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严重剧透注意。
掐指一算看完电影正好一周了,而我还没从情节里走出来。
有时候上课想到这个结局就心梗,处于一种想骂却骂不出来的感觉里。
我的确被这个结局煽情到了,毕竟丹尼尔的邦德是我成年以来最喜欢的人物,而看着他在银幕上壮烈牺牲,我不可能不为止动容。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认为《无暇赴死》本质上是个令人失望的007电影——或者说根本不能算是007电影了。
它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退休五年后,因为MI6的生化武器流落歹人之手,邦德不得不接受CIA好友的邀约,再次为正义出战。
他在调查中意外发现,曾经的女朋友玛德琳并没有背叛他,并且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我觉得写到这里,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并且非常严重了。
这到底是家庭伦理肥皂剧,还是007?
邦德就不该有孩子。
我就这么说吧: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在银幕上喜当爹的权利,除了詹姆斯·邦德。
因为这个角色的魅力就在于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在于他睡遍世界美女却依然能抽身离开,风流又无情。
邦德和孩子就像油和水,根本不可能兼容——谁进电影院是为了看邦德当爹带孩子的?
WHAT THE ACTUAL FUCK? 为什么要赋予他一个完全没必要的身份?
著名英国非虚构作家Ben Macintyre就写过:邦德没有朋友、没有政治立场、没有家人、没有过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得以心无旁骛地为女王和国家战斗,始终孤独又悲情,这才是这个角色的核心。
塞给他一个孩子,这个决定既烂俗又荒谬——邦德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留下孩子?
他不知道孩子会成为把柄吗?
让詹姆斯·邦德就做詹姆斯·邦德吧,不要把他变成钢铁侠或者金刚狼,他不需要一个孩子来衬托他的人性,他不需要为老婆孩子牺牲自己也已经是英雄。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让我出离愤怒的点:他们把邦德杀死了。
Ben Macintyre在那本007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
我很想问问Macintyre老师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很想把书敲在导演脑袋上?
没错,邦德就是永远不会死的那类角色,他游走在生死边缘,却总能化险为夷。
这也是这个角色的精髓之一。
现在倒好,我不知道有几年脑血栓能写出这样的剧情:邦德不仅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WHAT THE ACTUAL FUCK???第三幕的最后,邦德被反派Safin下了毒,他只要接近玛德琳和马蒂尔德(邦德的女儿),她们就会死。
不光如此,毒药可以轻易传染,意味着哪怕他不碰她们,但是碰了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迟早会接触到她们然后令其丧命。
多么完美的方案,邦德只能去死了,是不是?
且不说这个情节有多么庸俗,这根本就是宇宙级别的out of character。
最后一幕,邦德站在楼顶,凝视着天空飞过的导弹,眼神平静而释然。
对不起,我不知道这是谁,反正不是詹姆斯·邦德。
《皇家赌场》展现给我们的007,充满了一种几乎粗粝的生命力。
他被人算计过、被下毒、痛失挚爱、无法通过最简单的测试......但这都不影响他一次次回到战线上来,为女王而国家赴汤蹈火。
不管是书里还是电影里,邦德的形象始终是这样的:纵使他一无所有,遍体鳞伤,也依然会在苦难中蹒跚行进,一往无前,for Queen and country。
007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系列IP的主角,身上有着不可违逆的规则。
我敢说其中之一就是他不能死掉。
他就是那个我们可以看着他出生入死,而不用担心他会真的离去的角色。
他会被暂时打垮,但永远不会被真正打败。
这是他的光环,也是他的魔力,世世代代的观众之所以爱他,爱的就是这份不切实际。
现在倒好,各种陈词滥调的情话、家庭温馨、父亲为女儿出生入死.....这是《飓风营救》吧?
(不,不是,因为这个拍得还不如《飓风营救》。
)除此之外,我必须再再再吐槽一下玛德琳·斯旺女士。
这个角色在《幽灵党》里就极其失败,《无暇赴死》里基本也没救回来。
她是一个塑造得非常糟糕的角色:我们不知道她的个性(对比之下,Vesper和Paloma一登场我们就知道她们是什么样的人),无法与她共情,她的角色几乎没有记忆点。
没人会质疑邦德为什么爱Vesper,但你只要搜索一下就能看到一大片人困惑邦德怎么就爱上她了。
我不否认蕾雅·赛杜在《阿黛尔的生活》里表现出众,但是选她当邦女郎实在是个错误的决定,为此选角导演值得被浸猪笼。
她在电影中差不多只有两个表情:困,和难过,除此之外她和丹尼尔没有任何银幕火花(可能因为她比他小了将近20岁吧)。
这不是我一家之词,我随便引用几个烂番茄的影评:“两位主演的吸引力无可置疑,但他俩的爱情压根没有一丝火花。
他们的互动略显尴尬,无法像2006年《皇家赌场》的邦德和Vesper那样点燃银幕。
”“如果说有什么,Lashana Lynch的新007是个更有趣的互动对象,相比玛德琳来说。
邦德和玛德琳之间缺乏的化学反应委实令人难受,这本来不会是什么问题——但电影恰恰建立在邦德对她的狂热爱情之上(丹尼尔·克雷格和伊娃·格林在《皇家赌场》里就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四部电影之后,看到邦德造访Vesper的坟墓,还是会令我们深深动容)。
”“问题就是电影篇末建立在一段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关系之上:玛德琳的角色如此单薄,只能算是过世的Vesper的一个影子——那段爱情被伊娃·格林演绎得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你完全相信它能够穿透詹姆斯·邦德这个为国家而生的利器。
”“玛德琳和邦德的化学反应从来都不让人信服......公平地讲,这个时代的所有邦女郎都被Vesper远远甩在第二位。
”“不幸的是,即便是充满感情,即便有那些美丽的情话,我们还是难以相信这对情侣深深地爱着对方。
这很令人遗憾,因为,说到底,正是这段关系,这份爱情,成了这个电影的主心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谁想看我能把原文全找出来。
本人就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拉踩。
《英国每日电讯》:“对不起,玛德琳,Vesper永远是詹姆斯·邦德的唯一真爱”事实就是,选择让这个角色回归就是最大的败笔。
她和邦德之间的感情完全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发展,你怎么能指望观众突然之间相信邦德爱她爱到死去活来?
电影里邦德将她送走后独自过了五年,后来又跑来找她,对她倾诉衷肠......可是你那五年里看着挺自在的啊?
另外,我们从来没见过她抚慰他,逗得他笑(其她女性角色基本都做到了),而她还是两部电影的主角。
在我看来,这段感情线乏味而强行,就好像——我引用另一篇影评——就好像制片人揪着电影院里的观众,在朝他们大喊:“记不记得上一回邦德娶了Diana Rigg(《女王密使》中邦德妻子的扮演者),而那简直棒极了?
啊哈,这次也是!
”这次不是。
就看看多少人喜爱古巴那一段、并称之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吧,玛德琳甚至不在那一段里,这是多严重的问题。
回想2006年《皇家赌场》,Vesper出场之后,直接将全片引入高潮。
十五年后,《名利场》直接这么写道:“在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时代里,最精彩的一幕中没有动作,没有枪支,没有摇匀或搅拌的马提尼酒。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火车上,在一张餐桌旁,邦德正准备和会计见面,后者负责给他汇上百万美元,参加黑山一个高赌注的扑克游戏。
走进来的正是Vesper Lynd(伊娃·格林饰)——她坐下来宣布她就是钱。
”选择让邦德死掉已经很过分了,选择让邦德为一个根本没什么亮点的女人死掉是值得坐牢的罪过。
最后一幕玛德琳开着车,看着女儿说道:“让我给你讲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 有人这么回应道:可是她也没和他在一起多久。
她能讲什么?
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和别的间谍不一样,他始终是孤独的,一无所有。
让一个冷酷的间谍拥有一个女儿,嗯,不错的想法,但是007电影不是它该存在的地方。
观众看007是看什么,看他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吗?
看他走入穷途末路不得不牺牲自己?
根本不。
放过邦德吧,就让他俗套地拯救世界,俗套地喝酒飙车,再俗套地到处睡一睡不好吗?
这些正是这个角色的特点啊。
电影在北美上映之前我看到推特上一个影评人长吁短叹,最后说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
唉,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了,想当年《皇家赌场》多么惊艳,怎料就出道即巅峰了。
或许连美轮美奂的Skyfall,都无法在剧情、张力、风格以及节奏上,超越2006年的这一部。
写到最后又想到另一篇影评:或许《无暇赴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创作团队误认为《幽灵党》是个很吸引人的故事,因而选择将该片作为前者的续集。
我想说,《幽灵党》烂透了,而这个电影继承了它平庸的角色和一团稀烂的剧情,现在在烂番茄能有84%新鲜度,制片人和导演赶紧跪下来感谢佛祖吧。
我想引用Ben Macintyre的这一段来结束这篇吐槽:“邦德是谁不重要,他代表了哪一代人,也不重要。
他可以是金发或者棕发,流血或者不流,没有区别。
每一个邦德都不受社会约束,同时又在拯救社会本身;他充满魅力,但本质上孤身一人;他有标志性的物品——汽车、衣服、手表——但几乎没有人格特征或怪癖。
他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他是很多英国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类人:一个独行侠。
”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
真不容易,这部2019年就开拍了,延期与等待两年才上映的007新作我终于看完了。
毫不疑问,这是克雷格的最后一部,也弥补了上一部《幽灵党》的缺憾,草率收场,并没有很好让我们搞清楚blofeld背后的势力,而这一部我们感觉到了。
可以说,前一个小时真是爆炸式的开头,马上让我们代入了《无暇赴死》的剧情当中,也很好衔接《幽灵党》和致敬《皇家赌场》。
imax的效果肯定是极好的,但是我在的普通厅也感受到导演凯瑞·福永对于镜头美感的追求,美丽的异域风情下,我们看到预告里的一个个精彩镜头呈现在大银幕上,惊叹不已。
而且在开头中出现的主题曲也很棒。
Billie eilish那首no time to die没有阿黛尔或者山姆唱的那么伟岸,但是skyfall里出现的那种悲哀,忧伤的情绪依旧在。
我们听得出这可能是一部被爱人背叛的故事,有点让我想起《皇家赌场》。
这个mv不少镜头还暗示了本片的重要主题和内容,画面衔接制作方面依旧一流。
关于本片内容我不敢过多剧透。
但是真的不能小看安娜 德 阿玛斯的配角角色,她真是我看本片的一大动力。
而且这部电影里邦德要做出更多艰难抉择,和面对他过去和现在的敌人和朋友,包括幽灵党这个劲敌。
关于安娜的角色,蕾雅的角色和诺米的立体刻画我真得感谢《伦敦生活》的编剧导演菲比沃勒布菲,她真的让这些女性角色既有英式冷幽默,又在银幕上呈现出极大魅力。
特别是蕾雅的角色,我觉得对她的刻画已经印象到能跟vesper一样刻进dna了。
在结尾我真的是看哭了,看了四部丹尼尔·克雷格电影我太心酸了,真是舍不得这个角色。
特别是这部的丹尼尔,太成熟,沉稳了以至于我快认不出皇家赌场的他了。
希望各位多多支持007的谢幕作品,《无暇赴死》,也感谢不散观影团给我的超前观影机会!
十月初的天气已经有冬天的冷意,天空中飘着小雨,我犹豫了一秒钟,还是穿上风衣拿着伞穿过正在施工的火车站来二刷《无暇赴死》。
上周四来看首映时,电子海报上还是《沙丘》,如今已经全部换成了007,Billie Eilish自带混响的歌声飘荡在整个影院,不知道的还以为走进了一家007主题酒吧。
影院这样自然是因为观众买账,这不,我这个路人粉都来二刷了。
二刷的理由很简单,第一遍我没被说服。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写给这代邦德影迷的情书,将过去的四部电影串联起来,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波《皇家堵场》回忆杀,故事直接承接《幽灵党》,甚至上部邦女郎还前所未有地杀了个回马枪,在本片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本人当年因布鲁斯南入坑,对DC的007纯路人,看是看过,但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幽灵党》更是因为口碑太差而没看, 所以直接来看这部《幽灵党2:无暇赴死》脑袋里就有很多问号。
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所以在把前作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之后,二刷的我终于承认,这已经是能有的最好的收梢了。
轻微剧透预警:不会剧透情节,但会剧透细节,建议观影后再看。
"It's a love story"包括DC在内的很多主创在宣发采访时都说过It's a love story. 这个LOVE当然可以有多重理解,可以指片中邦德的爱情,可以指007特工对大英帝国和人类的大爱,也可以指主创团队对这个项目这个系列的爱。
后者毋庸置疑,从成品质量就可以看出来。
要说的是前者。
很多人评价DC 的007都喜欢说他演绎了一个更human的邦德,有血有肉,有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脆弱。
从前的邦德风流潇洒,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一集深情与共,下一集身边就换人了。
而这一代007初登场就被佳人偷走了心,甚至要为爱退休,远走江湖。
初恋Vesper的名字更是贯穿5部,早已成为观众心头的朱砂痣白月光。
在这个前提下,再给邦德安排另一个真爱就很难服众。
这也是我看第一遍没有被说服的原因——这该死的爱情有那么重要?
我喜欢的邦德绝不会轻易放弃,在死境里走出一条生路才是邦德。
然而回头复习了《幽灵党》之后,我发现这该死的爱情真的很要命。
蕾雅扮演的Medeleine其实与Vesper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两个人一开始都不鸟邦德,甚至与他针锋相对,是在共患难之后才生出情愫,而且两个人都擅长read people, 能看穿邦德坚硬外壳下的柔软内心。
Vesper遇到的邦德尚还青涩,没有那么擅长伪装。
而Medeleine遇到的邦德已经久经历练心硬如铁,要走进他的内心,就只能给她安排一个心理医生的身份了。
这和《疑犯追踪》里李四在卡姐之后爱上心理医生是一样的套路。
只是此心理医生不同于彼心理医生,身为幽灵党后代的她清楚地知道邦德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她主动离开了。
只是假哥哥·真CP按头党Blofeld不愿有情人难成眷属,又把她送回来了,这才有了本片开头的温柔缱绻。
本片中,按头党首领Blofeld再次发挥余热,穿针引线,才有了片尾的生死相许。
Medeleine在这场爱情中对邦德没有任何要求,在《幽灵党》中就说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我也不想让你为我改变“,在本片中更是你说不见就不见,我爱你,但我绝不祈求你为我转身。
这是从小缺爱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上部的身世介绍和本片开头的童年经历都给了这种性格充分的铺垫,而且片中一再强调she is good at hiding things和她教女儿遇到坏人就hide, I will look for you其实也是对她的性格的解释。
所以看很多人评论说本片的误会是因为女主长了一张嘴但就是不说,我觉得是没有看懂这个人物。
事实上,二刷时我特意留意从一脸懵逼被邦德拉上阿斯顿马丁到被强行塞进火车离开,这中间有哪个节点是她可以说出秘密的时刻,结果是,没找到。
她原本打算等邦德扫墓回来,就带他回老家,分享父亲的秘密,也分享怀揣的喜讯,结果人一回来就一脸怒气质疑她谴责她,这个时候她的priority是搞清楚邦德为什么以为她背叛让邦德相信她;后来情势危急命悬一线,priority是保命;再后来上了火车,邦德说此生再不相见,她心中恐怕只剩伤心和失望,哪里还顾得上说什么秘密,她也不知道她爹研究的那人会成为本片大boss啊。
虽然我看第一遍时没有完全被这爱情说服,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没有前作的铺垫,导演也把爱情戏拍得很打动人,而蕾雅的演绎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本片两大哭点都由她贡献。
一个是片头,她被爱人误解,生死之间走了一遭,在火车门口还是强打起带泪的笑脸问他:我要怎么知道你平安无事?
结果对方冷冰冰回应: You don't. 还要加一句:你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我。
这时车门关闭,镜头打到蕾雅,她捂着胃部流泪的样子把我的心都搅碎了。
之后她逆着车行的方向行走,透过车窗寻找邦德的身影,镜头从她的视角打下去,站台上的邦德决绝地背过身去。
火车加速离站,镜头(Medeleine的目光)还是久久停留在站台的方向。
不愧是日本导演,这一幕让我想到《四月物语》,这是纯爱电影才会有的镜头啊!
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一个表情,却已经让人心碎。
第二大哭点是片尾,她在无线电里对邦德说了最后一句话: She does have your eyes. 邦德在导弹的呼啸声中轻声沉吟”I know……I know……“ 即使是现在把这一段写下来,想到片中两个人的表情,还是很想哭。
看第一遍时我不明白明明做好此生不相见的准备,明明五年没见也好好的,为什么以后不见就不行了呢?
不见会比死亡更难接受吗?
看完第二遍,又回味了两人从《幽灵党》开始的所有互动, 我突然理解了。
爱情这个东西是很玄妙的, 当你深爱一个人但以为对方不爱你时,你是不会想相守这种东西的,但是当你知道你们是相爱的,当你尝到这一生都不曾体味过的甜美时,再让你眼睁睁地放弃它,就太难太难了,所以爱到深处的人会宁愿死别也不愿生离。
所以主创们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个Love story, 这love,是主创团队对这个项目这个系列的爱,是007特工对大英帝国和人类的大爱,但更重要的是James Bond作为一个人所享有的与另一个人类灵魂的爱。
反差萌邦女郎:"you are excellent"扮演Paloma的Ana de Armas在演员表中排第二,在预告片中也有精彩的亮相,按理她应该是本片的邦女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Paloma这个角色更像一个古巴副本NPC,出场时间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把这个角色删掉,也不会影响主线进程。
但把她加了进来却提色提鲜,为电影增加了许多生气。
如果《无暇赴死》是Uncle Roger的蛋炒饭,Paloma就是必不可少的MSG. 话说Ana de Armas得到这个角色,还是DC亲自指定的,显然两人在《利刃出鞘》中合作愉快。
AI美女Ana外形性感冷艳,妥妥本片的颜值担当。
但让人略惊讶的是她也是搞笑担当,一开口就透出蠢萌,说自己一紧张就忘事儿,受过三周的训练,还兴奋地表示这是接到的最大任务,给人一副不太靠谱的印象。
一上来就扒人衣服,好在并没有和邦德搞暧昧,甚至还调侃了邦德一见美女就想入非非的习惯。
但是一出手又让人刮目相看,身手比“年迈”的邦德还矫捷,举重若轻,三两下将反派放倒,中间还能空出手来和邦德喝一杯,可以说体现出了巨大的反差萌。
在这场沉重的告别典礼中,她的出现是一道亮光,让观众在那十多分钟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不苦大仇深的风流潇洒的007. 分别的时候,邦德说“you are excellent", 她回应you too, 还表示“next time stay longer", 导演算是借着她的口把观众的告白说了出来。
神棍反派: "he is misunderstood"对本片反派Safin这个角色, DC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一句话是"he is misunderstood"。
从表面上看,可能确实是这样,这人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任何个人私欲,甚至不像其它复杂反派一样是为了报仇。
相反,他大仇已报,一心只想“为民除害,把世界变成一个更纯净更美好的地方“。
所以他一上来就清剿幽灵党,给MI6和CIA送上一份大礼。
所以他对邦德说,我们是一样的人。
所以他自比上帝,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想要oblivion,而他就是那个提供oblivion的保护神。
这其实是一个很贴近时代的议题,因为技术的突破会赋予人成神的能力。
想想现实生活中,大科技公司掌握了多少数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它们脱不开关系,如果出现一个狂人,想要利用技术作恶是很容易的。
看看某国,定向爆破简直不要太简单。
影片开头,邦德和Felix酒吧重逢时,Felix就说,“这年头,要分辨好人和坏人,英雄和反派,太难了”。
是god还是psychopath, 全在一念之间。
本片反派使用的技术其实是英国国防部开发出来的,初衷当然是好的,精准杀敌,避免误伤。
而Safin拿到之后,做了点改动,在他来说,初衷也是好的,除恶务尽,防患未然。
说起来,没有原则冲突,只是路线之争罢了。
所以在我看来,他们都是邪恶的。
有的技术,其诞生本身就是邪恶的,比如原子弹,比如《幽灵党》中的全民监控。
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做神,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所以Safin其实并没有被misunderstood, 因为就像一个人不该因为自己的肤色、性别和种族被judge一样,人也不该因为自己的基因被决定生死,能决定生死的只有个人的行为。
所以像007这样的地面特工会始终被需要,因为杀人这事儿不该是靠数字靠算法决定,而应该靠人的判断。
女版00特工: "nothing is impossible"在预告片里有一段邦德对峙惊奇队长的队友Lashana Lynch,邦德问“00特工?
”, Lashana答“两年了”。
在影片上映前,几乎所有的访谈节目都会问她是零零几,但主创们守口如瓶,把这个秘密保守了两年。
开画以来,各大论坛和媒体报道中,这个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我们知道,她就是007,是的,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女版007。
《伦敦生活》主创Phoebe Waller Bridge中途加入编剧团队,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电影系列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元素。
虽然DC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女性应该去开发比007更好的新角色,为什么一定要做007呢? 但是反过来讲,女性为什么不能是007呢?
既然M能从Madam变成Sir, 007也应该可以从Mr变成Ms. 就像Lashana在预告片里说的一样,时代变了。
而如果你给我使绊子的话,我会打烂你的膝盖。
说是路人粉,结果一不小心写了这么长的影评……只能说这部电影确实好看。
电影拍摄于2019年,放到两年后的今天看,丝毫不觉得过时,片中的磁力”电梯“、隐身潜艇机今天看还是很漂亮的科幻设定。
DC当然是老了,虽然没有像布鲁斯南在最后一部中一样藏不住大肚子,但身材确实不复从前,本片几乎没有近身肉搏,有也打得很难看,和年轻反派对打还得依靠高科技作弊。
身体机能下降到不达标,片中还故意让M问了一句“哪个是007?
”来强化他和女版007 的差距。
但是主创团队是真的爱这个项目,情怀打足,影片最后的最后,在圆柱形的通道里, 还特意让邦德复刻了片头经典的拔枪动作,枪响,敌人应声而倒,这让人怎能不爱呢?
经典片头
《无暇赴死》截图,截自访谈节目clip前几天,狼叔休·杰克曼在ins上po了一段DC接受采访的短视频,因为英国有传狼叔可能是下一任007, DC一脸严肃地开玩笑说Hugh's not gonna be the next one, not through my dead body.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电影,看完之后我想说,这两个人都有最好的系列电影告别片,虐可能是虐,但是,就像张爱玲说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
西装美女香车豪宅充斥邦德的周身,真的看厌了,特工电影神秘悬疑的幽灵气质已荡然无存,到这部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只能说太模式化了,太死板了,太枯燥乏味了香车美女尖端科技作为邦德电影的传统配置与边缘亮点,在这一部中继续被“稳扎稳打”一板一眼的钉上去,到这一部特工片的重心已完全失衡,看上去更像是风景画宣传片或者说是广告片走错片场了,剧情毫无波澜精致的片景已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崩了这部片作为主演换届分水岭也是一个明显的预警信号,传统邦德片的边缘特征已经被放大和利用到了极点,它实在是已经博不动观众的眼球了,作为影史上最长的系列电影的大IP得来是十分可贵的,接下来的变革更是迫在眉睫,也许应该来一个像皮尔斯布鲁斯南那种风趣幽默的邦德缓解一下这段冷血杀手的故事气氛,但是我更期待像碟中谍第一部里的那种神秘、悬疑、幽灵般的谍战气质
这个结局很多人不会喜欢,因为不是happy ending。
先说标题,很值得回味。
No time和结局里邦德没有足够的时间逃走呼应,No time to die暗含邦德是想和家人团聚的。
关于结局,讲道理,有点刻意。
首先,在最终boss以女儿威胁邦德,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处理手上有人质的他?
其次,搞破坏一定要用导弹炸吗?
用手雷可以吗,用锤子榔头不行?
最后,防御装置被重新启动,只有可能是boss干的,就那么没防备吗?
经验丰富的特工,连中数枪倒地?
然而,站在克雷格整个007系列5部作品的角度看,这个结局未必不是相对完美的。
最后一个镜头,悲壮的音乐响起,邦德眼中却充满了温柔,平静地注视着飞来的导弹。
往昔历历在目:初恋Vesper,以她名字命名的酒,“一旦喝过,你就会只想喝它”,陪他走到最后的伴侣Madeleine。
以及那个灵魂拷问,除了当杀手,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对于邦德来说,或许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只要自己活着,随时都可能要响应祖国的召唤。
能够放下一切,对他来说未必不是好的归宿。
好在,有红颜知己相伴,此生并无遗憾。
The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in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To James.
一直知道说这是丹尼尔是最后一部007,但万万没想到直接是以这样的结局做了个终结。
想想当时丹尼尔出演007的时候,一开始还不怎么接手,感觉不够前任帅,慢慢的一部一部看下来不知不觉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007,没想到这一看就又是十几年过去了。
说到底,007系列吸引的是这个人物的性格故事,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谍战斗法,哪怕其实都是一个套路,无怪乎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谁让观众就是吃这一套呢,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有英雄梦的。
看起来无暇赴死的结局让007似乎是死的不能再死了,这要再重新复活感觉就太扯了。
至少片中也埋了伏笔,007只是一个代号,这个007牺牲了,还会有下一个007,希望下一个007不会太远,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当然这部片里的继任007我是拒绝的。
童年时期看过每一部007,我很清楚旧派007电影所代表的一整套话语(消费主义、保守主义、殖民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现在不但在东方是political incorrect,在西方,也一样是political incorrect的了。
丹尼尔版5部007,都想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旧邦德电影套路,找到新邦德电影套路。
所以尽管这是唯一一代故事有明确连续性的邦德,风格却最不统一(过去的邦德会有些配角有连续性,但整体并不连续,时空也很错乱)。
《无暇赴死》有很多福永招牌式长镜头,很漂亮。
但相较于影像,这部《无暇赴死》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恐怕还是剧情。
编剧安置了很多老007电影的彩蛋和元素,但核心剧情和角色设定却恰恰颠覆了传统007套路。
当年的邦德上太空,下深海,架着坦克单骑闯荡莫斯科还能全身而退。
《无暇赴死》中的邦德即便身旁有队友帮忙,背后有(事实上根本没有能力在东亚长期部署的)小英皇家海军六分之一主力舰(队)支持,仍然只能勉强完成任务。
旧邦德电影,邦德身边总有无数曼妙女郎相伴,《女王密使》里邦德结一次婚(即便老婆婚礼后即去世)就会导致票房惨败。
而《无暇赴死》中,如果不加几句“为什么他身边总这么多女人”一类官方自嘲台词,可以想见必然会招来批评,而家庭更是成了这一部007的核心情节要素。
作为丹尼尔告别之作,这个以套路的方式反007套路的剧本其实谈不上多好,但情感力度足够强烈。
虽然我早就被国外上映后的评论剧透,但真看到结局,还是坐在影院椅子上愣了几秒钟。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像当年的观众一样真正喜欢007电影了(连我自己都不可能像童年一样喜欢007电影了)。
克雷格版007风格多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007这个系列尚未找到能彰显自身特点,又适应时代的新套路。
《皇家赌场》走写实硬汉风成功,《量子危机》试图延续硬汉风格却走向了失败。
《天幕杀机》全面升级视听品质,在50周年搞怀旧复古收获一番好评和商业成功。
《幽灵党》试图更彻底的搞复古却彻底玩砸,除了一堆只有老邦德迷会注意到的彩蛋以外实在乏善可陈。
《无暇赴死》的反套路结局,固然很有冲击力,但就只能玩这么一次,不可能复制。
归根结底,曾经支撑007电影商业和文化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结构已然彻底改变。
虽然我知道007电影还会拍下去,但即便这个系列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未来的007系列电影也会成为除了名字一样外和我们熟悉的旧邦德电影完全不同的事物。
传统邦德片的命运,或许就像《无暇赴死》结尾邦德的结局一样无法逃避。
历史是公平的。
儿童时期看的第一部007是VCD《黄金眼》。
那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也是冷战后第一部。
小时候的我固然被邦德电影必备的各种香车美女高科技武器震撼,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我的是《黄金眼》片头——革命导师的巨型雕像被一群美艳的裸女砸坏——我第一次直接地经验到东西方巨大的ideology鸿沟。
不知《黄金眼》的片头设计者上会不会预料到,近三十年后,被毁坏的雕像再次成为《无暇赴死》片头的核心视觉元素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被毁坏的雕像名叫“不列颠尼亚”。
2015年,当克雷格登上王牌综艺《鸡毛秀》,官宣自己将会再续一部007合同,望着全场的欢呼眼含泪光时,他或许会追忆十年前,那个登上第六代邦德定角发布会的下午。
那时他心情忐忑,强打精神,只因心里清楚,即将面对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质疑——为什么新邦德是金发?
为什么新邦德这么矮?
为什么新邦德看起来丝毫不觉儒雅,还似乎有一丝匪气?
那个“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的全网黑运动,现在看来,可谓是“互联网圣战”的开端了。
而克雷格更不会想到,他仅用四部电影的时间,便绝处重生,靠自己的魅力定义邦德。
现如今,距离前作《幽灵党》的问世,又过了六年。
纵使几经难产,命途多舛,《无暇赴死》还是到来。
这部克雷格的谢幕之作,充满了仪式感。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至少给足了第六代邦德一个完整的交代。
然而,《无暇赴死》的背后,不仅只有克雷格,更是对年近六旬的007系列,做了次精简与压缩。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不少前作的影子,无论前史还是后续,无论剧情还是幕后,无论功劳还是过错……《无暇赴死》都特别的007,但又不完全像是007。
想要吃透它,至少需要几次进阶,我们一一道来:01第一步进阶,需要的是对克雷格及其四部前作的了解。
毕竟,终究还是格局小了。
纵使全世界再怎么渲染此次谢幕的悲壮,但都低估了这对007系列的意义。
因为在克雷格之前,绵延40载的五代007,从未有过体面的离开。
第一代康纳利,险些同片方对簿公堂,20年恩恩怨怨,搅得一地鸡毛;第二代拉赞贝,小模特一夜成名,迷失在那纸醉金迷中,也变负心白眼狼;第三代摩尔倒还不错,温吞有趣,只不过年历渐衰,撑不起那台前作别,低调离场;第四代道尔顿和第五代布鲁斯南,纵使有天大的表演热情,也只能被迫解约,令人遗憾不已。
说起来,克雷格正是那台前和幕后,唯一得到体面关怀的卸任者。
60年来,这份来之不易的皆大欢喜,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于克雷格而言,他足够珍惜。
作为形象上最不符合原著的邦德,片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成全彼此。
这份信任,克雷格明白。
即使不卖劳模人设,明眼人也看得出,克雷格一直是最卖力的那一个。
武戏力求拳拳到肉,尽量实拍;至于文戏,那双蓝眼睛,也道尽了铁汉柔情。
这份专注,在《无暇赴死》中,有增而无减。
杀青时,克雷格面对从《皇家赌场》便相伴走来的工作人员,留下了炽热的泪。
“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共事,这些电影的每一秒我都喜欢。
”他如是说。
其实,1968年出生的克雷格,比系列首作《诺博士》只仅仅小了六岁而已。
《无暇赴死》的首映礼上,那一张张近照,细细品咂,的确有着岁月无法抚平的疲态。
克雷格老了,相较于前几代的一地鸡毛,他的离去,更多是输给了时间。
正巧,片中也多次提到过“时间”。
面对爱人玛德琳,邦德曾在首尾两次抚慰道:“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
”特别是临终作别时的那次提及,比起邦德对玛德琳的情感,我更愿意将其代入克雷格对007的感情——如果不是我老了,或许我们,也有的是时间。
故而不难理解,对于片方来说,你有情我有义,就算动辄一部长片的体量,哪怕第一次“写死”了邦德,也要让你走得圆满,走得漂亮。
而另一个成因,则在选角伊始便奠定了。
第六代邦德的故事,相较于前五代的环环相扣,整体更像是一次软重启。
在原著序列中,《皇家赌场》正是007的第一部,他讲的是邦德起源。
其实六十年前,片方就曾想从起源讲起,无奈版权并不在手上,便只得从中段的《诺博士》开拍,致使康纳利一亮相,便是那个毫无瑕疵的完美邦德。
克雷格时代则不然,作为系列前传,它便专注于构建“邦德何以成为了邦德”。
《皇家赌场》里,他并没有任何成熟稳重的烙印,恰恰相反,“冲动逞强”才是银幕初印象。
直到生命中的白月光猝然离世,一夜间,他便如凤凰般涅槃。
《量子危机》虽然并未从人物塑造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却夯实了硬桥硬马的邦德人设。
总之一句话:我是最能打的邦德。
《天幕杀机》则是他的真正觉醒,面对一体双生的反派,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
M夫人之死,也鞭挞其成为了冷静稳健的邦德。
即便是口碑最差的《幽灵党》,也将玛德琳这个心之所属带入了邦德的生命里,早早铺垫,只待最终圆满。
所以,《无暇赴死》的成功,有赖于四部长片的布局,而非一日之功。
这种情感与故事的自恰,是前几代那些无头无尾的007从未有过的。
正因如此,当邦德最终牺牲时,那份情感的冲击,才那么动人且有力。
02第二步进阶,是海量的经典彩蛋,但呈现的方式却有好又有坏。
先说好的。
影片开头,邦德被多疑的性格冲昏头脑,将玛德琳送上远去的火车。
此时灯光变成了一个个圆形色块,有节奏地纵情闪动,并借机引出碧梨演唱的同名主题曲。
老粉一看便知,这与《诺博士》的开场动画十分相似。
这部诞生于1962年的系列开山之作,正是《无暇赴死》的重点致敬对象。
结尾大战中,女007诺米也曾将反派科学家踹进了高温蒸馏池中,死法与布景,都与《诺博士》同出一辙。
当然,这些边边角角,尚不足以证明本片对这部祖师爷的疯狂依恋。
本片的核心反派,由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其实便取材于那名系列开山带恶人。
先看他的造型,一直都在突出西方面孔身着东洋服饰的反差风。
诺博士也是如此,他是中德混血,最爱穿的恰恰是那一席中山装。
再看他的性格,杀人前居然还要先行道歉,而比起肉体毁灭,他更乐于从精神上击溃邦德。
诺博士身上则有着浓郁的学究气,他对邦德的定位像是实验小白鼠,彬彬有礼间,却掩盖不住重重杀气。
可以说,萨芬就是诺博士的变种。
但相比原型,这位新角色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毕竟,“像诺博士”可不完全是件光彩的事。
《诺博士》上映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那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首次公开交锋。
本片筹拍伊始,便是拿捏了西方观众对红色中国的仇恨情绪,硬凹了这样一个黄祸代言人。
不仅充斥着误解与刻板印象,就连“中德混血”的身份,细想起来也令人胆寒,简直黑到姥姥家了。
但这些黑历史,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局限,可以谅解。
可就在近几部,偏偏兴起了经典反派借尸还魂的热潮。
单就《幽灵党》这一部,大boss就重新启用了阔别银幕30年的老对头布洛菲尔德,巴蒂斯坦饰演的麾下杀手,也神似《海底城》和《太空城》中的人气反派“大钢牙”。
将诺博士重新推上前台,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策略需要灵活。
《无暇赴死》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聪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保留服化道上的记忆点与性格魅力,抛开了那些极具冒犯性的糟糕影射。
这样的改编思路,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会不喜欢?
再说坏的。
《无暇赴死》所致敬的另一出重头戏,是1969年的《女王密使》。
那是大种马邦老师的大银幕初次动情,并祭出了那句著名的“时间梗”。
这两处设定,也被原样移植进了《无暇赴死》中,成了邦德与玛德琳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
然而不得不说,比起《女王密使》和《皇家赌场》这前两次动情经历,邦德与玛德琳的爱情火花,力度上弱了许多。
《幽灵党》里,两人的激情时刻,还是那种套路化的邦女郎模式。
甚至还有些三观不正。
毕竟玛德琳曾是仇家的女儿,其父还在邦德的注视下饮弹自尽,没过多久就泡了人家闺女,多少让人在逻辑上不好接受。
然而《无暇赴死》刚一开头,邦德和玛德琳便早已隐居遁世,海誓山盟至死不渝,这反差着实是太大了。
反观前两次动情,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令人刻骨铭心。
《女王密使》是第二代007乔治·拉扎贝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起初在创作时,片方便下定决心开启新人新气象,对康纳利的五部前作进行解构与自反。
片中邦德和女主特蕾西的相识经历,依旧充满着男性意淫。
女主老爹富可敌国,啥都不愁,偏愁女儿难嫁。
碰巧手上攥有国际犯罪集团的资料,你邦德又像个不错的小伙砸。
不然咱俩做笔交易,你当我女婿,我送你情报,岂不美哉?
这种无厘头的搞怪设定,又让观众惯性以为,这又会是一个睡完即弃的普通邦女郎。
哪怕结尾两人正式结婚,观众还是无法信服,这位邦德动心了。
直到那一声误杀了特蕾西的枪响,让空气瞬间凝滞。
邦德紧紧攥住爱人的手,苦笑着憧憬起那从未开始便已结束的蜜月。
我们才真正明白,眼前的女人,是他的真爱。
这种反差力度,在007系列中,空前绝后。
《皇家赌场》中邦德和维斯帕的感情线,相较而言便规整许多。
只有一点精彩:男方邦德和女方维斯帕,真的是在共同成长。
最初两人碰面时,都是唇枪舌剑,得理不饶人的主。
一个冲动倔强,一个冷艳傲娇,唯一的通性是都有一身毛病。
然而随着故事发展,维斯帕教会了邦德冷静,邦德也解开了维斯帕的心结。
他们的故事,抛开特工属性,也像极了平凡人的初恋,都是在恋爱中共同成长,成全彼此,也成就自己。
所以别怪总有人吐槽克雷格和蕾雅·赛杜没啥CP感,问题不在演员,这戏写得确实不行。
而从中也能窥见《无暇赴死》的最大缺陷,它会算计,但又很草率。
换言之,它圆满了克雷格,却写崩了007。
03第三步进阶,则要聚焦于1989年的《杀人执照》。
这是007系列历史上,最被忽视,同时又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彼时,第四代007提摩西·道尔顿正为如何树立新的邦德形象一筹莫展。
为了有效同前任罗杰·摩尔的幽默风趣区别开,道尔顿决心来场豪赌:摒弃全部幽默基因,完全从内心戏角度,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新007。
结果显而易见,《杀人执照》票房惨败,道尔顿太执着于颠覆前任形象,导致他诠释的邦德,死板得像个哑巴,全无往日的精气神。
于是乎,票房扑街,草草解约,致使第四代007短命收场,甚至招来了长达六年的系列空窗期,险些葬送了整个IP。
毫无疑问,这场赌博赌输了,但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与时俱进可以,但颠覆的幅度不要太大。
一旦没有做好新老元素的平衡,就极容易万劫不复。
转眼32年过去,眼前的《无暇赴死》,却也变本加厉,步上了《杀人执照》的后尘。
先是两位系列经典人物的死亡,令人摸不着头脑。
一是幽灵党党魁布洛菲尔德。
曾几何时,他可是初代007的最大boss。
甚至每部都是不同形象的“换脸梗”,都被粉丝拿来津津乐道。
《幽灵党》中,第六代007终于重启了这位经典反派,还将其定位成第六代邦德的幕后终极元凶,逻辑基本可以自恰。
然而新作中的布洛菲尔德,则被改写成了陪衬人,利用他的死,去反衬新反派萨芬的强大。
这种踩老人捧新角的做戏策略,属实有些不负责任了。
二是CIA特工菲利克斯·莱特。
这位其貌不扬的酱油小哥,可是007电影的大人物。
自从《诺博士》起,便时不时替邦德打辅助,六十年不知换了几茬演员。
虽说他向来戏份不多,但作为军情六处在CIA的常驻线人,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然而新作中,干脆就写死了莱特。
要知道,这可是莱特六十年来的首次便当。
但这种无甚意义的牺牲,既葬送了未来几代启用这一角色的可能,又很能说明片方对老角色的不尊重。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全系列最大的敏感词——“邦女郎”的处理上。
在好莱坞平权运动的驱使下,邦女郎褪去曾经性符号化的标签,是必经且必要的。
然而《无暇赴死》里的几位邦女郎,都似乎有一丝矫枉过正的倾向。
比如那位备受吐槽的黑人女版007。
这位年轻特工接任了007的名号,春风得意,智勇双全,看上去比垂垂老矣的邦德还要完美。
然而本部片对她的呈现,太刻意了。
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推上前台,营造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气魄。
或许放在其他大IP,平权策略的确有效,但在007这儿,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尴尬效果。
因为007有别于其他特工系列的最大特点,就是“老白男中二情怀“。
它始创于那个尚未开化、男权至上的陈旧年代,边救世界边睡女人,是万千男人的春梦样板。
甚至“邦女郎”这个词,都带有极强的物化依附属性。
换言之,哪怕《谍影重重》和《碟中谍》,都大可通过平权博得续命生机,但在007这儿,偏偏会产生隔阂。
只因这些历史的原罪,恰恰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片方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必须尝试与改变,然而在《无暇赴死》中,显得是那么操之过急。
同样的桎梏,也体现在本片另一位人气角色——帕洛玛身上。
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这位CIA见习女特工,凭借俊美容颜与干练身手,一经亮相,便博得了满堂彩。
虽说仅有十几分钟戏份,但却足以称作《无暇赴死》最令人难忘的段落。
然而,这只能算作独立的佳句,却远不能匹配佳章。
细究起来,帕洛玛这一角色,并未对剧情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无头无尾,似乎只是拿来卖个艺。
两相结合,足以看出007系列的尴尬处境:它试图脱离女色,去拥抱平权新世界;但却又放不下女色,生怕丢弃掉最具辨识度的招牌元素。
04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充满坎坷。
即便是全球认知度Max的影坛老字号,也往往难敌吃力不讨好的宿命。
《无暇赴死》的几次求变,并不聪明。
然而,期望中的漂亮转型,007并非从未做到过。
最后一步进阶,便是克雷格时代的扛鼎作——《天幕杀机》。
早在2008《量子危机》上映后,克雷格时代的007就曾难产过一次。
直到名导萨姆·门德斯接棒,才计划在2012年,于007诞生50周年之际,来次庄重的献礼。
于是《天幕杀机》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低调亮相,随即惊艳了全世界。
对于007系列来说,《天幕》是个完美的续集。
故事很简单,97年香港回归前夕,M夫人麾下特工席尔瓦一意孤行黑入中国系统,惨遭M大义灭亲。
于是韬光养晦多年,密谋刺杀始乱终弃的M夫人。
但剧作编排上,无论壳子还是里子,在对过去有所承继的同时,还能开启崭新篇章。
先说里子。
《天幕》之前的007,大多以欧美价值观播种机的身份存在着。
每一部都有一个假想敌,且往往是意识形态对立阵营。
007自始至终,都是个特别爱聊政治的商业IP。
《天幕杀机》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但比起过去,它关心的却是大英自家的内部矛盾。
一言以蔽之:后冷战时代的英国,还能支棱起来吗?
反派席尔瓦所代表的正是日不落余晖下的遗老遗少,面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窘境,实在咽不下那口气。
而M女士所代表的,正是垂垂老矣的英国,摆正了国际地位后,只得乖乖选择妥协。
席尔瓦的作恶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抱着M玉石俱焚,让如今的大英,殉了昔日的道。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首衰败帝国的挽歌。
同样是聊政治,但比曾经的“自大”多了些“自省”。
而在真正正视了英国的衰落后,片中那颓唐迷茫的气质,恰恰切中了英美观众的G点,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史上公认最成功的007作品。
而在壳子上,《天幕》也做到了旧瓶装新酒。
M的秘书钱班霓,曾是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性符号。
每一代邦德都曾与她调情,以显示独有的男性魅力,且从未给过交代,堪称系列最惨邦女郎。
这是对办公室恋情的极大意淫,放在今天妥妥是不合适的。
而《天幕杀机》中的新版钱班霓,依然在与邦德调情,但却加入了更多独立意识。
比如枪法了得,偶尔出个外勤;也会反客为主,搅得邦德心痒难耐。
但总体上,她与邦德的关系,被定位成了男闺蜜,颇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
这样的处理,即便是继续保留调情桥段,也能让时下观众看着舒服。
而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有片中对中国的定位。
赛博质感爆棚的魔都,彻底洗刷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俨然是十分客观的呈现了大国崛起。
这一切,都是基于《天幕》里的英国,将中国视为了一个可敬的对手。
如果你不清楚,对于007系列来说,怎样才叫真正的自反,看看《天幕》就足够了。
然而《天幕》的优点,同样是《幽灵党》和《无暇赴死》的问题所在。
它们回到了娱乐至死的套路上,甚至让邦德成为了速激色彩浓郁的“家人侠”。
邦女郎的编排上,极力迎合市场;政治元素也不敢提,非让恐怖主义当了万金油。
然而这些新方向,换成任何特工都能成立,却偏偏不像詹姆斯·邦德。
不得不说,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道路拍下去,未来的007也将失去它的原初魅力,沦为毫无记忆点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
《无暇赴死》的六年难产,或许也是未来困境的开端而已。
因为这个很难做好新老平衡的超级IP,没人敢接。
总而言之,或许《无暇赴死》对克雷格来说,是个好的结局;但对于整个系列,又像个暧昧的收尾。
这不仅是单纯的一部电影,它所体现的,是一个甲子的功过。
导演凯瑞·福永与克雷格未来会好吗?
难。
当全世界都在颠覆男权思维时,美苏冷战的硝烟也渐渐消散,此时的007,或许真该被留在博物馆。
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却无法融入下一个时代。
但无论如何,59年来,007对于世界电影工业的推动与引领,也值得我们缅怀。
一切的一切,就像《天幕》中,M女士吟唱的诗篇一样,充满着英雄迟暮的背影:如今我们已力衰,全无往昔风采,历历往事如烟,岁月如霜,命运多骞,长使英雄气短,然豪情不减,我将不懈努力,求索战斗到永远
首发于“第十放映室”作者本人转发请注明出处
(评价观察:根据我个人观察,女性观众对无暇赴死普遍满意度较高,男性观众相对没那么满意,资深观众则是只认布鲁斯南,罗杰摩尔。。。
)对于很多人而言,从他们有记忆开始,克雷格就是007了,他们对克雷格的007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而我最先接触到的007则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007,那是一个帅气优雅的翩翩绅士。
06年克雷格刚开始饰演007时,外界普遍不看好他,觉得他不够帅还有点土,是个糟糕的人选。
当时还留着长发的他确实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帅气,直到有天狗仔队爆料了克雷格夸张的胸肌。
大家才开始认可他,觉得这家伙完全就是个杀手,从此克雷格开始红得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如今,克雷格已经快要54岁了,让他演出比《007:大战皇家赌场》更劲爆的动作戏很明显是强人所难。
《007:无暇赴死》是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007电影。
如何让克雷格系列007电影收场,成了万千影迷瞩目的事情。
但很遗憾,他们搞砸了。
无暇赴死,只因话多。
没有特色,尽显疲态。
我从来没想到克雷格的007电影,也会沦为预告片即是最精彩部分的烂片样子。
其实对于007的大部分粉丝而言,剧情刺激精彩,细节处出人意料,把007拍帅,把邦女郎拍性感就足以。
有人可能会批判说这样没什么营养,但是管他呢?
反正老子喜欢。
然而本片除了五年前的部分拍出了点感觉,大桥上死里逃生,摩托车惊险飞跃。
五年后的主线剧情处理,在繁多的台词对白面前,垮得一塌糊涂。
值得一提的是,新任邦女郎虽然出场短暂,但是表现得干净利落的同时又有些呆萌可爱,挺不错。
《007:无暇赴死》最大的问题就是反派外强中干。
看似拥有很多高科技却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007一枪干掉一个小学生也就算了,就连森林中的飙车戏都显得如此轻而易举,007连枪都没开就干翻了敌人N辆路虎。
他们抢劫生化武器的时候武装到牙齿,怎么抓007时就只会开车了?
拉米马雷克作为Boss反派,带个面具初看起来挺吓人的,还把自己的基地整成枯山水,好像一个狠人似的,其实没有太多威胁,完完全全工具化。
还有邦德的007称号被新人特工占用,当两个人同时出现在军情六处的时候非常尴尬。
邦德对她说谢谢你,007时,真是尬得抠脚。
妥妥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既视感。
难道没有既保持克雷格的英雄气概,又让他在银幕上戛然而止,轰然退场的方式吗?
非要把克雷格拍出老态来,这种收尾方式真的很糟糕。
再说新任007,完全没有拍出任何优点,颜值不行也就算了,身手也不怎么样。
如果新任007比詹姆斯邦德更体现出年轻的优势,那么大家也可以接受老邦德退休,但是就这?
对于克雷格来说,最重要的007作品是大战皇家赌场,最好看的则是大破天幕杀机。
他抱着vesper在浴室里的那场戏,喝了毒酒差点挂掉那场戏,塔吊抓捕那场戏,忍受麦子叔抽蛋那场戏,和哈维尔巴登的椅子对手戏,从阿斯顿马丁弹射跳伞那场戏,火车上中枪坠落那场戏,。。。。。。
感谢克雷格,曾为我们带来那么多让人终身难忘的电影画面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James Bond电影,尽管这部影片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我们再也无法去期望主创们再拍一部续集了,下一次迎来的是第七任007,个人觉得第六任007赋予了不同意义,007只不过是他的代号,更注重James Bond的内心世界。
拉米•马雷克饰演的Lyutsifer Safin形象很到位,整体化妆的效果让人一看就很惊悚,但影片对反派的呈现仅此而已,他的行为完全混乱,又是一位要摧毁世界的人,反社会人格,与Bond很长一段对话也没说清楚他到底是要杀了Bond还是杀了Madeline,只知道两人都是悲情角色,父母双亡,选择了不同道路。
如果他是用死亡来逼迫,利用这些生化武器来赚钱,病毒散播到全世界不就白费了,这相当于亲自把Bond送过来摧毁自己的计划,如果还有一部电影我都看见一位更大组织的幕后黑手看见Bond死了沾沾自喜。
其实影片开场对我来说比后面更精彩,蕾雅•赛杜饰演的Madeline回忆过往面具男的现身,这一段的镜头压迫感很强,开场在意大利的追逐战看的时候目不转睛直到结束, 电影片头配上之前已经出了很久的Billie Eilish同名曲,给人带来一种角色的沧桑感,毕竟丹尼尔真的老了。
这一部里蕾雅•赛杜一如既往的正常发挥,常见的哭戏再次出现,Blofeld的陷害成功让两人分开,接下来电影的发展就是让主要角色都露面,日常登场的美国特工Felix来个结束宏光,Q、M先生、Eve、Bill老朋友登场,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Paloma再度合作客串,枪械、打斗确实训练的很迅速,这一部除了夫妻以外终于没有调情,我没看过其他任的James Bond,因为女性角色总是死的很惨,各种夸张的高科技,而这一任至少四部都不一样。
新任007Nomi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她也不叫James Bond,每次下一任都相当于重启宇宙,起码把丹尼尔•克雷格版本中的后续交代清楚了,有问题可以等明年下一任公布再说。
这次幽灵党被灭感觉太草率,俄罗斯科学家两面派不出意料,独眼龙和罗根作为小弟也就是镜头比较多而已,没有太大意义,最多害死了Felix,M的大力神计划让我一度以为又与内部挂钩,结果又突然和好了,当年量子危机重复的问题又回来了,MI6自己制造的DNA病毒被盗取。
剩下的剧情看过的人应该都明白,反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Bond永远无法与妻女见面,不然就会将纳米机器人的DNA病毒传播给两人,所以才选择一心赴死,而其他国家来的飞机也没了音讯,皇家海军直接炸没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化学武器在基地的水中可以把人瞬间腐蚀,把基地炸了,那这些病毒不会流入大海吗?
这个007宇宙的结局确实悲剧。
作为终章最后角色的谢幕情感渲染到位了,虽然前面的剧情有许多问题,更多是情怀。
The proper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in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
虽是谢幕但逊于《天幕》皇家空军、海军出镜好评看福永的审美,非常期待《空中英豪》
这个007太老了
看到没空去死,还以为有多紧凑多激烈,结果剧情拖拖拉拉夹带着煽情160分钟,时间充足地去死了。
007 系列要想办法重生了……不然再这么拍下去,我就把 007 和碟中谍彻底搞混了……(不要招惹高科技单身狗,不然他有一万种办法让情侣们生不如死)
开头Bond骑着小摩托嗖地90度爬上山城仿佛吴京附体;女特工娇憨又性感,打戏太养眼我疯狂爆灯;中后段开始冗长,坐得屁股好痛;结尾过于抓马,面具人死前最后一击竟是硬要拆散苦命鸳鸯,惦记着这些情情爱爱的,作为本片大反派,格局也太小了!
阿汤哥的《碟中谍》和克雷格的《007》是现如今大银幕上仅存的两个系列特工动作大片了,今年之后,只能期待阿汤哥继续发光发热了……
怎么说呢这些个美国大片好像不会写台词了一样。。。
真的好差,又臭又长,冷战时期的产物放现在看怎么也不合时宜,邦德从风流特工到照顾家人的人设改变也是时代心态变化的反映。不过观众被特工拯救世界、做任务的同时欣赏异国风光的老套模式喂养了几十年,现在再喝旧酒还会觉得口味好吗?更何况反派智商还那么下线,好不容易活下来把家业做大做强,最后似乎只为了拱手相如给007让他去摧毁一切似的。所以把007写死挺好,就这样吧,这系列如果想要重启需要重新设计了
谢谢了007太不是我的菜了。lea我真是烦死了,演技怎么还是那么差,感觉每个画面都只是在找光 和觉得自己好美,errrrrr。女儿长得不好看也就算了,演的也不知道是什么鬼,永远一副呆脸,出现一次出戏一次,说她perfect怎么让人信。反派见谁都要攀个相似,动机也莫名其妙,最后好好的不去卖货,一个人跑上来给他下毒,想啥呢这倒霉孩子。从头到尾都老套,邪恶科学家一定是俄罗斯的,黑人女性是厉害的陪衬,英美仍然是爸爸什么都不用交代就炸人日俄也没掰扯清楚的岛,errrrr。哦还有dna当武器这回事大概早就不只在电影里了,能不能不要跟风去找来历不明的公司做检测…
这个剧本真是太庸俗了,制造绝情散的反派棒打鸳鸯感觉是武侠片里的剧情。美女都是走马灯工具人,古巴大美女打完就消失了?风景也乏善可陈,挪威那么美拍出来就这? 唯一的亮点是终于给Q摆正了取向,茶具加蒸笼深得我心。
又臭又长。邦女郎依旧是个花瓶。
要谢幕的电影很难编 这部就编的有点烂
都睡着了忽然脑洞大开,如果玛德琳是象征台湾,萨芬这个狰狞的人岂不就是漂亮国!
这故事有逻辑吗? 邦德先和CIA打MI6 再和MI6打反派 反派仇都报完了 幽灵党都团灭了 反而突然变身灭霸了? 邦德不能再接近人了就干脆一心求死了?
太长了 真的。但你确实可以相信凯瑞福永,打戏的镜头真是漂亮(我这么说,但也能预想到上映应该很多人反而不觉得好。因为我说的是“镜头漂亮”)。但文戏实在是……别扭,剧情推进工具罢了。(凯瑞福永=莫名的日本元素;007系列=广告植入大片)
看的很感同身受,邦德一个打工仔,他想要休息,但他休息的时候只会感到空虚,他只有死了才能停止工作
当丹尼尔克雷格的詹姆斯邦德,对大家说出「向我开炮」然后「在烈火中永生」的时候,我在想:要不是碧梨的主题歌和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安娜德阿玛斯,给一部007打一星该多尴尬啊。
看完这集final,再读上次《幽灵党》时自己的评论“不太喜欢这位法式邻家风格的邦女郎,感觉不适合007,居然还牵手了……不知道下集会怎样。” 嘿!嘿!!!本来这次开头看得很激动幸福,结果蕾雅那角色回归之后就开始垮,居然来了family ……太崩溃了!惊鸿一瞥的古巴邦女郎戏份少得可怜,谁要看与克雷格毫无化学作用的法国村妞和痴呆女儿哭哭啼啼啊,讨厌死了!还有那个丑嘟嘟!!会引起外交危机的岛,居然还这么轻易就炸掉了,哈???女007这角色也是十分莫名其妙。没有别的代号了?非要用我们007???!题材倒是蛮应景的,生物武器。唉,回头重看十遍《皇家赌场》洗脑子吧!(IMAX 2D
格雷格是好的,赛杜也是好的,古巴小姐姐也是好的,汉斯季默也是好的。但是合起来真的不行。
当邦德有了家庭,有了软肋… 人至暮年,都必须要留下些什么吗?虽然很有人情味,但这可不是以前既潇洒又耍酷的邦德。我很讨厌那种讲着人生大道理企图把自己跟普通人拉平的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