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超预期的好片子,虽然也谈不上杰作,但因为这种惊喜,还是不由分说打上五星。
几年前看导演的《耳朵大有福》,就感觉到一种国内电影难有的独特情绪,当时也看出导演在杂耍上的大胆和很强的控制力。
一顿饭后,范伟表演下主导的情绪也急转直下。
感觉很陌生,说不上好坏。
今天这部《钢的琴》,从一开始刻意营造的构图,和构图下协商离异的两人,就吃了一惊。
分明是进入了罗伊.安德森的荒诞天地,大烟囱下,即将告别的两人,以及即将告别的烟囱自己。
和罗伊.安德森一味追求审美孤独感不同,因为烟囱因为离异,电影有着明确的主题:对工业时代的难舍,对眼前幸福的抓牢。
有人在豆瓣上说,片子有着库斯图里卡气质,这的确是显在的。
既然主角在荒诞的时代,置身业余的乐队,那就自然成了鞍山老厂区的一支马戏团。
葬礼、婚礼,三套车、喜洋洋,乐队的出场是疯癫的;追逐、挑架、爆破、出炉,被各种音乐铺就的情节也是闹腾的。
而导演显然找到了马戏和酒神精神到达中国的良好软着陆点,节奏过瘾,情绪饱满。
和《耳朵大有福》一样,电影依旧有着急转直下的情绪拐点,只是这次一直藏到了影片最后二十分钟。
或许是决意停造钢琴后,或许是烟囱爆破后。
这番急转让我有点不能适应,而配乐并没伴随其陷入安静甚至沉默,反而依然无比热闹,这最后的一些段落,也因这种不对应情节脉络的持续热度,而变得印象模糊。
总之,在俄国摇滚和卡门舞曲中,一架钢的琴被起重机掉到女儿跟前,最简单的练习曲缓缓而出。
这是一番不甚真实却实在动人的告别。
好的电影有三种,一种是向观众生动地展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种是向观众描绘一个他们非常熟悉的世界,从而让他们获得共鸣;第三种则是带领观众探寻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世界,却在里面发现了自己不曾发现或者一直忽视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就存在于观众的内心世界里。
钢的琴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三种。
我来自东北,从电影的开始,里面的画面就和我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无缝衔接。
在灰暗的天空下,笼罩着那几年灰暗的东北。
我们这个国家,曾经效仿那个已经解体的红色帝国,而东北则是我们这个国家中效仿的最像的。
和那个红色帝国一样,东北曾经享受过大工业时代communism式的辉煌,在巨大,火热,钢铁,坚硬,集体,纪律,统一,朴素等等这些关键词的定义下社会,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那个时代里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然和世界突如其来而又虚无缥缈的自信,这种美感代表了我们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进行征服和控制的内在欲望,这种美感也代表了我们对于往昔传统的一刀两断和平地再起,最后,这种美感是建立在一种有意识无理性的群体无知状态之上。
可是这并不是东北的全部,在这种看似机器一般的美感之下,在人群当中,在轰鸣之外,也孕育着一种反机器,反工业的美感。
人与人的关系不光是同志之间的阶级感情,最朴素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男女,仍然像结实韧性的蔓藤一样穿插进钢铁机器的缝隙当中自由的生长。
人们热爱歌唱和表演,热爱诗歌和朗诵,男人爱漂亮的姑娘,女人喜欢帅气的小伙,特别是在机器生锈,厂房失修,道路破败,大厦将倾的时刻,人们仍然在焦虑中寻找着幸福。
在东北,快乐的成本很低,几瓶本地的啤酒,一顿街边的烤肉,或者是,孩子去他奶奶家了。
对了,孩子!
还有孩子!
孩子是什么?
孩子是所有的希望,孩子是 所有这些幸福的寄托,孩子是在灰暗的太空下永远不会熄灭的蜡烛。
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状况非常贫困的条件下,父母只要有可能,仍然会将子女的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教育不光局限在学校的正规教育,还包括了要花费更多金钱和物质的才艺素质等等。
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和家庭的命运,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父母的唯一选择。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陈桂林和他的前妻,以及秦海璐都是高度统一的。
然而,一代人只能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也只能有一代人的能力。
多年严格的计划经济训练,已经剥夺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在自由市场中生存的能力,所残存的生存技能也是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所根深蒂固的手艺换饭。
工人阶级过时的自豪感往往成为了阻碍他们突破的最大羁绊,使得他们只能在追忆往昔荣光的同时无力的等待奇迹的突然降临。
套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个词就是,他们都已经被制度化了(institutionalized),每个个体都按照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塑造,成为一枚合格且专用的零件,当机器本身出现故障,甚至散架崩溃的时候,每一枚零件都仿佛是拥有着巨大的价值却毫无用途,这也是为什么马恩精心构筑的劳动价值论体系在浅白的市场机制面前显得那么的狗屁不通。
从宏大的层面解决东北的问题,不是我们有能力讨论的问题。
从个人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却有看似简单的路。
我所知道的一个东北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离开东北,跑到首都去,跑到上海去,跑到广东去,跑到江浙去,跑到发达沿海省份去,跑到不是东北的地方去,正如他们的祖辈前赴后继的跑到东北去。
然而这看似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却有着绵延不绝的后续影响。
当一个东北人跑到外面的世界,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格格不入,当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处事的训练与新鲜世界的游戏规则发生矛盾时,特有的东北人的自尊和执拗就往往会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挤压的更加逼仄。
在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传说中,东北人不光面对着周围善意的赞许,也蒙受着自己与外界的疏离,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外界的不信任和猜疑。
或许只有东北才是最适合东北人居住的地方,那里几乎几乎几乎就是天堂,至少天堂可以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那一年我们除了GDP什么都有。
贫穷的爸爸要为了女儿做一架钢琴——多美好的念头。
电影制造奇观与美梦,使其跃然于银幕之上,着实动人。
但空有念头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像电影里一样,制造一架钢琴,得搭伙找人,材料,术业专攻,分配,连带做饭……一个也少不了。
念头固然好,但过程百般辛苦,孤独,无法言说,打落牙自己咽……最终才成就一桩美事。
我知道这部电影有个好念头。
在一个没有是非与良心的国度,它的视角与勇气可敬可佩(说这部电影在当下中国是可贵一点也不过分)。
但,电影的过程远没有念头那么可人。
虽然材料一应俱全,剧本和演员都算是一流,但掌勺的将菜捣得四分五裂,虽然尝着还有那味儿,但菜早已不是那菜。
看看《钢的琴》中后段剪辑的那种仓促,情绪未完已经赶趟儿似转场的忙碌,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音乐,根本不给你任何沉浸思考的时间。
这部电影早已经偏离自己的念头。
如果它是奔着温情去的,这时已经是滥情(如果不是因为那个滥情韩国导演郭在容的话);如果它还想触及一下所谓的时代痛楚,现在也不过就是隔靴搔痒。
黑色幽默与镁光灯打下的那一束束光,连带那些忙不迭跑出来的音乐,在商业片里看着肯定节奏明快美轮美奂,而在这电影里,也不过浮躁二字而已。
我当然知道张猛是个好导演,不矫情的说,在中国导演里,能文以载道地看到他难得的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和同情。
但他对于电影语言的短板也很明显,《钢的琴》更是在节奏上失衡得厉害。
电影当然可以谈主题先行,可以谈中心思想。
但念头可贵并不可能就让电影本身跟着高贵起来。
结尾那架钢琴做完之后,工厂里的大吊臂吊着它在画面中缓缓运动。
突然间整部电影的节奏都慢了——这才是应该属于这部电影的节奏之一,希望营造一种沉稳内敛,希望在生活表象下直指人心的力量——而现在不过是感受到了表象而已。
《钢的琴》算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而现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中很多连“电影”的称谓都够不上。
文艺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处境堪忧,所以我依然愿意买票支持,并推荐大家去戏院,因为它的难得。
但一切不代表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对一个导演而言,肯定固然是好事,而过誉则如揠苗助长一样没有什么好处。
毕竟这才是张猛的第二部电影,当虚浮的荣誉涌来的时候,票房的惨况会被暂时忘记,而再好的念头也会变得不理智起来。
如果不了解幕后消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钢的琴》就是个歌舞片,也是音乐片,反正就像文艺片,还挺好看。
当然了,它也可以是家庭片,还可以是个幽默的剧情片,反正怎么着都讨人欢喜。
然而如果了解张猛的创作初衷,那么你会好奇,为什么《耳朵大有福》跟《钢的琴》都是讲工人,形式上还那么像,答案只有一个:成长环境使然。
张猛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孩子,在破败的东北工业区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后来生活其中。
走在小城街头上,那些接受了命运改变的人们,有的另谋职业,有的无所事事,加上文工团的父亲、看到自造的钢琴,这一切都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正如张猛自己说,陈桂林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星座上会是一样的:白羊座。
那么,把《钢的琴》称为某种意义上的亲历体电影,其实也是行得通。
什么是“亲历体”的电影?
它可以是罗启锐在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把26个英文字母倒背如流;它也可以是锡兰的小镇、河濑直美的奈良、盖伊·马丁的温尼伯,他们的故乡;它还可以是侯孝贤的童年、吴念真的父亲、王童家牵挂的红柿子,海峡对岸,生死两隔。
这一回,它是钢琴背后的工厂,是张猛眼中的东北风貌。
明眼人都看得出,《钢的琴》讲了一大截的父女情深,之后掉头一转,猛地扎到了工厂里去。
那帮临时召集起来的朋友,关心烟囱何去的工人们,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被称为共同命运的东西。
那也许不会是他们的一生,但至少,是一个阶段的生命,就像埋在内心深处的记忆。
在电影以外,张猛是东北人,王千源和秦海璐也是东北人。
他们一帮人都从中央戏剧学院出来(在片中也看得见剧场舞台的影响),大家交情摆那,一起排练,开工起来就跟片中造钢琴一样,各司其职,简单熟练。
过去的这些年,秦海璐动静全无,今年一下子出来俩(《钢的琴》和《到阜阳六百里》);王千源演着电视剧,默默无闻;张猛埋头跟剧本猛干,他们都不是舞台上的风光人物,只能归为背景。
从这点来说,《钢的琴》又是不折不扣的小片,光彩全无。
唯一有点噱头的,大概只能说是男配角田雨了,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好听——他是汤唯的前男友。
当汤唯愈发的人见人爱,一删戏便引发满城风雨,田雨也只是偶尔被翻出来,不经意被提起。
他在《耳朵大有福》里演了偷情的姑爷,在《钢的琴》里名叫王抗美,这也是范伟在《耳朵大有福》里的角色名字,然后也还是有偷情桥段。
这相似细节,同一个人名,用张猛的话说,是相同人物的不同阶段,被某种共性串在了一起。
可见,踏实做事,低调做人。
《钢的琴》没有上天垂怜,更没有意外好运,它只是集体劳动的辛苦成果。
当某些内地导演忙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行使投机之实。
我们要庆幸,张猛选择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满感情的工厂和城市。
哪怕他站在破败的工厂废墟,也比自称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的货色要高大,值得我们去尊敬。
因为,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和创作者的尊严,没有背景关系,没有哭哭啼啼,没有任何下作的自我炒作和自命不凡。
正因如此,很多人跟我一样,不遗余力去推荐《钢的琴》,希望欢笑和感动能带给每个人。
用朋友的话说,这样的片子要是进不了院线,那中国电影是真的没希望了。
好消息是,七月中,它就会奏响强音,穿透这个时代的浮躁。
【玩家惠 专栏】你所不知道的《钢的琴》:Q:那架“钢的琴”能出声吗?
A:很多人想知道的问题。
能,但是声音很难听,小元的弹奏是后期配的。
Q:电影院里的影片叫什么?
A:导演自己也不知道,就从电影院拷贝里随便翻了个,有开枪画面。
感谢考据迷八旦同学,《皇家飞凤》http://t.cn/aOYGHR (第21分开始,中枪的是太保,“我送你去见你老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84541/)ps.门口左侧有张电影海报,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Q:配乐这么满,到底是有多少?
A:要的就是“走在马路上的嘈杂感”(张猛语)。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BGM在内(像淑娴给陈桂林钱,隐约听得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总共大概有三四十首(http://www.douban.com/note/157982157/)。
这其中,人气最高的可能是《Skoro dembel》、《心恋》等几首。
Q:陈桂林妻子口型不对……A:那就是韩国演员,叫张申英,电影韩国人有投钱。
相比这个院线版,第一个版本的口型还要不对,重配过的。
现在版本的配音演员是车晓,在《非诚勿扰》里饰演“性冷淡”。
Q:好像总有一些情节疑惑和剪辑失误A:说好不造琴,又突然造起琴——因为大烟囱倒下了;胖头的女婿?
——他们没结婚,只不过电影院后面马上接了一段婚礼,造成了一些人的混淆;老爹怎么就挂了?
可以结婚了怎么不结束——好吧,这些都是电影后半段的各种问题。
……待续
谈到自己饰演的陈桂林,王千源说,他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
那么大的个子,非要骑个小摩托车,到处乱跑。
那看起来就很不合适,有一种错位的感觉,更准确说,是荒诞。
由此发散开来,《钢的琴》就是讲述一群跟不上时代的人,不愿干的王抗美、怕丢人的二姐夫,他们都跟陈桂林一样,被时代所抛弃。
光阴荏苒,它也出现在主人公的突然感慨里:这时间过得真快,那谁刚走的时候,厂子还没黄。
不明的未来,那是结尾的画面,一边是造完钢琴的工人,一边是衣着光鲜的前妻,双方都在听,却好像僵在那儿,背后的对立意味不言而喻。
用张猛的话说,他依然在延续《耳朵大有福》的探索,关于大时代变革里的工人命运。
拍《钢的琴》,就是高于生活的记录,不想他们被遗忘。
同理,许多人的赞誉事先张扬,要的也就是电影不会埋没在拥挤的档期里,不被遗忘。
这不是站队伍,不是好或者坏、吹或者黑的问题。
回到《疯狂的石头》时代,无数人同样大喊不要捧杀,结果,宁浩后来并没被民众捧杀,他的《无人区》是直接被扼杀。
《钢的琴》有不少缺点,音乐太满、转场相似、后半段情绪不对。
然而面对强大的怀旧情怀,辅以段子幽默和风趣对白,可以说,影片优点完全盖过了缺点。
张猛使用了不少破坏性的构图,像开头的夫妻决裂,一边对话,人头各甩一边,很不和谐;中间胖头爬烟囱,画面就定在那里,没有跟上去的意思,相当意外。
在很多时候,当人物已经出了画,镜头就停在那儿不动,深情地注视着背景物——也就是工厂。
当烟囱被爆破、当工厂变成废墟,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在歌声里重现。
如果明白这一层,要理解《钢的琴》,理解电影的情感,其实真的很简单。
固然有人要说,这背景物怎么可能比人重要,那不是摆拍么。
在我看来,在人物鲜活的前提下,《钢的琴》所出现的背景物充满了魔力。
炸鱼的小河滩,落日余晖下的铁路桥。
车队出发时的小城风光,破败昏暗的电影院,桌球室的混混少年。
这些东西看上去,确实比人物更具有情感。
毕竟要说回来,空镜头里都没有生命,凭什么在别人那里是大师相,在《钢的琴》就变成了多余的东西?
非要较劲去说,我恰恰喜欢它的多余。
多余的满溢的配乐,多余的歌舞和投下光来的舞台,看似多余的大狼狗和嗑瓜子的东北大妞,它们会带来一种鲜活的生动。
在更多人看来,他们会觉得这般高度风格化的作品,恐怕观众会接受不来。
固然,奢望中国观众像苏联人民那样去支持塔可夫斯基,讨论《镜子》,这有点不现实。
然而,《钢的琴》可以是另一面镜子,你可以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但是,你总该去照照镜子,看看以前的面孔,现在是什么模样了。
或许有人千疮百孔,原地打转;或许有人富得流油,走得加快。
在我的父辈身上,他们遭遇破产,无力应对变动,同样是跟不上时代的人。
于是面对过去,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脚步,认真一回,思考思考。
面对种种不如意,《钢的琴》没有常见的怨天尤人和一把眼泪,它用难能可贵的幽默和不知所以的乐观去愉悦观众。
也许,它拼命地唱啊跳,要的就不想被遗忘。
【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19/content_254721.htm?div=-1】
共有十年以上的青春,在加工金屬的工廠裡度過,視角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
刻薄之處,還請多批評,多見諒。
看過電影,克制住了自己的評論欲。
冷靜三個月後,聽聞金馬提名時,正和一幫子老東北軍工廠出身的大哥們在大排檔裡喝酒吹牛。
把這張盤送大家傳閱,等待他們的評論。
大哥們很快給了我反饋。
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前,大家就都知道:國產貨,質量比較差。
但普遍認為是:總有一天,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會提高。
誰知道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一直在下降。
從牛奶到樓房,無不如此。
為什麼?
因為相信沒校驗的爐子,憑感覺就能出熱處理製程工藝;相信機床設備沒有電也能開;相信天車不保養也能吊重物;相信操作員可以站在天車吊物垂線下泰然抽煙;相信配鑰匙比修琴軸更牛B;相信憑一個大俠+一本密籍+重機加工手上活兒的經驗+一堆廢料就能實現流水線上千個工時的生產工藝;相信雞爪瘋就等於表演彈手風琴;相信為了能文藝一把,玉米穗也能當胸毛貼……文藝創作原來完全和煽情劃等號。
沒有寫現實的,更沒有超越現實的,只要能胡說八道就行。
制片人和導演都沒想到,一部從編劇到殺青總共不到一個多月的粗制濫造,竟然可以炒得這麼火。
幾萬幾十萬工科院校本科畢業生競崗工程製造行業不如專科生沒人過問;幾十萬上百萬工廠下崗/農村待業的漂亮女孩子迫於生計當小姐沒人過問;幾百萬上千萬缺乏工業常規技能的青壯年產業工人流離他鄉沒人過問;幾千萬上億青少年受的教育不包括基本生存常識沒人過問;假醜惡,為什麼“假”排第一?
沒人過問;倒是一包情節虛假表演蹩腳的精神鴉片,一群人吸得起勁,喧嘩叫好,社會被忽悠得挺和諧。
「世說新語」有:“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作一驢鳴。
” 這就是文藝和二B發生聯繫的奇妙時刻。
人群如摩西過海,瞬間被分為兩大列:普通青年,和非普通青年……我們這個民族的魂呢?!
有位大哥還給了我一張盤。
上面有一段,講1910s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的紀錄電影。
那時候日本在工業上比英國、德國還要落後幾十年,但在用心追趕。
老實說,今天的中國製造業,比那時候的日本還要落後至少十年。
中國的電影業呢?
醒醒吧!
大哥總結說:Gangdeqin,沒他媽一個是在工廠長大的。
日本鬼子、德國鬼子,給他錢都拍不出。
不是活太糙,而是忒TMJB扯淡!
`•.¸¸.•´¯`•.¸¸.•´¯`•.¸¸.•´¯`•.¸¸.•´¯`•.¸¸.•´¯`•.¸¸.•´¯`•.•´¯`•.¸¸.•´¯`•.•´¯`•.¸ ><((((º> PS: 王粲死的時候很有文名,國家煮席曹丕好文藝調調,曾經把王粲和其他六位相提並論,史稱建安七子。
於是曹煮席親自去吊喪,這就好比某寒死了的話僅掏去吊喪一樣(我呸呸)。
可人家王粲平生寫的都是什麼“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曹丕身為軍委主席,他要歌頌這個,不是大耳光抽自己的臉麼?
於是他忽悠大家說:“王粲吧,沒事喜歡學大毛驢叫,你們不妨一起學驢叫,送他一程。
”曹大大這樣一說,底下人頓失滔滔,啊哈啊哈的叫成一片。
為了文藝,不惜二B,且還是裝出來的。
2010年底,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我在金鸡百花影城看了《钢的琴》。
这第一遍,虽然放映画质糟糕,但是喜欢不减。
今年五月,金宝汇百丽宫,我在影片的北京首映式上看了第二遍,还是喜欢。
其实在去年那会,我对《钢的琴》期待不高,无非刚好看过影片跟《观音山》在东京获奖消息。
中国演员一举包揽了影帝影后,相当罕见。
然而半年过去,当《观音山》寻觅到了合适档期,创下文艺片发行奇迹,《钢的琴》还陷于后期制作的麻烦。
总之,就像片中那架需要众多零件、千锤百炼的钢琴,好事多磨。
现在,它慢慢积攒着口碑,露出了刚硬却又柔软的一角,准备奏响被这个时代遗忘的声音。
与此同时,围绕电影的改名风波终于暂告段落。
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改,伤筋动骨不说,此举无异于损害作者和作品的完整性。
最致命的则是,《钢的琴》本是异常简单的词组结构。
多一个的,多了想象空间。
另外,片名恰好对应了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
女儿问父亲,想听什么。
父亲答,越简单越好。
所以,急功近利的改动显然会导致曲解,沾带商业气的名字更会变得乌龙,背离故事本意。
影片讲钢琴,一架钢结构制造出来的钢琴。
原因是父亲为了挽留女儿,他需要搞到一架钢琴。
正如有人怀疑剧本的合理性,原因正是因为事情太简单了。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父亲去钻牛角尖,怎么会有一群人还愿意无偿帮助挑战不可能,可这就是《钢的琴》。
它的简单造就了它的不平凡,它的不可能成就了它的奇迹。
它在人人能知的父爱当中,浸泡上了更为深沉的东西。
当然了,简单不等于偷懒,《钢的琴》看似简单,又能经久回味。
跟简单相对应的,导演张猛将一个简单故事给复杂化表现了。
他把从小到大所了解到的的艺术形式运用到了电影之中,在文工团的父亲、俄罗斯的手风琴音乐、中戏时代的舞台剧场乃至是走在街头小巷听到的歌曲,他把耳濡目染和影响触动,统统安放到了电影当中,越多越好。
于是乎,以音乐为例,很多人会觉得,《钢的琴》音乐太满,满到就像它的歌舞音乐形式本身,这在华语片里也是不大见着的。
当然,几乎也有同等多的人会觉得,电影很好地利用了音乐,控制和调动了节奏。
看完电影,就好似听过一场奔放热烈的音乐会。
立足于亲情、爱情以及友情,《钢的琴》以喜代悲、苦中作乐。
电影的焦点物体是钢琴,然而钢琴还有一个生产制造以及放置的背景,那也是片中反复出现的视觉母题:工厂。
《钢的琴》里东北小城的风貌相当真实,并没有因为虑及影像风格的需要,进行美化修剪。
电影里有衰败的工业区,空旷的厂房,也有不知何去何从的人们。
从地域背景上,它连接了王兵《铁西区》,在广袤的时间字幅里,随便划下了一笔。
在个体情感上,它又跟姚宏易的《金城小子》不谋而合,造一架琴,画一组画。
张猛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设计,没有一上来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各要素。
他怀念那个时代的人,怀念工厂,怀念人与人的情感,但是他不明着说,只是让一群人去合力造一架钢琴。
这架“乐器之王”的背后指向了组合在一起的工人和集体,同时还暗藏了更深的情结与信仰。
从个人到群像,从个体到时代,《钢的琴》的简单背后蕴藏了惊人的能量。
一边是写实,一边是浪漫;一边是生活,一边是歌舞;一边是压抑,一边是轻盈;一边是刚硬,一边却是柔软。
在欢快气氛中,你却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悲苦。
在酸楚的父亲背后,你又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无所不能。
有载歌载舞,有黑色幽默,你能用心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情义的涌动。
当工厂的巨大烟囱倒下,那就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远去。
主人公陈桂林,还有无数消失在背景里的下岗工人们,他们终究要迎来另一种生活。
而《钢的琴》,它不偏不正,刚好落在了渐进和渐变的过程中。
电影会让观众意识到,不是某个时刻、哪个瞬间,我们以为牢固的生活就一下子坍塌了,那是一个明暗不定的时间段。
开头的葬礼、中间的婚礼,中国人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把红白之事颠倒着来,形成一种相似但又错位的荒诞感。
人活一条命,有理还说不清。
这种荒诞就像《耳朵大有福》里的范伟,当他退休离开岗位,做什么事情都不顺。
一个能修火车的人,面对一辆自行车却无能为力,整个生活仿佛乱了套。
《钢的琴》也在不断制造错位,下岗的工人自个组乐队,有的杀猪,有的开锁,有的出老千当小偷。
偏偏是这么一群人,高亢嘹亮的歌声、曼妙激昂的舞步,他们到底在为谁歌唱,这是生活的镜像还是棱镜的折射?
自制木板钢琴、偷搬正常钢琴到打造纯钢铁组成的琴,在与困难的较量中,人的想象力实现了自我超越。
《钢的琴》也用简单无比的自发行动,完成了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寄托,在完成复杂的情感怀旧同时,影片也实现了电影自身的超越。
片中还出现了有趣一幕,一帮中年人围堵小混混。
他们进入桌球厅,里头还有个破败的电影院,挂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海报,无人观赏的胶片在银幕上跳动。
可能在那里,在另一本电影的斑驳画面前,《钢的琴》不小心惊动了时间的尘埃。
这就像陈桂林一群人,他们在四处寻找钢琴原材料时,一样惊扰了时代和建筑的记忆。
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东西,它们的美与好,真好像被许多人给遗忘了。
【ELLE MEN / 北京青年报】特别感谢奶七、灰土豆、levitating等人对该文的帮助
今天去国贸那儿连看了两场电影,先看的是《战略特情组》,然后又看了《钢的琴》。
看完《钢的琴》之后,我在路上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刚才看了《钢的琴》,在黑暗中流干了眼泪,原来我会嫉妒山西出了个贾樟柯,现在不嫉妒了,终于也有关于东北的好看的电影了。
《钢的琴》中那些东北特有的破败场景我实在是太熟悉了,我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片中的很多细节和气氛都让我情难自禁。
《钢的琴》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它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看上去一点都不闷。
我们都知道,很多深刻的电影都不好玩,很多好玩的电影则不深刻。
而《钢的琴》却是一部又深刻又好玩的电影,它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的某些市井电影,黑泽明的电影的艺术性自然毋庸多说,早已经被夸得天花乱坠了,但黑泽明的电影好玩的那一面更吸引我,他在电影中探讨的那些高深的主题都是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的。
当然我不会说《钢的琴》达到了黑泽明的那种高度,我只是觉得能拍出一部又深刻又好玩的电影真的挺难的,而《钢的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看《钢的琴》的时候,我想起了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这两部电影题材相似,只不过后者既是一部伪纪录片,同时也是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软广告(虽然《二十四城记》是一个软广告,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关于《二十四城记》,贾樟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
”在《钢的琴》中我再次看到那样的画面,剧中人物家中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那些奖状让我想起张胖儿曾对我说她老爸任劳任怨地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几十年,退休的时候得到了什么?
只得到了一堆奖状,还当个宝贝似的都珍藏在家里。
当时我对她说,那些奖状见证了你老爸的青春,只能说他们的骗术太强大了,用几张废纸就偷走了几代人的青春,偷走了几代人的一切。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部俄罗斯电影,名叫《小偷》,也是一部挺深刻、挺好玩的电影,其中的政治隐喻耐人寻味。
说回到《钢的琴》,它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文艺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如果你是东北人,我强烈建议你看一看这部电影,你看的时候肯定会感觉既亲切又心酸。
如果你不是东北人,我也建议你去看一下,我相信你一样会感同身受的。
这就好像我虽然不是山西人,但我在看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的时候同样会感同身受;这就好像在中国,即使是异性恋者,看了王小波在《似水柔情》结尾写的这段话可能同样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他不想回家,但是不回家也没处可去。
眼前是茫茫的黑夜。
曾经笼罩住阿兰的绝望,也笼罩到了他的身上。
”
小谈《钢的琴》影片优点和不足看到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看到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一.《钢的琴》是部好电影,他好在哪?
1.题材优势——小中见大一个电影从无到有,在创作的过程中,题材的选取是最为首要的任务。
《钢的琴》在题材选取上就初步奠定了影片的成功。
一个故事,尤其是公映的叙事剧情片,其题材往往包含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主要事件,也就是常说的“故事核”或者说是“梁子”。
说白了,就是用一句话讲明白电影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钢的琴》故事核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下岗工人父亲为了能监护女儿,想方设法拉着朋友们制造钢琴的故事。
尽管故事简单,但是却较为巧妙。
在故事核心选取上,这首先是一个亲情的故事,同时还包含了家庭观念、友谊、甚至是信仰。
这些都是最大众化的情感,是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并且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的内容。
而主角在整个故事中的动力是父爱,这本身即讨巧,又很具有说服力。
不论什么剧情,只要沾上父爱两字,就为影片营造了不容置疑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无论是对于剧中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还是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可都是成立的。
而在影片的故事背景上,《钢的琴》更具有超越电影的社会性和历史感优势。
那就是影片选取的“下岗工人”群体以及“东北工业基地”背景。
不仅填补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公映也就是“地上”电影的题材空白。
更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下岗工人这一群体在当下观众中并不陌生,因为下岗潮不过发生了十余年时间,数千万的当事人乃至近亿的家庭仍然生活在当下的中国,这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更何况,下岗工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穷而无辜,恰好符合了观众心中同情弱者的思维习惯,使这部影片很容易讨好观众。
此外,影片在大背景和小事件的连接上也较为成功。
由小见大,一个父亲,一组朋友,巧妙的把数千万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工业基地当下的生活状况展现出来。
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单纯依靠大概念夺人耳目。
这种自然合理,使得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就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2风格——苦中作乐的草根情绪在风格上,《钢的琴》也是较为成功的,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选取了在大悲情环境下夹杂喜剧化处理的杂糅式生活流。
纯悲剧一来难写,二来容易陷入你剁手我就自毁双目你再死光全家的“比惨”死结。
而纯喜剧则容易走直奔下三路的闹剧路数。
换句话说,也就是讲述剧中主人公们苦中作乐的草根情绪。
实际上,苦中作乐也是大众电影的万用法宝,喜剧化的情节以及角色语言便于故事展开,丰富的肢体语言也利于角色的表演和发挥,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而悲伤的情绪最容易煽动观众的眼泪,使电影能够感人。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作为一部面向中国当下观众的电影,中国人无论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收入的差异,几乎都活得欠缺尊严、神经兮兮、充满伤痕。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其实也正是大多数国人面对身边环境时所采取的价值观态度。
一部和最广大观众价值观一致的电影,只要不出其他大毛病,至少不会是一部坏电影。
3.叙事结构——经典和类型化的叙事结构尽管影片有着一个较为沉重和庞大的背景,但是其实使用的是一个常见的叙事结构。
即创作者将陈桂林作为核心角色,用其凝结了其他配角,来共同达成制造一架钢琴的目标。
这一结构较为常见,也是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追根溯源,这其实是对古典传说中英雄获得诸神帮助而完成使命的经典叙事模式的发展和传承。
在近些年国内外广受好评的温情电影中经常使用这一结构。
尤其是美国那些市场反应热烈的商业剧情片。
从这角度来说导演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除此以外,创作者为了防止故事单一叙事枯燥,则加出了一条孩子母亲对孩子的抢夺来为角色施加压力制造困难,更铺设出一个背景即政府要炸毁两根烟筒的一条线索来增加影片的群体性和时代感。
影片的叙事容量不多不少,与一百分钟左右的标片容量较为合适。
4.人物——塑造较为丰满真实应该说,观众能否记住一部电影,或者说喜欢一部电影,其人物是否出彩十分重要,尤其是本片这种讲述小人物的状态,饱含温情的影片。
应该说,《钢的琴》在人物塑造上也还算成功。
主角陈桂林的形象较为丰满,其周边的角色也基本勾勒出了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
至少让人觉得角色是活的。
而配角们各自也有着各自的职业,苦恼,这也增加了整体角色的厚度,让观众认可了角色的丰满程度,而不是浮在影片表面之上。
角色们方言的使用也是影片的一个特色,东北方言本身就有着喜剧性,影片中生活化的桥段更为影片的贴近民间贡献不小,也就是所谓接地气、亲民。
应该说,钢的琴的角色塑造基本是合格的.4.视听语言——运用基本得当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部投资不大的小成本电影,其视听语言运用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还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的。
首先是单幅的画面美感。
场景选取虽然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应该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商榷的。
镜头中人物站位、运动也符合了平面美学的原理,构图本身充满了美感,这在国产电影中应该说是较为精细的。
《钢的琴》对于音乐的使用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其配乐使用的较紧,配乐几乎从片头一直紧紧延续到了片尾。
如果说对于配乐是否运用过渡还存在争议,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则是,配乐本身与影片的内容结合的较为合理自然,无论是展现人物状态和情绪,还是展示背景的音乐,基本上都为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增色不少。
也弥补了影片中一些小的瑕疵。
尤其是俄罗斯风格的音乐和经典中文老歌,与环境和剧情连接紧密,本身也具有强烈的表现作用。
《钢的琴》剪辑和摄影也比较成熟,节奏既不快也不慢,和影片的整体风格相适应,镜头画幅也松紧适中,该松的地方为环境流出了足够空间,该紧的地方也不掉节奏。
基本没有国内电影一沾文戏就拖沓的毛病。
5.其他有点——态度亲切、表现丰富、处理含蓄《钢的琴》讨人喜欢的地方,还包括创作者的态度。
按照导演自己的话说,这是给工人阶级拍的电影。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尽管角色处境并不如人意,但导演并没有突出刻画其苦难,而是让其保留着不失尊严的态度。
影片该煽情的地方煽情,例如影片中一群人歌唱怀念战友。
而该收敛的地方也收敛,例如对于陈桂林前妻,前妻的新男人也没有用态度鲜明的批判态势,这就让影片能够贴近角色又不失风度的讲故事。
这在中国电影不是猛捧塑造偶像就是瞎踩咕使劲批判的姿态中,也是较为难得的。
影片的表现手段也较为丰富,例如影片开篇的追悼场景,影片中间的追逐场景,收集木板的废墟场景,改造烟筒的长颈鹿,以及接近片尾的舞蹈场景,这些运用较为大胆,也足够丰富,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也突出了导演和影片的个人风格。
此外,创作者在虚实的表现上也比较合理。
例如陈桂林捉奸的时候一句“隔壁老王”就用较为含蓄而又不失幽默的交代了情节。
虚实结合的较为成功。
二.《钢的琴》还有哪些问题有所欠缺1.叙事节奏存在前松后紧的硬伤尽管上文论述了《钢的琴》在叙事上思路较为合理,创作构想也较为合理,但是应该说,在影片成片后,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其中在情节和叙事上问题较为明显。
首先是影片的叙事节奏有一定问题,前松后紧是一个问题。
开篇导演光顾着让人物出场,多少有些罗嗦,导致了影片后半段有些太过紧凑,尤其是最后三十分钟情节的压缩太大,甚至出现了场景衔接生硬和不合理的硬伤。
例如一场抓胖头女婿,接着接结婚,这就对观众造成了巨大的误导,炸了烟筒和继续开工也缺乏因果铺垫。
尤其重要的是,节奏失衡导致了中心事件——造钢琴被弱化。
总片长就那么多,“砸挂”“包袱”多了,自然情节就显得薄弱,也让影片在应该出现的高潮处显得中气不足。
2.叙事线索单一复线累赘此外,影片的两条暗线,一条是陈桂林前妻对孩子的争夺,显得较为尴尬,要么应该加强这面的描写,强化一下人物的动机,也增添一些困难,要么则略写,甚至不写,尤其是前妻的戏份过多,但是有没有影响到主线“造琴”,现在有些删之可惜添则不足的味道。
另一个烟筒的线索,在这帮废柴大叔造钢琴事件的背后——两根烟筒的去与留也不太理想。
现在影片中的跟烟筒与主线情节的联系太过松散,实际上应该加强烟筒的去留对于角色们内心的触动。
导演似乎也是想表述烟筒倒了角色们才继续造钢琴,但是由于铺垫不足,观众对于这种情感也不会太认同。
倒不如说本来他们要造琴,后来忽然觉得保住烟筒更重要,烟筒倒了伤心过后才继续造琴这样才能体现出主角们情绪和心态。
其他配角的戏也显得交代不足,最重要的是,那些配角的情节和主要情节无关,就让他们在影片中显得累赘,如果删去影片又单薄了。
所以应该增加支线和主线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比如他们抓了胖头女婿强迫那小子造琴之类,观众一看就明白了。
3.角色塑造存在重复现在角色单个人物基本上问题不多,其合理性、逻辑也没有问题。
问题主要是作为群体性角色之间的重叠和欠缺。
可以看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是交代陈桂林哥们们不同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让一群人活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现在看来这些地方处理不够。
首先是角色彼此区分不大。
换言之,次要角色的人物定位并不太到位。
一个人的状态不是设定的,而是依靠其在影片中的表现逆推才能反映的。
简单的说,收废铁的头目,被劳改的小偷,窝窝囊囊的二姐夫,他们江湖义气,凶蛮,窝囊应该是各自特征,可这些还仅仅停留在陈桂林等人语言的定位上,并没有通过剧情来展现给观众。
而且角色之间相互的人物关系网也设计的不到位,在这部电影中,男人间的友谊和矛盾其实也是很容易出效果的地方。
应该说导演还是明显有意图来交代人物关系。
例如陈桂林与王援朝关于女主角的争斗,快手和胖头之间的恩怨,但是这些仅停留在思路阶段,没能在电影中很好落实,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信息的交代手段也没有跟上。
有一些场景信息量交代显得单一和累赘。
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物缺乏变化与成长。
尽管大家都明白,陈桂林造出钢琴并不能赢得女儿,其他人的生活也还会是老样子,但是观众们总是希望看到角色有所成长的,不一定是精神层面,即使是恩怨的化解,习惯的养成,一句口头禅或者一个小动作这样的细节,也会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
总之,在人物和情节上,影片还是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整体评价标准剧情上应该是个三星。
人物上是三星半。
导演技巧在四星。
创作意识在四星半。
视听语言在四星半。
社会意义和题材选取应该在四星半到五星之间。
总的来说,影片应该属于四星电影,但是考虑到电影之外的东西。
给个五星也不为过。
因为这不仅是一部拍给工人阶级的电影,更是拍给每一个在种种困境中坚持活着的中国人的电影。
他们既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姥爷小舅子,更是我们自己。
仅此一点,推荐身边的人必看。
这片子评分很高,也因为推荐,特意看过,我不太喜欢。
故事是超现实的,一个父亲为了给女儿一台钢琴,找到一群下岗的老朋友,在车间用纯钢打造了一台。
后来女儿还是跟着前妻走了。
现实中,这基本不可能,不论是否造的出来,只是造琴这事,费时费力而且不实用,应该不会有人干。
这应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是对梦想的坚持,对过往生活的交待。
整个片子色调暗沉,节奏缓慢,空间狭小,人物面目模糊,我不喜欢。
实在对桂林大叔无语,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把空闲花在制造钢琴这种浮于表面的努力上,很少跟女儿进行心灵上的交谈,还拉上一帮讲义气的朋友跟着一起发神经。相比之下小菊则天天陪女儿一起出去玩,给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安慰,女儿会选谁不必说……从桂林摔木板钢琴的那个情节看,他并非一开始就没有胜算
小菊回来了快手也回来了,来和走都是如此自然。集体有意或者无意识地按手印依然阻止不了烟囱坍塌,也昭示着时代的更迭。小人物的悲欢在没落的东北工业小城里显得微不足道,就像在葬礼上鸣唱欢歌并没人关心。画琴借琴偷琴造琴,一气呵成。最后仪式般钢的琴亮相,不胜唏嘘。东北人感受到见血一般的触动。
Even you can build it out, your kid will still leave you for her mother, and a promising better life with her.
一部三观稀碎的电影,凡是觉得这部电影好的都是道德感极低的人吧
看桌那么高分才下的 太无聊 一群人真清闲啊 大费周章就为了给女儿造个琴
美国人只能造出钢铁侠,中国人却能造出钢的琴。今年看过的最佳国产片,中国式苏联片。张猛的前苏情怀很浓啊,音乐和画画渲染极富感染力,能利用道具设计画面和讲故事,台词从演员嘴里出来后处处流露着真性情的幽默,又不乏淡淡的忧愁。
#2018看片打卡003# 大屏幕,二刷。笑和泪,在这部电影里,完成了毫不违和的交汇。一个国家,热火朝天地生产了堆积如山的废铁;几个小人物,用它们做成了钢琴,却依然无法挽救自己的生活。定向爆破,轰隆隆,高耸的烟囱应声倒地,扬起的尘烟埋葬了所有人,一个时代过去了。
前面还好,中间逐渐疲惫,后半部分完全无力了,可能形式感太突出的影片不太适合做长篇,做成短片可能更好些。
一个“装”字贯穿电影始末
網上對此片有一句讚譽是“每個橋段都像一部電影”,我想這應該也可以作為此片的癥結所在吧
那个情调美丽忧伤极了,那些属于过去的,那些如今缅怀的,不愧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关键在于一种情怀。★★★★
草根文化的美好愿景
我骨子里最深刻的情怀终究还是粗粝的浪漫
东北片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中国大陆类型片,其意义不下于西部片之于美国电影。我是从《白日焰火》才开始注意到这一类型片的,如果回溯的话,根据东北片黑色、罪案、后工业、魔幻、伦理、黑色幽默等元素的特点,可能要追溯到某些罪案纪实类的记录片。
有那么些味道 跟那个时代的旋律 有冷幽默 也有厚重 湾湾所谓的小清新电影 相形见绌╮(╯_╰)╭
小時候我的琴譜丟了幾頁,問同學借來一本,我爸熬到很晚照抄了一份重新粘在琴譜里,每一個字都是照著印刷體寫的,而他平時寫字都那麼潦草。這片子還可以更好些的,我喜歡王千源。
华语影视不矫揉造作会死
盛名之下,大失所望
各方面都挺虚的,撑不起来。
《钢的琴》确实算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国产电影,故事、情节、演员、导演、配乐,尤其是场景和色调讨我喜欢。但……节奏控制得并不算好,有些段落有些松散不够集中;笑点有,但总觉缺些什么。评分如此之高,我想……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一部表现不俗的国产电影的一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