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义大道)看完电影,我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是被之前《致青春》那样的怀旧片给洗脑了。
摇滚青年们的私生活被传的那么乱,为何又没有青春怀旧片经典元素“堕胎”这么惨的事。
而是女儿嗖了一下就长大了,跑过来教训老爸。
只能说,摇滚青年版“致青春”有点酷!
现在的歌手,但凡是沾上“摇滚”俩字,那就是意味着洋气高冷,歌词写的稍微亲民点,就立马会骂成伪摇滚。
比起现在摇滚音乐人如此受欢迎和器重,90年代的摇滚人就苦逼了一些,那个是最坏的年代也是个最好的年代。
摇滚乐人大多像电影里的梦乐队一样苦逼,一包泡面好几个人抢着吃,白天背麻袋当苦力,晚上哥几个凑在一起练歌,连个正规的场地都没有。
但即使是这样苦逼,仍然创造了摇滚最为辉煌的那个九十年代,也是成就了崔健、窦唯、唐朝等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人物。
影片前面不断出现几位年轻人一起游玩骑行的景象,那些几个人骑着车、光着背在海边在河边在没有雾霾的天地里,犯二傻乐拍照,MV式的清新美好。
注重剧情发展的你若以为毫无意义累赘的片断,那么在结尾时的情断义决若没有这些曾经美好的衬托,就不明白,知足与感恩的重要,明白友情爱情与名利究竟该如何选择?
选了名利也未必输,但是丢掉的爱情友情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部影片讲述的方式非常别致,双线叙事展开、最后又双线交汇,一个青春激荡一个颓废放浪,一个摇滚青春一个中年沉沦。
他们看似相差太远,却没想到互为因果,在讲述中我们一边体味青春奋进的感觉,一面品着中年男人的失落人生,不知跟着谁哭跟着谁笑,值得玩味。
并且摇滚青年绝不会让耳朵寂寞。
摇滚乐几乎贯穿整个片子,而且每首配合剧情听特别带感,既使不看里面男男女女的情爱纠缠,只是听听歌也是种享受。
对于影片来说,最难处理的就是两个时空里讲述同一个人的命运姿态。
两个时代的武为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年轻时武为的理想主义极度浪漫,而步入中年后却极度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从中国摇滚正值蓬勃气势到摇滚大众化下找寻摇滚精神的过程里,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潜伏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放纵、延续和回归,影片对于这路历程的处理相当娴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美术设计时代感都很强,注重细节的真实,带着观者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感叹青春与时间的流逝,感受爱与梦想的伟大。
其间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都是最为珍贵的回忆。
而对于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来说,看到这些画面迂回都会热泪盈眶。
虽然已是回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永远年轻的热血之心。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摇滚英雄》荣获年度新锐导演、女演员、录音师三项大奖,捧得三座“金凤雏杯”,成为最大赢家,不是没有理由。
国内拍这样和摇滚擦边的片子,基本都是烂片,稍微留心过八卦的人,都能从影片故事看出这是当年某乐手和天后爱情故事的复刻。
那么或激烈或纠结的过往让人唏嘘,被现实捉弄的惨败的摇滚英雄能否重新崛起?
这片子大部分张狂激进的残酷青春惨不忍睹,却送给我们一个很暖的结局,给人希望!
它再现的是90年代的摇滚青年们狂燥又奋进的生活,那个我们一起走过却没有经历过的另类残酷青春!
虽说是不世出的天才窦唯与三个女人姜昕王菲高原的模板,从电影角度,年轻的武为颜值确实不忍直视…,剧情仓促混乱,可能很多知道那个年代中国摇滚故事的,都会有种以窦唯代入感来看待这部电影。
但毕竟是电影,也别太认真,看看就好…,总比拍不出来,审不过去,比没有强 !
才子最注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共鸣,他们和人间俗物毫无瓜葛,也绝不可能向世俗妥协。
对于这样天才来说,婚姻不一定是爱情的坟墓,但一定是他的坟墓!
诞生于摇滚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她们大都以失败告终,成为了悲剧…!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803A06AQ8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文:赵猪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属于诗人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么九十年代的青年,则是摇滚的一代,从崔健振聋发聩的启蒙之后,唐朝、魔岩三杰乃至98年新音乐的春天在广州蓬勃发声,在全国遍地开花,无数热血澎湃的青少年以摇滚之名,幻想着走上舞台,成为众目所瞩的英雄,明星!
那是整个时代都为之疯狂的动力,也是一整代年轻人跟青春死磕,最终头破血流终不悔的生活!
只是,一切都已过去,摇滚不再,但青春永存在那些早已不再年轻的心里!
《摇滚英雄》代表的,正是导演谭华心里不死的青春梦,永远死磕的摇滚梦!
电影开篇是困顿、落魄的中年男子秦昊酒醉街头,这大概就是仍旧活在那个时代,摇滚幻梦里,曾经摇滚的青年如今最真实的写照。
曾经的美好和理想,早就被如今的时代抛弃,不愿也无法遁入庸常,他们只能日复一日用酒精麻醉自己,希望借此留住一点曾经的梦想。
直到那个名为春晓的女孩出现!
但是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这原来不是萝莉爱大叔的俗套故事,《伊莎贝拉》式的青春错位,交代的是一个曾经摇滚的男子,重新找回英雄定义的平实人生。
对青春的无悔,对摇滚的执着,伴随的还有对自己的厌恶和修正。
青春已经逝去,但是摇滚的精神,生活中的英雄还必须继续努力地生活下去!
前段时间,网上有两段与摇滚有关的故事非常流行。
一段是关于王菲前夫窦唯的现状,曾经长发飘飘的男子如今已经大腹便便,引发多少唏嘘和争论。
另一段则是我的朋友——武汉朋克暴力团的中坚分子吴维,年过四十依旧死磕,或许因为他没有一个出名的前妻,所以影响寥寥。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俩都是真正的摇滚英雄,不只是因为他们在曾经的年代,在中国的摇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依旧用音乐、用摇滚的态度面对现实的生活,毫不妥协,继续死磕!
《摇滚英雄》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一批摇滚人困顿的生活,却又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当然,因为电影故事性的需求,杂取种种故事,集于一支虚构的名为“梦”的乐队,则难免有太多狗血的成分,那显然不是最主要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当中,落魄的摇滚乐队主唱和小女孩春晓之间暧昧又自然的互动,从云端返回地面之后,依旧脚踏实地的生活,摇滚着,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春晓的真实身份揭露之时,观众和片中的武为都豁然开朗,情之所动,曾经以为无望的青春,终究还是换了个方式,留下了它最深刻的烙印,无论你亏欠了生活多少,生活终究不会亏欠你,它只是换了个角度,在你最需要的时刻,给你最好的力量,让你重燃希望!
你可以说电影拍的不太好,在这抨击演员长相是干啥呢,青年演员就是玩儿乐队的,乐队的能力可以说很强,你去看看以前的摇滚乐手是不是这样一头长发,很多啊,长发,削瘦,我觉得能让这样一支新的摇滚乐乐队来出演非常难得。
可以自己去看看以前唐朝,黑豹,崔健的照片,隔这儿选美呢?
摇滚的标准是好看?
一群傻逼
自《致青春》开始,青春题材影片在影院百映不衰,而且部部都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票房喜人,《摇滚英雄》是一部有关摇滚人的青春影片,摇滚乐盛行于90年代,崔健、窦唯、唐朝是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秦昊饰演的武为,曾经的摇滚小青年组乐队、出唱片、成为那时喜爱摇滚的年轻偶像。
然而随着摇滚乐的逐渐没落,大批的摇滚音乐人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他们的摇滚青春仍然值得追忆,每每聆听照样心潮澎湃。
《摇滚英雄》的剧情很简单,一个摇滚歌手武为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曾经的摇滚青年,放荡不羁因为摇滚乐而结识两个女人,为了心中那个摇滚的梦想,追随与舍弃、执着与失去使人纠结,让梦想迷茫。
摇滚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革命,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因此像崔健这样的摇滚乐领导者被视为那个时代的偶像,它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青春是不羁的,追忆青春是感慨的,摇滚青春更是如此。
因为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青春是天边划过的流星,短暂而华丽;青春易逝,唯一怀念。
而青春的源动力里更有着爱情和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几位主人公年少时的追求与向往,爱情与梦想,鼓舞着他们在放声歌唱中,奔向人生的未来旅途。
尽管,在追寻与追求的过程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伤痛,但留给每个人的记忆是永恒的是美丽的。
《摇滚英雄》里当然有那个时代的摇滚爱情,90年代爱情也一样有欢笑有泪水当然也有遗憾,这可能与80后、90后在面对爱情观念方面出现的差距。
武为爱李爱,却处处表现出“爱在心头口难开”的处境中,而最终却于另外的女人有了女儿。
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这就是他们对爱情的态度。
无疑,电影对于青春来说是一种激情;摇滚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释放;英雄对于人生来说是一张个性的张扬。
在人生中,青春岁月是最难以忘怀的,而且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事,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时光,比如恋爱、比如事业、比如一段情、比如某句话,都会深深地印在心灵的轨迹中。
青春逝去,暮然回首,了一惆怅,摇滚激情,心潮澎湃。
从《致青春》到《左耳》再到《摇滚英雄》今年的中国影市,关于青春的影片很多,其共性就是让观影者透过各类“青春”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那个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
他们经历过青涩年华带来的激情;经历过残酷社会的风吹雨打;经历过理想破灭的失落;经历过勇往直前的拼搏,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其实《摇滚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今年青春题材电影的一个总结,也唤起一代人对青春的回顾。
自《致青春》开始,青春题材影片在影院百映不衰,而且部部都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票房喜人,《摇滚英雄》是一部有关摇滚人的青春影片,摇滚乐盛行于90年代,崔健、窦唯、唐朝是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秦昊饰演的武为,曾经的摇滚小青年组乐队、出唱片、成为那时喜爱摇滚的年轻偶像。
然而随着摇滚乐的逐渐没落,大批的摇滚音乐人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他们的摇滚青春仍然值得追忆,每每聆听照样心潮澎湃。
《摇滚英雄》的剧情很简单,一个摇滚歌手武为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曾经的摇滚青年,放荡不羁因为摇滚乐而结识两个女人,为了心中那个摇滚的梦想,追随与舍弃、执着与失去使人纠结,让梦想迷茫。
摇滚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革命,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因此像崔健这样的摇滚乐领导者被视为那个时代的偶像,它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青春是不羁的,追忆青春是感慨的,摇滚青春更是如此。
因为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青春是天边划过的流星,短暂而华丽;青春易逝,唯一怀念。
而青春的源动力里更有着爱情和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几位主人公年少时的追求与向往,爱情与梦想,鼓舞着他们在放声歌唱中,奔向人生的未来旅途。
尽管,在追寻与追求的过程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伤痛,但留给每个人的记忆是永恒的是美丽的。
《摇滚英雄》里当然有那个时代的摇滚爱情,90年代爱情也一样有欢笑有泪水当然也有遗憾,这可能与80后、90后在面对爱情观念方面出现的差距。
武为爱李爱,却处处表现出“爱在心头口难开”的处境中,而最终却于另外的女人有了女儿。
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这就是他们对爱情的态度。
无疑,电影对于青春来说是一种激情;摇滚对于时代来说,是一种释放;英雄对于人生来说是一张个性的张扬。
在人生中,青春岁月是最难以忘怀的,而且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事,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时光,比如恋爱、比如事业、比如一段情、比如某句话,都会深深地印在心灵的轨迹中。
青春逝去,暮然回首,了一惆怅,摇滚激情,心潮澎湃。
从《致青春》到《左耳》再到《摇滚英雄》今年的中国影市,关于青春的影片很多,其共性就是让观影者透过各类“青春”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那个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
他们经历过青涩年华带来的激情;经历过残酷社会的风吹雨打;经历过理想破灭的失落;经历过勇往直前的拼搏,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其实《摇滚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今年青春题材电影的一个总结,也唤起一代人对青春的回顾。
我一向不善于怀旧。
我是活在当下的人,既不纠结地回首以往,也不无聊地展望未来。
然而最近因为在微信上连载旧文,身不由己地常常在重温文字时回到过去,而今天刚刚看完的这部电影更是将我瞬间带回了九十年代,那个我还年轻,还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学时代。
我并不想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部电影拍得到底有多好,和以往一样,我固执地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地方打动我它就算是成功了,而我自认为已阅片无数,在心里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打动了我,甚至在影片结束时我仍少见地坐在原地不动,直到把片尾看完,并且听完了最后那首歌。
我看着银幕上音乐节的写实画面内心充满感动,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音乐节了,自从家里不再有车之后。
还记得上一次去摩登天空音乐节时内心所感到的失望。
当然也记得我参加过的每一次音乐节:草莓,迷笛,张北草原音乐节……所以当片中出现熟悉的画面时,我顿时被往昔的回忆击中。
第一届张北草原音乐节不巧下了雨,在午夜时分喧闹之后迎来了暂时的平静,我们钻进帐篷休息,一直等到半夜三点,然后淋着微雨看张悬唱歌。
周围是一顶顶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帐篷,衣着特异的文艺青年们往来穿梭。
夜晚的风带来深深的寒意,但心里却感觉有热血沸腾。
还有某一年的音乐节,压轴的是我最喜欢的杭盖乐队,他们粗犷雄浑的歌声瞬间将我的热情点燃,我疯狂尖叫,纵情狂舞。
我不知道如果换作今天我是否还能这样,我觉得我内心激情犹在,只是恐怕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是多能跑题啊,写了这么多还没怎么提到电影。
我想说其实我不是要写电影,而是想要写那个年代热爱摇滚的自己。
上大学时我曾经留过一头狂野的披肩长发,那一年黑豹和唐朝正流行,我迷他们迷得如痴如狂,因此别人说我的头发像唐朝主唱时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全然不顾对方是不是在讽刺我像个女汉子。
我想和我同龄的爱摇滚的女生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刚刚认识的男生坐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弹着吉他唱张楚的“姐姐”,在何勇的“钟鼓楼”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影子,声嘶力竭地呐喊“回到唐朝”,在窦唯高亢的歌声里感受柔情摇滚带来的震撼,当然也少不了最牛逼的老崔,时至今日他仍是中国摇滚圈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不论在何种场合,只要听到他的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
前一阵校友聚会组织K歌,我不顾形象地吼着“无地自容”,别的女生围着话筒唱“一无所有”。
这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最美的回忆,是曾经代表了激情与梦想的“摇滚英雄”。
还是说回这部电影吧。
有人说它影射了王菲与窦唯的故事,然而步入中年的武为却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他早已看穿一切与世无争,虽然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多年来遗世独立的生活使他对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一笑置之,他天真固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
这是个早就活明白了的人,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歌喉独特一开口便hold住全场的摇滚青年,也经历了武为一样的愤怒时期,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我始终认为有窦唯在的黑豹才是真正的黑豹,就像离开家驹的Beyond再不是Beyond一样。
那时所有红极一时的乐队后来都经历了相似的事情而分崩离析。
有些人永远地离去,将生命定格在了最璀璨的年华,比如张炬。
再来谈谈电影里的爱情。
看电影的头一晚我刚好看了“晓松奇谈”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段,听到高晓松讲述他年轻时的校园民谣和姑娘们。
在九十年代的摇滚圈里也少不了姑娘们的身影。
那时的摇滚乐手们是女孩们眼里真正的英雄。
他们弹起吉他就能轻易俘获漂亮女孩的心,让她们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地爱上。
那时的女孩多么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甚至也不计较得失,为了才华就可以献身,轻而易举就陷入爱情。
对于电影是否影射窦王之恋我不想多说,其实答案还是挺明显的,当我看到那张与现实中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时,内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那时他们青春恣肆神采飞扬,爱得奋不顾身如火如荼,她还没有成为天后,被他的才华吸引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起去倒尿壶被人拍到也不在乎。
没有那么多现实的羁绊,没有谁比谁更成功,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以为此刻的相爱便是永恒。
但后来的后来,变了,散了,各自走上再无交集的人生轨道。
当初的抵死缠绵也只能化作表面的云淡风轻。
可那时候多美啊,在铁轨两边初次相逢,她梳着麻花辫穿着红裙子,他背着吉他长发飞扬,她让他唱歌给她听,于是他唱起了崔健的歌。
还有那些最快乐的时光,一个女生为四个男生拍下的照片,将曾经的美好凝成了永恒。
我始终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疯狂,甚至荒唐一些也不要紧,谁没在年轻时碰得头破血流过,重点在于我们付出代价,收获了无法复制的最宝贵的青春回忆。
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成为失去,但这丝毫也不能阻碍我们去追求的决心。
因为为了拥有而奋斗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开的时间,当漫长的岁月过去,我们会记得盛放,忘记凋零。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联想到了自己,大一时我买了把红棉吉他,报了个校外的吉他班,每天晚上不出去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宿舍的床上练琴,十个手指全都磨出了茧子。
我清楚地记得临近初级班毕业时那个教吉他的老师(也是一个长发披肩的摇滚乐手)把我叫到他家里去试图引诱我,当时才20出头的我竟然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还告诉他我并不爱他。
真不知他如果长得帅些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一念之差我也成了片中那个混在乐队里的文艺女青年呢。
然而对于音乐的热爱终究还是没能冲昏我的头脑,我老老实实地把四年大学混了下来,去走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条正常的路。
所有的回忆都只停留在了过去,只有当我今天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场景时才再次被唤回,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它依然清晰如昨。
突然感觉有没有把它写成影评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我写出了我想写的,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
真庆幸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我的青春属于美好的九十年代,可以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回忆。
怀旧并非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而激情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虽然如今已人到中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摇滚在音乐爱好者鄙视食物链上绝对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一边自恃清高地鄙视通俗流行乐,一边又被更加清高的古典乐爱好者坚定不移的地鄙视着。
就我自己的音乐喜好来讲,如果有人一副高潮脸的向我推荐爱呀爱呀爱不完一类的流行乐,本鱼一定会捂着胸口,腾出另外一只颤抖的双手指着那人说,“你…究竟…懂不懂…什么才是人类星河中璀璨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
”但是摇滚乐不一样。
在20多岁的年龄,柴老爷子,莫扎扎,瓦小纳,请恕我依然对摇滚保有一腔热滚滚火辣辣的狗血,哦不热血。
但是我今天不是想说这个。
今天早上包场看了个早场电影——《摇滚英雄》——用我能想到的最最舒服的姿势。
整场举着双手摇头晃脑尖叫吹口哨真一个没落下,这也缓解了电影手持摄影给我造成的恶心头晕心悸乏力…妈的,看完整个人就不好了。
我开始想到一些人。
一些,为了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疯狂,把鲜嫩欲滴的生命献给骨肉皮事业的姑娘们。
Groupie骨肉皮(果儿)是一群追求和明星(可以是影星,歌星,作家等)发生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肉体,少数情况为精神上的)的人(一般为追星族)的总称。
外界对于骨肉皮这个群体的判断一般是,没脑子,不检点,幼稚又淫乱,荷包紧但是裤带松。
总之评价和失足差不多。
但是本鱼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
事实上,果儿们通常都会有的共同特点是,天真,单纯,敢爱敢恨,重精神不重物质,爱一个人必须往死里爱。
不过,没脑子倒是真的。
这么说来,果儿群体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双鱼座。
以前一初中同学,从那会儿开始就是很多摇滚乐队的乐迷,涅槃枪花这些个乐队就是我从她那里听说的。
我就记得她给我聊这些时候眼里快要溢出来的火彩。
内心叛逆,但是人本身可单纯可温暖了,笑容明媚的如同秋日西斜的暖阳,绝壁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妹砸。
你说这得有多拧巴。
如果没有趟这浑水,估计能明媚到现在。
但是哪儿能啊?
这辈子可就青春一次呢,青春=叛逆=做点爹妈老师不让做的,脑子里这个计算题一做就踏上了果儿的不归路。
你要问了,然后呢?
抱歉,我所知道的不多。
只知道这姑娘从高中以后就变了个人,有了一些经历,眼里的秋水变成了死水。
我宁愿相信她只是硬拗出来的,内心依然小女孩,依然对周遭的世界充满善意,依然保持对万物的热情,依然相信爱情。
但愿那些美好善良的姑娘,在花样作死的道路上趟了一阵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希望果儿姑娘们能在25岁之前把想尝的尝遍,25岁之后请干正事,为的是30岁的时候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资本去体验之后的年岁阶段更多更丰沛的美好事物。
至于乐手们,30岁都还没弄出的动静儿来,依然靠做梦和睡姑娘来意淫自己的青春的人,就让他们玩儿蛋去吧。
1.我巨喜欢李梦。
2.摇滚不是傻逼,不是甩头发,不是为了果儿,不是抽烟喝酒吸毒操你麻痹。
3.电影里出现的人名:崔健、唐朝,beyond、枪花,Nirvana、鲍勃·迪伦,大门,郑均,超载,黑豹,梦乐团,谢天笑 魔岩三杰。
歌曲:左小岸的梦、明天、另一个明天。
小芳。
back to the sea。
旅行团的bye bye。
瘦人乐队的瘦人。
崔健的花房姑娘。
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阳光照进回忆里。
摩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脑浊的永远的乌托邦。
唱“爱情鸟”的林依轮 。
以及迷笛、草莓、张北草原音乐节。
4.作为窦唯的粉丝,我很不开心。
但作为左小岸的粉丝,我特别开心。
5.片尾一闪而过了痛仰的哪吒。
不是给你讲大道理,就是这样完整的给你呈现出来。毫不保留。青春荷尔蒙,单纯,思想不成熟,后悔,诱惑,短见。不是给你宣传做人的道理,就是给你叙述摇滚的世界。不鼓励也不抵制。不阐述也不反驳。它就在那里。摇滚着,摇滚就是想干嘛就干嘛。姜梦晓说的。
肆意挥洒的懵懂青春。映射王菲和窦唯吗?
只要有伊能静参与的电影必是烂片!另外这赤裸裸的梦乐队,窦唯、王菲、高原、、、有意思么?这摇滚摇得不装逼是装坏好吧。要纪念迷笛二十年吗?那有必要搞出个十九岁的女儿来爱她妈爱的男人么?还能不能像迷笛一样接地气点?星星为李爱和瘦人打的
除了海滩那段感觉不错~完全窦唯和王菲的故事~没代入感。黑摇滚~还是黑摇滚啊~
喜欢秦昊和瑟瑟的线
镜头还是比较好看的,也很复古,一度没意识到这是2015年的电影。就是稍微有点狗血,感觉没什么深度,不过也许只是记录一下几个人的爱恨纠葛呢。乐。还有就是这个海报。什么玩意儿。
这他么什么玩意????
之前看的粗剪版,效果很差,后来看了最终成片,对比一下比最初的好很多,故事线索更清晰,但还是有问题,色调不行,另外好多越轴拍摄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没拍好,窦唯王菲的故事,还是没脱离青春的桎梏,音乐不得不说是亮点,梦乐队那首歌太赞,秦昊演的太好
有生以来看过最烂片!没有之一!
支持谭老师
夜空中最亮的星!
颓废就是摇滚?痞子就是英雄?狗屁!
分这么低?
俩女孩都是我的菜
当做纪录片看,非常满意
多么恶俗的想象力 现实远比故事精彩
原本完全冲着李梦而来,本不抱希望,但是看了之后才发现真的还是可以的,感觉是不是黑豹窦唯他们一行人的事啊。该表达的都算是表达出来了,浮华之后还剩什么,答案就在身边......《十三棵泡桐》的女主角长标致了......
就是喜欢看秦昊!年轻时候的武为太丑了!
用金星老师的话说就是:完美!虽然影评各个方面都不是完美的,但在我心里,完美的是那段岁月,那个青春,那种心境。完美!
秦昊啊秦昊,掉进一团粉红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