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自由恋爱——《音乐大师》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音乐大师》。
片名 Maestro / Bernstein (2023),别名大师风华:真爱乐章 / 伯恩斯坦 / 大师。
在布拉德利·库珀的这部传记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最为传统的叙事方式,导演通过标准传记片的熟悉比喻和线性叙事,讲述了一位定义一代人的艺术创新者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故事。
影片讲述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他的妻子费利西亚·蒙泰莱格雷·科恩·伯恩斯坦(Felicia Montealegre Cohn Bernstein)长达26年的婚姻。
两人之间的爱情、信任、矛盾和分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布拉德利·库珀执导并主演传奇作曲家和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尽管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在情感层面却差了点儿劲。
影片的剧本遵循了一种我们熟悉的叙事方式:事情如此这般发生,接着事情这般如此展开,然后事情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种线性叙事方式,在结构上显得完整,却难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归根结底,这部电影和许多传记片一样,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拍摄目的就是瞄着获奖去的,在展现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的生活时,过于追求表面的呈现,而忽略了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
起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考虑执导这部电影。
在布莱德利·库珀向他展示了《一个明星的诞生》(2018)的早期剪辑版后,斯皮尔伯格在欣赏完这部电影后,走到库珀身边对他说:“你该来执导《音乐大师》。
”最终,斯皮尔伯格执导了《西区故事》(2021),库珀则执导本片。
库珀精彩诠释了伯恩斯坦这一角色,精准捕捉再现了这位音乐天才内心潜藏的偶尔冷酷与深深的苦闷情绪,并将这些情绪投射到他妻子身上。
尤其是,他安抚女儿的场景:面对流言蜚语,库珀竭力向女儿保证一切并非真事。
当女儿表示释然的那一刻,库珀脸庞上悄然闪过的微表情宛如一次内敛的情感爆发。
《音乐大师》另一个优点在于,它大胆而独特地聚焦了那位在时光流转和辉煌事业背后逐渐褪色的女性——菲利西亚·伯恩斯坦。
凯瑞·穆里根赋予菲利西亚坚韧而不凡的生命力,她以个人生活的巨大牺牲默默坚守在家庭与爱情的前线,却在无情的悲剧面前被世人遗忘。
若要说不足之处,就在于对菲利西亚社会活动与政治立场的相对淡化处理。
她不仅是一位反战积极分子,更是对黑豹党抱持同情与支持态度的进步人士,这部分内容在影片中的缺席。
从美学角度来看,《音乐大师》无疑是视觉与听觉均很出色。
电影中的摄影、服装以及制作设计都精妙绝伦,将伯恩斯坦生命中40多年的时代变迁精准地呈现出来。
影片以伯恩斯坦夫妇在1946年的一次聚会上相识作为开端,五年后他们结为夫妻,随后生动描绘了他们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婚姻历程,以及他们在1978年费利西亚去世前的婚姻高潮与低谷。
尽管他们早年的生活是以优雅的黑白影像呈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片的色彩逐渐变得鲜艳且充满颗粒感,这标志着他们关系的成熟与变化,颠覆了人们对一对夫妇“蜜月期”的传统想象。
布莱德利·库珀坦言饰演伦纳德·伯恩斯坦难度很大。
伯恩斯坦作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和指挥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拍摄指挥镜头。
无法做到全部展现,布莱德利·库珀决定专注于一场演出,那便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这一作品,他花费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如何指挥21分的音乐,学习如何在指挥中展现出伯恩斯坦独特的风格与情感。
伯恩斯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那个时代,有时即使拥有如此出色的才华也要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阻碍。
在他结婚之前,伯恩斯坦若想指挥管弦乐队,则被迫改变自己的犹太姓氏,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身份。
此外,伯恩斯坦担任指挥的职位,也需要他过上没有瑕疵的私人生活。
这部电影也印证了一个历史事实:费利西亚·蒙塔莱格雷早已知晓他的性取向,并选择接受这一事实。
尽管伯恩斯坦一生都对男性有着深深的吸引,她仍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共同面对世人的目光与议论。
在他们结婚不久后,费利西亚曾写下一封信,坦然地承认并接受了伯恩斯坦的同性恋身份。
她在信中暗示,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一种特别的安排,给予了伯恩斯坦充分的自由,让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情感与欲望,没有内疚,没有忏悔。
这封信在伯恩斯坦去世后被他们的子女发现的。
在那个时代,双性恋的身份被视为不道德和可耻的。
伯恩斯坦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他还经历过痛苦的“转换疗法”,试图改变自己的性取向。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古典音乐的颂歌,更是对自由恋爱的颂歌。
伦纳德·伯恩斯坦与费利西亚·蒙塔莱格雷之间的情感纽带被刻画得如此动人,它展现了一种超越传统框架、崇尚个人自由的爱情理念。
他们的关系宛如一首未经束缚的交响曲,每个音符都流淌着对彼此无尽的理解与尊重,他们共同演绎了何谓真正的灵魂伴侣。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强加限制对方的人生哲学,携手共舞于人生的广阔舞台。
线性叙事显平淡,人物内心欠雕琢,重现时代之变迁,讨爱与自由边界。
本来就是游戏,那就权当游戏罢了。
音乐大师,2023。
Bradley Cooper编导演一体。
开镜3分钟定格局,Cooper获得最佳男主提名不在话下。
有一双迷人眼睛的Bradley Cooper(1975-)离东木式好莱坞塔尖型全能冠军仅一步之遥,他参与制片的影片曾9次提名奥斯卡。
他执导首部长片《一个明星的诞生》(2018)就成为奥斯卡大热。
2023年《音乐大师》多技法/多画幅/多主旨/跨类型/势必再掀奥斯卡热潮。
因为Cooper本身就是好莱坞孕育的标准化IP化的人物。
《音乐大师》的炫技反而是好莱坞近20年的进化相对趋缓的体现。
ps,不要想多了,他们虽放缓步伐但仍然大幅领先。
就如同漫威宇宙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有多少影人正在好莱坞规则下开辟自己的宇宙。
《音乐大师》和《奥本海默》恰好是好莱坞标准化产品的又一极致体现,类型/技法/主旨都有相似性,绝对天才导演诺兰也无法例外。
影片核心主旨盛赞二战后美国崛起为世界领袖,并分别从精神及科技两个领域出发。
物理学家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与音乐家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对美国的贡献处于同一时代。
当前世界变局之下,奥斯卡的原则更加鲜明。
否则不会同时出现《音乐大师》和《奥本海默》,两部影片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是大概率事件。
美国自由精神的渲染作为永恒主旨过往演绎早已冗余,本轮《奥本海默》科技乃至军力分量稍重,最佳影片名分很难旁落。
音乐大师,2023。
Mulligan倾情助力影片冲奥,也耗尽了影后的人物塑造和表演技法。
来自英格兰的Carey Mulligan(1985-)在英美电影一体化机制下,曾两度提名最佳女主,照原理2024年3月必拿下小金人,但是她不好彩会遭遇有印第安血统的Lily Gladstone(1986-)。
花月杀手,2023。
Lily Gladstone的出现是影片一束光芒。
Lily在蒙大拿州西北部black feet保留地长大,并拥有三个印第安部落的混合血统,包括 Kainai,Amskapi Piikani 和Nimi'ipuu 。
她的神奇经历更符合越来越显著的奥斯卡非白肤色加分的逻辑。
好吧,将最佳女主颁给她。
毕竟她的人物塑造还不至于像Mulligan那般模型化。
奥本海默,2023。
看到这幅足以载入影史的肖像,就不会对Murphy拿下影帝有疑问。
爱尔兰人Cillian Murphy(1976-)会面临《音乐大师》Cooper和《花月杀手》小李子的最佳男主竞争,Murphy胜算更高,原因不言而喻。
至于其他提名爆冷因素仍存在,但概率低。
ps:小李子的丑化模型式表演涉嫌模仿1997年第69届奥斯卡猛片《弹簧刀》中的Billy Bob Thornton(1955-)。
诺兰也属于英美一体化电影制度下的影人,他2014年《星际穿越》2017年《敦刻尔克》最佳导演机会败给了墨西哥三杰的高光时刻。
《星际穿越》甚至未获得提名,《鸟人》因西班牙语导演Inarritu皈依好莱坞X一镜到底而获得奥斯卡政治的奖励。
有趣的是,当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玩西语电影流行的多点轮回叙事XHans Zimmer极具后现代风格的打击乐化配乐时,恰逢toro持好莱坞经典叙事X冷战背景X古典配乐的《水形物语》,结果一并惜败。
音乐大师Cooper所代表的好莱坞未免过于浮夸自大,学院也不会将这份荣耀再次颁给80岁的花月杀手,激励第一盟友英伦Christopher Nolan(1970-)变得责无旁贷。
ps:不是下图下巴更大那一位。
大下巴先生一辈子无缘奥斯卡最佳导演==lll音乐大师Bradley Cooper有着超强的类型和技法变通能力,并且携带加分的音乐基因,2024年2025年大可以换一个玩法,三年以内他必然拿下一座最佳导演。
奥本海默,2023。
开镜只是用浅浅的一汪雨滴涟漪来暗示原子弹,不也是诺兰的进化。
极有天赋。
几乎没有呈现他有什么努力。
生活的日常也很接近大家的邻里。
可能对交响乐指挥家这一行太过陌生,所以在他教徒弟这一段落,调整了徒弟的一些细节,让徒弟指挥了几遍,然后自己又指挥了一遍。
似乎都有细微的差别,可这些差别能造成什么结果的不同呢?
搞不懂。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
主演们的呈现挺好的。
总觉得编剧把故事相对编得平淡了。
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就是缺少一些闪亮。
“That was one of the spookier aspects of Leonard Bernstein: his external personality did not match his internal ambition. In the public eye and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ress, he was flamboyant, excessive, and narcissistic. “Lenny” was what we would now call a party animal, making the rounds of social gatherings, smiling, joking, drinking, smoking, and posing jocularly for the popular media. In private, he was deadly serious about music, ideas, the flow of history, the fate of humanity, and he thought-no, he knew-that he could play a role in the latter. Bernstein was a radical in the pure sense: he took ideas to their logical, if sometimes necessarily extreme ends, and refused to allow opinion or prestige to interfere with his conclusions.”“And this is it, the thing we’ve been looking for, the thing Bernstein said was at the heart of everything he composed. This is faith. Not belief in God or a creed, not being able to rest assured that a heavenly Father is looking out after our interests, but the knowledge that meaning is inherent in human experience. Music -tonal music, for all music is tonal or at least we necessarily hear it as such -is an emblem of this inherent meaning that persists in all things, not just music. Music is the very symbol of faith, the experiential proof that existence is not, despite claims to the contrary by the Existentialists, void of meaning until we give it some. The meaning is there, waiting. It will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 exactly as one composer’s music differs from all others, but it is there, in the way we experience reality.”Kenneth Lafare, Experiencing Leonard Bernstein大二樂史課讀到這段對於Leonard Bernstein的剖析摘抄了下來 自此一直心裡有對於他的無法用文字表達的「理解」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再次被喚醒。
那種複雜和矛盾 關於「愛」人和愛音樂。
教堂裡的馬勒二 Bradley Cooper收下我的膝蓋 甩凱特大魔王一百條街的指揮。
還有片尾的真實片段 他是真的懂伯恩斯坦。
电影描述了音乐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多情的一生,请允许我使用多情来描述这位大师,故事中充斥了大师与众多男男女女的眉目传情,暗生情愫以及众多混乱的情人关系,但这个无法掩饰他音乐上的才华,但电影仿佛又想要表达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多情和才华并存的形象,同时维护他爱护妻子的形象导致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可能这也是导演在开篇所提到的:“艺术不应该回答问题,而是激发问题。
”电影没有对伦纳德.伯恩斯坦多情和才华做出任何评论,仅仅是描述了他的一生,而评价的事情自然会有欣赏艺术的人来评价。
相比较于艺术家的辉煌成就,这类电影往往会更加聚焦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障碍,这是这类电影的常用手法,通过对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窥探进而更加了解艺术家本人,伦纳德.伯恩斯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对于同性的爱慕和对于妻子的不忠都通过影片展示出来了,剧情通过妻子的视角,描绘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走向婚姻,然后出现矛盾和和解的过程,但相比较于其他的类型电影,两人的和解的处理也略显生硬,仅仅通过一场音乐会就和解的场景实在有些令人难以信服。
作为伦纳德.伯恩斯坦的传记电影,伦纳德.伯恩斯坦反而被其妻子的光环所掩盖。
电影采用了很多长镜头,将一些人生经历通过这些长镜头快速的展现出来。
同时电影很多镜头聚焦于人物面部,从而使得观众更加注意演员的表演状态,而凯瑞.穆里根的表演自然也不负众望,在表演科恩的情感上表现的十分优秀,并且充满张力,能够将观众情绪带入到这个故事剧情中,并能够对她的遭遇以及她对纳德.伯恩斯坦的情感有所感触。
其中对于伦纳德.伯恩斯坦情绪爆发的戏尤为精彩,展示了被长期背叛,欺骗后的爆发,在即将走向死亡时两人的情感同样动人。
总体来说电影中同样有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同类型中不算是的上品之作。
但管中窥豹的了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还是值得一看的人物传记电影。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里面娜塔莎对于阿辽沙曾说过类似于“你无法要求他心灵已有的之外的东西”的话。
片中Felicia也有类似的感悟,只是想得不如娜塔莎简单和通透,她以为她能从他那获得的东西已经足够,但岂知此一时彼一时,人会变,想法会变,她可以接受但孩子们有他们的需求。
所以她在病重之后的想法是有说服力的:生而为人要有能共情他人的能力。
开头的引言说“A work of art does not answer questions, it produces them; and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answer."--Leonard Bernstein. 说得倒是挺对的,但我深深怀疑的是,音乐家本来就是偏向感性的创造者,片中呈现出的伯恩斯坦又是一派热闹喧腾,他在另一端如何把弦拉紧从而体现出这种张力。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拍也行。
如果仅仅是展现这人的一生,似乎也没挖掘出什么,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不说俗套吧,但也是有过的没什么特别,要拍也不急在一时。
相比一流的传记片比如奥本海默还差得太远,基本没看到什么存在意义。
这两年尤其对某些电影人产生些奇怪得念头:他们是那么执着地、投入地要挖掘某个人物得深度,或者身先士卒地倡导某种理念或者勇气正义,但对身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无动于衷中,比如俄乌战争。
这就让人对作者得热情与真诚产生别扭得感情,他们所撕心呐喊的那些,眼下并不急迫啊。
演员相对于音乐家通常就要更有规范一些,Felicia也算是个有想法的女性。
让人好奇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她步入中老年之后,看到自己的下一代们各种耍帅卖萌抖机灵,究竟是心中充满了慈爱的喜悦还是不耐烦不动容,尤其是在身体难以负荷的情况下。
如果是前者,是因为亲子关系让她区别对待吗?
有一点值得说一下,但以后再展开吧,就是很多领域大师消失了。
布拉德利库珀是不是在美国观众那里挺有魅力的,好像有这么个印象。
但看他将本来很短得镜头就能交代清楚,但为了让情绪冲上登峰硬是奋力演出了整段指挥,然而有并没有把情绪带动起来,就觉得也挺没必要得。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大艺术家的人生,注定是身边的人或者成为炮灰,或者成为蜡烛,很少能够成为阳光。
这次的作品,各种要素齐备,讲述指挥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一生,但是自己更加关注的是,他这一生到底爱的是谁,是自己的妻子,还是自己的友人…其实如果是多年前自己对于这个话题反应会更加激烈,但是如今自己倒是对于这种话题的中心人物,会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人啊,终究是会变得…有的时候,不做出选择,我们就拥有了最为有利的道德地位,一切的背德感,一切的罪孽,仿佛都是对方的,如果能够哄骗了自己的良心,更加可以高枕无忧…有的时候,如果一生奉献给了更加高层次的存在,那么情感也许从来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个时候,爱的是男人还是女人,也就更加不重要了…有的时候,也是最为沉重的模式,那就是,想要家庭美满外人艳羡,又要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些贪得无厌了呢…总得来说,库珀大帅哥的命题作文,冲着各种学院奖项量身定制的"八股式"作品,虽然画面色彩演技都属于上乘,但是每一种主题都是软绵绵的没有触及核心,不单单是求全责备丢失重点就可以解释的,更多的是没有彻底剖开人物内心去给观众了解的勇气,anyway看到孔雀和库珀两位帅锅的互动戏份,也算是很养眼就是了,个人评分8.6分,推荐指数四星。
在伯恩斯坦大师执棒的nyphil演出场馆北美首映,伯恩斯坦的子女到场并且给我们介绍了影片,意义非凡。
男女主的表演非常喜欢尤其女主演的太棒了,现场杜比音响效果绝赞,音乐听的好爽。
故事没有聚焦大师伟大的音乐生涯而是把目光放在家庭生活上。
可惜感觉故事有些散稍微有点流水,不过全程还是聚精会神,值得一看。
Fallen asleep twice on this movie. Terribly vacant. I don't know what or where he is rushing to?Just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in such a pretentious way and crushing anything it might touch you.The best scene goes to Snoopy the ballon floating across the house outside of the window. That is how bad the movie is.Again, Cooper demonstrates to us that he is a terrible actor/director. He has no soul and neither does his movie.
我发现水库意识到了音乐韵律性对于电影镜头黏合(或者说掩盖跳跃)的重要作用,但是不是没想到,在音乐题材中观众只会觉得是基本要求呢?
摄影上的形式主义复古也让我感觉蛮「半夜突觉“我太是艺术天才啦”产物」的,黑白+舞台打光部分的早年生活还有后面的70年代式色彩的婚后稳定,感觉每一秒都是水库在大叫“我很懂camp”,但有些地方真的合适吗,在教堂演出马二那一段,还用4:3比例,画面就很局促😓而且我很难不觉得观众看到这里可能认为水库出演的伯恩斯坦进入了一种宗教保守的狂热状态,尤其对比前面拍的四五十年代的纽约交际圈圈子热闹(更不提和费利西亚交往的时候用舞剧做推动)。
结果最后又在酒吧里和学生flirting,画面非常现代的,真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作就更不谈了,伯恩斯坦人物形象还不如费利西亚连贯呢。
我反正只能看出来水库的这个伯恩斯坦很活力很爱hook up,但是总有种他动机不明的感觉。
倒是童姥的费利西亚的同妻泪还算完整,当然本身有童姥做演员本来就比水库强的原因。
不过,细究一下,费利西亚整个角色还是围绕着家庭和伯恩斯坦,唉不看金德比不知道,原型有不少可以变成高光的事迹的,但水库都无视了,番位和颁奖季又把童姥推在前面。
不知道水库是有意陷害还是根本导演能力不足…搞到最后这种歌舞片和名人家庭传记有点两头不沾的玩意,怪不得一上线网飞就迅速飞出周榜楽
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甚至感觉所有主要演员都没能成功入戏,这也算是蛮罕见的,导演本人把锅背好吧。布莱德利·库珀可以靠自己的人脉闯入主竞赛、获得各类奖项提名,却拍不出什么质量在合格线以上的电影,这样的转型又有什么意义呢?
8/10@ Regal Majestic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卡拉扬在学伯恩斯坦指挥……但是能把这个故事放在大荧幕上真是太酷了。Bradley Cooper 剪辑和拍摄还是挺牛逼的,从 A Star Is Born 到这一部,未来出的任何片子应该都可以无脑冲!LSO马二那一段是对音乐最好的致敬。
OMG, 不知道大師是深櫃,害了Felicia一輩子
我这4颗星,甚至4.5颗星是给男女主演的。诚实讲,Bradley Cooper的表演不比Cillian Murphy差。不是所有男演员都能如此自如自信地演绎指挥“马二”的伯恩斯坦的。他的表现值得一尊小金人(并非不能期待)。而Carey Mulligan,我看着她从An Education努力至今,坚定认为奥斯卡“欠”她一座小金人。但我还没看过Poor Things,也许真的就是不巧遇到了“强敌”…电影本身拍得“散”了点,像叙事诗,像乐章,如果给人流水账之感那是因为纵使大师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消磨。也许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这样一部有点精英色彩的传记片会有点beside the point,让人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但如果大家去看一遍伯恩斯坦指挥的录像再过来看他们的表演,都会惊叹于他们的才华。
I just love it.....若流水般的叙事,徘徊于明媚与朦胧间的情感,摄影登峰造极,恍惚间还以为在看卢卡·瓜达尼奥,只是不理解为何一定要使用1.33:1的画幅,指挥时的取景极其不自然,可惜了没用鱼眼。Carey Mulligan真是入木三分,好几处几欲流泪In all 4.5,BC有几处表演有差强人意
评分5.8让人错愕,但也不难理解: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似乎蜻蜓点水而寡淡无味;除黑白镜头的应用,其他乏善可陈,自导自演被骂自恋、爹味和男凝。在充斥着zzzq的时代,不追求伟大、不瞻仰名流、不跟随潮流、不迎合现代性的就会被排挤、被嘲讽。追求确定性、又不求甚解但急功近利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本片满足不了部分人的期望。不愿被定义、贴标签,但却容不得异己。将L.B.的传奇人生拍得黯淡无光,塑造得模糊而矛盾,满足不了某些鉴赏家的味蕾。A work of art doesn't answer questions, it provokes them &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answers.
作为传记,只是又一遍知道年轻时的浪漫爱情抵不过岁月蹉跎,婚姻能坚持全靠妥协来维系,至于一生“懂得”,是无数叹息积累的无奈。看片更多赞的是音乐与场景的融合,尤其是黑白彩色的划分时代,涨知识。
这都拍的啥玩意儿?但Carey Mulligan演得不错,给一颗星给她吧。
奥斯卡应该立法,禁止这类除申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表演类奖项外一无是处的电影的拍摄!
看过留痕
伯恩斯坦是集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活动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创作了《西区故事》,热情地向大众普及古典乐,甚至还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古典乐”,被电影冠为“音乐大师 Maestro”,名副其实。作为他的传记电影,导演没有罗列传主的成功场面的影像资料来证明他的才华,而是着重描述男女主间的情谊,一地鸡毛的现实婚姻生活,还有两人面对男主同性恋身份的纠结心态,而音乐元素并非电影描述的重点,似乎只是推动两人关系发展的推手。可能导演是想把传主更多地作为一个“人”而非“指挥家”来刻画吧,正所谓“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
听力受到很大考验
电脑上观看乐友分享的11G资源,8.21,这是库珀的绝对用心之作,但也是对路人不太友好的作品,对观看者提出了很高的音乐品味与音乐史了解要求。瓦尔特,罗津斯基,科普兰,罗宾斯,库塞维茨基,乃至西特维尔/沃尔顿的门面,如果国内观看者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那真是味同嚼蜡,尤其库珀如散文般的跳跃叙述,淡化了故事片情节连贯的交代,默认观者对伯恩斯坦其人其音乐其家庭有着充分认知。看到豆瓣如此低分,只能说国内影迷的音乐修养还待进一步提高2,库珀的表演值得至少一个奥斯卡影帝的提名,我猜他是观看了无数遍伯恩斯坦的指挥与访谈以及讲座;在最后那段教堂的演绎中,那种惟妙惟肖的模仿如真人附体3,影片以列尼与弗里西亚的情感为主线,但未能过多展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库珀多次运用的蒙太奇换景,是电影艺术对音乐最好的补充
說實話名氣有點虛高了,沒有想像中的好,故事重心有點散,情感豐沛父親,委屈求全母親、優秀孝順女兒⋯⋯零碎出現的男伴,太多人物又沒有放大,好像女主在悲憫自己被束縛的一生,而男主就在女主死後徹底放飛自己,當然他一開始就很風流只是沒了拘束。
@picture house southampton, with Lucy. 十一点看完,一起从海洋村走到了cenotaph乘公交,完美的夜晚!影评?此处无影评,我们已经在路上聊过了。
大师不大师的吧咋也不懂。这片是咋入围最佳影片的?
2.5 也不至于这么低的分 至少摄影和有些时候的转场还不错 但是设计感强 穆里根的表演也挺好的 只是库柏太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了 整部电影到后半段开始不知所云
黑白的部分还可以,然后就越拍越无聊
对人物和影片实在爱不起来,但是为Carey Mulligan可以再加一星,完全看不出《promising young woman》的样子。Bradley Cooper的演绎下,伯恩斯坦又自恋又令人讨厌。
聚焦在了一个现下极易引起争议的点,但其实也不过是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