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得及拜读原著,直接观影,片面谈一下感想。
二战题材剧情片不少,以小见大最为诱人,小人物、大决定、小行动、大背景,从战争浴火走出的国家和人民最容易被这类题材感动,开朗阳光与睿智担当,小夫妻在不凡位置做了更加不凡的选择,从安逸到变故,从拯救到凝聚,从惊慌到反抗,从忍辱道涅槃。
焚烧犹太区曲调中轻声低吟,不至紧张又不禁回响,算是修心之作了。
电影略玛丽苏,这部电影中导演和第一主角都是女性,难以掩盖和蔼温柔的韵律,将荒凉的一地鸡毛画上柔光。
铁蹄下的人民如何生活,以柔克刚,择步而行。
安东尼哪就是这样的,是波兰显赫的动物园的园长夫人。
活在丈夫的保护下衣食无忧,照顾动物、培养孩子。
夏日的早上,为等待进园的人开门,向大家问好。
带着孩子去定制小皮鞋,喂养山猫幼崽,喂大象吃果子。
这是上帝为她所配的生活。
离动物园不远的地方,是广袤的白俄罗斯的森林里,这是曾皇帝们打猎的宝地,到了现代,这里是科学家和盗猎者的乐园。
珍奇异兽在5、6百年高龄的树木里嬉戏打斗,整个森林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精致而丰满的生命体。
安东尼哪在这片乐土里有满满的归宿感。
为了保护最珍贵的动物,他们会运送到动物园来,这是动物园便是他们的逃生船。
安东尼娜很爱这些生灵们,当然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她也是生灵们中的一员。
面对动物时,她能褪去人类的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跳到一个频率,带着亲昵好奇抚养他们。
这种同频性,让动物们舒缓淡定。
“她轻轻地捏住山猫的一致后颈,松软而热乎,然后把他拎了起来,小家伙没做任何挣扎,身子软绵绵的,于是她又拎起了另一只山猫。
他们喜欢这样,他们的皮肤记得母亲把他们叼到嘴里走来走去的感觉。
”
动物们这样过着一天又一天,但没想到在1939年的9月1号迎来了开学日从天而降的炮弹。
她带着孩子失魂落魄躲到火车站,想逃走。
但是没有一列火车打算带着这些惊慌失措的华沙人们。
“这不是演习,而是轰炸机。
”天上,没有太阳,显得怪诞而陌生,但不是云,而是一道白色的的釉光。
当时华沙的很多人都本能的信任波兰空军,即使波兰在数量和技术上都明显落于下风,根本不是德国轰炸机的对手。
此时,德国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势,正在拿波兰做实验——多兵种联合行动,以求一击成功,后来这种战术叫做德国闪电战。
战争中的安东尼娜时常大脑紧绷,养成了一种习惯,听着轰炸机的炮弹声常常落下,直到听到他在别的地方落下才能长舒一口气,然后计算着他离自己的距离。
为了让心爱的动物园运营下去,夫妻俩找到了in charge的德国军官lutz,低眉顺眼说出活下去的想法:把动物园改造成养猪场,军官要吃肉,动物园要运营,一举两得。
显然,lutz虽然答应了夫妇俩的小要求,但从心底里看不上这些以吃垃圾为生的猪,他想要的安东尼娜。
每天,丈夫开着车,去犹太人隔离区拉饲料,顺便藏几个可怜的犹太人在车上。
他们带回被德军凌辱的少女、被抓走的昆虫学博士、走投无路的母女。
他们把偷渡回来的犹太人安置在地下室里,作为这些可怜人的栖息地。
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做食物。
小说《动物园长的夫人》中,丈夫还会和痴迷昆虫的纳粹军官社交,利用每日去犹太人隔离区的机会,将犹太人化妆成自己的同事,正大光明的带到动物园去。
历史中,这对真实存在的夫妇,在张牙舞抓的铁蹄下,拯救了三百多位犹太人,zoo已经不仅仅属于animals了,它属于一个更大范围内的animal。
白天,在德军随时随地的“到访”下,他们躲在楼下静悄悄保持沉默,晚上听到安东尼呀的钢琴信号才敢出来走动。
lutz会随时到访,揩一揩安东尼娜的油,这加深了她的紧张,面对一步步的暧昧攻击,她只能步步后退,或者僵硬的配合。
我认为电影在这里故意把安东尼哪拍的单纯了,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个步入婚姻生活6年的女人,会在面对另一个男性步步紧逼时,紧张的像个小女孩一样。
即使安东尼哪之前活在丈夫的庇佑下,没有社会经验,我依然觉得,单纯的太过了。
很有趣,很多影视作品把出轨的女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少女还清纯,一种却是为了发泄欲望,沉沦于贪婪享受的毒妇。
《昼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事事都没有这么极端对吧。
已经进入1944年了,漫长的战争快要进到终点,扬加入游击站队反德,却不幸在战斗中被俘。
安东尼哪还有别的办法么?
只能去找lutz,却又没有决心委身与他,临时落跑。
失去了庇佑,还被lutz捏到了把柄,她和儿子只能像普普通通的逃难人一样,一步步一开家乡。
她牵着儿子,就像1939年9月1日那还宁静的早上,她牵着儿子上街去一样。
再回头,是1945年的9月了,德军已经撤退,她呆着孩子到满目疮痍的动物园,在地下室找到了满是尘土的昆虫标本。
那年冬天,又在园子里雪下发现了草莓叶子,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的事物在不经意间生长。
相比于迪昂赢
最初会选择观看这个影片完全是被题目吸引来的,毕竟她是被贴上了二战标签的,在说到二战有关的影片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美丽的人生》那样,而与动物有关的真的很少。
事实上,这部影片也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像传统描述二战的影片一样,从影片一开始就漫步着阴沉灰暗的气息,反而是用灿烂的阳光,奔跑的动物,欢笑的孩童作为了影片的开头。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过于俗套的剧情,当战争开始侵蚀华沙城的那一刻开始,后面的剧情在很大程度上观影者都了然于心,并且虽然以《动物园长的夫人》作为这部电影的题目,但是更多的就是像《辛德勒名单》一样,讲述的是这位他们在二战时期怎么救助犹太人,怎么帮助那些犹太人躲过了纷飞的战火,关于与“动物”这个主题的阐述明显很少,所以在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失望。
不过虽然在剧情上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并不影响整个观影体验,毕竟在对于人性的真善美的受造上面这部影片还是很成功的!
女主没表情,男主看不清,动物去哪儿了,儿子到底是哪个?
😳口音奇怪的英语既为难了演员也为难观众,为啥呢?
🤔写不出140字了怎么办😭😭😭😭😭浪费了好题材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叫动物管理员的老婆,动物管理员表示自己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部分时间唯一的动物就是一只小兔子,感觉宠物店老板娘更合适
壹姐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却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
”
看完这个故事后,壹姐感慨良多。
更让壹姐感慨良多的还有壹姐最近观看的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与上文中的故事相似,影片讲述的也是种族与生命之间的价值问题。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华沙被纳粹组织所占领,德国军队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变得如同恶魔般,视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
他们可以随心随欲的终结这些人的宝贵生命,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些犹太人注定就低人一等。
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中,华沙动物园的园长杨和其夫人安东尼娜担起了保护犹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为纳粹分子卢茨·赫克对稀有动物的热忱,所以华沙动物园暂时成了这乱世中最为安稳的一隅。
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对犹太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与动物们相处的温馨和谐。
看着这些本性残暴的动物们能够温顺柔和的与人们相处,我们甚至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野蛮残暴的野兽尚且能够被驯化,为何接受高等文明的人类,反而越发血腥与扭曲呢?
影片中更为讽刺的是,对待犹太人野蛮凶暴的纳粹分子,却对动物亲切友好,比如,生物学家在给蚯蚓做实验时,忘记给其施行麻醉,结果便遭到了惩罚。
可是,他们在用犹太人做活体实验时,从来不会为对方实施麻醉或镇痛。
在他们眼中,似乎,只因犹太人与自己的种族不同,他们便是最最低等下贱的物种,甚至连蛇鼠虫蚁这些物种都不如。
但如此恶行满满的电影,其实还是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画面的。
即便生于乱世,杨和安东尼娜夫妻俩也依然会为儿子营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他们会用自己的拥抱、爱心,和温言软语,让儿子远离战争的恐惧和伤害。
最最让壹姐感到惊艳的,是此片中两位主角的演技。
饰演动物园长杨的演员是约翰·汉尔登贝格,他将一位严肃又有爱的动物园长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沉默,他古板,但同时他又细腻,又坚强。
即便是一位粗线条的汉子,壹姐依然被他演绎的杨触动非常。
而饰演园长夫人的则是杰西卡·查斯坦,壹姐犹记得她饰演的电影《斯隆女士》曾入围第74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虽然《斯隆女士》最终未能斩获此奖,但在壹姐心里,杰西卡·查斯坦却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
而在《动物园长的夫人》这部电影中,杰西卡·查斯坦也去除了她身上曾有的强硬、独立,和干练,化身为一位婉约、自然,又慈爱的家庭妇女。
除却对待自己的儿子慈祥和蔼,她在对待躲避于动物园中的犹太人时,也是耐心非常,照顾有加。
她不仅会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照顾的无微不至,就连他们在遭遇纳粹分子的残暴对待后,她也会积极的给予他们心理疏导。
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大义。
在此之前,壹姐说过无数次关于战争的可怕,可壹姐始终没有说过,战争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性泯灭,是因为嗜血疯狂,是因为在恶魔的领导下,人们全部变成了没有自己思想的杀人工具。
或许,对于社会而言,这才是战争真正可怕的地方。
如果,现在你问壹姐,壹姐的愿望是什么?
壹姐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下图绝壁不是壹姐夫哈
这种描述二战期间的电影,向来都是展现战争与和平,军队与家庭,残酷与温情背景设定在1939年被纳粹入侵的波兰影片中有两处令人十分感动:犹太医生从华沙动物园园长从华沙贫民窟救至家中,自觉会对主角的平静生活带来危机,正巧女主弹钢琴,提醒早就藏匿在家的多个犹太人慢慢挤满整个客厅,医生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被保护的。
战事结束,在老城区与德军打游击颈部中弹的院长,奇迹般幸存。
院长夫人丢下正在摆设的餐具,飞奔向丈夫。
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打响法西斯的第一炮。
1940年10月华沙城犹太人被赶至贫民窟。
1942.8.5,多么善良可爱的小孩子们 在上火车前 向院长索要拥抱 笑的那么天真 与将要前往的集中营形成强烈对比1945.1德军撤离 回柏林1945.9华沙解放 重新建造一个人类的动物园关于动物的拍摄也是一条主线贯穿全片。
它们与人类一样受到战争的迫害。
不得不说萌萌的兔子和幼年期的小狮子在女主怀里的拍摄定格在了每一个观众心中。
犹太人大屠杀(波兰首都华沙,希特勒,法西斯)发生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华沙)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正式燃起。
在波兰,德国入侵后便对犹太人进行洗劫和集体屠杀,犹太教堂被捣毁,犹太人被判处集体罚款。
很快,所有波兰的犹太人都被赶进了犹太隔离区,过着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的、无比痛苦的生活,饥饿还严重地威胁着他们,传染病也在极其拥挤的犹太人区内流行。
最接近犹太区出口的犹太人随时都可能死在德国士兵的枪口之下……放逐希腊犹太人是法西斯最野蛮的行径之一。
长达十天的行程,等被驱赶的犹太人到达集中营时已疲惫不堪,等待他们的却只是奴隶般的劳作和肆意的被屠杀。
最著名的华沙犹太人起义是犹太人愤然抵抗法西斯的一个光辉例证。
(历史记载:1943年,当德国人企图彻底清除华沙犹太区的时候,遇到了秘密武装起来的犹太人战斗队的殊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犹太人两次将德国人击退。
后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加之犹太人处境的恶劣,在德国大炮、坦克、火焰喷射器的威逼下,犹太战斗队转入了殊死的巷战。
德国人为将隐藏起来的犹太人赶出来,放火烧了住宅,向掩体内投掷发烟罐,炸毁了下水道和地下避弹所,最后以犹太教堂的被炸毁而宣告犹太人起义的失败。
在这场持续28天的战斗中,有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其他都还好,就是最后一段不怎么看得明白....人家德国鬼子根本就懒得理你这一家子,你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求人办事,感觉是要去送菜的。
结果要进入的时候,你又拿毒话去怼人家,搞得不欢而散。
事没办成不算,还差点害死一大群犹太人。
你这不是多余搞出来的事吗.....上豆瓣看到片子是个女导演导的才有点想明白,这些女人的想法是:我可以撩拨你,但是来不来真的我说了算,你随时养好精神候着吧...
电影看多了,人会原来越挑剔,好电影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真不知道怎样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
后来找到一个简单粗暴的好方法,能忍住不快进的电影就不会差到哪去。
基于中途只快进两次,又倒回去重看,判断这是部还算不错的电影。
不必和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相比,作为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说清楚了,看明白了,认清自己的定位,便无太多苛责,即便硬伤累累,bug无处不在,最后好莱坞式大结局,也觉得可爱逗趣,一笑了之。
作为原著粉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而且恰巧扮演札家夫妇的两位演员都是很喜欢的。
从立项就开始盼,等了很多年,但终于看了这部片之后,感觉特别失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生气了。
当然,喜欢的两位演员chastain与heldenbergh的表现还是很出色,尤其佩服heldenbergh在剧本严重underwritten和瞎胡改老杨的情况下他还是最大限度地把书里那个严肃又粗线条地爱着妻子的老杨的一些特质呈现在了银幕上,他的身高、身材和面庞太古典了,跟老杨一样有点沉默、古板但又能够依靠,演得很细腻,看得我非常触动;chastain终于回归了生命之树风格的戏路(短评那些说出戏的你确定你没带着偏见去看吗?
chastain出道的生命之树和存身都是温柔女性角色,比帮助、斯隆之类演得好多了[抠鼻]),我想象不到由其他人来扮演antonina,除了外貌上的些许相像(短评还有说女主线条硬不像贤妻良母的,去搜下antonina本人照片,脸部线条比chastain硬多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温柔慈祥的家庭妇女,以貌取人不好)之外,作为animal lover的她和动物对戏时的那种温婉和自然流露的慈爱很难不让我想起way of grace的母亲。
虽然剪辑有点毁,强行波兰口音也不太对付(但是努力模仿antonina细声细气的人妻语气还是很可爱的惹,做得也比较好),但多年后再次看到她诠释贤妻/母亲角色,十分感慨,也喜欢这个表演。
很感谢他俩把这两位英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角色诠释出来。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演员也无法拯救的,就是这个可怕的改编剧本。
antonina在原著与原型人物中,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老杨。
首先老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因此动物园的事务,老杨当然是全权参与的,因为他比antonina懂太多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开场的救小象戏中,站在围栏外面抱着孩子干瞪眼看着antonina救?
还把heck放进去?
编剧你在搞笑?
老杨性格比较强势和严厉,老婆方面更是管得很严(那个年代比较传统地被称为妇道,但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problematic了),他坚持无神论、不许曾信仰宗教的antonina去教堂,认死理、吵架时访客们帮她说句话都要炸毛,札家小女儿特蕾莎还曾透露父亲禁止母亲化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拉着妻子一起去找同是动物学家和动物园管理者的前好友heck那场戏里唯唯诺诺地看着妻子,听命于妻子发出的信号,在整个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编剧你在搞笑?
还有什么吃heck飞醋,我靠,什么玩意啊- -|||| 此类的颠倒在影片中还有很多。
我理解编剧可能是为了突出女性角色,也可能有heldenbergh在贵国不是很有名的原因,才把antonina和老杨的性格做了点改动,这样虽然看上去antonina戏份更多了,但实则完全削弱了antonina这个角色最让人觉得伟大的地方:她完全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只是普通的母亲/妻子,也更是不懂政治和战争,但却在老杨离家参与起义后撑起重担,在拯救犹太人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坚决的勇气以及对人和动物一同的大爱。
这样的对比明显更为震撼。
编剧简单粗暴的switch gear,一方面是让可爱的老杨的戏份遭受重创(并且在救人与起义中的作用被削弱了,英雄不答应!
),一方面也让antonina的角色深度与层次打了折扣。
切了老杨的戏份之后玛丽苏编剧终于藏不住自己kink的马脚了——快快让我给heck加上130页戏!!!!!!!!!
于是,好端端的一本札家夫妇救人记,就这样变成了琼瑶狗血三角恋。
原型人物中heck确有其人,柏林动物园的管理者,狩猎爱好者,动物学家,老杨的同行及好友。
并且他也确实对antonina有好感(原著中说是heck曾向antonina表白过说她像自己的初恋╮(╯▽╰)╭),否则她也不会如此信任地把动物都寄养到heck的动物园,酿成了新年狩猎之夜的惨剧。
但是戏也不带这么加的吧…有点什么事就去找heck(原著heck也就一头一尾三章戏份港真,虽然理解电影改编需要整合紧凑人物,但这么个合法还有加的那些戏真是够了),还带有奇怪的暗示,仿佛antonina是宇宙最巨绿茶婊,用美色勾引全世界最无辜最好的纳粹备胎heck,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heck不得已最终黑化了。
什么tm鬼玩意啊?
你想整合角色可以,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什么恶心的kink啊?!
antonina如此伟大的平民英雄被你一颗狗血玛丽苏的心改写成这样,你也真有脸!!
佩服特蕾莎,在波兰首映看片竟然没有甩脸子走人…在读书时,最震撼我的,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是动物和人类的一条对比线。
必须被阻止的猴子adolf,凶猛食肉的北极兔wicek,爬烟囱的仓鼠(名字太长不记得,很多z和k),最后回到灌木丛的老猫balbina,象征着老杨的爱的大象jas……这些动物在书中并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战争的进程对生物/也是对人类的影响的映射。
知道要改编之后我就在担心剧本的这个方面,担心改不出这个奇妙的parallel,结果果真这样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片中的动物大都只是动物而已,任务即是可爱地出现在电影中吸引观众,“望向它们的眼睛就能看穿它们的心”可能算有一点吧,但没有更多的扩展。
可能编剧心疼副导演,实在不想让其太累,所以直接扔掉了这本书的核心线,转而疯狂扩充上面所吐槽的玛丽苏三角恋,我也是服了。
如果本身就是只想写玛丽苏,那干嘛要披上原型人物的外壳消费人家啊。
除了动物住家/人住笼子里用动物的名字当代号和上面说到的小兔兔告白戏之外,我没看到任何这种parallel的明显的体现,包括后段最高潮的段落之一——antonina对纳粹士兵(非heck)和苏联士兵的感化(像她救活小象一般)那么震撼的几幕也被编剧直接砍掉,无语凝噎。
编剧的玛丽苏似乎也影响了导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niki caro的片,不知道之前两次有奥提的戏是不也这样,真是不行啊好野鸡各种胡剪,好几场大戏眼看着情绪马上要起来,咔嚓就剪了,好多次。
导演虽然有女性的温柔,但太想表现自己的视角,而忘记了怎么串故事,讲事儿没有重点,白天救人晚上夫妻滚床单白天再找heck完后再晚上夫妻滚床单吃饭照顾访客搞艺术琴棋书画聊天啊突然生了一个孩子又突然老杨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了?!
什么鬼?
老娘的明信片和jas跑哪去了????
苏联士兵和老鹰的戒指又在哪里??????
后面20分钟处的剧情本该是电影的大戏肉,也是园长夫人的英雄之举。
可实际上导演在这这段时间里一直在赶,不知道急什么,还删除了很多比黑化复仇的heck好得多的、antonina最大的戏肉。
然后其中零星的不怎么流水账的部分就是antonina去勾搭heck的戏哎我去你大爷,不知道说什么好。
港实话删除的情节哪个不比勾引heck有意义更震撼啊?!
老杨的好些事情也不给说清楚(但是有一个裤衩和大腿的镜头给得特别清楚还停留了好几秒简直辣眼睛这是什么剪辑),各种流水账以及突然大跃进,也是醉了。
还有儿子Ryz的两位演员很难相信演的是同一个人(木讷大概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lol)。
为什么这些问题试映的时候没人提出呢,都光顾着哭了吗?
看完真的是很窝火啊,当你满怀期待脑内的是一个有着高大上人类/动物parallel的平民英雄的感人二战故事,拿到手里时却发现是玛丽苏狗血三角恋流水账,这落差,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
札家夫妇伟大无私营救犹太人反抗纳粹的传奇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讲述并代代流传。
尤其是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然不是他们故事的最好载体。
罪魁祸首便是编剧——如果你还有机会再次改编这样的故事,安琪拉·沃克曼女士,请收起你的一颗玛丽苏心,尊重一下人物原型,不要用过度改编、狗血三角恋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抹杀、亵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大的平民英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下原著THE ZOOKEEPER'S WIFE, 作者是从antonina的日记提取出的这部书,基本是纪实的。
而且也能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历史、宗教、艺术与生物自然学科的知识。
好像也有中文译本了?
不知道翻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