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狂花

摇滚狂花,Rock & Roll, Mad Flower,Rock it, Mom

主演:姚晨,常远,庄达菲,李逸男,赵子琪,代乐乐,李俊墨,李雅男,袁弘,苇青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剧照

摇滚狂花 剧照 NO.1摇滚狂花 剧照 NO.2摇滚狂花 剧照 NO.3摇滚狂花 剧照 NO.4摇滚狂花 剧照 NO.5摇滚狂花 剧照 NO.6摇滚狂花 剧照 NO.13摇滚狂花 剧照 NO.14摇滚狂花 剧照 NO.15摇滚狂花 剧照 NO.16摇滚狂花 剧照 NO.17摇滚狂花 剧照 NO.18摇滚狂花 剧照 NO.19摇滚狂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摇滚狂花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子摇滚乐队“狂花”曾在国内风靡一时,但是主唱彭莱(姚晨 饰)在遭到老公和队友感情背叛后,撇下独生女白天愤而远赴美国发展。此去经年,并没有闯出什么名堂的彭莱收到了前夫去世的消息,于是启程回国寻找女儿。此时白天(庄达菲 饰)已经出落成19岁的大姑娘,出于对母亲的怨恨,她对忽然归来的彭莱充满敌意,处处作对。偏偏彭莱又是个不怕事的主儿,两个女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冲突逐步升级。 许是骨子里对音乐的极致热爱,又让彭莱、白天以及她们各自的好友走到一处,为了心中音乐的梦想,决心与命运再搏一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与魔鬼缔结契约之女致命名单一日情人狂野嘻哈梦我的美丽王国幸福最晴天舞动DNA校草是女生我到底在与什么作斗争拜托了,花戎少女死于德州纽约灾星第二季斯托克考生一家亲灰飞烟灭第三季日落之后阿修罗今生是第一次风流才子纪晓岚宽恕法国间谍北游记之仙魂下凡迷惘之城:好莱坞当代孝子赛拉和黑桃乐队花椒之味白种元醉话人生激战游艇陆小凤之凤舞九天49岁成为电车司机的男人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不够懂摇滚,浅浅记录《狂花》

🌸嗯,还是那个我喜欢的芙蓉/小姚/盛男/宋玉秀/苏青青……由骨到皮,入木三分,炉火纯青,总结起来:姚晨没有让我失望!

🌿人物✍🏻 无论是片名《摇滚狂花》还是乐队名『狂花』,想必都是致敬了彭莱最爱的电影《末路狂花》,它的英文名字是《Gone Girl》。

在我看来彭莱也同样经历了出走的历程,一出走就是12年。

“我这一辈子最爱的音乐什么也给我不了我。

我给不了音乐什么。

因为我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所有”——大概可以瞬间点化彭莱这个角色,发生在她的一切,在故事逻辑上由此可以变得被理解和共情。

但就像《Gone Girl》的故事结尾:女人出走之后,就会变得自由了吗?

想必答案是肉眼可见的复杂。

🌿女性✍🏻 当我越多体悟和践行女性主义,越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就越认为:女性主义的尽头是个体主义。

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绝非肤浅的各种女权/伪女权,更并非试图激化性别对立,而是让个体,个体的感受和声音,合理地被对待和倾听。

剧情一定是带有很强故事性的,不少篇幅里甚至不乏夸张,我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尽量过滤掉故事性,表演性,下意识的带入到生活本身,然后,我通常会比较绝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思考结束,生活继续。

丁慧茹与彭莱,彭莱与白天,就像是所有的母亲与女儿,相似又不同,不同又相似。

从我最近的成长状态来看,我开始愿意挖掘那些相似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女性主义书籍和电影都会促使我思考,另我自己失望的是我似乎没什么头绪,在比较精确的维度上,得到确认的答案。

不过浅浅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思考结果吧:无论如何,大部分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自己经历的所有苦痛,想留给她们几乎是所有光明与美好;女儿,(就拿我自己来说)希望自己一定有一部分生命经历和生命感知与母亲是牢牢连在一起的,只要生命不息,这份连结就足以提供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信任感,哪怕这种连结中带有痛苦的成份。

但是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机制和习惯是千人万面的,也许母女可以很好的相知相伴,也许终身无法抵达相互理解。

一切取决于母亲本身是被如何养育的,以及她是如何养育她的孩子(放在母子关系上大部分也应该成立)的。

🌿叙事和表演☕️这部剧看下来,至少没让我感觉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主创想传达的信息(但也没准都是我的自我投射哈)。

故事性和节奏都能达到我心中优秀的程度,尤其表演,姚晨姐姐,棒!

👍💐幽默替代了煽情(我可太吃这套了),其实是提升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总之别动辄煽情就比啥都强。

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也是有的哈:个别情节似乎是夸张性和目的性强了点呢!?

🌿摇滚精神✍🏻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摇滚就是为了打破一切定义而存在的。

所以,摇滚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被定义的展现生命力,和爱吗?

 2 ) 终于出现了一部不以“牺牲自我”为前提的国产母女关系剧

国内探讨母女关系的剧并不多,前几年有《生活家》《您好,母亲大人》、电影《你好,李焕英》,但是这类剧集都没有超出过一个规则框架——作为母性本身的牺牲感。

以及作为“留守儿童”由于渴望爱,得到爱而产生的牺牲感。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而活,少见以爱为托词的妥协。

也正因如此,看剧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期待落空感,后自我思考了一番。

期待落空来源于“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意识形态教育,听听这句歌词,表面上是在赞扬母亲,实则是对母性天职的绑架。

它潜在输出的一种价值观是,只要你成为了妈妈就一定要好。

所以近二十年来,以《娘道》为基础价值观输出的国产剧屡见不鲜。

这类剧看多了,烛光里的妈妈听多了,母亲的这个标签就总是大于一个女性的个体标签,母性天职往往总是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

而彭莱这类母亲人设的出现,带来了新一轮母女关系命题的探讨。

因为追求自我,牺牲了母性天职,到底该不该被谴责?

也正因为彭莱人设的特殊性,会产生大量的剧情是反觉知的。

母女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喜剧点就是打在彭莱人设的特殊性之上。

你扔了我的衣服,我也扔你的。

你烧了我的床铺,我就把你送到警察局。

如果这是一部英美剧,这类情节的喜剧效果会削弱很多,因为语境和生态的不同,会大大降低母女关系的张力及错位感。

反观国内某些探讨家庭关系的聚集,大肆的以“绑架”做人物关系的困境,再草率的以“爱”之名进行强行和解,当然这类剧也有它的受众,我个人把这类剧定义为“老嫂子”剧,未觉醒的女性,需要给自己的“牺牲”赋予意义感,意义感嫁接至权利导向,就成为了:我是在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你不听我的,就是你辜负了我的爱。

这里有爱吗?

一定有,但这份爱是畸形的。

所谓的温暖和解,产生的根本不是治愈,而是强制性的洗脑,活生生的合理化“畸形”。

而合理化这类“畸形”所蔓延出来的价值观是,当我有了孩子,或是有了下属,有了宠物,依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忽略被动接受方的感受,以权利压制为前提,只关注自我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接受方一旦产生不适就归咎为“叛逆”“没长大”“不懂事”“辜负了我的一片心”。

剧中的彭莱有着强烈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导向,但同时她也并不会干涉女儿白天追求个人价值。

爱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尊重对方之上,彭莱没有任何一个外在行为,利用自己的母性天职对女儿白天进行捆绑抑或是干涉。

哪怕最后她为了登台想加入白天的演出,也没有说出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我是你妈,你就帮帮我不行我吗?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她对于白天的情感是愧疚的,因为她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

但我设想了一番,彭莱这种人,她就算是尽到了养育的责任,也同样不会说出这句话。

尽管最后白天还是套路了彭莱,在演出前摆了彭莱一道,没有让她上台。

彭莱都没有任何行为表现出“这孩子不懂事,她辜负了我的爱”的心态。

彭莱就是一个想要什么就去追,就算追不到,也不会陷入到自我感动中的人。

她值得太多的女性或是母亲学习了。

最有劲儿的一场戏是彭莱选择了女儿白天的乐队进行PK,这个行为也是反觉知的,因为在我们受到的教育里,母亲一定是把肉留给孩子吃的。

很多弹幕都在刷,白天输了狂花能够提升知名度。

看,这就还是用我们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进行本能的认知。

彭莱不是一个这样的妈,她真诚,做自己,不自我感动,也不当了婊子就立牌坊。

下一场戏直接爆发的点也是因为自己的发挥失常,导致没有晋级,直截了当的解释了为什么选白天乐队,就是因为自己想赢。

天,这完全就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欲望,但是大多数的女性在成为母亲后,要压抑自己出头的欲望。

而最可怕的一种是,内心明明有这种欲望,却要不断的顺从所谓的规则,洗脑自己没有,也洗脑孩子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

为什么母爱一定要伟大?

就不能只是平凡吗?

母爱一旦被鼓吹的伟大,那么家庭关系,母亲本身,都会赋予自己和孩子一定程度的枷锁。

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所以你要争气啊!

生命诞生起,就背了爱的债。

至于这部剧有些人说烂尾,在我看来它不是烂尾,它只是没有给你造梦。

没有按你想象的一般给你一个和解的过程,和一个让人生理不适的爱的相拥。

它一定是不足的,但不足的地方不完全来源于剧作法层面上和解的生硬。

而是它没有在结尾处将主题进行升华。

可这恰恰是我能够容忍的瑕疵,因为母爱的命题太固化了,太宏伟了,太大爱了……如若在故事的第三幕处,利用情节或技术处理,让彭莱和白天这一对儿反传统型人设的母女,用一种传统性的方式和解,那么这部作品本身就失去了属于它的独特性。

彭莱和白天都没有因这一场母女重逢而失去自我,抑或是放弃追求自我的权利就足够了。

结尾处的乌托邦质感也并没有刻意煽动观众的情绪,而是以一场真空的梦境对话进行收尾,至于白天这些年来对母亲缺失的怨念,或是在彭莱心中,究竟是陪伴白天重要,还是自己的梦想重要。

就将这一部分留给观众解读吧。

最后,过审真的很难,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看到这部片子能上就已经觉得很不容易了。

希望观众们多给国产影视剧一些包容心。

最后的最后,再看到烂剧别骂编剧了,因为在这行编剧真的没什么话语权,要是有人感兴趣这方面,我会再写一篇编剧在影视行业的牛马地位。

拜了个拜。

 3 ) 出发点很好,设定也很好,故事讲得不太好

糅杂了当下很多狗血情节——大病、失忆、装失忆;我不是不爱你,我是因为我的童年阴影所以我不敢爱你。

啊~其实骨灰也可以当咖啡泡了喝的。

嗯嗯。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父母那辈人都不是在充满爱意的氛围中长大的,家里的长辈太忙了,孩子又多,学习都不见得顾得上更不用说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了。

说实话,我小时候真没少挨揍,我长大一些以后也觉得自己的存在挺耽误我妈时间和精力的,不然她早培训、考试、最起码再晋升2级。

我初中的时候也叛逆过,大学的时候也自卑过。

但我只要看着我的妈妈,我就觉得我又有了力量。

我妈妈就是我的灯塔,她不完美,但她在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的迸发着她对这个世界来说微不可查的能量。

微光成炬。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想我妈妈做为妈妈差不多是86分吧,做为一个女性,我想她有100分!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女性的力量,特有的、带着女性的柔软、有温度的坚强。

我想这可能是导演最终想呈现出来的一个妈妈,一个女性。

一个因为童年缺爱成年不长嘴,最终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再次成长,自我治愈的一位女性、一个妈妈。

但是,导演的故事讲的太烂了!

~~~~为了后期升华主题,前期“彭莱”这个角色起的太低了~也有点看不起摇滚人,看不起摇滚精神。

 4 ) 迟到了12年的冰淇淋终于甜到了白天

大结局的和解算是在意料之中的剧情,毕竟从一开始故事的核心,就一直在白天和彭莱别扭的母女关系上,通她们相处的日常推动她们的关系一点点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剧情上其实铺垫得很充分,要让白天感受到彭莱的爱意并且打开心结,只需要一个适合的契机。

剧里这个契机就是彭莱原本准备好的文件袋,当白天看完之后,再打开彭莱的手机,才读到了彭莱心里真正想要表达给自己的信息,原来她一直渴望得到的妈妈的爱,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不曾缺席。

十二集的开头就是白天的视角,她舍不得妈妈离开,可又无能为力,明明彭莱许诺过她一定会回来,会给她带爱吃的冰淇淋,却一走就是十二年,让她自己一个人傻傻等着的承诺变成了一个笑话。

彭莱回来的时候,没有冰淇淋,因为白天一开始就扔掉了彭莱带回来的所有衣服,不管有没有托运回来的行李箱,白天一定是打开过的。

所以结局里突然出现在房间里装满冰淇淋的箱子,就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认为它代表的是一个意象,寄托的是彭莱作为母亲对白天的爱和承诺。

白天以为它像冰淇淋一样,被彭莱忘在脑后了,只有在和大崔聊到从前的事情,才发现这一切并不只是她看到的那样。

进入到彭莱的视角里,同样的一段回忆,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如此不同。

也许错过十二年又彼此折磨了几个月不光是彭莱不善于表达爱意的问题,沉溺于对抗情绪的白天也忘记了给彭莱一个走进自己心里,解开彼此误解的机会。

还好,白天等到了她的冰淇淋,在哭着说出“如果她能早点儿改变,快点改变,我们就不用浪费那么原本可以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的时候,彭莱也终于等到了女儿给她的理解和被原谅的机会。

《摇滚狂花》里白天和彭莱的故事证明了一点,那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幸福,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也会因为误会和距离,变得遥不可及,无法让对方感知到的爱,在对方的世界里,相当于从未存在过。

但好在彭莱和白天对互相的爱意被矛盾和误会隔绝,却依然用炽烈的温度融化了外层的寒冰,抵达到对方心里。

不知道彭莱会不会在醒来之后对白天说一句,“对不起,妈迟到了。

”白天笑着回,“不止是你,迟到的还有我的冰淇淋。

”隔了十二年的冰淇淋还是会一样的甜,就像隔了十二年再次感受到的爱,永远会像初生时候被母亲紧紧拥怀里的那样温暖安心。

 5 ) 挺好的

第一次写评论,我今年都本命年36了,已经不再年轻,年轻都有摇滚梦。

那也只是梦,我连吉他都不会弹,但是听了不少歌。

这剧,让我感到亲切。

年轻哪有不叛逆的呢,叛逆过后还是要过日子,不能过的稀碎。

一切上瘾的东西都要戒。

好好对家人,好好生活。

嗯,努力赚钱,以后让儿子玩玩摇滚,玩玩吉他。

不要浪费美好的青春。

 6 ) 摇滚狂花:边缘行者

一个女人要一路走到黑,虽然要牺牲掉很多东西,忤逆很多标准,但依旧可以活得热烈、帅气、恣意盛放。

彭莱是一个实验性的角色,她不提供任何教科书式的答案,也不告诉你女人该怎么样,她只是自顾自地走着,展现一种生命的可能性。

她是一个很孤独的角色。

她没有成功,她也没有天道酬勤,她有梦想却没钱,有才却无命,但她不妥协,她永远是老样子,疯批女人彭莱,走一个🍺。

音乐部分确实差了点儿,彭莱在音乐上的专业性似乎只通过从前红极一时的名气从侧面佐证了。

另外,看到姚晨在小红书上对妆造设计的分享,很专业,很摇滚,也因此很有质感,我很喜欢。

但一个女人如何摇滚,我想仅仅在妆造上体现是远远不够的。

妆造是表象,手里的活儿才是真本事。

所以如果为彭莱加入更多更专业的关于摇滚的戏份,而不是仅仅扣一个所谓摇滚的光环在她身上,可能人物会更加站得住脚一些。

(或许可参考《波西米亚狂想曲》这种纪录片级别的电影,但说实话成本也是个问题,这个角度来说,小网剧也情有可原,总体质感已经不错。

)我想,欣赏一部影视剧,不应把它看作是教科书式的存在,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它是否成功,在于它是否激起了你的某种不合时宜、却深藏于你心底的念头。

当然,不是指抽烟酗酒。

 7 ) 无法深度移情

题材具备新颖的元素,讲一个女人挫败且较劲的前半生,用了女摇滚乐手的包装。

这个是亮点。

摇滚外壳,实质在讲家庭伦理,母女关系。

这个内里是非常欠缺的,我不相信是编剧刻意不写,而是真的缺乏对情感关系的深度探讨,它的剧本底色具备这个基因,只能怪先天发育不足,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讲了表面假模假式的母女对抗。

蓬莱的出处和成长模式观众可以勉强脑补上,加上姚晨的演技那种暴躁感至少能有代入感,白天这个人物就完全悬浮,飘在空中的,加上庄达菲看着根本不是一个有腹黑能量,有破坏欲的少女,她看着很乖,是好学生的典范,所以完全理解不了她的一切行为。

这样,在矛盾建立中就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二人的矛盾和对抗感觉都是表面功夫,完全建立不起来情感羁绊而导致的伤害,所以观众只能看表面的事儿了,俗称看个热闹。

在说些细节,蓬莱12年美国生涯,对人物完全没作用,跟在国内一样被人看不上被当做边缘人物,她会想闺女吗,她会和白天通话发微信吗,她每天靠什么坚持,她看过生死有没有领域些什么?

答案是nothing!

再说白天,缺母爱的12年,她对母亲是什么感觉,陌生吗,想念吗,甚至都谈不上熟悉吧,一上来就赶走她妈的摇滚朋友们,特别像我每天跟我妈生活在一起,看着她就烦的熟悉感,而不是12年没见面的陌生感。

她的生活甚至从来没有父亲的痕迹,这个太可怕了。

她爱摇滚乐父亲对她有帮助或者反对过吗,父亲是什么样的存在,依然nothing!

所以有些失望,但是图个乐吧。

不知是否合适做类比,想到孙红雷的好先生,相比起来故事差很多。

那部剧前面深深移情于人物。

 8 ) 脏话吸烟酗酒、搞摇滚、泡面头+全包眼线这样的老妈请给我来一打!

试问,还有什么比国产剧中频繁出现“他x的”,无时无刻不吸着烟,在拿着那双全包眼线的金鱼眼死瞪着你并且让你滚,搞着个rock和同有拽姐基因的女儿逗贫拌嘴,晃着个泡面头大摇大摆走进各种男人堆里更抓人眼球的???母女一起泡夜店、搞rock,混迹于各大酒吧,甚至老妈比你还疯,眼妆比你的还浓,说话比你还拽,这样的画面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仅仅用一个“酷”不足以形容,关键是她还“贱”,别人一提起母亲都是感伤的、伟大的、慈爱的,这里的妈偏不,偏要来个反的,彭莱在酒吧唱歌的时候,我真想冲过去吼句:你 是 我 唯 一 的 姐! ! !姚晨啊姚晨,我服你,不对,郭芙蓉,你回来了。

还是那个龙门客栈中那么不着调,说个话连唱带哄带坑,却又很仗义很铁的女侠。

十几年过去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着自己,挑战着自己角色的宽度和深度。

再次应证了,内娱是完了,但好演员还在的硬道理。

没有摆烂,陷入角色同质化圈地自封,也没有一味的抱怨上综艺吐槽骂人,更没陷入所谓的大花top演员的咖位中高高在上。

这些年该有的性别困境、中年女性演员的无奈也在她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她当制片《送我上青云》身体力行去尽量找到好角色,为女性表演从业者树立正面典型。

不是说,行业摆烂,自己就乱接一通、或是演某一类型转职户,直到演油,演的观众吐口水,营销号骂为止,更没去直播带货圈钱,可以说:做到职业的根本,是一个演员该有的样子。

这些年,她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除了演戏就是为女性的角色出一份力,不管是亲自当女性题材制片也好,还是饰演的女性角色广泛引起讨论共鸣都是如此,respect🙏虽然不能说:郭芙蓉,你是我的神(唯一的姐)但是,姚大嘴啊,你已经是我心中排在第一段位的女演员。

我想起了去年一个Disney的片子,人设和妆发也比较像——《黑白魔女库伊拉》。

尤其是她俩的眼型、甚至长相,还有那个全包眼线,感觉随时气鼓鼓的瞪着人简直了。

两个片的人设也有点接近,都是类似恶女,都是遭到原生家庭抛弃,颠沛流离,受尽人间冷暖,然后黑化,有些腹黑和狡猾,有着人情世故圆滑但又不屑的狂屌气息。

前者是那种复仇大女主的爽片加了时装元素,这部国产片是中年失意摇滚女歌手回国重上舞台但也不得不面对她残破的人生……有笑点,京腔十足的骂人调调,和十几年未见的女儿插科打诨的各种掐架,顺便在剧里还炫了一把摇滚梦,可以说作为演员过足了瘾,我都羡慕死了👏四十加的top女演员放在现在不是端着也只能是端着,《家有儿女》的那种肆意调侃和逗贫很少有了,一方面是因为京圈的影视影响力在逐步减少(感觉的出来),另一方面是留给女性演员的空间本来就小,更别提搞笑的,即使有也是感觉有搞笑女演员专业户的感觉。

不扯远了,就说这个剧,除了有十足的抓人眼球的辣妈拽姐、摇滚时尚、吸烟骂人并且让你滚之外就从题材和本剧的尺度来说,我们国产剧需要。

首先是题材,女性搞摇滚,就不说本片是伪女权还是真女权,摇滚很大程度也是由男性所掌握和控制的,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自由程度和影响力又是不可小视的,甚至可以说它不仅是文艺青年们的天地,也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时代的年青人,虽然在短视频自媒体时代可能有一定减弱,但就从历史上看:披头士乐队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在这一领域谈及“女性”影响范围和影响波动甚广。

之前听过道长的《八分》,他曾也说过,女性摇滚歌手曾一度在以男性群体为主的摇滚圈里在身体和意识形态上受到各种暴力压迫,甚至意淫。

因此,这个题材足够新颖(国产剧少有)且在讨论女权上比较有代表性,但好像除了本片女主彭莱本身很拽很屌,没有过多深入体现女性摇滚歌手的处境,还是国产剧通病:蜻蜓点水的悬浮。

另一个是尺度,也就是里面脏话骂人和吸烟酗酒,冲着这点我就要打一星⭐,没毛病,因为我们之所以这也不敢拍,那也是敏感话题,就是因为:要正能量,三观要正……那不正好,这部剧打脸了那些以此为由头、借口的水货,飙着标准京腔国粹,甩着最飒泡面头、画着全剧最浓的全包眼线,再递根烟,各大场子酒吧夜店晃荡,让那些男的滚,姐的剧照样能上,姐就是女王,全剧唯一的摇滚一姐。

再次说明了,吸烟喝酒骂人和三观关系不大,骂着最难听话,打着男人的头,我也要逆袭,重上舞台,玩音乐。

这样的剧多来点吧,一次一次打破“文明”的外衣,总有一天我们的剧也可以“全裸”把里面的核挖出来,抛开了,切碎了给你看(懂自懂,不要抬杠)以上,从看点、题材、骂人的方面表达个人观点,此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吵架抬杠没必要。

优点革新部分说完了,槽点还是那个问题,国产剧的通病:摇滚还是停留在喜剧层面,没有深入探讨在这个领域的女性向话题,一路只看到姚晨饰演的彭莱吆五喝六,没看到其他女摇滚歌手的境遇(许多等角色不算,已经转行算是本剧工具人)更别提性别议题。

另外是情节比较理想化,说白了就是比较假,中年和生母重聚重新得到母爱、原生家庭就和解了,就因此和女儿和好了?

我只能呵呵了,哪有这么容易 ,现实中会不会发生暂且不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会轻易和解,甚至不会和解,有的只是忘却。

长年酗酒身体崩坏的紧要关头天降儒雅完美的精神病医生粉丝,跑步还带给钱的,让你想堕落也堕落不起……类似桥段就不一一列举,这纯属是编剧意淫了,其实彭莱的人生经历任何一件事都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也正是她艺术灵感和天赋的来源,我想起了电影《玫瑰人生》,基本上她的生命轨迹可能会是如此。

造就她不凡的也是她人生悲剧的源头。

这不是我悲观,危言耸听,编剧没有必要因为是喜剧就HE,彭莱其实是个悲剧色彩浓厚的人物,我在想说,如果有更厉害的剧本创作团队,说不定就是中国版的《玫瑰人生》了。

当然,如果不往人物志上写,女性向也会有不错的切入点,通过彭莱(这么屌、这么拽、还这么狂)这一女性视角切入摇滚圈,她的无奈和失语状态,以及本剧的一个关键:她为何落魄,曾经的摇滚明星却中年失意,除了自身性格导致,这其中是否还有着对女性的局限和打压呢?

 9 ) 超字短评

讲的是一些曾经摇滚、正在摇滚和永远摇滚的人的故事,摇滚也作为bgm调动和烘托着情绪,所以摇滚不仅仅是这个剧的形式、内容,它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两个伤痕累累、浑身带刺的人穿越漫长时光,最终拥抱在一起。

达成和解的,其实不止彭莱和白天,剧中其他亲情、友情、爱情也都在达成着和解。

在某一集片尾的采访里,一位主创说道,剧中人物的理想其实是很狭义的。

摇滚梦是小众的,剧中展现给我们的这种生活和母女关系也是极端的,甚至有时都是荒诞的,但它之所以让人认同并感动,是因为其中表达的普世的价值和朴素的情感。

彭莱这个人物太有光彩了,她始终活在狂花乐队最鼎盛的那段时间里,她对复兴狂花的执拗、她all in的生活态度到这个时代就变得格格不入。

她以为自己是一无所有、遍体鳞伤的,但那群对她无条件不离不弃的朋友却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珍贵财富。

即便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缺点,把身边这群朋友伤害了个遍,可是她的才华、率性、义气、不妥协等极致到稀有的闪光点,又让人在恨她恨得咬牙的同时爱她爱得不能自拔。

因此,这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又丰满又戏剧化的人物。

故事很有意思,可惜驱动力到后面显得不足,有点烂尾。

 10 ) 不好意思,原谅不了

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打两星是因为前期我真情实感喜欢过彭莱,还有罗俊,还有大崔……还有《摇滚狂花》总之除了有点不喜欢女儿白天之外我觉得这个剧怎么都看不赖。

还发了朋友圈安利它。

没想到剧情越往后走越奇怪。

一开始我是迫切希望狂花三位女主重新走在一起的,结果最后走在一起居然是因为得了脑瘤的彭莱装、失、忆……看到这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难受了。

因为另外两位女主根本不是真心想回到乐队,只是同情她,可怜她,帮她实现个“遗愿”罢了。

这味道就变了啊。

暂且不提这件事,更奇葩的是女主都已经被大家这么哄着爱着宠着了,还一直都不知道收敛,最后选了白天乐队因为耳朵短暂的听不见了输给女儿之后,还在那个休息室里对所有人破口大骂。

最最最不能忍的,是她在这时候说出自己是装的。

意思就是她一直都知道大家因为她装失忆对她这么好,哄着宠着爱着,陪她上节目,这也让着她那也让着她,她还得寸进尺,又抢女儿乐队的乐手,又为了让自己晋级在二段赛上选了女儿的新手乐队,都这样了,那些话她还能说得出口!

我的天哪。

怎么会一个这样的人还能继续被人爱啊?

我的爱很廉价吗?

我对你好,不指望你给我什么回报,但你至少不能把它放在地下像这样践踏它吧?

其实我们一直都能看出来,和狂花有关的所有人,都是因为彭莱才聚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最后一集说的什么我不去表达,是因为我怕爱了被拒绝,我不能爱,我一直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没有走出来……妈呀。

你三十七岁了。

你三十七岁了好吗?

不是十七岁!

李大崔、白泽奇、陈月、许多、白天、罗俊、安哲……这么多人,爱过她,或者正在爱她,还有她那些曾经谈过的男朋友,曾经来往了又掰断的兄弟,还有三十年后又重逢的妈妈,这么多人和你相爱过,这么多关系、这么大个世界打磨下来,你脑子里就他妈剩下原生家庭那点事儿啊?!

你三十七岁了!

你后面二十年都是白活的啊?

你的音乐治愈了失去母亲的人,你穿着军大衣把头挨在白泽奇的肩上,你抱着小小的白天在简陋的屋子里转来转去的哄她……好家伙,这都他妈的是放屁是吧?!

什么狗j8逻辑啊!

诚心给编剧一个建议,不会写建议别写。

别说人物立不立得住了,这个剧的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戏剧冲突,从头到尾的逻辑就像在放屁。

一切铺垫了几百分钟的重要戏剧冲突(而且全都是女主犯贱作妖干浑事),都能像过山车一样“咚”的就下去了。

马上事情就过去了,马上就被大家原谅了,连一点儿缓冲都没有!

所谓摇滚的精神,难道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就只能顺着我吗?

无论是女儿乐队的比赛成绩,还是女儿的心情,还是身边所有朋友的心情,还是喜欢我的人爱我的人他们的真心,我全都他妈的不在乎是吧。

都可以牺牲,都可以为了我自己的梦想,我自己的意愿改变。

说难听一点儿,他们都是工具人,只有我是人。

我爱怎么爱我的女儿就怎么爱,对她好也不用让她知道,就算在她看来我是个十二年没有回来见过她的妈妈,她也得原谅我,接纳我,还要给我的梦想铺路。

完全不用考虑她的感受。

就更不用说我的兄弟李大崔,我的粉丝罗俊,我的闺蜜许多和陈月了。

还要卖她住的房子搞乐队,给我兄弟李大崔画饼,对我的铁粉呼来喝去,假装失忆骗所有人陪我上节目所有人让着我,想挑我女儿当软柿子捏结果失败了,还要在休息室里对他们破口大骂。

说实话。

如果我身边有彭莱这号人,我只会在她第一次把我的爱像这样践踏的时候就永远的离开她。

我的爱很珍贵,这种人不配。

有个性是好的,有自我也是好的,放飞是好的,疏解欲望也是好的,我都喜欢。

但是底线是,不能把自我建立在对别人肆无忌惮的伤害之上。

编剧让一个女儿来等着她妈成长,凭什么啊?

女儿不可怜吗?

女儿才十九岁,妈已经三十八岁了。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这种情况叫做,“做自己父母的父母。

”明明是儿女的人,却比做父母的人更成熟更明事理,还要去包容父母理解父母甚至“等待父母成长”,像李大崔最后劝白天那样,“你再给她一点时间。

”其实我已经给她很多时间了,大崔叔叔。

不是吗。

十二年了,整整十二年了。

她活了三十八岁,还是活在16岁留下的对爱的恐惧里。

……我还不如买一支股票,没事看看仓。

 短评

后两集也太烂了吧

9分钟前
  • 状况不明
  • 很差

挺好的人物关系设定和创意,有很多延展性。但实在是拍得又老派风格又不统一,看着略难受。

11分钟前
  • Em
  • 还行

精神病母女的互害日常

12分钟前
  • 凶凶怪
  • 很差

只能用穷折腾来概括这对母女,Drama的情况确实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剧情也稀碎,但凡有任何一个人物往深里塑造一些。。。

17分钟前
  • 白昼白
  • 较差

国产剧剪辑彻底摆烂,一个镜头搁那儿抽帧玩跳切。审查倒逼,越整越尬。什么题材包装一大通,最后就是短视频那套。求求了,放过摇滚吧!

22分钟前
  • 姓曾的拉扎罗
  • 很差

国产剧难逃烂尾的命运。前九集可以看,值得8分,最后三集匆匆收尾。看得出来本意想要拍出另类的反叛女性角色,但失败了。人可以有缺陷,可彭莱真的太离谱了,她真的爱摇滚吗?为了演出假装失忆骗大家和自己一起登台,还把白天当做垫脚石,自私地把所有人伤害了又道歉。最后的强行母女和解我受不了,彭莱就是个很差劲的母亲,凭什么被原谅。编剧既想要她特立独行,又想要温暖煽情,哪有这么好的事。

24分钟前
  • #185##穿鞋192#
  • 还行

明显照搬英剧美剧的写法和人物刻画,但是完全不顾情节发生的现实逻辑,音乐更是成为了一个衬托女主人设的噱头。所有角色全都无脑做女主的绿叶,为了突出女主的牛逼而把智商人格无限降低,可女主的表现实在没让人感到有任何牛逼的实力,只是因为她是女主所以她可以为所欲为而已,现实里这种人早被社会反复教育直到认清自己为止了,编剧大概不知道,发疯和公主病都不是摇滚。打一星是因为还是喜欢摇滚的,不希望它被人作为廉价的脂粉肆意涂抹。很讨厌这种为了商业利益而把摇滚当作垫脚石的行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大概会打到一星半,因为情节结构和演技也就这样了。名义上是女性视角戏但还是靠堆元素来营造代入感,本质依然是一个收割特定受众市场的爽剧。作为一个真正的女权支持者和摇滚乐爱好者,实在不能忍。

29分钟前
  • 白胖饺子
  • 很差

北京取景拍摄,简直沉浸式观影,一切都太熟悉了。片头片尾很用心,影视剧可以出现国粹,但是摇滚下边举灯牌?

34分钟前
  • 木子点儿comma
  • 还行

《兔子暴力》《缝纫机乐队》的叠加版剧集。走的是纯悬浮路线,现实中的无根浮萍。我一直比较好奇,为什么这两年总喜欢把母女拍出CP感呢?难道是晋江的母女“禁断”看多了?姚晨演得不错,庄达菲差一点,但就这部戏来说足够了。常远则比较惊喜。还是要说但是。故事一点不惊喜,接下来几集的走向,已经一清二楚。代际关系很难靠奇观和强情节打动人,这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36分钟前
  • 马二
  • 还行

刻板的摇滚,刻板的叛逆,刻板的男权女权……不是请个joyside,脑浊,各位摇滚老炮来演自己,也不是去school更不是穿的大皮衣大长发说脏字天天喝大酒就是摇滚。要感谢“乐夏”成功让这些underground摇滚人走到了大众视线但这娱乐至死的做法只能搞出这种悬浮的剧集和盲目崇拜摇滚的人,姚晨常远已努力了但距离真正摇滚人还是太远完全成拿摇滚当幌子了

40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5天大结局就很摇滚

44分钟前
  • Verta-
  • 力荐

故事还是经不起大推敲,但胜在人设创新。

46分钟前
  • 1874
  • 还行

姚晨是真爱摇滚,这剧是真不摇滚。

51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还行

白天邀请安哲加入自己的乐队:低声下气,按时付费;彭莱邀请安哲:随便一问,果然答应,彭莱:老娘的魅力不减当年啊

54分钟前
  • 卡夫卡的小屋
  • 推荐

剧情很饱满,角色很新鲜,看得很开心,彭莱和白天虽然总在针对彼此,但其实也有暗戳戳的关心和在意,希望能看到俩人早日和解,一起开开心心玩摇滚吧,多好!

58分钟前
  • Lydia Z.
  • 推荐

摇不摇滚我不懂,但是剧情我喜欢,终于脱离国产剧的套路有去xxx全世界那味了,不过最后那段找补没必要,不是彭莱的style,and白天演技真的不行。

1小时前
  • NANA
  • 推荐

(確實有點… 滾圈刻板印象😂… 開頭前三集 建立觀眾與人物的連結/信任 這樣“奇葩”的母女關係,居然沒有讓人覺得非常出戲/討厭,節奏+表演+小惡搞劇情 也算是還行…

1小时前
  • 木柵永樂町
  • 还行

悬浮尴尬,一点不摇滚。

1小时前
  • 居无间
  • 较差

抽烟喝酒说粗口的女主 这种真实感就值得点赞 看起来! 看完觉得:姚晨也太美了吧,干那么多混蛋事儿我也不讨厌就是因为她看起来好美啊,即使被摧毁也不会被打败的那种绝望美。另外喜剧感也不错,有几场戏笑死我了。ps袁弘怎么又来追她了,《送我上青云》里还不够丢人吗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香水瓶
  • 力荐

题材倒是新颖

1小时前
  • 懿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