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伤痕无法避免,人与人的感情很脆弱,一不小心就已经是另一幅天地了。
这些也已经是老课题了,倒是山姆的大女儿让我吓了一跳,对于父母,叔叔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纠葛那么敏感,说出了大人间也不敢启齿的话。
孩子果然是可拍的生物。
Tobey Maguire演技果然了得,在这部戏里风头一时无二,包括那个骤瘦的体型,可惜整部戏的感觉就是差了一点。
虽然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月亮青睐有佳,不吝溢美褒赞,可自从400年前开普勒揭示了宇宙真相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无论月光多美,那也只不过是太阳赏赐的余辉,掩饰了崎岖的环形山,装扮出赏心悦目的朦胧柔美。
不过就算如此,光亮的那一面无论阴晴圆缺,总显得风韵万千,任凭栏举杯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临风起舞,怎么看都顺眼,可那光芒照不到的月球背面呢,倒真鲜有人问津,似乎就真的融化在黑漆漆的夜空里,消失不见了。
有时候真希望在我们看不见的月球背面,也有另一颗太阳,可以用温暖的光芒眷顾它,就算无人喝彩,起码也能孤芳自赏。
看Jim Sheridan的《兄弟》Brothers,感觉除了有比《拆弹部队》更深刻的战争反省,还多少透露出导演对人生成长史中公转自转的独到理解。
渺渺众生,就好比宇宙中亿万颗月亮般的小星球,无法自身发光,只能因世俗的评判而忽明忽暗,或有背运者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被照耀到,就如同我们一直无法看见的月球背面。
在所有人眼中哥哥Sam品学兼优,又有娇妻爱女,令人艳羡,而弟弟Tommy则曾身陷囹圄,身无所长,家人给他的关爱只因血缘上的习惯,这对兄弟的一明一暗合成了完整的月球表面,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注定了明的那面继续耀眼夺目,暗的那边愈发沉沦晦暗。
可偏偏意外的发生,改变了惯有的月球盈亏轨迹,Sam的死讯令原本明亮的那面早早谢幕,而Tommy则不得不完成挑战自我的转身,让那颗小行星继续能够光亮下去。
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月球背面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阴暗和丑陋,在同一片阳光下,还能映射出比过去更令人陶醉的月光。
片名是兄弟(Brothers),但对于兄弟情的刻画十分单薄,是本片的一大明显缺陷。
影片的表现重心和出彩之处在于男主角Sam的心理变化以及对人性的描摹。
分别出现于影片开头和接近结尾处的两场餐桌戏精彩至极。
第一场弟弟Tommy出狱回家,在父亲的多次贬低讥嘲下爆发。
第二次小女儿生日,被忽略的大女儿委屈之下口不择言。
这两场餐桌戏中,镜头不断在各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间来回切换,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场人员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除了餐桌戏影片中还有不少对照,比如从盥洗室镜子中映出的Sam和妻子Grace的肢体接触。
第一场发生在Sam出事之前,两人是感情很好的青年夫妻之间的亲昵。
第二场是Sam从战场归来后,Grace试图用抚摸安慰Sam,她的柔情与爱意却仿佛撞上了一堵冰冷的墙。
都是导演有意为之。
在导演过硬、剧本扎实的基础上,演员的表演是影片富于感染力的前提条件。
三个主角都奉献了上佳的演技。
Tobey把Sam遭遇大变后的紧绷、疯狂和神经质表现得很好。
他固执地认为弟弟和妻子睡过是猜疑不断放大的结果。
人类非常擅长把零碎的观察拼成一整块,得出的结论却多半不对,Sam的猜疑仿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
Sam原本是个极其冷静、自控的形象,被敌军俘获命运未卜时还能理性地给予下属活命的忠告,从他的心理失常可见战争对人类的异化和摧残。
影片中阿富汗人逼迫Sam亲手杀死战友,是邪恶势力常用的去人性化的手段。
Grace和Jake的亲吻稍显突兀,但也不是无迹可寻。
女人说“我讨厌某个男人”,可能是内心深处隐约知道自己会受到这个男人的吸引,是她们稳定的天性排斥动荡和冒险的可能,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总之,尽管Brothers不够完美,它仍然是我半个月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结尾处我原本以为Sam会杀死弟弟,但是Sam最终还是没有彻底毁灭。
结局Sam终于向妻子袒露心声并得到了妻子的谅解,这样一个相对的Happy Ending显然也包含了导演和编剧的希冀,这种平实和善意为白雪遍布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
兄弟,我是你的兄弟。
在于清教徒原本的世界观中,这种关系是否足够对世界的和谐进行维系?
然而睁眼看看现实,就如同关系的产生由来发自内心一样,所有可以被表述的也都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被颠覆。
难道不忧虑么,如果编剧和我自己拥有一样差的信仰?
难道不想规避么,如果影片所反应的难题和后果是如此重击我的内心?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后果?
如果没有答案怎么办?
许多观众都认为看过电影后心里堵。
主演们都是公认的俊美、优秀和演技专业而高超!
每个人都情不自禁的想生活于他们的生活,也就不免背负着他们的背负。
Sam被俘,他面临选择,他面对要么杀死自己的战友兄弟要么一起被杀死的选择,这简直是活生生的演绎着个人职场竞争的残酷,强烈的象征意义令观众在电影中无路可退。
我的兄弟你会死在何处?
死在我的手上、在我死以后还是在谁活着的心里巴不得你自己死去?
类似这种选择如果令人齿寒胆寒,甚至给予影片翻拍成惊悚恐怖片的空间。
学习史蒂芬金,将名词前加简单的冠词,暗示着生死、人鬼密切的辩证转换。
众所周知最折磨人的恐怖莫过于这类未知:只有两种未来给你,你可能死,或生不如死,无论你如何选择或做不做选择。
更恐怖的是,你断定周围大部分人都会和你一样选择生不如死的活着,每一天都将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荣誉和幸福中被撕碎一万次。
还有一些人恐怕会痛苦到自杀,以向自己或者不知道谁表明那种敢于不做选择的勇气,以期望逃离死亡和生不如死的窠臼。
但只要深入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即便如此或无论怎样都一样。
悲剧啊~ 让下一代更可人的导演和明星们再将它翻拍成悲剧吧!
让更多的观众堵在内心的黑暗中茫然消费吧。
不过我肯定会这样对待自己:诚如那句名言所说,我黑色的眼睛来自我内心的黑暗,但我却要用它来怎样怎样。
致命武器当然要拿在手中,也没有人被教育过如何面对死,但死并不是结束,答案也不在风中。
我在此作为你的兄弟,祝愿你不去做出你不能面对的事情,祝福你面对这类事情时多看电影。
生死茫茫,如有雷同只是虚构。
This American remake of Susanne Bier’s 2004 Danish film by Jim Sheridan is quite a disappointment that it is heartbreaking, but it failed to elicit a thorough sympathy from the audience. ‘Brothers’ itself is a well-meaning and touching story, however unfortunately it hasn’t been pulled itself together properly. The biggest problem is perhaps the pace of the film, sometimes the scenes changed too fast for the audience to catch up the emotions. It almost feels like many movies have been compressed into one. Everytime true emotion starts to emerge, the scene chang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scenes that are unnecessary and drag the movie down. Sam Cahill (Toby Maguire), an US marine, brother to Tommy (Jake Gyllenhaal), who is fresh out of jail, loves his wife Grace (Natalie Portman) and two daughters, and is patriotic about his next duty to Afghanistan. After his helicopter crashed, Sam is thought to be killed in the accident and the whole family mourn his loss. Sam’s death become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Tommy, who starts straight up, help putting Sam’s family back to order and turns into the “good son” in the eyes of their farther, a damaged Vietnam vet. Grace, being left to grieve photogenically, borrows a shoulder from Tommy, and they start to develop a relationship. After a ‘different’ Sam returning home, the family begins to be torn apart.After Sam went to Afghanistan, there are a series of switching scenes between the battle field and the family back in American, it is an enhanced contras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rrupts the epitasi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movies on screens these day which inspired by the war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Brothers’ has its a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the war on American families. If Sheridan can maintain the perspective of Grace throughout the entire movie, it might buy more tears from the audience. The movie leaves a vague feeling like it is not sure what is it trying to tell the audienc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film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child actresses, Bailee Madison and Mare Winningham, playing Sam’s daughters. The scenes with the two girls are subtle and delicate. Toby Maguire and Jake Gyllenhaal thankfully do look like brother in the movie. The natural softness of Jake Gyllenhaal is revealed especially in the scenes with the children. Toby Maguire seems strained by the pace set by Sheridan, whereas Natalie Portman is just kindly of being there.
战争害人不浅!
很深刻的反战电影,用最平淡的语气讲述了令人恐惧的冷暴力和心理创伤。
托比为此贡献了叹为观止的神态、心里和身体表现,尤其是战后佝偻的身躯和冷漠多疑的神态,隔着屏幕看了都令人窒息;波特曼依旧颜值担当,但其梨花带雨的表演真的令人动容,不愧是影后级表现;吉伦哈尔还是帅,自然的演技表现了从小混混走向成熟的过程,给托比做了很好的陪衬。
就连两个小女孩、特别是大女儿的几段哭腔都演技爆表!
当然女儿们的几场表演,尤其是大女儿爆发的那场戏,实际上是周边成年人尤其是妻子的心里活动的外化,毕竟小女孩是很难说出希望你死的话的,更多表现的还是周边人对心理障碍的人的恐惧和悲伤。
托比的应激创伤一方面是战后PDST,一方面是杀害战友的心魔作祟。
因为自己背叛过自己的兄弟,所以不断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兄弟也会背叛自己,一面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一面把兄弟想成和自己一样来减轻自己心里的罪孽。
归根到底,不过是经历战争的可怜儿罢了!
但影片宣传和部分影片解析把故事重点放在小叔子和大嫂的情节上,无疑是淫者见淫,用自己低俗的想法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思想高度,破坏了整部作品的深刻立意。
完整看下来,我相信任何人都会震撼于角色的表演张力和故事的意味深长,而不会拘泥于表面情色。
其实弟弟做得已经很可以了,主动照顾哥哥的遗孀和女儿,在兄弟“去世后”快速地由纨绔子弟成长成家庭顶梁柱,并且在哥哥回来后主动避嫌,专门约个女的过来打消兄弟疑虑。
唯一难以把持的确实是,嫂子实在是太漂亮了。
接吻虽然不对,但悬崖勒马还没有造成那么大罪过,人是复杂的人。
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和战争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伤害相比,街头斗殴的混混行径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故事前半段托比并未死去,他一直都活在家人们的心里,伴随着他们重建家庭和生活,直到最后波特曼打开那封信,他才真正地与他们告别。
哀莫大于心死!
Only the dead man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war. I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war. The question is... Can I live again?
不管在IMDB还是国内的豆瓣以及Mtime,《兄弟》(Brothers,2009)的评价基本上以褒扬为主。
导演Jim Sheridan口碑实力兼具,他1993年的《因父之名》当年感人至深;还有三个目前好莱坞最当红的俊男美女,估计给高分的不少是他们的粉丝。
但是很显然,众多的赞扬者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原版,丹麦导演Susanne Bier2004年的Brødre。
与丹麦语的母版比较,Jim Sheridan这次的改编简直有点惨不忍睹,犹如当年《我的野蛮女友》美版给我造成的休克。
我已经开始担心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中的Susanne Bier另一部电影《婚礼之后》(Efter brylluppet ,2006)的美国重拍版是不是也一样如此不堪了。
1、“我是你兄弟!
” 电影题目叫做《兄弟》,也许导演觉得自己在人物关系处理和矛盾设置上不能表现出这种手足之情,于是拼命的用吼叫来表示这种亲情的厚实和震撼力。
“我是你兄弟。
”当Tobey Maguire扮演的山姆由于怀疑和嫉妒失去控制拿着枪在院子里对着警察狂叫时,托米(Jake Gyllenhaal)对着他狂叫。
而结尾两兄弟复合时也是用“我们是兄弟”来表示前嫌尽弃。
很显然,这个“兄弟”在这里蕴含了两人之间的无限亲情,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中。
我之前觉得没有什么,觉得导演目的就是如此。
可是当我重看了一遍丹麦版本的《兄弟》时,从电影开始到最后的冲突,Ulrich Thomsen扮演的Michael和Nikolaj Lie Kaas扮演的Jannik之间从来没有称兄道弟,但在两个人的举手投足眼神表情之间却让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手足深情。
于是,美版中的干吼对我来说成了一个讽刺。
是兄弟就不会爱上兄弟的老婆?
手足相残的电影悲剧多了,何况又不是港片的江湖情义。
我反而想起了水浒里的武松,估计只有潘金莲向武松勾引时,武松才会大吼道:操你妈,他是俺哥!
2、抽取了原版中的精髓,徒留故事的躯壳。
在美版的故事中,并没有对着丹麦版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照搬,这很显然是应该的,新版总有些新意,但是问题在于改编后的电影中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
在Susanne Bier的故事里,很显然《兄弟》是通过兄弟两人之间的误会来表现战争对普通人家庭造成的伤害,所以电影中才有获悉Michael牺牲后Jannik匆忙赶回家中,安慰正在收拾唱片的母亲,才有Michael回来后一身戎装去探望被自己杀死的战友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可是美版的电影前一个场面剪掉了,将后一个场面用山姆听到了妻子和战友妻子的对话那呆滞的表情一笔带过。
或许是导演考虑将焦点集中在表现两兄弟之间的伤害,可问题是最后完全失去了电影原版存在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托米over-night的转变显得不太真实,缺少应有的铺垫。
一个二进宫的惯犯在知悉长兄战死后一夜之间转变成了一个好儿子,好叔叔。
这个转变电影其实有过铺垫,特别是托米和伊丽莎白以及和他父亲之间的那几场对话,言下之意就是因为托米在家庭中受不到重视,一直生活在兄弟的阴影之下所以才自暴自弃,电影并且很巧妙得用山姆的两个女儿来暗示父辈覆辙重蹈。
看似合情合理,但是较之于原版中那几个被删掉的场景,这个转变力量依旧显得单薄,不够说服力。
丹麦版中Jannik安慰母亲已见他良知未泯,之后葬礼上教堂里的诵唱可见他心潮澎湃;和父亲葬礼之后的那场争吵是他愤而离去,独自在酒吧埋头苦饮;而最后是隔天父亲对他道歉后的一番说教:你他妈的要不就帮你哥把厨房弄好!
较之于美版,这里的步步铺垫让最后他的转变水到渠成。
4、托米的那一吻。
这一吻在两部电影中意义相差甚大。
美版电影中托米和葛洛斯(Natalie Portman)炉前的那一番谈话,从音乐的共同爱好到抽烟,之后托米“禁不住”吻了嫂子一下;这里是托米主动。
丹麦版本中那天晚上的谈话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不过在嫂子的生日会上,莎拉(Connie Nielsen)被女儿拖到屋外看Jannik准备的生日礼物——一辆自行车,然后抱着Jannik吻了一下;这里是嫂子主动。
前者托米的那一吻已见小人之心,存有勾引之意;后者嫂子的那一吻,则有无限意味,有对他们母女的照顾的感激之情,有一种对Jannik重新认识的感慨,还有那一丝暧昧。
托米的那一吻来得早了些,和他在其他方面的改变显得不太融洽;丹麦版本中在Michael住院后Jonnik回来重新帮忙修理好厨房的那个晚上,莎拉在楼上洗澡,他有心上去却在门前止步,然后毅然掉头走人的场景更能说明此时小叔子已经对嫂子产生感情。
三人之间的感情在此时才到了复杂难言的地步,美版中很显然弱化了这点。
5、山姆的被俘。
在美版中,山姆被俘时屡次对着同伴吼叫“你要挺住,不要说任何事情”,英雄主义十足,而最后在威逼下突然发飚抓狂,砸死了战友。
丹麦版本中,Michael被俘时对着战友安慰时说的就是“我们会活下去的”,更是为了求得战友和自己能有水喝而向恐怖分子讲解武器的使用方法,当最后恐怖分子追问他时他的回答就是“我想活着”,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下来的意念。
但是我们无法说他就是懦弱,因为电影中表现得就是他不顾一切要回家和妻女团聚的强烈求生欲望。
很显然,后者才让这部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那种空洞的英雄主义,不过这也无可厚非,美国战争片吗,哪能少得了表现一下。
突然觉得美国战争电影越来越像中国几十年前的战争片了,这是闲话。
6、演员。
美版电影中最大的一个败笔是用“蜘蛛侠”来扮演兄长这个角色,蜘蛛侠蒙着一副套头飞来飞去时带着呆滞梦游般的表情无可指责,但是在这部人物心理戏分量十足的电影里,Tobey Maguire根本让我找不到应该有的角色位置,从头至尾,都是那股梦游般的呆滞,即使爆发时也似乎只有徒有其表的抓狂。
还有就是他和Jake Gyllenhaal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对。
很多人对扮演山姆的大女儿伊丽莎白的小演员Bailee Madison印象深刻,特别是最后餐桌上的那场戏,Bailee Madison表演确实老道,演技惊人,但是放在这部电影里却被导演有点滥用的嫌疑,过了点。
于此相反,丹麦版本中的几位演员不管是角色演绎还是互相之间的配合都显得天衣无缝。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丹麦几位演员的称赞,我可以由衷得说,丹麦确实有太多好演员了,和很多所谓的电影大国相比起来。
7、镜头画面。
美版确实在画面上色彩饱满,空间感十足,有一种唯美的情调。
可是看了丹麦版本,尽管Susanne Bier道格码式画面粗糙,镜头摇晃,可就是采用了手持摄像机的跟拍以及聚焦的人物面部特写,才让演员更多的心理活动表现在银幕上。
不管是道格码作品《永远爱你》(Elsker dig for evigt,2002),还是《兄弟》、《婚礼之后》以及去美国拍摄的《往事如烟》(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2007),Susanne Bier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在(即将或者已经)失去爱人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里产生的对另外一个人的爱。
她擅长于让演员在这种道德焦虑和情感折磨的境况下,如何更为真实地将演员的内心活动呈现给观众。
所以她的电影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更重要的是,尽管她每次讲一个重复过的故事,总是能够依旧将这个故事讲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看了美版的《兄弟》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电影确实不适合别人重拍,特别是美国导演,因为如果连Jim Sheridan也失败的话,似乎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
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神奇的结尾,戛然而止,是个败笔。
要是说到故事背后给人带来的思考,不可谓不深刻。
SAM对于妻子的怀疑从根本上来讲是他当战俘时的阴影所造成的,为了能够回家和家人团聚,他选择背叛杀死一起战斗的伙伴,这是他心里的一道伤,痛苦的源泉。
因为他既然背叛了伙伴,那么他妻子又有什么理由在得知他战死的情况下为他一直等待呢?
她也是会背叛的吧。
换而言之,正是因为他自己对同伴的背叛导致了他对于他人的不信任,其实他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也是厌恶的吧。
战争摧残的不单是人的肉体,同时也是对于心灵的践踏。
谁是坏人,谁又是好人,善与恶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即使是被称为邪恶轴心的中东地区,即使是那些疯狂的恐怖分子。
但是谁又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去这么做,没有谁是生来愿意当恐怖分子的,我相信如果能够选择,本拉登也不会成为恐怖大亨,当然,这并是在为他辩护,只是说每个人走上一条路时都有他不能不走的原因,不管对错。
美国的对阿战争和对伊战争虽已告一段落,但是零星交火时有发生。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这两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它所希冀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出现,利益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而这些战争的暗伤却将永远存在,隐隐作痛。
和题目无关。
我不知道谁说过,只有死了的人才见过战争的终点。
我见过了战争的终点,问题是,我还能活过来吗?
从生到死,只有一步,从死到生,确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原本哥哥是争气的军人,弟弟是无能的混子。
哥哥上了战场,结果战败被敌人俘虏受虐待,军方却误认为他已经死亡,把消息带回了家。
家人们都伤心欲绝,因为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无能的弟弟看着年迈的父亲,守寡的嫂子和年幼的两个侄女,他自己今后也再无优秀的哥哥这个靠山了。
终于,他醒悟了,他开始发愤图强,努力向上,主动照顾了年迈父亲,嫂子和侄女,结果意外和嫂子互相生了情愫,而后发展到了睡在一起,再往下大概率就是结婚了。
而两个侄女也逐渐适应了性情温顺的叔叔,也准备好了要把他当做父亲来看(不知道哥哥被公布死亡到实际回家的这段时间有多长,猜测至少3年吧)。
从弟弟的角度来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很大道理的。
后来哥哥意外被救回来了,但由于战争和被俘虏受虐待的经历,性情大变,脾气暴躁。
两个女儿由于年幼不懂事,发现父亲如此暴躁后,自然更亲温柔的叔叔,而女儿在愤怒之下更是大骂父亲该死在战场上,还告知母亲曾和叔叔睡在一起(因为暴躁的生父和温顺的叔父形成了鲜明对比)。
得知被戴绿帽的哥哥更加愤怒,脾气更加暴躁,导致家庭关系更加恶化,然而在妻子和弟弟的安慰下,这场危机化解了,弟弟主动退出,家人包容了哥哥,包容了他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哥哥自己也逐步地改善了脾气,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至于弟弟,那肯定是再另找女人了。
OST真好听。
我很想给四星的。
只抑不压。
饭桌那场戏很带劲
“托比·马奎尔从影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从未见过他在银幕上如此的阴暗”果然,看蜘蛛侠爆发还真是第一次,拍案而起那一段着实震惊到我了。
从演员到剧情都没期待.还是手贱了
Spiderman越变越傻有点儿。
前一个小时的人物情绪不是很细致并且残缺不整.后半小时为蜘蛛侠拿枪顶脑做铺垫.很好.很动人很动魄.所以5星.但不好意思我是被蜘蛛侠那刻的彪悍演技震住了...........而非导演..........
复杂,残酷,沉重。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早熟么?战争给人的心灵创伤太深重了,唉。。。真是一部相当棒的片子,比拆弹好多了。
tobey大爆发!样子真惊怂!
杰克、娜塔莉、蜘蛛侠三个人的演技都很好。杰克很出色,只可惜不是主角。个人感觉这部戏突出的是蜘蛛侠和娜塔莉之间由信任到猜忌再到信任。这样杰克的戏就显得有点多余。
看简介好狗血|20240702 挺无聊的
Tomy拥抱Sam的时候,Sam想你以为这是Breakback Mountain吗?我的女儿在看着呢!于是掏出了枪。
不就是戴绿帽子么,╮(╯_╰)╭ 有时候走出阴影很困难,所以习惯理解别人,不考虑自己。
低于预期 不过依然上乘 Tobey Maguire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It's all war's fault.
For practicng French listening, sure.
米国这种故事挺多滴······
underated
那顿晚餐戏真是太让人惊心动魄了,无敌小萝莉伊莎贝尔堪比当年的罗莉杀手娜塔莉,每每蹭一下气球我的心都加速跳一下。托比拉奎儿,我在冰风暴里面就看上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