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资料才发现 安尼亚拉号 几乎是部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都是同一个人。
又是个星空科幻,还有些CG做的大场面,拿去好莱坞说小一亿美元制作成本也不为过。
但实际成本1400万人民币。
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出现了非常多的高概念,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性别与家庭。
因为是导演的个人作品,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导演的才华。
虽然概念的东西很多,但不算难看,尤其在这次封国的语境下,更能体验出电影里的焦虑。
人,都是逼出来的,无论独裁,邪教,起义,同性还是武汉嫂子的汉骂。
流浪太空,多么浪漫又残酷的题材!
我满怀期待的点开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怎么说呢,就这?
故事整体上我感觉只能说勉强合格。
首先,故事的逻辑上存在诸多硬伤,比如,拥有这么多人的大型客船,因为一次事故丧失动力,被迫偏航,飞船上的生活已经如此舒适证明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就没有政府或者企业选择营救吗?
再如,面对如此之大的变故,初期感觉乘客们相当淡定,后续得知返航机会渺茫之后,飞船上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还如,飞船虽然缺少燃料,但感觉乘客们的生活质量被影响很小,主角还能在游泳池游泳,但讲道理这个时候不应该尽量节省能源保证基本生存所需么。
其次,在故事的表达手法上,明显感觉到张力不住,带给用户的high点太少,各个篇章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中途让你感觉有些无聊;最后,故事的内容上,感觉导员的关注点实在是太小了,还是那点小情小爱的事情,视角过于单一,前面的调子起的太高,后继乏力的感觉比较明显。
在角色的塑造上,怎么说呢,可能是由于电影时长较短的缘故,角色较为平淡,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是贯穿全片的主角,看到最后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学家感觉完全工具人设定,反而是主角的伴侣,其坚持原则,敢做敢动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来说一些优点吧,演员的表演整体到位,故事的立意相对较为新颖,无尽的宇宙,孤独的流浪者,让人真不免感概人类的渺小。
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科幻,剧情,那就赶紧下来看看吧。
片子是五十年代瑞典的小说改编,原著获得诺奖,背景是在飞往火星的飞船上。
该片在画面上一改科幻大制作的特点,看场景应该是在一处新建商业的地方完成拍摄,因此投资较其他片子小很多。
人物表演方面主角都很棒,没有问题,个别角色戏份需要调整,这个马上说到。
再说片子对小说的还原,能拿到诺奖的小说,毫无疑问,绝对要有发掘深度,并且很有深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原著来说全部精华可能不能一一体现。
因为看小说,读者边读边想,看电影,观众是被动的跟着导演的节奏,这就暴露出片子的一个小缺陷(个人认为哈),发生事故后,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人性与人心在外围一切失去援助及希望的时候的变化及表现,但是片子比较匀质把第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等等分开描述,从时间里份量上导致人性及心里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建议有主次的描述才能挖掘深度。
第二点,主角的性质与特点是需要反衬的,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舰长这个反面角色以及天文学家的描述不够。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
片子以及体裁很好,有机会的话可以再好一些。
星星都离你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你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说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这部《安尼亚拉号》(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堪称反向“流浪地球”。
在这个宅在家的日子里观看,别有一番韵味。
电影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诗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艺,有中译版,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前提条件是你对诗歌感兴趣。
电影的故事起因是这样: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发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动力,飘向了无边宇宙。
乘员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任飞船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临未知的命运。
电影有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为什么没有来,生存物资的达成条件、乃至社会的阶级观念等,电影绕开了这些物质文化基础,片中物质能撑多久、还是完全可以自给也没说.
该片重点在于讨论人文,并给出了一个假设条件:★飞船上自给自足了一套生态系统,生活物资足够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环食用藻类等绿植,但可能不怎么好吃)★飞船体积也很大(电影显示,安尼亚拉号大致等同于帝国歼星舰级别,甚至还要更大)★有着不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展示有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等,甚至还有与人类大脑建立链接,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精神辅助系统“Mima”)。
那么,你会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生活家园?
星舰文明谁说只有东方有着故土情结,全世界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推走,那么《安尼亚拉号》里巨大的移民飞船,从某种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传说中的“星舰文明”.在包括《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里很常见,最近几年的科幻片里,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这样的类似主题的电影。
在刘慈欣作品中,《三体》《死神永生》也有体现,其实《流浪地球》也是一种形式星舰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还没有形成“星舰文明”的概念,所以该片刻意突出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飞船上的人类,是自我的终身监禁.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Mina”系统崩溃后(其实是AI自杀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类的悲观”),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
电影以一名职员、飞船精神辅助系统的指导员为视角,还塑造了她的蕾丝伴侣,这对女同夫妇二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头一年憋得难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于精神寄托的系统mina(可以理解为嗑*药),使得第二、三年人们比较放飞自我,几年之后精神寄托的系统下线没多久,就诞生了新的信(邪)仰(教),从精神追求转变肉体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的渺茫,有现实主义者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接受,也有悲观者的不断崩溃,直接体现在主角对待他们出生在这里的新生儿身上:究竟是星舰文明初代人类,还是在降生在监牢里的孩子?
二者观点截然相反。
新秩序其实该片有个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对待社会等级的问题,很多人疑问在如此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而是依旧维持着固有等级,比如本片中的舰长,出事儿之后依然是舰长的功能,并没有担任统治者,也暂时没人取代他,飞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条不紊。
本片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希望”的保留,因为所有人压根没有将这里当成家园,而是寄希望于回家,所以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状态。
但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该片主要故事线也就保留到了飞船漂浮24年之后,给了一个镜头,坚持活下来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里并没表现,但原著后半段的主题,就是发现所谓“骗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当然结局是比较讽刺的),这样的设定有点像2009年瑞士科幻电影《太空运输》的主题:地球不适宜居住,人类已经移民到了木卫五,主角在一艘的货运飞船上值班,发现骗局,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木卫五,有一座空间站里面装着都是的休眠人类。
休眠的地球人,脑袋里连接着芯片,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意识,意识里他们已经到了“土卫五”,是一个有阳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虚拟世界。
所以地球上的人类,都在永久做梦,大家逃避现实,都生活在matrix里。。。
最终,主角选择唤醒了人类,让他们面对现实,重建地球。。。
象征着新秩序的诞生。
无论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太空运输》,在这个全新的生存空间里,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于希望丧失,旧秩序才毁于一旦,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设定手法。
但《安尼亚拉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电影始终在强调“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包括5年的节骨眼上还捕获了被认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针,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奋,当然最后也是然并卵。
随后电影的处理手法,希望的丧失,一切又回归原样,乘员大多还是安如鸡,又陷入“活着真没意思”的情绪中,有个细节,船长再次讲话的时候,镜头展示这位割腕自杀未遂。。。
那么,当象征领袖的船长死去后,会不会有新秩序的诞生呢?
电影并没有表示,但我想应该也不会有,电影悲观的情绪情绪决定了大多数乘员都属于慢慢等死类型。
所以该片在科幻层面上并不突出,甚至有意回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规律,该片就是一个文艺片,而且是悲观压抑的文艺片。
悲观基调以现在的眼光,电影主题其实比较老套了,无非是沧海桑田、人类微不足道的观点,该片还是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典型观点,浩瀚的宇宙,人类何去何从,很哲学的问题。
在全片的悲观基调下,这就很像著名的悲观大师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片中飞船上新诞生的邪宗教为什么以享受肉体欢愉为主了,终究旧的信仰消失后,精神寄托极度空虚,新的信仰诞生,取而代之的是肉体上的寄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意志主导,为了填满生存欲望的沟壑。
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样,电影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更哲学,人类就是宇宙的灰尘,渺小而孤独,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学家,简直就是叔本华的化身,各种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离我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我。。。
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24年后是最后的主线故事,人类早已佛系。
最后的结局,直到600万年后啊,安尼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画面表示,飞船来到了一颗宜居星球,但飞船内部一片漆黑,内部乘员早已灭亡多年,只剩下灰尘。
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收尾,让人想到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主题: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精力、激情、创造力会日渐退化,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丧失,人类都退化为爬行动物,最终三千多万年以后,地球生物仅剩下藻类。
这是电影的悲观基调,但反过来说,假如乐观点话,或者干脆作为飞船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任由人类“野蛮生长”,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有着完整生态系统的飞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科幻B级片,但其中提供的创意值得参考:
同样也是移民飞船,飞行途中值班技师得知地球已经灭亡,他们是仅存的人类,于是面对6万冬眠的人类,这位开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诞生,他设定好程序,唤醒一批又一批人类开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
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醒来一部分人,提前苏醒的人类只能在飞船里生活,最终演变出了小型人类社会。
而且在数代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异,文明乃至语言都退化,变成了怪物。
最终一千年后,主角等人被唤醒,开始与这帮变异人类大战。
结尾比较讽刺,原来他们早就到了目的地,飞船掉在新行星海里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战胜变异人后,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开启了新人类的元年。
电影虽然有些无厘头,但也算一种积极的参考,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
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终究还是要战胜感性。
在现实面前,人与之抗衡的不是命运,而是自我。
电影结尾600万年后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还是出现了。
《安尼亚拉号》是悲观基调的,但也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何以为家?
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啊!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献给居家的诸位,了解一下电影中他们的“宅”在飞船里的日常和结局,对比当下,毕竟:只有信念还在,宇宙再大,也不会觉得孤独。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
然后开始夜夜笙歌。
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凭啥?
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
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
反乌托邦呢?
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
问题是人口繁衍呢?
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
分分钟开始窝里斗。
发生在中国呢?
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
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
双数月摇号!
以家庭为单位摇号!
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
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
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
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
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
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
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
研究攻克癌症方法。
用unity制作大游戏。
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
组织选美大会。
俄罗斯大转盘。
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
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
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看完《安尼亚拉号》,很震撼,同时又深感无力。
人性和宇宙的无垠太令我触动了!
一、人性1、对家乡的怀念,是人类远行时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尼亚拉号上有一个设施,名叫MIMA,它可以根据人的回忆,让人可以梦到自己心中地球最美丽的一面。
安尼亚拉号在之前往返地球火星载客时,单程仅仅耗时1个月,MIMA的体验者少之又少,女主MR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
但自从安尼亚拉号偏离轨道,堕入宇宙深处时,人类得知自己短期内无法归家,MIMA的体验者暴涨。
谁都想念家乡的美好,谁都怀念家乡的温暖,这是游子心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MIMA“投映”的地球是大家心中的精神乐园2、贪得无厌、滥用无度,依然是人的本性。
MIMA的好让大家排着队来体验它,MIMA的管理员从1人增长到了8人。
长期的过度使用,MIMA也受不住了。
但无论是舰长还是游客,都没有让MIMA休息的意思。
最后,MIMA自爆了。
舰上人类的精神支柱崩塌!
人类过度使用MIMA,MIMA自爆!
在安尼亚拉号,人类对MIMA的滥用导致了MIMA的爆炸,在地球,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终将会导致地球的毁灭,就像电影片头一样!
龙卷风、熔岩、地震...人类在探索和开发宇宙时,同样是不爱护空间环境,乱”扔“垃圾的,安尼亚拉号被击中偏离航道,“凶手”居然是人类自己留下的太空垃圾(螺丝)。
太讽刺了!!!
安尼亚拉号被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撞到二、宇宙无垠1、无意义宇宙到底有多大?
片中的天文学家说,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你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广袤!
是的,宇宙大到大家都只是在等死。
没有尽头、只有黑暗、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第三年就有48人受不住自杀了。。。
第7、8年,女二也自杀了。。。
她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她认为,这是她孩子最好的结果,她不愿她的孩子,一生都在等死!!
第10年,连舰长也开始想自杀了。。。
以为捕获到能源时,但却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
天文学家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家都是在白费功夫!
但舰长不放弃,舰长说得对,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保有希望,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希望呢!
如果失去希望了,在黑暗的宇宙中,依靠什么活下去?
舰长不想人们失去希望 第24年,剩下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祈求神明赐予他们一点点光明。。。
这时候,即便生死,都无意义了。
在黑暗的宇宙,连一丝光都是奢侈!
眼都瞎了。。。
2、宇宙就是大大大!
船长说,第2年,我们就可以遇上大质量行星,并且依靠他的引力返航。
(虽然是骗人的)但,整整过了接近600万年!!!
安尼亚拉号才遇到这一颗可以返航的行星。
看起来也像是适宜居住的行星!
600万年,,,多么难以理解的数字,到底是走了多远,要走过多少个时代!
要知道人类史也才几万年!
根据目前天文学最新的研究和观测,地球距”可能宜居的行星“,最近的一颗都有100光年的距离!
而人类目前掌握最快的速度,不及光速的万分之一!
大家自己细品。。。
600万年后,安尼亚拉号才进入一颗行星的引力区 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人类之于宇宙可能连尘埃都不如,太渺小了!
地球毁了,我们去哪里再找这样的一个家!
美丽的地球
海德格尔将物体的“存在之无蔽”状态视为物之物性的体现,人之人性的体现为何,活出精彩、平凡、幸福、善良的人生大抵已是许多人无法完美承载的人生意义。
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之前,还会面临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自我意识、即兴行为、性格记忆构成了人的自我,那我们所认为的自我便是物质意义上的那个主体吗?
自我与主体的分离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黑客帝国》《西部世界》),如果我们不幸地处于自我与主体分离的境况中,那么除了陷入猜疑的惶惶不可终日中,我们似乎也只能去接受自我的精彩、自我的存在即意义的全部。
在这一意义上,地球是一个大号的飞船、或者地球是一段意识、一个程序都已经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现实的一切已经需要我们拼尽全力,真正可怕的是漫长无垠而没有希望的时间。
即便所见皆空,一切都是一粒沙折射的光影,作为社会性物种,自我意识形成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希望的力量影响,形成不同的生命体验,即便存在与否与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无法解答,因为希望的存在,我们依旧会安心地享用一日三餐的丰满,希望一直存在(或者称之为追求欲望满足的动力),而非陷入终极问题无法解答的绝望中,我们潜意识地认识到对终极问题的追求仅仅是“芦草的抬首”“天选之子的自证”或者是一种面向当下的解释,真正重要的是充满希望地生活之本身。
当存在仅仅成为存在本身,而不含任何希望的意味,我们便开始受到时间的折磨。
对于任何渴求永生的人来说,你可能需要好好思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在你的一切因为过度被满足而不复存在的欲望中,你的希望是什么,如何自处,如何以存在本身经受岁月的洗礼而不让记忆,情感妨碍你。
在安尼亚拉号那样小的生态中,人们的希望很容易被黑暗吞噬,在那样小的生存都难以满足的圈层中,在向着天琴座不回首的旅途中,人们看不到希望,藻类能让人们勉强维生,集体性party能暂时激起人们的欲望,但这些都看不到希望,在绝望的境地中,我们才发现一缕阳光,一顿丰盛的餐食,一片能够奔跑森林,一颗果树,泛舟于湖泊之上,我们的生命情感被丰富的满足了,我们需要一个星球,一片足够广阔的大陆,去承载人类心灵的浩瀚、狂妄与弱小,从而诞生为称之为希望的东西,即便再平凡的生活,充满希望地,因而诗意地存在。
如上。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电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arry Mattinson的得奖小说《Aniara》改编的。
我也不知道该叫小说好还是诗集好,因为整本书都是用诗写的,一首一首诗连起来的科幻故事。
所以原著本身就非常难懂(瑞典语2以下的不要尝试阅读,脑袋疼),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就给电影的改编留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本身有着非常典型浓重的北欧电影特质:不漂亮的主角选角,模糊化的性别性取向,危机反应下的人性矛盾,对于人类自身特质的拷问,毫不遮掩的裸露画面,希望与绝望的复杂交错。
作为超低预算科幻电影(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导演们非常巧妙的从人类作为mortal的日常生理心理需求作为描述点,让人产生这不那么遥远的感觉。
但是又很好的根据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让人把日常生活跟太空背景联系了起来。
而不像《缄默》《High Life》那样非要贴上SI-FI标签,实际上故事情节的推动跟科幻太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电影为了戏剧化,一开始还是给了大家一点希望,而原著里则没有任何希望的提示,从出现问题后就一直黑暗无比了。。。。
关于MIMA系统,原著里MIMA是控制整个飞船的AI,最后在听到地球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它选择了自杀。
而电影里给了人类多一点戏份,MIMA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大自然的象征。
虽然电影很多典型的北欧人性隐射和讨论,也被打上了文艺科幻片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很多硬科技色彩,但是逻辑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为了制造绝望氛围而出现的逻辑bug。
非常明显,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科幻,而是让人绝望又抱着希望反思的电影,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又smart的原著改编电影。
题目是引经据典,不是求和谐招打。
片子是硬着头皮看下来的,很多描写宇宙是黑色的,其实我认为更准确说,宇宙是最大的深渊,失控后的飞船就是一个无尽坠落的过程,到最后痛苦压抑开始麻木,人性消失,甚至物质重新化为粉尘,影片要传达的是一个对宇宙应该有的态度,一个应该明白的概率,去童话化就是第一步。
没法估计多少年,人类可以走出太空,但有一点影片说的很清楚,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将宇宙狰狞而沉寂的面目遮盖起来的地球中,那里鸟语花香,沧海桑田,但这却普通沙漠中的一粒琉璃沙,荒漠才是本质。
于是乎,另一些吊诡的命题出来了,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吗?
困住人类走出地球的是技术还是人类脆弱的精神?
人类最好的宿命也许是守住地球?
设想大胆。遥远的未来,一艘地球与火星间往返输送旅客的飞船,因被太空垃圾击中反应堆偏航,为了不爆炸泄光燃料,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期待遇到质量体改回航向,飞船携带物资有限,年复一年飞船上人们各种行为与变化。幻境人工智能在频繁看过太多人类记忆,决定自杀这个点没有想到
好丧,大一点的监狱叫家园,小一点的叫石棺
瑞典人是有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吗,从头到尾每个角色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表情动作全都莫名其妙的
23/7/26:女主似乎是阿尼亚拉号上最接近宗教造物神的人,因为她控制乘客通过巨大的电视屏幕观看一种名为“米玛”似太阳耀斑的外星实体,人们仰面躺在船上的一个球形房间里,米玛则访问他们的记忆让他们重新体验在地球上的生活。这种构思类似于索拉里斯星。然而电影被过度得划分太多的章节标题,自从阿尼亚拉偏离轨道后,这艘船上的人类如同被判了死刑,一切挽救与堕落托出故事的主导隐喻:着迷于科幻小说中的太空旅行者想要一种可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的愿景。沉迷太空旅行的宏大叙事观导致地球毁灭的概率远大于发现新地球。
6.5分。原作诗歌集据说拿过诺奖?电影本身看起来还挺硬科幻的,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但毕竟是文艺片,更多的还是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宇宙环境下的人类社会的逐渐崩解刻画得也比较文艺腔。仔细想想很经不起推敲,但看在经费的份上也就算了。最后几百万年后遗骸到达新星系还算震撼~~最近有一部同样故事背景的恶搞喜剧《大道5号》,放一起看风味更佳~~~
比较压抑的科幻片,女主挺好看的
为什么女主拉胯后视角被打了马赛克?
非常小的成本,打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到位,尤其是末世来临来临之际的压抑情绪很到位,大刘的小说《三体》中曾经描绘的战舰文明本片有所传达,那种暗黑的气质难能可贵!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慢,闷,平
很臭很长,太空科幻的外衣,末日的题材,全是老套的剧情,也就最后几分钟勉强上升到了科幻电影
虽然影片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但对于探讨「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不会觉得自己被囚禁」这一命题非常出色,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宇宙中慢性自杀的全过程。
过于沉闷,漏洞太多。不过侧重点也不在科幻上面吧,像一部环保宣传片
故事不够完美。到火星的路上坏了拦不住吗?和人类发个求救信号啊。飞船外表太脆弱了,给个救命装备也不给一下说明书,解释好这些可以五星。
1、邪教那里我还以为要出事情,结果根本不邪气啊,很和谐。2、探针那个为何会勘测不了是何物质?我只能认为不是人类的造物了。3、最后的598万年,被这个数字震撼了一下。4、女主老瘦丑,影响观影体验。5、为何不与火星或者其他飞船联络?前面几十年没飞多远,信号往来也就最多几分钟,这艘飞船不是人类最后唯一的一艘吧,应该算是剧情BUG?
真的很垃圾 大家不要看了 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不是科幻
必然的绝望结局,人类绝望实录,人类可能征服自然,但征服不了宇宙,宇宙空间的无限广度,可以让失去动力的飞船成了一艘漂浮的棺材,人类的几十年寿命更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值一提
真的很难看
绝望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