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韩国和朝鲜,包括中国、美国拍摄的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都是立场鲜明的,不是南方是魔鬼,就是北方是魔鬼,唯一不提的只有战争是魔鬼。
张勋导演的《高地战》提到了,无论是北方和南方的士兵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这场战争是魔鬼。
战争对双方都是公平的,收割的是战士的生命。
勿庸置疑,战争确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在子弹面前,对倒下的人来说,正义与非正义都已经没有意义,有的只是生命的消失。
尽管对韩国电影从来不是太感兴趣,但这一部《高地战》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是反映那场战争的难得的好影片。
交战双方在板门店为了一条分界线讨价还价,南韩反间谍军官姜恩彪对战争已经厌倦,发了几句怨言,结果被发配到前线去调查一件“共谍案”,因为有人民军士兵竟然可以通过南韩军的军邮系统把家书寄到南方的亲属手里,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这些家书是通过在成为双方争夺焦点的一座高地战斗的南韩军“鳄鱼中队”寄出的,而且前任中队长死得不明不白,上报说是战死,尸检又发现是被南韩军官的制式手枪从近距离击中。
于是,姜恩彪跟着新任中队长来到了前线,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靠镇静剂度日的代理中队长申日英,军营中甚至还有几个流浪孤儿。
姜恩彪在这里意外地见到了在战争初期一起成为学生兵上了战场后被俘失踪的大学好友金恩赫。
恩赫已经从一个会在炮火中精神崩溃的二等兵成长为中尉军官,但和这个中队一样,有一种古怪的感觉让姜恩彪不安。
在又一次夺占高地后,姜恩彪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座高地被双方反复争夺了几十次,反正攻上去后不久就会被打下来,于是双方士兵干脆试探着在阵地上给对方留下东西,进行交换。
人民军留下信件让南韩军人代寄,放上好酒作为酬谢,南韩军人则留下罐头等食品作为回报。
这是战争中的一幅奇怪场景,双方在交手中毫不留情,杀得血流成河,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电影情节的取胜要靠矛盾冲突,这种残酷与温情的对比恰是如此。
双方又恨又爱,就让影片很顺利地提出了“我们为何而战”这个命题。
对一般的反战基调影片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士兵们永远是在迷茫之中。
但在《高地战》中,却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为了活下去而战。
姜恩彪在逐渐理解了这些士兵后,听到战争初期时“鳄鱼中队”从浦项乘船撤离,另一个小队的士兵要求挤上已经满员的登陆艇,双方僵持,眼看谁也逃不脱,当时还是士兵的申日英疯狂地用机枪将那个小队的士兵全部扫倒,换来了中队的存活时,他已经没有震惊;后来中队陷入重围,准备奉命死守的新任中队长被秀赫一枪爆头,而且这亦表明上一任中队长也是死在他的枪下,姜恩彪虽然用枪指向了秀赫,但却不能扣动扳机,因为秀赫只有一个目的,带领部下逃离死亡,能够再活下去。
许多战争片是表现兄弟之情、战友之情,但这里不是,因为只有这样做,别人可能活下去,自己才可能也活下去。
既然已经被投入了无法逃离的战争,那么对普通的官兵来说,为何而战十分简单,为了活下去而战。
这就是《高地战》的基调与立场,没有美化和丑化战争的任何一方,被丑化的只有战争本身。
甚至连南韩影片中历来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丑化都没有,申日英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得知志愿军将出现,是这样说的“比起我们的枪子,他们的鬼点子更多。
”难得,能够在韩国影片中这样说,张勋的勇气可嘉。
然而张勋毕竟是金基德的助理出身,文艺片拍惯了,在这部铁与血的影片中也想加一抹亮色,首先是两位男主角高修和申河均都过于秀气,扮演申日英的李济勋更是可用柔嫩来形容。
尤其是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由金玉彬出演的人民军女狙击手“两秒”(这个名字起得很绝,意思是她的子弹打中你,如果你还没有咽气,两秒钟后才会听到枪声),加的有些多余。
在《蝙蝠》中“豁出去”大尺度演绎激情的金玉彬这回改变风格,令人大跌眼镜。
她的存在大约就是为了让秀赫一见钟情,最后和她对决时不肯下手,结果被她击杀。
其实在影片中秀赫的心理已经有些变态,再怎么加料也不会有铁汉柔情的感觉。
因此金玉彬最后被姜恩彪一刀捅死,并没有什么震撼的效果。
这就是文艺片和战争片的区别,张勋虽然拍了一部好影片,但还不是无懈可击。
说到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有人说是绝望的最后12小时争夺战开始时,浓雾让双方暂时无法冲锋,等待中阵地两边唱起了同一首歌曲,直到浓雾突然散去,轰炸机呼啸而过,随后那些曾经互相帮忙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这一幕虽然很煽情,但有几分做作。
真的不如下面这个镜头令人记忆深刻,失去左臂的小孤女天真地来问秀赫,长大了是不是手臂也能再长出来?
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无比暴躁的秀赫吼叫着,你不是壁虎,你这辈子就是个缺胳膊的丫头!
狂怒的姜恩彪抡拳打向秀赫,那小女孩大哭着跑开……什么叫绝望,这就是真正的绝望。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高地战》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看过的战争片不计其数了,感觉唯有这一部是敢于剥离开各种民族情绪或是国家荣誉,以战争参与个体的视角来真实地描述战争的。
红木槿是我内心对秀赫的形容,秀赫在高地战中是仿佛救世主或魔鬼般的存在,在与战争争夺生命的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理解行使对生命予取予与的权力,他已脱离了正常人的存在,他永生上不了天堂,他在战场,也在地狱,他是活在地狱中的木槿,鲜血淋漓地渴望给地狱带去一片希望。
金秀赫,一个勇猛的战士,有头脑和领导才华的指挥官我觉得这个世上有两种人会成为袅雄一类是流氓有了文化一类是文化人成了流氓他是第二类从贪生怕死的大学生到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不守军纪的死士他说自己早就己经死了,没有了感情,没有牵挂的人,没抱过生存的希望讽刺的是这种人会因为一瞬间心软掉了性命,因为死前无法想起母亲的脸而流泪我觉得他还是以前的那个他,只是太过脆弱所以在战争中精神开始分裂,第二人格是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秀赫死在停战协议签订的前一刻他这个家伙从懵懵懂懂进入战场,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麻痹不曾对未来有过一丝的希望比起后来有了希望又幻灭的伙伴,他算是幸或者是不幸呢?
我曾想过,如果他不死,会不会执行最后进攻的命令?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意志确定不移,不曾动摇,要把他的人活着带出去,任何违背这种意志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包括他自己,在活着的希望降临之后,尤其在可能像恩彪那样邂逅泰京之后,这种意志会更加强烈,即使将来上军事法庭被处死,只要其他人活下来,他绝不会执行进攻的命令。
我倒是希望这样编剧,让他死在自己人枪下,悲剧感和冲突感会更强烈,反弹力更大。
申哥之前不在前线,似乎没什么心理的阴影他是整个故事的记录者指引我们慢慢展现那时的战况他善良,冷静,有赤子之心,常常奋不顾身地救战友,失去了伙伴时也万分痛心,眼神很温和,对战区的孩子很和善,送朱古力给陌生的路人女子但经过故事推进,每个真相被揭开时,他开始怀疑,诧异,惊恐,最后到身不由己最后一场战役他开始变了,经历了种种生生死死,我感觉他有了点秀赫的影子战争结束后,他从死人堆里走出来,,以前的自信和神采己经磨尽了仿佛是从地狱来的幽灵
战争片的辉煌典范已经很多,这片子有否在范式方面提供新的东西,我不是专家不能乱说。
但相对于中国,我想单是一个题材处理和开掘,就足以让同行亚历山大。
意识形态开放真是好啊,什么过去的禁忌都可以触碰,什么禁锢的思维都可以冲击,简直要让”建业“派被笑话至死。
当然中国做下的各种”业“丰富至极,韩战这个题材被韩国同行抢了先也不足为虑。
但是,刀在水上利,人从练中强。
想当初我在韩国看《太极旗》、《实尾岛》,这才几年时间,人家又一代人物出来,”敏感题材“处理得越来越牛掰,从有故事的地方掘出难言之隐,在没有故事的地方铺排心灵呼应,要反思有反思,要批判有批判,有很多帅哥,竟然还有很大美女,那什么,毫不犹豫,五星级。
这部影片过度夸大了战争的残酷性。
但并不是说战争本身不够残酷,而是历史上志愿军跟南韩军队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电影中那种激烈的攻坚战。
朝鲜战争中南韩军遇到志愿军,要么一路狂奔溃退,要么直接举双手投降,无数次的把美军的侧翼直接暴露给志愿军,把他们坑的苦不堪言,可以说连战五渣都比他们强。
说白了,南韩军队根本不配让志愿军对他们发起集团冲锋,电影本质上就是韩国版的手撕鬼子,战斗过程纯属yy。
战争残害了许多人。
一个很胆怯的士兵,最后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杀人魔。
但是最后看到了那个女孩,便也心动了。
这是对战争的控诉,说明人性还是好的,只是因为很多不情愿的事情,改变了人许多。
知道最后只剩下主角一人,这并不是英雄主义,主角是带着许多种情绪离开的。
这个电影最后只是想说,前人土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
这片子唯一的缺点在于主角们长的都太帅了!
特别是牙齿都太白了,这可能也是韩国电影的通病,再粗粝的画面,再残酷的环境之下,出场的依然是俊男靓女。
可能也是偶像王国的特质吧。
说完缺点那剩下的基本上都有优点。
从战争片的道具和声效等等方面来说,韩国人拔刀相助的《集结号》已经很说明问题。
除了美国的团队,韩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想夸的是叙事上的进步。
看韩国的政治片或者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动不动就无病呻吟的矫情。
包括早期的《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
不是说不合南北分裂的情理,关键是故事过于离奇,让人不敢相信。
过于的杜撰,反而抹杀了本应有的感动。
本片不是说完全没有离奇之处——如女狙击手,但大部分情节是合理的。
抓住了一座争夺了无数次的毫无意义的山头,来描写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其妙被牺牲在这里的人们。
特别是在阵地上互相通过埋下礼物来进行沟通,但最后却在停战之时,互相残杀致死。
这既是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是莫大的悲哀。
在拷问战争本质的同时,也在拷问人性。
“我们不是在跟敌人作战,而是在跟战争作战”《高地战》的妙处就在于没有把这些痛楚与呻吟歇斯底里的说出来。
只是直白的表露出来,让你去看,去痛,去悲哀。
韩国人能去政治的反思内战的得失(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北方),在佩服之余,也在想,我们国家自身不也是这样,而且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朝鲜。
我们的反思又在哪里?
2004年姜帝圭携手张东健、元彬两大韩国当红影星凭借《太极旗飘扬》打响了韩国战争电影走向世界的号角。
凭借完美的战争特效以及深刻的表现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痛苦。
《太极旗飘扬》也成为了韩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之作。
近几年虽然屡有以朝鲜南北内战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却大多不尽人意。
2011年《高地战》再次以此为主题则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韩国导演对战争类电影的完美把握。
影片主要是讲述朝鲜战争时期,为了占据战场上的一块高地,南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近年来双雄模式的成功使影片着力刻画了两个男人在争夺高地的激烈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
而金玉彬则将饰演一名朝鲜军狙击手。
影片的导演张勋曾是金基德的助理导演,2008年执导《电影就是电影》显露潜力,之后更凭借《义兄弟》成为了票房宠儿。
而该片的编剧正是写出过《共同警备区JSA》的小说家朴尚彦,他还曾执笔为大热古装连续剧《善德女王》编写剧本。
时势造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成就了一批英雄,而背后却是无数尸骨与血泪,战争的背后是普通的民众的悲哀与痛苦。
母亲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亲。
无论是以什么理由借口发动的战争终究都是战争,正如浪客剑心中剑心说的“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丽的理由来掩饰,这始终是事实。
”片中几方相持不下的和谈最终达成,军事指挥官在协议书上签上了名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是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的普通民众。
《高地战》并没有着力去以整个朝鲜战争为主调。
远离一线战场的防谍军官到一线调查间谍事件,一个普通的中队,一群最为普通的士兵和一个反反复复争夺的高地。
开场军官以战争英雄称之的鳄鱼中队,首次出现却是纪律松散,毫无英雄之色。
而新的中队长一番高谈阔论也在一天之后被证明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了解战场的人始终是那些在战争地狱的边缘上一次次爬出来的人。
这无疑是对那些坐在战线后方却悠然自得谈论战争的人最大的讽刺。
《太极旗飘扬》通过普通民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但是毕竟也只是单方面的以南方为主线,而此次《高地战》则通过南北两方的最底层士兵将民众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战争的残酷展现在人们眼前。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一个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中每年都会申请减刑,每次都会满脸幸福的说,我有一个爱我的妻子。
多年之后一头银发的他面对检察官的问题“看档案你有一个深爱你的妻子。
”然而他却是一脸茫然看着自己的右手说“爱我的妻子,我早就忘记了。
”可见时间无情的流逝会让一切情感随之淡忘。
在片中久别重逢的姜恩彪问金秀赫最近不信上帝了吗?
而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只不过是由救救我改成了杀了吧。
曾经的软弱少年经过2年的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
金秀赫在死前说“恩彪,我母亲,脸想不起来了。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不禁让人心酸。
战争的残酷,每秒面对死亡,早已让人忘记了一切。
“知道你们为什么会输吗?
因为你们不知道战斗的理由。
”“我以前确实很清楚,可现在,过去太久了,忘记了。
”这是柳承龙饰演的朝鲜军官在对于战斗的理由两个回答。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改变信仰,可以完全摧毁人的意志。
为了什么战斗,一个高地冬去春来,占领被占领,一次次的重复,变得只有那满地不断变化增加的尸体。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战斗的都是普通民众,战斗的理由也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单纯的想要活下去而已。
通过十四号洞穴传达着彼此活下去的信念。
也只有在十四号洞穴时他们才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昨天还在厮杀的双方,在洞穴中却如朋友一般交换着物品。
停战后的河边,面对着杀死自己战友的敌人,竟然向挚友一般说出“一路走好,辛苦了。
”厮杀、战斗、仇恨在那一刻根本不复存在,只有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幸福。
而高层的所谓最后12小时决战将一切希望和幸福打碎。
底层士兵就像是石子一样被随意的使用抛弃,即使是最简单的幸福也不能自己来决定。
双方就像那变换过无数次主人的高地一样,变换着之间的情感,那代表着双方不愿交战的白雾中,双方唱着歌谣则唱出了所有人在战争中迷离失去自我和追求生存的无奈。
之前河边的真心祝福变成了彼此的厮杀,只为能够活下去。
申日荣死前的那一滴泪水到底又代表了什么?
为死去的战友?
为不能将鳄鱼中队剩下的战友活着带回家乡?
还是对自己的悲哀?
在最后那所谓的通敌间谍都已不重要。
仅仅为了那所谓的12小时进攻,高地上再次布满了尸体。
为什么?
无数的南诚植,无数的鳄鱼中队,即使到死也不明白这一切的理由是什么。
在刻画战争场面和大场景上《高地战》并没有像《太极旗飘扬》那样出色,而演员阵容方面张东健和元彬的强强组合也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地战》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战争双方的描写更为成功也更为发人深省,战争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战争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无论结果如何,最后不过是用那高地上漫山遍野的尸体换来的。
PS:国内战争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即使以三年内战也不能更为直接的深入战争本质。
其实战争电影无论多么华丽的战争场面和特效都不如那直击人心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反省,衷心希望哪天能够在影院看到一部国人完成的成功的战争电影。
好久没见韩国片这么猛了上次好像是《太极旗飘扬》双方反复争夺高地,应该在三八线的某个地方,咳大人物的战争,小人物的拼命咳这就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悲哀,个体在历史的这个大环境中是那么的渺小,上级莫名战略的死命令,和敌我双方的非深仇大恨和莫名友谊。
总之,一切都有时候非能如人所愿,但我们好不容易活下去,那就不要再死去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社会,只有去让自己更舒适,或者说活得更好点……不管你是愤青,为了争取未来的幸福去努力,或者你是顺应时代,让自己现在活的舒坦
《高地战》。
9分。
张勋导演,申河均、高修主演作品。
年纪越大,越不愿意看战争片。
国内的主旋律战争片全是英雄,如《长津湖》般的战无不胜;而《高地战》这类的,并没有把主视角放在战争场面,而反而是在探讨战争的意义。
诚然,作为电影商品,卖座极为重要。
但就品质而言,或许不要三五年,那一类就不再有重看的意义。
同样是描绘朝鲜战争,站在我方和韩方的立场,面对L高地,从谈判桌到短兵相接。
不同的是,《高地战》并没有着眼于战争的如何获胜,而反而是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为什么要反复打?
为什么要打这么久?
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似乎所有一切都把我们推向战场,除了这场大雾”。
战场上的年轻老兵,最终一定会问自己,打这场仗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很精彩,几处情节的转折既自然又饱含情感,残酷的场面令人不安,而深刻的反思又令人落泪。
向韩语电影人致敬!
对这个地球上出产最优秀战争电影的国家来说,必须苛刻一点。题材很不错,双方做交易的地坑,屡次放过的对手……败笔正是没有对其中一点进行发掘,可惜了……
有点为了煽情而煽情,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同文同种的民族,昨天还为独立而奋斗,今天就为了不同的理想互相残杀。国人也有过同样的悲剧。南北,两岸,到了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
完全是流水线上的商业片,不值一看
谁是大棒子,呵呵
至少四星半,近年最好的战争电影。
从人民军的叫法和装扮开始,到最后彭德怀的签名,这才反应过来,这个就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啊!如今,换一个视角来看当年热血沸腾的战役,不再激动,只觉悲哀。在那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少英雄死不瞑目,誓死夺下的,其实最后还是归属了三八线以南。
韩国高水准战争电影
筛子
说到,母亲的脸想不起来的时候。哎哟我操。
非常成功的战争片,充分的体现了地狱的感觉,没有未来,没有可能性,最后的希望也要抹杀,最后的人性也要磨灭,才有可能活下来,但也只仅仅是有可能。基友死后溪边想认时,我本以为这种爱情杀已经是突出主题了,没想到还有更绝望的
可怜可悲
战争是为了什么??
题材一般,段子也都在学别人的,而且略拖沓了些。但组合起来还是蛮不错的一部战争片。至少比《登陆之日》强太多。
人民军加个女人也太扯淡了
真的不咋地
豆瓣的品位是每况愈下了,这也在预料之中。韩国式的陈腔滥调和过度煽情早已无法重现十年前的惊艳,无节制的意淫完全阻断了一切深刻内涵的可能表达。
鳄鱼理论鼓舞士气。
确实蛮不错的.3.9节奏有点慢,构思挺不错的战争片~,我们的解放军小喇叭冲锋号都被他们改成什么鸟声了..这帮棒子
精彩的反战电影。战争最大的胜利就是活下去。姜恩彪中尉别过头去,杀死女狙击手,令人难忘。@20111018
导演用力太猛,痕迹感过于明显。导演告诉我战争中的个体会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无助,而我丝毫感受不到压迫感。看这样电影还是轻松的,顺便还可以看看历史学家们的口水,总比回想起那些反战电影让我毛骨悚然要愉快多了,难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