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中,除了巩俐之外全是业余演员,而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则走得更远,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
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论,与戏剧不同,“对电影来说,并不在于演员面向观众扮演他人,更在于他在摄像机而前所作的自我表演”,所以“典型的电影演员只扮演自己本身”。
《平原上的夏洛克》充满了戏仿的意味,西洋式的神探“夏洛克”被“解码”,再重新“编码”为中国华北平原上的“土味侦探”。
电影里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其一是通过算命的筮婆来占卜肇事车辆的方位,这种“破案”方法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得到采用了。
其二是超英在为树河凑医药费时准备卖马,但他认为的马的“仁义”价值不被对方认可,在得知对方是开饭店的(?
记不清了)会杀马的时候决定不卖马。
当后来超英知道周老板不是肇事司机,但周老板仍想用巨款让他隐瞒情人一事时,他坚决不要钱也坚称自己不会说出此事,但却遭到了周老板不理解的毒打。
在这里,城乡的空间分隔隐喻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和《秋菊打官司》一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农民只想得到一种玄而又玄,不可言说的道德层面上的正义(仁义),而非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亦或金钱)。
这大概就是这些电影所呈现的法哲学原理上的龃龉之处。
华北平原上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它是平原上的夏洛克不如说是平原上的唐吉诃德。
这是一个及其荒诞的故事,也是一个高度虚幻的寓言。
农民徐超英翻盖老家新房,好兄弟树河在帮他赶集买菜时出了车祸。
超英一边支付起树河的医药费,一边和占义一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探案之旅。
超英无疑是讲述神话的人作为导演刻画的一个平原上的“骑士”,他固执非要帮兄弟要个说法,不会为了钱而服从于既有的非正义的规则,另一方面他又或许顺从,在规则面前服服帖帖,这样的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使超英褪去人性,成为一个散发神性的骑士。
这样理想化扁平化的人物让人脱离的荒诞的范畴变得难以接受。
从始至终看不到人物弧光的转变,这在一个类型片想要取得票房成绩的纬度是不及格的。
主角总是一味的善良,像地里一尘不变的黄土。
不知道是因为是导演父亲出演的夹带私货,还是导演想批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
所以当骑士骑上战马,驰骋在一个高度寓言的大远景空间时更突显了电影的魔幻现实。
电影承载的还有来自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文本奖的争议,单单讨论剧作,他似乎有些不成熟和老套。
第一次当超英和占义确定凶手使用了案发现场不远有一个监控,在一处关键情节点还是超英盗走了范总车里行车记录仪。
一个悬疑的侦探类型片,每一次关键的破案情节点,都是使用同样监控套路,每一次当主角做出选择来推动情节的时候,剧作上重复的陈词滥调使得电影本文拿到FIRST的大奖显得不那么名副其实。
类型电影如果不产生变奏,而使用重复的窠臼,必定会造成商业上的反噬。
导演的剧作构思都放在如何让农村小人物在面对城市规则的不知所措,因此产生的喜剧效果。
以及用一些农村的封建习俗把农村景观化。
这或许就是FIRST影展的问题,他们推出的爆款都是题材的话题度很高。
毕竟农民的探案历程是多么好的宣发噱头。
直面生活的平淡和残酷,又能给人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平原上的夏洛克》是新人导演徐磊的处女作,没有明星,全部素人演出。
影片今年7月首度亮相于FIRST青年影展,好评如潮,并一举斩获最佳电影文本大奖。
虽然观影之前就对电影抱有很高的预期,但《平原上的夏洛克》之精彩程度还是超出了预期。
就笔者个人而言,这是今年华语电影的杰作。
《平原上的夏洛克》海报一部高明的喜剧《平原上的夏洛克》聚焦的是一个发生于河北农村地区的故事。
主人公超英(徐朝英 饰)是一个农民大叔,把辛辛苦苦养的好几头牛卖了17万元。
除了还几万块钱的账外,剩下的钱他打算把房子翻修了——这是他给故人的一个承诺。
超英有两个好兄弟,占义(张占义 饰)和树河(宿树河 饰),超英翻修老屋时,他俩也过来帮着忙前忙后。
没想到,树河遭遇车祸,司机逃逸。
树河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每天却得花大几千块钱医药费。
树河(左)、超英(中)和占义(右)树河的女儿远嫁,联系不上,超英和树河的外甥得做决定——要不要报案。
如果不报案,给医院说是树河自个摔的,那么树河的医药费能走新农合,可以报销70%,超英只要支付剩下的30%的医药费——超英认为树河是帮他才出的事,钱他得出。
如果报案了说是别人撞的,那么医保是不报销的,得找肇事司机,但一旦肇事司机没找着,那超英可得支付100%的医药费——这医药费可是没底儿的事。
“道理都懂,但人不能白撞。
”超英还是决定报警,得给树河讨个公道,哪怕逮不着肇事司机他得自个负担全部医药费。
报警后,警察直言,案件难破。
事发地点没监控,也目击证人,一场大雨后案发现场也被破坏了。
于是,超英和占义决定自个探案。
超英和占义自己探案这就是片名《平原上的夏洛克》的由来。
平原,其实就是河北乡下,夏洛克则是借鉴自英剧《神探夏洛克》,中国乡下农民与英国伦敦绅士就这样奇妙地组合起来了。
显然,“农民”与“神探”之间是有落差的。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神探的特征都是西服风衣、礼帽手杖、天才专业、性情孤僻,而《平原上的夏洛克》的这两个农民侦探,他们土里土气、不专业、不高明、笨拙。
就比如,他们确定破案方向是去找神婆,占义说,以前村里人丢了牛,就是靠神婆给找回来的。
神婆给大体划定了一个方向,他俩就照着这个方向去查。
超英和占义根据神婆指示,确定了三辆车的信息最终他们锁定了三个车牌号,又通过保险公司的熟人获取了三个车牌号的车主信息。
之后,他们土人用土法,认认真真地去找这三辆车,看哪辆车有被撞的痕迹。
其间,他们或冒充顾客(老实的超英还花了150元买了个没用的水泵),或翻墙进校园被保安追赶,或伪装成外卖小哥勇闯居民楼结果进了警察局……就当他俩以为找到“肇事者”,在树河醒来之后,发现他们的探案只是一场空。
《平原上的夏洛克》在FIRST展映的时候,笑声不断,当时就有观众说电影像一部“段子集锦”,观众的笑声甚至多到让徐磊都有点“心里发虚”,因为导演从未想过这是一部喜剧。
在接受澎湃有戏专访时,徐磊说道,“我拍之前也没觉得这会是一个喜剧……拍完了之后,我发现它居然还是挺喜剧的,因为很多观众会笑。
但是就在拍摄之前,我并不知道观众的反应,我也不是依照观众的反应去构思这个剧本,更多的还是从自己的表达和审美出发,反倒是一个无心插柳的事情。
”这种“无心”,让《平原上的夏洛克》成为一部高明的喜剧。
它的好笑,不是来自于我们在喜剧电影中最常见到的那种明显是经过种种设计的桥段,比如刻意扮丑、刻意装傻充愣、刻意地“屎屁尿”、刻意地说段子等等。
《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好笑,是自然的,自发的,它是根植于人物身上的。
当一个老农民想成为侦探,当一个老农民罕见地进入大城市,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错位和反差——而这就是喜剧的来源。
就比如超英和占义要查第三辆车时,得进城。
繁华的市中心到处挂满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
一出车站,占义无意识地吐了一口痰,而旁边则贴着“讲环保、洁城区”的文明标语。
这时有城管跟上来了,开了50元的罚单。
占义被罚了50元抠门的占义不服气,超英代他交了罚款。
交完罚款,占义还是不爽,他一个提嗓,一口痰又即将脱口而出,可想着城管在后头,占义只能含着。
他往前走,三步一回头,城管还在后头跟着。
一怒之下,占义来了个超乎所有人意料的神操作,他伸出手,吐到手心上,双手一撮,像抹摩丝一样往头发抹去,还往裤子上擦了擦手……那个定格的pose姿态曼妙、傲气十足,观众都笑岔气了。
占义的pose不能输也许文字的描述有些“恶心”,但电影的这一桥段却喜感十足。
占义的举动完全符合电影中他的个性,他就是一个仗义热情,同时抠门、爱咋呼、也没啥文明观念的土农民。
他难得进一回城,的确对城市里条条框框的规则不熟悉和不适应。
不适应造成的处境尴尬,都会成为自然的笑点。
从中国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土中国”超英和占义奔走在华北平原上,从乡村到城市,一幅中国乡土画卷也徐徐打开。
这个乡村,是逐渐荒凉的。
毕竟年轻人都在出走,村里主要剩下老人家,就像小卖铺的壮年老板吐槽的,他也准备离开了,村里没年轻的,没购买力。
但这个乡村,同时是杂芜的,它显得迟滞但又跟得上现代技术,比如神婆与监控安然并存;超英在瓷砖店门口看到的“幸福家园”墙面,欧式别墅和中式楼阁杂处。
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乡村,主要是两个极端,要么是“乡村在堕落”,乡村成了人人互害的丛林,要么是乡村是田园诗是乡愁,是随时可以从城市魔窟逃离而去的庇护所。
这两个农村都不是准确的,更多时候,乡村是这两个极端的综合,是一种杂芜。
导演徐磊说得没错,“不仅是在农村、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很多场景都有一种并置的荒诞——传统和现代、农村和城市这些元素混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荒诞感”。
《平原上的夏洛克》拍出了这种杂芜的荒诞感。
无数细节让这部电影仿佛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比如三轮车倒车时的机器女声发出的“倒车请注意”,或者进入小卖铺时机器女声发出的“你好欢迎光临”,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对这两个声音非常熟悉。
电影主要采用河北方言,电影的几个主角都是农民,像超英就是徐磊的父亲饰演的,树河的妹妹就是徐磊的母亲饰演的,其他很多配角也是本色出演,比如说神婆、拆房工人。
电影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平原上的夏洛克》更精妙的地方在于,它拍出了中国农村文化层面的精髓,即乡土中国里的“人情社会”。
这就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的,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界限。
“人情社会”才是地地道道的、只有中国乡村才具有的特色。
人情,简单地说,就是有个熟人好办事。
电影中,超英和占义发现街道上的一家店有监控,请求老板帮忙,老板不愿意,说看不了。
超英不慌不忙地掏出手机,打电话给朋友;超英的朋友就出现在画面里,同样拿起手机,给自家的亲戚打起了电话。
再下一个场景,就是几个人围在店里的电脑前查看监控了。
小卖铺老板一开始拒绝看监控,熟人电话一打,下一幕就耐心地给超英查监控了这个场景既有反转的喜感,它也举重若轻、微妙精准地描绘出了人情社会的特点——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都是熟人,你帮我,我帮你,互帮互衬。
之后占义的车爬不上坡,依旧是一个电话打给朋友,占义的车上去了,朋友的车爬不了坡,朋友又是一个电话打给一个亲戚……但当超英和占义到了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对比就很强烈了,他们连一个小区的门都进不去。
徐磊想借此讨论的是,“我们提及人情社会总会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人情社会真的有那么糟糕吗,人情社会是不是还是要比无情社会好一点,这是我一直想讨论的问题,也是我的创作初衷”。
他在采访中举的一个例子,笔者非常有共鸣,他说他母亲来北京看他,正住在北京呢,老家这时候来一个电话说有个人死了,可能都不是特别近的亲戚,她都要立马买车票赶回去。
笔者的父母亲也一模一样。
农村老家里哪个亲戚有啥事了,第一时间都要奔赴过去,每年有很多时间精力都消耗在这些人情世故上面。
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这一切的。
我们接受的是契约社会、陌生人社会的信念,个人的权利大于一切,自己过得爽最重要。
那对于老一辈的人情观念,我们该怎么看?
完全舍弃掉吗?
可当我们茕茕孑立、孤独无助时,我们是否会怀念类似于超英与占义之间的这种人情味?
这是电影之外,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平原上的侠客与英雄《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喜剧令人捧腹,土里土气让人亲切,它同时还是无比动人的。
这动人在于,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即将逝去、非常罕见的一种“大写人格”的塑造与讴歌。
这一“大写人格”,直白点说,就是一种侠客气质。
电影的主人公超英正直、正义、有底线、有操守,洋溢着一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
树河被撞了,他要替树河找真相;十几万的医药费全部他一个人出,哪怕因此耽误了他翻建房屋的计划,哪怕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十二万的赔偿金即将到手,但因为找错“肇事者”,“肇事者”是被勒索的,送上门的钱他硬是没要……电影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细品。
比如前后出现的马。
当医院催缴医药费时,他打算把心爱的马卖了,虽然非常不舍。
他给买家介绍,“这马多仁义,老实着呢”。
但买家讨价道,“仁义又不值钱”。
马卖了之后,当他听说买家是杀茬,倒贴了两百也要把马再要回来。
后来马又出现了一次,当占义骑走他的电动车打算拿走“肇事者”的钱,超英戴上草帽,在暗夜中骑着老马赶过去阻止。
超英骑上马去阻止占义哒哒哒的马蹄声响起,让人热血沸腾。
这一刻农民超英俨然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侠客,身体力行地告诉每一个观众:仁义不死,侠客精神永存。
在很多个桥段,《平原上的夏洛克》都可能轻易地滑向俗套。
比如笔者一直担心,仗义又抠门的占义,突然就甩出积蓄给超英,让他先救急;或者是强行来个大团圆,找到了真正的肇事者,超英付出的医药费拿了回来,老屋真正翻建。
好在电影拍得非常克制,一点不落俗套,没有为了反转而反转。
但日子再难也还是要过的。
接着就是电影中最浪漫的一个情节。
废弃的学校屋顶落水,屋顶罩着一张透明的塑料遮雨布。
超英将屋内的一缸金鱼,倒在了遮雨布上面,水光粼粼,金鱼在里头游动,破旧的老屋一下子有了生机……多么诗意,多么浪漫,又多么脆弱,多么感伤。
虽然侠义碰壁,日子困顿,可内心中仍旧有着一丝对生活浪漫主义的追求。
这真是看透生活真相,仍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头顶上的金鱼徐磊说,这群小人物身上拥有对苦痛的“麻木”,这里的“麻木”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种伟大的民间生存智慧:“我觉得他们这些人身上有一种特质:一个人经历很多苦难,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困苦中生活,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伟大,他不是说我要坚持下去什么,他们不知道。
”其实,这与其说他们是身处苦难而不自知,毋宁说是,他们总能在生活中消化掉所有不幸的遭际,并始终对生活、对美好家园怀抱朴素而强烈的渴望。
这也是中国农民的伟大之处,他们经历一切,忍受一切,为的就是完成生活本身。
电影结尾,树河出院,他想去自己的瓜田看看,超英和占义陪着他去。
阳光穿透树木,日光与绿意相映,远处有水声潺潺,瓜熟蒂落,一切自然生长,生机勃勃……这样的土地是充满希望的。
结尾一幕导演徐磊曾在微博上写道,期望能写出“直面生活的平淡和残酷,又能给人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的作品。
他做到了。
《平原上的夏洛克》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平原上的夏洛克,名字就让人会心一笑,吸引喜欢悬疑片的人。
这是华北平原的夏天,片尾瓜田里的画面真的是非常打动我,我最爱的就是夏日阳关穿过树叶,斑斑点点洒落,透过树荫的缝隙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金灿灿的阳光。
三个大伯的背影,让人看到情看到义。
故事不复杂,肇事逃逸,为了医疗费,在报警破案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他们决定自己调查。
这好像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演员还是素人,但导演的拍摄没有露怯,不是一段一段拼接的剧情(很多新人会有这个问题,长片就是几段故事粘贴一起),平原上的夏洛克,剧情是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很清晰,转场不是丝滑的那种而有顿挫感,但这种感觉又与角色的说话风格很搭,一顿一顿的。
这是部接地气的电影,但其实不土,是讲的农民的故事,但是真实,没有丑化也没有美化,所以让我们感觉就是此时此刻发生过的事。
电影里的幽默感,也不是挠胳肢窝那种,对角色来说他们是一本正经严肃的,但是,就是好笑,哈哈哈哈。
还有大家都喜欢的金鱼那段,很酷的浪漫。
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这么真实的电影了,画面真实,语言真实,内容真实,但又特别美,就像是泥土里开出的花
0这篇文章不算影评,只是观后。
1先说说我,一个史上最笨拙的救猫咪故事。
那是在六年前,我那时候还在家乡小城搬砖。
有天晚上下班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听到不知道哪里传来的喵喵叫,很小声,很急促。
虽然不懂猫外语,不过我大概猜得出这是求救信号。
这...不能忍,我赶紧把小电驴扔一边,寻着声音开始侦查,最后在一辆车下面发现了声音的源头。
我打开手机闪光灯照过去发现,原来是两只可爱的小小橘猫!
俩小奶猫像是刚出生没几天的样子,毛很乱,连鼻子都是脏兮兮的,相互依偎着。
俩兄弟看到我这么大个的两脚兽在端详它们,一脸惊恐更紧张了。
哎...你们别怕我啊,其实我也很紧张的好不,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距离猫这么近呢。
得,我错了,我躲远一点还不行嘛。
这俩小猫兄弟有多害怕呢?
我发现距离他们不到一米的车外,就有好心人留下的水和火腿肠,它们每次忍不住饿想吃东西,都要鼓足勇气怯生生的跑到车外,刚一露头又赶紧害怕地跑回去,继续躲起来喵喵叫。
我担心车主要是下来发动车子可就完犊子了,得想办法把他们弄出来才行。
我毕竟是吃货,第一反应就是超市买香肠,直接买最贵的那种丢过去,看看是不是之前香肠品质问题,我就不信了,这俩猫真能忍受的住各种诱惑。
不行,俩猫不上当。
丢过去我躲远点?
它们刚一露头,我刚准备过去,它们就又躲起来了。
这...作为家里的著名吃货的我突然有点自责了,这么小的猫,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也太厉害了吧,换我早就投降了。
得,来硬的吧,试试看能不能赶出去。
这车主真是有钱烧的,他喵的还是进口SUV,底盘也太宽了吧。
得,找家伙。
找啊找,我又无语了,这小区物业也太好了吧,周围咋连个木棍都没有啊。
哎不对,木棍伤着猫了也不行啊,那...用毛巾吧!
这小机灵鬼赶紧跑回家里地下室,找来两三条毛巾,接下来就发生了这样一幕:大晚上的一个智障家伙蹲地上,蹲一边趴地上往车底下甩毛巾,然后再抬起屁股再跑到另一边往里面伸胳膊。
最后这智障胳膊快伸断了,终于救下了其中一只,赶紧用毛巾裹起来抱着。
是的,就这么抱着,大眼瞪小眼。
那是因为,那一刻的我更紧张了:人生第一次手捧着一个最需要我帮助的小生灵,它巴望着看着我,我看着他它。
然后我忍不住往下看了看。
嗯,是个小兄弟。
得,猫兄,那位亲兄弟咱们待会儿再救,咱回到家先洗个澡。
上楼接了盆水,哎,猫怕水啊?
那我先用毛巾给他擦吧。
这没洗两次毛巾呢,整个水盆就变色了。
得,我再接一盆。
哎?
老铁,你头上咋这么多蚂蚁呢...我一只只地捏掉它身上的虱子,它一爪子一爪子地挠我,我也没空找手套了。
那时候我是真不懂养猫,听人说猫撒尿得用猫砂?
那,猫砂跟沙子差不多吧?
于是我把我妈的皮鞋盒子给偷偷取下来一个,跑小区外面隔壁建筑工地,趁着夜深人静偷了一盒沙子。
猫是不是也能喝奶啊?
问了问同事,没一个养过猫的,据说小猫可以。
可这大晚上的...先喂你点肉吧。
洗完澡的小小猫裹在干毛巾里瑟瑟发抖,我一边把香肠一点点撕着喂,他哆嗦,我也跟着哆嗦,小心翼翼。
因为我也很紧张啊。
那晚,另外一只小猫之后我又出去找了找,发现它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只好暂时放弃。
到了第二天。
上班打完卡就跑去超市买了脱脂进口牛奶和金枪鱼罐头,哪个贵买哪个吧,瞎蒙吧。
哎,你们别急着骂,我知道我当时是瞎买,可那时候我家的沃尔玛真没找到猫粮区。
买完也不上班了,赶紧回家冲过去地下室, 打开箱子发现小家伙好乖,还在毛巾窝里躺着呢:我来啦!
起床啦吃早饭啦!
然而不出所料,临时奶爸的我又搞砸了,牛奶果然喂多了,看着萌小奶猫在沙子上拉肚子再埋掉,一边这智障被这埋沙子的动作彻底萌化了,又赶紧回过神的把剩下的牛奶倒掉。
罐头还行,小家伙特爱吃,这下总算埋屎是埋的真的屎了。
不过我又做了一件脑回路很神奇的事。
因为家门口有片草坪,然后我就把纸箱搬了出来,帮他晒...晒太阳,因为我感觉他还是有点哆嗦,怕他感冒。
我没抱回家是因为我爸妈不爱养宠物,以上这事情只好偷着干。
我看他恢复体力之后那个激萌啊,感觉他又跳不出来纸箱子,就先去找另外一只猫(哎,还是没找到),顺便买再点吃的给他。
接下来,你猜对了,等我回去的时候连箱子带猫,都!
不! 见! 了!我彻底傻了,那天晚上,我爬完了小区里所有单元,所有楼层,所有地下室的门口,所有草坪,以为能找到纸箱子。
然而,一无所获。
最后,沮丧到心如死灰的我不得已,跟小区物业阿姨说了实情。
阿姨说,你说纸箱子也没了啊?
那一定是懂猫的人收养了。
后来我朋友告诉我,因为懂猫的人知道,要有猫最熟悉的环境,也就是那个纸箱,小猫才会更快的适应他的新家。
我想了想,释怀了,小猫在我手里恐怕是凶多吉少,还是在最有条件的人那里比较好吧。
我这太笨了,祝你幸福了。
我当时算了算,从救猫咪到失去,只有20个小时。
2我看完电影,想到的就是这个六年前的故事。
因为如果不是上帝视角看待自己,去写这个故事,我是看不到自己多么认真,又是多么笨拙的在拼尽全力做好一件事,结果还是搞砸。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拼尽全力做一次“夏洛克”,观众的我们充当了一次上帝视角,我们觉得有趣,好玩,走出电影院,回到自己的生活,也许也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发现自己一样是笨拙的活着,自嘲一下:得,还是得活着不是。
如今,我还会碰到街头的猫咪,它走到我们的脚边,望着我,冲着我喵喵叫。
6年前的那天,也是那只小猫从毛巾里探出头,也在提醒着同样茫茫人海里孤独的我,我在真正活着。
就像电影最后,主人公在房梁搭好塑料布,倾泻而下的是漂亮的一尾尾的金鱼,它们也在提醒着主人公们,他们也一样是真正活着的。
毛主席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们广大的农村一定有大量的电影题材可以发掘。
过往这样的题材要么拍得落后,要么拍得愚昧,要么拍得无知,要么拍得土气,让人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而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可以说是一部突破型的农村土味电影,既朴实又可爱,既怪诞又自然,土得有盐有味,土得有爱有趣,是少有的让人回味的土味电影。
我想,这部片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应该是源自于:一、这是孕育了导演的土地。
导演徐磊生于农村,从小浸染在华北平原的一土一木一禾一苗里,拍摄地就是他从小生长的村子,他有着对这片土地的最深刻认识。
二、主演的三位农村大叔就是真正的村民。
他们身上那种原汁原味的气质,是专业演员比不了的。
这两点已经让这部电影成功了一半。
而整部电影的故事、细节、冲突,结局又让电影成功了另一半。
故事不复杂。
村民超英卖了牛要盖房子,请来了村民帮忙。
树河在帮忙采买材料的过程中被车撞了,肇事司机逃跑了。
树河的外甥和朝英商量是不是要报警,不报警可以走保险自己只用出医疗费的30%,报了警就不能走保险,如果找不到肇事司机,医药费得自己全出。
仗义的朝英坚持不能白撞,报了警之后开始和好兄弟占义一起自己查找元凶,充当起了平原上的夏洛克。
故事情节本身并非曲折跌宕,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充满了乡土风格的细节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冲突。
费孝通在70多年前出版的《乡土中国》里曾说过,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电影里超英和占义在查找监控的过程中发现路边的一家店铺门口有监控,找到店主想要看监控,店主立刻拒绝了。
超英拿出手机给同村的二奎打了电话,二奎来了,店是二奎侄女开的,几个人顺利的查到了监控。
超英和占义查到了县城里,找到在城里澡堂打工的柱子,柱子便在打工的澡堂里给他们提供了方便。
有熟人的地方好办事,这是乡土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特色体现在影片里是充满了人情味,乡里乡亲的怎么都会帮忙的,这一套规则来到城里就不那么管用了。
占义在城里的车站外吐了口痰,罚款五十;城里的学校、高档小区,以超英和占义的身份都进不去。
于是,占义忍着痰,吐到手里抹到头发上;于是,两人翻墙进到学校,被保安发现,冒充了学生;于是,两人想办法装成美团饿了么骑手混进小区,这些城乡冲突,形成了影片里的一个一个让人忍俊不已的笑点,荒诞不经却又自然而然。
超英和占义这两个主要人物非常的鲜明突出。
超英为人仗义耿直,树河为他干活而被撞,超英没有半刻犹豫立即掏钱救人;发现他们以为的肇事者是误会后,“勒索”来的钱超英说什么也没要。
当他戴上草帽骑上马去追占义时,犹如武侠片里的大侠一般义气冲天。
而占义则有一种农村人朴实的狡黠和傲气,当他把痰吐手里抹头上和裤子上时,面对城管那叫一个得意,全然不顾旁人眼里的惊诧和鄙夷。
故事讲好了,人物树起来了,并不是大明星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也会一样的令人回味悠长。
《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的“田野调查”~http://music.163.com/program/2064405586/549796809/?userid=107697786 敬请收听小众吐槽类节目——#半斤八两#本期请到导演徐磊,谈谈他的“乡土中国“,谈谈创作中的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各平台直通链接~喜马拉雅:http://xima.tv/cOx2Bk荔枝:https://www.lizhi.fm/1941546/5080706104215841414?u=5991634蜻蜓FM:请搜#半斤八两抡电影#
“平原”与“夏洛克”,两个看着就千差万别的词,被一起放到了这部电影的标题中。
这是我最初通过FIRST知道这部作品后,第一时间感到好奇的地方。
一种奇妙的对撞感油然而生。
两个不修边幅的农民伯伯,化身河北小村子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穿梭,引发一连串的“怪奇物语”。
这件事本身就够“魔幻现实”了,再搭配上导演徐磊那份特有的土味怪诞冷幽默,令人不得不为之感到惊喜。
电影始于农民超英预备翻盖新房,他的好友占义、树河前来帮忙。
一天清晨,树河因意外车祸入院,司机肇事逃逸。
为了讨要赔偿与说法,超英和占义踏上了一场探案之旅。
没有放大镜,没有烟斗手杖,没有精致的披风斗篷,不识字,更别谈会什么推理演绎法。
他们俩上阵探案的方式,就是找出三辆可疑车辆后,挨个前去排查。
故事虽然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的看点倒也不在于此——毕竟,它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作品,和那些反转再反转的“烧脑悬疑片”所不一样的,就在于这股子土里生、土里长的野气。
荒诞的同时,又显得平易可亲。
不同于大部分难以得见的“FIRST系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并非是面向小众、专注自我表达的作品,而是一部拥有切实市场性的类型片。
但实际上,它又不止于普通的类型片,导演徐磊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的作者色彩。
首先是笑料的设计上,如之前所言,是“土味怪诞冷幽默”。
一种是令人咋舌的清奇的脑回路。
当两个男主角决定为友探案后,他们竟然先去找了神婆卜卦,得出“凶手在东方”的前提;而在发现了三辆可疑车辆后,就得出“丰田是日本车,来自东方,所以先查”的结论。
堪称一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另一种则是人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反差。
比如他俩进城后,为了进小区进行搜查,想出乔装外卖小哥的法子,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的制服撞在一起,那一刻的笑果是非常出色的。
又如占义下意识吐痰后被抓包,待他还想吐痰,一步三回头地去确认城管是否还在身后。
这些笑料更为自然,十分轻巧地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特性。
其次是情节的发展上,时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向。
观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工整的类型片,通过杂糅喜剧与悬疑推理两种类型,并在人物与环境设定上做一些反转效果,必然会在第三幕有着对于案件揭秘的高潮设计。
但没想到的是,《平原上的夏洛克》虽然有着非常明确的类型取向,但影片的第三幕其实是反高潮、反类型的,这反而让它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电影中很多突然萌生诗意的片段,都因此而得以成立。
比如超英如英雄般骑马赴会,是一种可爱的侠气;又如最终“浇筑”的金鱼屋顶,暗藏了超英纪念亡妻的心路历程,是一种质朴的浪漫。
取材自现实与自身经历,是大多数处女作得以出彩的原因,《平原上的夏洛克》同样也不例外。
电影就在徐磊的老家衡水深县拍摄,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的最初设定,竟然也来自于现实情况。
片中的演员都是素人,他的父母和乡亲上阵出演,饰演男主角超英的徐朝英就是导演的父亲。
全部使用素人演员的做法,在偏文艺色彩的小成本电影中是惯常的套路,但在类型片中(更何况本片还是复合类型)是少见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
他们的演法和电影本身的风格互为内嵌,达到了职业演员无法达到的效果。
无论是两位男主角,还是其他偶尔出场的配角,都以一种偶发呆滞的、有点笨拙的感觉来处理角色,河北方言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幽默色彩。
这是一种没有技巧性的粗糙,却又刚好符合片中的人设和冷幽默的喜剧调性。
他们一方面是在表演自己作为村中农民的日常,令人感到可爱;另一方面,又有着一种高于真实现实的少年意气。
看完电影后,不自觉地会想起《无名之辈》,饶晓志还是本片的监制。
两相对比,虽然同属悬疑喜剧、同样关注现实、同样聚焦底层的小人物,但观感上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
这一次,新导演徐磊在饶晓志的帮助下,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类型片答卷。
总之,《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处女作。
如今,很多小成本优质佳作越来越有机会成为市场黑马,“小片出奇迹”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希望这部鲜活、有趣的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看见。
好喜欢这部片子,像一首小诗,一个小品,平静、抒情、安详。
超英浓缩了土地里所有的优秀品质,仗义、质朴、认真、善良。
许多细节还突出他情绪稳定,家属前来吵闹打架,他没有翻脸;和老乡被追到屋顶,他放弃了挣扎说你坐下来歇歇;被企业家打手打了一顿,老乡赶到时他也只说没事你先歇歇。
想着他人,想着良心,这样的人比金子还珍贵。
配角们也侧面烘托出大家确实喜欢金子般的人,超英人缘很好,大家愿帮忙,信他,他也不负任何人任何物,包括去世的家人、无言的老马。
他说你看这马多仁义,买家说仁义又不值钱。
仁义是不值钱但是心安。
企业家永远都不可能想明白为什么老农民最后不要那笔钱,因为对超英来说,这环必须扣在这环上,扣错了不行。
企业家能做大做强就是因为可以囫囵吞枣、可以这环扣在那环上,他的价值观里理解不了某些人心中最干净最纯粹的东西就是心安。
好多传统美好品质在现代社会的利益中、计较中都已消失不见,超英却一次次用生活小事倔强坚守着他的心田,你看那西瓜超甜。
影片对“乡土诗意”的呈现把控是非常恰到好处的节制,不像某些同类片,把各种意象、抽象、诗歌化、隐喻化的东西全部揉进乡村背景从而显得蹩脚造作又割裂,也不像某些片子无理由地故意呈现土味、粗糙、愚昧。
金鱼倒出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流泪了,这是多么诗意的人文赞歌。
看到树河醒来的时候做的梦,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故事。
那是我和另一个大我一两岁的小姐姐一起去临潼的农村拜访一位父母辈的朋友老伯,在他们家住了一个晚上。
当天晚上老伯的女儿女婿要去开房因为住在家里有老人不方便,就带着我们俩当障眼法,领我们去了当地的一个网吧玩了一两个小时然后他们就趁那段时间去酒店。
那是我童年少有的去网吧玩游戏的经历,还是在一个乡下的小村庄里,破破烂烂的小房子里面是有点老旧的电脑,挤满了小孩儿。
那样的条件比起西安来说真是天差地别,而且由于机子少大多数时间都我和我和小姐姐都是在看别人玩儿,但是依然很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老伯带我们俩上山,从家里拿了一个大西瓜和其他一些水果。
老伯精神矍铄,扛着个扁担一溜烟儿就上半山腰了,我和小姐姐在后面追也追不上,那天记得天气也挺好,一开始还有点毛毛细雨,后来雨水停歇了,青山绿水渐渐从雾气微风中冒出来,四周有清脆的鸟叫声。
快到山顶的时候有一条小溪,老伯就把西瓜和水果泡在小溪的潭水里面,还得随时看着以免流下去了。
泡着水果就逗我们俩聊天,过了一会儿就把西瓜拿出来打开吃。
溪水冰镇过后的西瓜,清凉无比,老伯伯说他现在退休了没什么事儿,每周末都会上山来溜达溜达,就这样闲着,挺好。
我们俩吃着西瓜,并听不懂他在说的是什么意思。
大概就是几年以后,我又见到了他的女儿,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
我听了非常震惊,几年前还那么利索,感觉都没怎么老呢。
说完我就想起了那个泡在溪水里的西瓜,那个周末下着细雨的清晨我们爬山的情景,老人的面貌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是那段体会我一直都记得。
有时候我就在想,所谓聪明的人们,聪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聪明地躲过可能出现的麻烦和危机,聪明地争取自己的幸福,是不是有时候也会遗憾自己失去了些许浪漫呢?
那些轻烟弥漫,田野芳香,细雨落下,叶子油亮的,笨拙的浪漫。
?????!年度疑惑系列…
老哥俩简直就是老年朋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年轻导演有想法,两位主角的镜头给的都不错。片尾词曲朴树做的,与电影中的村民很配。
我觉得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演着演着就从准悬疑出溜到无怨无悔的豁达人生了,平原上向来没有夏洛克,只有老实人。
这部电影应该是对曾经善良、淳朴的乡土中国的缅怀和致敬,只能算是一般的电影。
质朴是《平原上的夏洛克》难得的优势,实实在在也是中国电影最为稀缺的资源。可惜除了方言之外,这部聚焦城乡矛盾刻意追求魔幻和荒诞的作品却没有多少自然的景观。影片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对于乡土人情的排挤和消磨。用“仁义”的眼光来看,这个“冤有头债有主”的案件可谓十分现代:憨厚的农民工通过对于城市人的模仿来完成一种身份上和道德观念上的替代和转换。然而我们看到,影片里所有的“戏剧性”时刻全都来自底层之间的冲突,这种外貌上与制度规则上的碰撞似乎暗示了“阶级性”是诞生在农转非这一人口迁徙的过程中,而非是公与私、善与恶、穷与富、黑与白这样简单粗暴的主客对立。最终以良善和无私做结的片尾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但也平庸得不痛不痒。农民一句“不差钱”拒绝了道德的同化,我猜导演和本片的主演一样不知道自己这一路折腾到底在侦探啥。
谁能想到将好莱坞烂仔帮与英格兰憨豆式喜剧元素移植到我国农村,会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效果。稚嫩粗糙,但挡不住生机勃勃。短短九十分钟片长,包袱抖落的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鲜活不扁平,既笑料十足,又温情四溢,还能对城乡差距、阶级对立、警民关系等社会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讽刺,演员迟钝笨拙的表演更有一种杜蒙式饶有趣味的怪鸡感。就凭这本土化能力,导演前途无量。
参加不散观影团的第二次活动,观影了这部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大量的固定镜头,完全不跳戏的素人演员,贯穿全场的黑色幽默,重点还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完整。看到了大陆的《大佛普拉斯》,也看到了《无名之辈》的风格影子,最后才知道原来《无名之辈》的导演是此片监制。影片主角设立的一个纯朴的农民形象,夹杂着大量加分的搞笑片段,看的人有感触,也保持较高的娱乐性。非常值得观影推荐。
suck
灵气逼人,这才是各大大V公众号应该全力吹的处女作!
节奏太差了,连个故事都没讲利索,这么高的分数(7.8)咋来的?即使本色演出还不错,但也就是不错而已,表演上完全没啥惊喜点,故事架构更是差劲,也不知短评里这一片啧啧称好是个什么情况。扯不扯啊,都没看过好的新农村片么?凭心而论,这片无论编导、节奏还是表演,真能和《心迷宫》相比?
如果真的是直觉性的创作,那么导演喜剧天赋真高。而且视听上也很有想法,主角最发愁的时候往往用前景把人物框住,偶有诗意和惊诧。不过个人觉得配角比主角出彩。
乡间的福尔摩斯...所以时至今日福尔摩斯已经成了精神指导。素人演员的真实感太微妙了,华生吐痰被罚、假扮外卖员被抓的那些桥段,这种微妙便成了情景喜剧的罐头笑声一般的存在。屋顶雨棚游动的金鱼太美,我赞美导演的这双眼睛。
房顶上用塑料布兜起来的那一汪金鱼的时候眼泪一下流出来了,毫无疑问,全部的生命都是为了那样的瞬间在忍受。
低配低配版的《大佛普拉斯》,各方面都是,甚至连有首配乐都和《会面菜》很像。但是问题的确太多了太多了,摄影和剪辑都不太好。特别是剪辑,后半段剪的影片乱兮兮的,高潮还夹杂一些小聪明喜剧段落。看到骑马戏以为会拍一些很不错的镜头提氛围,结果也只是一个过场戏,唯一就是加了一声西部音效。First系的影片还是这样,糙,不成熟,可以理解和支持,但不能当遮羞布。同比《大佛普拉斯》,真的差太远了。海报做的不错,影片差点意思。
河北味道浓厚的黑色悬疑片,带点土酷。明明是农村喜剧,现实中透着几分荒诞。把鱼养在房顶,用透明塑料薄膜装着水,悬挂在空中。浪漫。
我是觉得细节的幽默不足以弥补电影语言的匮乏,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与《过昭关》以及以前的李睿珺的一些电影,在视觉上存在太多的乡土气息,不过这部当然比过昭关与李睿珺那些好看的多。支持一下徐导的处女作吧。
看了删减片段,肇事者确实找到了,就是送来医院的双子,一切就通了。老农身披红T,骑上仁义大马,赴约挨揍,魔幻现实主义跃然
这种非职业演员,真的不行。
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真好!故事也有趣~(四星)可惜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太差,剪辑也很拖沓。(减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