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王凯粉一枚~毕竟路人是不可能看三遍《铁道飞虎》的。。。。
在看了三遍铁道飞虎之后,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制作严谨的,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电影。
首先,在第二遍和第三遍观影中,我发现这个故事里信息量非常大,几乎没有废笔,前面有铺垫,后面就必定有回应。
比如,算命先生一开始被抓是因为一个日本妹纸说“他好厉害能瞬间上下火车”,其实之前算命先生表演时,这个日本妹纸和同伴就坐在离他很近的地方,很认真地看。
大海的裁缝身份,很多人说根本没用,其实不然,偷炸药包之前,正是因为大海之前给站长量体裁衣时听说过军火库的位置,众人才能顺利找到地点。
最后炸大桥时,大海去帮三癞子,跳进门之后是用剪子扎死了日本兵。
很多人觉得宪兵队长武力值太惊人,连主角都吐槽“他怎么还不死”,其实在第一次展示宪兵队训练的画面时就有体现,当时这个队长连续打败了多个上来挑战的部下。
但是在一刷时,这些细节我通通都没注意到,因为整部影片中镜头实在是太碎了==导演自己在微博里说:
是个太快的节奏==很多时候只是听到了台词,但是动作的结果和导向还没来得及被视觉接收,镜头就已经切换了。
另外导演说整部电影采用了漫画式的处理手法,在观影时我也能感觉到,分镜之间的切换如同漫画的分格一样,比如除了几个全景和有钟声的造成之外基本都是平拍,比如八路军翻进二嫂家,众人听到声响之后,给出的呈现是“韬韬跑出画面,韬韬又跑回画面,向左边一指,镜头直接切换到倚在墙上的八路军”。
但漫画跟电影终究是不一样的,漫画是被读者捧在手上可以反复阅读的,而商业电影的生命,基本只存在于大多数只看一遍的观众的脑海。
这种尝试是很有趣的,但是可能效果并不尽人意。
然后,我必须得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合家欢电影。
一直以来,我们的商业电影主要的面相群体就是18-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题材,形式,选角,都是为了吸引这部分观众。
还有少部分面向少年甚至幼儿的动画作品,但是鲜有顾及到中老年观众的电影。
作为一个已经将看电影作为经常性娱乐活动的人来说,是很想跟父母一起分享这份快乐的,然而他们对于时下的新鲜明星并不感兴趣,对于火爆的青春爱情玄幻之类的选题也嗤之以鼻。
《铁道飞虎》通过“青年演员+战争喜剧”将年轻人吸引到电影院,又通过“成龙大哥+抗日题材”将中老年人带回到电影院。
据我观察,几乎每场都能看到年轻子女带着中年父母或者老年夫妻一起来的情况。
熟悉的题材,熟悉的人物,全新的演绎,让他们再一次体会到电影曾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最后,当我应该说说驱使我去看这部电影的动力时,我竟感觉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因为范川这个角色背景之丰富,表现之丰富,表演之帅气,都已经被夸了上千遍了,无可辩驳!
看第一遍时是上映第一天,电影院里人还不多,等到二刷三刷时,几乎每一场都坐满了观众,每次范川一出场,就是满场的“哇~~~”,之后范川的每一个笑点都有观众开心地get,作为影迷朋友,这就已经很满足了——帅是有目共睹的,喜剧节奏是抓得准的~
……片子其实拍的还行,后半段炸桥略拖沓,网络用语的出没比较尴尬但是打鬼子的笑点还是挺集中的,有点【举起手来】的意思,不强求逻辑情怀挺适合带小盆友去爱国教育,选这个题材搭配这么强大的阵容大哥真是为儿子操碎了心……说这么多只是想对电影本身客观评价一下,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不希望星二代复出,毕竟明星影响力太大,太容易对粉丝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先河一开非常可怕,也许星二代已经改过自新不再碰毒,但还是不能让他回到娱乐圈,既然走上这条路享受了旁人没有的掌声和鲜花就应该有足够的觉悟克己复礼,有些错误别人可以犯,公众人物不可以,再怎么消费流量普罗大众都会有底线,所以不得不说还是只能打一星,孩子你就干点别的去吧……
说实话,就电影本来看《铁道飞虎》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电影一开头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列车,然后回到了1941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但是,当电影开始描述由马原代领的“飞虎队”跳入一辆民用列车,然后暴打并脱光日本人的时候,感到好笑(因为这个情景的确好笑)又有几分悲哀。
近年来,不仅类似于《铁道飞虎》这类的搞笑风格的电影在弱化当年日本的侵略军,就连类似于《亮剑》那一类的抗战片都在弱化日本军队,这样真的好吗?
这样不是变相的在向我们的后人传达错误的历史吗?
而且啊,实在不太明白,作为铁道飞虎干嘛要上一辆民用列车,并且上了列车也没有杀一个日本人,所以,你告诉我他们上车的缘由是什么?
只是为了告诉日本人你们的存在?
当然,这部电影后半段和前半段搞笑的风格不太一样,多了一些伤感和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分致敬吧。
也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小人物在面对侵略者和外敌时的那一份大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以弱化日本人的方式来搞笑的电影其实不宜拍太多,会影响孩子们对于那段历史的错误理解的。
如果在影视剧中一直这般弱化日本人,以后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那八年抗战的惨烈?
虽然我很欣赏成龙大哥年过六旬依旧亲身拍动作戏,也很敬佩大哥的敬业,但是真希望能够尊重历史,把最真实的抗战经过还原给大众。
还是成龙电影老套路喜剧加动作 只不过背景换了一下 不过这就是商业片 虽然都知道结局 但全程无尿点 算是成功的商业片 大量搞笑桥段 确实不错 一个老人家带着一帮小鲜肉还是有特点的 再加上人气超高的王凯 演员方面挑不出毛病(来看王凯的人那是真多啊,一出现就引起喧闹)适合全家观看 老少通吃 2017-01-17
荒诞的无药可救。
我只想说,不能打的成龙,变成了房祖名,再好的功夫赢得了日本人,却赢不了观众的心,严肃的抗战片再搞笑,可惜你中弹太多,我救不了你。
这部影片充分符合少女们,事实证明什么凯(刚一出场便引起少女的骚动,我靠!
)的不知高了几个等级。
俺花了3.9元钱,非要我给一星给某个演员,那我会给二嫂(徐帆)。
不为别的我只想说,咋的说实话不行呀。
写战争的画卷要么如唐诗浩荡,也可以像宋词旖旎,但这一次,吹吹打打,在风里就是一支元曲:村言村语,却有逼人的青山,见不到的白雪都被鲜血涂得漆黑一团。
一、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记得崔永元在书里写到扒火车难度并没有想像里那么困难,但麻烦的是火车快速行驶中几乎很难自助下车。
譬如他就轻而易举上去了,但是灰头土脸在千里之外才得以补票下车。
在电影里,我们见到的首先就是上车。
【原来游击队都是在火车拐弯或者是减速时差不多十迈速度的时候爬上去,再快就不敢爬了……用滑梯、竹竿、滑板,我们玩的比较费劲,但观众看得会比较爽。
我们所有爬火车基本都是白天。
】引用于【专访《铁道飞虎》导演丁晟:我一直在提醒观众别太当真】 正是这些看似“有趣”的上车方式让“爬上飞快的火车”显得不那么惊心动魄,甚至显得有些胡闹。
这些身手不一般的好汉开始显得一般,三教九流,贩夫走卒。
他们显然没有编制,自然也没有政委,他们只有一个喜欢留下“到此一游”的老大,甚至那个飞虎的模样都画得如猫如鼠。
这还不是杀敌的好战场,这只是在万马齐喑的大地上哼一堆还在苦中作乐的人,他们唱着走调的小曲,迈着没有体例的步子。
甚至连他们的战利品也只是堆在一边,他们似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不算是“干票大的”。
被日本人管制的敌占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
自然有坚持工作的地下党,自然有自己方式继续战斗的正规军,那么其他人呢:汉奸?
良民?
还是一个默默旁观的面馆老板。
老板是个有来历的人。
据说是曾在某个大帅手下当过近卫的神枪手。
据说只能是据说,我们看见的是一件飘洒出尘的大衣,一双号称不会开枪却修长白皙的手。
那个人在那一群人的英雄事迹面前嗤之以鼻,也在他们的嗤之以鼻下毫不动容:你就是个怂包。
你是个谁都知道的怂包。
他此刻恰如深藏旧鞘的古剑,是已经锈迹斑斑,是已经灰尘满面,我们无从知晓,也许他落寞的眼睛里会闪过寒光,再看的时候,已经泯然众人。
鸡呀饿呀,就算这种假装的快乐也被轻轻打破。
出现一个八路军。
二、醉酒淹衫袖湿 正规军自然不会去想“干票大的”,干的票票都是大的。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但是鬼子其实并没有乖乖站在那里被你插。
而且那个大桥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吗?
种种不解,种种困难,竟然又只剩下了那堆鸡鸣狗盗之徒,一帮没有看过古希腊悲剧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古希腊悲剧的家伙。
怎么办?
除了干还能是什么。
这是最为耐人寻味的地方,他们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们就是人民;他们不懂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他们和鬼子干了半天最高兴的是可以顺手捎带一袋面粉回家烙饼。
他们的确有被鬼子杀掉的婆娘和老娘,可谁家不是这样。
他们没有计划,没有军备,甚至哪怕炸药包还在计划里飞,他们都以为爆炸只要靠摔。
他们什么都没有,除了自己的天灵盖。
金兵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的天灵盖。
明摆着的乌合之众,明摆着的错漏百出。
但是他们就想这次总是一票大的,这次可以在亲人的坟前吐一口浊气“我去了,我很快也来了。
” 抗日是什么?
抗日是各种口号,各种主义,各种番号,各种计划。
但抗日最后就是千千万万个天灵盖,就是在狼牙棒是坦克也好,是机枪也好,我们在狼牙棒面前走过去,带着自己的天灵盖,带着就没有想过还能回来的天灵盖。
三、便无酒也令人醉 但还没走出去就出幺蛾子了,领头的都给绑了,都给关在铁笼子里示威了。
明知是陷阱,明知是火坑,还得跳不是,还得填不是。
可是,真的就跳入了陷阱,真的一起陷入了火坑。
这天真的不开眼吗,忽然,就那么响起了小调,想起了马蹄声,响起了风声,一个人,单枪匹马,犹如脱缰的子弹翻山越岭而来,赴汤蹈火而来。
他自然就是号称自己不会开枪的范老板。
范老板是个凡人。
但是他是个会出神的凡人,因为他的记忆里曾经三千里路都是铁和血,他的记忆里有“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今日谁举战旗,今日我自南天拔剑而起。
那激烈的马蹄声,那比激烈的马蹄更为爆裂的枪声,随着一个大家都渴望但又觉得奢望的人终于来了,果然来了。
多少世代,多少年华,总有人如此而来,总有人一定会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天降的神兵,这翩跹的飞仙,我们的英雄果然如此卓尔不群,我们的英雄从彼岸,从深渊破鞘而出,那些如大海大山一样曾经压迫的往事,一并在枪声中荡然无存。
那一刻,人变成了神。
神在人的渴望中出现了。
四、寒雁儿长空嘹唳 电影前半段积蓄的调侃,戏谑在这个瞬间被拧成了长枪利箭,一去不回。
美丽的大娘穿上了漂亮的红衣,不劝什么,不说什么,只是让他们吃个饱。
然后送他们出征。
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以卵击石;飞蛾扑火。
怎么看都是不自量力,怎么看却都可以看作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很多事情实在也没有多少计划,也谈不上精卫填海。
只是那一群人觉得到了现在,只有干到底。
干到底,抢了火车火车被打漏了;干到底,坦克、火炮,枪支弹药都没有了;干到底,火车水箱被打漏了半途而废;干到底,最后一个炸药包都没有达到目的地。
大哥都无力地和兄弟们说:你们走吧,我一个人干到底。
大家都笑了:干?
你在说什么。
于是,天崩地裂里大光明;于是,粉身碎骨间大解脱。
哪有什么全身而退而成功,哪有什么神威破敌毫发无伤。
有的只是一个个破碎的天灵盖,让亲人肝肠寸断却让敌人魂飞魄散的天灵盖。
还有春山,还有暖日,还有如常的浩荡之风。
什么是英雄呢,就是因为他们,一切都那么如常,那么他们做梦都无法奢望的如常。
文/梦里诗书根据《铁道游击队》的改编,成龙将自己的喜剧风格带入到了这场昔日的红色经典,固然那用幽默重新装点的铁道抗日,使《铁道飞虎》焕发着一种全新的朝气,但又不得不说那浮夸过度的场面道具,使电影未能真正如虎添翼的跳出一部动作片的浅池。
在已然拥有着一个真实故事和经典蓝本的奠基下,《铁道飞虎》无疑在先天上是占优的,就像《血战钢锯岭》那位只身挽救了数十人生命医疗兵的传奇,一支在真实历史上活跃敌后取得了斐然战果的铁道游击队,并不会让人有感电影剧情上的胡编乱造,反而能写实于民族凝聚力,彰显国人面对侵略战争不屈的毅力,所以即便昔日的《铁道游击队》有着尤为刻意的革命乐观主义,但个人认为其今日看来仍旧不失为一部中肯之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新编的《铁道飞虎》,其与诸多真正的抗日“神”片有着本质的差别。
在剧情构思上《铁道飞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新颖之处,但成龙的功夫幽默和诸多的笑料包袱使得这部新作相比老版有着尤为出色的娱乐性,或许会有很多会认为战争与喜剧并不应该混为一谈,但其实不论是国产的《三毛从军记》,还是《欢迎来到东莫村》《虎口脱险》《大独裁者》这样的的他国经典,其实都非常出色的将战争与幽默做出了结合,固然《铁道飞虎》做出的这种结合尚难以企及这些佳作,但总归是好过于如《举起手来!
》中那样对日本荒谬的丑化。
《铁道飞虎》中虽然没有如同手撕鬼子这样的桥段,甚至还有着子弹是不会拐弯的自嘲,但从内在上来说,这部作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干货,其所做的仍旧只是一部带有夸张意味的成龙动作喜剧,这自中还有着明修栈道,暗度成仓希望儿子复出的私心,看似高潮迭起的转折,甚至还有着所谓的彩蛋,这些好莱坞喜剧套路的沿用,却使电影欠缺了对战争残酷性的着点,这种着点是三毛脱下军装后看着无数墓架的唏嘘,也是东莫村中那超越意识形态对生命的尊崇,《铁道飞虎》虽然能逗人一乐,也有着激情热血,可这些却并不应该是一部战争喜剧真正落足的重心。
客观的讲看《铁道飞虎》时我也笑了,但如果一部有着真实历史沉淀的战争电影,在时隔近六十年后今天的改编,最终所留给人的只有笑意与热血,自认为这样的战争电影其实已然迷失了它的真正意义。
丧尽天良,大家千万别买影院爆米花吃!
我吃完出现了强烈的幻觉,观影中不时就会看到房祖冰!
然而仔细看过海报的,并没有他的名字!
我们公司30多个人,吃完竟然也都出现了同样的幻觉!
有些老姐姐当时就要走,非常尴尬,电影都没法看了!
为了赚钱添加致幻药物,简直毫无底线,毁成龙大哥声誉。
我建议制片方在全国紧急撤片下映,抵制这种无良行为。
最初我只是怀疑,但随着我持续吃爆米花,幻觉越来越重:最开始是出现了幻听,感觉口音飘忽不定。
枣庄一会儿在九龙,一会儿在高雄。
出现最多的“干”和“炸”两个字融会了港台内地多种味道,极具层次感。
之后的幻觉是仿佛敌统下的人民过的很幸福。
集市车马喧嚣,人来人往,大家摩肩擦踵的逛着鳞次栉比的店铺。
看那街市的店铺,火红的辣椒面厚厚一簸箕是人们红火的日子,黄澄澄的玉米面如金子般闪耀,还有那细米,那面粉,那永远叮叮当当不停响的铜匠铺,人们穿着鲜亮厚实的衣服,仿佛齐夸日本治理好。
再走入老乡家中,看,二寡妇正在烙煎饼,一丝粗粮米面没有,雪白的煎饼摞起来比天高,肥厚的大葱也管饱。
拉起锅,厚厚的碳满满一层,一点柴火都不用,敌统下的农村就是壕。
穿新做的红袄,住新装的房子,站里做工的老马天黑了都不舍得走掉。
然后电影形式也开始扭曲,画面有几处竟然从三次元画风突变成二次元画风。
比如八路军战士们前赴后继去炸桥的回忆做的异常绚烂,极简的画风包裹缤纷的色彩,一场全军覆没的悲壮就义场景就这样轻松写意的过去,不在观众心中留下一点痕迹。
我一定是磕了药。
之后便是一场导演、飞虎队、日本人和观众竞争比谁智商更低的较量,这场较量一以贯之,持续全场。
部分观众赢了,他们获得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和笑果;部分观众输了,他们尴尬癌附体,浑身难受,为一去不回的两个小时默默哀悼。
更多的观众快速调整,拿出看春晚的状态,不纠结,不计较,不当真,非常智慧,小品嘛过什么脑。
我是输的中的一个。
男主用几个小时前被打鼻子流的鼻血,是怎么解释通灶台上流动的血的?
皇军骑着三摩托追自己家火车抓车上的主角,怎么就不能先喊火车停下来?
发现偷炸药包的日本兵和主角打了十分钟就不知道喊人警告或开枪警戒下?
大平原上一辆火车的铁皮都炸没了,桥上的人就听不到?
哪儿都没八路军,剧情需要一声冲锋号就变出一片人来?
前两天腿中枪被日本兵围攻抓捕的炮灰台湾八路,像士兵76开shift一样抱枪跑过来?
通片看下来,来个分类评价。
可能受到毒米花的影响会有偏差啊:日本人是好的,他们不忍心打死一个人,也不忍给被抓的人上刑。
老乡们拿着鹅耍弄他们的时候,或者拉着牛堵铁道的时候,他们都善意的或是轻声制止,或是停下火车询问情况。
连集市里打起来,都没动店铺老乡一针一线,摊上的粮食都是飞虎队泼的。
女人是功能性的。
寡妇的作用是摊煎饼和喊人吃煎饼,女儿的作用是扯后腿和拼命扯后腿,日本女人的作用是送全裸福利和做蛇蝎毒妇。
顺着导演意图,你会觉得,恩,女性有啥用?
你想,去掉这几个女人,炸桥的任务就顺利多了。
我方八路军都是傻的,只是对方更傻所以我们成功了。
导演是傻的,只要我们更傻我们就能愉快的笑出声了。
本电影好看的部分有:秋天的树,茂盛的芦花,雪白的煎饼,凯凯和他的手。
演员演技在线的有:凯凯,站长,铜匠,日本智障男军人。
为了成本控制建议裁掉的角色:寡妇,请徐帆来就为了摊几个煎饼?
女儿,剪了头发混队伍就为了拖后腿?
何云伟,请相声演员就为了说个天灵灵?
绝对不多余的角色:wuli滔滔,房出现咱先别骂,我比他演的更尴尬,电影请来的背锅侠。
这场电影有《举起手来》一样的质感,如果你想体验那种过屌不过脑,仿佛撸了一管般简单直白的快感,快来贡献票房吧。
最后,坚决抵制沾了药的爆米花!
即使他看起来人畜无害,有时还觉得很好看也不行!
哦,想看实锤砸电影的移步这里,慎重点击: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51519/
整部影片的基调还是挺轻松搞笑的,看的是也几次被逗乐。
唯一的感觉就是成龙和这些年轻的演员真的是感觉完全不在部电影里啊。
到成龙你就觉得真像是那么一回事儿,可是一到年轻一辈的演员,就感觉哪哪都别扭。
尤其那个受伤的小兵,什么鬼,整个儿说搞笑又不搞笑,说悲情又不悲伤,你说体现大x吧,又老觉得断片儿了。
还有在淀子里对歌那段,简直是尬对,就是那种互相不想搭理那种感觉。
挺精彩的部分就还是各种打斗戏了,火车上的一些设定都挺有意思的,那个怎么都死不掉的日本鬼子,承包了大半的笑点。
最后炸桥那段很精彩,整个场面都挺刺激的。
故事一般般,成龙的打戏依然精彩,其他出彩的不多。
首先,这是一篇很不正规的影评,而且,题目和内容无关。
从导演说起。
丁晟,在解救吾先生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他,据说他之前的电影基本都是和成龙合作的,对我这种人,成龙的电影,都是视频网站见的,大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从拿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就可以看出来了,不去只是因为太熟悉了,完全可以预知他的电影会是怎样的,太熟悉就没有悬念,没有惊喜,同理刘德华,可能真的是没有经历过他们辉煌的那个年代,所以不感冒,就这样,去年最后悔没有去贡献票房的电影就是解救吾先生。
对导演稍微做了点了解,据说丁晟是一个导演编剧甚至剪辑都一手包办的一个导演,一方面来说,这个导演太全才了,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会的多,容易有一个缺点就是多而不精,比如剪辑(终于切入正题了)。
就拿吾先生和铁道两部电影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开头散,很难切入正题,就像我这篇影评一样。
铁道这部片开头大概有十分钟左右才将我带入影片,对于我这种何以笙箫默都能看的下去的不挑食观众来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虽然这样还是要说何以烂片),好在后面渐入佳境,到大结局又有点冗长,其实动作片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爽,要行云流水,就是所谓快节奏,这点剪辑就出大问题了,所以这是一部没有把控好节奏的电影,在这里给我们导演个意见,可以和专业剪辑师合作剪辑,这样,互补。
PS从各个阶段需要大字幕告诉观众就知道这剪辑坏事儿了!
然后说说演员和相关剧情吧(涉及剧透)。
龙套的我们大陆,虽然我认为大陆笑起来真的是hin可爱了,但是一口弯弯腔演八路军我也是。。。
大概是为了传达给观众两岸一家亲吧,巴特观众并没有感受到,反而只觉得尴尬。
然后是那个胖子,其实喜剧片里边的胖子,一般都是笑点担当,这是一种老套的想法,在这部片子的观影过程中更加证实了这个“老套”,因为电影院里 没有人因为他体重太重竹子断了笑,也没有人因为他面朝地摔了笑,唯一笑的是他个头太大在人群中成为焦点的那一刻,因为隔着屏幕感受到了角色内心的尴尬和恐惧。
这反映的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观众的笑点,喜剧片最主要的是抓住观众的笑点,很显然,在胖子这里是个失败的案例。
观众的笑点其实是价值观的直观体现,很久以前,人们会为了屎尿屁开怀,但是一部网剧太子妃让大家开始意识到这种低俗笑点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了,之前还有一个热点新闻,具体是什么我忘记了,大搞说的是把小人物或者残疾人的笨拙和痛苦当笑点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
这其实说明时代进步了,所以我们的导演也要跟进思想啊。
然后是kkw的角色,电影院蛮多人认识他的,第一次出场,观众表现得很激动的样子,但是说实话,这个角色本身魅力值不足。
直到骑马出场之前的所有戏份表现的人物的所谓的小傲娇其实观众并不买账,不过这也让角色本身更丰满立体而不是姐姐一个神枪手面馆老板这么简单,另外说一下他的表演吧,他本身是电视剧出身,这就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他的表演,单独拿出来看非常好,但是放到电影场景里边就暴露了一个大问题,用电视剧的表演节奏演电影是万万不可的,之前也看了一些采访,成龙很直言不讳的说第一次对戏觉得他演的太慢,大哥其实一针见血,电影和电视剧其实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电影两个小时讲的东西电视剧可以讲几十集。
所以曾经张艺谋是不愿意章子怡演电视剧的,不过娘娘好像要破例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另一个主演黄子韬,其实对于一个新人演员,戏份这么多,我是没想到的,完成度这么高,同样也是我没想到的,黄子韬其实不是这部电影的笑点担当,他其实是一个穿插剧情,起连贯作用的一个角色,所以个人镜头不是很多但是群戏多,群戏,其实是最考验演员有没有入戏的一个手段,因为在群戏的过程中,你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会出卖你不在状态,很多演员犯这种错误,因为群戏都有一个焦点,站在焦点外就意味着可以插科打诨,不过韬韬并没有犯这种错误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毕竟对他固有影响太深,进电影院之前我都没有想到我能够把他当成大海而不是时刻准备鬼畜的我们韬韬。
韬韬这部戏还给了我一个想法,他其实应该去演武侠动作片,而不是喜剧动作片,看他在电影里的各种动作,其实更符合武侠剧的动作方式,因为动作行云流水的同时带着武侠片的花架子。
这个花架子不是贬义,而是架子花,表示动作好看优美,无论是翻墙还是火车上移动都是这种感觉,韬韬不妨尝试一下,伪装成日本兵在船上的镜头,整个人长得很好看。
这部剧的反派设定虽然有点傻逼,但是反派的表演其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毕竟能够演好一个反派的演员都是演技杠杠滴。
池内博之的角色,打不死的小强,全篇笑点担当,没有一个表演动作是多余的,关于打不死这一点,韬韬那句:他怎么还没死啊,说出了观众的心声,所以各种都笑。
张蓝心,虽然日语说的不咋地吧,但是那个发型把所有人都逗笑了,以及这个角色不应该叫由子应该叫贞子,简直阴魂不散,对太子的角色难分难舍。
至于太子。
我只想说他的角色任务其实完全可以由黄子韬的角色来承担,比如电影的一个bug,两父子去偷炸药,大海明明一起去的,但是直到拿着仅剩的炸药出来,大海仿佛在这段时间里凭空消失了一般。
最后,比电影更值得看的是观众的反映。
二嫂:什么时候把咱两的事办了啊?
马原:再等等吧观众:渣男哄堂大笑最后,切个题吧。
下次看电影再也不一个人去了,本来好基友一起的,结果他临时有事回老家了,电影票又不能改签,一个人去看了,害的我好笑的地方也没人即时分享,想吐槽的地方也没人即时吐槽,憋得我很辛苦啊
我感觉不错啊,笑笑也挺好的
就知道干
抗日喜剧化,反派弱智化 +1
给一星的。你会笑吗?
养号多年为了什么?为了勇敢站出来为我爱豆打五星啊!!大海是黄子韬本韬啊,太可爱了吧!我发疯!我在电影院一直捧着脸,可爱啊可爱可爱,非常可爱!剧情中规中矩吧,电影院里大家看得挺开心的。
这不就是一部成龙式的抗日神剧么?如果是电视剧,跟手撕鬼子级别也差不多了。成龙大哥真以为在片子里自黑一把“duang”,就能让观众原谅你拍烂片了吗?
意淫一下也蛮爽的。
本来很困都笑醒了,黄子韬的角色不错呀,非常适合他。王凯那句你们这也太不正规了太逗了,2016年最后一个电影,世贸天阶没有跨年活动有点可惜。
Duang的一声,一群台湾人香港人穿越到了二次元空间打鬼子。鬼子兵战斗力为0,Boss战斗力不错,但智商无限接近于0。其余和其他成龙片无异,喜欢火车上动作戏的可以一看。喜剧效果呵呵但不反胃,最好笑的是片尾花絮成龙台词念错:“我叫马云”
不少镜头切换有点莫名其妙,故事也没什么新意,唯独成龙依然还是那个成龙。
重点在于:那战争题材做喜剧化处理,是原罪吗
典型的成龙动作喜剧片,该有的优缺点依然在,但:本来灰不溜秋的影调就相当影响3D效果,各种切切切的零碎剪辑更是让立体感变成眼花缭乱的视觉灾难,看得我眼睛都有些难受,讨厌死了。(丁晟导演拍片前有没有去好好研究下3D技术啦?)联想到那部正经深刻的「抗日炸桥」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桂河大桥》。
难道是视网膜被我军片尾处英勇的进攻气势震碎了?那一刻,居然看到大国同志复活了。
比想象中好不少,众主演诚意自黑。
卧槽 解救吾先生真是你拍的?你出来解释下...
7.6/10
剧情节奏挺不错的啊,比空天猎节奏好
大过年的,不就为了乐呵乐呵吗?怎么能拿这个和抗战血泪史比较,既然整个电影院里的人都嘻嘻哈哈的,不就是好电影了?我们需要成龙拍这样的电影,虽然导演不是他。
结尾的刘德华让我眼前一亮,想起了#我的少女时代#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抗日喜剧,丁晟真的是个很棒的导演,希望韬韬还能跟他有合作,电影剧本很牛,导演掌控力和镜头语言都很棒。韬韬作为一个新人,演技不能和老戏骨比,但不管是动作还是剧情,他都完成的很好,一个总想打鬼子干大事的热血小青年,他给出的成绩单很棒。动作戏打的很漂亮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