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熟面孔,啊lesbians and gays are adorable.多么可爱的一群人!
全片顺下来真是又燃又煽又透着萌Dai在gay bar最初的演讲When you a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and stronger than you,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Every woman is a lesbian at heart,哈哈哈......嘿,戴!
你的gay们来了!
Jonathan的破冰之舞乌姆里奇打电话给Jonathan对圣诞贺卡表示感谢,并强行捎上带着些许awkward的丈夫。
无意接起电话的Gethin却意外收到了一句Nadolig Ilawen,威尔士语的圣诞快乐小镇club里齐声合唱的Bread And Roses时隔多年再次回到Wales的莫教授演的Gethin,他说,I'm in Wales, and I don't have to pretend to be something that I'm not. I'm home. And I'm gay.被问起多年不回家的原因,他说妈妈不接收他是gay的事实而从不跟自己说话。
对方却问,那你有没有试过去跟她讲话?
一头白发的老奶奶Gwen,打开随身的项链对一个拉拉说,这是我的William,我戴着他44年了,我希望你也能找到和你共度一生的人,并一直幸福Mark去唱片公司找演出乐队,把电话留在了Elton John那张I'm still standing的海报下面,简直是哈哈哈那两个因为跟Jonathan学了跳舞而成功在演唱会上勾搭到了妹子一群大妈老奶奶去了gay bar --你是怎么把自己塞进这件紧身衣的?
--唔,擦了爽身粉--哦!
我用的是铃兰香味的旷工妻子和拉拉的那个吻魔法部部长一边切面包一边跟乌姆里奇出柜,而乌姆里奇表示造八百年前老娘就知道你是弯的了乌姆里奇开着LGSM捐助的面包车,拉着一车旷工说,对啊,我们要去集体拉拉被人打了躺在床上的莫教授担心的却是HIV阳性的Jonathan,幸好好心的导演在片尾交代了Jonathan依然健在毅然离家出走的Bromley最后各地大大小小矿工组织一起支持同性恋游行,因为矿工工会的全体赞成票而通过的保卫同性恋权益的提议上一次让我感动的片尾字幕是Imitation Game,这次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嘛总之一边笑一边感动一下,值得这两个小时BTW OST很好听
故事的背景:撒切尔时期-新自由主义政策矿工在英国,是工会中最强的一个。
当初大部分的矿业都是国有企业。
撒切尔的改革首先要转国有为私有,许多矿业是亏损的,因此要关闭一些矿坑,大量工人要失业。
在南威尔士,矿工们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旷工。
由于他们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因此矿工运动要靠一些其他的组织来支持,例如LGBT群体。
同志群体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新自由主义强调自主性,经济上的自立;同志,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上获得权力,继而从经济上影响政治上的地位。
同志群体从八九十年代以来,与新自由主义有着共鸣的关系,新自由主义赋予了同志一些自由。
Intersectionality:歧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对同志的歧视很可能会传递到群他群体,例如对老年人和妇女的歧视。
歧视实质上是对男权化的社会群体内对权力的渴望。
过去二十年对同志的电影,很多都是为了争取同志的权力,只聚焦于这一个群体,是比较狭隘的。
但《Pride》围绕同志权力在西方社会中的胜利而展开,目前同志群体已经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前景反而不明朗。
现代性导致我们的身份越发模糊。
同志在获得了阶段性胜利之后,下一个目标是走向其他的社会团体,争取社会范围内的胜利团结。
例如同志群体在争取艾滋群体、妇女群体的平权。
在现代这个个体主义的社会中,我们同时面对着一个庞大的“机器”,更多团体的联合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
国家的阶级分层对同志运动的影响:阶级间不平等与同志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经济上的,后者是……嗯。
当国家的阶级分化非常严重时,同志运动是发展不起来的,甚至同志运动可能会沦为阶级运动的牺牲品。
eg:同志运动在中国此前基本都是受到西方资助的,那么在现在这个左右分化的风口浪尖时,同志运动可能会被当成是“西方的代言”。
同志的诉求和社会公正不能很好的结合的话,同志运动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这个电影中的LGSM群体,都是working class background,因此能够获得矿工的共鸣。
同志群体也在阶级分化,中产阶级的同志能够享受消费带来的身份自由,但底层的同志可能连这方面的自由都很难做到。
civil pollution之后才能civil repair!
边缘体验:边缘体验是相同的,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互相尊重差异性。
为什么在英国发生而没有在美国发生:美国60年代的社会运动过于兴盛,在80年代遭到了强烈的反弹;共和党吸收工人阶级,民主党吸收LGBT阶级的议题,二者分道扬镳。
而英国的社会运动没有被分散。
「Sixteen for the breeders, 21 for the gays. You're still a minor.」「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What I'd really like to say to you tonight is thank you. If you're one of the people that's put money in these buckets, if you've supported LGSM, then thank you,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So, thank you.」「I know all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don't talk to each other. That's why I've never understood what's point of supporting gay rights but nobody else's rights? You know? Or worker's rights but not women's rights. It's... I don't know, illogical.↓There's a lodge banner down in the welfare, over 100 years old. We bring it out for special occasions, you konw. I'll show it to you one day. It's a symbol, like this. Two hands. That's what the labor movement means. Should mean. You support me, I support you. Whoever you are, wherever you come from. Shoulder to shoulder, hand to hand.」「So, you live together like, you know, husband and wife. But what I want to know is...↓I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say.↓Which one does the housework?↓Oh, Ok. That's not what I thought you was going to say.」「Desperate people, they'll believe anything.」「♫Bread and Roses♫」「Say not the struggle naught availeth, The labour and the wounds are vain, The enemy faints not, nor faileth, And as things have been they remain. If hopes were dupes, fears may be liars; It may be, in yon smoke conceal'd, Your comrades chase e'en now the fliers, And, but for you, possess the field. For while the tired waves, vainly breaking, Seem here no painful inch to gain, Far back, through creeks and inlets making, Comes silent, flooding in, the main. And not by eastern windows only, When daylight comes, comes in the light; In front the sun climbs slow, how slowly! But westward, look, the land is bright!—— Arthur Hugh Clough」「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a lost cause.」「My mother. She could not accept me.↓Not then, perhaps.↓She's religious. She hasn't said one word to me in 16 years.↓And what about you? What words have you said to her?」「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You think you've known someone your whole life. Turns out they're a complete stranger.」「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okay? It's short.」「Where are my lesbians? Where are my lesbians?」「Miners support lesbian & gay.」「On June 29th, 1985, London's gay pride march was led by Welsh miners in a show of solidarity for LGSM's support during the strike.」「A year after the strike ended a motion was tabled at the labour party conference to enshrine gay and lesbian rights into the party's manifesto. Although the motion had been raised before, this time it was passed. This was due, in part, to a block vote of total approval from one key union... The 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
电影开头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感让我错失了更早领略它的机会,以为会是那种无聊需要耐住性子看的影片,明天夜班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今晚想着要找一部电影来看,不假思索地点开了它《pride》让我觉得这个单词的含义更加高大上了,它并不仅仅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骄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来的形态,我们本就如此的姿态,我们毫不掩饰的真实自我马克,无论角色本身,还是演员,简直爱到骨子里,他出来的第一秒还没有台词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是同性的电影,意外地,最近最触动我精神神经的都是同志,神奇的是这电影同志还能和矿工工会联合起来,而且逻辑合理,一点也不突兀思想执行能力这么强的领导性人物马克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他才能够吸身边那些各具魅力且一样坚韧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多么勇敢的人啊!
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以想象在1984年,以同志的身份生活在那个环境该是有多么地孤立无援,会被人觉得是何等的异类,改变世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他们让国家甚至世界接受了同性恋之前看了挪威的一个剧《skam》总觉得第三季里福寿禄对isak所讲的话的台词灵感来源于《prid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却不被社会偏见接受的自己,是为了给勇敢做自己的人更多的勇气,就像马克说的那样: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无论人生的选择是什么,人生总是短暂的,在我们看来年轻的马克就那么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可也许于马克本人而言,他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为自己而战斗北威尔士男人的柔情能比下去男方更多男人的情,被打的住院了,依然只关心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健康,在被世界恐同染病新闻的轰炸下,依然那么温柔地爱着他所爱的人,那些说他们是异类的人,认为他们该感到羞耻的人,不是更加的异类吗!
我再也不会理会那些说英 国是腐国的话,外号往往就是偏见电影里的台词我要永远地记住!
当有人给你取外号,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你太年轻了,才有法律来保护你,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懂我自己,那样的生活会很可怕,乔,会很孤独,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有家庭,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过秘密生活有点骄傲,have some pride因为生命很短暂,because life is short.okay只支持同志权益,而不管其他人,这样有什么意义,你懂吗?
或者只支持工人利益,却不支持妇女权益
看过本片之后,不能自已。
本片用简单的人类情感表达提出了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即何为追求平等?
平等并不是为某一个群体,某一些人的平等,平等属于所有人。
今年hong港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些hong港的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权利。
他们的勇敢感动了许多人,于是有基督教的朋友,有同性恋的朋友,有hong港d立和tai湾d立的朋友,有海外的华人朋友,难能可贵的还有我们大陆的朋友,冒着各种压力和风险,都加入进来要表达的自己的权利。
这时我想起了本片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工会有一面旗帜,上面是一双紧握的手。
这面旗帜有100多年历史了。
”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的想法为何,你支持我,我即支持你。
但很可惜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基督教的朋友看不了同性恋的朋友,香港和台湾d立的朋友恨死了大陆和华侨朋友,中产阶级又嫌弃工人和小商贩朋友,而所有成年人又有很多看不惯该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写繁体字(使用的人称为正体字)的人看不惯写简体字的人,人们在一点一点自我瓦解,相互轻贱。
同样的,我们如今在网上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先攻击对方的身份,男女、学生还是工作、本地人外地人、北方人南方人、有钱人和无钱人、领域内领域外、会不会英文、有否出国、知识多寡、阅历富浅、城市还是农村、有没有信仰、到底出生在哪个年份、到底有没有用过特定的产品、看过特定的电影、知不知道哪个特定的人、去过特定的网站……多如牛毛的分类,把每个人称为人的基本特质所抹杀,分割为一个个——有时甚至是只有一个人的小团体,寄希望于因此可以找到同伴聚集力量,寻求最后的平等。
然而却不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等的机会。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这是我看过最热血的一部关于同性的电影。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定位它,关键词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到很多,但还是选了最直截了当的这个。
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也只有英国才会有这样的电影。
它关于民主,关于平等,关于独立,关于整个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但它选择了一个最独特的切入点。
我们之所以义无反顾的帮助你们,因为我们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这些苦难与不公,我们都感同身受。
有了这个切入点,给那些选择接受的人一个台阶下,也用那些依旧不能接受的人来映射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意识多么强烈。
最终还是让你感慨 这个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 一切来得多么不易。
我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反抗过程,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奋斗过程,是一份为了尊严和骄傲一步步努力的过程。
只是别人三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我妈提起前几天看的新闻,关于英国驻华大使结婚的那条新闻,席间语气不免唏嘘和不理解,我随口搭上在浪博看的话,如果一个国家因为法律拆散两个相爱的人,那这就是不健全的法律。
可是话说出去也没人认同,那时候我发现,也许更重要的一句话是,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那这就是不平等的社会。
而我们如今身处这个社会中,互相隐藏,互相欺瞒,只有夜灯下和手机上的约炮网站上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第二天再相安无事的混迹在社会上。
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骄傲根本就是想都无法想的事情,对亲人对朋友都是一样,不一样带来的就是嘲笑与闲话,不一样就是伤风败俗坚决抵制。
没有人愿意站出来顶着这些东西寻求平等与自由,因为我们的社会连基本的现象都没有,何来抗议与争取。
想想心酸。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
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
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
”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
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
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
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
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
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
”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
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
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
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
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
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
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
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
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
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
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我们必须尝试喜悦。
我们可以没有消遣,但不能没有喜悦,不能没有享受。
我们必须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的火炉之中。
——杰克•吉尔伯特《简单的辩护》足足等《骄傲》等了半年,每个月都要去查查消息,终于能在国内看到的时候,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前天就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感觉这种边缘抗争的题材就是我永远的泪点,虽有一人起头全体合唱这样的革命戏码,但个人感觉总体来说《骄傲》中的煽情是很圆滑平缓的。
看完全片,《骄傲》给我的感觉比起运动更像是一次会议,我对80年代的LG运动了解不算太深入,但在一些关于“同性恋史”的书籍上都明确看到了作者“学术性地”明确表达了60年代到90年代是同志运动、妇女运动等新左派运动的高涨时期,而经历了6、70年代著名的爱之夏、“石墙酒吧造反”、“同性恋文学解放”,一大批“解放后”逐渐意识到他们走出了柜子后还应走上街头,80年代,在酷儿理论被提出以外,第一例艾滋病例也被发现,这使得恐同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骄傲》没有过多地去描写那些实际的、肉体的暴力,没有木棒与汽油,但人情抗拒的冷暴力却得到了异常淋漓的着墨,固守的道德和尊严是如此的可怕,可以让人在危难之时因为某个毫不相关的理由而去抗拒一次热情的帮助,而主角方所代表的组织,在施以援手的过程中几乎是卑微的,他们在尽其所能不留余力地去帮助一个陌生的群体,去关怀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但对于这个另类的群体来说,他们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与“外界的人”接触就需通过森严的审判,需要忍受蔑视与怀疑。
他们所承受的轻视大部分来自他们帮助的对象,而被帮助的人反而高居道德,去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帮助,最后甚至需要投票来决定,这种种荒谬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同性恋群体从古至今的“小众”,人类对外的排异心理似乎真是从古至今的天性使然。
但这个组织却执着到了可爱的地步,也许是他们习惯了别人的眼神,能够欣然地将别人对自己的唾弃转换成一种自嘲式的自称,既然他们可以拿着花里胡哨的小水桶并肩站在阳光底下,摇晃着里面的硬币,忍受着过路人的厌弃,所以他们也可以忍受在村所大厅里对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漠然离去的人群。
这就是被称作“骄傲”的同志精神,当全世界都变得荒谬可笑,充满冷漠的时候,只有自身的骄傲可以带来自我的尊严。
虽然他们也像小孩子似的挤在睡袋里讨论着要不要逃跑。
但说的更心灵鸡汤一些,结局总是好的。
这片子的煽情戏码真的拿捏得不温不火,稍过一点就会觉得厌烦。
Jonathan在桌子上跳舞那段儿简直纯透了,让人一瞬间觉得人情冷暖也没有那么复杂,后文又倒回来说到他的病情,才觉得又多了几分悲戚,生命可贵吧,这半斤兑水的情怀大家也不陌生,可又能怎么说呢?
过于相信美好事物的人是愚蠢的,但丝毫不认可爱的人是可悲的,我们都还活着,若无欢喜,不如无生。
当片尾他们冲向那一辆辆花哨的面包车时,我脑子里面控制不住想起《海盗电台》结尾形形色色驶向沉船的船只,而当彩色的骄傲浪潮涌上洒满阳光的长街,耳边又想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感觉这就像是一次小小革命的胜利。
谈谈演员,基本上这种类型的片子有Bill Nighy基本就可以抱有期待了,在经过优雅而冷峻的Johnny Worricker系列之后,他在《骄傲》里的角色依旧还保有着Curtis式的温情,但更少了一份“love actually”的无忧无虑,我真是喜欢美少女爷爷的演技,《真爱至上》和《第八页》几乎极端地代表了我对英国电影的两个审美,但他们又在Bill重合的、绝妙的演技上显露出截然不同英国气息,好像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兼备有阳光与迷雾,一方是普照众生的温情,一方是内敛醇厚的沉默,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样多变的戏路实在是难得,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赞,他拍照时的剪刀手也实在是萌到人说不出话。
其实对我来说,一部片子能让我看到他和Imelda对戏已经够如梦似幻了,那场两个人一切做三明治的“出柜戏”拍得很诗意,一个单调的房间、两张紧靠的餐桌,Bill很明确地捉住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怯懦,Imelda也泰然自若到恰到好处,他们和充满上进心的年轻人不同,似乎出柜这件事对于Bill的角色来说是走投无路的辩护,但他已没有青春与气力去作出反抗,因而Imelda报之以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她说她早就知道了,这种知而不言的善意保护,从她这样一位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不知为何就是特别柔软,几近慈悲。
也许正是因为年迈,这两个人不再存有令人正聋发聩的激情,但这样轻柔的对话即使是如此的微弱,却很温情。
而Imelda这位演员,我觉得她真是一个太厉害的女演员,在《维拉•德雷克》里的表演令人叹服,更别提她塑造得最深入人心的角色——粉色的Unbridge——简直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而《骄傲》里的她实在是太可爱了,尤其喜欢她打电话感谢圣诞贺卡的那场戏。
本片其他的主演也都十分出色,paddy considine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很Edgar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演了《世界尽头》而这片子令我印象太深刻?
而dominic west这种TV熟脸我真是脸盲了差点没认出来。
至于AS我是一直都好喜欢他的演技和个性……花了2小时想到那儿写哪儿,感觉这篇影评真是轻松加愉快,果然还是这样充满爱与和平的电影好叽歪(茶
在影迷心目中,英国有一个绰号叫做“腐国”。
所谓“腐”,来自于网络的一个群体,叫做腐女,这是一帮深度宅女,她们热衷于把各种影视剧里的男性友谊解读为同性之爱。
而英国则更加成为了腐女们臆想的重灾区,所以干脆以“腐国”命名了。
英国影视编导们也不负众望,在作品里添加各种“腹黑”的小玩笑,比如无论是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都被处理的很暧昧,各种腹黑的小桥段也让全世界腐女们大呼过瘾。
这可能也体现了英国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恋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能够被轻松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纪下半叶,同性恋仍然被英国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
对剧作家王尔德和科学家图灵这两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沃芬顿报告》为起点,英国开始走上了同性恋非罪化的道路。
当然,所谓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不再通过法律迫害同性恋者,但在观念层面,英国人那时候还远未到接受同性恋者的地步。
就好像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了《平权法案》,但观念上的种族歧视,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除。
好吧,其实我想写的是影评,最近看了一部英国电影《骄傲》,讲述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同性恋运动的故事,交代一下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
这部电影虽然主题沉重,但情节处理的相对轻松,甚至有点载歌载舞的意思。
影片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尽管讲述的是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故事,但时代背景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
故事讲述了一个同性恋小组织,在观念保守的英国社会里,影响力极其有限,募捐也很不理想,于是有一天组织者突发奇想,打算借助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把募捐的口号改成了同性恋支持罢工工人,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他们筹到了不少钱。
然后问题来了,当他们打算把钱捐给工会的时候,对方却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拒绝这笔捐款。
这时候,同性恋组织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绕过工会,直接把钱交给罢工所在地的工人。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表达方式特别好,首先是那种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讲述沉重的历史话题。
影片通过笑中带泪的方式去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英国式的幽默,以及不那么英国的歌舞,让剧中人们维持着尊严、乐观的形象,这种诉说方式我觉得远比那种苦大仇深的贩卖苦难来得更有格调。
另外一点则是这种小中见大的表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截取一小段极富戏剧性的片段加以细致的描写,这让无论是同性恋维权还是矿工罢工都变得不再是历史标签,而是血肉丰满的具体人和事儿,宏大叙事,往往容易让我们趋于理性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和数字,而忽略了这些事件和数字背后那些具体的人。
这会让人失去痛感和同情心。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很容易让观众在这段历史中站到编导的立场上。
影片中的工人罢工以失败告终(因为真实的历史如此),人们目送着工人复工的一幕,则更是增添了悲情的气氛。
假如观众是一个没有具体立场的旁观者,这部电影真是有足够丰富的情感和细节来打动你。
可惜我不是,我无法抛弃自己无可救药的理性,起码在我看来,如果审判那段历史,这部电影只算是一方之词,而控辩双方的另一方,在电影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最多只有几个脸谱化的警察形象。
唉,刚才我还在说,宏大历史容易让人失去感性,现在我又要反过来说,任性的艺术家和他们旗帜鲜明的文艺作品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
这部电影,就表达了编导们鲜明的左派立场,他们所讨厌的,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保守党和他们的首相撒切尔夫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因为这部电影而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还是应该听听另一方的声音,比如看看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铁娘子》。
所以我打算交代一下另外一段背景。
早在二战之后,英国煤矿产业就开始萎缩,到了八十年代,受到石油能源的冲击,英国经济对于煤矿业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弱。
正常的逻辑当然是大量的裁员下岗。
然而这个行业不同一般,他们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工会力量,而且始终持不妥协立场。
裁员?
开玩笑,不仅不能裁员,政府还要补贴,企业还要购买他们的产品,于是这个冗员、低效、高待遇的群体,已经严重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而罢工,则是他们强有力的武器。
可惜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更为强硬的撒切尔夫人。
罢工被铁腕镇压了下去,英国工会组织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这个仇恨结大了,以至于当撒切尔夫人去世时,还遭受了当年那些工人们的咒骂。
之所以讲述这段被电影略去的历史背景,其实还是想说同样的道理。
别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具体的人。
当工人们为他们的利益抗争时,他们损害的是更多的英国国民的利益。
他们的税钱被拿去补贴煤矿工人,他们不得不忍受质量更差的能源,他们的经济发展也被严重拖了后腿,相比于有组织的工会,这些国民们又是属于一盘散沙的弱势群体。
如果让持这个立场的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那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影片里的人们并不是都失败了,在影片的结尾,同性恋组织赢得了矿工们反过来的支持。
这种观念上的理解要比法律上的认可更加重要。
然后一步一步,埃尔顿•约翰、本•卫肖们再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英国也成为了被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腐国”,这个胜利是没有争议的。
看哭很多次,不想说什么正能量的废话,但是看完很pride这就是了,没有什么是手到擒来,如果你是想坐享其成那么你真的不配拥有,美国有平常心英国有骄傲,他们三十年前在做的事于是现在有了婚姻平权,我们只有一个李银河却招来太多冷嘲热讽。
大家有多喜爱这部我就有多讨厌这部
对抗的力量被描绘得太微弱,让一切胜利和骄傲都显得轻而易举,反而失了感动和震撼。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更多的只是在狂欢,让观众沉在自我陶醉中,忘了现实的艰苦,好像麻醉剂一样的效果罢了。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上,几乎是零分。
虽说是真事,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不相信最后矿工对同志的大包容,总有些成见在部分人心里无法消融。
比想象中好看…三星半吧…莫娘娘正常的时候也还能接受,就是狐狸底滴演着演着到了影片一半就消失了然后片尾才出来…我这种以人取片的人可不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伟大友谊,总觉得好像一切来得很轻易基本没有虐…当然苦逼煽情也不好…
两个弱势群体间的惺惺相惜。用爱和行动甚至是利益感化群体。在公社唱歌那段真棒!真喜欢!不仅是同性群体和矿工,男性和女性间的平等也是要争取的!要面包!也要玫瑰!要薪酬!也要尊严!要现实,也要浪漫!中后期的剧情更加好看。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工人和性少数群体团结起来,互相支持。感动是有的,反抗少点意思。
全靠演技硬撑了
男一略像明道,囧…男二很可爱。
真实发生在英国历史上的一段事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同性恋支持旷工罢工组织影片表现方式的乐观冲淡了当时过程中可能的艰难1984年,英国保守的风气下,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包容,确实不容易现实中,LGSM和矿工们一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友谊最终换来了友谊而影片中表现出的一些真实的细节也确实打动人心2014年3月,英国同性恋结婚已经合法化当下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方便,也确实冲淡了那些无知带来的误解虚构人物joe的成长其实不仅仅是在同性恋这个题材上,应该对所有人,人生只有短短的时间,应该要正视自己的不同,骄傲的活着
不落俗套的叙事切入点,一个群体援助另一个群体,抛开各种符号和偏见,通过人与人的相处融合隔阂,让这片子彻底成了欢乐美好的正能量喜剧,而且对于这种群戏的片子,每个人物的刻画还都能细腻鲜活立体,更是足见主创们的功力。对于这样的改编,编剧的切入点真的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
作为一个非同性恋的观众觉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是主要讲述同性恋支持工人,主题在其他人眼里,可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小众、弱势、不被接受群体的故事。因为它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即便鸡汤也不虚无。
7/10。就像日本人爱拍冷门职业,英国人最拿手制作这种塞满了角色的片子,叙述视角没偏向个体,每个人都服务于故事。相对于残酷的史实,影片扬溢着人性味和革命热情,正如对同志的平凡化描写和最后骄傲游行的直弯携手同一心。但整体效果主旋律得有点腻,大高潮不突出,Mark被打住院等情节留白冲淡力量。 @2015-01-04 00:33:38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不好看。我很奇怪的一点为什么欧美国家这帮没工作的人都能活下去…
★★★☆大不列颠村民太可爱了都!
并不喜欢 有一种刻意把gay伟岸化的感觉 好像gay就是无所不能超级牛逼一样 每个人都很普通都是常人 gay不比异性恋弱也不比异性恋强 因为大家都是人 特别是男主马克格外的不喜欢 领袖气味太重 片子全程无高潮 同性片题材的弱片
...
戴锦华老师讲的好,女权主义者是天然的左派,片子里基佬左派讲,警察没镇压我们的时候在干嘛呢?镇压矿工啊!非常左的一个片子推荐大家看看。。游行完了事后趴的感觉肯定能让你们回到戏梦巴黎。。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虚构的意淫 这是几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 看到最后一辆又一辆大巴载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人一起march的时候 那种场景带给人的复杂的心情已经不能用语言描述了 WE HAVE PR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