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
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
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
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
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
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
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
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
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
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
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音乐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不同人手中的珍藏品,在不同人的手中,它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性。
不过也许在谈论这一点本身的同时,音乐对于我得意义就丧失了一半。
这种感觉也是一点点再消磨的,不知不觉,自己降低了音乐在自己生命中的存在感。
那本来心爱的电吉他也像被孩童珍爱的玩具置放在某个昏暗的角落,也许是等待被唤醒,再或者是就这么一味沉睡下去。
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的形式一直被自己用来标榜自己的一种手段,也许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摇滚就是酷,爵士就典雅,流行就是媚俗。
对音乐的态度就好像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对待音乐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起来,就好像是自己本身对生活狭隘的认知。
很多时候,也许真正需要去倾听的是生活本身的节奏。
心是净土,身处闹市也不染尘嚣,有的人天生好静多美妙的旋律进入他耳也只是一堆垃圾。
反感躁动不安,其实是自己将自己推进一个杂乱的空间。
真正优美的音乐是最安静的,即使你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因他的一个节拍一个和旋而神魂颠倒,进入忘我的世界,平静的心无处有躁动。
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生於一個音樂世家。
母親是鋼琴手,父親是著名指揮家。
他的弟々奧斯卡是一名神童。
四歲會拉小提琴,十二歲便開始譜曲。
而阿瑪迪斯(Amadeus)——雖然他的名來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他卻是一名音盲。
後來,奧斯卡成了著名指揮家,阿瑪迪斯做了一名波麗士大人。
桑娜•柏森,曾就讀於正統的音樂學校,但她非正統的「音樂創作」無法讓學校認同,包括用馬糞以及消火水栓奏樂(她曾經引發火警導致學校被消火系統水淹,然而她則認為這是新式的奏樂方式)。
他的好友馬格納斯和她看法相同,都認為這個城市沉浸在輕浮與無創意的音樂之中。
為了拯救城市的音樂品味,馬格納斯設計了名為《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方案,二人一拍即合。
馬格納斯和桑娜開始物色鼓手界的怪才:約翰內斯•比約克,馬庫斯•哈羅德森,麥蘭(和桑娜同校被開除的學生),安德斯(前瑞典愛樂樂團定音鼓手)。
六人組成「音樂噪反派」,開始集體用鼓點音樂發起對城市的「襲擊式創作」,包括第一章《往我屁眼裡面灌氣》,將患有痔瘡的奧簡•勒梵德拖到手術台麻醉之後當鼓來敲打;第二章《親愛的,給你錢》,闖入當地銀行將紙鈔送進碎紙機之內演奏;第三章《你妹的音樂》,用大型起重設備施工製造的音效,破壞了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的指揮家弟々奧斯卡的海頓音樂演奏會。
阿瑪迪斯由於自己的職業與家族的音樂傳統不相符,一直很自卑,而實際上,他討厭「音樂」,而只想有一個安靜的世界。
在偵辦這起不尋常的「音樂襲擊案」中,阿瑪迪斯神奇地發現所有被「音樂噪反派」演奏過的東西,他再也聽不出聲音。
於是他帶著獵奇的心理,不斷搜尋者噪反派的蛛絲馬跡。
直到阿瑪迪斯觀看到桑娜原來所在學校存檔的一份錄影之後才發現,被學校稱為垃圾的噪音,他卻能聽出美妙的樂章。
阿瑪迪斯最終發現了桑娜和「音樂噪反派」的藏身之所,並且發現了《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原稿。
而這時,「音樂噪反派」已經趕往電廠演奏最終章《電力熱愛》。
一向被視為音盲的阿瑪迪斯突發奇想,綁架了桑娜並且要求噪反派的其他成員演奏自己譜寫的樂章。
本來噪反派都對阿瑪迪斯譜寫的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完全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神奇的是,桑娜卻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整個城市成為了一件美妙的樂器。
噪反女和警察大人墜入愛河。
如同患有耳硬化症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言:「即使對於藝術,也不必再對它掩飾你的耳聾。
」
原文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swedishfilmnow/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aboutsoundofnoise/灵感导演乌拉•西蒙松(Ola Simonsson)和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Johannes Stjärne Nilsson)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声音世界,探索音乐和声音之间的界线。
在其短片《不速之鼓手》(2001)中,他们面临要将音乐和图像作为故事中同样重要的元素展现出来这一挑战。
两位导演与他们的朋友、之前合作过的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Magnus Börjeson)共同联手,并把其他鼓手也带入到创作过程中。
九年后的今天,这部短片每天仍然被下载几千次,单在Youtube上就播放了一千多万次。
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创造音乐这一理念显然吸引了很多人,无论他们的年龄、国籍或文化背景如何。
两位导演也因此掘到了创意之金。
《不速之鼓手》大获成功,获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并在此之后荣获三十多项国际大奖。
两位导演在之后拍摄的短片《比目鱼之路》(2005)和《女人和留声机》(2006年戛纳影评人周)中继续他们的探索,但方向有所改变:为了完全专注于声音,对话和传统音乐几乎从短片中完全消失。
在《不速之鼓手》之后,两位导演和六名鼓手经常聚在一起,根据短片的音乐创作理念一起合作完成简短的音乐表演。
他们以汽车、叉车和各种家用器具为乐器的热烈演出激发了其深入探索的欲望。
各种想法、场景和可能的音乐片段层出不穷,为鼓手们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想法呼之欲出。
于是,他们开始讨论将拥有无数种不同声音的大城市作为终极乐器。
这将是一场潜在音乐的饕餮盛宴。
音乐随着剧本不断发展,音乐袭击这一想法变成了真实的场景,但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根本无法知道这在音乐和视觉方面是否行得通。
就像在电影中一样,鼓手们一直在寻找最佳的声音,找到后录下来,然后进行测试。
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和法国音效艺术家、声波天才尼古拉斯•贝克(Nicolas Becker)录制了成百上千种声音。
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探索。
最后,他们给作曲家马格努斯•布耶松一整个硬盘外加一堆唱片。
马格努斯首先要做的是制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当代的,以鼓点为基础,要留出充足的空间进行实验。
他的目标是制作出有感染力的甚至能跟着跳舞的音乐,但这段音乐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属于一个城市和六名鼓手的音乐。
然而,影片还需要古典谱曲。
法国作曲家弗雷德•阿弗热(Fred Avril)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美妙的弦乐,为电影添加了新的音乐维度。
作为一位以声音设计为主导的概念性作曲家,他利用了前期制作中录制的无穷声音库。
制作一开始,两位导演与法国制作人吉姆•毕尔芒(Jim Birmant)见面。
毕尔芒从最初就相信这部电影在艺术和商业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一部瑞典音乐警匪片。
于是,毕尔芒携手瑞典联合制片人奥利维尔•盖尔毕容(Olivier Guerpillon),开始拍摄。
无论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拍摄中,这都是一部十分复杂的电影,制作预算低,却有雄心大志。
导演和制作人之前关于制作电影的所有知识都经过了重新考量。
《噪反城市》在2008年夏末完成,历时10周。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拍摄。
尼古拉斯•贝克在拍摄的同时录制声音并制作音效。
几周后,编辑斯蒂芬•森德鲁夫(Stefan Sundlöf)参与进来,开始了影片的编辑工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大城市,时间和地点不明。
故事中的世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非常像,但却有那么一点点古怪。
与导演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兼美工设计西西莉亚•斯泰纳(Cecilia Sterner)创造了一个扭曲的多元文化环境。
摄影师夏洛塔•滕罗特(Charlotta Tengroth)之前就与两位导演合作过几部短片,这次自影片创作初期起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名鼓手和导演一起反复彩排并修改最后四场音乐袭击。
由于其复杂性,它们的拍摄时间要比一般场景多一倍,经常需要使用双片摄影机。
后期制作也需要巨大的创造力和才智。
2010年冬末,Europasound工作室才华横溢的音效设计师们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城市音乐。
新兴的视觉特效公司Filmgate也施展其魔力,穿梭时间制作了电影的视觉特效。
警察Amadeus Warnebring出生在音乐世家,却是个“音乐白痴”,他的弟弟奥斯卡4岁就会拉小提琴,12岁就能作曲,现如今已经是世界级的指挥家。
Amadeus Warnebring不懂他们的音乐,讨厌节拍器,他觉得他们的音乐都是噪音,听了让他心生烦闷,于是当他办公室的一个职员上班在放他弟弟的音乐的时候,他歇斯底里的关掉了收音机,他的理由是他需要安静。
这时候影片的核心出现了萨拉佩松和她的搭档,他们疯狂敲着架子鼓,一路狂飙,最后还用节拍器玩弄了警察,米安和佩松觉得这样一点都不过瘾,他们要演奏更疯狂地音乐。
米安创作了四首曲子,分别为:1、doctor doctor2、money money honey3、fuck the music kill kill 4、electric love 。
这是四个非同凡响的乐章,他们在第一乐章里用医院的器材和病人演奏,在第二个乐章里用银行的章子 硬币 和碎纸机演奏;在第三个乐章里他们用铲车,钻石机,压路机,挖掘机演奏,在第四个乐章里,他们把自己掉在高压电线上 用高压电线演奏。
这一切很荒诞么?
但他们都是音乐不是么?
他们弹奏过的任何乐器,Amadeus Warnebring便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这个真的是本片的一个小亮点,不过我觉得导演也在这里侮辱了观众的智商,Amadeus Warnebring本是一个音乐天才,音乐本就应该是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一切能发生的东西都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但是Amadeus Warnebring的父母、他弟弟的音乐史老师,他们不这样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开着无聊的同一个玩笑“是哪个人弹错键了嘛?
还是哪个小提琴手拉错了弓?
”整个音乐界变的无聊,他的弟弟甚至排斥别人的风格,失去本真的音乐让他们变的狭隘而没有生机。
是他们毁了音乐还是音乐毁了他们呢?
Amadeus Warnebring在第四个乐章即将开始的时候领悟到了一切,他成了乐队的第六人,由他作曲,他们六个人利用整个城市,奏出了最美最真实的音乐。
从此,Amadeus Warnebring的世界获得了安宁,他依然去听他弟弟的音乐会,但是他是安静的,因为他的内心此时只有真正的音乐,而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失去了音乐的本真,狭隘的,无聊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他对这些伪音乐是免疫的。
这是一部极具反思色彩的黑色幽默喜剧,在明快的节奏和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中,我们逐渐明了了套上条条框框音乐的失真和虚伪。
而跟随导演,从新认识到了音乐的本质。
音乐本就在身边,是的,那些不是噪音,他们的节奏感是那么的美?
只是你没听出来,对么?
正如影片末尾佩拉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总的混饭吃,总得弹点他们听的懂的。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发动机的各种轰鸣声配上鼓,绝了。
发现有警察追击果断把鼓抛出车外对追击的警察进行妨碍。
安全部门误把滴答作响的节拍器当作炸弹。
“一座城市和六个鼓手”设计图(“乐谱”)。
鼓连接上一万瓦的高压电线圈。
警察被戏弄,把“放克贝斯”送给指挥家。
四人狂敲3小时决定第一段SOLO谁来演奏。
敲到鼓碎。
撕纸币的声音。
锯东西的声音。
第一乐章:doctor,doctor,gimme gas(in my ass)。
伪装成医院工作人员劫持来做直肠手术的电视明星,将其推进手术室,音乐演奏开始。
扣击胸口声,按按钮声,拍气管口声,提示声“don`t touch the patient”,心脏监护器发出的心跳声,掌拍肚子声,敲打气罐不同部位声,拿起明星的双手击掌声,等等等等。
第二乐章:money to you,honey。
黑头套,突袭银行,开始演奏。
大印敲击玻璃声,拨弄键盘声,盖章声,碎纸机粉粹钞票声,尖叫声,打印收据声,弹硬币声,按计算器声,排队提示到号声,点钞机点钱声,等等等等。
someone`s been playing in the wrong key? (是有人弹跑调了吗?
【也有偷盗的意思】)any violinists caught fiddling?(哪个小提琴家练琴了?
【也有诈骗的意思】)在被警察追逐的时候,找了根棍子折两半,边跑边敲击。
两个接着气罐的小喇叭直接把警察耳朵震出血,大杀器啊。
雨奏。
演奏前先用蜡烛激发灭火器。
第三乐章:fuck the music,kill!
kill!
重型机械突袭古典音乐会。
钻地声,挖掘机、铲车的铲子拍击地面声,推土机的铲子摩擦地面声,双锤敲击喷泉声,大喇叭声,车辆摇晃声,等等等等。
警长怒砸各种乐器。
第四乐章:electric love。
六人身体用绳子吊在高压电线,用电线演奏。
音盲警察创造的曲子,一人来开合电闸,其余四人挂在电线上敲击演奏。
整个城市一闪一灭,别样的美感。
音乐的形式千变万化,古典现代,庄严疯狂……乐曲各有风情,人们各取所需。
似乎,每个人都该热爱音乐,为它欢呼雀跃顶礼膜拜。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苦难人生的救世主,你怎么可以没有它?
你怎么可以不爱它?
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那些大逆不道被人唾弃鄙视无处遁形的人们啊,你们快出来高喊一声吧!
“我们只是需要寂静!
”这是一出音乐世家出身的“音乐白痴”和一群疯狂音乐家们上演的浪漫革命。
音乐家用音乐呐喊,“音乐白痴”用寂静呐喊,他们同样值得称颂。
影片最后别出心裁的设计不禁让人相信,即使存在再大的冲突与矛盾,我们始终能找到一条浪漫又优雅的解决途经。
生活终究归于平静,但是我相信那些曾经执着追寻信念、面对千军万马敢于说“不”的人始终存在不曾消失,并且分分秒秒都滋养着此刻你我的灵魂。
今天,你说不了吗?
如果我能够拍电影,我希望是这个类型。
即使不能引人深思,那么至少可以让人发笑。
当然这部影片也许热爱音乐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觉。
医院病人身上演出那段太赞了,还有银行抢劫那一幕,笑抽我了。
在高压电上演奏的那一幕,只能让我惊叹电线与五线谱的联想真是太美好了。
说起来,这个故事一听也许会觉得很荒诞,但一切安排又是在情理之中。
尤其那个从小被哥哥音乐天赋光芒掩盖下的警察。
主线和副线能够彼此呼应,情节推动同时将人物个性演变逐一揭晓,这样的人物塑造还真是挺不错的。
至于由警察为何不能听见乐队演奏的声音,而在观众中引发出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音乐”的讨论,就我这个“资深乐迷”而言似乎无此必要……进行讨论。
热爱音乐,然后把它发挥成极致,有什么不对的,又有什么zb的,笑话!
天天听《爱情买卖》的人就别看这部电影和我这篇影评了,反正你们又看不懂╮(╯_╰)╭这部电影到底是高超还是拙劣,那是导演,编剧或者摄影的事,不归我管。
我只对片中那帮音乐疯子感兴趣。。。
到底什么才是音乐,谁能说的清楚,你吗,不见得。
贝多芬吗,不一定。
可是,电影里的那帮疯子肯定心里有数。
嗯,疯子!
请允许我这样给他们定义。
不为别的,就冲他们对音乐那种疯狂的态度和激情,我就尊敬他们。
可以肯定的说,激情是产生一切新事物的本源,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压根就没有了我们,当然,也没有了音乐。
电影里那帮音乐疯子,每个人疯的程度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疯,也各有各的不可思议。
唯一统一的是他们全体对音乐的崇拜。
影片中没有人无辜,没有人幸免,最后那首合奏,更是对音乐的最高膜拜。
以一座生冷的城市为背景,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有人以音乐为生命,有人仇视音乐。
估计《爱情买卖》那类的创造者就是后者,他们简直见不得音乐的美。
事实上,他们懂什么是音乐吗,我深刻怀疑中。。。
又跑题了。
电影里,大家看重的是那位有一个天才指挥家弟弟的警察哥哥,有的认为他其实才是音乐天才,其实,不是!
他只是狡猾而已。
凡是被那帮音乐疯子碰过的东西,他一概听不到。
所以影片结尾,他利用他们把整个城市都变成了音乐场,这样一来他以后再也用不着听见音乐,这种东西了。
他仇视音乐,可他是个绅士,没作《爱情买卖》。
ps——其实我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误以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因为它的叙事风格让我想起了《浪潮》。
后来才知道这是瑞典导演Ola Simonsson的作品。
听到的 真的只有噪音!! 还要搞那些打扰影响别人的所谓的艺术..
剧情片版的《破铜烂铁打着玩》
四星半 果然瑞典语比丹麦语好听许多== 最后那首讨生活的bossa nova好圆满
鏡頭弱,敘事弱,演技弱,主線模糊到幾乎沒有
噪音的逆袭
去你妈的无政府主义,你自己老实儿玩音乐能不祸祸别人吗
有doctor doctor 就够了 花絮那俩曲目也挺赞的
@MOMA with np。爽!
其实不光是对电影本身的失望,更是对这几年北欧电影的失望,总是试图在创意、音乐、表演、摄影或者结构上别出心裁,但总给人过犹不及的空洞感,完全没有灵魂,当然肯定会有人非常喜欢这部,但我真心看不下去。
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这片拍音乐时候的节奏感真好
鼓手万岁万万岁!!!
很垃圾的一本电影,毫无剧情可言,最后男女主角一吻,更是不可理喻,彼此才见过几次面?一次,警察和匪徒的爱恋,犯罪者们也没有得到惩罚,看这部电影,准备好呕吐袋,准备呕吐吧,最后还是说一次,这是垃圾,算是把我恶心到了
说真的,没意思。
都他妈是傻逼吗?
這……好莫名的情節(關鍵是不好聽
一群疯子
不同于《破铜烂铁》的喧闹,结尾歌曲轻巧点题。
太实验了,看睡着
创意不错,只是作为电影,情节实在随意了一些。
一部很有趣,很别致的电影,之前从没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男主角是音盲,出生在音乐世家却对音乐无感;女主角是个特立独行的音乐玩家;俩人最后心有灵犀。电影结尾男主角对音乐可以心安理得地充耳不闻;女主角为讨生活,和搭档们去某个度假胜地唱巴萨诺瓦。最后那首歌是真好听,音乐有时也不全是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