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哪怕脱离小说,这部剧也不太行。
首先,完全理解这部剧需要大改,毕竟hsh的内容过审困难,所以李哥改成乌贼爸爸这种情节完全可以接受。
但不能接受的是这个风格和内核的改变。
1.父母和小学老师 书里的父母虽有偏心 但更多的是对于陌生又敏感的女儿 想管又不知道怎么管,所以变成放养,但对于女儿读书是很支持的,这种尴尬的疏离感我觉得比现在剧里那种常见的东亚原生家庭要高级且合理很多。
而且就是放养才让琦琦有机会天天去和小波他们在一起的,用剧里一开始管后来不想管的这种解释我觉得怪怪的,这样给人感觉女主太叛逆了。
小学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坏一个好,如果电视剧里不把坏老师写得够坏,也衬托不出高老师的好,而且高老师在剧里像一个过客一样,可她其实很重要,是琦琦命运开始转动的第一个齿轮,一个能很有人物弧光的配角应该多给点剧情的。
2 张骏、许小波和陈劲 我个人觉得书和剧都是大女主+双男主 只不过演员名气更大,所以有先后,个人看书的时候更喜欢许。
先说许,演员选得我觉得60分吧,因为看起来确实有穷苦感,演技也不错,但我个人觉得可以多一点文质彬彬的学霸感,毕竟在罗琦琦眼里他和其他混混是明显不一样的。
小波的情节大体上还好,但我完全接受不了琦琦叫小波哥哥。
小波之前拿琦琦当妹妹看是没错,但琦琦从来都是直接叫小波的,因为她敏感和早熟,有些事情也是她点醒小波的,她更多把小波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和家人。
张骏。
我不懂为什么小学的张骏就要长胡子?
且小学张骏和琦琦的感情其实很重要的,剧里着墨太少了,长弓和夕四多浪漫啊,一起奋斗学奥数的日子多难得啊。
同时对于琦琦小学时代被孤立没有很好表现,正因为她当时被孤立,张骏和高老师才显得格外珍贵,也才能理解琦琦对张骏的感情。
高中的张骏只能说基本不是书里的张骏,气质差太多了,感觉是个老实学生。
陈劲。
我在书里挺喜欢也挺重要的一个角色。
小学时代还可以,高中说实话演员有一点点木,陈劲不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学霸,相反的是他很机智,甚至有点狡黠,也许后面的情节会好一点?
3.女主 选角在我来说是很满意的,我个人挺喜欢赵今麦,长相演技都不错,我也觉得她是能演出女主的。
可最后呈现的确实不是书里的那个女主。
我觉得还是和情节以及节奏有关,女主不是拽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倔强,不是青春疼痛文学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敏感和早熟,现在感觉女主像个刺猬,没有好的情节展现她的特质。
4.不管有没有书剧分离,实话实说没有最好的我们和旧时光好看,太平淡了,没有深挖情感 很多情节落入俗套,在我这里算能看但不好看吧。
凌晨一点,一口气看完,五味杂陈。
可能因为有着太多太多的感同身受,所以第一次写下长评。
开播五集,我写下了“这部剧像太阳又像月亮”的剧评。
这大半个月每晚定时追剧,跟着罗琦琦,晓菲,小波…一起哭哭笑笑。
青春,真好。
友谊,万岁。
关于结局,我想说:张骏,青春期的男生总是这么幼稚冲动,可以因为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打架闹事,轻易放下轻易分开,说绝交就绝交。
可是如果真的够喜欢,为什么不一起努力呢?
就一晚上的失败,就选择放弃,我不理解,哪怕曲线救国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好像大部分的男孩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自以为是保护,其实只是无比懦弱和幼稚的表现。
逃避和放手是最最简单的一件事了不是吗?
小波,前半生皆是遗憾,去掉的一星也是因为小波这条线真的太惨了。
如果那么努力的小波还是没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明明小波只想为自己自私那么一次,也没能有个好的结局。
小波只是不想琦琦步他后尘才跟琦琦绝交,只是想让琦琦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选择离开,小波永远是那个照亮琦琦前行道路的太阳,只是小波真的太苦了…其实也可以不选择离开,因为我知道小太阳许小波会永远永远保护罗琦琦!
晓菲,一直觉得剧集在晓菲离开后就变得不好看了,可能因为晓菲和琦琦的友情过于耀眼,所以没有了晓菲,就好像琦琦一样,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自己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重新填满这个空缺。
幸运的是,晓菲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能不顾一切奔向琦琦。
哦,不对,应该是双向奔赴~琦琦,归根结底,琦琦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越走越快越爬越高的人总是孤独的,但他们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清晰的目标。
小琦琦的话说的真好,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不同的分岔路,走着走着就散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陪伴彼此,不可能永远同步,我们只能选择走好自己的路,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太阳、大海、连绵的群山….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有一场不期而遇,而那个时候,我们一定都会是最好的我们!
最后,自强不息吧,罗女士!
自强不息吧,勇敢的每一个我们!
优秀的人注定要承受孤独和疼痛。
那些生命中曾经很重要的人注定都将成为过客,他们只是和你同行了一段路程,然后各自走上不同的岔道。
继续前行吧罗琦琦!
我相信最终她既不会选择许小波,也不会选择张骏,他们只会作为成长历程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出现在回忆里,被小心珍藏而已。
他们知道自己很平凡,既然无法并肩,不如在合适的时候选择放手,让她勇敢向前。
这何尝不是这些小人物最闪亮的时刻!
看过的青春小说中,罗琦琦是我最难忘的女主,她的倔强、反抗,都让我无比心疼,她身上有太多普通人的影子,又有普通人渴望的力量,而因为太多书粉的吐槽,我刚开始并不看好这部剧能还原出那个独特的罗琦琦,直到忍不住打开看了几集,沉浸之后发觉,原来琦琦没有变。
作为8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罗琦琦的经历是时代洪流下的常态。
自幼在姥爷身边长大,九岁到了不熟悉的父母身边,内敛加上父母的偏心,罗琦琦养成了不会撒娇、不爱说的性格,在家中渐渐变得孤僻,在外用叛逆来伪装和反抗。
过去的经历是她成长为罗琦琦这个角色的重要原因。
对同样留守儿童、不受父母重视的我来说,初读《年少》,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影子。
罗琦琦心中滋生过的那些不甘心、不服输,我都懂,想不通为什么是自己遭受家庭的忽视、同学的排挤,对亲人的离去感到痛苦,心灰意冷,觉得活在世上没有目标、没有归属。
每每读到琦琦那些愤怒、自白,都好像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在呐喊,在落泪,和琦琦一样,在想着:我要离开这个地方。
但罗琦琦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她有自我救赎的力量。
面对同样的偏心,我只能怨天尤人,罗琦琦则会让自己成为自我世界的唯一,只为自己而活。
面对学校的排挤,我只能默默忍受、逃避上学,而罗琦琦会反抗、有勇气向母亲道歉,只为上学。
面对亲人的离世,我只顾伤心和不解,琦琦则小小年纪懂得了人情冷暖,直面死亡这一课。
自此,罗琦琦那学习的身影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在我成绩不好想放弃时,她的身影就会浮现。
那段时间我总会想:琦琦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而部分人觉得改编落俗的地方,是恰恰戳中我的地方,毕竟,谁不是在这俗世之中生活呢。
对比原著父母从未探望过琦琦、给琦琦用妹妹用过的东西,对琦琦选择放弃沟通的教育方式,剧里的父母会为琦琦的将来打算,会买新衣服、给零花钱,会为琦琦成绩下滑着急,琦琦服软就原谅了她的离家出走,能看出是对琦琦关心、在乎的。
而这个改编也让琦琦的父母更像我的父母了,同样的霸道,同样错误的关心方式,同样的不善沟通。
曾经的我和琦琦一样,无法与父母和解,年岁渐长才逐渐明白,父母的错误在于眼界、方式,父母的做法出于关心,而非忽视。
细节虽有改编,但确实更贴合现实父母的心态,也更现实地展现了家庭矛盾背后的鸿沟与无奈。
除我之外,那个年代有罗琦琦类似经历的人很多,大多数无力反抗,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盲目接受命运的安排。
罗琦琦靠着自己的力量,抓住学习这条道路,最终考上大学,走出小镇,她的逆袭当时非常激励我。
成年之后又见琦琦,她有着芸芸众生的苦难,也有独一无二的坚韧和力量,虽背负着无数伤痛,却一路不回头的奔跑。
看了三集,实在忍不了了,我最喜欢的小说居然改成这个样子,除了角色名字一样,剧情和小说差了十万八千里,处处充斥着狗血,不要求一模一样,你至少逻辑自洽呀。
第九集小波错过高考,居然是因为母亲走失,如果改成这样,那还可以明年再考呀,和小说中无法高考的原因相比,失去了小波后面和罗琦琦绝交的基础。
槽点多到不想吐槽了,只是诚恳的给编剧一个建议,与其这样改,不如你重新编一个剧本可好??
我们总是因为一些无法分享的私人时刻与一些特定的物件或文本链接。
而这本小说,它陪伴过我高考失利叠加无端失恋之后无法言说的眼泪浸湿的深夜,所以它对我而言是不同的,其本身就是我《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打开这部剧像逆着时光回溯青春时代的自己,如同大小罗琦琦的会面。
长大了我们能轻易说出“王不见王”,却无法开口“我是自己的王”了。
琦琦的童年跟姥爷有关,与乡村相连,成片绿油油麦田掺拌轻巧松快的配乐,是菊次郎的同款夏天。
其间横亘十余年光影变幻,这本小说的名字与我记忆中的隐痛紧密相连,但要说情节却怎么也想不真切,只记得罗琦琦曾经以无比的坚硬与勇气深深治愈过十八岁的我。
让眼泪落下,许伤口结痂。
看剧的时候难忍打量,好像不是当年小说的风味,但新的罗琦琦身上依然有一股初生牛犊的莽撞,以喷薄的生机提振了本老社畜的赤子童心。
自强不息啊,罗女士。
这是一个“她成为了她自己”的故事,于是镜头涂抹上回忆滤镜,爱小说爱奥数的罗琦琦一言不合就会开启内心小剧场。
小时候在乡下,她躲进柜子给姥爷出题,对了才愿意出去享受好吃好喝;稍大些去城里,父母却只有责骂,争宠使坏的妹妹还会锁上房门给躲在柜子里的她整上双保险,她成了没人理睬的怪孩子。
学校里,同学的恶作剧找上她,老师的批评教育驱赶她。
对于一个倔孩子,满世界都是园丁的大剪子,要给她修剪蓬乱的花枝。
只有姥爷,是她心理上颠沛流离的童年唯一的糖。
可姥爷,在她十岁那年却永远离开了。
成长,就是不断的失去。
好在,琦琦还有胜似亲哥的刘小波陪伴。
他对她好,却又接纳她的别扭与较劲,给她时间成长与开悟,补齐了家庭之爱缺失的那一块。
学霸琦琦还有同好相惜的神童对手陈劲。
少女琦琦更有异性相吸的若即若离张骏。
在明亮又锐利的青春里,每个人都是困在自己世界里的张皇小兽,一骑绝尘时得意,无人喝彩时伤心,棋逢对手时珍惜,只是谁都还没有能力冲开生活的迷雾。
于是想触碰又缩回手,于是靠近了又要远离。
连自己也说不上缘由,因为自己也还不完整要继续拼凑。
可一片冰心,却此时最真。
真正的成长,更是主动的把握。
聪慧、狡黠,还有村里孩子的敢想敢干,琦琦看书交友学奥数,也骂人打架跳火车,她蔑视权力、打破陈规,不受框架约束,不向大人低头。
但她想通了要上学的初心之后,她学着向依然不认可的暴躁母亲低头,最后那声“妈”不是谅解,不是依恋,而是请求。
如此理所当然的呼唤,却是她压下内心的山呼海啸与波涛汹涌,一种流于表面的台风眼一般的风平浪静。
但这是她真正成长的时刻。
她确认了想要,做出了选择,并决心为之承担后果。
她的“孩子王”时代,早已被学校与家庭的懒政式教育飓风过境完全毁坏。
她一度沉浸于草莽的、愤怒的自毁冲动,试与世界比头铁。
而为了回归学校向母亲低头,她学着迂回与隐忍,逐渐为自己的人生打基、添砖、加瓦。
她决心成为她自己。
或许是与小说不尽相同的成长故事,但这一次我依然愿意罗琦琦迎光而向的原始生命力来治愈一个45度摇摆式躺卷的都市普通人。
即便只是回忆,已经青春满溢。
人最珍贵的是自由意志,但最需要的往往又是认同感,这本就是两个互有悖论的因素,罗绮琦,你选哪个?
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比喻,那些被铁链锁着的岩洞里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无法看到的光源。
他们只注视着光线投在岩石上的影子,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
直到有个人,挣脱了脚镣。
这就是我来到这个世上,要看的太阳。
当你知道得越多,你看的世界就会越大,你能走的路,也就越宽。
等你到了山顶时就会发现,如果中途放弃,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了,千万别放弃。
有了第一次放弃,你的人生就会习惯知难而退,可是如果克服过去呢,你的人生就会习惯于迎风破浪地前进。
看着只是简单的选择,其实影响会非常大,会使你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心态,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态。
我懂。
你们都觉得我难受,但我一点都不难受,真的。
因为我知道,眼前的得失都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高三那一次。
也许,高考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习不是我的最终目的。
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想让自己有选择的机会。
你 我 还有很多人吧,我们现在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选择未来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吗。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部电视剧总体感觉还挺不错的,如果群像做的更好一点就更好了。
虽然是以罗琦琦为主线展开故事,但也不能只讲好她的故事,其他人物缺少了一点的丰富性。
这部剧中我蛮喜欢葛晓菲的,很洒脱的一个姑娘;还有演琦琦的小女孩,她的眼睛像是会说话很有灵气,且招人疼。
琦琦和张骏的爱情让我觉得有点懵逼,还有他们小时候突然不在一起玩儿的原因,也挺难说的。
小波的遭遇给我的感触还蛮深的。
他一直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却总是对他开着残忍的玩笑。
可是细细想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你现在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圈子,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会影响到你今后走的路,所以他会去坐牢也不是很意外,只是觉得可惜,但凭借他的性格我觉得就算是这样,他后面也会过得很好。
我好像是一个不管多少岁,还是会被青春剧狠狠打动的人。
青春剧中的那些青春面孔总是无暇的、自然的、生动的。
ta们成群结队的拉着手从我的身边跑过,留下一串串肆意的笑声,而我则安静驻足,听着那些笑声,再望着那些背影,感受到的是一种微风拂面的惬意。
这是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非要形容的话,我更愿意称其为一场梦,当我沉浸在青春剧中的那一刻,空间是停滞的,时间是倒退的,我心里知道,这场盛大的梦境是为我而来。
我则可以在这场梦中,不停的怀念过去,亦或者是去弥补遗憾。
而提供这种梦境的造梦厂,就非小糖人莫属了,从《最好的我们》开始,这个初代青春记忆制造机就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惊喜,再到后来的振华三部曲之一的《你好,旧时光》,还有漫改题材大突破的《棋魂》….在小糖人的镜头下的少男少女们没有狗血淋头的剧情,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却在平凡的生活中迸发出不平凡的精彩,这些角色鲜活的,好似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一样。
单纯美好,是小糖人最大的特点,而青春的情怀,是小糖人最能抓住我们观众心的王牌。
所以今年的这部《年少时光》也同样无条件的把我的心俘获了。
在保留了小糖人写实,接地气的特点之外,【小镇少女的逆袭成长史】的亮点也告诉着我,这部剧和其他青春剧格外不同。
大女主的主线和写实的基调,桐华的原著和励志逆袭的青春,这些都是我从这部剧开播前就期待的原因。
当剧开播了之后,第一集的质感就让我彻底放下心来,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小糖人,知道真实大气的色调和不加奇怪滤镜的画面才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所以当幼年罗琦琦在那一大片绿汪汪的田地里奔跑的时候,我瞬间就代入了自己小时候,那是对于童年记忆心灵共振的默契感知。
女主的人设也同样让我惊喜意外,罗琦琦这个角色从开场就释放出来的敏感、不羁、拧巴,实在让人移不开眼,那头乱糟糟的短发下是少女一双干净清冷的眸子,好像在黑暗中也能闪着倔强的光。
这样女主好特别,也好真实。
她不漂亮,甚至没有一般青春剧女主身上的朝气活力,她就像角落里缓慢生长的爬山虎,安静但繁茂,在你不知不觉的某一天就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爬满整面高墙。
在看过五集之后,我也终于认定这样的复杂又单纯的少女,让赵今麦来演绎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在剧播之前,我从未觉得那样粗糙的造型,原来也代表着少女身上的那种原始的生命力。
她奔跑在幺儿拐的巷子里,被人追逐的时候眼睛里也没有一丝畏惧,但许小波出现为她出头的时候,她那身坚不可摧的刺儿又能马上软下来,被人罩着的神气和骄傲的劲儿马上就出现了,罗琦琦这种处于青春期混乱不安的内核,以及赵今麦那双眼睛,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她内心的波动。
还有罗琦琦童年时期的回忆,和姥爷生活的那些时光、小学时的天赋发现、二胎家庭不可避免的偏心…这些细腻剧情所带来的情绪触动和共鸣,几乎每一集都让我感慨,并且再一次认证这部剧并没有辜负我一开始的期待。
罗琦琦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有着我的影子,也许就像剧集的开头一样,长大后的罗琦琦坐在年少时光里的石椅上,慢慢回忆着年少的记忆;而我也坐在家里的沙发里,打开电视看着这部剧,回味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些年少时光虽然无法回头,但却能够永远存在记忆中,永不褪色。
我知道这部剧更多地在描述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我们也会经历类似但不一样的人和事。
关荷不需要别人看到她的灰姑娘一面,只想做别人认为的样子;晓菲渴望光,她追逐别人身上的光,直到她也找到自己的发光模式;她们都是被群体影响更多。
而琦琦是更自我的,她没有在乎很多人,但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世界,同时也成为了光照亮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我们成长的家庭,读书时候的朋友,老师,以及自己,都不是突然就变了,也不是一直都不会变。
足够敏感和智慧的人也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
比起努力,是命运在更暴力地控制着生活走向;但比起命运,个人意志又更胜一筹。
我们不会没得选,我们只是那样地以为,然后给自己一个放弃的理由。
我觉得小波说的一番话特别的残忍又真实,大意是,人之所以有命运,其实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因为人有贪念,有七情六欲,会被生他养他的环境所影响。
小波选择断掉琦琦在他身上的一情,希望她往前走的路少一些羁绊。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张骏。
他们都是影响琦琦一生的人,也是被琦琦影响了一生的人。
琦琦有着很多人成长的样子,不是要类比琦琦的成就,而是那些道路,那些探索,那些迷茫,我们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生是一道道的无标准答案的题目,那些别人认可度很高的参考答案,其实只是多分之一,拥有自己的选择不是要做显眼包,而是更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
感慨最多的是,年少的人还是有,但是那段努力就有反馈的时光,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和琦琦一样,我也会为追寻一件事的意义而纠结。
我们生活的年代,高考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而北京也不是高不可攀,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潮流,甚至留学也不是新鲜事了。
学习永远都是有益的,但是少了一份现实意义上的利益,就算是出人头地吧。
我仿佛活在了一个高度虚无缺乏意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群像模糊,个性突出,多元却不再轻易让人兴奋了。
我们仍然可以不回头,往前走。
时隔12年,我在这部剧集里,重温了年少时最喜欢的那本青春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虽然目前只看了剧集开篇的几集,但它却令我的记忆仿佛被重启一般,带回到曾经追书的那个夏天。
十多年间,看过太多故事,我也已慢慢淡忘书中情节,而在刷剧时,我又找回了当初看书的那份感觉。
这部年代剧里有太多的细节,承载着那个时代下的童年、少年记忆,宛若老旧照片般泛着往昔的痕迹。
你能从里面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无处安放的忧愁,黑夜痛哭后依然坚强的自己,治愈人心的伙伴,都是回不去的时光。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了一个罗琦琦。
剧集在开篇展开了两条叙事线,一条是罗琦琦1994年读高一时的经历,另一条则围绕她小时与姥爷生活、读小学的日子展开。
成绩不好、顶撞老师、爱到幺儿拐瞎混、给父母添麻烦,这样一个叛逆青春少女的形象,是罗琦琦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以至于父母逼她辍学、安排她进国企工厂办公室这样的行为,都显得是在“为她好”。
但以上只是这个人物的A面,她的B面,是我们很多人都体会过的“不被理解”——父母的偏心、老师的轻视、同学的冷漠。
它们包围着这个脆弱的女孩,让她不得不佯装出坚强独立的样子。
罗琦琦的父母因为都在国企工厂工作,过度的繁忙,让他们选择把1岁多的罗琦琦放在姥爷家养。
因为姥爷的宠溺,她的日常是恣意的、快乐的。
直到上小学的契机,母亲将她接回自己身边,自此一切都变了。
在姥爷家,她拥有独一无二的爱。
可在父母身边,妹妹瑗瑗才是家中的珍宝。
所有好的、漂亮的、妹妹想要的,琦琦全都要让出来。
童年时期,遇上不好的老师、被同学诬陷,越来越多烦心事萦绕在这个女孩的心头。
久而久之,绮琦彻底从e人变成了i人,愈发沉默寡言。
直到10岁时,姥爷去世,爸妈却没顾得上把她带回家。
她只能自己来到熟悉的地方,钻进熟悉的衣柜,却再也听不到姥爷的回答。
自此,琦琦对“家”的所有期望都散了。
姥爷去世的这天,让她看清世态冷暖,人也仿佛在一夜间长大。
相比自己的家人,琦琦在幺儿拐认识的开游戏厅的李叔、乌鸦与小波哥,这些他人眼里不学无术的人,才更像是与自己抱团取暖的“家人”。
幸运的是,在他们的陪伴和保护之下,罗琦琦不仅没有误入歧途,反而让自己痛苦的生活有了些许慰藉,就这样一直捱到了高中,直到父母对她提出辍学进厂的要求。
这部剧与惯常国产青春剧最不一样的就是,它用不急不躁、细腻如水的方式,将我们共同的记忆纪录成册。
与好朋友偷偷去操场看死掉的鸟、去铁轨旁闲聊,与姥爷最亲密的夏日相处……这些细节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因为这就是我们自身的写照。
细腻动人的质感,在短短几集中就被描绘而出——其不仅体现在静水深流的视听、精良的服化道,所营造出的舒适的复古风格;更在于此剧从一个孩子、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去复现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而许小波与张骏,这两个罗琦琦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则作为她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让往昔的记忆闪出光亮。
罗琦琦处于懵然无知的年纪,一次次地撞向这个世界,这恰恰是她这个人、同时也是这部剧最宝贵的地方。
《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放弃了宏大叙事,把目光投向细微处,显出真实生活的气息——它不是以事件推着人物走,而是完全从“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铺展情节,透过她去折射时代的变化。
这让人能耐下心来,感受其中缓缓流过的情绪氛围。
我们能看到琦琦内心的变化和成长,更能理解她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作为一个标准的、受限于父母的“小镇少女”,琦琦身上有很多那时年轻人的影子。
她小时候在数学上极具天赋,但高中时却因父母与老师的轻视,险些被退学。
因为那是90年代初,一个女性能走的前路,在小镇里没有几条可选。
1990年时,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万,录取本科人数仅约20万。
进国企工厂,已算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最好的出路。
看似生活在同一阶层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关键的岔路口,各自开启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琦琦没有因此沉沦,也没有随波逐流跟着时代大潮进国企工厂,或是去考师范。
她在真正弄明白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后,去不断追逐想要的生活。
时代背景、童年的细碎记忆、生活流的人物关系、日常的微小细节,包括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符号,都让剧作逐步展开它的核心表达:这是关于少女心事、成长经历与人生理想的肖像描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浮生绘”。
因此,它不断还原着那个时代小镇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对于80/90后来说,在剧中你能看到所有曾经热爱、如今却早已遗忘的人和事。
它们随着那个时代被人抛之脑后了。
但总有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
原著里,罗琦琦的故事看似是励志的,底色上却有不少怅然若失、令人深感遗憾的地方。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遗憾,正因短暂,青春的散场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而这些遗憾,则成为了人生每一步走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我眼中,《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的魅力就在于:青春不免代价,但不为自己做过的事后悔,在痛苦中一点点坚强,则是一道必须学会的人生命题。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悟。
回不去的时光、曾经历过的人和事,刺痛人心,却又让人感到只存在于往昔的温暖与感动。
它们就这样,被永远留在了我们记忆里的那个小镇。
和原著很不符,失望😭
服化道和布景都好用心,上世纪的复古怀旧感和细节做得非常到位,完全不会有时代错位感,不错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你好,旧时光》,是从大学期间留到现在为数不多的两部小说,看了几集剧后又重温一遍小说,小说更加细腻,但是剧呈现的时代氛围感也很好,太爱片头和纯音乐那版片尾曲了。但说起最喜欢的赵今麦的角色,居然是苗妙妙。
看不下去
人物还能再扁平一些吗?女主妹妹像个假人。
原著粉表示女主人设立的很稳,童年经历的大篇幅表述太能拉好感了,罗琦琦大女主很还原,合理改编都可以接受!
和原著没有一个字关系。单纯看剧情也很垃圾。我真是气的半死
忍不住要吐了。青春的无病呻吟啊,女主遇到的那点儿事儿在社会上算个屁。
造型不好看不贴合,年轻演员还是撑不起来!
国产校园剧要都卷到这种程度,就不会有那么多吐槽了。女主真是见过的国产剧最有种的天才少女啊,女二葛晓菲简直太可爱温柔了,看到女二在众目睽睽下上桌子拥抱女主,开心于双方的重逢,简直磕到了这种姐妹情啊。关于找寻自己的路,遵循自我,还是寻找认同这些探讨。还有表现学习的艰苦与对未来的期望也太真实了。一遍抱怨一遍学习真是大家的常态啊。文采很不错,有很多激励自己的话语不错。(目前看到15集)
没见过一开始就这么糟心的剧情,看的让人特别心烦生厌。尤其是女主的童年故事,拍的很烂很乱还很假,十分出戏。
emmm,很难评,果然剧和原著都不是我的菜
总有一段人生路是要自己一个人走完的。
不能理解罗琦琦为什么那么喜欢张俊,张俊这玩意烦得我想抽他一耳刮子。
真难看
导演看起来还行,但……编剧不行,拍的很细节很生活但剧情设定怎么这么悬浮刻板……
桐华粉 但这本原著撑不起几十集电视剧 白宇帆丑的让人想笑 赵今麦的眼珠让我出戏 两人四只凸眼珠对视时我真的想知道他们各自心里想的会不会是对方的眼珠子如自己照镜子一般
质感还可以,但是剧情不很吸引人啊?
做不到书剧分离的原教旨主义书粉真的很烦人,她们并不能欣赏这部剧,而是过度沉浸于一个只有她们自己在乎的“找不同”游戏。成长、思考、观察本就是渐进漫长的,无法沉下心来体悟的人,也无法加入这一场漫步。
剧情效率很低,大多数时间线跳跃很凌乱,而且有些详情镜头根本就没必要,因为没有有效推动故事发展或塑造人物,完完全全只是为了干煽情或故作悬念。刚开头就一长段乱七八糟的片段回忆过场,真没必要,看在第一集字样之前出来的,勉强原谅它了。配角很扁平,主角塑造也蛮干涩的,能把原著复杂的人设心理改得模板化简单化,编剧的水平真令人无语。最后,高一都不学习辍学的人竟然能考清华,你让那些努力学习的高中生情何以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