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路--矛盾的将军烽烟四起的沙场上,在雾气弥漫的丛林中,马克西蒙斯将军从容地指挥作战,战士们敬他,敌人们畏他,年迈的国王在远处观战,像儿子般地赞许他,爱他。
说不清这到底是哪一战,罗马帝国的版图一再被扩大,邻邦小国早已臣服,丛林中的野蛮人也在这一仗中降伏,偌大的世界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该结束了吧?
马克西蒙斯是万人敬仰的大将军,罗马帝国如今的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已经完成了大将军的光荣使命,效忠罗马,效忠国王,任何荣耀他都当之无愧,但是他只想回归自己农民的生活,每晚他都要在神的面前为他的妻儿祈祷,对着他妻儿的泥像说话。
他和国王说他已经2年265天没有回家,妻儿正在翘首企盼他的归来,他渴望着与他们团聚,渴望着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割草拾麦,渴望着家的温馨与平静。
可是国王垂垂老矣,罗马帝国虽然强盛但是无法全面实行民主,得不到民心岌岌可危,只有伟大的马克西蒙斯将军可以让她真正的辉煌下去,国王爱他,士兵爱他,人民亦爱他,罗马帝国需要他!
王位非他莫属!
将军说他视名利为粪土,他誓死效忠帝国,他要为自己的妻儿着想,也要为人民着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割麦种田,他放弃了他所向往的自由。
我们现在还没有自由,我们终会相见,只是还不是时候.....自由之路--愤怒的奴隶权力可以将信奉它的人的心灵涂黑,耳朵震聋,眼睛抹红,因此而不择手段。
国王的儿子,这个资质平庸,心胸狭隘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的父亲宁愿将王位传给一个外人也不传给他,这不是一个器物,而是整个天下,三分之一个世界,包含了信任,器重,敬仰,爱戴,当然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这一切的拥有者竟然是在他眼里只会打仗心里想着回家种田的农民!
他亲手将自己的父亲勒死,害死将军的妻儿,暗杀将军(未遂),欺骗元老会,登基称王!
他要的不是民主,要得是独裁,这才是真正至高的权力!
一个显赫半世的将军可以忍受他敬爱的国王暗遭毒手,可以忍受本属于他的王位被别人不择手段地夺去,可以忍受部下对他的背叛,可以忍受陷害险些被杀的命运,可以忍受沦为奴隶的耻辱,他一无所有,应该结束自己此时微不足道的生命,要知道生要比死难,留下来的人往往是痛苦的,但是他绝对不能忍受手无寸铁的挚爱凌辱惨死,他要报仇,苟活着也是一种希望。
他曾在战场上为罗马争,为国王争,为士兵争。
如今在同样血淋淋的角斗场上他终于可以为自己争,争得了自由他就可以报仇。
杀戮始终没有停息,只是这一次有了观众。
他没有成为角斗场上供人消遣的玩偶,他不是如奴隶般地屈服,无知,胆怯,而是如同当年四处征战时世人爱戴的将军,不,国王般地充满智慧,勇气及力量,他在角斗场上依然可以获得民心,他是一时的奴隶,万世的英雄。
即使现在的国王在面对他时,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寒颤。
我们现在还没有自由,我们终会相见,只是还不是时候......回家之路--快乐的农民世人知晓了那位在角斗场上魅力四射的角斗士是当初的马克西蒙斯将军,国王的姐姐愿意支持他,元老们愿意支持他,奴隶主愿意支持他,奴隶们愿意追随他,他似乎代表了某种信仰,大家相信只有他自由了,他们才能自由。
但是这一切让国王知道了,那个心中极度愤怒极度恐惧的国王软禁了姐姐,逮捕了元老,杀死了奴隶主,镇压了奴隶,用刀子从背后刺进进了马克西蒙斯的心脏,这个没有征战过的胆小卑鄙的人,他要在角斗场上打赢马克西蒙斯来骗取民心,证明自己。
再一次的站到角斗场,马克西蒙斯面对着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没有人可以想象他受致命伤是如何站立,如何挥动手中的兵器。
他的身体越来越沉重,神志越来越恍惚,视线越来越模糊,他不知此时自己身处何地,听不见角斗场上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只觉得自己在往某个方向飘去,越飘越远,是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飘着飘着他的眼前出现了一道半掩着的门,他想伸手去推,却有个力量在阻止着他,他听到门那边仿佛有女人孩子亲切开心地叫喊声,闻到风吹过麦田带来的清香,看来真的快要到了,真的想停下休息了。
他再一次尝试推门,突然伤口一阵剧痛,不行,还不是时候,他眼前的敌人,那个残害他的王,他的妻,他的儿的那个人还没有倒下,他要他必需还债,即使他无法还清。
他在瞬间恢复了理智回到了战场,将剑果断准确地刺进了对方的心脏。
太累了,该结束了,他的手终于没有阻碍地推向那扇门,跨过悲与喜,穿过生与死,门终于被推开,与他的挚爱们相拥,奔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做一位真正的农民,割草拾麦,自由自在......我们现在自由了,我们终于可以相见......后记:这一路上,马克西蒙斯因为责任,他失去自由;因为信仰,他追逐自由;因为爱,他最终获得自由。
所谓塑造英雄,营造氛围,我认为都不是本片的目的拉塞尔克劳一如他平时的演技,目光深邃性情敦厚,富有天赋却没有野心放在现代明显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形象,只不过放在片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英武还有造化弄人造就了他的另一种命运——他需要以死相搏即使他最后获得了胜利,对于他个人来讲没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家庭已死国家无望,只是一个空空的希望在迎接未来。
所以,完成了最后的复仇,他的意义也就在此终结,。
宛如开始时一样的进场一样的出场,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归根结底,那个时代需要英雄,却不容忍一个英雄,而是需要更多的变动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个帝国的缩影the General who becamed a slave ,a slave who becamed a gladiator,a gladiator who betrayed an emperor
一部与《斯巴达克思》相似情节的片子,一部由很MAN味男人演绎的经典,我牢记那瞬间。
烙印脑海,难以磨灭。
它常常随触动翻涌,凶悍盲目,寂静的点点尘埃。
英雄与奴隶仅仅步遥,甜美的天堂幻化哀伤地狱。
彩色背景灰暗下来,天空是窒息的夜幕。
时间的隙缝飘荡来歌声,穿堂而过,悲壮含情。
风霜的手于麦田上展缓,天压得低低的,是沉重的痛,灰暗的未来。
手,伤口最好的抚慰,封杀住所有痕迹.去吧,随麦田涌动,去吧,随清风涤荡。
最后时刻从未上过战场的罗马皇帝单挑将军max的想法很成功,结局很悲催……想证明自己,又过分自负……就是不太明白两点:1皇帝身边的昆塔斯最后时刻刀剑入鞘究竟是因为受到max的感染,还是良心上的自责,如果皇帝最后战胜了,他能混下去吗?
2皇帝神机妙算,知道姐姐与max合谋,并提前下手,可谓不缺少智慧,为何在废除元老会、出清国库存粮、恢复角斗士比赛的问题上一意孤行,他不知道mob的意愿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mob这个单词,在英语里是群众,大众的意思,常指乌合之众。
在GLADIATOR里热中于观看角斗场里的血腥杀戮的观众们,就是mob.mob里面可能藏龙卧虎,但只要他还没有显露出来他的英雄气概,他就只能和其他mob一起,表现出mob的特性:即使人多,他们也不可怕,即使人多,他们也总是随波逐流,没有一致的主张,即使人多,他们始终匍匐在强权的脚下。
罗马的老王衰老了,当MAXIMUS领导着强大的罗马军队取得最后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后,老王准备将权利传给MAXIMUS,他希望MAXIMUS成为罗马的protector,要求MAXIMUS在控制局面之后,把权利还给人民,people,让罗马恢复共和。
后来老王意外地被他的儿子COMMADES杀死,COMMADES登上了王位,而拒绝效忠COMMADES的MAXIMUS则沦为角斗士。
聪明的COMMADES为了对抗议院中顽固的议员们,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开始用血腥的角斗来娱乐mob,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结果mob就忘记了自己可以追求更多的民主权利,转而整天陶醉于血腥的屠杀,忘记了当初他们曾经在COMMADES回国掌权时激烈地反对过他。
后来MAXIMUS在角斗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终一个角斗士竟然象个国王,逼迫COMMADES亲自下场与自己角斗,进而杀死了COMMADES。
COMMADES倒地后,MAXIMUS也因遭到暗算,伤重倒地,他命已不长久。
就在这一瞬间,原本喧嚣的角斗场突然一片寂静,mob沉默了,他们失去了主心骨,他们突然失去了可以统治他们的主子。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跪着生活的,总是希望有个英明的,强力的人来领导世界,领导一切,自己随波逐流就好。
在角斗结束的一瞬间,COMMADES和MAXIMUS都行将死去,mob失去了主子,他们真的害怕了,害怕的说不出话来,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下一个英雄会不会来。
《角斗士》的主角是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
马克西·蒙斯 马克西·蒙斯是由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饰演,出演的大将军很性感,还有就是在角斗场里的打斗确实精彩。
男主 对于角斗士的含义,古罗马时代从事专门训练的奴隶、被解放的奴隶、自由人或是战俘,他们手持短剑、盾牌或其他武器,彼此角斗,博得观众的喝彩。
在大约两千年之前的罗马帝国,类似的娱乐项目备受欢迎。
最典型的就是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斯,也是起义军的领袖。
还有对于马克西·蒙斯的结局也是可悲的,在充满斗争的罗马帝国,就有多少人牺牲,一样都是悲剧人生。
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美人不能迟暮,英雄不能终老,可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历练我发现自己终于开始明白了。
如果你的容貌倾城,仰慕者们应该将像对待女神一样将你供奉起来,让你养尊处优永远不要受到任何世俗的浸染,然后在你即将衰老的时候将你活埋,让你的美貌千古传颂。
如果你是个英雄,你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战场上,因为离开了战场,你的末日将会变得格外的狼狈。
那些拥有神奇力量,高高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男子被古希腊人称为“半神”,象征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
当然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些“半神”们被证明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人们习惯用自己伟大的想象力去夸耀某种美好:“海伦”的绝世容貌,“参孙”的无敌神力,如果你有幸见识了这些幻想的源头你一定会失望至极。
为何热衷于幻想,因为现实往往让人窒息,如果有片刻逃避现实的机会,为何不竭尽所能。
影像中的马克西蒙斯曾经带给我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有一半来自于幻想,这种效果和萤火虫的亮光异曲同工,虽然微弱,但在内心敏感的人眼中,它却是能穿透暮霭的光芒······这种光芒曾经指引过我,让我在苍茫人世中积攒着一点点的希望,它不断的泯灭又重新燃起。
到最后,这个人也许逃脱不了沉沦的命运成为河滩朽木。
偶然想起不免心生悲凉。
但或许,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我们需要这些乌合之众,只要给他们一个愿景,一个能够带动情绪的聚焦点,统治便可长久稳固。
罗马的灵魂绝不是金碧辉煌的大厅与城池,而是竞技场上那漫卷的黄沙,想象站立于空旷的战场中央,周遭是数万万民众狂热的欢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
生死间的距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每一个角斗士都抱着无畏之态参与厮杀,一无所有,所以未尝可惧。
可对待生命,始终有着一份敬畏与尊重。
曾经捧在手心的帝国价值,曾经流血牺牲认为能够换取的荣光,可以只在一瞬之间荡然无存。
妻儿在侧,闲居田园,你越认为自己是在明智地全身而退,就越无法逃脱无常的命运安排。
帝国需要荣光,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一个在欢呼雀跃中受人敬仰的对象。
而尽管人群拥挤,底色仍然是冷漠无情的。
竞技场上成王败寇,倒在血泊中的即使是凯撒皇帝,也必须接受王冠的陨落。
扩张是帝国的第一要义,呻吟躁动的奴隶需要在帝国不断壮大的疆域间平复,从横跨地中海的南北各行省中不断去压榨汲取,才能换得大竞技场上每一场无与伦比的角斗竞技比赛。
康纳德王子多面复杂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全篇的一个闪光点。
从小生活在父爱的缺失之下,渴望得到关注与重视,而又认识并厌恶于自身的平庸性。
“弑父”便是爱之深切则恨之入骨的病态表现。
对皇位与权力的贪婪,实则是受自我认同与情感依赖的驱使。
一个孱弱的野心家,一个迷乱的恋亲者,一个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可笑帝王。
泡着澡在HBO上又看了一遍2000年的《角斗士》。
它得到了最佳影片等4个奥斯卡奖,算是由《勇敢的心》掀起的好莱坞世纪末史诗潮流的最后一个高潮。
在它之后史诗片后继乏力,奥斯卡口味转向了社会议题。
从片中罗马皇帝的名字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可以确知其时代。
在“五贤帝”时代,罗马皇帝都是通过收养义子为储君的方式来继承的,片中的老皇帝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历史上他并非如片中欲选贤才为君而被儿子谋害,而是他就把亲儿子康茂德立为储君。
而罗素·克劳演的主角Maximus则非真实人物,大概是来源于马可·奥勒留的某位爱将、斯巴达克斯以及掐死康茂德的那个奴隶的综合体。
罗马并非如他所说起源于共和国而是王政时代,不过元老院确实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了,罗马也没有在康茂德死后恢复共和制。
事实上罗马共和国是基于奴隶制矛盾重重而起义不断四分五裂,铁腕的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统一安定了整个罗马,可以说君主制是有利于当时的国家稳定的。
另外片中Maximus信奉的的基督教当时多流传于平民和奴隶之间,是非法的,罗马皇帝的爱将是其信徒也不太可能。
好莱坞史诗片的最大优势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是大投资和无可比拟的工业化制作,但同时情节显著的美国式浪漫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且本片情节可以说相当美国式的俗套:简单直接的宫廷阴谋、威震四方却一心只系妻儿的主角、飞来横祸和冤屈、在另一领域生命四起、与仇人相遇、报仇、梦见妻儿,这一套剧情还不如50多年前的《宾虚》。
人物扁平化,从中也看不出什么跨越千年的情怀,有的只是美国价值观,这也是好莱坞史诗片的通病。
本片是好莱坞史诗片的转折点,从此走向下坡路,愈发不受受观众和业界青睐。
要说《角斗士》的特别之处,除了颇有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古罗马城辉煌视觉奇观与浪漫主义的配乐,应是展现了角斗场面的激烈残酷,引人入胜。
Maximus带领角斗士们智斗战车那一段尤为精彩,最后与康茂德的决战也有赖声光效果而激动人心。
屏幕越大效果越好。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没有和英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我们的不幸。
在电影中,我们还能重温一个英雄的梦想。
看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为崇高的价值而献身,悲壮的气概,浩气长存。
总有一种气概,让你去面对,一切险阻,如同马西莫斯所说的:“死亡对每个人微笑,而你也报之以微笑。
”在平庸的生活中,会有那么一刻,让你超越一下,感动一次。
无情未必真豪杰,所有的大英雄都是心中珍藏着的大爱。
电影开始是马西莫斯将军手抚过金黄的麦浪,将军百战十年归,鼎盛的罗马帝国将迎来和平前的最后一站,将军也要重见自己的妻儿,老国王将帝国的责任交给了这位将军,却激发了亲生儿子的嫉恨。
康莫迪乌斯是一位内心复杂的奸王,得不到父亲的肯定,缺乏母爱,唯一爱的人确实自己的亲姐姐,可姐姐爱的是马西莫斯,自己王位被给了别人,连小侄子都崇拜自己的这位仇人。
野心在嫉恨中更加旺盛的燃烧,他弑父夺位,杀死了马西莫斯的妻儿,战功显赫的将军成为了奴隶,又从奴隶沦为角斗士,在血腥残酷的斗兽场上厮杀,为复仇,还有一个罗马共和,人民自由的梦想。
他回到了罗马的竞技场上,“赢得民心的人将赢得自由。
”奸王也只有在竞技场上想要证明自己,英雄在完成复仇的一刻,也倒地,悲怆音乐响起,我们目送英雄远去······好像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牺牲都有价值,唯有一种,为崇高有价值的,电影选择了罗马由专制帝国向共和制转变的一刻,捍卫罗马共和制度的英雄能够激发起人们今天对普世价值的认同。
有着当代人能理解的视角。
为崇高而死的悲壮是英雄的光荣宿命,有这样一种人,注定要成为一种精神造福苍生、激励后人,我们尊称他们为“英雄”。
汉斯·齐默为这部电影制作了一首非常优秀的主题曲,《Now We Are Free》,像是送给牺牲英雄的挽歌,天国里面他终于可以和妻儿重逢,再见。
共和的理想得到彰显,庇佑人民的幸福安康。
我在电影的镜头中,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辉煌。
喜欢这部《角斗士》,喜欢这些史诗中的伟大英雄,那丰功伟绩为世人所缅怀,沉淀在心中,是荣誉、勇气与崇高的渴慕,在经久不息的口耳相传中,直到永远······
角斗士2观前补。Maximus和公主的感情戏就像汤里的老鼠屎,让人事后回想起来还要一阵阵地犯恶心。大哥,你妻儿不久前才因你惨死,到底是抱着什么心态才能去跟老情人叙旧?在危难关头留下最后一吻?真tdd服了。离开美人就不叫英雄叙事,离开姐弟乱伦就不会拍史诗了是吧?
失去电影院的震撼效果很难想像它当年拿了那么多的奖~就像实在无法想象当年叱咤世界的罗马帝国如今只沦为意大利的一个城市。
很大片的大片。钱和特效砸出恢宏的气势,过后细细思量却发现很多地方有问题。喜欢手抚过一支支麦穗的镜头。
一位罗马将军浩气磅礴的复仇史诗。26th SIFF,155分钟版,宛平剧院,2024.06.14二刷。于银幕欣赏这部史诗动作片实属震撼,男人怎能不喜欢冷兵器剑盾的声声碰撞呢,雷老爷子佳作。不过也发现圈子越高心计越深啊,男主这是被当枪使了。
我好像在看一部五十年代的历史大巨片时代的电影,主题,情节,人物,矛盾冲突都那么老旧,最后还回归了美式民主(保障元老院)的主旋律滥套,也是很新世纪特色了。《卡里古拉》之后,任何尝试塑造变态暴君的努力可以说都是失败的,凤凰弟演不出残暴变态,只演出了幼稚任性,想乱伦却没得逞,一定是为了照顾脆弱的美国观众的神经,世纪初的好莱坞比海斯法典时代还要保守。
将近3小时的片长居然还拍得这么赶,每个片段都很潦草,低谷和高潮持续特别短,没虐够劲儿呢就起飞了,没潜伏多久呢就掉马了……加长版都这样,难以想象155分钟的是啥样。说真的如果没有华金的话,这个片会变得很普通吧,男主跟个工具人似的,战无不胜、恋家、灭门惨案都是模板写作,最糟的是男主不会害怕死亡,这让本应该充满恐惧战栗、燃着热腾腾血气的角斗士视角变得轻松且不值一提。反倒是太子身上闪现了对死亡的恐惧,一下让这个角色的火光反压过了男主。当然华金的美貌功不可没,湿润的眼神和微翘的唇线,脆弱、渴望、疯狂,说一声性感迷离不为过吧。
前面的战争完全代入无能,好不容易熬过去了那段,结果作死的老皇帝开始害男主,家破人亡后,得嘞,干革命吧…角斗士海选过程也十分简略,罗马皇室也是real亲民,最想不到的是大boss自己作死了看似很有能力的公主后期也只会哭…总体一般吧,题材本就不喜欢拍的也不好看,又臭又长,sigh
只知道这个配乐很经典,故事其实和同题材影片大同小异。最终就是尘归尘,土归土
严肃的古罗马“权谋”壮丽史诗,但叙述非常直接、粗暴和刻板;我只能说电影制作非常“工整”和“扎实”,将近仨小时的长度节奏也尚可,也不缺乏其铁打的经典元素:善良与邪恶、勇气与荣耀 … 但似乎少了些振奋,缺了点深度 ~ 还是那句话;这菜样子炒的不错,就是尝起来没啥味儿!【40】 ——1—— 🔴 2000【27】 🔵 美国【84】【5月【🟢】【➊】】【2022 ▲ 251】【≈ 171分钟【加长版本】】【原版 ★ 中文字幕】【⭐】◀▶【⭐⭐⭐】
2.5 男主从将军画风一变到角斗士那里还是很有趣的 但是也无法掩盖这种顶级-被迫害到草根-又爬到顶级-被迫害-光荣牺牲的剧情还是太单薄。而且反派角色刻画实在是太怂了 像是个教育不当的乱伦阳痿男,他举办盛事和结局决斗在讨民心这点还是相当聪明的 不要演的像个变态好嘛?!英雄主义还是过重了
多亏了罗素才有点开的勇气==原来史诗片也可以这么好看,雷导的场面调度各种流畅,战场和角斗场的激烈牵动人心,夺权和内乱的情结清晰不慌忙,大场面的漂亮和悲壮总算领略了,剪辑和后期和配乐也很好的配合,台词也是古罗马的感觉,雷导真是个不慌不忙拍电影的人啊
按现在标准看其实挺烂的,政变拍得比昨天韩国戒严还儿戏,新千年好莱坞滥用CG的毛病这片子也有。主要还是体现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普世价值:男主一路悲天悯人却唯独不想想手下这些角斗奴隶该不该死,而那个角斗老板居然还死命灌输一种悲壮的自我实现。这些不仅是价值取向问题,主要在戏剧建构上都是左右互搏的。真不清楚是怎么成的经典,第二部就明显比第一部长进了许多。
重温导剪版补标,依然想不明白这片子怎么就成了当年最佳影片,也就头尾各半小时还行,凤凰表演牛逼,中间接近两小时除两场不错的角斗戏外真心乏善可陈,而且最可怕的是,本片对历史是魔改啊,把奥勒留破坏传统,把皇位传位给儿子这一最大污点给抹去变成康茂德弑父篡位,还什么恢复共和是老皇帝最大心愿?这特么把奥勒留都封圣了吧,康茂德被杀后,罗马一样是帝国并没有什么恢复共和啊。感觉老雷要拍角斗士还要拍个虚构的麦西姆斯,还不如去重制《斯巴达克斯》呢。PS:部分配乐变化一下就是《加勒比海盗》...
一部歌颂人类最原始本性的电影,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骨子里都是崇尚暴力的,人们渴望征服、渴望胜利,人们崇拜力量与速度,往高一点说,体育与竞技,战争与权力,都是根植于人类本性中的东西去驱使的。
看过《血与沙》再看这片子,就觉得弱爆了。分解镜头太多,不刺激。 另外剧情硬伤太多,凯撒像弱智,奴隶不像奴隶,皇帝不像皇帝。最后还搞个皇帝和奴隶决斗,现在看来这就是美式英雄主义的荒诞逻辑。还硬是要套上家国情怀,自由民主之类的大虎皮,真的就挺“经典”
171分钟加长版。觉得又长又臭啊怎么回事。tlf: http://pan.baidu.com/s/18EIZj 密码: 4uih
下午的时候终于专门重新过了一遍,并且过完了。之前只在六套播的时候看过差不多两遍。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上雷德利近年电影评价不好所以我袪魅了?也就没怎么样。甚至那个蓝蓝的色调让我想起张艺谋的很多片。印象深的也就华金闷死他爸那段,还有就是男主在幻觉里摸麦子的时候响起来的那个配乐。不知道第二部还有没有卢修斯的事,其实我觉得那个长大以后的小演员本人演就挺好,人家也不算长裂了,个子也高。第二部估计我是看不着了吧。追加一句,本片有一段配乐后来被带到了《加勒比海盗》里,成了经典旋律……
华丽的排场比不过厚重的历史,内容单薄
即使在好莱坞的史诗片时代,也不会诞生如此简单粗暴、二元对立且极度脸谱化的「大作」,充满了极度傲慢与反智的腔调,居然还有如此高的「口碑」,简直人类电影史之耻。
7/10。重温,华丽无味,投石器与行军整齐划一的森林交锋,角斗场上战车、箭雨、猛兽和兵器撞击的快感,搭配短小繁多但整体丝毫不乱的镜头转换,象征恨爱父王的祖先半身像和手抚过麦田这一怀乡意象的运用,都具有大师风范,但出身平凡的英雄经历死亡考验被民众高高抬起,这种老掉牙的圣经题材审美疲劳。 @2017-03-18 23: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