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怎么就开始打起来了?
怎么是他和她打起来了?
他们是谁?
这是谁和谁?
那又是谁和谁?
男主角和她睡了?
她 是谁?
她老公是谁?
他的地毯哪买的?
我曹,还有超市?
那匹马怎么上楼顶的?
嗯....要上顶楼不是很容易吗....?
嗯 建五栋大楼是如来的五根手指么?
嗯 这光膀子的是谁?
嗯 这马什么品种?
嗯 这两堆纠缠在一起的肉是谁和谁?
这是谁死了?
啊 杂就死了?
嗯,男主怎么没死?
顶楼女让男主帮忙修的是什么?
嗯 男主 居然没和顶楼女有一腿?
嗯 这一片肉是谁谁谁谁谁谁谁谁?
这一堆人 哪冒出来的?
这居然是她老公?
这音乐是啥?
这慢镜头什么鬼?
啥?
.....全剧终......
萧沆说一个文明,在它最有生命力的时候,精神却是狭隘而肤浅的。
此时的美国即是。
单从世界的电影来说,美国电影亦如是。
众所周知,美国人特有的政治正确控制着美国电影的内容。
这种政治正确的要义在我总结,其实很简单:现世报。
作恶的角色,必在电影结束之前遭到与其相对应的惩罚。
这个清教徒国家对恶的划定,当然是照搬原罪和十诫;而美国电影里稀薄的“深刻”,也正在于这惩罚的“对应”:用暴力偿还暴力,用必然偿还必然,用偶然偿还偶然,用乏味偿还乏味……最明显的例子,我要举我国出品的《无人区》,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十分严密地契合了美国电影的,这种伦理要求。
于是,很明显,《摩天大楼》绝不是按着美国标准来的,而且“触犯”的条目实在很多:吃狗,吃马,(统一为“施暴于宠物”或“虐待动物”),男女有别,贵族和平民,随意通奸,(而且竟然是个孕妇,美国如何能容忍这等竟然玷污胎儿灵魂之淫邪!
),警察缺席,没有黑人演员。
尤其这最后一条“没有黑人演员”,简直直露得令人发指。
但是当我静静观看这一电影时,我感到的是强烈而清晰的审美快感和思索乐趣,我感觉自己简直是参与了一次中世纪的弥撒,而这位深沉宣讲的牧师则在三十年后被定为了异端。
这可真是如今流行时尚里一部难得的,能够讲些复杂微妙内容的,能够在现代的装潢之下,搬演六百年前那寂静、深奥、浓烈的宗教画卷的影视作品。
我所感慨的中世纪宗教画式的特色,绝不是指上层人士的古装聚会,(我倒愿意肯定,安排这场有钱人的cosplay的全部意义,只在于让抖森身着修身黑西装优雅地走出电梯);我是在赞美导演手里的几乎每一个镜头,流畅而静谧,细腻且自然,丰富并统一。
比如抖森推开顶层花园的木门,阳光随着门板外旋的轨迹,渐次涂抹在他面部的侧轮廓上,从嘴唇和鼻梁到额头,漫上头顶,再散满肩膀,接着抖森因惊愕而矗立在光里……这样的细节已然超越绘画,发挥了影视技术之所以存在的灵魂。
为了比较不同的镜头风格,我想对比吕克贝松的镜头。
吕克贝松的镜头画面是温柔的,充溢着舒适生活的惬意和愉悦,甚至可以说是模糊的,就像在四月末五月初阳光充足的中午,一切都在白色里弥漫开来,催人发困。
而这位导演表现出的气质则是清醒,冷静,既使阳光也被云层调低了通量,令我的瞳孔难得的放松,愈发看得真切。
吕克贝松的镜头是扁长的,是展演在眼前的宽幅画布,配以金色的雕花画框;而《摩天大楼》的镜头给人正方形的感觉,边界如刀刃般锋利,无框的现代工艺。
而在电影的内容上,它做到了少有的复杂。
我所谓的复杂,并不是以一个故事在前进中拐了多少个弯来计算的,而是将电影与文学对比。
《摩天大楼》的确在这一点上称得上出类拔萃。
这个电影的主题所涉及的人物和冲突,可不是泛泛之辈的体量:它要表现一个人群内部几个主要角色的蜕变,和整个群体行为的演变。
关键一点,它不是喜剧,它不能用喜剧式的处理,或者说它没有采用喜剧的处理手法。
喜剧毕竟是喜剧,有着喜剧的特权:幽默是一种含糊的东西,一旦引人发笑,后面的事情就都顺理成章地无须严谨。
但此剧竟然没有一点喜剧的成分,这便为它自己制造了极大的挑战:人们都很难一本正经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观看和思考上,持续两个小时的时间。
但《摩天大楼》绝对做到了。
抖森作为男主角,这一被分配了最多精力的人物,影片对其的表现足够全面,而更可贵的是,同时还做到了重点突出:性,萦绕他的脑际,贯穿始终。
作为一个生殖能力如日中天的男性,这是合理的、恰当的、必须的。
而在性的基础之上,影片继而表现了他的心理焦躁在逐渐加大,抉择如何在此环境内保存自我,如何应对危险,并最终重新找到了某种心理的平衡。
在这件事上,电影绝对达到了文学的表达水平,这真的是难得一见的。
上层人士举办的最后那次狂放的party,则更是将人性的畅想和描绘发挥到了哲学的强度。
在简约清雅的豪华内饰衬托里,裸着肉体的人们,神情和举止,像是一种衰竭之后的迷醉,像是处在极端困境中的亢奋,像是部分清醒着的昏睡。
而“女王”骑着白马漫步进来,她发出最无耻的邀约,彻底解下灵魂的遮羞布,这一场短短的戏,绝对是这场人性灾难之焰火表演中的华彩。
在她膝肘伏地之后,镜头推移到马儿身上,最终对准了它纯洁如白痴、美丽如天使的眼睛,这一象征手法,无疑在用动物的心灵状态,比拟此时此刻这里的人们,在灾难中彻底溃败之后的人性:他们承袭自文明的伦常已被血漂白,重新回归了灵与肉合而未分的动物状态,回到了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之前的蒙昧和无忧无虑;此时此处,恰是这群流亡他乡的残余的后裔,一不小心地,偶然撞回了他们只在传说中听过的那不可能复归的来处之时,当即举行的祭祀盛典。
“……我本想为他们创造全新的生活;但不曾料到,他们却在这场失败的灾难里,刚好逃回了新生活的起点。
”所有灾难,都有狂欢的一面;而所有曾被设想过的末日,都逃不出被至福所兼并:绝对的自由,终得在伦理崩裂之后,吸干将死人类的血液,绽放花朵。
刚看完抖森的《摩天大楼High-Rise》,设定、美术、卡司什么的都蛮好,结果剧本崩了... 唉,其实反乌托邦题材想讲好世界观,暴乱起义走流程到最后全员恶人或者破罐破摔没关系,但是这个中间逻辑情节要过渡好,不然就挺突兀的。
角色动机其实可以多描述一下,甚至世界观完全为人物服务也没事,把角色情况讲清楚也有意思。
主角的100%中立人设其实蛮有趣的,人物背景可以深挖的点也蛮多,世界观也有意思,但是好像两边都没完全弄好,就模模糊糊的很可惜,够荒诞却各种意义上浮于表面,可惜。
看了编剧,一般般,导演导过神秘博士8季,那季也没有太大记忆点,节奏就有点慢,可能是导演通病了。
去搜影评发现好多和雪国列车比的,的确是差了。
不过就设定而言,工业风的摩登大楼,近未来乌托邦,而且是未封闭状态,角色全是自我选择留在故事场景里,真的很吸引人。
故事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我毕竟青睐的反套路,没有具体英雄角色,所有人都烂到底,可惜没把故事讲好,甚至不如直接英雄主义效果好。
srds,说得再多,抖森也太帅了。
哦他美丽的肉体,看到就无比快乐。
本是衝著抖森去的,結果整個劇居然這麽直觀的觸動了我,真的很現實。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一種階級的屏障就在那裏,頂層設計者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各個階層在各自的區域內相安無事這很理想很童話,但現實往往就走了樣,人人各有私心相互僭越,相互壓榨蠶食。
最上層階級為富不仁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無視下層的疾苦,最下层的無所事事,茍延殘喘唯恐天下不亂,只有中間的人還保留著人性的善相互幫助,看似不经意間抖森的善意的惡作劇作為導火索引發了後來的混亂甚至最終摩天大樓的毀滅,其實矛盾就在那裏他會以任何小小的理由爆發。
最後新生誕生黎明到來,這裏的繁榮會重現,但黑暗的陰影還在,‘人的慾望’,也就註定這裏還會重演毀滅。
看到最後我發現人類若要長久生存下去必然的走老子的自然之道,否則就是人類的運數。
現在人類頭頂上籠罩著最大的危機,一旦爆发,生靈塗炭,人類将不复存在。
到那時想想事情緣何而起,估計人人都會覺得可笑,如同一個人家裡窮本不應該有糖,突然有了還到處炫耀他的最好最棒。
而另一個人家裡很富有许多糖但見不得窮人家也有,心中有了嫌隙,慢慢發酵,各自帶上周圍的人一同渲染一種對立感最終魚死網破。
當然起因不會只此一個還有很多,但细细追究而來任何事情並無絕對對錯,只是人類的執著慾望罷了,不歸自然便是滅亡
首先,还是先夸一夸我个人觉得不错的地方吧。
影片开头,抖森将领带抛出了天台,这和他在影片中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摘下领带成了呼应,也体现出了主人公彻底地放弃了自我约束,走进了原始的疯狂。
在他戴着领带的期间,无论周围人有多疯狂、多混乱,他却还是在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生活的步调,在一片狼藉的健身房里一丝不苟地健身。
然而,这也仅仅只是维持他自身表面的风平浪静,从他在超市的时候,仅仅为了一罐油漆就和人大打出手,狂扁了对方一顿就可以看出,抖森他只是在紧绷着一根弦,一旦有任何外界的施压,这根弦就会迅速崩坏。
其次,某些镜头的拍摄手法还是不错,比如,抖森刚刚搬入大楼时,或靠墙而立或倚墙而坐的画面;被粗暴塞进电梯时抖森的颓然而坐,电梯镜子里无数个的他;男孩透过万花筒看着几个女人的谋杀,等等,这些画面还是颇具观赏性的。
但是,到了情节上,却实在是有些接受不能。
电影似乎是想表现出所谓的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可是,表现的方式却略显幼稚,台词也是。
影片一直到泳池混战为止,我都还是保持乐观期待的心情观看的,然而,影片到后面台词和情节设定就开始崩坏了。
首先来说说那个喝醉跳楼的傻逼小哥。
这个人作为抖森的学生,先是在解剖课上出言不逊,接着就很弱鸡的晕倒了,之后在富人们的化妆舞会上强行驱赶了抖森,还将抖森的酒一把夺过,之后却是随手一扔,也难怪抖森之后要骗他说他脑子出问题了。
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富二代,居然不是想着花重金治病,而是绝望地跳楼去了。
此处,我真的是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接下来说说,这栋楼的疯狂派对。
因为有钱人的泳池趴被破坏了,所以他们感到权威受到了挑战,接着,大佬们一本正经地说“嗯,这帮屌丝要上天了,所以我们要开个超牛逼的派对,让他们开开眼!
”“我们还要占据战略物资,对,就是15楼的超市,哈哈,想出这个方法的我们棒棒哒!
”看到这里,白眼都要翻上天了好吗,反正,从这段开始,我就当这部电影是来搞笑的了。
然后,因为屌丝王二蛋(王尔德)强奸了白富美,于是,有钱人要制裁他了,很“正式”地塞封信给作为脑科医生的抖森,要他剖了王二蛋的脑子,切断某条神经。
抖森通过评价测试判定王二蛋其实超正常就拒绝做手术。
于是,几个男的就要把他扔下大楼。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你们有空扔抖森,何不直接扔王二蛋咧?
还要费劲地去给他动个狗屁手术啊???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要搞残王二蛋的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所以,这部电影最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一切都是那么的虎头蛇尾,难以自圆其说。
只能说,抖森啊,挑剧本你可长点心吧,老是拍这些非主流电影,实在是太对不起你的脸和腿了啊喂。
之前的猩红山庄也是这样,满怀期待而看,满怀槽点而关。
希望抖森真的是要演007男主了,至少这种爆米花电影,还能有点甜。
所以,原谅我的两星,两颗星,一颗给抖森的颜,一颗给抖森的美好肉体。
看完才发现是Ben Wheatley导的,比观光客那个神经病电影好多惹。
结局十分意外,整部电影中女性形象一直缺失,但凡出现都是作为妻子,杂工,性物件和男权附属品,最后却发出了比下层人更直接残暴的起义。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主要有三,一是男子气概的进化与退化,二是人性和兽性,三是微缩社会中的阶级表现。
在男子气概方面,抖森的角色很明显代表的是metrosexual的男性形象,注重外表,斯文礼貌,甚至有时被会部分人认为是女性化或者娘炮,而撸哥的角色作为communist(房间里有切格瓦拉像),整体气质比抖森的角色粗粝许多,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强壮、粗犷、叛逆且不拘小节。
普遍意义上来说,metrosexual的男子气概在现代社会里被认为是一种进化了的男子气概,更开化,更文明,但在这部反文明的电影中,所有男性角色,不论来自哪个阶层,最后都退化成了“原始野蛮”的男性形象。
那两个前期西装革履后期一直穿着运动装的角色就是男性形象退化的最典型体现,虽然有点不太懂运动装是不是我推测的那个意思,运动套装使人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对此类运动服的偏好(再加上simmens的大胡子),如果导演是刻意这样安排的话,那么在男子气概和人性退化的同时,也暗喻了角色从右派到左派的立场改变。
随着大楼内部陈设坍塌,大楼内居民的人性也在随之退化,这种退化是不分等级的。
不论是住在高层的权势阶层还是住在低层的居民,他们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崩溃,低层人出卖自己的妻子换取食物,上层人杀掉了象征身份的马匹作为口粮,而一切的诱因是一场停电。
从最开始的短时间停电,撸哥的角色就开始暗示人类当代社会对电力这种物资的依赖。
在虚拟的摩天大楼里,物资是基本的电力食品,而在现实中石油、科技甚至信息都日渐成为重要资源,当人们对物资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兽性压倒人性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或者说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发生了)。
电影是在a站看的,看的时候懒得关弹幕了,看完全片后觉得其实弹幕里也是个荒诞的微缩社会,庸俗无知者(没有自觉的,知识上的下等人)尤其喜欢上蹿下跳吸引注意力,动辄发弹幕:看了半天根本看不懂垃圾电影不看了。
而另一种愚蠢是自以为理解能力卓越,也要刷个存在,说连这些都看不懂,你们这群人是不是智障。
一种是不自知,一种是自以为自知,不也正是现实不同阶级的准确缩影么。
近年欧美电影中反资本主义大行其道,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给中下阶级人提供一个幻觉:革命就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推翻上层阶级就会有所谓平等。
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但凡有人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阶级,毕竟人这种生物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比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要更高等的优越感。
High-rise作为一部制作者有思考能力的独立电影,和那些一昧渲染上层阶级就是伪善愚昧下层阶级就是朴素善良的青少年blockbuster电影的区别,也就在于它看人看得稍微平等一些,人是天生的坏种,不论是有权有势的人还是穷人,都是坏种,本质也都是掠夺者。
另,我个人很讨厌撸哥的角色,虽然影片想把他往摩天大楼里唯一一个理性者,正是因为太理性了反而疯狂了的形象渲染,但是光是他抛妻弃子对他们完全不在乎就够被脑叶切除一百次了。
不过撸哥在电影中的表现真的嗲,尤其是去找清洁女工要顶楼钥匙和在录音里反复喊自己名字的那段。
他重复着I won't be ignored和自己的名字,但最终没有人会记住。
就如同现实里每一个理性者一样,没人想听尖利的、清醒的话,他们只想听低俗的笑声和能引起低俗笑声的东西,或者耸人听闻的消息,好让他们感觉自己过得比有一些人好一些。
一个开发商,造了一栋设计不合理、经常停电、物业配置差(连垃圾都不清)的公寓,他居然还敢和业主们住在一起,事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样。
电影里展现的场景并不算夸张,看看现实中流传的用抗结核药物给宠物狗下毒的教程,就知道邻里矛盾能尖锐到什么程度。
如果社区经常停电,监控探头不起作用,有个别激进的人,把讨厌邻居那老在电梯里尿尿的狗摁在游泳池里,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这不是什么反乌托邦电影,这是社会版新闻预演。
<图片4>原载于:Junkyl出生于1972年的Ben Wheatley,是这几年英国电影界倍受瞩目的一位cult系导演。
上一次看他的电影,还是2012年出品的《观光客》,这部讲诉一对情侣出门旅游结果变成一路血腥杀戮的电影相当惊世骇俗,混杂着暴力与黑色幽默,当时就让我着迷不已。
Wheatley的新作《摩天大楼》,将J.G.Ballard被视为『unfilmable』的反乌托邦题材同名小说搬上了银幕。
这部小说在70年代的英国构筑了一个幻想中的城市孤岛,一个以超高层公寓住宅组成的,看上去富有秩序的大型居住区,却迅速走向了毁灭。
在本片中,Wheatley使用了两处富有韵律感的交叉剪辑片段,将主人公Robert Laing医生(Tom Hiddleston饰演)的私人世界和大楼的全景交错在一起。
它们就像衔接上下的幕间戏,将影片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插叙的手法,先向观众展现了它的结局:一片末日般的混乱、血腥与狼藉。
这时出现了第一段『幕间戏』。
镜头回到三个月前,带领观众随着新搬入的Laing一起认识这栋大楼内部与外在的结构,并探寻所发生的一切。
不管是Laing的新生活,还是整洁的环境,和谐的秩序和意气风发的居民(至少看上去如此),都和三个月后的景象截然不同,伴随着Clint Mansell创作的雄壮配乐,仿佛一齐宣告着大楼壮志凌云般的野心。
值到最后,才埋下了一个危险的暗示。
等到第二段『幕间戏』出现的时候,Laing的内心和大楼的秩序已经摇摇欲坠,一连串的暴力和失控即将来袭,此时,熟悉的旋律和节奏再度出现,但是它的调性已经转为阴暗与混沌。
等级性是封闭社会的属性之一,尽管这栋大楼的住户其实都属于working class,但是在他们的内部还是形成了由上至下的等级体系。
在这之中,有几个角色不但分别扮演着不同阶层的代表,也成为剧情叙述的关键。
<图片2>Jeremy Irons饰演的建筑师Royal住在大楼顶部,这里有私人电梯和大面积的阳台、花园(甚至养了一匹马)。
在这个孤岛式的社会里,Royal象征着已经远离基层而失去控制能力的掌权者。
这个居住区被Royal视为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实验。
事实上,他是瑞典建筑师Le Corbusier在1924年提出的『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理论的实践者,无数试图用『乌托邦』式的城市规划来改造社会价值的建筑师之一。
《摩天大楼》发生的地点并不明确,大约是某大城市(可能是伦敦)郊区,正在建造的一座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高层花园小区』的地方。
它的中心是一个人工湖,旁边树立着5栋四十层的超高住宅楼。
只有故事所发生的这栋楼投入了使用,而其他几栋都还在建造之中。
在『光辉城市』的指导下,它看起来为居民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设施:超市、健身房、按摩、游泳馆等等,当然最不可缺少的是宽阔的停车场,以至于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试图将一个人的世界全部吞噬的野心。
<图片3>电视台上班的Richard Wilder(Luke Evans饰演)和妻子Helen(Elisabeth Moss饰演),带着两个孩子以及还未出世的孩子一起住在底层的公寓里。
这里被称为『阴影笼罩下的地方』,住着收入较低的上班族,所谓的『真实的家庭』。
Wilder象征着那些时常因为生活不够好而被社会视为『不安定分子』的人物,而他的愤怒和怨怼也制造出了一系列的风暴。
住在26楼的单亲母亲Charlotte(Sienna Miller饰演)则是一个有些神秘的存在。
她将自己的孩子丢给保姆,却热衷于大楼社会里的各种事务。
她住在中间层,却似乎和最顶层的Royal到最底层的Richard都有不清不楚的联系,甚至控制了大楼里的八卦。
在我看来,她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大厦本身的存在意志。
一开始的时候,也正是她通过掉落在下层阳台上的酒杯将原本离群索居的Laing带进了这个社会里面。
<图片5>而住在25层的Laing则是大楼里『中层阶级』的代表,中层住客的特征是似乎离上层和下层都很近,又似乎离的都很远。
Laing因为打壁球而跟大楼的最顶层建立起了关系,但是当他踏入上层居民举办的中世纪贵族式派对时,却遭到无情的嘲笑和驱逐。
Laing被描述为一个『拜伦式风格』的人物,他在精神上独来独往,对现实的桎梏不满,却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
Wheatley将这个人物的过去式描绘得语焉不详,让我隐约感受到《观光客》里某些熟悉的影子。
他被视为大楼里『最有礼貌』的人,但是他对上层居民的一次报复却拉开了大楼秩序崩塌的序幕。
构筑《摩天大楼》这样一个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Wheatley和妻子Amy Jump(本片的编剧)并没有为这个故事设下界限,而是试图向观众展现出这个社会的多重维度。
最终,他们十分出色的完成了这样一部叙事层次分明,镜头语言流畅的作品。
而喜欢Wheatley的暴力和幽默风格的观众也可以在本片中继续获得满足:与『看,我好可怕』的暴力镜头和『看,我好好笑』的搞笑意图不同,它充满了英国式的格调,在暴力上笼罩着戏谑,而在幽默后却隐藏着不安。
<图片1>作为70年代对社会生活的构想,它所描述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因此对比影片中的世界与我们现实世界,特别是中国城市的生活体验,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对于这部影片的意图,有人认为是彰显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有人认为隐射出女性世界的独特意义,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显示了『多元化社区』和『多样化使用』的错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我更愿意回到『摩天大楼』世界的本源,它所描述的,是Le Corbusier心中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界看上去高效有序,光鲜亮丽,将居民的活动需求控制在它的范围内。
但是当上层居民要求身为脑科医生的Laing为此时已经被视为社会暴乱来源的Wilder实施开脑手术时,后者说出了这个『光辉城市』所忽略的最重要的事——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所带来的不可预知:Living in a high-rise requires a special type of behavior.住在摩天大楼里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Acquiescent.逆来顺受Restrained.克制Perhaps even slightly mad.甚至可能需要一点点病态它所讲诉的,是一个以对抗人性为目标而设计的生活所面临的失败。
看完会觉得不知道再说什么 有点混乱;那是因为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故事 导演也没有正常去拍;其实说白了就是想变相的表现一下社会中的阶级斗争 揭露每个不同阶级的人的本性!
但由于缺少核心的叙事线 让人看的过程中会觉得莫名奇妙 看完也很难记住什么 相比之下同题材的比如雪国列车拍的就要比这个好很多!
High-rise是J.G.Ballard在1970’s年代写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关于什么是反乌托邦,黄老师的评论里已经解释过了,在《龙虾》那部电影中,有一位楼主的也有非常非常好的解释。
但是总的说来,这部摩天楼要拍得更加“不可描述”的多,里面以刀客特Laine的视角来叙述三个月以来高楼里发生的事,疯狂而失控,但又不仅仅是疯狂与失控那么简单。
1.底层,中层,高层的恩怨情仇(并没有)首先,这当然不仅是一部搞搞搞highhighhigh喝喝喝的让大家观赏这座高楼有多么不堪的电影,Laine医生所居住的高楼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中层和高层。
这很自然的就会让人对应起社会中的分层。
从故事的开始来看,高楼里有着看似平静的状态,能相处到一起的人们一起交谈,一起开party,一起做一些没羞没臊的事情。
外表上看起来倒是也挺像我们的和谐社会。
而这种和谐与平静下面总是让人觉得哪儿有些不对。
毕竟,有层级划分就会有不平等,而这种层级差,在高楼里,是非常苛刻的。
这边儿你看Laine医生是个体面人,初来乍到,就有社交红人Charlotte往上凑;接受了顶层Royal的邀请,一身西装还特地带了瓶雷司令赴宴,结果发现上层居民根本不理这一套。
(这一处的设定还挺巧妙的,高层住户穿得都跟drama queen一样,倒显得Laine更加格格不入,还被羞辱了一通。
)连Laine在顶层那儿都是如此待遇,就更毋论底层居民了。
这种不平等也是如片中所说,Wilder最痛恨的东西。
但是Wilder对于这样不平等的憎恨,并非是伟光正的。
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不平等的憎恨,都不是伟光正的。
大家憎恨的是那种“你有我没有”的状态,心里想的是“你有我凭什么没有 ”,于是在一次泳池被高层住户开的小party封锁之后,Wilder带着一帮孩子越了界。
开了个属于他们的party,算是挑起了真正疯狂的开端。
而有意思的是,上层对这个party的反应。
他们有自己的应对措施。
他们也有自己的party,但他们的手段更加高明。
就是切断了资源的供应。
在底层party过后,顶层Simmons和Royal他老婆那几个人在商量怎么对底层住户反击的时候有这么说过:“现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健康而良性的竞争,但你是对的,我们必须压倒他们(底层住户)。
我们必须没收一切必需的资源”。
这一段感觉和片子结尾Charlotte她儿子在吹泡泡时的画外音有所呼应:“自由的企业体制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体制,那就是资本主义。
唯一的区别在于资本是掌握在国家手中,还是大部分掌握在国家控制之外的人手中。
只要有国家资本主义存在,就永远不会有政治自由”。
二战后的英国,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基本是凯恩斯经济政策,而到了70年代,出现了“滞胀”的状态。
原著的背景就是70年代,或许对于这样国家实力干预经济的现象,在当时来看是不满的。
看过采访有说到,由于Ballard自身的经历,他对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颇有兴趣。
于是问题就来了。
人们没有了水,电,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后,会表现出怎样的一面?
高楼住户没有让我们失望。
大家陷入了彻底的疯狂状态中。
上层的疯狂状态是sex,而下层就开始争夺食物,囤积食物,或者如同牙医steel说的那样“有人用老婆换食物”。
这也是对于未来社会能不能好的一种表现方式吧,人们对各种各样资源和科技的依赖,在某种程度或某个特定环境下,就会转化为人性的疯狂。
大家开始争斗啦,打架啦,想要变革啦,想要改变啦,不光是自己层级之间的,也有层级和层级之间的。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怕的是,底层对于必要资源的要死要活的疯狂争夺,不过来自于上层开的那个party和他们故意制造出来的这个变革熔炉。
2.高楼里形形色色的人们高楼里的人们,简直是不逊于这个高楼本身的精彩。
从底层到顶层,大家仿佛都活得在不停刷新认知,刷新三观,刷新道德与伦理。
讲道理,其实好坏是个很难界定的准绳,大家的行为都在服务于“人性”这个词。
Wilder这个有着酷似恶心版列侬发型,仿佛看起来三年没有洗头的人,在片子里是作为“反叛者”的形象出现的。
你看他对致力于曝光并反对这个不平等的大厦孜孜不倦,拿个摄像机挂着鸡血四处记录挺像一个热血人士。
无论怎么说,对这种不平等有意识和反应固然是好的,但正如之前所言,他对这种不平等的愤怒不是出于真正的善良。
就像他对Charlotte的追逐,除了Charlotte本身的“魅力”以外,或许她代表的是一种他所认为自己应当属于的高阶层生活。
而对自己老婆的不管不顾,三番五次的嫌弃,最后进行自己的“事业”时还把钱拿走了(诶这么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啊)都能看出这个人的复杂。
当然,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不止Wilder一个。
相比于Wilder的形象,Laine医生的形象就要帅气的多啦。
反正基本上属于瞅见他就把持不住的状态。
妹子们也都是这样描述的“You are definitely the best amenity in the building”.但是这并不意味着Laine医生就是个小可爱。
他有他这个阶级的特色。
也有人性上的优缺点。
受到羞辱之后用自己的方式让Munrow玩儿了个自由落体;最后对Wilder也没下了手,别人都抢食物的时候他抢灰色的漆…他是个要面子的人,也是有自己判断力的人,是个某种程度上冷漠的人,但也是有感情的人,他说着不能忍受Wilder杀狗的行为,在最后一片萧条之时终究还是把狗腿烤了。
他能和Wilder这样的人交往,但同时又像顶层三人组说的:“我觉得他清楚自己的高低”。
而作为高楼的顶层,Royal为首的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特点。
奇怪,但也正是因为奇怪,才有所不同。
从片中来看,Royal这个人和顶层其他那几个人相似而不同。
当然,他是大厦的规划和设计者,但是无论是从开party还是其他方面他似乎都没有他周围的人们那么极端。
并且,Simmons和Wilder都对他说过“hide”这个词,Simmons认为他藏在顶层,甚至说出其实他并不是work for Royal,而是work for building.而Wilder呢,则认为他藏在女人的裙子后面,最后也是他周边的那些女人们把Wilder给怼死了。
或许并非Royal这一个人是这个大厦的决定因素,大厦本身和里面的人才是。
女性的这个象征,或许比Royal这个建造者的象征要更显著。
除了这几个典型的人,也有其他人和小细节贯穿其中。
比如Charlotte的儿子Toby这个后期举着万花镜的偷偷看形象,Royal那只白狗的偷偷看形象,还有Wilder的卷毛助手—Talbot这个心理医生[从片子里看这人是个弗洛伊德谜:开头走出大楼的时候拿着弗洛伊德的《The ph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超市混战那儿边举着摄像机边说着弗洛伊德的理论:而弗洛伊德关于前意识,潜意识里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本能理论和精神分析论多少都能在电影里看到投射],Royal老婆和女演员Jane之间有那么点儿les的行为,滑稽而神神叨叨的牙医steel,留着一个中间劈开了的发型(小哥是《九号秘事》和《疯城记》的主演,正常情况下长得也是很嫩的,看下图)<图片1>啊不对,放错图了<图片2>还有Wilder的妻子把孩子们送到保姆那儿的时候,孩子们唱的歌,听歌词咋这么诡异呢?
真的不是Mary shaw尖叫之歌吗?
反正我孩子要是这么唱我估计要被吓一跳的。
3.摩天楼和雪国列车?
这俩一横一竖的空间肯定是要让人产生联想的。
但如果说这两者是否一样,那总的来说当然还是不一样的啦。
将两者并在一起说,不讨论谁更好或者两者到底好不好,只是因为恰好两个电影的主演们都非常喜欢。
如果说,两部电影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一样的都是反乌托邦,都具有“层级”这个概念以及层级之间的不同和对比,也都有层级与层级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但往细里看,雪国列车里,“领袖”这个东西贯穿电影始终,从末节车厢到引擎,是CE饰演的Curtis这个年轻领袖带着一队人一路拼杀,伴随着半路救出的得力助手南宫民秀,就跟过关游戏一样,每打开一个新车厢,就像是一个新世界。
而前方的车厢乃至引擎,都像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每闯过一个,随着相应的镇压,Curtis的队伍也就相应的有所损耗,这种损耗,是生理也是心理上的。
这一路的经历对Curtis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不平等那么简单。
与高楼里人性的万花筒慢慢放开炸裂直至疯狂不同,雪国列车则是越往前方车厢走越沉重,到最后Curtis到达引擎之后,他所面临的挣扎和拷问。
相比老Gilliam和Curtis这两个领袖的不同选择,这种不同是否真的会存在倒是更有意义。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自己不是很能理解的东西,关于超市那个说法语的女收银员啊,黑山羊和白马啊等等。
当然,自己对很多上述很多东西的理解也不一定对,希望能有批评指正。
所有的就当是没光看森哥的肉体吧。
比个哈特。
嘿嘿嘿。
只能给抖森和撸哥一人一星了,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下这部电影啊,估计是为了看撸哥?然而实在太难看不知所云!!!我果然就是讨厌意识流神经病!!!
墙的色彩这段,是我最喜欢的。抖森的演技其实有点问题。。这个夜班经理的既视感太强了,太有型了就被型锁了。
大胆而放肆,印象深的很多,最重要一条,wilder对laing说的,乱世中你不站边,独善其身,才是社会最大的毒瘤,可能对可能错。蛮有意思,阶级的产生与暴力对之的消除,人始终最适应的是丛林法则
乌托邦系列看得人有点微醺
前半部分好拖 失去耐心
浓缩在封闭建筑里的阶级隐喻,题材还是好的,但导演华而不实的手法让这故事失了控,尤其是后半段的剧情发展,将阶级观被推倒的过程拍得像大型MV似的,反倒是削弱了主题的力度,看来放不下文艺范儿的姿态并不是一件好事儿,起码这部连合格的类型片都算不上。
电影没有明说医生为什么搬到大楼里,但是隐隐觉得跟他姐姐的死有关。
气质非常迷人的一部片子。可以做一点功课去解读,也可以似是而非得去欣赏。
分类应该改成恐怖片
导演估计一直飞着没掉下来过。to the,beautiful,chaos.
利用现代建筑隐喻社会。
应该去看一下小说。反乌托邦get 别的依旧懵逼…抖森真好看啊真好看。
too upbeat
全片只看到福利,影响了思考。因为抖森不是在脱衣服,就是在脱衣服的路上!!!颤抖了人类🙈
值得快进观看的意识形态说教片……要非常的快
不论是乌托邦的背景设定还是略有点故弄玄虚的生存法则都还挺酷的,有种看不懂的好看。
大题小做,不堪细品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真想对那些说霉霉配不上抖森的抖森粉丝吐一口痰,你们看看这片儿都烂成啥样儿了!霉霉可是手握七座格莱美的创作歌手,抖森拿出洛基之外的代表作再说吧。
经济发展贫富分化~阶层固化中产崩溃下流化~上层腐坏中层自闭下层动乱~底层暴动宫廷政变女权兴起~系统重启再次开始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