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2021.12.9 属于布鲁诺·杜蒙的法兰西影像,属于观众眼中的法兰西凝视,闹腾或是严肃,欢笑或是哭泣,都存在于蕾雅·赛杜的一言一行之中,现实的荒谬和残酷,全都无处遁形。
蕾雅·赛杜的独特魅力,蓝色的眼眸布满各种情绪,血红的双唇彰显出桀骜的个性,她的笑容带有一种治愈人心的能力,她的泪水映射出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影片将人类社会的悲哀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将尖锐的社会问题摆在台面之上,用美到不真实的风景来治愈被现实压迫着的脆弱灵魂,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个人的悲悯。
她对着镜头说谎,对着自己倾诉,她是摄像机前勇敢无畏的记者,也是演播室里光鲜亮丽的主持人,但归根结底,她只是一个在生活中落魄不堪的女性,渴望着爱与被爱。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像那辆被践踏的自行车一样,顷刻间便成为了面目全非的存在。
第二遍·2022.12.12 HIIFF·4th&NO.7|金棕榈店∶重温,4→5。
政治、战争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束缚,美艳动人的蕾雅·赛杜,淡蓝色的眼眸,炽热的红唇,盛气凌人的姿态,华丽优雅的外表,以叙事者的高傲姿态带领我们走进她不平凡的生活当中。
巴黎的都市之景,残酷的战争前线,成为了伪装自我的华丽包装,像那千变万化的服饰,令人沉醉、令人着迷,不同风格的美,是属于法兰西的高光时刻。
舆论下的痛苦不堪,写满嘲讽和谩骂话语的生活,短暂的逃离,在冰天雪地里拥抱亲吻,自以为是的爱情,却只是一场骗局,这所有的一切在最后全都化作了她生活里无形的压力,每一次流泪的瞬间,就连灵魂也被扑面而来的绝望气息所淹没,无力挣扎与反抗,曾经的风度早已无迹可寻,只剩下狼狈与懦弱。
外在的满足,内在的空虚,愤怒无处宣泄,悲伤无人知晓,眼里的余光消散。
在老外的国度,成为明星记者是一种什么体验,大概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领导的见了,也得打哆嗦,谁知道从这位明星记者嘴里,会冒出什么样的“刁钻”呢。
而且,越是这样的记者,好像就越是热衷于“刁难”。
不过,成为明星记者,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能做到深入险地,不管是出于博眼球,还是真的“为国为民”,都值得敬佩。
只是,当明星记者被人评价为“花瓶”时,这可有点让人受不了。
新闻工作者,凭的是实力,怎么就花瓶了。
明星记者决定搞一票大的,这一次,看起来确实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了。
看来老外的记者,为了荣誉,确实是敢拼的。
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位明星记者展开的,做新闻还是蛮有趣的,镜头下的世界,其实还是经过一番“处理”的,明星记者一路拍过来,管窥到镜头后面的故事,还是蛮有趣的。
当然,除了在镜头前,在幕后,媒体人也是正常人,偶尔下了镜头,开个不痛不痒的玩笑也很正常。
上身穿正装,下身穿短裤也未尝不可。
不过,这样的调侃,终究还是“常在河边走”,搞出了大事故。
不过,对于这事儿,好像老外还是蛮宽容的,出了事故之后,该干嘛还干嘛。
明星记者郁闷了一阵,生活还是继续。
关于生活,明星记者也是头大。
高频段的工作节奏,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家里头的小孩好像也不太亲,而看看丈夫的表情,就知道婚姻也不咋滴。
这种定时炸弹早晚是要爆炸的,于是乎,当丈夫叨叨叨钱用哪儿去了的时候,大明星终于爆发了。
婚姻中的地位,总是和经济挂钩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只是,这样的开端,结局也就能预料了。
话说,大明星的钱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其实还是可以掰一掰的。
老外接送孩子放学,看来也是一大难题。
大明星估计平时自己不怎么开车,女司机上路本身就很危险,还凑在送孩子上学的早高峰,这不,撞了么。
不过老外好像没有碰瓷这回事儿,被撞的一家子,因为大明星赔了点钱,感觉还是蛮开心的。
只是大明星自己有点过意不去,没事儿就想着补偿一点。
这老外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晰。
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大明星选择了退出。
疗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大明星毕竟是大明星,心底里还是有一点骄傲的。
一旦遇到还有不认识自己的人,心底里总是会有些小小的挑战的。
这个时候,在床上征服一下这个不长眼的,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可惜啊,大明星没有看过《无间道》,还学不会保护自己。
故事的结局,还是有点意外。
编剧也是够狠的,把大明星的老公和孩子全写死了,大明星和卧底之间,好像扫除了一切障碍,至于后续的发展是个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虽然感觉没什么辗转起伏,但总是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在宣泄,在故事的结尾,这对“怨侣”看着一个路人甲摧毁了一辆共享单车,一脸的茫然,或许也很好的解释了当年被撞的小伙儿的疑惑。
为什么你的笑容如此美丽,但看起来却如此伤心。
最后,看一看什么是资本主义。
〈France〉译为《法兰西》,它讲了一位法国电视台主播France一边身处战区拍摄新闻,一边游离于这些新闻播出后产出的资本所塑造的所谓上层社会之中。
那些打扮体面,谈吐优雅的人们口中形而上的谈论,那些流离失所的,随海浪被放逐的难民的慌张,好像和France都不太有关,她无法将自我与她立足的事业、社会地位和新闻内部建立可靠的连接,她一点也不慌张,但她却真正地被放逐了。
那些当地普通的、不为人知的人们在公园与France偶遇,交谈之中充斥着“想要成为她”、“羡慕她”的话语,France无法和任何人到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关于几近自我虚无的语境,话题碰撞之间,弹回来的大部分的都是“怎么会这样呢?
”。
是啊,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想要站在充裕的资本之上,够到更高的天空,为人所羡,但如果真的实现了呢?
然后呢?
我们不理解高处不胜寒者稳稳的脚下对应的是摇摇欲坠的头顶,他们手里的和脑中的是两个世界。
最终电影中的France在疗养地被与自己一见钟情者拿作了新闻,但在这位男士不断的道歉之下,France接受了,她接受的好像不是背叛,而是自己注定无法和任何人穿越那些社会在自己身边筑起的屏障,到达“人”本身,她决定不再那么怕这种“无关性”了。
1、法蘭西(France,2021)一片對社會有著高度的批判,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媒體從業者綜藝化、明星化的醜陋面。
我們知道許多主流媒體服務於政治(近期如BBC國際新聞部服務於英美外交政策),更有甚者製造假新聞,創造輿論,操弄議題,因而人們對媒體的失望由來已久,就連美國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這個世紀才會有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或是華盛頓郵報(The Post,2017)那樣的電影來給自己打強心針,自我吹捧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殊不知那樣的時代已遠去,這種自我緬懷顯得特別矯情。
在這背景的襯托下,杜蒙今年拍攝的法蘭西這部電影,就顯得非常的誠懇、真實、赤裸——故事女主角就是時代名人與菁英的縮影,就是空殼子,沒有什麼理想可言,也不是什麼良心,所以社會才流於淺碟,風俗才流於澆薄。
2、女主角不能說是沒有人性,可是他逃避人性。
他原本是事業有成的女主播,受盡觀眾與名流的愛戴與吹捧,可是接二連三的經歷了挫折,包括:一次車禍成為八卦報刊的主角,被節目嘉賓看穿是個花瓶(注意,世人對法蘭西之讚美最高語彙是「你好美」),被民眾稱是左右派不分的騎牆派,被設計跟蹤成為兜售新聞的材料,被揭穿製作假新聞與訕笑難民,以及命運還給他最後的打擊——家破人亡。
照理說,從播報別人的新聞到任由其他媒體來播報你,身分轉變下的箇中滋味應該是體會很深刻的,更何況有這麼多的事件來砥礪你,孟子說「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過,隨著這些挫折來到,只稍微擾動了法蘭西的心湖,泛起一些漣漪,然而沒有喚醒他的人性,產生包括對人更大的理解、同情、愛,他反倒變本加厲的成為現實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更積極的投入名與利這種實際的保障與保護之中,或者一個男人的肩膀與懷抱之中。
我們看他最後一次的奸殺事件採訪,婦人告訴他:「人都會犯錯,不是嗎?
」這話,可以是針對法蘭西所說的,可是法蘭西聽不進去——他怎麼可能有錯呢。
對加害者妻子的逼問和對被害者的眼淚收乾之後,他還是撩開頭髮,妥協於現實,讓新聞報導的鎂光燈打在他自己的身上。
史賓諾沙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而法蘭西的一切作為,目的不過是自己。
《法兰西》这部片子很怪。
看过布鲁诺·杜蒙的人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怪才。
这个片名和女主同名,很多人觉得法兰西就象征着法兰西,外表靓丽光鲜,其实一塌糊涂。
非要这么说也不是不成。
但反正我不觉得这片只是在聊法国那点事儿。
海报信息量就很大:珠光宝气的赛杜坐在直播间,银屏上是她在现场的英勇形象,回眸间无尽的冷漠与无奈......
有谁知道这是真的法国总统还是找人扮演的?
蕾雅·赛杜在片中演技大展,最厉害的就最她的哭戏。
她的哭戏简直出神入画,说哭就哭。
以至我看好多豆瓣网友说女主得了抑郁症。
她在工作现场会哭,在采访现场会为难民们一洒同情泪,被采访的政客强白几句,马上公主哭。
被问了尴尬问题立即现场飙泪。
离职时的热泪盈框,被爱的人欺负也会大放悲声。
顺便说一句,这个境头是放在汽车脚踏板的位置,我在以前的电影里从没见到这样的机位。
她哭得好丑,蕾雅·赛杜能站到现在世界影坛一姐的位置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真是拼。
说来就来的眼泪,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杜蒙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观众的共情。
赛杜永远知道镜头在哪儿,就算哭成这样,也能准确找到隐藏的摄像头。
片中有好几场是女主在采访现场的戏,杜蒙不厌其烦地让她表演采访的全部过程,包括提问镜头的补拍。
他想说明啥?
其实新闻采访和拍电影是很像的,镜头不可能是一镜到底,需要重拍、机位的调整,和后期的剪辑,以完成时空的缝合。
导演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新闻采访的制作过程,就是质疑一下事情的真实:你所见未必为真。
还有开车的场景,很多网友都发现了有明显的穿帮镜头。
那显然是杜蒙有意为之的。
赛杜拎包就走出了车,这种故意的穿帮,就是要消解影像空间的现实感。
告诉观众:这是电影!
再讲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吧。
女主到她撞伤的快递小哥(好像是移民家庭)慰问,她在一个看着不错的家里,小哥的妈却说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窘。
这时,镜头推向赛杜,我们看到她在思考,然后镜头固定在她脸上,她掏出支票,给这家人开了张挺大额的支票。
明知被讹,但考虑到镜头后那些看不见的目光,女主爽快地掏出了支票本。
另一个镜头里,杜赛闷闷不乐地坐在公园长椅上,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四十五度角向斜上方直视镜头,露出奇怪的笑容。
你们能放过我吗?
同样的微笑和哭泣,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达到杜赛的表演峰值:她依偎在曾经骗过她的无良记者怀里,对着镜头,不,是对着观众露出了她标志性的笑容,而此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划落!
流泪的笑容,诡异的凝视。
所有的穿帮,所有的直视观众,所有的动不动发生的梨花带雨,其实只想说一个事儿,有镜头的地方无真相。
一切不过是精心,有时甚至是粗心布置的骗局。
为了观者的窥伺欲的满足,当然也是为了钱,为了女主那不经意被展示出的上流社会体面生活。
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凝视”你哪里分得清人们是真实地活着,还是表演给你看?!
如果你的忧伤也是镜头下的,我们怎么分得清它是表演还是真情呢?
女主只有在一个时候没有哭,就是她去给老公和儿子扫墓的这个镜头!
正如深焦大伽圆首的秘书在他的豆瓣影评里指出的那样:《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对那个骗了她的小记者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导演对这个被影像遮蔽的时代的看法:你那样做其实还是很嫩的,你毕竟是圈外人。
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我接受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一切,名利也好,损害也罢。
别和我提什么理想公平、社会正义,那些都是虚的,我只关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生活。
觉得没看懂的朋友,细品品她这段话。
选择一个漂亮、完美、时尚、魅力的女性与“法国”同名,似乎可以看作是法国人的自我想象,而法国人对自我的想象,又从来都离不开外国人对法国投注的浪漫想象,这种浪漫想象的投影,有时甚至与法国无关,只是一种自我的幻想投射,但建基于此的法国,如今不得不面临着持续的拟像危机。
香榭丽舍大街、高级订制服装、浪漫风情女人、红唇金发和白到透明的皮肤,蕾雅的美自带着法国女性的漫不经心与致命吸引,从无敌的魅力女性到“歇斯底里症”的多愁善感,让法兰西失去魔力光晕的,好像是这个残酷的世界。
因为世界太过残酷,美人也失去了笑的能力。
就像几场车戏的设计,坐在车中的法兰西,俨然失去了齐泽克所言的抵挡“实在界”的防风玻璃,在这个“超平面”的车中,他人可以随意进入,就像他人可以随意和她合影一样。
在现实和摄像机世界双重生活的法兰西,从打破其小布尔乔亚的边界,换下一贯的玫红色外衣,进入失能家庭开始,便无法回头地离开了先前的生活状态,离开且回不去,还没有新的归属,后面丈夫和儿子因车故障的死亡,以及那娱乐杂志标题粗暴勾连的逻辑“法兰西失言后,家人去世”,都在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美梦”终会破灭(哪怕它也并非美梦),但失去着落的中产阶级并不会自动降落到中产阶级乃至底层,虽然大众传媒给了人跨越阶级、共享资源的幻象,但实际上只是将阶层包装得更隐蔽罢了,因为更隐蔽,所以更难跨越。
粉丝们无法追到阿尔卑斯山,因为贵,因为远,这是小布尔乔亚们在面对残酷现实的“休养胜地”,底层人们只能在家里沙发上躺着,即便如此,也是在遇到“大善人”法兰西的前提下。
但终究无法永远逃避,她会被美好的未来诱惑着离开。
与家里没有电视的拉丁语老师的外遇,让脆弱的小资产阶级法兰西“变成透明”的愿望成真,她回到现实世界,企图重新开始,与曾经的生活完美接续,但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哪里变了。
或者是突然而来的情绪和无法控制的泪水。
目睹了武装反伊斯兰的斗争、难民船的逃难、侵害孩童等等残酷现实,无论是曾经伟大的、闪闪发光的人道主义,还是当下盛行的犬儒、对“他者”的张开(想到韩炳哲),都无法解释,“这就是战争”,于是最后以一种盖棺定论、宣言的方式自我承诺:“这是我的工作,不管怎么样我都接受它,我不相信所谓光明的未来,不相信进步和理想,那些都是虚的,就是那些东西让人痛苦,你明白吗?
只有现在,只有现在最重要,放下对未来的憧憬,别再逃避当下。
”从开头的咄咄逼人又频送秋波,笑着质疑着马克龙的无能为力,到真的面对了现实后的脆弱和无能为力,“法兰西”理解并成为了“马克龙”。
在一次次刻意走到镜头前景的表演中,我们目睹了“法兰西”从政治领袖到知识分子和整个中产阶级的崩溃。
PS:标题源于“嘟嘟熊之父”短评
映后嘉宾:导演布鲁诺·杜蒙 、李迅老师、王垚老师映后文字记录:勘误:导演并未在电视台工作过导演:我是哲学出身,我的电影切入与哲学的学习有关,我是从哲学家的角度,并不是社会学家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感受再现的形式,试图理解女性角色。
导演:“法兰西”确实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个名字,另一方面它代表法国这个国家。
记者是精英阶层,我感兴趣去理解媒体明星的心理演变、对世界的看法,人物是复杂的。
王垚:人物的困境也是法国的困境。
李迅:肯定是有双重意义,“记者比政客更加具有煽动性”,“法兰西”这个词把国家与职业联系在一起,是同构的关系,第二个同构是,女主法兰西利用各种技巧,具有一种表演性,她全情投入做好工作,有一种“装”+欺骗,所以这也是她为什么最后会原谅男友。
在最后,表现出一种对恶的绝望和认同,生活还要继续,这些表达都是非常复杂和深刻的。
影片的四个关系:与经纪人(这和马克龙与部下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丈夫家庭、与采访者、与男友(法兰西本身就干着欺骗的事,她自己又接受不了男友的欺骗,双标,最后她还是选择原谅)王垚:我们看到怕片场、素材、拍摄现场等,展示剪辑机制表现出来,电视媒体记者专业性方面您是怎么构思的?
导演:我认为电视就是一种电影,记者就像导演,他在导演片子、在调度影片。
记者本来应该要讲出真相,但并没有。
我的立足点是,电视变成了电影,电视对我来说就是电影,包括了电影所有的含义,比如真实的与虚假的。
其实电影比一切都要更真实,比如它和虚构的东西一样,虽然有些虚构,但应该说出的是真实的东西。
王垚:怎么定义真实?
导演:这就像善与恶的关系,电影比电视更能说出真相,因为真相我们看不到,只能看到再现,这就是为什么艺术要去处理“真实的再现”,而不只是表象。
电视只注意表象,需要电影人和艺术家通过虚构才能接近现实,真相是存在的,但是很难找到的。
王垚:展现提词器的意义在于,揭露这个机制,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王垚:最新作品《帝国》,用很多绿幕抠像技术,这是出于什么构思?
导演:突出这是电影,所有背景都是假的,显示出这是被再现出来的,这让人非常着迷,正因为是虚构的,才能让我们抵达真相,拟像就是这个意思,有很多东西在电影中感到虚假的,但这是我们唯一抵达真相的方式。
比如梵高的草堆看着是假的,但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
王垚:我确认一下,是否所有演员是后期配音?
感觉声音比较靠前,包括所有动效都是后期,这是否像您说的,通过再现去接近真实?
导演:声音是我们现场录制的,就像做菜,有些是天然的,有些是后期添加的。
有些动效布景确实是后期添加的,眼泪、哭泣这些是真的,真的哭吗?
不一定,是演员的,似真似假。
哭的是真诚的吗?
不一定,因为她确实是在演戏。
李迅:配乐特点,是与人物心理暗合的,评论性的音乐,整个宴会的音乐非常深沉,符合人物心理(表达她的不爽)。
同样的音乐放在不同的段落里。
导演:你很好感受到音乐作用,确实音乐本身是在讲述剧情的,有时候有种预示性的功能,预感将要发生的事情,人物本身还不知道,所以音乐是在向观众作预告,音乐已经知道人物将要进入什么命运,音乐与人物之间有种时差,观众能够有不同视角、层次去感受情感。
王垚:这部电影重新定义什么叫特写镜头,导演是怎么和赛杜合作的?
是先有剧本还是先找女主才有的剧本?
导演:是她跟我说有兴趣合作,我就为她写了个剧本。
我喜欢呈现人自然的心理,与她一起,我首先去了解她是什么样的人,再去创作这个作品,为了契合她。
一开始她是不哭的,后来我加入一些哭泣场景、敏感性,我又感觉她有点幽默,我喜欢观察我的演员特点,然后再添加一些东西在其中。
李迅:为什么要她哭这么多次?
十几次导演:因为我想呈现人物的悲剧性,她情感非常丰富,人物非常精致、是个职场精英,但又是脆弱的, 极端的脆弱性,我们能看到人物像小提琴,表现不同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极端的情感。
王垚:简单介绍一下最新作品《红岩》?
导演:我还没拍呢,和孩子一起拍,过程很复杂,因为都是小孩,故事里面有一些曲折,我们的技术条件让我感觉剪辑非常困难。
观众提问1:赛杜像是一个置身于事件的局外人,影片展现她的崩溃,最后他在男友身边崩溃,她变成一个混沌的人。
但后面她经历了事业的低谷、家庭的变故的时候,她的崩溃就一笔带过了,这是为什么?
导演:你理解的很对。
她就像宇宙的宇航员,与自己经历的事情有一点距离,贴合又游离,有意思的就在于拍摄这样一个人物,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赋予这个人一个记者身份,让她经历痛苦、哀悼、各种事故,实际上,主线是她在寻找爱,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赛杜不是女性的角色,而是一个人,我总得给她一个身份,我选择了女记者,她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有时候真有时候假。
观众提问2:丈夫的作用除了是与妻子作对比,他的性格还有什么巧思在里面吗?
导演:这个女性是一个中产阶层,丈夫也是,他们都是精英,她与政治界有一定联系,丈夫也是精英-作家,他们两个人经历一定程度的坠落,我不是做一个社会学家的工作,但能看到一些社会学的东西,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阶层的陨落,我真正想体现人物内心-精神层面生活,所以我只能展现实际生活来体现她的变故。
观众提问3:导演您的作品风格很明显是两类,一类是早期的更残酷更严肃主题,一类是更偏游戏的-指导演员身体口音等,法兰西有一种融合性,为什么有风格转变?
二者有什么联系?
导演:我喜欢去和人交流,我早在《人啊人》到《弗朗德勒》,我感兴趣情节的主线。
后来我发现,采用喜剧,有时候和悲剧有相近之处,如果我们把喜剧的成分降低就会进入到悲剧当中,如果把悲剧推进到极致就会进入到诙谐当中,有点像善与恶的关系,所以我关注这些事物的巧合,通过思想去探讨这些是很难的,通过电影就更简单些,因为我们每个人物都有善与恶的一面,探讨既有悲剧又有喜剧的关系,这种糅合是我感兴趣的, 但是人们的大脑不太习惯处在这种模棱两可当中去思考,我自己喜欢把悖论和矛盾结合在一起。
观众提问4:马克龙真的演了这部电影吗?
xxxxx(没记到)?
导演:用图像可以讲述任何东西,比如马克龙的新闻发布会,让大家相信这是真的,这既是真的也是假的,这就是电影,但它要表达的就是真实的,马克龙既在又不在,这就像记者一样,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观众提问5:2021年拍摄的《法兰西》,那会儿正好是疫情,为什么当时没有拍疫情的电影?
导演:通过图像来接近真实,图像本质就是电影,是我们创造出来的,电影当中有真实的部分,但它还是虚构出的现实。
在疫情拍这部只是一个偶然,我就是想拍媒体方面的东西。
女主她对死亡表现出来的样貌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迷茫、不知所措,有时候我们是很难接受死亡的。
这部电影是一个情节剧,要展现出悲剧性的东西。
7.9分 四星全给蕾雅赛杜。
她的脸上就带有一种绝望的特质,我一度认为她是能最让人抑郁的女演员。
你看着她,隐忍,虚伪,浮躁,委屈一系列形容词就会立刻浮现在脑海,唯独想不到美丽。
但她又是美丽的。
于是她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影星。
这样的表演是影后级的,如果她的戏路再宽一些便足以封神了。
导演特色鲜明,电影拍的很妙,很好看。
好像全程都是主观的在拍法兰西和她身边的人,她遇到的人,而没有完全侧面的拍其他人的态度,彷佛就象征着她的自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看到这样一部影像,我心中更多还是酸涩。
其实她也不过是个追名逐利的普通人,同你我一样,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着。
只不过她成功了,所以她迷失了。
她付出了灵魂的代价,她不快乐,她整日哭,她无法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即便每个人都认识她,她可怜的自尊,她可怜的命运,她的家,她的情,都化作那殷红的眼尾,随结尾那一抹笑淡去了。
1.其实,我们许多人恰似女主般分裂纠结,诚挚又虚谎,不断切换着角色面具,虽对苦难与弱者怀有真切的同情,却难免沦为或被视为他者化的伪善。
2.女主亦是法兰西的象喻——高贵典雅又脆弱不堪,悲天悯人却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一如戈达尔的左翼电影也往往逃不出顾影自怜的困境。
3.影片既是对大众传媒操控现实与消费苦难的有力呈露,又是对影像机制的自我解构,一切现实都脱不开表演,在调度与剪辑后符码化,成为超真实的拟像。
4.一如虚假与真实的相互交融,本片也在浮夸间离与写实沉浸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时而如梦似幻,时而切近可感。
5.【控制与偶发】的矛盾贯穿始终。
6.两个难忘的特写固定长镜:望天的俯拍&透过方向盘的仰拍。
7.无声慢镜的风格化车祸。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
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
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
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最华丽的无聊故事。
我看的这是个啥?!?!?!
开头马克龙客串可以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这是一部明摆着的讽刺法国当下混乱现状的电影,蕾雅赛杜近几年频繁出镜属实劳模了
怪咖名导布鲁诺杜蒙以“法兰西”为名,直讽国家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的种种现象。从新闻操弄、难民问题到失能家庭,刻意营造的通俗手法与脸部特写,捕捉主角在虚假之外,无处安放的敏感脆弱。越到后来愈发觉得如此虚伪,犬儒,脆弱。
这个法国电影和今年奥斯卡热门的美国片《不要抬头》完全是姊妹篇啊,讽刺当今媒体与政坛的荒唐。恰好刚看到个由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的调查报告总结的世界社会问题:1,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媒体,是今天的分裂力量。2、46%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记者是最不值得信任。3、对假新闻被用作武器的担忧,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的76%。片子中规中矩,问题值得思索。
3.7/10 #NYFF 完全费解,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塑造非常不堪,从最开始浮夸的记者会就有戏谑且高傲的表演姿态萦绕在蕾雅赛杜周围,以至于她后续所有突如其来的过度频繁的泪水都沾染伪善的气息,若是以此作为黑色幽默或者讽刺,未免有些过于微妙,没有任何气质和核心被清晰地表达,人物的所作所为伴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动机,电视作为另一种媒介的本质被模糊,在这个时代展现新闻作假的过程已经称不上是怯魅。各种来自蕾雅赛杜的视线总是空泛,除了结尾还算有力。剧本几乎完全垮台,当丈夫与儿子开上山路的那一瞬间,意外早已浮现,以至于后半段的事故沦为又一场预谋,除了女主之外的角色都成为情绪和剧本的辅助工具,也并未从“法兰西”身上看到任何明晰的国家指涉。整个后半段极为刻奇,法兰西根本不是现代媒介背后的贞德,是比唐吉坷德还不值得同情的身份
不知所云加无病呻吟,女主享受着贩卖他人苦难带来的名气和财富,明明乐在其中,还非要抓住一切机会展览自己的“痛苦”。导演则躲在呈现表层细节的背后,只会怼着蕾雅的脸猛拍,期待观众能从美女的泪水和宽牙缝中替创作者悟出什么深意,这委实不是我能欣赏得了的“艺术境界”。
法国版王冰冰遭遇老毕事件塌房
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在于,主题留下了能够令“解读”变得非常政治和高级的空间,影片本身却很做作。过度刻意。
哎 感觉不演拉拉之后真的魅力全无 get不到大家对她痴迷的点
究其核心是一场很复杂的表演,只能说蕾雅尽其所能了,可惜效果一般。
2.8 一些特意嘗試的怪異手法觀感還挺新鮮的。但整體和各種直給的凝視鏡頭一樣顯得刻意且多餘。里里外外都是我們熟知的事情,在媒體/媒體人這一題上並沒有說出更多。取名法蘭西也是夠矯情了
蕾老师老了,也该减肥了
精致、空洞。无边框的车内镜头还挺惊奇的。
垃圾玩意九十分钟就得了,还撑到一百三。服,开年就看烂片
故事走向相当崎岖,明明每个段落都有很精彩、很值得思辨的落脚点,但就是完全串联不起来,十分脱钩,用一句不太雅的谚语来形容,就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杜蒙近十年的作品里,基本都没把故事讲明白过,可能这也是他想要打造的风格吧。也是得亏了蕾雅·赛杜更是十年一遇的那种好演员,眼神、举止、表情都自带故事效果,一套套琳琅满目的法国时装加身,更是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难看
整部片子充满了扑面而来的劣质感,尴尬出戏的台词和每个角色浮夸的动作“相得益彰”,如果不是蕾雅·赛杜的美貌,一星无疑
看不懂,是说大家都很虚伪吗?在人前的种种其实都是表演
#TIFF 2021#假新闻是如何炼成的~不是很能get这种法式聒噪讽刺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