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孤味,Little Big Women,Guo Mie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都拉斯,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剧照

孤味 剧照 NO.1孤味 剧照 NO.2孤味 剧照 NO.3孤味 剧照 NO.4孤味 剧照 NO.5孤味 剧照 NO.6孤味 剧照 NO.13孤味 剧照 NO.14孤味 剧照 NO.15孤味 剧照 NO.16孤味 剧照 NO.17孤味 剧照 NO.18孤味 剧照 NO.19孤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孤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树之叶无用的谎言天堂岛疑云第十二季忠犬帕尔玛成神之日共产党人刘少奇嫌疑人第一季真人快打传奇:牢笼对决黑镜第三季离别心事断箭大玉儿传奇大桔大利阖家平安第40号城市角头2:王者再起陨石恶梦猿啼之地邦妮和克莱德:生与死终极任务灵魂电台准新娘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我的麻烦老友机密行动勒索风云八子野猫三城记皇后好杀红海行动

 长篇影评

 1 )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2020年的台湾电影《孤味》可能很多人还没看到,它的参演阵容挺强大:演过《如懿传》的张钧甯、徐若瑄和热剧《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谢盈萱,还有台湾老牌女星陈淑芳均有参演。

实际证明,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完成度没有辜负这份参演名单。

在这场混杂着葬礼和寿宴、离别与重逢、爱欲和恨意、希望和绝症的人间长剧里,荒诞和黑色幽默时隐时现。

电影一开头,林阿姨前往鱼市为自己的寿宴采购食材,从大家对她的敬重就能看出,林阿姨精明能干,经过多年打拼,在台南拥有一间著名餐厅。

大家都称她为“林小姐”,已婚的她却没有沿用夫家的姓氏。

消失多年的丈夫,似乎是她想要掩盖和忘却的一段往事……当丈夫陈伯昌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她耳旁,是因为他的死讯。

一向要强要面子的林阿姨,第一反应就是争夺和显示正室的地位和尊严。

为了维持这个表面的身份,她不得不硬撑着以妻子的身份为丈夫主持丧事。

但实际上追忆往事,她发现跟丈夫的感情已逝,她竟哭不出一滴泪来。

很多年前,林阿姨靠开街边虾卷档支撑起全家的生活,而丈夫却寻花问柳;在最困难的时候,丈夫远走他乡,从此再无下落。

各色人等陆续在葬礼上出现:她丈夫后来的爱人蔡阿姨、她寄养出去的大女儿……家族里的秘密和不堪回首的往事被翻了出来。

对丈夫的恨意和内疚、对往事的追忆、与女儿们矛盾又亲密的关系,都让这场戏难以演下去。

林阿姨和丈夫的感情已逝,惟一难以放下的,就是她年轻时跟丈夫共度的那段快乐时光和属于她自己的心酸,这一切如同一杯滋味复杂的酒,让林阿姨难以下咽。

在葬礼上,林阿姨请来的道教师父和蔡阿姨请来的佛教徒们,一起为死者念经诵悼。

两个妻子、双方混战,令整个灵堂热闹非凡,成为了最荒诞而有黑色幽默的一幕。

人生本就无常,随着这无常出现的,是这意想不到的喜感。

早年艰辛的生活,养活不了四个女儿,只得寄养了大女儿(张钧甯饰演)出去。

大女儿在丈夫葬礼时出现,一身的光鲜和轻松,看起来比三个妹妹都年轻,她已经变成了独立的淑女。

人都在渐渐长大,然后衰老,包括林阿姨和她的女儿们。

女儿宛青看似过得潇洒肆意却乳腺癌复发,这在一个侧面印证了不负责任的生活总要付出代价。

二女儿阿瑜(范晓萱饰演)勤恳保守,拥有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却有着婚外情的隐忧和亲子矛盾……三女儿佳佳娇生惯养,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总是趋于片面和天真,竟然非常拥护父亲和蔡阿姨,这更让林阿姨如鲠在喉,愤怒又无奈。

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年近古稀,林阿姨也渐渐看透了很多事。

她身为台湾最传统和勤力的一代女性,一直对婚姻抱有执念,认为女人不能离婚。

她那最像丈夫做派的女儿宛青,放荡肆意却癌症复发,正像她丈夫不堪回首生活的复演。

随着时光流逝,她也明白,自己没有依靠丈夫而已然独立支撑过很多年。

她的大女儿——这个被寄养出去的孩子其实最能代表她:独立、成功,自给自足。

虽然被人抛弃,但命运把她们推向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她们拥有并展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林阿姨最终在那份丈夫很多年前寄来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她把这份离婚协议书,烧给了丈夫;把为丈夫准备的隆重葬礼,让给蔡阿姨——让还爱着他的人,为他哭泣送终;放已经不爱的自己,坐上离去的出租车。

人的一生,都是自己所作所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

浪荡一生的丈夫,最后的遗愿竟是“他想回家”,二女儿那看似稳定的中产家庭,随时都在动荡的边缘、大女儿潇洒不羁的生活背后付出了惨痛代价;被弃养的女儿早早独立;娇生惯养的孩子缺乏处世能力……世间很多事,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失去中有所得,获得时也有所失。

看似无常无理,其实都遵守着冥冥中能量的平衡定律。

这部电影成功之处,就在于这种通达的哲学,也在于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和适当表达。

对于情感并不沉浸、对很多事点到即止,就连冷幽默都恰如其分,于无声处创造了情节的张力。

仅仅通过一个简洁的戏剧空间,就能演绎出很多关系的微妙互动和冲突。

爱恨都在一念,放下就在一瞬。

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充实在故事缝隙间那些细碎真实的光阴和生活片段:喷香的炸虾卷、高胖满座的寿宴、津津有味的一餐一饭、母女间的和解和温暖拥抱、姐妹之间的嬉戏打闹、老木家具表面的光泽、清晨那闪烁的阳光……这一切都这么真实有趣,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是生活真正和恒久的魅力。

(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

请关注我的个人影评公众号哦,谢谢

 2 ) 不要再把孤味斟满酒杯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

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

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

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3 ) 《孤味》很有味

《孤味》的導演許承傑是紐約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新銳台片導演,故事部分改編自許承傑親身的成長背景,也取景於他所成長的台南市。

本片以 4 位女性的觀點,道出一個家庭不敢面對的瘡疤以及對親情的羈絆,藉由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展現角色獨特的面向和深刻的女性樣貌。

林秀英的角色,就好像台灣早期傳統女性的代表,吃苦耐勞、從不喊苦,面對拋家棄子的丈夫雖然有怨言,但也靠著自己的雙手將 3 個女兒拉拔長大,母女們相互依靠,伴隨著彼此。

明明是自己的 70 壽宴,卻成了 20 幾年不見的丈夫忌日,讓林秀英的所有回憶,宛如跑馬燈般播放於腦海。

過去為了撐起一個家承擔起重責大任、為了女兒的養育把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懟往心裡吞,可再堅強的外表也掩蓋不了內心的寂寞,在她調侃又帶著玩笑、收藏著過去和丈夫的書信,即可看到她的傷感和過不去。

電影的中後段有場關鍵戲碼,是秀英和三個女兒在客廳的那場戲。

「我打拼一輩子,把你們一個個扶養長大。

卻輸給一個20年不曾跟你們聯絡的爸爸。

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有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

」劇中的秀英,坐在客廳,滿腹委屈的對著三個女兒說道。

沒有人會告訴我們該如何「放下」,也許得和悲傷相處一輩子,又或者在某個轉瞬點茅塞頓開,明白「放下」的真諦。

這是一齣大和解的戲。

戲裡有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和解;有兒女相互之間及與母親的和解;有對死去丈夫的和解;甚至是對丈夫情人的和解。

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結局,也是劇情可圈可點之處。

秀英堅持了二十幾年,拒絕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

最後,卻從蔡小姐的口中明白,原來丈夫還是明白自己的付出和辛苦。

如同孤味主題曲的歌詞:「無意何必對飲」,若對方已無心,又何苦把他拖在身邊?

秀英除了在泛黃的協議書上簽名,交給孫女,帶去火化外,也讓蔡小姐代替自己以遺孀身分,出席丈夫的喪禮。

全片的弦外之音,是生活在女人較強勢的家庭下,渴望男性尊嚴的那股潛意識的反抗力量。

從丁寧飾演的溫柔婉約的蔡小姐,與陳淑芳飾演強勢的林秀英,兩者個性的反差,到片尾的妥協與和解,其實隱含了認同,也是全片最大的伏筆。

總覺得《孤味》是需要有點人生經歷才能看得特別有感的作品(特別是女性) 。

如同本片的英文片名一樣《Little Big Women》,本片以女性的角度出發,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脆弱與堅強,女性可以很渺小、但在面對挑戰與衝擊時就像是巨人一般勇敢。

 4 ) 质疑母亲 理解母亲 背叛母亲

蒋方舟近期在看理想上开了一个音频课,名为《母女关系》,这个小课要讲10位女作家的写作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在课程的发刊词中,蒋方舟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我也面临着非常真实的生育焦虑:要不要生育?

如果生的话,会不会后悔,如果不生的话,会不会一辈子后悔?

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撤销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她又说,她的母亲为了她,牺牲了一切时间精力社交。

而她自己知道,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一点,让她对生育产生了焦虑。

她现在正想写母女关系方面的小说,在写作的同时,她看了许多女作家写的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不同的文学故事里,她看到了同一句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

不仅在文学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常听到这句话:我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母亲,而是在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人生,我想活得不一样。

文学中的女儿或许能做到,现实中的女儿却总是难以超越。

课程的第一期讲到的作家是法国的安妮埃尔诺。

她的妈妈日夜辛苦劳作,将她从小镇送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实现了阶层跃迁。

不过,安妮在一本书里写到:对我来说,我越是朝着母亲希望的方向上升,我就越看不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比起我同学的母亲来说太土了,行为也很粗鲁,每次看到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都很难堪。

我从母亲的血液中继承的那些东西,成了我最唾弃的品质。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多年前在一个演讲活动的现场,有一个讲者讲她在中年时期去学演讲,搞销售做微商,都是为了她的女儿。

因为,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开始嫌弃她土,嫌弃她只会做饭做家务,没有别人的妈妈时尚有能力。

当时,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设计过的演讲剧本而已。

而今回想起来,那个妈妈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因女儿的嫌弃而奋力转变的过程,一定心如刀割。

“我为她牺牲了我的一切,她却说我土”。

多年前一个母亲心碎的声音,在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又回荡在耳边。

在电影《孤味》中,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林秀英。

秀英的老公陈伯昌是个浪荡子,常年不着家。

回家时就是跟老婆要钱,陈伯昌后来提出和林离婚,林没有同意,陈不告而别,完全不管一家大小。

秀英独自一人靠着在街边炸虾卷拉扯大三个女儿。

林秀英自结婚有女儿起,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生勤劳辛苦,靠着双手将街边摊做成了大餐厅。

好在三个女儿也很有出息。

大女儿婉青是个国际舞者,二女儿婉俞在台北当整型医生,三女儿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

20多年过去了,陈伯昌再次出现时,是他的遗体。

母女4人面对这个消失的家庭成员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当一个失职男性“回”到家里时,母女4人之间开始涌动起各自的恩怨。

林秀英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一生都在为女儿付出。

丈夫直到死才“回来”。

三个女儿在言语间也对母亲有一些抱怨。

大女儿说母亲对什么事都不放手,让人压力大,二女儿说,因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妈妈总是拿她当炫耀的工具,三女儿怪母亲控制她,说母亲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令林秀英无比伤心的是,三个女儿对二十多年不管家的爸爸竟很有感情,希望把爸爸风光“接回家”安放。

但是对这个一生为女儿奔波的妈妈,却有诸多不满。

不光不满,还有种种背叛行为。

大女儿跟她爸爸一样感情丰富,结婚后屡屡出轨。

从小读书好的二女儿说,母亲本以她为荣,她说她读医学院做医生并不开心。

妈妈把餐厅都送给了三女儿,但三女儿一样不满母亲的为她好的“控制”。

所有的情节加在一起,又发出了那句 振聋发聩的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安排。

二女儿婉瑜自己几次说读医学院并不是她的志向,只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读这个。

但是,她又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小澄去上留学培训班。

婉瑜数次交待小澄要好好地读书,去上托福辅导班,然后出国留学。

但小澄说,她并不是想去外国读书。

看,二女儿对母亲安排她走的那条路并不是多开心幸福,但是,当她自己是别人的母亲时,又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循环。

电影的最后,似乎完成了一个大和解。

林秀英与死去的丈夫和解,和过去执着的自己和解。

女儿们在安排葬礼守七的期间和母亲的情感割裂似乎也得到了和解。

她们质疑母亲,理解母亲,背叛母亲,成为母亲,也原谅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需要安排这样的结局吧。

它需要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艰难生活另一面的可能性。

在蒋方舟课程中,有一个女作家始终都没有原谅母亲。

她就张爱玲。

她的人生事迹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而她的孤独以及她和母亲的恩怨,也许无人能懂。

也许,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所有说过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女儿,最终都活成了母亲。

包括我自己。

在电影《孤味》中,母亲林秀英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清风拂面,泪珠滴落。

当女儿们开始成为母亲时,就是这般心境吧。

 5 ) 《孤味》——放过别人很简单,但放过自己真的很难

青春的味道又酸又甜好听的歌不需要歌词一大口喝下青春这杯酒不必害怕内心忧伤…——《孤味》

今天是林秀英七十大寿的日子,这么多年来独身一人从路边摊做到大餐厅,养大了三个女儿,她是个很厉害的女人。

这天,她很开心。

在出租车上,外孙女小澄陪着她,听她唱着那首最喜欢的《孤味》。

只是开心结束得太快,林秀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丈夫陈伯昌去世了。

那个抛弃了她和孩子们,在外面风流度日的男人死了。

林秀英的脸色沉下来,对这个丈夫,她有着无数怨言,却又有着些许眷恋。

像那首歌一样,她的青春里有过他,她的生活里也有过他。

他对自己亏欠良多,20年来未露一面,临了死了还给她的寿宴添堵。

这大概真的就是她的债和孽吧。

刚结婚的那几年,他们和平常的夫妻一样,恩爱甜蜜。

那时候的林秀英,想着丈夫辞去警察的工作,做生意来给家里带来更好的生活。

可能他们争吵过,最后,陈伯昌同意了。

做生意没钱,林秀英就偷偷拿了父亲的印章,去银行贷款。

事实证明陈伯昌真不是做生意那块料,生意黄了,她父亲也去世了。

再后来,陈伯昌丢下一封离婚协议,从此两人一个在台南,一个在台北,彻底断裂。

林秀英怎么能不恨呢?

她不愿离婚,那个男人就丢下一张纸,一人在外边花天酒地,找女人,她怎么能不恨呢?

所以林秀英咬着牙,把这份恨放在了心底,时不时翻腾上来警告自己,支撑她独自一人带大了三个女儿。

如今他死了,一切恨意好像有些失去了意思。

之前他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幻想着他回来认错、重聚的画面,那时候恨还有些意思,现在他死了,说恨,没了恨的对象,说不恨,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好似成了笑话。

林秀英放不下,比起陈伯昌那个人,她更放不下自己的付出毫无回应。

她偷偷去见过,那个陪着陈伯昌走到最后的女人。

曾经一直以为陈伯昌找的女人都是些风俗女子,直到见到蔡美林本人。

蔡美林是个看起来很和善的女子,已经修佛十几年,说她是小三,没有人会相信。

关于陈伯昌,蔡美林说了不少事,说他的愧疚、胆怯……林秀英从她的口中,听到了一个更柔和、更生动的陈伯昌,那是她不曾见到过的模样。

或许她也见过,只是那时候她已被生活的辛酸浸透了心,没法去欣赏他那样的"天真"。

林秀英也和女儿们好好谈论过。

却不想,她一直当做骄傲的孩子们,心中竟有许多事没有说。

大女儿乳腺癌复发,不愿治疗,还执意与老公离婚;二女儿认为做医生,就像母亲经常挂在口边"向舅舅学习"那般,变成母亲跟娘家炫耀的资本,而非自己本意;小女儿埋怨着她对餐厅的插手,更埋怨着她对父亲后事处理的"冷血"。

一切问题都爆发出来,随着陈伯昌的死,通通挤到林秀英面前,好似跟她讨要个说法。

她很无奈,也很困惑。

事实上,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言语举措,影响了孩子们的生活。

对大女儿,她"不要像你爸那样给我惹麻烦"的态度,却让女儿变得更像爸爸。

因为一开始就是错的、不负责任的人,才不用去承担最后失败时"被千夫所指"的痛苦。

她选择成为那个不轻易说爱和保护的人,也成为了那个随时可以脱身的人。

像父亲那样"洒脱",而非母亲那般的"怨妇"。

对二女儿,她以为女儿一直以来的勤奋好学,更加适合走读书的路子,于是联系上了娘家兄弟,引导着女儿成为医生。

从此吃穿不愁,生活无忧。

可是她不知道,原来懂事听话的乖乖女孩,读书拿奖是为了让父亲再来看看她,听从安排成为医生也是为了让母亲和娘家舅舅再有联系。

女儿愿意像母亲那样,为母亲付出,只是这份付出搭进去的,是她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她有了女儿小澄,她不愿再让女儿像自己一样死读书,坚持送她出国,让她有更多的选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不愿自己曾经历过的,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一遍。

对小女儿,她一直当她不够成熟,为她打理餐厅,为她保驾护航。

但她忽视了小女儿对独立和爱的需求,不同于两个经历过父母争吵分离的姐姐,小女儿出生后父亲已经离家,她只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

她很惦记父亲带回来的糖果,看起来好像傻乎乎的馋,却是对父爱渴求的表现。

她更不明白母亲对父亲的不原谅,对父亲和蔡阿姨爱情的不成全,自然也不明白所谓妻子、母亲的角色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后来,林秀英在她七十岁这一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离婚协议书上,让过去一切她和他的记忆,烧成了灰烬。

她也终于正视,时光已逝、斯人已老,他有了可以陪伴他的人,也没放下过对这个家的思念和愧疚,这就够了。

所以她缺席了陈伯昌的最后一程,让蔡美林以太太身份陪他一路,自己在计程车上,再次唱起了那首歌。

这一次,她不再孤单,年老的陈伯昌依旧那么风趣地陪着她歌唱……

《孤味》中,比起讨论渣男、小三、白眼狼之类的,倒不如去感受之中的"味道"。

人生这个大舞台,不是简简单单地上个台或是下个台就完事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谁都不是上帝,能纵览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无法指定谁对谁错。

只能用自己的一颗心去体会,也许难受,也许幸福,总好过沉在是非的深潭里,无法自拔。

 6 ) 「別人的」也當是自己的

也許是很久沒有看過一部實實在在的家庭片了,當初買不買HKIFF的票還猶豫不下,看完,生了一場病,緩過勁來,還是一句話説不出,久沒認真寫影評(感想),不知從何抒起,便只好把片尾曲拿出來聽,一遍兩遍三遍,大概有五十遍了吧,漸漸把閩南語聽成母語,把《別人的》聽成自己的。

「別人的」是徐若瑄婚宴上,她父親上臺戲謔的一句話,在此歌電影版MV的開頭錄影片段裏,他說,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的」了,徐大笑。

電影《孤味》由徐若瑄出演和監製,從沒有特別關注過這位過份清純甜美的台灣女孩,這次好像從她身上看出了些不一樣。

首先是,徐若瑄老了,說對她完全不認識也不是,她在九十年代的港片裏身演過好些天真爛漫的小女生(前不久舒壓解悶才看的《每天愛你八小時》),一下跳到二十多年後,她的可愛清純演變成今天端莊穩重、事業有成、操持一頭家的二姐。

在一些鏡頭裏,抹去濃妝和咧嘴笑,今年四十五歲的徐見初老了。

臺南的林家可以説是外人看起來很風光得體但内裏因爲多年的恩怨和缺失而七零八落暗湧處處,電影開端就是家裏的老爹在消失十多年後突然冒出、病重再死去。

整部電影可以總結為——精幹要強好面子的母親和性格迥異的三姐妹為長年缺席的父親奔喪出現的一些真實殘酷但溫暖催淚的片段裏得以窺見好些人生碎樣。

三姐妹的性格寫得很立體,尤其是藝術家性格的大姐。

大大咧咧任性貪玩倔强愛自由,看似豁達放得開,其實她和老爹最像,眼眸子射出的堅强都是硬扛著的,最終骨子裏還是在乎著這個不圓滿的家,和裏面的人。

二姐成熟能幹有擔當,性格中規中矩,瞭解母親、大姐和小妹各異的行事風格,凡事顧全大局為整個大家庭著想,左右爲難;而小妹則對父親交集最少也記恨最少,作爲父親後來的女朋友蔡小姐的聯絡人,她把對以母親為代表的家庭的不滿轉化為對這個外來者蔡小姐的親切和體諒,也可以説因爲父親從來都只是軟酥糖那樣的夢幻存在而無你我他之分所以把蔡小姐當作了半個自己人。

母親這位中心角色在戲中的心理是最為複雜的。

每一個表情都背負著過去三十餘年肉體的辛勞和精神的重負。

把埋藏多年的秘密對女兒們坦白後,觀眾才驚覺,這些年來她放不下的、無法寬恕的,不是那出走的丈夫,而是她自己。

往簡單了說,透過這喪禮,生者放下了,死者便也得安息。

電影故事大概就是這樣,敘事手法平淡寫實,對峙和溫情場面也拿捏得正好,並沒有過份張揚的情感爆發或刻意煽情。

外孫女頂著對大眼睛當緩衝也當一種映照,一家人的聯系(bonding)在靈堂桌前摺金元寶時最清晰可見,那個「最愛阿公的是阿嬤」的笑話更來得畫龍點睛。

家庭戲好看在於,不是在說家庭有多至關重要多不可或缺,而是彰顯家庭其實多脆弱多矛盾多麼不容易而又多麼富有能量。

尤其在華人相對傳統保守的觀念下,要像大姐那樣報喜不報憂、傲然獨立不依靠家庭,也渴望家不會成爲她自由自在生活裏的桎梏,或者像母親這麼多年爲了家庭聲譽和面子而含辛茹苦默默隱忍著,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女性是撐起家庭的一枝砥柱,家需要她,堪比她需要家。

此片的英文名叫"Little Big Women",那些小小的(偉)大女人,大概就是這意思。

回到徐若瑄的片尾曲《別人的》,父親說女兒嫁人了就是別人的了,聽得讓人哭笑不得。

一方面做父母的希望女兒有個好歸宿,另一方面又滿是不捨和擔心(這複雜情感是小津安二郎的永恆主題)。

徐因此寫了這首詞送給天上的徐爸爸,告訴他,她永遠是他的。

//今仔日 你牽阮的手你疼阮的心 我攏知影////明仔載 換我牽你的手我疼你的心 乎你知影//今天你牽著我的手,你疼我的心我當知道,明天換我牽你的手,我疼你的心你也知道。

直白的告白,用方言唱出來好像沒那麼肉麻,但從裏面可以聽出層層缺失感,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曾牽著女兒的手和她一起長大,也不是每一個女兒都在父親老去之時牽著他的手陪伴他慢慢老去。

然而親情不是在於牽不牽手,而是在於熒幕黑了音樂響起字幕滾動之時,你心裏的一絲哽咽,看著別人的故事,你想起了自己的,而你還放不下。

 7 ) 《孤味》:伟大可爱的亚洲女性

边看《孤味》边对着弹幕和豆瓣短评发笑。

被黑白二元对立论洗脑的00后只会大骂出轨的丈夫陈伯昌渣男,恨其不幸怒其不争,恨不得阿嬷直接离婚分手闯出独立女性一片天。

弹幕观众看到《红楼梦》估计也是要骂林黛玉为啥不自主独立,看《白毛女》也要骂杨白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如果世界真这么简单,那所有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和王子的“Happy ever after”都是真的了。

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

故事里的阿嬷,是丈夫出轨、离家出走,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三个女儿,同时还卖虾卷,从路边摊做到大餐厅的传统台南女性。

好不容易苦尽甘来,三个女儿个个有成就,七十大寿,寿筵处处风光好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几十年没见的丈夫的死讯,同时闯入世界的,还有一个陪伴了他生命后几十年、但却没有名分的女人。

一石入井,激起无数水花,把整个家庭推到了舞台上。

大女儿是国际舞者,却和妈妈一样,承担了家庭的重担,有事闷在心里,乳癌复发也不和大家说;二女儿学习最好,考入医学院成了名医,却是为了母亲和家族的期望学习,一辈子没有做过自己喜欢的事,现在,同样的故事又发生在了她的女儿身上;小女儿受宠,却和父亲的外室联系紧密,多次劝母亲放弃。

电影把矛盾都集中在了两个小时中,但这样的故事到处都在发生。

不止台南,从东北到华北,到我的家乡华南,甚至东南亚,这样的女性形象可以代入任何一个地区的传统时代。

也许故事走向不一样,也许没有这么戏剧化,但谁能说自己的周围没有这样的一位女性?

可能是长辈,可能是母亲,可能是自己。

年少夫妻,也是有过恩爱的日子的;丈夫是女儿们眼里的好父亲,每次去台北,都要带一包牛轧糖回来;为了丈夫的尊严,年轻的偷父亲的印章抵押诊所去贷款,生意失败几乎家破人亡,连父亲的葬礼都被哥哥们禁止参加;丈夫离家出走,她一人撑起了家庭的后半生,“吃苦如吃米”,底线就是不能离婚,哪怕丈夫找到了后半生的知己,她还是不能放下。

这样的故事,哪里是弹幕一句“渣男”能解释的?

哪里有这种非黑即白的世界呢?

家族、宗族、故土、亲情、情欲、伦理、尊严,都不是一句“离婚”能说清的。

电影也不止阿嬷一个女性。

父亲后半生的红颜知己——蔡阿姨,弹幕中的反面角色,何尝不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男性的女性?

伺候了老头半辈子,连灵堂都只能偷偷来吊唁;大姐顾盼生姿,放浪不羁,可是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二姐不想走母亲的老路,却处处都像母亲;被送走的三女儿生活富足,可是却缺少了生母和姐妹的爱;小女儿最不舍得父亲,却没法在母亲和红颜知己中平衡。

哪一个不是我们可爱的可哀的亚洲女性?

电影拍得太细腻了,阿嬷的那几首闽南语歌曲,唱得不完美,甚至有些走调,却听起来那么动人;最后她离开丧礼,在出租车上唱的那首歌,仿佛看见了年轻的丈夫坐在她身边,陪她一起唱,那些人生的苦难和挣扎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而最好的段落,我以为是阿嬷给女儿和外孙女们发金子的夜晚戏:三个女儿,一个外孙女,还有一个送出去的三姐。

人生字字都是血泪,可是镜头拍得那么温馨可爱,家里再苦,女儿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好的,比谁的金戒指大,吃父亲的最后一包牛轧糖。

多么平常的家庭的幸福啊,连装金子的小包都和我妈妈给我的一模一样。

阿嬷是我认识的所有亚洲传统女性,伟大的、可爱的、偏执的亚洲传统女性。

她们能为家庭和儿女付出所有,他们认为人生就是来受苦的。

她们认为“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即使自己可以独立,也不知道如何和丈夫离婚。

可能和衔着金汤匙出生的零零后不一样吧——零零一出生就与键盘为伍,所有的正义都可以在键盘上得到解决,世界只有黑与白。

他们不懂阿嬷。

我们和我们的母亲有区别吗?

我不知道。

我曾开玩笑,说现在人类生产力极大丰富,一夫一妻制应该消亡,夫妻应该契约制,结婚时先签个五年合同,处得好的话,“再签个五年的”,不好的话就好聚好散,孩子搞国家集体抚养制,国内叫大院,国外叫蒙特梭利,本质都一样,都是大孩子小孩子混在一起长大,按size和能力拉帮结派,而不是按年龄;男女经济互相独立,从根本上摧毁夫妻制度所依赖的经济基础。

——扯远了,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没准可以见到呢?

 8 ) 地道的台湾味是何味?

本文首发于杂多体公众号《孤味》《Little Big Women》

初看片名,便觉不赖,直到观毕才回过神来,这可能是我近几年来观感最佳的台湾电影,它没有在时代发展中“进”,它的风味在于“退”,电影中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最终都能心安理得的放下。

《狐味》将日文片名取作《弱くて強い女たち》译为柔弱又坚强的女性,而英文片名是《 Little Big Women》,意在指大女人也有小女人的一面,而小女人则也会有隐藏着大女人的一面,大大小小的女性们都有着复杂的个性,就像导演许承杰所说:“每个人都有脆弱与坚强的一面。

” 何为孤味?

早在二零一七年,导演便拍摄了短片版《孤味》,此次二零二一年于Netflix全球上线的《孤味》是改编短片的电影长片,剧情内核是相近的,但在人物关系与演员方面作出了调整,并把主题曲《孤味》进行了重新编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片版中,导演没有特意解释何为孤味,这相比短片来说这种做法更加聪明,同时也留出更多的解答空间给观众。

导演的孤味哲学来自于自己的奶奶,孤味本表示着一味,一道菜,一道独门料理的意思,而由它所上升的哲学意味,则成了老一辈台湾人的人生态度,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孤独又有什么关系。

”本文非严肃影评,单纯以食物出现顺序解析 I有剧透壹 I 龙虾

陈淑芬饰演的林秀英一大早便穿梭于卖鱼市场间,虽然她已将饭店老板娘身份交给了小女儿,但她依旧放心不下,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挑选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食材——虾,而晚上则是她的七十寿宴。

幺女一边喝着她最爱的龙虾汤,一边才发觉母亲一大早便去了海鲜市场,这样的开场家常又美好,和是枝裕和的日常镜头一般缓缓道来。

顺带一提早在二零一五年导演的第一部短片就叫《龙虾小孩》。

贰 I 寿司

虽然在长片里的食物镜头中寿司登场的镜头仅此几秒,而且是以外带包装的形式出现,但在短片版中却有着独特的意味,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因为路途遥远,便借宿于秀英家中,她说:“以前我们搭火车回台北的时候,他都会买一盒寿司带回去,我在想说明天(葬礼),带去给他,让他在路上可以吃。

而在长片版中则是小女儿递送,一方面表示小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最晚出生,所以对于家庭中的许多关系都一知半解,在后与母亲的争执中也就理所当然更偏袒于父亲。

叁 I 寿宴

秀英的七十岁寿宴,在中国圆式餐桌寓意着和睦团圆,而人物关系在其中显得独立,这种反差感让人想起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同样是一家三女,而父为餐厅主厨,在《孤味》中则是母为餐厅老板娘,在旋转的玻璃层间情绪也在无形的交替,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在这庞大的家族中会有什么样的碰撞,空出来的座位也意味着难以开口的过去。

肆 I 软糖

在回忆的镜头中女儿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她拆开包装纸,里头是一块软糖。

而父亲过世,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蔡阿姨,告诉小女儿这是她父亲特意从台北带回来时,那道空缺已久的时间跨度似乎一下被拉回了童年,而三姐妹一边吐槽父亲永远只会这招,一边共同分享时的场景也让人倍感温馨。

另外我最近在clubhouse里的两岸群里科普到一个小知识,台南人偏爱糖过于上海,而电影发生的故事背景也位于台南。

伍 I 麦当劳

相比较于此前的圆桌饭宴,方桌多用于祭祀供奉摆放物品,过去迷信忌讳尖角,风水上认为尖角会影响家人健康,导致家庭矛盾。

但这不是电影的表达之意,在后面的剧情中道家与佛家共处一室,更能体现导演对于宗教的看法。

在这一幕中,死者与快餐之间形成的诙谐反差,将电影的幽默气质提升不少。

陆 I芬兰汁

这一幕是秀英阿嬷带着二女儿的女儿小澄去找蔡小姐,但没有如愿遇见,反倒遇见了蔡小姐的朋友。

当蔡小姐的朋友端上来一杯芬兰汁时,阿嬷便说小孩子不能喝酒,但这其实是一种加了牛奶和冰块的混合果汁。

小澄是影片中女性角色里年纪最小的,她代表着世代的差距,当阿嬷在抄写号码时,她便拿起手机咔嚓两下走人,当大女儿与纠缠不清的已婚丈夫的聊天:“是你说过要让我当一个自由的风筝。

” “如果你迷失风中,我会来寻找你。

”时,小澄一脸迷惑,并且不晓得陈升是谁。

小澄的身份更像是年轻一代在长辈中的关系,既能够在争执中置身事外,也能时常以旁观者的身份揭开成年人的伤疤,并能以亲近秀英阿嬷的亲密关系中,以观众的视角带来更多过去的故事。

柒 I 虾卷

虾卷是秀英餐馆的“孤味”,她从一家小小的虾卷铺发展到一家餐馆,她靠虾卷养大了三个女儿,所以虾卷是属于家庭的味道,无论是长片还是短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那瓶过期的甜咸辣海山酱,二女儿指责小女儿佳佳照顾母亲不周,过期了都不晓得,母亲则一气之下将酱汁倒入虾卷中。

在短片版中这种过期的含义更为明显,当小女儿问其为何不留下遗物做纪念时,母亲说旧的东西就要丢一丢啦。

母亲舍不得过期的酱瓶,就像过去那段放不下的感情。

青春的味酸甘甜好听的歌免歌词

关于味道的电影有许多,比如《阿黛尔的生活》中代表阶级关系的牡蛎与意面,《花样年华》中暧昧气氛下的云吞宵夜,《三夫》中的水果情色,《入殓师》从河豚中感叹生命的美好,在《小偷家族》里将可乐饼放在泡面上的“父”爱.....我们将味觉上升到生活的哲学,是因为它来自最原始的欲望。

 9 ) 《孤味》——并不只有放下与和解

冷静、克制、真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但依旧能触动观众的感官和心弦,这就是2020年摘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桂冠的热门影片《孤味》。

故事很简单,一位被丈夫抛弃的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林秀英,这些年里靠着卖虾卷把3个女儿独自抚养长大,并从路边摊一步步开到全台南鼎鼎有名的餐厅,三个女儿也各自事业有成,大女儿阿青成为了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则是台北有名的整形医生,三女儿虽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但也接手了自己的餐厅,成为餐厅的老板娘。

可是突然在自己70岁寿宴这一天接到当初抛下自己的丈夫病逝的消息,面对许久未见的丈夫和多年来陪伴在其身边的"情人"蔡文林,女主角林秀英如何解开这些年的怨与恨?

这是本片的核心,故事也正从这里开始。

主线剧情很简单,就不过多赘述,不过电影不仅仅讲述了这一件事,还涉及了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今天就对这些导演的小巧思进行一下剖析。

首先是导演对代际关系碰撞和冲突的探讨,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早晨,三女儿佳佳进入厨房准备吃早饭,就做了一件当下常会发生的事。

她把母亲洗过的碗又仔细洗一遍。

母亲有点不开心,抱怨说:那个碗我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你还要用水洗,浪费!

在现实生活中,母女之间这一点矛盾很真实也很常见,其实可以说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

老一辈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是没问题的,但往往晚辈们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晚辈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佳佳打开水龙头把碗又冲了一遍,这件在佳佳眼里习以为常的事,站在林秀英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叛逆”的表现,因此必定会触发矛盾。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常这么做,倒也不是真的觉得没洗干净,只是自己再洗过一遍是一种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佳佳对母亲的抱怨会补上一句:没有啊!

的缘故。

)又如林秀英得知丈夫病逝的消息后,带着外孙女偷偷去医院询问护士照顾已逝丈夫的女人是谁,并让护士把丈夫的"情人"蔡美林的电话号码报给她,她边听边用笔记下来,因为年级大写字没那么快,又不得不让护士重复了一遍。

这一切都被自己的孙女看在眼里,于是她直接跑到电脑屏幕前用手机把蔡美林的所有信息拍了下来。

看到这里有些忍俊不禁,但笑过以后不禁陷入沉思。

导演在这一幕不仅表达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想要记下一件事或者要到一个人的信息往往轻而易举,打个电话、拍个照片或者微信问一句就能获得,而老年人往往得亲自跑一趟、面对面询问,并亲手记下来,好好保存才不会弄丢。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现在的人不如以前热情了,因为所有的信息唾手可得,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获取,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不再愿意如同之前那般维系彼此的关系,毕竟维系与旧人的关系成本开始变高,而建立新人的成本降低,甚至不需要成本,因此自然而然变得“冷漠”了。

(其实这也很像当下的乐坛,以前的歌曲要买磁带或者CD才能听到,拿着实体听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很多碟的包装都被翻得破破的和旧旧的,但依旧觉得弥足珍贵。

而现今已经越来越少的人去购买实体,所有的音乐只要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就可以听到,歌曲多到听不完,歌手认真做的音乐没有人听,听众也越来越难坐下来认真听完一张专辑,乐坛慢慢变得flop,那个乐坛鼎盛的年代再也无法重来)。

说回来电影里的这一幕,可以看出现今的科技的确实方便了年轻人,可是这种进步往往将老年人排除在外,(就比如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不亚于小学生之于奥数。

)导演的这一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呼吁,呼吁科技的进步不应该忽略当今的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和软件适配也应该进行适老化改进。

再比如在灵堂里,三女儿佳佳则按照蔡阿姨的意愿请来佛教教徒给爸爸诵经,而林秀英则请来了师父给亡夫做法,当两者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时,“矛盾”又再次出现。

对于这个场面,大女儿阿青打趣地调侃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田调诶!

外孙女也是看得目瞪口呆:她们这是在battle吗?

又如在大女儿阿青前夫出现在灵堂,拿出阿青三年前就寄给自己的离婚协议书,对前妻还是放不下的他想要挽留酷爱自由的阿青,挽留这段十年的婚姻,但知道自己癌症复发的阿青深知之后自己要再次承受的痛苦,并不想耽误前夫,于是冷漠地拒绝了复婚的要求。

而前夫不死心,引用了阿青最爱的一首歌,chen升的《风筝》歌词表明自己的心意:如果你迷失在风中,我会来寻找你。

结果一旁的外孙女问到:陈升是谁?

chen升在那个年代是文青们的最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现在的孩子却都已经不认识chen升是谁了,(当然他自己也因为一些神秘因素进b了。

)这一幕也让我联想到王菲的一句歌词: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辉煌过的、灿烂过的,会不会有一天也无人知晓了?

纵观以上这些设置,都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代际间的碰撞和冲突,对待同一件事,不同年代的人会有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这也是导演抛给我们的又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另外电影也讲到很多人想要逃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我们对待癌症的态度。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确诊癌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是惶惶不可终日,还是勇敢与之短兵相接?

我想,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不会是一个轻易的决定。

电影中阿青怀疑自己癌症复发去医院复查,当轮到自己检查、护士一次又一次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她始终不敢应答,宁愿错过护士的叫号,却怎么也不敢走进去检查。

这种对结果的恐惧感是非常真实的,有过类似的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终于说服自己接受检查,但得知是恶性肿瘤,虽然接受手术和化疗五年内没有问题,可这五年内要承受的痛苦却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这时候阿青说了一句玩味的话:为了这五年还要吃那么多的苦,好像不太值得。

是啊,放弃化疗,意味着放弃生命,听任上天安排,但选择化疗,虽然可以活得久一点,但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生不如死,依旧是一种折磨,或许还不如直接放弃化疗来得更痛快。

反正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那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又是为何呢?

导演把生命抉择的探讨搬到观众面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阿青和姐妹讨论自己去世时的场景

阿青对自己患癌的调侃不过好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以及与家人的沟通,阿青对于癌症的态度从之前的恐惧转变勇敢地接受,也算是比较圆满的ending了。

不过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无法想象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假如得知自己有癌症,很多时候第一个被击垮的不是身体反而是自己的心防,所以像电影中,一个癌症病人笑着对别人说出:要长命百岁喔!

真的是需要鼓足莫大的勇气。

看完电影,一股温情于心间流动。

虽是处女作,但导演的细腻依托《孤味》的一幕幕光影而被体现出来,生活中,导演一定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这些日常每一天都在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中上演,感谢导演设置这些小巧思,让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能沉下心来感受这一碗亲情的“孤味”。

好的电影是值得反复欣赏的,如果还有小巧思能在之后的观影中被捕捉到,我也会继续更新上来惹。

 10 ) 往事如云朵,思念拨不开。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

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短评

2020最好看的臺片。

7分钟前
  • sacrifice 生贄
  • 推荐

慢过头了。

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做炸虾卷的《孤味》就不要想着跟做满汉全席的《饮食男女》一较高下了。2020年还要看这种一个女人为男人一直付出,小孩还是白眼狼的剧情,红颜知己还是善解人意那款,这个男人是有什么好???妈妈受困于时代执迷不悟就算了,小女儿是抽什么风?大姐存在的意义就是发酒疯加表现“哎呀女的也有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啦“。喜欢陈妍霏演的小孙女。

13分钟前
  • Alaric
  • 还行

原来台湾的出租车可以K歌,想念明星咖啡馆的软糖和台南小吃...联想到东亚很多家族题材,都是去家以外更大的范围里找到和解和连接,很有人情味;斧凿的痕迹略重,这么多年,被送走的姑姑和被冤枉的爸爸都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反转得刻意反而不大生活

18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一般。男的一张嘴,给两颗糖,这么多女的念念不忘。

22分钟前
  • 很差

落叶归根。

23分钟前
  • 米小米🐱&🦞&🐰
  • 还行

看完我气死了。就这还有人说《饮食男女》为女性拍的?这分明就是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爸爸丧偶式育儿,二十年不回来,在外面和情人一起,妈妈带大三个女儿,却在女儿眼中变成了面目可憎的中年发胖妇女,而爸爸却成了远离家庭追逐爱情、老了依然帅到风流倜傥、为女儿带来糖果的现代温情想象。这分明是创作视野的坐井观天。诚然,这样的情况确实在很多中国式家庭中发生,但在讲述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去批判or拆解这样的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但导演完全站在女儿/男性的视角叙事,最后也落脚在母亲之错、母亲与自己和解。这样的男性/精致利己主义的电影,还要被说成是女性电影,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她们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大多人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

25分钟前
  • 闵思嘉
  • 较差

阿青的演技值得一看。

30分钟前
  • vyan
  • 较差

实在是有太多想吐槽的地方,一路翻着白眼看完。乍一看对那么多角色进行描写,实际上没有几个是立得住的,更别提小女儿脑抽经式的情感寄托,可能也就大姐的角色最为“正常”。加入那么多没必要的感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真情雪上加霜。

32分钟前
  • HarperYug
  • 较差

三个女儿对父亲的爱我实在是理解无能!一个在你成长中缺席的人怎么对他有这么多的幻想和依恋?!老太太部分值四星女儿部分只能两星

33分钟前
  • 笛子痞🌈
  • 还行

3.5 眼淚、分數都給淑芳阿姨!明天就是金馬獎了,淑芳阿姨不得獎真的說不過去呀,最佳女主角、女配角一起奪下吧!今年的金馬獎強片都有共同的缺點就是頭重腳輕,不過能在這些電影裡聽到滿滿的台語甚是幸福。想知道更多蔡阿姨和老年陳桑的故事,雖然主角不在於姐妹情,仍想知道更多關於謝盈萱飾演的大姐的細節,但是強行洗白渣男真的看得好惱火啊。

38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43分钟前
  • 虎宝宝
  • 还行

Film favor life in the form of everyday life.

44分钟前
  • coie
  • 还行

细腻、真诚,镜头语言相当日式,但传达的情感台味十足……群戏很精彩,卡司无短板……灵堂斗法那段儿笑die了233333

45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老三苦着个脸给谁看啊她妈又没欠她的,整天把负心爸和什么蔡阿姨挂嘴边,天啊蔡阿姨是你哪门子亲戚啊你妈才是你亲妈

46分钟前
  • 张三
  • 还行

真替这母亲不值,为了那一点廉价而虚伪的安宁。

4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较差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要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也不要在自己心中强求他人越哥

53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谁先爱上他》mix《相爱相亲》,渣男总是有人爱的,没有办法。

55分钟前
  • 康堤
  • 推荐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5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怎么说呢,电影技术层面是拍得不错,就是这个故事……有种强行洗白抛妻弃子男的感觉🤷🏻‍♀️人物的矛盾和动力都处理得太理想主义化了,可以展现传统女性的家庭观世界观,但是重点偏了还是容易引起不适。我的几个泪点也都不在强行温馨催泪的那些地方,不过灵堂battle那段还是挺有意思的。

59分钟前
  • 月球与六便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