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这是一部经典。
前面的厂商标记的出现动画就很赞,韩国电影能有朴赞郁真是幸福。
这片子怎么说也得看2遍,就像《非常嫌疑犯》一样,第一遍看懂,第二遍欣赏。
而且第一遍模糊的地方,第二遍就清楚了。
刚开始看到片子的前半部分差点不想看删了,这什么呀,朴导这回是为了商业在装样子,整个看完,回想这片子要讲的太多,有太多的讽刺,隐喻。
能支持看完片子的前半部分,是因为最近看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第三章前半部分的马可与忽必烈的对话中提到的“城市(电影也一样)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组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心灵和机缘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真实”的城墙。
这些其实都是她对你提出的问题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
”片子的前半部分一直觉的林秀晶很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觉的可能是前半部分中林秀晶看荧光灯的那个表情引起的,光靠这个表情林秀晶就可以去演韩式,日式恐怖片。
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与段落,比如林秀晶饰演的英君由于妈妈是做猪肉熟食的,所以回忆起在厨房里告诉妈妈觉的是个机器人时,背景一片血红;英君对着自动售货机中的灯管嘘寒问暖,要请灯喝茶,rain饰演的朴一顺在旁边看见英君要请灯喝茶,却没有投币,就帮他投了币,选了茶,英君拿了茶对着灯管说了声谢谢;16:16英君去追带走奶奶的救护车时说“来了辆自行车,它搭上了我”,镜头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英君刚开始跑着追,遇到下坡,救护车消失,上来。
英君跑到头消失,上来后却飞快的骑着自行车;还有其中的道歉男-全德恒,他很有礼貌,卑微的都不敢向前走,他把这称之为法庭礼节。
有一次他路过一个车祸现场,他确定信是他造成的,他不停的给受害者们道歉,最后他们都受不了,于是就把他带到了精神病院。
道歉男对乒乓男太平说过一段话,乒乓不是给予和接受吗,我不这么认为,一个人在给予之后一定要接受吗,乒乓不能仅仅是给予吗?
;松紧男圭硕说的自己腰间有根松紧带,在陌生的地方也会觉得安心,当生命接近尾声,松紧带将会拉伸到极限,啪的一声!
我将回到生命的起点;国端的睡眠飞行法,穿上薄荷油冰冻果子露袜子和柿子袜子,会产生静态电子拉力,让人漂浮起来,就像超导磁悬浮列车,不过记得飞行之前记得不要吃鸡肉类食品;片中一顺发明米饭能量转换器-米饭电子管 给英君安装 指导英君的5步吃米饭法 数到3就打响指 米饭电子管专家的名片 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
片中的2个主角的问题都是因为对亲人太深的爱造成的。
一顺由于妈妈爸爸不关心他当他不存在,很少理他,所以他爱偷窃,以为自己是隐形的,不停的偷也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存在,很害怕自己消失,他要抵抗消失,就是对片中会变小的回应,他也深爱着他的妈妈,妈妈只跟他说过一句话“上床前记得刷牙”,所以他随身带着牙刷牙膏,并说过真男人是不会让妈妈孤独一个人的。
由于一顺的偷窃关进监狱以后,偷别人衣服穿,不断地刷牙,打架,人们说他是精神分裂患者,反社会分子,所以又关进精神病院。
英君是由于太爱她的奶奶,片子刚开始英君幻想自己组装收音机工作,是由于奶奶的收音机在和妈妈的争吵中摔坏了。
奶奶喜欢老鼠,英君便随身带一个罗技鼠标来代替,时不时拿出来爱抚一下。
英君整个思想的基础—七宗罪由来是因为为什么没有把假牙送到奶奶手上,刚开始她找的理由是机器人可以打败任何东西,但当时没电了。
但最后又想成是因为同情心的缘故,同情心是七宗罪之首,其他六罪是忧愁悲哀,慌张不安,忧郁不决,虚空幻想,罪恶感,感激之情。
英君版的七宗罪。
而不是懒惰,嫉妒那一版的。
英君的七宗罪的来源思路是:由于无用的幻想,如果白衣家伙也有奶奶,如果他们死了,英君就会有罪恶感,就会对他们的奶奶怀有同情之心3,就会悲伤,就会慌张不安,忧郁是否要杀他们,也必须抛开这些罪恶感。
片中3次英君的奶奶提到活着的目的,英君也幻想过要是找到存在的理由那有多好。
感觉活着的目的的意思就是要有同情心(没有人愿意当耗子的),不要悲伤,不要慌张不安,不要忧郁不决,不再做虚空幻想。
2次提到放弃希望,恢复元气意思也是说不要勉强自己,那就是活着的目的之一不用慌张不安。
影片最后在英君一顺收集十亿伏电未果相拥睡去,在日出美景的彩虹逐渐变成一道光束消失在黑影之中陪伴结束,着实很赞。
只是记录。
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精心的安排下,发生的一场表现形式荒诞的纯爱片。
按照影视一般套路,纯爱一般发生在校园,那就容易拍成校园怀念青春的片子,如果纯爱发生在成年人之间,那就容易拍成小清新风格,但显然朴赞郁不属于那一型。
朴赞郁想表达的是在社会环境下,成年人之间的走心的爱情,但是如果放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拍的太圆满显得太鸡汤,拍的不圆满又不能表达创作者心中对于爱的祝福的态度。
所以他只能选择在一个半架空半现实的空间中来讲述一段恋情。
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这个爱情发生的大背景。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圆融,能够跟自己和解,所以从外表看起来也比较正常,而有的人天生性格会比较偏激或者说执着一点,从外在来看就容易让人觉得不那么正常。
电影中的各位患者,患病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男主之所以爱偷窃,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告而别,女主认为自己是机器人,是因为她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的子女们不孝顺,不愿供养老人,外婆吃饭都要看子女的脸色,女主从小目睹这一切,所以宁愿自己是机器人,靠充电的,也不想吃别人施舍的饭。
平凡的你、我、他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事,促使形成一些心里锚点,一些习惯,只是表现的可能没那么激烈。
其实世间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在世间孤独的行走,在不理解的人看来,可能互相都是很奇怪的人。
能够打破这层隔膜的不是科学手段,就像电影中的医生们并没有通过他们的医学治疗而让精神病院里的任何一位病人病情好转一点。
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是爱和了解。
男主因为对女主产生了同情,所以开始帮助女主,在他的帮助下,女主克服了对吃饭的心理恐惧,克服了失去外婆的悲伤。
而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也放下了对自己母亲的怨恨。
最终男主与女主放下心灵的伤痕,一起去开创属于他们一起的美好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是大雨后的彩虹,就仿佛暗示着我们的人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厄运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相爱来化解心中的怨,不是因为对方是一个条件多好的人而去爱,而是因为爱而愿意去了解对方,愿意帮助对方冲破自我的心牢,相爱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整部片子色彩对比度非常大,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但色调又非常明快,给人一丝希望,整体表现风格怪诞,虚实结合,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好像是真的,又好像不是真的,就好像在暗喻在这险象环生的真实世界,“爱情”一直客观存在,不过终究是听到的人多,遇到的人少。
并且在发生时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部片子口碑相差很大,评分低的都说看不懂,自认为看懂的都还能给这片一个还不错的评分。
对于影片的解读,很大程度都是观众对自己内心的解读。
不求解读的对错,只是写篇文章,提供一种理解影片的视角吧,这个小片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耐心看下去应该会有收获。
机器人也无所谓,不能吃饭,我为你制作终身保修的米饭电子管;寻找生命的使命,我陪你雨天一起等雷劈。
英君的困扰 英君有三个困扰。
一是自己是个“机器人”,但因为向妈妈保证过,不能对别人说。
二是奶奶被白衣人带走的时候,告诉她生存的目的,但她没有(无法)听清楚,所以一直为此苦恼。
三是想杀死那些带走奶奶的白衣人,却因为同情心而下不了手,那不能有的“七宗罪”(同情、伤感、心动、犹豫、空想、内疚和感激)遵守起来还真困难。
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英君遇到了一顺,那个专门偷别人东西的奇怪男人。
虽然他莫名其妙的偷了自己的“星期四”(内裤),但因为困扰,英君还是找他帮忙。
小偷一顺 一顺从小被母亲遗弃,非常没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不擅交际,常被人忽略,以至让他觉得自己会慢慢慢慢变小直到消失。
他开始偷别人的东西用,开始不停的刷牙,延续证明自己的存在。
英君找他帮忙,他当然义不容辞。
有些一见钟情的味道,不然干吗去偷人家的“星期四”呢。
另外林秀晶(英君)那小小的个子,是很容易让人想要去保护的。
他发现英君最大的问题是不吃饭,但偷走她那可以和机器对话的假牙或同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其他病人也一样,偷走他们的“病”,并不能让他们解脱。
)理解,尊重,加上适当的方式,而不是想当然的去生硬的改变。
于是一顺“发明”了米饭电子管,让英君可以顺利的补充能量。
赢得了信任,拉近了距离,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渐渐摆脱那所谓的“七宗罪”。
在帮助英君的同时,一顺也找到了自己。
导演朴赞郁一直强调说,他这次拍的是部商业片,是由两个偶像演的爱情片。
所以电影里的精神病院不是现实里的精神病院,里面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各种温馨幽默的细节和想象。
精神病院和病人 精神病院里还是比较民主的,有一个大大的院子,病人们可以自由活动。
医生们也很可亲,不是扼杀个体与自由的顽固可恶分子。
病人们有时会歇斯底里,其实都很可爱。
他们只是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或行为方式,无法摆脱过去或为幻想着迷。
因为人们的所谓标准规范和自以为是,他们才成了异类。
“大场面” 想象中的大屠杀和吃第一口饭,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大场面”。
一个欢快肆意,想象与视觉结合;一个细腻含蓄,幽默与温情相溶。
一动一静,为影片增加了气氛和娱乐效果。
飞行袜 可以和米饭电子管相媲美的,是由薄荷和柿子作成的飞行袜。
穿着它能飞到那个美丽宁静的草原。
每个人都有一个那样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的回忆和畅想,无论喜怒,给自己一片清澈。
那个超长的吻 在告别奶奶之后,一顺来了安慰英君。
英君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头,两人接吻。
一直一直,不停不停,到太阳都要下山了。
这个吻也充满能力,让虚弱的英君可以一直停留在半空。
吻毕,一顺冽嘴一笑,露出那副假牙(接吻过程中从英君嘴里跑过去的)。
这是我笑的最厉害的地方,有些恶心,呵呵呵呵呵呵。
有些色情的对话 一顺陪英君一起去完成她的使命。
帐篷在雨中被大风刮走。
一顺:现在干什么呢?
英君:先脱掉湿了的袜子吧。
一顺:可湿的不光是袜子啊……就湿了袜子吗?
大雨过后,升起一道彩虹。
英君没有等来她的使命,不过身边有了一顺的陪伴。
爱情给了他们新的力量,可以面对过去未来,可以感受每一刻的存在。
回想起來,朴贊郁的《再造人之戀》是今年最令我感到起死回生的電影。
大家都怕商業味、不想看阿RAIN,但我說我信得過朴贊郁——看見他逐個逐個細節地與商業片頡頏相抗,簡直是錙銖必較,就感到快意。
想想RAIN迷,要到電影開場老半天,才能真正看到阿RAIN的俊臉(I bet your parton),RAIN渾身壯碩的肌肉還一直被鬆身精神病院制服遮蓋,我就吃吃笑樂不可支。
有評論指出精神病院的遊樂場味道我當然同意,但對我來說,嬉戲應該包括而且尤其指向朴贊郁本人的嬉戲。
全片高潮的熱吻戲,RAIN猛伸舌頭堪稱過度投入,另一邊廂女主角捲成一束、頭頸 360度大扭曲、腳下還踏著風火輪(試想像扭曲與暴走在身體裡產生的交通擠塞),神情僵硬怪異驚慌。
而誰又能說這不是少女真情流露的準確表達呢——對當代腐女子來說,戀愛裡最關鍵的轉折點就是,是否有決心面對某種對自己有好感的男子闖入後赫見自己內在的孤僻怪異時的驚慌;而這種想像中他人的驚慌,時時投射於自己臉上。
看到這重重轉折,我放心地向身邊的觀眾表示自己的感動。
隱喻監獄的精神病院經常從相反意義被設想為遊樂場,僅僅如此是不夠的。
以前看過岩井俊二的《夢旅人》,也是說被關在精神病院裡的善良天真被傷害的年青人。
他們沿著牆的邊緣走,要出走到世界盡頭等世界毀滅,他們以為這是一次郊遊(PICNIC),他們以為世界會毀滅。
結尾是女主角死了,但世界沒有毀滅,男主角悲憤地摟著女主角的屍體,向夕陽連續開槍(不記得有沒有自殺)。
一般都認為精神病是「逃避現實」,而《夢旅人》結尾的挫敗正在於,精神病人錯亂的幻想構築,出走反抗的能量,在面對現實時就崩潰了。
將《夢旅人》和《再造人之戀》比較,就可以看到朴贊郁的堅強。
朴贊郁是以這種病人與院方、犯人與獄卒、現實與幻想相較的強弱懸殊作為創作背景的。
電影中女主角(林秀晶)的問題是,她認為自己是cybrog(所以不吃東西),為了實踐cybrog的存在意義,她要殺盡醫院所有醫生和護士;但她有同情心(還有別的一些軟弱情感),所以始終無法下手,非常悲傷。
她多麼希望祖母告訴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然不曾得到答案。
對於女主角來說,她的存在難題是,既然我是cybrog,為什麼我會有同情心?
但看在觀眾眼中真正的問題當然是,她明明是人,卻認為自己是cybrog,她不斷發出的存在意義問題,不斷抗爭(包括rain號召全院絕食來要求院方尊重女主角不進食的權利),在願望與感知之間掙扎,都是完全錯了方向,會導致她毀滅。
這裡面有雙重的悲傷。
而當rain偷去了女主角的同情心之後,她就變身為機關槍再造人,以手指為槍口,向醫生護士瘋狂掃射,口中不斷吐出空彈殼。
一場血肉橫飛痛快淋漓的槍擊之後,當然現實沒有改變。
換言之,女主角所汲汲追求的生存意義、她的同情心與願望之間的掙扎,她的痛苦,清清楚楚,對現實是毫無影響力的。
這就是強弱懸殊。
每逢面對警察,不少示威者往往先需作一番心理掙扎,苦苦自問到底應該尊重警察到什麼程度?
應該抗爭到什麼程度?
騙不騙?
罵不罵?
撞不撞?
但是,清清楚楚,你尊重/辱罵/欺騙/說服/愛上/打倒/輸與一個警察,甚至殺死一個警察,對整個國家機器的結構根本是無影響的。
這就是強弱懸殊。
然而我們還是要苦苦地想。
然後朴在這裡面才再次以無比的堅強,說服你,邀請你與他一起嬉戲。
女主角的機關槍變身功能,誇張的後座力、抖動,漫畫化後的槍擊暴力效果,伴著華爾滋美麗音樂,一再一再被展示簡直接近沾沾自喜。
朴贊郁對「重複」的快感如此有信心。
朴的創意發揮處,亦即犯人的活力及抵抗力來源,乃是構想個別病人病況與病院規條的互動變化,換言之是內在於精神病院的,而非「外於病院」的世界。
因此朴贊郁不需要像《夢旅人》般的出走結構來換取喘息自閉空間,他轉而不斷發明新的病徵和對應規條方法,儘管結果僅止於一些對國家機器的擾亂——他嘗試在說服我們,最重要的是過程。
也許這種不斷停下來又變個小魔術的延宕,讓朗天覺得可以把這部電影說成「如假包換的色情電影,把做愛過程無限延長」。
我的巴塔耶沒好好讀,只記得好像有一句:色情是純粹的浪費。
的確,這些擾亂、延宕、魔術,是如,酒精般揮發性的、不可累積的,但豈非就是片子裡那句生命「放棄希望,繼續用力」——這不一定是現實(可能擾亂是可以累積的呢),但已是強弱懸殊裡像一個童話般希望教你做人道理解決生命問題的,安慰。
以純粹理性來說,安慰不一定是假的。
《再造人之戀》留到三個月後才寫,結果它遇上了比較令人容易明白的闡釋機會。
記得林秀晶為什麼會瘋掉嗎?
她無法接受家人把餵養老鼠的外祖母送到老人院,並因為自己沒有把假牙給外祖母、令之無法進食而罪疚。
外祖母象徵自身的起源,自身的起源與污垢不潔的結合,份外令人排拒——因要維持清潔的正常的家庭秩序的想像,外祖母必須被排除,送到老人院。
含有精神病徵,齊澤克口稱的革命主體:「哀矜地標舉並(認同)具體實存秩序中的內在例外 /排除之處,亦即那「厭棄物」(abject),將之視為真正普遍性的唯一所在。
」而女主角就是因為不能接受對他者的排拒(把自我的一部分完全驅除出去),不能接受機器的暴力(醫護人員對外祖母的不禮貌),不能接受自己的無力與疏失,終於就把自己想像成cybrog。
在軍政金三位一體的未來中環規劃,皇后碼頭當然是一個不得不排除的厭棄物(政府打手文章有時真的說得很難聽),即使它的空間格局本身銘刻了這個城市的殖民歷史,但也會被排除。
排除當然不會禮貌,在議會上都已經夠不禮貌了。
就一起來當林秀晶吧。
「朴赞郁太酷了﹗」散场的时候,我激动万分地拉着同伴说。
自从看过《原罪犯》之后,我已经成为了朴赞郁粉丝。
《再造人之恋》甫上映,便满心期待地跑去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在这片中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再造人之恋》不是一套科幻片,女主角并不是再造人,她是一个认为自己是再造人的精神病患者。
她和她那自以为是老鼠的婆婆一样,被家人、社会排挤。
因为觉得自己是再造人,她插上电线打算要充电,结果触电昏迷了,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导演在电影的第一幕已经表明了来意。
女主角在工厂里干活,一排排的穿著红色制服的女工跟着广播的指示把电子零件组装起来,再放到输送带上。
看下去,便知道这片子其实是卡夫卡《变形记》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变奏,女主角拿着鼠标跟自动贩卖机、跟收音机说话,却不愿意跟人类沟通。
其实,她并不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只是没有人愿意理解她,并接纳她认为自己是再造人的想法。
那个粉色的精神病院里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个会伤害人的人,他们只是有着异于常人的想法及行为。
这片子承继着复仇三部曲的暴力美学,也有好几场血腥的场面,但来得没那么沉重。
用了粉色的场景作包装,但内容仍然是环绕仇恨,这些仇恨始于个体的被迫压,始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复仇三部曲里,我们看见的是冤冤相报,人与人的仇恨被推到极致,复仇者都是冷静、铁石心肠、计划周详的人,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去复仇,可是最后仇复了又如何﹖都已经是活死人。
在这部新作里,导演温柔地展示了一条出路,似是对前作的一个总结和呼应。
这片子走的仍旧是超现实的路线,比较《亲切的金子》,我觉得他这次在意象的运用和处理上更为出色,意象纷呈得来比较浅白和有系统,观众就不用像解哑谜一样,比较容易代入。
故事发展不谈了,不过他这次拍得很感人,也有很多笑位,当成一个梦幻的爱情故事去看,也很到位。
可是,最后一个镜头,他们两人在山头的荒地里等到天亮,那一个wide shot,真让人有种天地茫茫的感慨。
我很喜歡電影的英文名"I'm a Cyborg, but that's OK." 官方網站超靚,去看:http://www.cyborg2006.co.kr/http://thereisnothingreal.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3962.html
朴赞郁的片子一向以来暴力,血腥,充满无法摒弃的恩仇。
但这次很意外,他会拍一对精神病患的爱情。
这让我想起李沧东拍的《绿洲》,对精神患者而言,爱情显得更直接单纯强烈而不可替代。
与《绿洲》的悲凉基调不同的是《机器人也无所谓》是小王子救落难公主的过程,是个温暖人心的过程。
当RAIN出场,总是把夹进屁股的裤子拽出来的时候真的挺可爱的,作为帅酷小天王能做这样真是相当难得。
虽说片子主要展现的是精神病患的爱情,但是其中还是有朴赞郁影片中普遍存在的深刻的伤害,女主角和像老鼠一样生存的奶奶在一起,父母姨夫姨母忽然闯进来把奶奶交给了白衣人,从那时开始,她的生活完全封闭,她对奶奶是老鼠而自己是机器人深信不疑,怕身上的机械坏掉而不肯吃东西,并且对自己没能救出奶奶耿耿于怀。
而RAIN则是从小被不负责的妈妈抛弃的孩子,他只记得母亲对他说每天晚上要好好刷牙,而母亲带走了家里的一幅电动牙刷,于是他会在别人谈论母亲的时候非常生气,但身上却随身带着有母亲照片的盒子,他喜欢偷所有人的东西,并以能偷掉别人的坏毛病和习惯在精神病院成了英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女主角幻想自己的同情心被偷走了,变身报仇女神,对医院进行大屠杀,医生到处逃窜,到处是沾满鲜血的尸体,而背景音乐却是愉快的钢琴曲。
就从这个镜头还是能感受到朴赞郁的气息,在报仇中得到莫大快乐是他的一大特色,但是看着这个画面听着这个音乐,心里永远无法不隐隐作痛。
另一个是,RAIN因为知道女主角再不断绝食就要死,于是骗她给她安装米饭能量转化器,他甚至都准备好了,所有能发出机械修理的声音,当他一再承诺给女主角终身维修米饭能量转化器,她终于在他的指导下吃下第一口饭的时候,他似乎看到他为她安装的米饭能量转化器在她瘦小的身体里开始运转,于是抱着她那么地快乐地笑了。
他只是帮助她更好地活在机器人的幻想里,爱不就是这样吗?
在她绝食的时候也绝食;在她想奶奶的时候帮她找到奶奶;在她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挽救她;在她想死的时候,与她结伴而行。
当两个彻夜淋雨的身体在微亮的晨曦中拥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爱。
只能说该片是朴赞郁的一部风格之作!
不是很合我的胃口。
高度风格化的作品必定要遭遇接受通道是否畅通这样的疑虑,显然,对我而言,有些於堵。
这大概就是心理叙事大于情节叙事的结果。
所以,我一向对探究精神结构之类的影片敬而远之!
今天看了胡克采访黄建新关于《建党伟业》,黄说了句话某种程度我很认同,商业电影就是拍脸。
当然他的意思不是说纯粹就是特写那叫脸。
而是说通过参合了镜头调度之后的视觉效果。
所以啊,我想说,rain那张脸啊,完全不适合大银幕,他还是好好演电视剧吧!!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45985010009fe.html在07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参赛作品《机器人也无所谓》(电子人也无所谓或再造人之恋),获得阿尔弗莱德奖,影片由Rain和可爱的林秀晶主演。
这位一向嗜好暴力、血腥、复仇题材的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放弃了擅长的风格,清新幽默了一回,虽然影片中仍有些许阴郁元素,但总体上,这是一部好玩并且让人感到乐观的电影。
这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的病人无疑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人群,没有心机,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也有为别人的快乐而努力的人,那就是Rain。
影片中所有病人的病症描绘,都充分显示了韩国人具有的古灵精怪的幽默想象力。
可爱的林秀晶刚进医院,便有一个好心的女人推着她四处逛,并一一介绍这里的病人,她介绍的病人中,有恋牛癖的、易装癖,在军队被轮奸把自己肛门缝上的……当所有人认为这个女人是医院的看护之类的人的时候,医生跑过来指责她,原来她是一个说谎狂。
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那些漫画似的病人形象,不过这部《机器人也无所谓》中的大部分病人的病症及心理的描述与刻画,并不如《飞越疯人院》深刻,他们的形象设置大部分的作用是增添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因为它的主题也不像《飞越疯人院》那么沉重。
影片讲了一个患有认为自己是机器人的强迫症的女孩子,不肯吃饭,到医院接受治疗,最后在一个患有“消失恐惧症状“(害怕自己会消失)的男孩的帮助下恢复进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又乐观了起来。
不过,导演并没有设置情节让这个女孩从此消除强迫症,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但结局是,她已经愿意吃饭,并且逐渐走出了失去奶奶带给自己的阴影。
她的奶奶也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家里只有她与奶奶是亲密的,当奶奶被精神病院的车带走时,她骑单车追上去给奶奶送她的假牙,但没追上,她就责怪自己的”电力“不足,阴影一直伴随着她。
后来在一个Rain与她制造的幻境里她又见到她的奶奶,从此也消除了她的阴影。
这个幻境并不是影片中唯一的幻境,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幻境正是着部影片童话气质的一个体现。
还有一个会唱歌的漂亮女孩病人,当她在那个草坡的幻境里唱着美妙的歌曲时,一度使我想起了《音乐之声》。
导演并没有让可爱的林秀晶的强迫症痊愈,但她愿意吃饭了,并且摆脱了阴影,是机器人又有什么所谓?
导演这样设置大概也是要传达一种更人道的观念,为了治疗这些单纯的精神病人们,用上电击,禁闭,灌食和种种不为我们所知的残酷方法,这样是对的吗?
这样就是对精神病人们好?
这是多么不可理喻。
这些病人都很单纯,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快乐,机器人也无所谓。
也因此,这个电影里的医生们虽然形象并不那么鲜明,但他们绝不是我们从其他电影(或文艺作品)中了解到的精神科医生那般地”白色恐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蔼的,这个精神病院也不像牢笼、监狱般地灰暗冷酷,而是一个有着缤纷色调的花园。
这些大概是导演要让我们思考的,而这个电影里缤纷清新的色彩也是它另一个童话气质的体现。
可爱的林秀晶刚到医院时不但向医生隐瞒了自己的心理,并且一直都不吃饭,后来Rain知道她是害怕吃了饭会破坏她的身体(机器),便想了一个办法,Rain给她的身体里装了一个能把饭转化为的电能的装置,用的是有他母亲照片的一个小匣子。
其实这个时候Rain有理智地明白可爱的林秀晶的病症,他也并没有在她身体里装那个装置,但是给她的暗示是,他又明确安装了。
他没有否定她的心理,这就是病人们之间的尊重。
可爱的林秀晶终于吃饭了,我们也能看到,那个装置也在她身体里魔幻般地运转起来。
Rain还有一门偷盗技术,他偷了乒乓球冠军的球技,偷了小男孩的裤腰带,偷了胖女人肚子里的食物,偷了说谎女人的记忆,偷了……在可爱的林秀晶的恳求下,他偷了她的同情心,她也就不会因为想念奶奶而伤心了,后来他又偷了胖女人的飞鞋,飞去见了奶奶一面。
这些颇具魔幻色彩的道具(电能转换器、飞鞋等)和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偷取同情心,飞翔,还有Rain经常变换的好玩的面具,可爱的林秀晶和荧光灯、自动咖啡机说话的情景等等),同样是这部电影童话气质的体现。
当然,童话当然少不了王子与公主纯洁的爱情,当可爱的林秀晶问Rain,如果她身体里的装置坏了怎么,Rain说,他是机械师他会修,可爱的林秀晶又问如果他不在身边呢,Rain说,我当然一直在你身边,我们就知道他们相爱了。
而那个他最珍视的有他母亲照片的小匣子,已经和她最珍视的奶奶的假牙一起,埋在了奶奶的坟墓前。
这部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古灵精怪的,因为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这些病人们所思所想,绝不是我地正常人能按常理推测出的,而这些演员们——大概都是专业演员——对这点领悟得非常透彻,完成得也非常出色。
这种古灵精怪的表演也让这些病人形象更加可爱。
这种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是日韩演员们的擅长,在这部电影里古灵精怪的情节也使这种表演能够被发挥得更加彻底。
这自然也是这部电影的童话气质的另一个体现。
即使不是精神病院的故事,许多日韩电影里同样有许多这种充满灵感的表演,这些在那些女演员们表现得更多,这也使日韩电影里的女主角显得更耐人寻味也更可爱。
《春逝》里的李英爱(饰演的电台制片人),《花与爱丽丝》里的铃木杏(饰演的荒井花)和苍井忧(饰演的爱丽丝),《我的野蛮女友》里的全智贤(饰演的野蛮女友),《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里的绫濑遥(饰演的亚纪),这些女主角无一不是令人捉摸不定、灵气十足的女孩。
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中国电影里,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表演,即使是被称为古灵精怪的周迅,她对各种古灵精怪的角色的演绎也仍显得造作有余。
而所有这些,都是缘于斯氏的垃圾现实主义表演理论的毒害。
在中国的那几所顶级戏剧、影视学院的表演教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前苏联的表演(教育)理论大师的体验派的理论一直都是这些学院表演教育的根本,因此使得中国演员再也走不出现实主义。
按照这位斯坦尼斯拉基大师的理论,一切表演都是有生活基础的,演员的所有台词和形体动作,在综合当时所有的情境(人物心理、场景氛围、数量变化等)前提下,是能用逻辑学推断出来的,而按照这种理论,所有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都是荒诞而无法让人接受的。
他从来不考虑人思想里的偶然因子,尤其是女人这种不确定性动物的偶然。
因为长期接受的是斯氏的理论,而中国女演员们又严重缺乏改造它的创造力,就造成中国电影里从来不会有充满灵感的表演。
斯氏也并不是完全错误,因为要颠覆任何一种思潮下的艺术创作,都必须是在熟谙这种思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缺乏这一类型的表演,有一大部分原因也归咎于那些表演老师们缺乏引导的蹩脚教育和演员本身缺乏颠覆意识的创造力。
在整体清新而喜剧色彩的影片风格中,导演仍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些许自己惯常爱用的血腥与暴力元素,像可爱的林秀晶(在幻想中)开枪射杀医生们时鲜血喷涌。
这也和西方童话电影有了某种暗合。
阴郁也许并不是童话故事所要宣扬的,但是阴郁无疑能给电影带来童话般神秘而浓重的色彩,这就有了那些电影的魔幻和哥特气质。
在拉美这片满是神秘的土壤上,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到最近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潘神的迷宫》(墨西哥),魔幻几乎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魔幻,是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并难以比拟的。
在这部《潘神的迷宫》里,德尔·托罗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拉美魔幻的魅力,也展现了一个孩子脑子里应该有的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他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说明,只有他们才能拍出最纯正的童话电影?
当中国出现一部较为魔幻一点的《恋爱中的宝贝》时,中国人就以他们肮脏的思维表示看不懂,并恶语相加。
这部充满灵感和激情的电影又岂是这堆愚蠢的人们能看懂的!
我去你一百多个大爷!
哥特是属于古堡的神秘与阴郁,因此也成了童话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苍白、神经质、忧郁等诸多哥特特征,都可以在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中窥见一斑。
以上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阴郁元素是魔幻和哥特的催生剂。
造型奇特、色调灰暗、血腥与暴力,并不妨碍一部电影成为童话电影,其实那些主人公们,都有一颗单纯、透明而脆弱的心。
像一个孩子一样,幻想迷宫里的奥菲莉亚是这样,剪刀手爱德华是这样,可爱的林秀晶也是这样,甚至Rain和那些病人们都是这样。
童话电影向来不是东方文化的擅长,童话电影在东方电影里也很少出现,许多被人们称为有童话般爱情的电影,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童话电影,而仅仅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我最喜欢的《花与爱丽丝》就是这样。
《机器人也无所谓》有许多童话电影的元素,可以说是一部东方式童话电影了。
2005年的威尼斯到2007年的柏林,朴赞郁都没有错过竞赛,但拿到的都是艺术创新、突破敢斗之类的奖项。
这不能说明更多问题,但唯一的可能在于朴赞郁在改变,而这改变可能是反方向的或者暂时的走错方向。
这是朴赞郁在三部曲之后的一次轻松之旅,然而不能说这是转型,朴赞郁字典里没有转型这一词,即便是《JSA》,也跑到柏林晃几圈才回来,解释《I'm a Cyborg, But That's OK》也变得晦涩起来,比如它的大远景结尾,比如现实与幻想的交叉散落。
还有,亲爱的影迷们,不管朴赞郁这次会有或者真有何等失水准,比如和香港的舒琪老师一样批评的“肆无忌惮”和“自我陶醉”,或者嫌它拖沓冗长并表示如果只有半小时四十五分钟那就是趣味却不失精悍。
从后者的说法来看,如果成为短片《N.E.P.A.L》或者《Cut》的长度更为合适些,不过这样激起的反应就是粉丝会哭爹骂娘。
以下我会注重从《N.E.P.A.L》与《Cut》的角度分析和《I'm》的联系,遗憾的是很多人应该都没看过。
对于粉丝那亦是更无可能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等待今年的《Evil Live》,这才是朴赞郁精心准备的吸血鬼大作,也有可能跳票到奥运年,毕竟一年一部总让人不太放心,奶牛型导演总容易让人提心吊胆。
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比如你在开头见到林秀晶给自己充电的镜头,又是割又是绑,也许你还在想这样的开场很有风格呢,整齐干净的工作服,协调如一的步骤,空洞的眼神和林秀晶一个人异数般存在的画面。
工厂里的广播声和医院里讲解的交错,可以反应过来这是朴赞郁,不一定就是开头的齿轮转动上的A PARK CHAN-WOOK FILM字样。
这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工作人员监视看护着所有的病人,他们不时坐成一个圆圈进行放松治疗。
林秀晶突然露出的那口牙(事后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主要的线索物假牙)和绝食者的目光无神倒可以吓一吓,机器人的代表果真是个精神病患者。
嘴中啃萝卜喂养耗子的奶奶最初是观众们眼中的恐怖人物,不过医院病人可是他们的乐子。
可以说精神病院的来历源自《N.E.P.A.L》,尤其是在看过林秀晶被人推着在走廊来回介绍不同病人时的流畅镜头,讲述身份的移换,完全的另一个世界。
充分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前半程印象十佳,那完全是种实力在握的体现。
依然不认为《I'm a Cyborg, But That's OK》有比带着人权之名《N.E.P.A.L》中紧握的双手来得更切实际,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与《Cut》的联系则是绑在奶奶和医院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背后的“松紧带”,其实也不是松紧带。
就是一根长长的伸缩性能极好的绑在腰间折磨人无法往前跨步的带子——在《Cut》里那成了仇视完美者对付导演的一个手段,背后则是导演长期承受的精神不安与风险束缚。
在《I'm》中,这是被强制使用的一种工具,奶奶被送儿女们视为“怪物”送往医院,连萝卜也别想啃。
反抗社会与沟通阻绝是一个大主题,由于语言不通就被投入精神病医院,反之,语言相同而思想不通更该被投入精神病医院,这就是《I'm》里的形色患者们,而不仅仅是适应不良青年和机器人少女。
称其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再合适不过,朴赞郁所要反映的则是作为一种无处可归的希望。
亲人的冷漠对待,自我隔绝与无法被人理解,多少躲在每个病人的后面。
Rain在片中的戴面具、逃避缩小、隐身想法以及用偷窃证明自己存在等等。
哦,伤心啊,我好伤心啊!
林秀晶在埋奶奶遗物时唱着这简单的歌词,留意了下居然是埋了三样东西:鼠标、假牙、骨灰,埋前者真是有趣。
后面还有如叙事文一般的米饭之歌,冒着蒸汽的白米饭……,奶奶的腌萝卜,冬天、春天、夏天的白米饭,看似无拘束的怀念之情。
《I'm》有很多臆想妄想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它们设置得有些随意,除去大量医院工作人员在场的场景其他都可以归为虚构而不真实,比如大地下室还有结尾的广阔天地,这很难被论证为存在的真实。
而容易被看出来的剧情拖沓,即为Rain和林秀晶大量增设的对手戏,kiss充电升温乃至食堂言语教授吃一口饭的段落。
可有它们,影片也才105分钟,不可否认众病人的顿不作声和整齐鼓掌来得相当做作,这还不包括与前两部长片同样空、远、全的结尾,旭日与彩虹,乌托邦,绝对的幻想,反之空想则是本片无法承受的结局。
《老男孩》中吴大修回到学校时记起往事一段打破时空的剪切、交相出现的人物印象犹存,跟林秀晶在《I'm》片中回忆奶奶被妈妈叔叔阿姨几人送往精神病医院的下午有其相通之处,抢夺收音机,摔破,交错剪辑的画面交待了人物的完整过往。
然而,朴赞郁不仅无法解决“复仇”的生灭始末,对于收尾《I'm》,同样来得有些力不从心。
存在与活着的理由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同时抛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式真有些轻浮。
主题沉重,结尾只能放点希望之光,心不在焉的眺望。
当严肃的人 幽默时爱情 出现了朴老的复仇三部曲 压抑的黑色贯穿其中金子 那结痂流血的 嘴巴老男孩 绝望而空洞的 眼神这一切的期待换来了 纯白的爱情在朴老的世界里 爱情 只在世间所不能认可的 疯子身上 现实的悲怆 无奈的幽默这 终成了一部喜剧 很难想象 这是在怎样的夜里写出得剧本字字间 均是凄凉的无奈那 仅剩的一缕爱的余香也 仅是 苍凉朴赞郁 英文名: Chan-wook Park 角 色:编剧,导演 头脑清晰、个极其傲慢的、个性化、倔强、危险、单纯、绝望
很奇怪的电影……
虽然有Rain和林秀晶
当精神病其实不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既干净纯粹又挺带劲的,而且居然有他妈的爱情滋润,比生活于现实中的正常人幸福多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觉得没太大意思,之前对老朴期望值有点高,所以有点小失望来着。
朴赞郁说《机器人之恋》是拍给12岁的女儿看的,怕是要给孩子吓出童年阴影来了。
爱情的产生,沟通,亲情。幻想。小念头,机器人,老鼠人,飞袜子,礼貌先生,隐身小偷,杀妻男,谎言女,歌唱团男女。特效惊人:枪击,子弹含在口中,血腥,瓢虫带你飞起来,传话筒。绝食的苍白眼眉,假牙,蓝色头发。充电五彩灯的脚趾,手指的变形。最后的彩虹和隐喻的结尾。法官是《亲切的金子》中道貌岸然的神父。喷射器的双脚,那个吻(《驱魔人》扭转180度)。体内的机器运作。开头的麻木装配车间,收音机长长的天线(渴望沟通)。祖母的话,生活。乒乓球,交流会。喂饭。开头割腕插电线那端骇人啊骇人。rain的隐藏面具后,偷窃别人属性
貌似是部喜剧,其实是朴赞郁在复仇三部曲里的情怀还没抒发完,借由一帮精神病的口继续讲罢了。片子那种清新的暴力,风味独特。最后一个镜头,细看有亮点。
“朴一顺 一级电子技师 米饭电子管专家 终身保修”
奇思妙想天馬行空的精神病世界, 所謂真實與幻想, 對每個人來說的意義都不同. 朴贊鬱還是很陰暗, 不可能乖乖讲一个好故事, 不過多少有些溫情, 这种将人性放大的诡异正是他的风格. 沒有被电影感動, 卻再一次情不自禁欣賞流暢的鏡頭感和優美的配樂, 后者很赞.
空洞
导演只做到了一件事-----证明了这是朴赞郁作品
只有古怪的朴赞郁眼中的精神病是这种清新可爱的模样。
精神病院里的伤感爱情童话。个人觉得,要是全片无对白会更好。对这样的片子而言,其实声音是一种入侵,偏偏朴赞郁又把它弄得很嘈杂,于是好感度直线下降。
呵呵,有噱头的成分,但还蛮奇特的
朴式人物的精髓是模拟人类行为模式与情绪演变的仿生人,而不是扮演精神病人戏瘾上身的路人。
拿走我的星期四;偷走我的同情心和假牙;唱《美丽的瑞士小姐》时带我飞行;给我开刀前留下眼泪;拭去我内脏间的灰尘;为我转换米饭的能量,还要特制一张终身保修卡片;我们努力的翻译奶奶最后所说的话,然后一起等待十万伏电压击中身体。最后,你消失成为一个点,最后,我爆炸成为一片尘埃,世界终结。
委婉点说是天马行空。要主题有想象,要内涵有想象,要逻辑有想象。除了奇怪,这电影可以说啥也没有。不过好歹制作上还是一部正常电影。
林秀晶真是个精灵,委委屈屈的解释“我不是psycho”真是萌爆了。好喜欢这种神神叨叨的电影
棒子国电影必须腻歪,真不适合姐。
看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再看到这部电影,简直觉得太清新可人了,俩演员的眼睛真会演戏,太传神了,呵呵~
到底讲了些甚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