是许多镜头很刻意放慢、打光、完全没必要为了文艺而文艺。

 8 ) 《我终于抓住了那个偷自行车的人》

片名《夏夜骑士》充满浪漫的诗意,整部影片的氛围也是浪漫的,像极了我记忆中南方那个充满雨水的潮湿的夏天。

哪个孩子儿时没有过做英雄的梦想呢?

正如片中想要在下雨的夜里抓住偷自行车贼的小男孩儿,他们做到了,在那个夏天,他们的确是勇敢的骑士。

影片以一个胆小懦弱的小男孩视角徐徐展开,开篇就是熟悉的小学课堂,端正坐着的小学生,集体观看老电影(没错,就是张艺谋导演在《一秒钟》里数次致敬的那部《英雄儿女》)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的女老师,在语文课本里藏着小人书偷偷地看。

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代入感非常强。

影片一百多分钟的剧情,集中发生在三个夜晚。

剧情的高潮是夜里的那场抓贼戏,念念不忘的偷自行车的人终于落网了,胆小的小男孩终于喊出来了,一直勇敢无畏的小表哥也受了伤。

这个夏天,男孩子们都长大了。

非常喜欢影片的摄影,即使是那些没有人物出现的空镜头,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

室内的打光色调是昏黄的,像极了记忆中的老照片。

有几段运动场面的慢镜头非常美,踢足球的,游泳的,还有两位老人和孩子一起回家的场面,搭配钢琴的配乐动听极了。

映后与导演制片人和扮演老师的黄璐进行了交流,原来故事的人物原型是导演自己,拍摄地是故乡成都,演员们说的四川方言。

电影非常具有文学灵性,导演本人的文笔一定非常好。

很羡慕导演有机会能把自己童年的牵挂和回忆拍成电影,能在大荧幕放映,并把故事分享给观众。

期待他今后更多更好的作品。

 9 ) 夏夜骑士

1、一般我给电影4分,必须是因为电影的可看性,在可看性上如果有故事的寓意,那才是5星好评,因此在看了几个文艺片后的《夏夜骑士》一出现,摄影镜头语言的表达到味了,调色、美术置景、道具到味了,小城市的生活气息与味道达到了。

2、单纯的小孩之间的兄弟情、被枯躁的婚姻生活和多年不能声张的性取向毁掉人生的爷爷、郁郁不得志并且发福成不成样的退伍老兵的懒散、母亲久居海外的留守儿童与退伍舅舅低志气带出来的表哥的日常这些都组成了一幅惬意的画卷,让人跟着镜头语言推进有序,慢慢的度过了110分钟而不自知。

当爷爷看到小男生露出那邪媚一笑但又忍住念想时,当小胖子霸王像小时候的我一样欺软怕硬时,当碎碎念的外婆知道些什么不得说但又慢慢地过着一家人碎碎念的依赖时,当退伍的舅舅看到被划伤的儿子二话不说背起就冲去医院时,都让人回想起儿时的细节,想起自己身边的某人,也许这便是人物的沉浸感。

3、村镇恬淡的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别人偷的不争不抢VS自己人偷的严辞、退伍军人的不适、老年同性的悲哀,这一切可能性的话题都埋藏其中,但却没有任何的解决方式,只能任由这些不适、这些话题、甚至这些矛盾在生活的流转中被慢慢淡忘,这也许是本片最遗憾的地方……4、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节奏是慢的,甚至隔壁的白云之下听说更慢,而这个电影节又是充满着小民生活气息的,也许这便是东京的窍门所在吧。

 10 ) 回忆少年时

#夏夜骑士 这是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

但是却又是一部值得七零八零九零回忆的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小时候物件,情节,人文。

电影剧情就剧情来讲,我更愿意把标题拆开,夏,夜,骑,士,四个字,感觉电影里面是都有了的。

连在一块,虽然连贯,但却感觉有些偏题。

情节是围绕骑展开的,讲述的是孩童时期,关于骑的故事,具体情节就不讲了,剧情还算是比较连贯,比较合理。

夏明季节,夜指时间,骑言故事,士揭主旨。

画面方面,大部分都是非常棒的,只是好些位置涉及到了慢放,有些没太看懂,足球可以理解,黑板处何解?

人物形象方面,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真实,都非常的好符合小时候的那种状况,无论是父辈,还是孩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父母的感觉。

缺点方面,除了慢放,好些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似乎缺少声音。

还有些细节方面,总感觉缺少一些前因后果,比方说爷爷为啥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舅舅为啥有些叛逆,爷爷为啥偏向于弟弟,留下了空白,让人深思。

虽让剧情有些断层,但却更显真实,真实生活中,很多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短评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很早就知道「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从小就有保护意识的《夏夜骑士》想要捍卫自己的主权不被「强盗」掠夺和霸占。幸或不幸,出身「兵家」的「孙子」在展示完更快,更高,更强等国学之后,还记得「更团结」也是一种美学。一个《与个人无关》的世界似乎也不会更团结。孩子和《爱丽丝》不仅做不了资源的主,且要以出卖主权的方式换取资源。看似衰落的父权实则正以父辈的方式再次崛起,代代相传的「养儿防老」不知从何时就变成「养虎为患」了。当祖辈的权柄落入父辈之手,吾辈又当如何?影片里有着一条清晰的食物链和强烈的「弑父」情绪。然而,成人世界再怎么慕权也不能与动物世界等同。当把上位者想象为老虎,也就把下位者矮化为了老鼠。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反感「内卷」的「运动健儿」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重新想象这套叙事。

6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支零破碎的故事 小男孩天天的执拗令人心有戚戚焉,表哥的坚强让人心疼。

11分钟前
  • 时光Serene
  • 较差

节奏有点拖沓

15分钟前
  • 很饱的贼
  • 还行

2020厦门艺术电影交流周聚焦成长与家庭关系,整体超出预期,剧作中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值得玩味,外公与饺子男孩的关系,与舅舅的关系,外公父权的衰落,弟弟从胆怯到成长为少年的经历等等,呈现出复杂的家庭关系。场景非常具有年代感,大概是90年代初的感觉,融入了导演的个人经验。这次交流周看了四部电影,每一部都自己的风格,甚至连运用的方言也是天南地北,可见主办方还是很用心的。从映后访谈得到的最大体会是,拍电影是一个深度思考的工作,每一个情节设计,每一个场景,镜头,音乐等等都是需要特别选择,用文学和视听语言把想传达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16分钟前
  • 飞骑斥候
  • 推荐

黄璐到底是演了多少低成本文艺烂片?

20分钟前
  • 搬砖侠
  • 较差

[2020艺联冬暖主题放映-UME安贞]

24分钟前
  • 段子宇
  • 较差

恕我愚钝,没看懂。小题大做的剧情,造作的构图,白瞎了几个演员。

25分钟前
  • ogtein
  • 较差

人物呆板没有灵魂,故事太碎缺乏卖点,片子平庸无缘奖项,真不知道这种项目是怎么拉到投资的,慈善家弄的吗?还是导演自己卖车卖房了?

29分钟前
  • 陈年老浪
  • 较差

虽然电影离我成长的地方千山万水,但我总觉得这是我童年的故事。

33分钟前
  • SyoHowl
  • 推荐

支持支持我们成都电影!!

37分钟前
  • 苍茕之下
  • 推荐

太好看了

41分钟前
  • 豆友206351734
  • 力荐

以小孩视角呈现一个国家令人困惑的矛盾价值观和男性气质,也没有将其妖魔化,但过分注视男性气质的结果就是……片子的气质非常gay。林路迪的选角实在令人扶额。

42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成都夏日,童年往事,人情回望,代际悲欣。老人不得已承认自己老了,孩子莫名间发觉自己大了,而在场的青年人终将以背负的姿态离场、出走、辗转。剧作含雅,镜头浪漫。但还是略有失望。吊,许是表演的气力不够。僵,许是调度的动感不足。其实又偷偷流了眼泪。6.12于王府井太平洋

47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还行

老城的夏天真美好,擦黑板粉笔灰掉落的那一幕和音乐融合的太好了

51分钟前
  • 帕帕飛鳥
  • 推荐

阴雨连绵的夏季川城,大胆小儿的英雄之梦。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故事很细腻,细节很抓人,小演员的表演灵性而质朴,老照片风格的摄影也让人特别入戏,诚意佳作,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55分钟前
  • 好雨时节
  • 力荐

一种“偷自行车的人”视角 想说的和说出的不成比例 但能理解 深入比铺呈难学太多难做太多了//少年人如何学会面对成年人混沌世界的潜在规则//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了个体的不尽相同 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就是不同

59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故事表达不清晰,有点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嘿麽
  • 较差

我们小时候是不是都会有这种幻想

1小时前
  • 天哥哥
  • 还行

小孩子的世界就要分对错,成人只有妥协。add安贞UME

1小时前
  • 酒里
  • 推荐

缓慢怀旧就是有诗意吗,以及为什么会有Ludi Lin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