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Begin Again,再次出发,歌曲改变人生,一切从音乐再开始(港),曼哈顿恋习曲(台),纽约小情歌,为乐而生,重新开始,重来,Can a Song Save Your Life?,New York Melody

主演:凯拉·奈特莉,马克·鲁法洛,亚当·莱文,詹姆斯·柯登,海莉·斯坦菲尔德,凯瑟琳·基纳,茅斯·达夫,罗伯·莫洛,伊恩·布罗茨基,香农·沃尔什,大卫·埃伯利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剧照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2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3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4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5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6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3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4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5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6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7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8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19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格雷塔(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抛弃了一切跟随着男友戴夫(亚当·李维 Adam Levine 饰)来到美国纽约实现他们的音乐和爱情梦想,没想到曾经幻想过的美好一切化作泡影,在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后,戴夫果断抛弃了格雷塔,留下她一人苦苦在底层挣扎。 丹(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最近的生活也不好过,他发现自己无法从思念前妻马瑞安(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的感情中走出来,与此同时,他的女儿维奥莱特(海莉·斯坦菲尔德 Hailee Steinfeld 饰)正处于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丹和格雷塔,命运让这失意的两人于一间小小的酒吧里相遇了,等待着他们的,会是怎样充满波折而又浪漫满满的故事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人人都爱雷蒙德第六季不可能的事留守的成长我们都不完美搜查令此刻姬情陪审义务第一季卧底使命·火线追凶玄璃美人煞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朋友感恩节一屋老友记醉·生梦死盲者之国圣达菲的美好假期超市特工第五季乡村圣诞故事龙牌之谜宝瓶时代我的宝贝在哪里李三枪软男与铁妹子再见巴法纳偷偷爱着你旗扬!兽道最强囍事夜樱浪漫遇偏见改编剧本

 长篇影评

 1 ) 唯一出彩的是小胖纸的适时打断

因为股灾有好多人推荐,所以去看了。

我一度如此向往的影片,被褒扬成可以重振股民信心的影片,结果女主居然是05版傲慢与偏见的女主啊。。。

从此在我心中该演员简直就是烂片代表了。

虽然离看完这部片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一看到海报还是停不下来要吐槽的心情。

单从剧情来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连这种文艺片,女主都必须是拯救自己、拯救男主家人、拯救男主家庭、甚至差一点连男主都要一并拯救成自己家人的设定啊。

好好的演一场歌舞片,不要把每一个明星上位之路,都当成一定要跟经纪人有啥暧昧情缘的牵扯在一起,这样做真的好吗?

像我这样的小清新,要不是小胖纸出现打断了后续,不然我真的接受无能。

看在小胖纸的面子上,我给三星。

 2 ) 《重新开始》:好听的电影,好看的音乐

*原文发表于2014年6月23日《东方早报》约翰•卡尼用一部简单而纯净的《曾经》,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

《重新开始》延续了《曾经》“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概念,以音乐为特色,找回自我为主题,讲述了一个自由而充满热情的全新励志故事。

好听的电影。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可以兼容所有的其他艺术门类,因而中途转行做电影导演的人,就有机会将其擅长的艺术为电影所用,如若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成为该导演的一大风格。

约翰•卡尼就是这样的一位导演,摇滚乐团贝斯手出身的他,别出心裁地将音乐“嵌入”叙事(音乐直接构成叙事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形成了影片最大的特色。

《曾经》时的成功试验,《重新开始》中的再次运用,这种特色变成了约翰•卡尼独特的电影风格。

与《曾经》只有两个主要人物的简单剧情不同,《重新开始》包含了失恋创作歌手格蕾塔偶遇潦倒唱片制作人丹,两人合作在室外录制一张专辑的故事主线;格蕾塔与一夜成名的歌星男友戴夫之间的情感变化辅线;丹与叛逆女儿关系重建的辅线。

音乐“嵌入”了每一条线的叙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串起了整个故事。

就主线而言,格蕾塔自弹自唱的一首歌曲重新燃起丹制作音乐的激情,两人开始了一段互相激发灵感的奇妙音乐之旅。

在专辑歌曲的室外录制过程中,失意的人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霾,重拾起音乐梦想、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格蕾塔和戴夫的情感变化辅线由三首歌曲联结:格蕾塔听出了戴夫新歌中的“背叛”,愤然与之分手;酒后疗伤的她创作了一首关于失恋的歌曲,意外赢回了戴夫的心;最后戴夫在演唱会上演唱格蕾塔写的歌,试图挽回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因为他背离了格蕾塔创作初衷的演绎(成名的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而使她最终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歌曲同样“嵌入”了丹与女儿的关系重建辅线。

屡次沟通遇到障碍后,丹在格蕾塔的建议下,邀请女儿作为吉他手参加专辑中一首歌曲的录制。

在合作过程中,丹发现了女儿的音乐天赋,并且重新走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踏着边唱歌边讲故事的节奏,音乐“嵌入”叙事的效果令人过足耳瘾。

除了歌曲,导演还用心良苦地设置了许多与音乐有关的小道具,巧妙地推动着叙事。

比如丹车上挂的双插孔线控:丹和妻子的爱情始于两人一起用这个线控听歌;丹和格蕾塔的惺惺相惜,也在两人一起用这个线控听歌逛纽约的那一组镜头中,被十分流畅地表现了出来;最后丹在格蕾塔的暗示下,用这个线控重新赢回了妻子的爱情。

好看的音乐。

和《曾经》一样,《重新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一张很棒的流行音乐专辑的电影化诠释。

同样是录制专辑的故事主线,与前者纪录片式的表现方式不同,《重新开始》的场面调度显然有更多的精心设计。

谁能否认,把整个纽约当成录音棚是一个多棒的想法啊!

苏河区悬着晾衣架的斑驳街道、列车呼啸的地铁站、帝国大厦的露天观光平台、中央公园湖上浪漫的小舟,导演将纽约的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在这样一座充满可能性的城市中,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自由、爱与不爱的自由、分享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回真正的自我,暗合了影片的主题。

《曾经》的歌曲录制场景中,场面调度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的,而《重新开始》中每一首歌的场景都是那样得自由热情,并且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

例如格蕾塔和丹在酒吧偶遇的那首歌,丹听到格蕾塔略显简陋的弹唱,脑海里想象出加入了不同乐器配乐的演奏画面和声音效果。

周围的人丝毫没有被格蕾塔的歌声吸引,只有慧眼识英雄的丹陶醉地沉浸在她的歌曲中。

这个很妙的场景,让观众完全感受到一败涂地的制作人被一首直指人心的简单歌曲打动并拯救了。

又如在帝国大厦观光平台录制歌曲的那一个场景,格蕾塔邀请丹重操贝斯,和丹始终有交流障碍的女儿也加入了吉他伴奏,整个气氛就是一场音乐人的即兴大汇演,激情四溢、打动人心。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更多故事片拍摄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并注入了饱满的情感内涵。

约翰•卡尼用他擅长的音乐弥补了执导筒初期的青涩,在仅有十五万美元预算的情况下拍摄出了难以复制的《曾经》。

《重新开始》让观众见证了他在导演路上的成长,从各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充满热情、技巧成熟的电影。

如果说《曾经》是一首清新悠扬的小曲,那么《重新开始》就是一场热情自由的演唱会,基调不同,精彩依然!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3 ) Begin Again

《Begin Again》告诉我了三个道理:音乐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多想遇上音乐知音,在街上分享我最爱的歌曲,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自己的境界里醉梦生花。

遇上伯乐定是人生的转折。

男友的不加赏识与飘飘欲仙让格雷塔痛苦抱憾,而丹的挖掘让格雷塔这颗金子发了光,他们一拍即合,是陌路上的知音。

丹让格雷塔走出了失恋背叛的阴霾,格雷塔助丹缓和家人关系圆满家庭。

知音是互助的、共赢的。

音乐乃至别的事情都需要创新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径走向成功。

丹施展他的才华组建小乐队将格雷塔的街头音乐风发挥得淋漓尽致,露天录音制作音乐这一点子令我赞不绝口,如果这一部分拍多点我会给五星的。

当格雷塔前男友唱出《Lost Stars》想挽回时,情绪高涨,一种物是人非的失意涌向我,这是爱情的悲伤。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2013)8.6201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音乐 / 约翰·卡尼 / 凯拉·奈特莉 马克·鲁法洛

 4 ) 『Begin Again…』

【Lost Stars】如果星辰不再凝望闪烁,如何能把黑暗照亮? 这是一份怎样的圣诞礼物呢?

Gretta说送不起很贵的东西给自己深爱的男友,就弹唱了这首《Lost Stars》当礼物送给Dave,透过美好的旋律,小清新纯爱的甜蜜满溢其中。

因为那时候她觉得他就是她最珍贵的星辰,为她照亮黑暗。

Keira Knightley 弹唱版比较清新自然,而Maroon 5主唱Adam Levine不愧是专业歌手,假音部分绕梁三日。

【A Higher Place】为何生活如此残酷,梦又在何方?

为何你不笑一笑?

出轨的征兆被Gretta从这首歌里听出端倪,为何要这样伤害自己爱的人?

世界那么大,我对你情有独钟你却不仅仅只爱我一人。

Dave坦诚了一切,Gretta愤然离去。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告诉我如果你想回家。

无家可归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在一个陌生城市,和男友分手后的她有些无所适从。

这个姑娘打算就这样离开伤心地回到英国去。

但编剧并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让她去见了朋友,并且去了酒吧陪伴朋友演出,于是才有了两个主人公相遇的情节。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既然选择了远行,就要风雨兼程。

Gretta在酒吧里弹唱的一首歌,也是和失意大叔Dan相遇的场景。

一个原本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音乐人在听到这首歌之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叔脑补的画面和Remix效果也是让人醉了,整首歌曲都有了光和暖。

也是这样一个契机,两个失意的人因为音乐而激起斗志。

【Coming Up Roses】成长中的英伦玫瑰。

巷子里的一群熊孩子也被拉过来和音,效果居然还不错。

有了音乐的滋养,人才不会空虚萎靡。

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生活里新的乐趣和爱。

因为Dan的慧眼识英,一群热爱音乐的人集聚在一起,大街小巷、高楼屋顶甚至是泛舟湖上都可以玩音乐,好像一切烦恼忧愁都不存在一样。

【Like a Fool】你TMD打破了游戏规则,我却像个傻瓜一样爱你。

我们之间的承诺被你破坏,物是人非之后再听到前女友的歌,Dave百感交集,他约Gretta出来,给她听那首改编过的《Lost Stars》,分手后的男女朋友相处的如此融洽也是不易,而Gretta最后去看Dave的演出,在《Lost Stars》唱到高潮部分,她转身离开,Dave台下那些疯狂的歌迷才是这个时刻Dave最需要的。

【No One Else Like You】我的生活里全都是你的影子,因为没有人像你一样。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亮点,这些时刻就像一颗颗珍珠,穿起了我们的人生。

在那个美好的夜晚,Dan和Gretta用一个分线器两个耳机在大街小巷里分享一首首私人收藏,这段拍的真美好。

虽然两个人感情迅速升温,但却在顶点戛然而止,剧情并没有狗血的去延续这份情感。

这个情节始终是属于十八年前Dan和妻子的美好回忆,而最终Dan也找回了久违的回忆。

   结尾,Gretta骑着自行车离开,这个豁达的英国妞还会继续用音乐去改变人生。

整部电影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明朗轻快的节奏,温暖治愈的故事,生活需要点调味剂来改变,而音乐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阳光满满,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5 ) 當大城撕碎夢想的時候

「曾經,我是業界的龍頭,可是過去七年,我沒有簽過任何一位歌手,就在今天稍早,我丟掉了我的工作,被多年拍擋辭退。

我的妻子和別的男人搞在一起,把我趕離家中,住在一間狗窩不如的狹小房間,我完全不知道,穿着火辣性感的女兒,竟然要看心理治療師,並且毫不客氣地尊稱我是失敗者。

今晚,我在地鐵站,喝了點酒,腳步虛浮地望着列車來來往往,準備把生命結束掉。

然後,我聽到了你的歌,配樂和旋律頓時在腦海浮現⋯⋯」美國近年流行的題材,大致相似:感情失落、工作失意、家庭失落、兒女叛逆⋯⋯《自由》、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也是同樣的內容,而在最後必然是大團圓結局。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的故事、鏡頭、對白,並沒有比別的戲更突出,也沒有哪個鏡頭能比美Silver Linings Playbook的過肩鏡頭。

演員表演充其量也只能以「自然」稱之,但看過之後,反而較之緒劇,更加溫暖。

劇情雖然俗套,卻因為音樂出色,編排得宜,大城小景配以女主角清新的歌聲,一絲絲地,把都巿人的失落和幻滅的沮喪,以實現夢想的方式重新拼湊。

劇裡最令人發噱的巧思,莫過於「室外錄音」,筆者不懂音樂,未知是否可行,但此一異想天開的安排,令不少著名電影的場景,在戲中重現,達到互文效果。

帝國大廈天台父女合奏錄音那一幕,容易勾起《西雅圖夜未眠》等著名電影的回憶,後者是浪漫相遇,前者卻是歡愉躍動,截然不同的風格,再加上一個在天台怒吼的男人,始令筆者發現,原來帝國大廈也不算很高⋯⋯一套講音樂的電影,配樂和劇情配合得天衣無縫,似乎是必然的事,但能否討好觀眾,產生共鳴,又是另一回事。

有那麼幾首歌,例如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單獨聽,Keira的唱腔太過少女,少了點失意後的風霜,然而配合影像,竟又覺得恰如其份,襯托她鬆散悠閒的衣著,更添說服力──不過她的行李才那麼幾件,又何來變出如此多件衣服?

英倫女孩的百寶袋真不可思議。

故事最後理所當然的大團圓結局,以Mark Ruffalo破壞業界規則,再次被開除作結。

後來的事,觀眾已不得而知,Keira就此和男友和好如初?

或是夢成歸國,統統都不重要。

導演只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溫馨的小事──當人生掉入谷底,只要還懷抱勇氣,夢想終究會開花。

當夢想被大城巿殘酷又無情地撕碎,你還能撿起來,重新拼貼那散落滿地的碎片嗎?

 6 ) 多美好的once,总要begin again

2006年的“once”,一段云淡风轻、欲言又止的模糊感情,配合上简单干净的歌曲,抓住了生命中真实而淡然的爱和伤痛感,导演John Carney不愧是乐队出身,把音乐化用在一个简单清新的故事里,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到了“begin again”,故事有着相似的脉络,两个感情失败的loser,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走到了一起,淡淡的感情,两颗心慢慢接近,最后又无疾而终。

故事的主线相比once,显得更加励志。

在大街小巷露天录音的场面虽然热辣好看,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once里那种loser孤独面对世界的局促感,此时音乐所爆发出的对抗和情感宣泄也就更加感人。

正如片中Dan所说,好的歌曲可以将平庸的场景变成珍珠一样动人。

但begin again的歌曲显得太过主流,虽然已经算是好听,但once珠玉在前,begin again里的歌曲似乎没有那么打动人心。

让我喜欢“begin again”的,其实还是对感情线的处理,真正体现John Carney骨子里小清新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了爱情萌芽中淡淡的情愫,无疾而终时的一丝惘然,还有放不下得不到的真正的伤痛。

Gretta对Dan显然是很有好感的,她被Dan的才华折服,会真诚地接近和帮助他的女儿,甚至偷偷关注Dan的前妻。

那个他俩各戴一副耳机穿过纽约大街小巷的段落很是动人。

Dan也不是没有察觉,但问题在于,这个让他们感情升温的经历,恰恰是重复着Dan和前妻的浪漫故事。

那个分线器,在十八年前的那个晚上过后,就注定是属于Dan和前妻的故事了。

就像once里的男人唱“One day I'll go there and win her once again”,Dan 念念不忘的还是前妻,他们之间也还有默契。

Gretta对于劈腿的男友也是念念不忘的,否则也不会打电话用歌来臭骂他。

当男友表现出了悔意,并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演唱会时,她也欣然前往。

而男友唱到那首对他俩意义非凡的“lost stars”时,前半部分她听出了男友真诚的回心转意,但歌曲越唱到高潮,Gretta就越伤心失望,最终毅然离开。

为什么?

Dan曾对她说过,她男友会爱上Rock star的生活方式的,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爱华丽的舞台,明亮的灯光,疯狂的歌迷。

而那首“lost stars”唱到最后,显然这样的氛围让Dave无比享受。

而Gretta想要或者珍视的“lost stars”,是在飘雪的布里斯托,圣诞前夕的小小公寓,抱着吉他的浅唱低吟。

在那个时刻,她跟Dave是如此的亲密,透过美好的旋律和歌词,两个人是如此的心意相通。

而此时此刻,同样的一首歌,却让她看到了两个人在此时不可弥合的距离。

曾经两颗那么近的心灵,却最终永远的彼此远离了。

Gretta选择离开,正是因为她看到,感情对错之外,更让人伤感的是曾经拥有的,已经不可能再重现了。

是不是文艺青年的矫情?

也许是吧,可就像跟Alvy跟Annie Hall的捡龙虾,就像once里女人用捷克语说的“我爱你”,有些感受是不能重现的。

这些时刻就像一颗颗珍珠,穿起了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

可当你手拿穿珍珠的线,却发现再也不可能有珍珠可穿时,纵使万般不舍,也该放下了吧。

影片的结尾,Gretta骑着自行车离开,把那些跟Dave无比美好的once都抛在了身后,begin again。

就像她在影片开头唱的那首歌,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7 ) 老女孩之歌

应该是一类人很爱,一类人不屑的电影吧。

剧情totally cliche,中年危机男遇见文艺失意女,因为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产生共鸣,发乎情止乎礼,最后温暖励志大结局。

是你无聊周末不知道干什么时会loop一遍又一遍的鸡汤电影。

可我相信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姑娘很有代入感的是不是!!

来来,挥起你们的小手让我统计下人数!

主要有赖于女主角的设定真是太精准了:文青,穿碎花棉布裙子,大都市漂,唱小清新,虽然没多少钱,但是有逼格的。

纯真,不势力眼,没架子,有不成功的感情经历,她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本质上还是个女孩呀!

没错,就是老女孩!

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在热舞的潮男潮女中穿着棉布裙听着老掉牙舞曲自嗨,比起跟上流行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对小自己一轮的中二少女也能平等对待,对街边卖唱的胖子和住别墅的有钱明星一视同仁,身份地位阻止不了灵魂交流;因为是老女孩,会在有钱前男友浪子回头后选择离开,心灵同步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没错,就是老土、固执又矫情呀!

我天,这不就是豆瓣主要受众群吗,我敢说随便拎出两个资深豆瓣姑娘都能找到以上特质。

只要任何一个男人暂时愿意去倾听她内心世界,就像影片里男主用个分滤器(那东西叫啥来着就是能插两个耳机的),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花钱也能泡到的姑娘!

所以说结局也算理所应当的:纯真的老女孩是不会去做破坏人家庭的挫事的,也不会和心灵已经不一致的前男友复合,更不可能上了资本主义的当所以专辑放网上才卖一块钱。

可是,如果换个人来讲这个故事会怎么样。

比如男主对女主真情告白那段,“两个人维持18年婚姻很难,我老婆爱上了另外一有妇之夫又被玩弄了blabla”,你信不信,如果让不加v木老师分析,她绝对会说:“你肯定平时就沉浸在你那些没人听的音乐里吧,事业不成功,不教育女儿也不顾妻子的心灵世界,所以女儿叛逆妻子出轨,你现在不弥补错误还想靠着悲惨故事骗小女孩,脏!

”,如果换个中国逼格过高的导演来拍,比如李玉,肯定会让女主的北漂梦破碎回老家嫁人结束。

好在导演的野心只是熬一锅美味鸡汤,不是什么大补中药。

女主的歌最终大卖,男主也和老婆重修旧好,美好的结局收尾。

在我看来最棒的不是结局,而是女主短信留言前男友那段。

本以为她会大骂男主f****off之类。

女主只是轻描淡写地唱了一首歌。

是呀,这时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渐渐清晰起来:爱的时候全情投入,爱消失的时候,也会维持姿态。

这才是真正的老女孩。

顺便诚心建议一下:像这样的老女孩,就应该找那个街边卖唱的胖子那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陪着自己的,真诚地真心地欣赏自己的人!

 8 ) 梦想是动词

有关音乐和音乐人的电影一直都不乏精品,近两年依然如此,无论是那部传奇般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还是风靡一时的《醉乡民谣》都堪称佳作。

音乐本身的魅力以及音乐人身上天然的理想主义色彩都具有某种感召的力量,使得这类电影往往显得温暖、隽永而励志。

这部《歌曲改变人生》也不例外。

热爱音乐且颇具才华的格蕾塔跟随音乐人男友戴夫从英国来到纽约。

在这里,戴夫有着更好的事业机会。

但不久,戴夫就迷失在名利场和新的恋情之中。

失去了爱情,格蕾塔在偌大的陌生城市里找不到方向。

此时,她遇到了丹,一位曾经声名大噪,如今却失意潦倒的音乐制作人。

两位失意者互相激发着灵感与激情,成就了一段流行音乐的传奇,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一个标准的音乐电影的框架,甚至有些俗套。

但优异的是,这部影片从根本上就没想玩弄花招和技巧,就想秉持最本分老实的方式,用最俗套的结构和故事结实地打动你。

而且,导演真的做到了。

《歌曲改变人生》的导演约翰•卡尼在8年前曾拍摄了那部著名的《曾经》,有着和这部影片近似的题材,平凡小人物因为音乐相识相恋的故事。

8年后,他把故事又推进了一步。

男主角设定为一个中年人,出演过《复仇者联盟》和《禁闭岛》的男演员马克•鲁弗洛总能把那种潦倒中仍抱有梦想,但绝不因此夸夸其谈的微妙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而女主角是曾出演过《傲慢与偏见》和《加勒比海盗》的凯拉•奈特莉,她这一次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在大都市中独立、坚韧又永远乐观的女性形象。

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它毫不掩饰的描述了人们追寻梦想的路径,但导演绝没有把梦想悬空,更没有一点点对梦想的歌颂腔。

男女主角遭遇了都市中的一切困窘与冷漠,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挫败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

他们处理着这些事务,但没有被琐碎打败。

他们做着奔向梦想的事情,但绝没有到处声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以博得同情。

更有意味的是,电影中和男女主角一起追梦的还有一群和他们同样的普通人。

当他们的音乐被大唱片公司拒绝,他们就决定在纽约这座城市的各处独立录音。

格蕾塔和丹找来了街头卖艺的音乐人、黑人鼓手、心怀梦想但一直只能给学校舞蹈队伴奏的键盘演奏家……地铁站、帝国大厦的楼顶、大桥下、唐人街都成为了他们的露天录音棚。

他们录下了音乐,也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所有声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所做的不只是对音乐的追寻和完成一张唱片,而是真的融化进了纽约,或者说,把纽约融化进了自己的身体,呈现了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呼吸与脉动。

做这些时,格蕾塔和丹没有区隔哪些是梦想,哪些是生存,每一天,他们尽量快乐地活在当下,也尽最大努力接近梦想。

这部电影在告诉人们,梦想不是用来炫耀的名词,它是个动词,应该成为行动的驱使力,每天都去做一点事情,比向所有人夸耀自己的梦想与野心有用得多。

更重要的是,并非要等到梦想成真,有了结果的那一天你才能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改变和重塑你自己。

这才是最美妙的。

就像这部电影最终所呈现的那样。

一张唱片最终完成,丹重新回到了妻女身边,格蕾塔终于放下了虚荣的前男友,有了坚定的方向。

他们通过互联网分享了那张唱片,乐迷只需付出一美元,但他们赚到了钱,没有通过大公司的签约就做到了这一点。

这又是一重隐喻,一个新的时代,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不需要任何中介与他者,没人能操控谁,梦想和自由,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

(文/杨时旸)

 9 )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像凯拉奈特莉演过的角色们那样

短评里有人说,Knightley在教育少女方面颇有天赋。

妈蛋,好想哭,因为在我少女时期,Knightley小姐几乎演绎了我想成为的姑娘的形象。

少女想成长为的姑娘是什么样呢?

对我而言,不是律政俏佳人中的Elle Woods。

我这种高中时期刷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前学霸,根本不会相信平时不学习、天天忙恋爱、热爱画美甲的Elle Woods仅仅凭借考前冲刺三十天、头悬梁锥刺股就能考上哈佛法学院。

对我而言,也不是公主日记中的Mia。

我这种有爹有娘、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小女孩,从小就觉得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尚未具备某国王储遗落国境的可能性,因此一日变公主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堪比我发现自己被霍格沃兹录取了,同班同学是美少女战士,以及我们家养的猫实际上名字叫哆啦梦。

于是,我想成为的姑娘,就变成了和海盗一起去冒险的Elizabeth,聪明骄傲的达西夫人Elizabeth,坚持爱情诚可贵、但友谊更为万万岁的Julie,有过浪漫爱情故事、选择回归生活的Juliet。

总是,我爱的姑娘,恰好就是Keira Knightley曾经演的故事里的那样,是《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我爱贝克汉姆》和《真爱至上》。

她就是平胸、短腿、嫩牛五方脸啊!

可是,这些都掩饰不了她的可爱之处。

比如,偏偏要穿着运动鞋蹦蹦跳跳地去结婚;比如,拒绝搬去洛杉矶,因为担心自己会在LA的风气洗礼下跑去隆胸。

就是这样任性和胡扯,也还依旧被奉为英伦玫瑰。

于是,once and once again,我又看见了她演了我爱的姑娘的模样,在Begin Again里,她是温柔而有力量的Gretta。

(一)才不要和生活妥协的姑娘成人的故事说,我们要和生活妥协。

比如我就是经典一再妥协的人生案例。

譬如,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酷炫的作家或者一个叱咤的女律师,但因为觉得自己天赋局限、中国司法环境堪忧,所以我极其经济适用地选择了经济金融作为我的大学专业。

后来,我想去法国交换,预备顺便学个蓝带厨师,写写日记,争取成为Julia Child一样的美食作家。

这一次,我没妥协,我和面试老师描述了我梦幻的愿望,然而我们的面试老师并不能接受我既没有坚持学术、也没有立志成为投行女的说辞,非常和颜悦色地挂了面试。

经此教训,我也知道妥协于现实,才是万用的答案。

当社会需要你当一颗妥协的螺丝钉时,我没用办法说,“不行!

我要去当一块合成芯片"。

我就是一个和生活妥协的姑娘。

而我却特别羡慕Gretta这样神奇的姑娘,有天赋、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所以她身上自备一股仙气,随时吸引同样有音乐气质的疯子。

所以她对喜爱的音乐有绝对的坚持和信仰——对不起,管你是不是超级摇滚明星,管你是不是深情回首的前男友,你也不能乱改我写的歌。

就是不妥协!

所以,Gretta就是我喜爱的姑娘的形象么!(二) 接受我爱你,以及相爱是一瞬间但凡有点感情经历,读过点感情专栏的姑娘,都知道如何和喜爱的小男生耍手段。

譬如,巴普洛夫短信法,三天说晚安,两天不回话,若即若离,保持魅力;譬如,口碑女神论,务必打造朋友圈中的女神形象,心灵鸡汤加自拍,美图秀秀360°无死角修图,最好让共友在朋友圈中大喊,”女神,真是美惨了!

“。

但是,我厌倦这种手段。

我特别厌倦用解方程的步骤,来演绎爱情。

人生又不是写试卷,搞什么正确解法。

我们可不可以简单地接受,我就是在温柔地爱你,你爱我么?

比如在Gretta和男主大叔牵手回家的那一刻,他们几乎就要挑明情愫互相表白了,然而忽然在家的朋友破坏了一切的浪漫,所有故事就戛然而止。

许多人都在感叹太可惜了。

但其实,相爱是不是坐在马路旁一起听两个人都爱的音乐,享受那些美好时光就好了。

我们常说,百年好合,我们常说,两情久长。

似乎我们给爱情加上的界限,是一万年,是永远。

就像星爷在《大话西游》里说,如果可以给爱加上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但,多年之后,在《西游降魔》里,他说,一生所爱,不要一千年、一万年,就要现在。

相爱也可能是一瞬间啊。

世界为什么总是在讲爱情永恒?

这一定是金伯利为了卖钻石,而造出的谎言!

啊,如果爱情不是恒久远,南非钻石该怎么卖?!

(三)我爱上一个中年颓唐落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所接受的少女教育,总是白马王子骑白马,铠甲骑士穿铠甲。

少女教育的爱情是,对象必须完美,必须高大帅气才华横溢且霸道总裁,还非要肝脑涂地地爱上我。

灰姑娘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紧,反正解决答案很简单啊,毕竟会有霸道总裁爱上我啊。

因此,当男作家在意淫中写出了青涩少年爱上隔壁浪荡胖妇人、写出了多金大叔收藏少女吸过的每一只烟蒂等等匪夷所思的浪漫故事。

少女文学总是一成不变,永远是是《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和《最美的时光》。

少女小说是不能接受一个才华横溢的女青年爱上坐地铁的脱发的窦唯的。

少女小说需要一个完美男性完成我们的爱恋感动。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可以包容所爱之人的不完美,可以爱上不完美的世界。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像Keira Knightley曾经演过的角色一样。

 10 ) 都市中的星光

影片一开场,你已置身于纽约的一间小酒吧中,毫无铺垫。

这里有喁喁的低语、酒杯交错的脆响、昏暗又温和的灯光,当然,还有音乐:简单纯净的人声,清新流畅的吉他,仅此而已。

但当这一切汇集在一起,当伤感、甜蜜、温柔的歌声被唱响,当爱情、梦想、孤独化成配着音乐的词句,当你看着大银幕上的这部电影《再次出发》,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看惯了3D的恐龙从侏罗纪跳到现在的乐园中撒欢奔跑,看惯了超级英雄互拼超能力对抗邪恶,看惯了飞车、爆炸、香艳美女、迪拜美景以及衣冠楚楚的男女用非人的语言谈论着毒品、金钱、军火、托拉斯公司的股票,反而你会觉得《再次出发》才真是应了IMAX那句宣传词:不是看电影,而是走进电影。

没错,《再次出发》几乎就是导演约翰·卡尼前一部佳作《曾经》的加强版。

它和《曾经》一样也是一部成本不高的独立电影。

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看居然能获得比商业大片更美妙的观影体验:完全浸润、融入到电影之中,让那些街景、角色、音乐如同环绕在你身边——这是可以让我们以心和旋律来跟随的一段人生,尽管毫无惊险刺激的高潮场面,却让你全情投入,与主人公呼吸与共,随着影片中的旋律在脑海中轻声哼唱,时而微笑,时而叹息。

约翰·卡尼拍过三部很出色的电影:《叛逆边缘》、《曾经》和《再次出发》,里面都有极其好听的音乐,都在讲述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态度。

《叛逆边缘》就是一首另类摇滚,就像其OST里用到的碎瓜乐队的调调,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绝望;《曾经》是爱尔兰民谣风,有些不羁,更多是现代都市中的孤独、寻找、伤痛以及爱的错失;到了《再次出发》,场景搬到纽约,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谣,甚至还混杂着爵士、摇滚、嘻哈、放克等各种味道,像一盘Mix的磁带,所有歌的共同点就是清新、温暖、动人,略显甜腻但绝无刻奇(Kitsch)。

和《曾经》一样,《再次出发》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不过是个失落颓唐的音乐制作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缪斯,两人共同制作新专辑,用音乐疗伤,最终成功的故事。

影片以音乐代替情节作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用音乐带出的情绪引导观众,每首歌都精巧地与情节发展、角色心态融合在一起。

情节叙事上的极简化并没有使影片显得空洞乏味,你很容易投入故事,随着细腻的感觉流动向前,不会有“电影就是个大MV”的想法。

比如影片一开头就很大胆地在长时间叙事后忽然闪回,接着又是一次闪回,从三个角度将男女主角在酒吧中以歌相遇,从心出发的情节交待得清楚透彻。

既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再次出发》看的就不是场面和高潮情节,而是音乐带来的感受——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段落传达出来:在酒吧中,丹听着格蕾塔的吉他伴奏清唱,想象出各种配器加入,让音乐以一种立体化、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有趣有料;格蕾塔听了几句男友戴夫的新歌,看着他的眼睛,没有一句话,忽然扇了他一记耳光,问他歌是写给谁的?

真是所谓音乐传情,心都在里面,藏也藏不住;凑起来的乐队在小巷、屋顶录音,伴着周围的城市杂音,甚至怒吼、警笛声,愈发显得怡然自得,让你觉得这些曲调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还有结尾时,格蕾塔看着台上的前男友以她建议的方式唱着主题曲“迷失的群星”(Lost Stars),她却没有应邀上台,只在出口处站着看着,然后悄然离去……《再次出发》中一切都像片中的歌曲,清清的、淡淡的、柔柔的,些许浓烈的东西都在音乐底下,需要像品酒一样自己咂摸。

好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让你说不清是爱情?

是友情?

是相互欣赏?

相互吸引?

相互同情?

两人兜兜转转,共谱心曲,却绝不谈情,一次回到屋中似乎会发生什么,却被小胖子撞破机会;两人如《罗马假日》中的派克和赫本一样牵手逛街,听着各自手机中的歌单,望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却没有在音乐与夜色中亲吻……结尾时,录完专辑的两人将要分别,格蕾塔定定地看着丹,感觉像持续了十几秒钟,最后只是淡然走开。

就像主题曲“迷失的群星”歌词中写的“我们是否都是迷失的群星?

依旧试图把黑暗照亮?

”每个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孤独、迷茫、无力,想找到温暖、找到依靠,最关键的: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那么抬起头来,看看都市里的星光,听听美妙的音乐,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短评

演员差 剧情差 音乐差

8分钟前
  • 即心
  • 很差

mapmovie

13分钟前
  • 小袋
  • 推荐

爱音乐的人都不会太坏 谁伤害了谁也看在音乐的份上都可以原谅了(男主住在粥之家楼上啊好怀念他家的象拔蚌刺身OvO

17分钟前
  • 小捌
  • 还行

3.5最美的莫過於兩個人一起分享「耳機分流器」,share很私密的音樂列表,就這麼一路走一路聽。鏡頭兩個背影,讓Keira和紐約這座本沒什麼好感的城市,融合在一起,太想begin again了。電影過後,隨機下單分流器,想著下次歐洲流行能否有人一起分享這份私密。另,還是那句話,聽歌聽不到一起的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

22分钟前
  • 还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五场。主竞赛第一部,虽然故事很俗套,又是loser的故事,但加入了音乐的元素节奏感十足,很多歌曲能够让你在电影院里跟着节奏韵动,可惜实在欣赏不来女主角那几何型的脸,下次可以换一个女主角,by the way,翻译超逗逼……赶紧出原声,我要下!

27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不如《曾经》,但足够清新可爱。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其实不明白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几个不如意的人,凑在一起,干一番大事业?经费这些我都不说了,最重要的,歌谁来写?稀里糊涂就大卖了,所以算爽剧?

34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较差

凯拉·奈特莉真好看。每一个沉沦的人苏醒之时都会给人惊喜,问题时,两个伤心人的相互慰藉就真的会不伤心了吗?面对另一个同样糟糕的人,你是不是就能忘掉此刻自我的糟糕,而去拯救他?

37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还行

纽约这杯茶很对胃口,华盛顿广场,中央公园!里面的小清新很让人舒服,节奏控制的好,平胸妹和电影里角色很合称!感觉几分《真爱至上》里面的味道。

38分钟前
  • eclipse
  • 推荐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74633/

43分钟前
  • 谢之艾
  • 还行

配不上窝第一次坐飞机

48分钟前
  • 张愚
  • 较差

How can a music film be good if music in it is not?

52分钟前
  • Sophie
  • 较差

“我之所以爱音乐,是因为它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充满了意义。生活里的很多细节,因为有了音乐而变成闪亮的珍珠” 8年后再续《曾经》,没有狗血的大情小爱,所有故事就跟每个人的普通日常一样,平淡自然,水到渠成,不拘谨,也不奢望,他们单纯因为音乐而在一起。

5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是歌曲改变人生么?跟曾经比差太远。

57分钟前
  • 判官
  • 较差

以前没觉得女主这么丑啊。。。你跟导演有仇吧。。。

1小时前
  • forfaen
  • 较差

Keira Knightley的衣服真好看,穿出一种闲闲的、不用力过猛的精致。平胸果然是王道,轻盈、削薄、纤细…像未发育起来的小女生,又像清秀版的小男生。只要不用那著名的下巴颏演戏,KK也不是很讨厌嘛。Mark Ruffalo这只卷毛,每次出来我都想让女猪脚跟他滚床单否则不能尽兴究竟是什么心理。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薄弱的故事与人物无法为歌曲增添神采,所以除了旋律悦耳也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不那么动人又失败的爱情,让凯拉奈特利的难过都变得很无力。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歌超棒,走街串巷录音也未免太好玩儿了,自由肆意无拘无束括号来自本死宅的脑补和美化括号完。knightly这种笑起来尴尬的面孔…特写又是何必呢....哼这个心机girl的穿着都快让我忘了她是个小短腿儿,扑面而来的小清新文艺范儿差点让我转粉厚!

1小时前
  • 小太陽
  • 还行

骚当唱的版本好听多了。对某演员真的完全喜欢不起来。。。

1小时前
  • StephaKiddy
  • 较差

都是出轨之后被甩了然后回来求复合,刻意制造什么感动呢

1小时前
  • 风清扬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