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塔似乎为了让弗吉尼亚喜欢而创造出来的”——昆汀·贝尔(伍尔夫的外甥)
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正如此图,维塔真是有副好相貌。
按昆汀·贝尔的描述“漂亮,高贵,带点懒散,还带点忧郁”弗吉尼亚以她为原形写了《奥兰多》就不奇怪了。
我对电影中维塔的选角是不怎么满意的,维塔可是比弗吉尼亚小十岁哦,就算你不能真找小十岁的也找个年龄小个2.3岁嘛,再说了说好的气质忧郁呢?
根本是活泼过头了。
看在弗吉尼亚选角我很喜欢的份上就忍了。
电影有点赶了,显得有些空和薄。
如果做成四或五集的电视剧的话就更好了。
最喜欢的场景是除了最后一幕就是维塔 嫌弃 弗吉尼亚说话拐弯抹脚那段,傲娇本娇了。
很优美的文字,喜欢高妹演的弗吉尼亚,高妹是真的高,1m9,弗吉尼亚也很会说情话,很美很文学很有魅力,目光如炬看透人性,且不恋爱脑。
“你觉得我太冷漠了吗”“恰恰相反 你的内心灯火通明 你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点亮了整个星空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把光芒照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也不会…最后只…照在我身上”/我创造了许多无拘无束的你的人生,却最终没有写下我的参与。
/当我爱你时,我向你伸出手,你遥不可及。
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是不一样的爱。
我在倾听你。
你如同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因此,你没有办法让你光芒聚焦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
最后,也不会聚焦于我/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性情书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这电影需要知道的前置八卦有点儿多……他们闲谈时随口提的人名,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只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的两位主角吧。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现实中的二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年3月2日-1962年6月2日,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1927年和1933年连续获得两届霍桑登奖(Hawthornden),她因为多彩的贵族生活、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情事、以及和丈夫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Nicolson)修建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而闻名。
这部片子的镜头质感很好、色调也舒服,很传统英国片的感觉。
它是继2002年的《时时刻刻》之后,又一部关于伍尔芙的传记类电影,但从片子口碑上看远不如前者。
传记类电影有个特点,编故事是要讲逻辑的,而现实并不一定。
何况她还是一位意识流的作家,完全不能以普通人的逻辑去分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得压力很大)。
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人还是来自己品味吧。
关于镜头的印象:整个故事是根据两人的书信内容所改编,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写信读信,是用略加模糊的人物镜头直接说话的方式+信纸特写+眼睛的特写交替,这种表现形式还不错,有种“看着你的文字,彷佛你就在眼前”的文艺感,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因为镜头模糊的有点儿像跑焦,看得强迫症要犯了。
关于演员的印象: 从剧情看出,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25-28年之间,这时弗吉尼亚应该43-46岁,伊丽莎白·德比齐(以下简称高妹)太年轻了,无论是脸还是神情,都显得有些稚嫩。
高妹很美型,我很喜欢她的颜,但是在看过弗吉尼亚的照片和生平后,觉得她没有当年妮可尔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刻画的神似。
并不是说她演技不好,而是她的神态不像是敏感、神经质,到显得过于娇弱。
相比起来,杰玛·阿特登更自然一些,当然,薇塔比弗吉尼亚塑造起来难度还是略低一些。
两位演员的CP感也不是很强。
塑造特定的人物,还是挺容易束手束脚的。
关于表现手法的印象: 片中会出现一些并不存在的藤蔓、杂草、乌鸦等,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伍尔芙的内心,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高妹的演技还不够到位。
如果能够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其实不用辅助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没有看过伍尔芙的作品,也许表现的这些东西是她的作品或她以往的书信、日记中提到过也说不定,查找了一下,只看到了关于乌鸦的描写。
关于本片的特效: 不说也罢……关于女性主义的表现: 两位主人公因为女性在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愤怒有比较多的共鸣,但个人感觉情绪表现并不到位,造成弗吉尼亚对薇塔态度的转变稍有突兀。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两位作家的了解太少,造成理解偏差。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九州。
《奥兰多》是虚幻的传记,是弗吉尼亚给薇塔的完美世界,是她长长绵绵的情话。
谈起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相比她天才的著作(至少上学时也学过《墙上的斑点》嘛),可能更多人都乐于讨论她那错乱的精神世界、摇摆的性取向以及如巫师献祭般的自杀身亡。
虽然伍尔芙的一生是那么的值得猜测和揣摩,但与她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最有名的,自然是那部齐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三大影后的《时时刻刻》了。
《时时刻刻》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这部以《黛洛维夫人》为线索,聚焦女性在社会中长久以来被迫扮演之角色的电影,将妮可·基德曼正式送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而基德曼凭借“假鼻子”塑造的伍尔芙形象,虽然至今还颇受争议,但也成为了银幕经典。
尽管珠玉在前,但依然有人尝试继续在大银幕上讲述伍尔芙的故事,比如这部由英国女导演钱亚·波顿执导、以英国著名舞台演员艾琳·阿特金斯1993年创作的剧本为基础改编的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
《薇塔与弗吉尼亚》海报人妻与女作家的同性之爱要了解《薇塔与弗吉尼亚》,就必须先了解伍尔芙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关系。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人物关系图十七世纪,欧洲名流之间的沙龙文化开始兴起,无数贵族政客、文人雅士在不同的沙龙之间出没,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
在沙龙文化盛行的几个世纪中,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无疑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直接模仿。
油画《新月社》最初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更像是剑桥大学的同学会而已,而在文化界的精英不断加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前卫、自由、桀骜不驯而又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伍尔芙。
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的场景,其中我所能够辨认出来的,就有伍尔芙的姐姐范奈莎·贝尔,以及画家邓肯·格兰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范奈莎·贝尔(右)和邓肯·格兰特(左)
邓肯·格兰特自画像
范奈莎·贝尔画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中,伍尔芙认识了本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左)和薇塔(右)两位同为人妻也同为作家的女性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诞生出了一段同性爱人的关系,而从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中可以看到,这段关系对于薇塔而言,可能只是她众多风流韵事中的一段,而对于伍尔芙来说,却催生出了她的不朽名著——《奥兰多》。
开放式婚姻之下的情欲狩猎者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推崇反传统和反权威,范奈莎·贝尔曾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日子过得令人兴奋、充满惊奇和快乐。
我们必须探询生活,欣慰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这一切。
”
范奈莎·贝尔(左)和弗吉尼亚·伍尔芙(右)事实上,伍尔芙本人就曾经胆大包天地和朋友一起假扮门达克斯王子,前往访问英国海军,并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当这个玩笑被揭开时,朝野震惊,英国军方也陷入了无比尴尬中。
而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婚外情”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其背景就是两人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显得前卫的开放式婚姻关系。
薇塔是出身显赫的贵族,丈夫是外交官哈罗德·乔治·尼克尔森,两人在婚姻关系中,各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现实中的薇塔情人之多,遍布自己的亲友及社交圈之中。
除了伍尔芙之外,最著名的无疑是她与小说家维奥莱特·特莱弗斯的同性关系,两人曾“私奔”多次,且在此中薇塔总会身着男装,影片中薇塔的母亲就曾谈到过这段关系。
有趣的是,薇塔和丈夫虽然各自寻欢,但他们在情感上的相互依靠却牢不可破,他们将情欲和情感分得界限分明。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薇塔和丈夫而伍尔芙与丈夫的关系则更为融洽,即使在和薇塔发展出情人关系之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芙依然对她关怀备至。
现实中伦纳德为了支持伍尔芙的写作,特意购置印刷机,在家中地下室创建了有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后来还出版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等作家的作品)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与丈夫在这样开放式的婚姻关系下,《薇塔与弗吉尼亚》的故事变成了更加原始的情欲追逐。
薇塔在感情中显得主动而强势,从一开始昂然不顾地走进伍尔芙的世界,到两人发生关系后的“移情别恋”,薇塔一直是一种不安分的狩猎者的姿态,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渣女本渣”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而伍尔芙在这段关系中则显得敏感而脆弱,从一开始的抗拒和茫然,到后来的投入和沉溺,到最后的痛苦与和解,她用创作为自己在这段充满激情又疾速变化的感情中获得了救赎。
伍尔芙在影片的结局中对薇塔的那段剖白,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渣男/女语录”,建议各位文艺渣年可以拿小本本记录一下:你的内心充斥着无数烛火,熊熊燃烧着,你就像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了整个宇宙,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把你的光芒聚焦于一个人、一件事上。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把这段里面的“你”换成“我”,知道怎么用了吧?
(怎么说到这里,故事有了一种狗血百合文的感觉?
)惊艳的表演和颇受争议的技法虽然《薇塔与弗吉尼亚》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伍尔芙的别开生面的故事,但就这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去年登陆多伦多电影节,还是今年与观众的正式见面,其获得的评价并不那么理想。
首先是剧本。
导演试图去打造一个标准的三幕式结构的故事,但两人相互试探、相互靠近的戏份篇幅太满,而在发生关系后的急转直下又来得太急,以至于最终的和解亦显得轻描淡写,缺乏力道,使得整个故事显得臃肿而头重脚轻,关键处语焉不详。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台词和表达形式上,导演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对于原版剧本“去戏剧化”的任务,但最终频繁出现的两人“隔空念稿”的表达方式,显得草率而单调,而台词部分,薇塔太过于直抒胸臆的表达以及伍尔芙的咬文嚼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合时宜。
配乐方面,由作曲家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打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妹妹就是英伦神剧《伦敦生活》的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中的菲比·沃勒-布里奇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为《薇塔与弗吉尼亚》制作的配乐,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元素,这使得影片所表达欲望和情绪更加突出,但与影片年代质感和画面风格的不协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效果,这也成了影片最大的争议之处。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中饰演伍尔芙的演员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令人惊艳的表演。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在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奥斯卡封后之后,无论是谁再度出演伍尔芙,无疑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德比茨基这位身高一米九的法国姑娘,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大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都是源自于小李子主演的那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她所饰演的乔丹·贝克在我看来比黛西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后来更多人注意到她,应该就是《银河护卫队2》中的浑身土豪金的女祭司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乔丹·贝克
《银河护卫队2》中的黄金女祭司如果说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是身陷幻觉的困顿,是疲惫之下的纠缠,那么德比茨基则是以低沉的声线和悲伤的目光,捕捉到了伍尔芙身上最本质的那种敏锐的智慧和精神的痛苦。
德比茨基颀长的躯体和消瘦的身形,赋予了角色一种颇为契合的病态美感,她举止柔美、步履优雅,像一只脆弱的天鹅一样让人过目不忘;而德比茨基在细节的把控上同样出色,影片中有一场伍尔芙情绪崩溃的戏份,被她演绎得极为细腻,堪称全片最精彩的画面之一。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即使影片本身的故事并不那么自然流畅,但德比茨基所塑造的伍尔芙形象,带着观众去一起去好奇地窥探危险关系的未知领域,也足以引人入胜了。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优缺点都浅谈一下。
缺点:有几处有点滥用配乐的感觉,例如开头就用电音和鼓点,还有两位主角的初见也是电音和鼓点,不过确实是恰当地表达了角色的活力兴奋与叛逆,换我可能也说不出该用什么配乐。
第二个尬点是角色面对镜头说话,每次有书信内容都是角色用这种方式讲出来。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有它的方便之处,但从观众视角看还是很尬。
我知道导演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观众代入角色爱人的视角,但太容易让人意识到导演这一目的并出戏了。
第三点就是太直抒胸臆了,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这也使其区分于其它高分文艺片,我很喜欢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隐晦说话方式,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显得vita的台词对情感的表达太直白了。
不过以上的缺点并不至于阻止观众喜欢这部电影,它依然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革命性思想相碰撞的年代,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和薇塔的女性主义都是那个时代思想转变的特征之一,这点从其它相近时代背景的影视中也能看出来(对我来说的典例就是浴血黑帮)。
片子的摄影也算挺好,虽然离大师级还有距离,不过很多镜头的氛围和美感都很到位。
不过最大的优点的还是“高妹”伊丽莎白·德比齐无与伦比的魅力(其实我本来就是为了她来看的),感觉本来会很尬的一些镜头(如角色正脸看着镜头念信)因为她的演技也没那么尬了。
还有演员对一些弗吉尼亚精神崩溃的瞬间的演绎也是这部电影的加分点(虽然现实中弗吉尼亚的精神状态可能比电影中还糟糕一点,因为现实中弗吉尼亚自杀了)。
ps:编剧肯定对精神分析也有点了解,弗吉尼亚写《奥兰多》对薇塔的重塑有这么点象征意义,因为重塑自我也是一种治疗方式。
虽然凸显这段关系会使得弗吉利亚更有传奇色彩 但是真的尊重她爱她 是基于尊重事实 尊重真实的她 并不反对她们之间的性关系 也不否认她们关系之密切 但是以不清是否事实的依据来评价伍尔夫 或者说介绍她 就算话说得再漂亮也不接受伍尔夫是一个极重智识的人 没有智性思考的日子宛若折磨 所以说什么她们之间关系的结束标志着伍尔夫“江郎才尽” 甚是可笑 毫无逻辑 更无依据谢谢关注她 研究她 喜爱她的人 尊重真相尊重真实 谢谢
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情感类的传记片,一部好的优秀的情感类传记片电影,这部电影一定符合两个字“凄美”。
先来讲一讲这部电影的“美”,不用说电影中的两位女主,已经很好的做了说明。
尤其是电影刚开始,薇塔在聚会中刚见到伍尔夫,伍尔夫当时一个人独舞时的那种昏昏欲睡而又带着种被压抑而又未完全释放的亢奋,加上扮演者伊丽莎白·德比齐本身自带的独有美感。
这个美艳的镜头,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印象深刻的(这个镜头是这部电影的加分项)。
从这个镜头后,两位主角支离破碎而又让人怜惜同时让人又不愿去接受的感情,由此拉开序幕。
先是薇塔主动的向伍尔夫示好,此时伍尔夫的内心也是为之一颤,回想起自己当初刚见到薇塔的感觉,此刻薇塔已真实的向她表达,她自己似乎已认可了自己的内心,同时又不忍相信自己的真实内心。
导演钱亚·波顿在这里巧妙运用了两位女主直面镜头的单独对白和打字机画面穿插其中,生动刻画了双方书信往来时的内心世界,薇塔坚毅果敢的追求,伍尔夫呆滞而又有些沧桑的麻木表情,生动的刻画了其内心想接受而又退缩的复杂内心。
自此围绕两位女主的剧情,有起有伏、有聚有散、欢快的剧情中始终夹杂着隐约可见的忧伤,悲伤时更将那伤感的剧情推向了高峰,仿佛让人一触摸到就有一种无比痛心的感觉。
这是电影的“凄”。
I often think romance is just not altogether knowing the other person, it's the not knowing that drives one mad.(我总觉得爱情,就是不完全了解对方,正因为不了解会痴狂)。
这是电影开始后不久的一句台词,一处很普通或许很多观众不会留意到一处情节,但这句台词,也许正是这部电影的浓缩。
如果给一部电影按10分打分的话,《薇塔与弗吉尼亚》这部电影,我给7.5分。
大部分摘录自wiki(慢更)Vita的前女友Violet TrefusisWhen Violet was 14, she confessed her love to Vita and gave her a ring. (这个剧情好熟悉,Anne Lister和Tib在寄宿制学校时也干过)In 1910, after the death of Edward VII, Mrs Keppel made her family observe a "discretion" leave of about two years before re-establishing themselves in British society. When they returned to London, the Keppels moved to a house in Grosvenor Street. At that time, Violet learned that Vita was soon to be engaged to Harold Nicolson and was involved in an affair with Rosamund Grosvenor. Violet made it clear that she still loved Vita, but became engaged to make Vita jealous. This did not stop Vita from marrying Harold (in October 1913), nor did he curtail his own homosexual adventures after marriage.(没想到名流谈恋爱也这么小学🐔。
Vita的老公本身也是同性石锤不断,两个人是开放式婚姻。
) Violet made Denys promise never to have sex with her as a condition for marriage. (Violet是纯种姬佬)The climax came when Harold told Vita that Violet had been unfaithful to her (with Denys). (Denys是Violet的老公)Violet tried to explain and assured Vita of her innocence (which was in all likelihood true). Vita was much too angry and upset to listen, and fled saying she couldn't bear to see Violet for at least two months.(Vita这里很渣,明明自己都和老公生了两个孩子了,却还对Violet子虚乌有的“innocence”感到生气)In January 1921, Vita and Violet made a final journey to France, where they spent six weeks together. At this time, Harold threatened to break off the marriage if Vita continued her escapades. When Vita returned to England in March, it was practically the end of the affair. Violet was sent to Italy; and, from there she wrote her last desperate letters to their mutual friend Pat Dansey, having been forbidden from writing directly to Vita. At the end of the year, Violet had to face the facts and start to build her life from scratch.(可以看出来1921年两人关系的破裂与Vita老公脱不了干系,Vita是贵族女子,无法承受被离婚遭受的名誉损害)一些关于Vita老公Harold Nicolson的题外话:(1917年约pao染上性病怀疑传染给了老婆) In December 1917 Nicolson had to explain to Sackville-West that he had contracted a venereal disease as a result of an anonymous homosexual encounter, and he had probably passed it to her. As it turned out, he had not.(1921年棒打鸳鸯的心路历程在1920早有铺垫)In the same year, Sackville-West become involved in an intense relationship with Violet Trefusisthat nearly wrecked her marriage; as Nicolson wrote in his diary, "Damn! Damn! Damn! Violet. How I loathe her".
Virginia Woolf. Orlando: A Biography. New York: Crosby Gaige, 1928. Number 755 of 800 copies signed by the author.电影中的内容应该基本都是真实的。
上图所示的便是奥兰多第一版原版中配的Vita的肖像画。
女作家之间的爱恋与情欲。
剧中的弗吉尼亚有一种病态脆弱的美,犹如一只忧伤的白天鹅。
豪车华服的装扮,犀利又机智的谈吐,薇塔是不折不扣有着新思想的贵族,这样的她优雅又迷人,扑朔又迷离。
在薇塔和弗吉尼亚刚认识时,薇塔主动热情不管不顾,弗吉尼亚徘徊犹豫瞻前顾后。
而在一起后,薇塔又有了新情人,背叛了她们的爱情。
弗吉尼亚却犹如天崩地裂悲痛欲绝,在河边独自沉思良久,回到自己的小屋开始了伟大的创作《奥兰多》。
犹如薇塔的自述,她只是不自觉写下来,也主动也被动的停不下来的写…两人算是分手后,还保持着一种朋友关系,弗吉尼亚让她的艺术家朋友给薇塔拍照,并亲手把薇塔的衣服往下扯了扯,那样会更好看。
弗吉尼亚把书寄给薇塔,薇塔看完后开心的跑来找弗吉尼亚。
当薇塔提出要私奔时,弗吉尼亚泪眼朦胧说“当然,绝对”。
两人好似两朵玫瑰花,薇塔是红玫瑰,恣意妄为妖娆多姿,弗吉尼亚是白玫瑰,淡雅素静却也蕴藏也巨大的能量。
这两朵玫瑰花,任男人不管遇到哪一个,都会是迷恋之深爱之珍惜守护之。
而她们相遇了,所以有了这旷世的情欲交织,还催生了伟大的作品。
最后两人站在窗户边,执手相看泪眼,互述衷肠,薇塔感谢弗吉尼亚把她写的那么真实,弗吉尼亚说薇塔是有一百万只蜡烛在燃烧,但也注定孤独。
她们是爱侣,是朋友,更是知己!
不得不说,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圈里真的是开放又迷乱,一个接一个的沙龙聚会,开放式的婚姻和关系永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薇塔和外交官丈夫各有情人,却离不开对方,有深刻的超出肉体的感情自愿把两人绑在一起。
弗吉尼亚与丈夫的婚姻没有肉体关系,丈夫对她关怀备至,甚至在地下室给她做了一个出版社,任何时候都不离不弃永远支持,弗吉尼亚也会体恤和为丈夫考虑。
之前看过的《珍品》也是如此,有才华的男男女女,作家,摄影师,混乱的关系,痴迷的欲望,大跌眼镜的生活,却也一直保持着和原配的婚姻。
所以说,欲望和感情有时候是可以分离的么,时而融为一体,时而各自存在,互不叨扰。
还是说真正的大爱卑微到无所不能的接受和容忍,或是包容到一种境界的慈悲和怜悯。
没有怎么看过伍尔夫的作品,上学时学过她的《墙上的斑点》,比起她的作品,她错乱的精神,不羁的情史,万丈的才情更吸引我。
女作家,有时候总是她作品之外的东西更成就她的作品和她自己。
毕竟,人们对漂亮的女作家都有一种意淫和向往。
靠近她,成为她,成就她,就像薇塔和弗吉尼亚!
ps:剧名是《薇塔与弗吉尼亚》,都用了两人的闺名,她们都是独立的存在,本心才不要冠以夫姓活在丈夫的庇护和影子下。
弗吉尼亚脑海中的那些臆想,花朵,藤蔓,乌鸦,让她更坚定自己,也在一定程度消耗着自己。
是不是天才都是活在一种虚幻的真实中,太过聪明太有才华,超脱了世人的一种游离状态。
就像约翰 纳什,世人说他们太痴狂,他们说世人看不清!
薇塔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是比弗吉尼亚小十岁的诗人和小说家,是同弗吉尼亚交往最深的女性密友。
在她们的长期关系中,只要薇塔对弗吉尼亚稍有疏远,她就会心情沮丧、十分痛苦,而随薇塔对她的态度转为亲密,她又会感到精神振奋、十分快乐。
在她俩的罗曼史最活跃的岁月里,伟大的文学杰作《到灯塔去》、《奥兰多》和《海浪》从弗吉尼亚的金笔下流淌出来。
与薇塔之间情感的结束,标志着弗吉尼亚生命中最富创造性时期的终结。
【2022051】3.5|爱情和欲望像海浪一样突然又汹涌。Vita要求人全身心的对待和投入,但自己却好像笼罩在薄雾里,随时都可能飘走。而Virginia的灵魂脆弱得仿佛任何时候都可能倒下,但又坚韧地每一次都从全情投入,再诉诸笔下。她们截然不同,却在深处有一些值得她们相互吸引的相似。Virginia为她写《奥兰多》,到最后竟不知面前的Vita究竟是真是假。尤其喜欢最后分手,Virginia念着《奥兰多》的结局,亲吻这个永不会全部属于她的女人。BGM的电音和上世纪的背景融合得好妙,Elizabeth好高好漂亮,以及这里面的open relationship真的好神奇()
一星给电影,加一星是给Elizabeth Debicki的。白瞎了题材,白瞎了演员。What a shame。
差点看不下去。不清楚vita本人是不是这样的气质,没有看过vita写的作品,电影里塑造的这个Vita完全没有让我对她本人的好感增加一丝一毫。我想象中的,或者说我希望的vita更具贵族风度,更潇洒不羁,更优秀一点,这样才值得伍尔夫的感情。电影对vita和伍尔夫的这段感情的解读是正确的:vita仰慕伍尔夫的写作天才,伍尔夫爱vita的成熟和示好,而不是vita的思想内在;vita把伍尔夫看作一个有待征服的猎物,伍尔夫却把vita看作一生唯一所爱。这是一个富二代挑逗矜持才女,得逞后拔指无情的故事,只因伍尔夫才情光辉的万分之一照耀在了这些对话书信上,才让这故事脱离了平庸。哦~我爱伍尔夫。
矫情又复杂
呵呵~~~你们不懂吧~~我也不懂~
可以当百合爽片看。但作为伍尔夫真爱粉,只想说,exm!?!但凡了解伍尔夫一点点的人都不会把她拍成这样子!!
糟糕的爱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是… 对比歇斯底里 Hysteria (2011) ,那么所谓的女性歇斯底里症在20年代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再加之过于时尚的情景剧模式,不知应该夸奖是现代古典主义还是流媒体风格的模板化;
女人之间优雅的爱情!
演员很养眼,但剧情台词实在看不下去
文艺挂的,情节有些支离破碎,大概也想走意识流?
Vita好渣啊,有机会看看要《奥兰多》。
Vita不如老版的好看
大大满足幻想,以至于显得有点浮夸的意淫感。百合,开放式形婚,不离不弃也不吃醋的丈夫。“当我爱着你时,你却抓不住我伸向你的手。”爱情的部分也蛮曲折的,就是薇塔这个角色太薄了,都不太像个作家。最终薇塔成了伍尔夫书中的人物,这简直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终极碾压。是时候去补《奥兰多》了~
演伍尔夫的演员太美了,一身远离尘世的仙气,伍尔夫的敏感纯粹脆弱睿智都演出来了,四颗星都给她。刚开始不喜欢薇塔,后来越看越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伍尔夫看得很透,片子把一种类型的关系拍得很通透。我想这不是爱情,是危险关系。薇塔因为一己的欲望自恋贪婪虚荣去猎取伍尔夫的心,把肉眼可见需要轻拿轻放的伍尔夫拉进一次次强烈的负面情绪冲击里,即使是出于难以撼动的本性、出于对内心的防御,而不是道德上的故意,仍然是可鄙的。真诚的爱,是像两人的丈夫那样的,能够承托和滋养所爱的人。所以高敏感人格的需要小心送上门的炽烈追求,因为对方很可能对你面临的巨大心理危机一无所知且毫不在意,务必留在能真诚对己对人的人身边。
演员漂亮,台词漂亮,镜头漂亮,色调漂亮,情欲漂亮,无一处不漂亮,但所谓的主线爱情又其实空无一物,乏味,单薄,远不如两对夫妻(甚至包括姐姐那对)的感情线让人信服。不怎么好。
……太糟糕了,怎么会这么糟糕,高妹都救不回来。剧情稀烂(不要扯这是模仿意识流真的就是稀烂),导演的手法和Vita的演员的演技一样做作,毫无意义的空镜和重复过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和过重的滤镜搞得整部片子就在mv、vlog和流媒体电视剧中切换,但就是不像电影。电子乐也很糟糕,想暗喻两个人思想上的超前也不该是这么展现的。
感觉剧本太弱了,落到人物上很抽离
高手的对决!!“我常常觉得浪漫就是不完全了解对方”。“爱和抱负,女人和诗人,都同样虚荣”。开头的印刷厂呈现非常优秀,很有纪录片的感觉!
单纯为了伊丽莎白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