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月为邻——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浅析《加加林》摘 要:范妮·利亚塔德原先是波尔多政治学院的学生,因为个人爱好以及童年的经历,后来转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方向。
她热爱旅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旅行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经历与体悟。
这些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为她积攒了足够丰富的经验,终于在2014年赢得了一项编剧比赛。
这也成为她电影之路的开端。
她的首部剧情长片《加加林》的故事一如她所熟知的生活一样,都是一个社区里普通人的生命经历。
当这片有凝聚力的、又是普通人聚集的地方面临拆迁,三个年轻人把这片社区当做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拼命守护自己的家园。
关键词:太空、空间、场面调度、诗意、超现实主义1、《加加林》电影背景分析1.电影所讲述的现实空间分析加加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疏散系统永久性缺陷、卫生设施老旧、地板隔热层等粉尘含量每升超过25000纤维。
高犯罪率、毒品交易、高贫困率,几乎是这个国家的缩影。
但剥开它沉堕的外壳,这片区域又试图留住即将弥散的社区记忆。
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国家的荣光,2019年,它是一个男孩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梦。
一群边缘化的群体在此聚集,漂浮在城市的话语之外,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急匆匆的口号推着走。
2.电影中主要人物分析尤里,16岁,在废墟里仰望星空的人。
剧情中透露出父母离异的信息,母亲重组了家庭,父亲杳无音讯。
于是一直住在加加林社区,这是一个坐落在巴黎郊区的公共社区项目。
大量无力支付昂贵房租、削减生活成本的人在此定居。
梦想是成为了一名宇航员,热爱科学,动手能力极强。
把自己的家用科学的方式改造的更为宜居,甚至为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了太空舱。
他身上透露着一种迷人的太空精神,永不放弃锐意进取,善于挑战自我。
又浪漫地改造现实,遣散难以言喻的现实压迫。
在自己社区失守后钻进废墟成为巴黎钉子户,企图凭借爆炸将自己的太空舱送上太空。
星际探索版的佛罗里达乐园中的1900,身上有着勇敢无畏又执拗的浪漫,为影片赋予了一层清新的残酷基调。
Diana,吉普赛女郎,流浪的民族。
她足够明媚、热情、聪慧。
会使用摩斯密码,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对爱情勇敢追求,但是圄于现实的藩篱,无法翻跃家庭的束缚。
在和尤里约会之后回家发现家被拆,在父亲的强迫之下还是离开了尤里,上车跟随自己的家族。
于笔者而言,Diana本质上与加加林并无两样,都是一个触手可及但又遥远的梦。
承载着尤里的希望与梦。
Fari,认识尤里父母并在加加林社区偶尔照顾尤里的女人。
有三个孩子。
Fair几乎可以说是点明主题的角色。
在一次聊天中向尤里讲述了自己年轻人迫于生机又为了爱情勇敢又浪漫的逃离故事。
穿过伊斯坦布尔定居加加林。
Fair身上是有种诗人一样的大胆和浪漫品质的,并且经由剧情传递到了尤里的身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乐、音效设计的使用极为出色与大胆。
而本片第一处出现有声源音乐就是在Fari的车上,播放的是《Ya Tara》,是首情歌,内容提到“我们是月亮的邻居”这个人物是被导演认真雕琢过的,无论是经历、气质还是这首歌都与本片的气质相吻合,是一种神秘遥远浪漫的感觉。
Dali是尤里在社区人员被勒令撤走之后遇到的和自己一样的钉子户,不过他们俩有一定的区别。
尤里是默默的坚守者。
Dali则是一点就着睚眦必报的个性,对社区的爱是一致的。
在后来的剧情里多次与拆迁人员起冲突,不过还是属于浪漫基调那一挂的,打架打输了就去月台上跳舞,很有意思。
在调查人员将要发现尤里的住宅时为尤里出面闹事挡了一次。
2、《加加林》叙事结构分析1.叙事线索——加加林影片一开始的加加林登月纪录片,到后来的以加加林命名的公寓,再到九十分钟引爆公寓之前的登月画面。
加加林这个词从头到尾都传递着登月的信号。
尤其是承载着现实单元的使用却又被宇宙主义的命名。
明明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却被宏大的未知覆盖。
分割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能举重若轻地将现实主义的苦痛转化成轻飘飘的浪漫的诗意又温柔的梦的原因。
2.叙事结构与空间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用激励事件超越。
前九十分钟都是沉重的现实:尤里心爱的社区即将崩塌、拯救社区不被理解又屡屡受挫、父母重组家庭无法融入、心爱的女孩没法挽留,当强光亮起的那一刻影片进入超现实的空间。
尤里在落雪的天台上迈出属于自己的登月第一步,整个社区丢失重力,像火箭一样冲天而起,同时变成他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情节急转直下的桥段用日蚀过渡,真是绝妙的设计。
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寓言“即将”要发生十分可怕的事情啦,所有人观看日蚀。
影片前半段所描绘的幸福时光安逸祥和,从此刻开始进入激励事件即大厦要被迫拆除。
高度吻合故事主题的设计让本片如虎添翼。
一切都是太空的事情。
影片中的叙事空间设计十分巧妙,现实空间与超现实的空间。
现实空间下发生的一切,摄像机都是平稳注视的。
推拉摇移跟,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长久地凝视琐碎的苦难。
而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经过漫长的铺垫之后发生在九十分钟的时刻,也就是即将爆破加加林公寓的时候,又是经典的“滴答作响的时钟” 当强光亮起,不知道又是多少人最接近太空的一刻呢?
一切都在天旋地转,整个世界轰隆隆地发生震动。
重力消失,尤里穿着宇航服从楼梯上腾空而起,窗户的玻璃上折射出地球的倒影。
如此美妙又易碎的梦。
这一刻他自己就是加加林,无需考虑现实的琐碎,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梦呢。
3、《加加林》的镜头语言、音效设计分析1.镜头语言为何如此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会被导演调教成如此清新浪漫脱俗的梦,镜头语言的设计与使用功不可没。
首先是奠定整体基调的开头部分,结束了对加加林时代的眺望之后分别衔接了太空视野下的太阳、仰视中规整庞大的建筑、红色的旋转的空间。
我们来分析这些镜头,仰视的视角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更何况这个画面还是由广角拍摄,放大了建筑(加加林公寓)的庞大。
结合加加林公寓所承载的意志、期望,我们可以对这个公寓发生一个充满充满敬意的凝视。
从导演的视角来看也无疑高度肯定了尤里的梦、一群人对时代、社区记忆的坚守。
而红色的旋转的空间在视觉上放大了一种怪异、不安、失重的感觉。
这中旋转第二次出现是在加加林社区被宣布全员撤离之后,随着冷漠的宣布式的口吻,尤里在画面中被封锁在公寓的一面窗户内,沉重急促的喘息、框架式的沟通,再配合一阵天旋地转式的旋转放大了观众的失重、紧张,天才般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尤里的惊慌、失措、无助、恐惧,尤其是联想到他失去公寓无家可归的状态更不由得对其产生共情。
同时旋转的镜头也能模拟一种太空的失重感,更加契合影片追逐太空的主题。
在强调人物情绪的变化的时刻也会使用旋转的镜头,比方说尤里收到了妈妈的留下的告别的纸条,夜晚在床上意识到自己的无家可归而感觉奔溃的时刻,旋转镜头的使用为他接下来死守加加林公寓的行动添上了深刻的一笔,经由这种镜头调度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宿命式的对抗与无奈。
不过该片也不乏其他优秀的镜头设计,比方说推焦镜头的使用。
区别于洪尚秀电影里推焦代表一种人物关系的递进,在范妮·利亚塔德手下这种镜头常常发生在值得交代的环境或者人物上,更多地产生一种太空的虚幻感,很好的为观众营造了太空漫游的错觉。
2.色彩与构图构图和色彩也是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部分。
比方说主人公尤里作为失去城市话语权的边缘人的代表,他在现实空间中的加加林公寓往往是以被窗户、长长的黑暗的走廊呈现的,尤其是在大家都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待在这片空间,随处可见的框架式构图把他围起来里。
他永远的在画面框架下逼仄的一角,这也代表他因为种种原因被压迫的事实。
再比如他窥视自己的新朋友fari和工作人员起冲突,透过黄色的玻璃窗,Fari同样也是钉子户的一员,在框架内被隔离,无法冲出现实的封锁。
而在超现实的空间内或者尤里在坚守自己太空梦的时候,画面会突然被解放。
摄像机开始旋转了,开始像在太空一样漂浮了,于是我们获得更丰富的视角,同时也包括更丰富的色彩。
鲜艳的蓝色或者红色凶猛地填充一整个画面,太空服、漫游的空间等等。
3.音效设计影片的音效设计特别大胆,除去前文提到的唯一一处有声源音乐,本片的音乐同时参与了影片基调的定调。
在叙事进入尤里初次通过望远镜发现心上人的时刻,在与女孩对视的那一刻主题音乐同时响起,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坚信这个女孩对于尤里来说和太空并无二致。
迷幻的神秘的遥远的电子合成乐透着一股子星际穿越主题曲的味道,画面开始铺满加加林社区内的大伙的日常生活,一切都显得宁静、和谐、美好又遥远。
一如影片的主题:在废墟下向星空的仰望。
坚持这颗心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看加加林的时候一直在走神,倒是想了一个故事。
暑假乐园的讨论。
我与哥哥,其实是成人弟弟&幽灵儿童哥哥(我)。
幽灵&幽浮暑假调研。
小男孩主视角&小女孩助手视角,关系近似儿童版禁闭岛+孤岛惊魂/第六感,中间可以变调闪灵,也可以学寄生虫。
暑假发生在清明,年假+清明假最多15天。
所以可不可以哥哥晚出场?
1、我(儿童哥哥幽灵)线:开场。
我要做调查,秘密基地,父母的死亡?
或者UFO幻想。
有点像斯派克幻想的起手?
对妹妹的交代?
前期是轻松的儿童幻想剧?
安德森式的?
“哥,我是不是还有个弟弟?
”2、“哥哥”(成人弟弟)线:尾声。
火灾,不用火用微波炉。
皮卡丘光敏性癫痫+阴阳眼。
姥爷活了下来?
哥哥+姥爷?
追过来的女性朋友。
结尾姥爷劝我早点谈恋爱?
不要再孤身一人了。
3、幽灵侧:职业设定为入殓师?
葬经4、UFO侧:草鞋底金属虫形探测器。
土炕下的UFO驾驶舱。
操作台导致地球对端的异动。
三道门——郑渊洁的一本什么书?
超自然武装?
袁大头糊墙?
记忆碎片也可以借鉴主题是什么?
仅仅是儿童幻想?
四月日历。
Sometimes fantasy is the only thing we can hold onto.Dating the girl,building the capsule,planting vegetables,sending codes…These were like sweet and peaceful dreams.They were so beautiful and that's why when came the reality u would find it unbelievably cruel. The last part reminds me of The Legend of 1900. 1900 was willing to go with the ship, so did Youri with the building.Though two endings are different,one core lies in both of them——they'll both never be the men they used to be. Yes ,Youri was saved form the explosion. But as GAG blowed up, as the capsule ruined,as the signal died ou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which is gone forever.中间幻想的部分拍得太美了——霓虹的太空舱,“观星室”墙壁上的斑斑阳光,夜晚的楼宇灯火——色调,运镜都好柔和平静,无一不透露着美好与自由。
影片聚焦于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这一标志性人物,巧妙地避开了传记片常见的线性叙事,转而通过一系列交织的回忆与现实,探讨了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开头,尤里的一句“宇宙并不在乎你的出身,它只在乎你是否有梦想去触及星辰。
”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这一台词不仅体现了尤里对无限宇宙的向往,也映射出普通人突破阶层束缚,追求卓越的普遍渴望。
导演巧妙运用闪回与现实交错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穿梭于尤里的童年记忆、航天训练的艰辛以及最终那历史性的一跃之间。
通过时间的扭曲与折叠,探讨了探索未知的深远意义——科幻的外壳下包裹着更为浓郁的人文情怀,尤里不仅是太空探索的先驱,也是人们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无畏探索精神的化身。
影片中,尤里与同伴们在艰苦训练中的相互扶持与竞争,构建了一个关于团队精神与个人荣耀并存的复杂网络。
尤里的那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星舰,只有自己能决定何时启航。
”既是对个人主义的颂扬,也是对集体主义下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
视觉上,《加加林》同样展现了非凡的艺术美感。
太空飞行的场景,虽然没有过多依赖特效的炫目,却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宁静与孤独。
这些镜头与《地心引力》中冷峻而孤寂的太空景象形成对比,后者强调了宇宙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而《加加林》则在冷酷之中注入了温暖的人性光辉。
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电影,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梦想与勇气的情书,是对那些敢于挑战不可能,勇敢迈出第一步的英雄们的致敬。
在这个故事里,尤里不仅仅是苏联的英雄,更是全人类探索未知、追求自由的象征。
聚焦一位宇宙少年经历,电影《加加林》入围“欧洲三大奖”: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推选片单、第33届欧洲电影奖发现奖、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
《加加林》曾于今夏在北京法国电影展放映,影片在剧本创意、影片配乐、摄影调度三方面均有着令人惊喜的呈现,被网友评价为“戛纳不停办能拿大奖的水平”,线下放映后掌声如潮。
非职业演员艾森尼·贝斯利凭借本片夺下2020年西班牙赛维利亚欧洲电影节影帝宝座。
梦想、宇宙、向死而生……在困苦的贫民窟,一位少年以毁灭为代价的飞天梦喷薄而出,其中折射的是对颓败现实的反抗及对“家”的渴求,它无比浪漫,更掷地有声。
去太空不遥远“钉子户男孩”送自己登月热爱宇宙的少年尤里和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同名,住在巴黎市郊的贫民窟——加加林社区。
社区年久失修,被政府列在了拆除名单中。
尤里和朋友霍桑,新结识的吉普赛女孩戴安娜穿街走巷回收旧电器,希望靠修好社区内的老化设备让政府回心转意。
好景不长,经实地评估,政府正式下达了拆除令,所有居民被迫迁出。
霍桑离开,尤里被母亲变相遗弃,没有居民的加加林成了空洞的废墟,只有建筑工人每日敲敲打打。
尤里和几位“钉子户”是这里最后的居民,废弃的大楼在他们眼里反倒成了失落梦想的化身。
没有了打扰,尤里着手将加加林打造成真实的太空舱,这里有星图,有温室,更有被吞噬的无边寂静和城市透出的点点星光。
尤里打造的太空舱可实现自给自足,就在这郊区的废楼里,他以梦为马,即将引燃自己的登月之梦……
影评将《加加林》称为“从瓦砾中铸成的梦”、“一场星空成人礼”、“令人大开眼界的城市幻想”。
在《加加林》前,从未有人想到一部底层拆迁片可以联通宇宙,全片不仅没有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反倒充斥着向希望进军的张力。
镜头充满了迷幻的失重感,空灵的电子乐应和着广袤太空的无垠,少年尤里对加加林的“保卫战”恰似行星上的小王子,孤勇而决绝。
影片同时启用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光是寻找主角尤里,主创就花了6个月。
尤里的饰演者艾森尼·贝斯利因一张传单与电影结缘。
戴安娜的扮演者琳娜·库德里经验丰富,2020年,她凭借影片《帕皮卡》夺下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化为星辰的市郊、堪比太空船走道的楼梯间、飞船母舱般的大楼,以闪光灯拼成的星辰海洋。
这些极度平凡的风景,在导演的镜头下演变成一场穿越星海的无悔旅程。
冲破现实的阻力,前往人类终极梦想之地,这种向死而生的浪漫青春逼人,令人难忘。
贫民窟不颓唐老破旧小区亦有骄傲梦想《加加林》星光熠熠,上映后好评如潮,电影背后的故事亦值得人关注。
加加林确有其地,落成于法国共产主义盛行的1963年,然而,随着共产主义在法衰落,这座社区走向颓败。
身为廉租房,加加林的居民多为移民及社会底层,房屋不仅老化失修,背后高发的社会问题更令人头疼。
最终,政府考虑“抹除”贫民窟加加林,建筑师邀请非科班毕业的两位导演范妮·莉娅塔徳与杰里米·特鲁伊为社区居民“留些纪念”。
导演们一看到这幢T型的红色大楼,顿时觉得很有缘分。
他们首先完成短片《加加林》,在拆除前完成了长片的拍摄工作。
《饥饿游戏》《波斯语课》的音乐人尤金·加尔佩里尼与萨夏·加尔佩里尼为影片配乐。
听闻拍摄,许多加加林的住户们特意赶来,为“老朋友”出一份力。
电影主要在社区实地拍摄,少部分另一幢仍在使用的居民楼。
在拍摄时,就已经有很多居民从加加林搬走,他们留下的家具、老照片成了影片素材。
从类型上,加加林属于“郊区电影”,从影片的内核来说,《加加林》讲述的也是远离市区,被“母亲”抛弃的一群人。
300多间公寓,每扇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亦是记忆的集合体。
在居民和主创眼中,加加林这幢近60年历史的大楼具有生命,它并不破败,它承载着从这里出走的年轻梦想和世代居民的深深眷恋。
尤里的摩斯电码不仅是信息工具,也是加加林全体居民的呼喊:他们的社区有着光荣的历史,他们拒绝被粗暴贴上“贫穷又落后”的标签。
无论得意失意,加加林始终像一位守护者,平等地给予这里的居民以庇护。
影片中,身穿宇航服的尤里最终完成了“登月”。
那一刻,他完成了宇航员加加林、自己和加加林大楼的“三位一体”。
《加加林》代表着没落生活中不灭的英雄理想,尤里的回归代表新生,而梦中的加加林,则一直向上,飞往广袤星空,飞向希望诞生的地方。
《加加林》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崭新的灯泡、静默的日食、遥远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仰望星空的少年的抵抗今年的戛纳已经闭幕,电影节十多天的时间里,无论是文艺女神汤唯、安妮海瑟薇、法国一姐蕾雅赛杜等人的自信亮相,还是朴赞郁、柯南伯格、达内兄弟、克里斯蒂安蒙吉等名导的神仙打架,都让这场电影盛会赚足了眼球。
回望新冠疫情爆发之初,2020年戛纳转为线上举办的冷清与平淡,在经过21年的过渡之后,又重归了那个红毯明星、爆点新闻、热闹华丽的盛况,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在戛纳最重要的永远是那一部部列于各个竞赛单元的新鲜影像,它们传递着对世界、对人类的深刻思考,承载着对影像本体的探索,代表着最先锋、最勇敢的声音。
就像接下来这部因2020年戛纳决定线上举办而未获得过多关注,但绝对是拿奖水平的戛纳遗珠——《加加林》(又名《仰望星空的少年》)。
电影《加加林》由范妮·莉亚塔德、杰里米·特鲁伊二人共同执导,在2020年与中国导演魏书钧共同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名单,同时也获得了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的提名。
文:Edison编辑:恐龙憨憨责编:置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法国巴黎伊夫里市政府车站的加加林公共住宅社区,占地160000平方米,楼层13层,共计365幢公寓楼,居民大多由外来移民、低收入者组成。
这是首个用宇航员名字命名的社区,已于2019年被拆除。
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加加林社区,并梦想成为宇航员的少年尤里,联合伙伴保护自己心爱的社区不被拆迁,并决定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一个太空飞船,以示抵抗。
两位导演通过浪漫细腻的视听笔触在真实深刻的故事文本中书写了一个不甘被抛弃,在逐渐黯淡的现实中追寻光亮的孤单少年形象,从而展开对深邃宇宙的探索与想象。
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影像层面上光影对于空间景观的雕琢,还原出建筑本身的尊严。
无论是耀眼日光对建筑线条棱角的细腻勾勒,还是构图鲜明视角独特的表现镜头,亦或是人们在观赏日全食时的静默与楼房之间形成的奇妙联结,都是以一种十分肃穆的视角去仰望、注视这些即将倒塌的建筑。
所以在片中有大量的全景、远景、俯瞰镜头去加深空间在影像总谱中的绝对主角地位。
同样是拆迁,同样是巴黎边缘社区,但本片导演既没有像《三峡好人》式的对破旧房屋,废墟瓦砾的迷恋,也没有一昧地追求拉吉·利在《悲惨世界》中对愤怒是如何在拥挤脏乱的空间中形成并爆发的探讨,而是执着于岌岌可危的楼房和少年尤里在自己小屋中打造的太空舱之间的对比,一个是宏大的即将破碎,一个是逼仄的认真重构。
导演的浪漫想象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得到了更为独特且迷人的呈现,在危楼与塔吊之间相隔百米的正反打,闪烁的灯光通过摩斯电码在黑夜中互表关心,传情达意,如同两颗运行轨迹不同的小行星在照亮彼此。
社区大楼不断地被拆除、封闭,尤里的太空舱也逐渐成形,即使外部建筑终究要沦为断壁颓垣,但此刻也毫不影响内部空间的璀璨星光。
这种对比不是要凸显尤里对社区的执着坚守,而是要表达他内心对被抛弃的抵抗,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同时也是对梦想的向往。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片中多次出现尤里身着宇航服的画面,摄影机的失重感、鲜红的色彩、让影片增添了一些实验性的神秘气质,也更加吻合尤里的太空幻想。
包括在影片结尾所展现的尤里特殊的视角去看加加林社区的超现实感是对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同时片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这部电影的配乐的重要性就如同汉斯·季莫之于《星际穿越》一般,对深邃空灵的氛围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某些配乐片段也让片中的无奈现实多了些许的青春与活力。
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能称得上多么出彩,因为可以看出导演的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瑰丽的想象与华美的视觉呈现上,但仍有几处的叙事设置,值得琢磨与思考。
首先是对于人物-社区-历史在名称上的巧妙链接,片中主人公对社区的难以割舍就如同尤里与加加林这个姓氏与名字的不可分割一样,它是整体的,统一的。
少年尤里身上承载着父母的抛弃,边缘底层的身份以及登上太空的梦想,加加林社区象征着曾经的荣光、对人的包容,同时也象征着一段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
尤里·加加林这个首位进入太空的历史人物则代表着人类的目光对浩瀚无垠的太空的首次投射,因此三者在故事文本中结合就像是砸断沉重现实的枷锁,在见证集体崩塌的时刻,跃入星空,完成对58年前历史的一次回望。
这让影片叙事脱离底层叙事的苦难窠臼,转而对未知的宇宙进行了温柔的诗意想象。
另一处在于影片结尾交叉剪辑,一面是曾经住在加加林社区的居民们观看爆破大楼的情景,另一面是难以忍受饥寒交迫的尤里登上楼顶,换上太空服,准备进入幻想中的船舱。
在一声声的十秒倒计时中既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式的对集体回忆的无奈叹惋,又是用独自仰望苍穹的勇气与坚决去抵抗现实的残酷与不堪。
在最后一刹那,SOS的摩斯点划照亮了在场所有人的湿润眼眶,也照亮了这位在失重状态下的孤单少年的纯真内心。
你是星空,是历史,是人类穿过大气层的初次心悸你是社区,是集体,是16000平方米上的底层贫苦你是37只卤素灯泡也无法挽回的崩塌你是两颗行星永不黯淡的浪漫光芒你是被抛弃后依旧保有漫步太空的幻想你是不可分割的星辰市郊你是纯真勇敢的诗意想象你是一切...
在欧美,技工蓝领很赚钱的!
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工资很高的。
这小伙一开始修电灯,电梯的水平已经能够做普通电工了,生活肯定不愁了。
后来自己安装的太空家,以及最后的大楼亮灯工程!
这尼玛一个人做的真的是技术太牛逼好不好。
那就不是普通电工是高级技工了啊!
而且通过这个SOS的大楼行为艺术,那么多人关注还在拍照,他肯定是火了啊,加上这牛逼的技术,绝对是很多公司要他啊。
问题来了,他为啥不去找个蓝领工作赚大钱,不说一步登天富人区吧,至少住个中上水平小区没问题啊,然后把他喜欢的小姑娘娶了,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不是圆满大结局吗?
为啥空有一身技能,却自杀呢?
导演是不是想通过这个电影说明黑人的懒惰和不愿工作的社会问题?
要爆破了。
“十,九,八,七……”电影进行到第90分钟,巴黎加加林社区的旧日居民们抬头望着那幢T形结构13层砖红色大楼,倒数到一,工程师按下爆破键;这时,仍在加加林大楼内的黑人男孩尤里也按下他的自制系统。
接着,他进入失重状态,四肢舒展,身体后仰,在被他布置成太空舱一样的屋内慢慢悬浮,像老资料片里的宇航员那样飞向太空。
影片《加加林》(2020)开头是一段发生在1963年的黑白影像资料:巴黎市郊民众聚集在法国左翼党派于塞纳河畔建立的新社区加加林,热烈欢迎来参加社区落成典礼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这栋耗时约两年建成的建筑有私人浴室、电梯、宽敞的厨房,象征着当时法国共产主义的活力,是一个有生机的乌托邦。
20世纪后半叶起,加加林容留了大量经济条件不佳的外来移民,并成为左翼党派一个坚实的选民据点。
但五十年多后,社区与其发起的政权都已衰落,由于电梯损坏、水电设施过时、地基下陷、卫生状况糟糕等问题,法国政府宣布拆除加加林,原地建生态区。
这是电影的发生背景。
那是2019年,片中三百多户贫困者长居这栋大楼。
16岁的男孩尤里——他的名字就取自首位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生长在单亲家庭,被隔壁的邻居照看长大,痴迷于太空旅行,对加加林社区有深厚感情,一心抵抗拆除计划,拉着朋友侯萨姆、住在附近的罗姆人女孩戴安娜一起四处搜寻二手材料,试图通过修复老化系统的方式拯救社区,然而除他以外,老邻居们对此兴趣缺缺。
政府派人检查,认定加加林的楼体合格率只有85%。
“为什么不合格呢?
”尤里和政府人员争执。
就在这时,烟雾警报响起,人群赶忙四散逃开,一片混乱,尤里的疑问不再需要得到回应。
随着剧情进展,我们得知,警报就是他朋友侯萨姆的父亲拉响的,以他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人希望离开已老旧的家,改善不富有的生活。
加加林的拆除工程持续了16个月,引起许多国际媒体的报道关注。
《纽约时报》一则新闻中,大量加加林居民在起重机动工的那个周六聚集在一块儿,观看红砖的撕裂、倒下。
一位住龄超过十年女士形容,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认识彼此的大家庭,加加林的拆除“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加加林社区过去常作为背景版出现在灰暗的现实主义题材影像中,以高贫困率、犯罪多发、毒品交易著称。
新闻报道中的当地居民形容“这里死路一条,没有未来”。
但《加加林》不这样。
这部电影是范妮·利塔德和杰里米·特鲁伊两位新导演2014年同名短片的延伸,可以说是一部套在个体航天梦外壳里试图留住消散社区记忆的作品,于去年夏天获得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提名。
导演们用该片重构了加加林天真的浪漫和诗意:1963年,这里代表了一个党派的荣光。
2019年,这里成为一个少年守护的梦想。
大楼逐渐清空,人们骂骂咧咧地撤离,断水断电断暖气,整栋楼除了尤里和与他恋爱的戴安娜,只有一个来蹭住的贩毒小伙。
被妈妈抛弃的尤里要完成一件不可思议的任务,将这栋建筑改造为飞船。
根据宇航员在YouTube网站的教程,他在自己的公寓中搭建大棚,铲土、种植农作物,放置滤水器,设置紫外线照明,制造尽力逼真的太空舱。
电影的后半程由现实向奇幻过渡,加加林社区成为了主角本身,宽屏构图下,影片以出色的视觉效果展示了尤里的超现实乌托邦:公寓楼像是航天器,下雪的屋顶如月地表面,本来充斥着碎瓦杂物、尘土飞杨的大楼内部变得光亮清洁。
爆破将近,尤里控制大楼灯光系统,发出代表“S-O-S”的摩斯码,然后在轰鸣声中,他像宇航员一样掠过灰色的楼梯井,飞出大楼;在橘色太空服的包裹下, 弹出加加林社区,飞向太空。
接着,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仰角镜头,加加林社区整个地腾在空中,被拯救于炸毁的命运,如宇宙飞船将要回到母仓。
marvelous.真好,喜欢。
“我们是月亮的邻居”—既是宏大的集体也是渺小的个人,既是实体也是情绪。
这样一个故事用以虚写实,消解了太多真实背景的愁苦与无奈。
浩渺/空灵和狭小/真实带来的那种浪漫感和孤独感是如此接近,都被刻画地都很极致。
那么遥远的飞船和如此切近的daily life怎么相连呢?
中间那根线没想到是共享一种“被抛掷”的感受。
被抛掷出去的飞船,和还是孩子的少年。
加加林是特殊时期被建造,随后供大量底层民众组织起漫长生活的载体,在今天终究难逃烟消云散。
但他曾经试图留下,试图挽救,试图改变,试图和它一起“活”下去。
星图和生态小棚那里都很有趣也浪漫。
一堵堵被砸穿的墙,又连成了一个大空间。
密码灯光闪过城市的SOS,需要被拯救的是尤里、加加林,还是什么?
当我们未来再谈起加加林,又会选择哪些词汇,哪些故事?
当“邻里”消失,地方感消失,“我”又该如果被建造?
日食产生的时刻,阴影下的你我又在哪里?
这种片子是完全把重心交还给了“视听”与“感受”。
这是“电影”。
摄影真好。
年度十佳。
法国人一浪漫起来真的是绝。
一个拆迁钉子户少年的遭遇故事在法国导演的演绎下会变得如此生动浪漫(*๓´╰╯`๓)♡尤里这个自小独立,所居住的公寓当年是太空英雄加加林见证 并以此命名的。。。
而少年也有着一个遨游宇宙的太空梦想少年的故事如他的宇航梦一样是温馨愉悦的(* ̄︶ ̄) 从最初公寓照明系统改造 摩尔斯码 太空温室 星途 乃至他与罗曼少女戴安娜粉红泡泡的爱情 反衬艰辛残酷的现实 映射出尤里坚韧性格来但是然鹅可是 故事最终公寓最终拆除那一夜 原有住户又聚在楼下 共同见证。。。。
此时尤里中断爆破 自己在房顶身心俱损 陷入昏迷 他似乎漫步坐上宇航器 在太空漫游✧٩(ˊωˋ*)و✧故事到此戛(jiá)然而止 尤里和加加林公寓的结局又会如何。。。
他的行为对原有加加林公寓居客们有何影响。。。。
他与罗曼少女爱情。。。
这只能在主创访谈或者观者自己的想象中得到解答了。。。。。。。。
爬上塔吊 都市灯火也是宇宙星辰 心上人离开 比漂在太空还孤独 想象力和视听 青春和现实 一一满足 背后跟着另一个时代的黑白影子 啊 真好看 (希望那只叫莱卡的狗能打破被丢弃的宿命
美丽又空洞,我不喜欢。
空间(待拆的社区)和身份(底层移民)的二重流放,当贫瘠现实无法补给内心曼妙的冲动,唯有驰往宇宙,才能唤醒我们生为人的知觉所在。
浪漫又残忍的影片啊!他们是“与月为邻的人”,甜蜜伤感,美丽深刻,还有一些奇幻(自建太空舱还种植植物)。最现实的问题——拆迁钉子户,最宏伟的梦想——上太空,都在这个黑人少年的心里。拆迁犹如少年成长,要承受各种无法言说的痛。大楼有少年对亲情的追忆、对梦想的追寻(就是才16岁也是没料到)。和vow讨论片尾,他觉得没有救回来,是开放式的,越想越有道理。黛安娜带着尤里爬大吊车那段真是恐高爆发!音乐音效棒。只是,一开始4:3的黑白镜头是苏联吧,为什么法国人那么崇拜苏联宇航员?还以社区命名,即便他是第一人。法语活动月·法语电影荟萃。世界戏剧日观影三连之一。今天也是比利·怀尔德去世20周年。资料馆1号厅11:00场。约67成满。
最后的乌托邦。以小见大,很浪漫的片子,从主题到摄影配乐表演都很浪漫
孤勇的太空少年为承载了眷恋的旧居,奉献了一场盛大的集体幻象。社区的拆解与分离,美好的破碎与逝去,被表现得如此轻盈浪漫,但那句竭力向社会各层发出的sos,在不断警醒着,无人知晓在整体向前飞速行进的人类共同体中,谁会成为那些被边缘与被遗弃的,但类似于大佛中的肚财,要如何在废墟中开出花朵,这不仅仅只是安土重迁的情怀,更是种恒常的生活态度。她的丝巾蒙住你的眼,却让你看到les banlieues célestes无比绚烂的可能。
@卢米埃影城,迟到10分钟,一个闷热下午。故事和人物很喜欢,但我会觉得氛围有点太满了,配乐太宏大了(有点笨笨的)。
3.5,回避现实问题的大部分时间里,围绕Yuri展开的核心运动被附着失重感,直至最终幕完成离心动作。影像构建已然成熟,但这样叙事语境的电影最后留下了什么?答案仍应是关于秘密的瞬间。如Undine鱼缸坠落的瞬间联系二人交汇视线,Yuri与女孩攀登塔吊的瞬间联系着二人对同一片星光的共享,均是超越设计而奏效的。
法国装逼片
相当梦幻的钉子户生活,梦幻足够,最终实现超级大平层自由。现实全无,中国的钉子户可能更梦幻,上一步鸡犬升天,跌一步全家自焚。
一个拆旧房也能搞成这么荡气回肠,在我看来,怀旧主要是对未来不看好
有几处非常灵
加加林forever,有挺多浪漫的小火花
#3rd HIIFF# 展映-天涯海角。入围Cannes 2020片单。感觉可以在一种关注混个小奖或者拼一下金摄影机……完全没想到能在一部法国片里看到“东愁”(一查发现加加林城是法国GCD政府修的……怪不得所有表征几乎相同),匹配剪辑做得实在是太有想象力和太浪漫了(以改造公寓匹配空间站,以点火爆炸匹配失重,其实这结构就是个《大保镖》嘛),以边缘写边缘(罗姆人少女与黑人和阿拉伯人小哥都边缘,加加林城也是巴黎光辉下的“恒星边缘”),前面需要再连上[流浪的迪潘]和[悲惨世界],影片用浪漫和想象力来表达抵抗,套路的东西可以忽略不计了。
少年梦想和少年经历融合得好棒啊!
只有浪漫,就显得单薄了。但是该说不说,浪漫之浪漫做得真不错,配乐和摄影立了大功。
壮丽而动人的镜头,自由而浪漫的梦想。在这座加加林城,在这幢自己热爱的居民楼,去勇敢实现自己踏入太空的梦。
一个法国拆迁故事,男主角对于老社区和太空的喜爱似乎只能从他自发对社区进行的修缮、独自留守在无人的大楼内以及将房间仿造太空舱改建这些行动中体现,不太看得出他这种坚持和喜爱的动因。主角的朋友们和社区里的其他人也算不上出彩,仅仅是些许镜头稍稍展现了一下法国贫民窟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最后的“浪漫”结局,硬凑的成分也大于水到渠成。
这啥?BLACKED外传?
天马行空小清新包裹下的留守残酷物语,与梦想一起飞翔的一曲拆迁悲歌。本子完成度非常高,两位导演发挥了集编与导一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