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残忍和我们幻想着的美好一旦对轰到了极限,我们就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与愤怒……那时我们年轻,我们幻想着自己未来会扬名立万,幻想着自己会有多么自在,幻想着自己过上多么特别的生活…可我们终究不是别人,我们终究不是顺利的,你的人生不可能会像电视剧和电影里那样美满幸福那样摄人心魄,可我们却总是想象着去成为它,渐渐的,我们被自己的幻想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与认知……就像珀尔问米兹“为什么你们总是能得到上帝的眷顾,而我却要一辈子待在这个农场?
”米兹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安慰会害死自己,当你成功时候总是安慰着一落千丈的别人一切都会没事,安慰别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你并没有感同身受,你永远也不会懂那种痛苦,有的人需要安慰,可有的人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靠自己去调节,因为别人根本不懂她们的悲伤和恐惧,可怜的米兹终是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了尸。
只有看完珀尔,你才明白《X》当中珀尔对马可辛说的那些话多么意味深长,“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多么美丽,总是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是个大明星,可你不会的,你太像曾经的我了……你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我本是来看恐怖片的,可里面根本没有任何恐怖,但我看到镜中的自己,看到了恐怖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得学会接受现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从《阴风阵阵》到《珀尔》,米娅高斯演的都很好,期待她未来的表现!
影片一开始,房间里的装饰全是少女心的装扮,未有什么不妥影片一开始,房间里的装饰全是少女心的装扮,
珀尔在房间内跳舞
被母亲打断
珀尔的表演诠释此时完全是个害怕惹母亲生气的小女孩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母亲展现出完全排斥女儿舞蹈演员梦想,控制欲极强的态度,并让米娅去牲畜棚干农活珀尔在牲畜棚又不自觉沉醉于自己舞蹈演员的梦想这时有一只鹅打断了它与母亲打断的情况不同,她直接插死了鹅鹅不同于母亲,在鹅身上,她才能掌控人生精神病发生的情况有很多,且复杂“拉康认为精神病是由语言导致的,患有精神病的人在象征届失去了话语权,她陷入一种失控,身心分离,陷入一种认知破碎,而艺术治疗,如绘画,戏剧创作,写诗,等包括珀尔的舞蹈可以通过自身书写来撑起破碎的认知符号,书写过程就是生成过程,来形成一个让人格稳定的钮结,自己给自己创造话语权,让自己成为象征届的”父亲“如果母亲支持她的舞蹈,或许珀尔不会杀死那只鹅?
她有希望成为人格稳定的孩子?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可能?
关于珀尔走不出的农场竭斯底里的母亲,父亲的缺失,与世隔绝的农场,未有父亲或者父权社会的阉割威胁的干预性介入,她无法正确适当地切割与母亲的关系,所以她总是在等一个男人帮她,从霍德华到电影放映员,谁都没人帮到他,她已经长大了,已经太老了,无意识的宿命让她走不出农场了。
她这一生并未被爱过,有可能但不多,她在母亲那索求爱的时候是被拒绝的关于母爱的挫折,拉康言:“因而,挫折远非是关系满足某种生物性需要的失败,而是往往涉及恰恰相反的东西;真正的挫折是对爱的拒绝,而生物性需要的满足则是对于真正的挫折进行补偿的一种徒劳的尝试。
”珀尔还会继续杀人,且没用台湾系列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猫的孩子》与珀尔的原生家庭类似,竭斯底里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而母子之间最后的和解情况居然是通过神迹的降临—最后一只没有被杀死的猫诞下新生命—类似马鹏里的耶稣,很难想象,如果那只猫没顺利生产,会不会变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珀尔》
我觉得她发疯杀死那个流氓男的时候很像我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我觉得这个影片非常写实,很多东西我都有同感这个女孩,被她家庭所羁绊,可以看出她的母亲是个非常顽固又执拗不思进取的一种人,她父亲身患重病却还有口气,让这个母亲非常痛恨却又不想放弃,我认为是不想逃离安乐窝,不敢出去开创新生活,非常保守顽固地想维持家庭的体面。
所以她内心非常痛苦、又要承受这一切,又有女人的梦想在心中。
因为她生气的时候说,要不然杀死你的父亲,我们一起去面试……而这个女孩就成了背锅侠和炮灰,所有的情绪和不满,全部发泄在她头上,她的母亲想,我还要照顾维持家庭,还要照顾你,而你却还有梦想!
这是自私的表现,所以一开始她母亲就说你很自私,这跟我原生家庭很像,我直到现在都有个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不爱我?
这是为什么?
而他们对我说的话也是:“你自私!
”看了此片我理解了大部分吧,主要原因是这些父母,就是巨婴,自己不能承受的应该承受的东西转嫁给了孩子!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担自己的痛苦,实际上是自己执拗,自己不愿意改变!
所以这个女孩疯了,被逼疯的,因为她想要证明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
为什么总是被拒绝?
为什么总是冷漠对待?
为什么自己没有机会?
所以当流氓忽悠她的时候,她以为遇见了知音(因为她母亲总是什么都否定他)所以她疯狂的以为这个男人必须什么都要配合她,不能质疑,不能否定!
所以在这个男人吓跑的时候,她就崩溃了!
因为她觉得她妈妈的魔咒又上演了!
包括小姑子被选上的时候,她觉得她又被大家抛弃了!
所以她又崩溃了!
所以她做了她不敢做的事情!
把他们都剁了!
说实话我家里对我的压抑,让我一度想成为这样,但是我还是没敢这样,几乎之前总想杀人,想看别人被杀!
几乎崩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可怕了,幸好的是我后来遇见了我现在的老公,他对我无条件的好!
治愈了我!
而片中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
所以本片非常写实!
不知道现实中被这样pua的女孩有多少!
没有治愈的人真的很难走出来的!
这就是无尽的地狱!
人间地狱!
珀尔,看完了。
强烈复古风。
拍年代戏一定是要有一套年代美学的,不是还原一下服装道具就够的,那样看起来仍然会像现代戏,而高清晰度也不是你美学问题的借口,高清一样可以拥有浓郁的年代戏特征与复古质感,这就是我为什么非常不喜欢华盛顿邮报的视觉风格。
怀疑某些创作者都早已把自己忽悠过去了,觉得如果当年的人有如今的摄影器材拍出来的就是他那样的效果,不,完全不是那样的。
有个穿帮,戳他父亲时她头发和手都是泡沫,下一秒镜头变为她身后的位置,头发和手上的沫就没了,但这两个镜头的动作是连贯的,所以不可能突然泡沫就没了。
德语如同咒语。
其实还是个元电影…22年的片子,应该是明确带着疫情隐喻的。
女主第一次看电影时,远鉴字幕组标了个提示,说当时没有有声片,声音可能是女主的幻想。
但片中的声音显然是默片的配乐啊,那年代没有有声片,但有留声机啊…整体好简单啊…女主的反生育倾向比较有趣。
朱同的片尾就应该像此片最后那样笑。
几场死亡都拍的太滑稽了,道具做的可糙了…珀尔疯的原因好像不太明确,疫情,母权控制,阶级差异,性压抑?
短评有人说美式隔离会把人逼疯成这样,我不信。
确实提醒了我,这要是中式隔离,故事可能会有趣不少。
曾几何时,缇·威斯特这个导演的名字,只是作为一系列影视作品的附属而存在。
这位才华横溢又精力旺盛的恐怖片玩家,要么是自编自导一些商业气息不浓、中文互联网上熟肉都不太好找的小众影片。
要么是在《26种死法》,《致命录像带》这样有名气的拼盘片里占有一个席位——尽管他主导的段落水准算得上突出,但这些作品毕竟销售的是整体品牌。
要么是在《驱魔人》《环形物语》《他们》这样足够精彩的剧集中联合打工,淹没在导演栏长长的名单里。
直到今年上半年,这一切改变了。
至少在恐怖类型里堪为年度爆款的《X》让威斯特成为了一部分影迷心中耳熟能详的名字。
如果你还没看过《X》,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一群年轻人租了一所偏远宅子拍摄小电影,遭到屋主老妇的无情杀戮。
就在《X》风行一时、威斯特声名鹊起的当下,他也不失时机地宣布此片的前传已经在制作中。
而我们很快也将发现,恐怖片的制作周期原来可以很短,不出半年就跟这部前传《珀尔》面对面。
珀尔就是《X》中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老太太的名字,前传把时间拉回到她年轻时的1918年,讲述她的人生首杀。
时间会让人发生巨大改变,何况是长近世纪的漫漫岁月,这给了前传从头塑造珀尔的机会。
影片开头不久,珀尔在自家农场的谷仓里一边喂食动物,一边轻哼着歌曲翩翩起舞,整个气氛像足了迪士尼早期的真人歌舞片。
然而当一只大鹅不期而至,珀尔立刻露出了与歌舞气氛截然违背的另一面——她拿起叉子让这只可怜的目击者血溅当场,接着又把它喂给了池塘里的鳄鱼。
这个对比开场先声夺人。
我们知道了珀尔不是那个看上去天真纯良的歌舞少女,她有着猎食动物的冷酷心肠。
接下来又有一段童话般的情节,珀尔进城看电影,对着银幕上的演员畅想着舞蹈梦,又跟影院放映员互生好感,还得到了一卷电影胶片作为这次邂逅的纪念。
可很快,当她在乡间小路上意外弄丢了胶片后,行为又开始无法理喻。
她跟田野里的稻草人跳起了迷乱的双人舞,还跟那张丑陋诡异的脸深情接吻,不但吐舌而且时间长到几乎令人不适,至于后面发生的事更加儿童不宜不可描述。
电影不断采用这种轻松欢快和变态离奇的交替,制造出毛骨悚然的效果,让我们对这个女孩心生畏惧。
在家里,我们看到母亲对珀儿的严厉管教,仅仅是几分零用钱不知去向,就以禁止晚饭且不许下桌作为惩罚。
她还拒绝邻居送来的烤猪,理由竟然是“我们拒绝施舍”。
她对于珀尔社交行为的禁止、对她演员梦想的嘲弄,种种言行上的管控,以及发号施令的语气,都让人感觉到强烈的窒息。
除此之外珀尔还有一个全身瘫痪的父亲需要照顾。
父母带来的双重压抑似乎让她的反常举动显得合情甚至值得同情,但随即她又把父亲掐着玩,这种天真的残忍揭示出人命在她内心的分量。
电影就这样巧妙地操弄着我们的情绪。
农场生活虽然压抑苦闷断送珀尔的梦想,但总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一切都是被那个英俊的电影放映员改变的。
他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个行走的鸡汤机器,“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别让别人阻碍你的追求”,“人生只能活一次,错过就再也没有”……张口就来熟练得很,堪称所有成功学导师的祖师爷。
接着他就给珀尔看了一部黄片。
听上去很像网上那些关于文艺青年的段子,前一秒还在跟你谈塔可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后一秒就对你提出一个不堪入目的要求。
但放映员没有这么猥琐,他谈论那些影片时是创业青年的口气,似乎完全没有用下半身在思考。
他在珀儿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或者说是给她心里原本就有的那颗种子施了厚厚的肥料。
他做这些的时候肯定想不到打开了一扇鬼门关,不止是给他自己。
他到珀儿家里那场戏是非常经典的悬疑片模板,不同于那些早早预示羊入虎口的情节,我们事先并不确定他的命运,因此会一直提心吊胆他会在哪个时刻激发珀儿的杀机,可能是说错一句话、看了不该看的,也可能是什么想不到的原因。
影片没有在这场玩太多的悬念花招,只在珀儿终于下杀手那里用了个不错的镜头误导,搭配她空前歇斯底里的表情,震撼力很强。
这是她在本片第一次主动杀人,需要一个凶猛的仪式感。
回头看,珀儿的几次杀戮遵循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如果说杀死母亲是家庭冲突的意外(着火以后她还本能用水去灭火),杀死放映员是情绪受到背叛的失控,那么杀死父亲就是彻底冷酷的预谋行为。
然后有个有趣的小插曲,珀尔跟闺蜜一同参加舞蹈选拔,她把自己的念头说得太大声了,闺蜜以为她是故意宣战,来了一通阴阳怪气的回婊,没想到珀儿完全不接招。
这一段可以放在任何喜剧片里作为过场。
接下去还有个更加喜剧化的场景。
登台表演的珀儿把自己的幻想跟远在前线的丈夫结合到一起,画面中她身处一个道具搭出的战壕,身后是炮火和烟花,脸上挂着夸张的笑容,跟一群浓妆艳抹的士兵一起欢歌热舞。
她舞蹈的倾情投入中带着让人心悸的狂烈偏执,跟真正的疯狂一步之遥。
如果她的舞蹈梦想成真,说不定这疯狂就可以永远被封存起来。
但我们知道没有奇迹,评委一声意料之中的“不行”,终于让这疯狂挣脱了最后的束缚,之后的情节一路野马脱缰。
从《珀儿》中我们可以看到跟《X》主题上的紧密关联,那就是强烈的嫉妒。
《X》中老年珀尔是嫉妒年轻人青春的肉体和激情的性爱,老妪之躯妒火中烧,对狗粮党大开杀戒。
而本片中的珀尔是不得不蜗居在小小的农场,干着粗重乏味的农活,嫉妒他人拥有的广阔世界和远大前程。
更具悲剧性的是,原本以为瘫痪的父亲、控制欲过剩的母亲、背弃诺言的放映员、容貌舞姿更出众的闺蜜是她梦想的阻碍。
直到把他们一一铲除干净,这个神经质女孩才不得不面对惨痛的现实——即便没有这一切阻挠,她也只是个终身与梦想绝缘的普通女孩。
《X》中一人分饰少女和老妪两角的米娅·高斯,在《珀尔》中献上了更为荡魂摄魄的表演,你一定会对她将近十分钟撕扯灵魂的独白,还有结尾让人毛骨悚然的笑泪交加表情难以忘怀。
某些时候,她不加节制汹涌袒露的内心感受,也赋予了臆想和杀戮某种开脱。
毕竟芸芸众生,多的是人动过“把限制我梦想自由的一切枷锁都毁掉”的念头,她更像在替观众完成敢想不敢为的解气壮举。
米娅·高斯充满层次感和爆发力的表演,以及珀尔这个角色身上所拥有的复杂性,都让这部影片远远超越了前作,也挣脱无脑的砍杀B级套路,上升到某种值得玩味的艺术品类。
无数故事褒扬梦想的可贵,但时不时我们会从《珀尔》这样的电影目睹,扭曲的梦想会失控变成灼人的火舌、锋利的刀刃和夺命的狂暴。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常说的那句,如果你的父母是变态,那你成为变态也是理所当然。
但单就这个内容肯定是打不了这么高分的。
最最主要的,是电影的一种反美学气质。
只要是反50-60年代甚至更早期的美国歌舞片气质。
打破那种虚假的美好。
打破那种蜡质的假笑和色彩鲜艳的背景板。
珀尔的每一叉子,每一斧子,都是砍在了对这种审美的幕布上。
个人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核心议题。
再往深一步想一下,就可以明白。
彩色歌舞片如今早已经成为历史。
那在这么考究的画面布置配色之下,导演想砍想杀的到底是什么?
借着珀尔的叉子,到底是想插谁?
从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珀尔一共杀了三组人。
首先是父母,尤其是母亲。
父母是移民德国人。
但是崇尚昂格鲁。
这是美国早期的盎格鲁思想来源。
美国本土原来肯定是没有的。
这种原教旨的种族主义精神桎梏和拖累了珀尔的发展和自由,扭曲了父母,带走了丈夫,或者说献祭了男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珀尔的生活陷入困境。
那必须给你烧了。
亲妈也不惯着。
那珀尔就应该是暗喻着美国文化本身或者历史上美国的某一个时期。
第二个杀得是电影小渣男,小渣男代表着一种欧洲中心制带来的虚假的工业化繁荣。
整个都是画大饼。
说带你去欧洲,都是逗你玩,白嫖。
杀他之前,珀尔要求这种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跟她说实话,能不能带我走向欧洲工业文明的繁荣。
结果显而易见,欧洲中心制只是玩你,并不想带你走上小康道路。
欧洲的文明形态即便在美国,也是不可复制的。
发现受骗后,给你插死。
最后是杀了女朋友。
这个女朋友金发碧眼,就是舞蹈评委要求的那种类型。
这是美国自己产生的文化审美,也是美国的文明形态的代表,典型就是好莱坞打造出的梦露符号。
(其实梦露本人不是这样的)这种打造出的文明形态既是导演深恶痛绝的虚假繁荣,虚假审美。
最后珀尔大段的独白,都是希望自身可以链接这种虚假的美国梦幻。
希望这种臆想成为现实,但是即便是虚假繁荣,人家也要离你而去,且义无反顾,丝毫没有同情。
导演借珀尔的手将其肢解。
这种行为既是表示,这种虚假的文化审美和文明形态外强中干,经不起结构,一斧子就露底了。
最后只剩下腐败的盛宴和蜡化的假笑。
这已经把导演的态度,观点,表达的足够清晰了。
全片都是对虚假的一种反讽。
珀尔开始时是充满幻想的原生态。
可以跟稻草人高潮。
到一步一步的幻灭。
最后当她成为虚假镜像的制造者时,已经无法摘下片尾的假笑。
与虚假融为了一体,自我开始制造虚幻和腐败了。
最后还是要夸一下画面的考究,作为美术工作者,肯定是要多给一点的。
一定要蓝天白云,才能形成反差萌
认真的配色
舞台剧
那是假的啊。
粉色的管子是补色关系
好构图
到这配色都是认真的
形式感满分
又哭又笑代表面具已经摘不下来了。
看完这部后和二狗子交流了一番,整理一下,留个想法。
这电影蛮有特色,它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在致敬《绿野仙踪》,画面饱和度高,色彩反差大,明快艳丽,极力的营造一种童话氛围,然后来了一波绿野仙踪的黑化反向操作。。。
珀尔犹如一个蒙昧未开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残忍。。。
这一场电影,完全可以解释成珀尔一厢情愿如孩子般的心性,她其实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她烧死妈妈的方式对应里绿野仙踪里桃乐丝打败女巫的方式。
珀尔和桃乐丝一样想要逃离,可桃乐丝最后迷途知返,但珀尔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桃乐丝把水泼在女巫身上也是意外。。。
没想到女巫会融化。。。
这其实有一个隐喻——无意的伤害:我不是存心要伤害你,但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家人之间最是如此。
珀尔杀母弑父,充满了孩童般的残忍;恨母亲,所以对她奄奄一息置之不理,爱父亲,但怪他拖累了自己。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的时候,这其实是谁都可能在内心深处生出的怨念:嫌妈妈唠叨,自己一意孤行,倒最后覆水难收发现妈妈是对的,自己一错再错,那是怎样的挫败。
本来自己可以展翅高飞,但是父母生病不得不照顾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怎么会没有一丝抱怨。。。
然后,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失败都以家人的羁绊为借口,这个故事不过是放大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看完珀尔再接X,才能让这个故事更加暗黑更加意味深长。
以上(女主的演技可圈可点完全呈现了那种天真的冷漠和残忍,片尾大段的独白足见台词功力。
)
电影中的血浆情节不多,在恐怖的氛围上也没有过多地营造,反而聚焦在女主的性格变化上,塑造心理惊悚的感觉。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女主的超长自白与结尾无声特写镜头外,就是这只乳猪了,我觉得这只乳猪在剧中的遭遇也在映射着女主的许多遭遇与变化。
(提示:密恐者请谨慎下翻)
富贵的亲家送来的烤乳猪是被Pearl的母亲拒绝的,即使是亲家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施舍,在家中粮食、金钱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一只烤乳猪的到来应该是能缓解一下口舌之欲的吧。
就像是在舞蹈方面似有天赋的Pearl不被母亲接受一样,从影片中华丽的衣服能看出Pearl的母亲Ruth曾经也有很幸福、夺目的时光,但战争和疾病让她变成了一个不得不照顾瘫痪丈夫贫穷度日的家庭主妇。
而自己变得如此“落魄”的同时,也要让女儿像自己一样“落魄”地被困在农场里。
拒绝女儿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就跟拒绝这只烤乳猪一样吗?
烤乳猪的第二幕是在Pearl带电影放映员回家的时候,这时Pearl已经把烧伤的母亲锁在了地下室,乳猪也开始逐渐被蛆虫侵蚀,同样是在映射Pearl的性格、欲望或行为已经在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Pearl也将被杀戮的欲望侵蚀完全。
第三幕,Pearl带好闺蜜(丈夫的妹妹?
)回家的时候,此时Pearl已经把父母与电影放映员都杀害了,乳猪也被蛆虫侵蚀地更多了。
第四幕,Pearl把乳猪拿进家里,放到餐桌上,此时的Pearl把刚刚提到的好闺蜜也杀害了。
乳猪被拿到餐桌上我觉得并不是意味着被接受了,而是自由了,没有了父母的限制,圣体上的自由,或许Pearl也不用受困于这个农场了,也有可能是杀戮欲望上的自由。
乳猪看似还完好无损的另一半也在暗示Pearl的杀戮欲望还掩藏在伪装之下,不被他人发现。
最后一幕,被蛆虫侵蚀的乳猪被Pearl参战回来的丈夫发现了,最后一层伪装也被剥开。
这一场景最后女主的表演我觉得是展现了,从高兴到悲伤,再到愤怒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自己以为丈夫已经死在了战争中,没想到最后回来了。
悲伤是因为丈夫没死的话,自己原本可以依靠丈夫富贵的家庭带自己离开这个农场的,不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断送了这一切,也可以是后悔。
愤怒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杀戮欲望被人发现了吧。
最后这段无声表演我看的很认真,不知道最后会不会被很多人欣赏。
其实我觉得女主这段哭戏也不错,可能更多地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被选上或自己的舞蹈没有得到认可,而是在此之后自己没有退路了,连之前跟母亲商量的没被选上就安心回到农场也不复存在…
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珀尔不是母亲口中所说的天生的变态,她成为杀人魔是有几个阶段的。
首先就是从小的生活环境。
珀尔受到了母亲的精神虐待,每天忍受语言羞辱和生活束缚,母亲不允许她爱美,甚至看不得她快乐,也不为她的幸福考虑,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痛苦和女儿的责任。
其实这个农场只需要养活几个牲口和三个成年人,从电影给出的信息,并不需要太大的工作量,所以母亲对珀尔的态度是,明明可以给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但却极度吝啬于给予。
即便如此,珀尔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母亲的爱,对母亲还只是失守错杀,甚至尘埃落定之后,她也只能去找母亲已经冷掉的怀抱,聊以安慰。
接下来是珀尔碰到的男性,那个电影放映员也许有些真心,也许只想骗炮,但是他突然冷却的态度,只能让珀尔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仿佛验证了母亲对自己的贬低,普通女性可以及时止损,和渣男一刀两断,但是珀尔却受不了别人的否定,她为了否定这种否定,举刀杀人,完成了第一次自主的、自觉的杀戮。
就仿佛,消灭了怀疑的根源,自己的缺陷也会一同消失。
而最后完全释放出珀尔恶意的就是选拔失败。
很多人都有过屡战屡败的经历,但是都可以从头再来,至少不会因为嫉妒就杀死胜利者。
我猜珀尔从开始讲述自己的心事,就没有打算放小姑子走了,最后的追问“你是不是赢了”,也是给自己的杀戮增加一个理由。
这段自白,可以看作长期痛苦的人无法释放的心声,也可以看作精神病人的扭曲想法。
不过最后,所有身在樊笼的人应该都能一定程度上共情主角,但是只会在故事里释放情绪。
珀尔说的对,一切都回不去了。
不是从她的一杀开始,而是,早就、早就,回不去了。
而且珀尔很难说是典型的恶女,她和雪穗不同,她不够美、不够精明、没有光环,她是个平凡的恶女。
一个短评概括得很精准:原生家庭污染片。
阻止她离开农场的,并不是一些实在的东西:母亲的束缚,母亲口中的教条(不能抛夫弃子)。
导演已经明确地借电影男的嘴说了出来:“门口就是路,它可以一直通到纽约城。
”难以逃离并非因为失路,而是我们心中更隐秘的东西。
和丈夫结婚,是逃离原生家庭的第一次尝试,但是失败了,不仅没有因为结婚而逃离成功,丈夫因为战争暂时离开了但她没有;和电影男是第二次尝试,我其实并不赞同电影男算是“渣男”——他犯的最大错误其实是把珀尔当做了一个正常女性或者说普通女性(当然他确实是抱有性方面的意图,且不一定会真的带女主去欧洲,在他心中这会是一场你情我愿欢愉,未曾想因此而丧命),当他看见门口生蛆的乳猪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然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任何和大姐提“走”字儿的人都biss)。
珀尔愤怒虐杀他也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负责(贞操观念),而是离开农场希望的又一次破灭。
后面一家三口聚桌前的剧情堪称精妙,这也是我们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见识到现实——尝试逃离原生家庭失败的女子必然回归原生家庭(不论原生家庭情况如何,往往都非常糟糕)(且在所有人中,她们最恨她们的丈夫)。
这种回归,恰似珀尔蜷缩在已经死去的母亲怀里,想象母亲依然活着,对她说“我爱你”。
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我们可以看到,她母亲对于她,是非常“森冷”,对于她的可能性和自由带有隐秘的嫉妒。
这种嫉妒的表现,就是母亲所说的,她的能力和品行不好,没有能力离开&离开必然遭遇失败&没有人会接受她爱她(在东亚家庭实际上非常多见)。
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现实,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她的丈夫和小姑子,包括电影男,对她都有不同程度的喜爱和接受。
这是真实的外界态度,外界实际上是“疏松”的——并不完全宽容,但是可以喘息。
但实际上她对母亲的观念深信不疑,每次和外界的挫折都验证了母亲的诅咒。
所以她也必然回归,回到其实已经完全死去的家(很有隐喻感),回归爬满蛆虫的餐桌,虽然痛苦、腐败、臭气熏天,但是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痛苦、腐败、臭气熏天,我们在这种熟悉之中,获得安全(这也是她谈到母亲时说过的安全感)。
很多我们信以为真的(母亲的诅咒)其实并不是真实;很多我们苦苦追寻的(本片中母亲的我爱你)其实从未存在过。
所以我对于一些版本把本片片名译作“欲珠”并不认同——把片中女主的诸多行为(明星梦&野战稻草人等)发散为“欲望”,那就完完全全误读了人物塑造。
绝大多数时候,女性的欲望是作为有些原罪的存在。
但在本片中,远远不是得到一千想要一万,实际上是“奔生”,为了不绝望地活着(像母亲)。
但没能成功,最后成为胎死茧中,绝望而邪恶的蚕蛹。
(看待自己孩子的视角如同母亲——觉得孩子吸食了她所剩无几的生命,像是一场邪恶的疾病)(而小姑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珀尔的对照,一击两鸣,轻而易举地揭示得到了爱的人是什么样——微风中翻飞的丝绒披肩,和浅灰色层层叠叠的,花朵一样的裙摆)
A24你看着办吧,Mia这表演不去拿个奖你觉得说得过去吗?长达近6分钟的长镜头独白(其实加起来有10分钟吧)以及最后看到Howard回来的“The End”那段表情的情绪推进太到位了,好棒。所以没被选上那些人简直眼瞎(现实/电影都是)。
战争、原生家庭的悲剧、母亲的厌女情结、乡村的封闭……其实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只是因为影片的风格,把一切情感关系都极端化了,就像《小丑》。整部片拍得一般,尤其是女主暴力的起源铺垫不够,以至于她初杀动物的时候我都觉得很错愕,所以,好像不太称得上“前传”。但值得为Mia Goth的表演来看一下。一帧胶片、玉米地、稻草人,一气呵成,女性欲望主体的发泄,足够进影史(足本放映,帅!给主办方点赞!)另外,片子后段与闺蜜的大段独白,和片尾字幕笑样哭脸的长镜头,都不容错过!(北影节)
“明珠”暗投。
居家必看
这片子是咋立项的?奇观、情节、人物、创意统统没有,还有些很鸡贼且弱智的影射。这样的片子实在是败坏整个独立制片产业。
重看确定是我的最佳惊悚片了 米娅高斯演技封神/三分钟独白写到我心里去了 无法解离的人格缺陷 对母亲实际上的爱与同情同时不想和她一样的心理写得非常精准 她需要的就是爱 但这种爱也是很扭曲的如果不能坚定不移地选择自己就宁可毁掉 毁得外物面目全非 在所谓正常人的世界里很难被同情 比如打差评的关注列表我就很讨厌他们想取关
psycho
封控爽片
精致,诡异,独特,意犹未尽;这个女演员真特别,幻想舞台、一段超长独白加结尾古怪怼脸长镜让人印象深刻
明丽的画面很有默片时代的复古质感,但是情节有点太过单薄了,女主演技没话说,最后的对称画面和哼唱还挺有趣的
一般吧,腐烂的意象有点意思
pearl应该去前线 老公留在农场
副标题《隔离中的精神病人》,拿着叉子追情人那段运镜很妙。和Mia对戏的Emma(演Mitzy)表现不错。全片最诡异的地方是仗着演员演技好非要把oscar moment抻很长,问题是抻很长它就不吓人了。
相比于X实在进步太多,至少从米娅的飙戏与诡异氛围的塑造上做得可圈可点,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与变态女孩的放飞自我,在今年看过的恐怖片中算是挺不错的一档了。
防得了外来的疫,防不了人心里的疫。
5.2/10。没想到会这么无聊,只有那段小镇女孩的独白能稍微勾起点情绪。
是包法利夫人,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X前传,连看比较完整~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了perl。嘿不得不说我的关注点是为什么要浪费食物乳猪没有罪啊。
一切非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就像女主的独白,她只是想要有人爱而已。整体还可以,人物心理转变再拍的细腻一点更好。
高斯的劲儿需要用对方向,高斯需要一个欧洲导演;不是这种剩菜,真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