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观影体会而言,这部剧目前给我最大的感受,首先是,Grace从里到外是一个这么完美的女人、妻子、母亲,就连职业上也是一个挑不出毛病的非常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这个剧有大量的细节、甚至是慢镜头来展现Grace作为各个角色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细致到她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对病人入微的观察、对儿子极尽全力保持最大程度耐心的对话以及背后的情绪控制,等等加在一起给我综合的感受就是,妮可基德曼塑造的这个角色,抛开她本身出身优越,她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日常习惯爱健身那些基本的就不说了。
再讲宽一些,从社交层面,我们也能从第一集就看出Grace是同圈层女性里最善良的;只有她在面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领域、依然在表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温柔。
从家庭层面,我的天啊必须要讲一下她的这位老父亲,无论是和女儿坐在钢琴前安静演奏、还是在画廊无比decent且严厉地对探长说出那一席话,都让我太羡慕Grace了,她可能拥有一个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的父亲。
Grace的儿子Henry,在探望他父亲的场景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confront他父亲 - 最大嫌疑犯,那么的从容、收敛着情绪,最后还是决绝地对自己父亲说“we're never going to be family again”。
这种儿子,我可太想拥有了。
总而言之,无论从Grace自身、还是她的社交、家庭,可以说她和她周围的一切都是接近完美的、或者是非常美好的。
从戏剧的角度,一般这么完美的人会比较不切实际,真实生活中可能看上去再好的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从戏剧性的角度,Grace的丈夫有这样的背叛和不忠,可能才是让这部剧有看点的hook。
但是从符合情理的角度出发,我比较不太能够接受这样的人物和剧情设定的点在于,这个剧情客观让Grace去遭遇这么恐怖的背叛/ 欺骗。
让我们来假设,Grace是真的,丈夫背叛也是真的。
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从理性的角度,多多少少能找到一些自己身上的原因。
但是假如我们每个人是Grace本人,至少我个人而言,我找不出来自身一个原因导致这样的事情。
然而,剧里Grace需要亲耳听见DNA验证结果是她的丈夫和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私生女,然后立刻会想到那个女人带着他们共同的女儿出现在自己眼前过,类似这样的场景,对于一个妻子来说可能是一种毁灭。
虽然,我们的Grace从头到尾保持着人如其名的decency,恕我直言,在我看来那都是她的涵养、她的控制力等等,都是能力驱使的。
但我想要讲出的是,能力是能力,一个能力再强的人,也是在mental层面会被摧毁的,也是会对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感到永远绝望的,这种摧毁,跟这个人有多强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关系。
而我更认为它和这个人对被摧毁事情的看重程度有多高。
换句话说,Grace如果是一个极度有能力、但是看轻/ 看低爱情/ 婚姻/ 家庭的女人,可能这对她来讲,没什么,最多是disgrace。
但是如果Grace是一个极度有能力、但是十分看重这件事情的女人,这件事100%摧毁她。
一个内心某处受到了摧毁的人,就不再完美了。
也不再是Grace本身。
这是我觉得比较难以接受的点。
就是,Grace本身是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需要完完全全承担没有做任何事情而一样会导致的结果。
她丈夫所说的,太想要帮助别人了所以失去了“strength of character”,这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是可以失去的呢?
以及,他依然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这件事情真的合理吗。
我个人比较同意儿子的那句话,we're never going to be family again。
这句话是对摧毁本身的结论。
never going to be,并不是因为背叛者会被判死刑、或者有人会死亡让这段关系物理上无法建立,而是由于背叛直接导致的内心摧毁,让这段关系在心理层面永远无法再建立。
内心的摧毁,是一件及其可怕的事情。
而比这更可怕的点在于,由于每个人看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些人看轻爱情,一些人看重爱情,而可能导致类似这部剧里的结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永久的内心摧毁,是读再多书、看再多风景、听再多启发都解决不了的、永恒性的坏死问题。
这是一个fact。
虽然是一部悬疑作品,但魅力不在于连续的反转,而在于对人物的刻画。
妮可基德曼美如方物,那件绿色大衣太衬她金色蜷曲的长发,几个定格镜头宛如画报,许是保养或医美得当,完全经得起怼在脸上的大镜头。
对休格兰特的印象还停留在《诺丁山》,停留在呆萌的英伦情人,以至于差点没认出来,淡淡的老人斑和十几条褶子,看起来比一头白发的岳父还老,但演技浑然天成啊。
别说妮可被蒙骗,前五集我都不相信他是凶手。
那种真诚的控诉、那双哀伤的、皱起来的眉眼,仿佛一只可怜巴巴的蔫蔫小狗。
观众和剧中人既不相信他有胆量杀人,也不相信他忍心杀人,甚至以为他真的爱死者,真的怀念那位年轻女人。
可惜六集完毕,真相揭露,休格兰特的真面目原来是自恋型障碍人格,简而言之,只爱自己,对他人缺乏共情,所以不会因为妹妹的死而悔恨、不会因为出轨而内疚——被儿子撞见依然淡定、不会因为杀人而后怕——这种后怕是指对掠夺一个人生命的后怕,而非坐牢受到惩罚的后怕,欺骗妻子不在话下,嫁祸儿子随口就来,因为他只爱自己,别人在他眼里并不是人,皆是蝼蚁、是工具,踩死一只又如何,用完即扔又如何。
所以他的无法共情不仅是自私这么简单,他甚至可能不相信他人会痛苦。
他如此自大,你以为他真的是因为妹妹选择做儿童医生吗?
他是着迷于这种救世主的角色,世界上有什么人能比癌症儿童更可怜?
比癌症儿童的父母更绝望?
他享受他们的对他的感激和崇拜。
他伪装无辜,表演之生动自然,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得逞的沾沾自喜,那种以为自己骗过所有人的自信,简直非轻浮所能形容,那是一种没有根基的聪明,一种辱没真诚的自以为是。
做个人吧,把别人当个人吧,想来只有黑人律师早早看破男主,以为自己是上帝,以为自己能施咒,相信自己能逃过一劫,所以没把该死的锤子扔了。
再说说精彩的法庭戏,场场贡献惊喜。
第一次开庭。
控方律师介绍犯罪事实,原本乏善可陈,谁曾想竟拿出类凶器锤子,视觉效果惊人,锤在皮肤上的听觉效果更惊人,一想到死者的头部被捶打了十几下,简直毛骨悚然,真正印证了控方律师的话:这是一场比你们想象的更恶劣的谋杀。
辩方律师则抓住核心问题:如果A不是凶手,那谁是?
当时是可怜的B,请不起名律师的B。
第二次开庭。
控方律师继续强化罪犯的恶劣性,放出死者清晰的头部照片,血肉模糊,一片哗然。
辩方律师逻辑缜密,一环套一环,三环放出烟雾弹,从警察渎职的角度将罪责引向B——死者丈夫,警察不怀疑死者丈夫,是因为无监控证明,怀疑男主,是因为有监控证明,但女主同样被拍到,却未被作为嫌疑人。
警察的解释是无女主DNA,有男主DNA,律师抓住这一点,死者丈夫有DNA,你为什么不查。
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长:死者丈夫的不在场证明,只是熟睡的儿子,从而为终极庭辩做铺垫。
第三次开庭。
暴风雨前的平静,控方平平而过,辩方乘胜追击,将死者塑造为一位瞒着丈夫婚外情、关系紊乱的女人,激怒死者丈夫,将他塑造成一位易怒、有过精神问题,从而有动机、有胆量杀人的人。
此时胜算倾向辩方,不出意外,男主可能全身而退。
但真相,也在这时呼之欲出,男主母亲的电话,揭露了男主真面目——自恋型障碍人格,不会共情他人痛苦,因为失误导致妹妹死亡,无所谓、无内疚、无悲伤、无悔恨。
这时女主已在怀疑,他可能真的杀了人,儿子小提琴盒中的凶器锤子将剧情推向高潮,亦将男主的冷血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子为了帮他洗脱罪名不惜窝藏罪证,他居然将嫌疑推向亲生儿子。
不过此处有剧情bug——既然锤子是凶器,为何男主还提议查指纹?
还是为了演戏?
第四次开庭,电闪雷鸣。
男主出庭受审,辩方律师的问题和男主的陈诉,一反男主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反而呈现出一位卓越的、富有同情心、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位医生将死者儿子从死亡线拉回来,宛如他的父亲,被死者倾慕,从而互相产生感情,他不但不是犯罪嫌疑人,还是个好人,甚至是爱上死者的好人,他怎么可能会杀了死者!
不过这一切都抵不过实打实的证据,控方律师轻描淡写重如千斤——死者死去当天你的衣服呢?
我在第二天去乔治湖的路上干洗了。
目睹心爱的人惨死后,带着恐惧与悲伤逃离,然而在逃离的路上干洗了衣服?!
你要洗去什么呢?
剧情峰回路转,众人哗然,想必女主心中已有了答案,众多巧合,已无法解释。
第五次开庭,风雨已至。
辩方黑人女律师不愧是业界头牌,阵前不乱,另辟蹊径,审问死者儿子,达到两个目的:死者与死者丈夫常有争吵——有动机杀人,死者的不在场证明毫不可靠——有机会杀人。
似乎结局已了,控方律师已无招数,她哪里想到,女主临阵倒戈,力挽狂澜。
你能演戏,我也能演戏,女主明着要帮忙,将胜利钉在柱子上,实则是把男主钉在柱子上。
午夜梦回,父亲的忠告、死者的感谢,预示着女主心意已明,心意已定。
第六次开庭,曙光亮起。
最可靠的叙事者,最了解男主的妻子站在庭审台上,辩方律师小火慢煮,通过女主的背书,奠定了男主的良善温柔形象——从无暴力行为,律师和男主以为胜局已定,殊不知正是这个点,将案情彻底推翻。
控方律师利用女主的报警电话,一举动摇了这位最可靠叙事者话语的真实性,她在电话中声音颤抖,一字一句都是对枕边人的恐惧。
此前人们多相信妻子的话,如今就有多相信男主有暴力倾向。
这还不够,除了妻子,谁更了解男主呢?
——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他是反社会人格,妹妹因自己而死后毫无内疚。
咚!
真相落地。
六次庭审,层层递进,控辩双方策略不断升级,出庭证人从外延逐渐圈拢至核心人物,男女主关系从逐渐缓和到彻底决裂,男主形象亦一层层饱满起来。
在真相大白前,我有猜测过各种凶手,死者丈夫、女主、男主儿子、女主父亲、甚至女主闺蜜,最离谱时,以为女主闺蜜是男主另外一位从未出场的婚外情对象。
有幸看到最后,原来不是什么狗血悬疑片,而是一部丰满的人物片,其中最出彩的,亦非完美人妻女主,反而是那位自恋狂丈夫,所有线索、旁人所有心思变化皆为他的人物角色服务。
自恋型障碍人格,看起来是盖棺定论的医学名词,成因、特征一目了然,但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命题,作为身边人,也许要经过足够沉重、漫长的伤害才得以辨认。
心理公众号《knowyourself》发过相关文章,有句话说得非常中肯——你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自恋者,而是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曾凭借瑞典电影《更好的世界》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视剧《夜班经理》获得艾美奖迷你剧集最佳导演的苏珊娜·比尔这次和开发了许多经典律政题材电视剧的大卫·凯利合作,带来了本该在2020年5月上映的HBO迷你剧《无所作为》。
苏珊娜导演的电影和剧集往往都非常注重风景和色彩的运用,如同舞台剧的布景一样,为她要讲述的故事设定一个基本阀值。
这回她带领我们领略了冬季日里泛白和夜晚泛黄而又暧昧的纽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繁华如出城市背后的种种,大概都只能一笑而过。
这部剧讲述的是弗雷舍一家的故事,格蕾丝是一名时薪不菲在纽约上东区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和身为肿瘤医生的丈夫及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儿子生活在纽约市区的一幢大房子里。
佛雷舍一家的生活看上去如同冬季白天的纽约一样,简单、幸福、纯粹、不时有意无意地向外人展示其无懈可击。
然而,这脆弱却又略显乏味的表象之下,就如同华灯初上的纽约一样显得暧昧又充满骚动。
儿子学校四年级转来的新生母亲艾莲娜如同夜里向上飞升的烟火一样,冀望以其短暂却明亮的一瞬揭开这暧昧的假象。
她就向一个炸弹一样,袭向了格蕾丝的上层生活圈。
她在这所学费50000美元一个学年的贵族学校,如同一个入侵者,给了那些名门贵族们一瞥下层人民生活的机会,如同格蕾丝的名媛朋友所说:“谁会在送完孩子上学后,有空在校门前瞎坐呢?
这操蛋的可是在纽约!
”艾莲娜短暂的出场时间,将情节推进的急转直下。
先是在学校慈善晚宴的筹备会上当众喂乳,虽然格蕾丝感到不舒服却说不过是一个母亲在喂小孩罢了。
接着在运动馆的第二次相遇,艾莲娜一丝不挂、落落大方却又略带挑衅的站在格蕾丝面前,让她显得局促又不安。
然而第一集的最后,艾莲娜死亡的消息瞬间将一切带进到一场漩涡之中。
格蕾丝被逼不得不直视这个生活入侵者和其可能给她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开始焦虑的寻找她那个声称去外地参加研讨会的丈夫。
格蕾丝身为心理咨询师在谈及两性关系时,认为人们对于他们卷入的情感牢笼是自投罗网。
因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忽略或者逃避了伴侣身上的某些特征,换句话说,对于伴侣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却又无所作为。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他手脚大方、他自满自大、从你们的第一次交谈、第二次约会时,你心里就明白了。
但是,随后你却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忘却那些你对他的评判并以经过更长时间的相处,你比之前更全面地了解他而作为有力的论据。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时常这样。
你第一次和房东聊天,就明白他其实是个难搞的人,却因为找房的压力和随后几次的见面而说服自己,他大概也没那么糟糕?
你第一次和雇主聊天,就明白这家公司并不适合你,却因为担心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而鼓励自己这家公司还不错?
你第一次和那个人约会,就明白你对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却因为年纪和条件而告诫自己不能眼光太高?
随着丈夫的失踪,他和艾莲娜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他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开始慢慢示人的时候,格蕾丝也不得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我自己一早就知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而我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的这些特质呢?
”格蕾丝在纽约长大,家庭条件优越,孩子的贵族学校费用由其父亲承担,她的生活经历就建立在这些稳固而又坚硬的金钱关系中,她一生都在享有特权的状态下生活,然而关键的是这种享有特权的状态让她很难意识到自己真的在享有特权。
在这种稳定而又积极的世界观中,她们会倾向于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归因于是其自己努力而来,而其他人要么是不努力、要么是不聪明、要么是没眼界、所以他们没办法过上富足的生活。
吊诡的是,格蕾丝似乎从接触到艾莲娜时就明白,这个女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破坏、这个女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并非一个她不够努力就能解释,然而她却选择一再地忽视这些细节,从而劝慰自己。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本好书进行电视改编最为重要的是得在原作基础之上进行适当戏剧化改编。
这样可以在保持原著精华之上但是却又有独立的意识表达。
所以这部剧虽然是对《You Should Have Known》的改编,但是在其人物设置和核心表达上都有所变化。
苏珊娜想通过格蕾丝的故事来探索,如何讲述一个混乱不堪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充满困惑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噪杂喧嚣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即使你一直以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崩塌了,而你却要继续正常或假装可以正常生活的故事。
讽刺的是,这些故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你我生活在其中的现实。
如何讲述好一个混论不堪、噪杂喧嚣、乐此不疲的故事?
环顾一下四周、偶尔看下新闻、不时刷刷网路?
比戏剧更为荒诞的现实不会让你失望。
美国作家乔纳森在他的作品《纠正》里最后如此写道:“然而在他咽气之后,她对着他额头轻轻一吻,随即与丹尼斯和加里出门,走入温暖的春夜。
现在她觉得什么也不能扼杀她的希望,无论什么。
她已经七十五岁了,她将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卫·凯利几年前就买下来原著的改编权,但是因为原著缺乏影集所需要的情绪冲突而先改编了两季的《大小谎言》,然而原著里对曼哈顿上层1%人群的锋利笔触让其久久不能忘怀。
当他向导演交出第一集剧本时,剧情的走向可以偏剧情也可以偏悬疑。
而导演青睐对“我到底能相信谁”的追问,于是剧情走向了悬疑风格。
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多数人看完首集后即使猜不到结局,大概也都有其内心笃定的剧情走向。
虽然导演极其老道地用蒙太奇及手持镜头极力想增加剧情的悬疑性,而这种过度地细节镜头运用也时常会让人略感厌倦和丧失耐心。
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他值不值得你相信,或者说不是在于他做没做。
说实话,重要的是你自己。
而更为重要的大概是希望在不久的一天,你能走入温暖的春夜,而不是在七十五岁时。
更新(以下有结局轻微剧透):上面的影评是基于第一集及原著的情节基础之上而写的。
HBO虽改编较大但核心未变,也印证了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既保持了原著的精华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最后亨利和格蕾丝背对乔纳森的呼喊,头也不回时,算是点题。
评论区蒂娜的评论视角独特,观点深刻,谢谢大家!
之前在rr上看,看到第二集突然下架了,后来等到6集出完才慢慢看完的。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恐惧,这个悬疑剧用一起杀人案把所谓的中产阶级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相比中产阶级,我更愿意说是处于社会结构中间的那些人,既不靠身体劳动,也没有绝对权力,既不在一线参与直接的生产活动,也不为社会变革负直接责任,他们有的承着统治者的情,有的喝着劳动者的血,他们自己并不需要做什么,好像存在就是价值,还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社会地中坚,the undoing。
存在的价值当然也需要自我包装,于是他们吹起一个个漂亮的、空心的大泡泡,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维护你的,你也维护我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中间人和任何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百态。
这个剧集,就抽丝剥茧地从这些中间人中,挖出了一个高度自恋的反社会人格。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说哪个人群更容易出哪些种类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大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有钱人里容易出坏人和变态等等。
什么样的人群里都有什么样的人,我们习惯于在既定思维里找特例,以寻求“爆炸”的效果,好像颠覆认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与此同时,见怪不怪又是另一种极端的取向,用来显示自己的认知范围的宽广,所以开头的好评和结尾的失望,同时存在在一部剧里。
剧中最出彩的是妮可的角色了,她基本上是跟着观众时间线得知真相的,这个有钱人家的、自己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女儿和妻子,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资源,拥有昂贵的大衣和锐利的眼神,这样的她随着一个个真相的到来,认知被完全颠覆,就像一个无助的、无知的的孩子。
在真实的世界面前,中间人看起来很光鲜,其实很脆弱,他们的泡泡脆弱,人更脆弱。
另外,妮可的爸爸的角色,可以看得出来,是从劳动者爬到中间层的人,他始终支持着自己的女儿,用自己老派的痞子风范,简直太酷了。
那些脚踩大地的人,拥有想进入中间层的梦想,这个梦想美丽而危险,充满诱惑,更让人动力十足,努力的同时也需特别小心避险。
<無所作為>在我看來是比大小谎言和致命女人更好看的美剧。
有一种卡司叫做当妮可遇上休,无论表演、飙戏和颜值都可碾压同类的王炸cp。
加上暗黑的题材,揽括了婚姻中的背叛与欺骗、童年阴影、心理疾病、亲子、悬疑、色情、凶杀等元素,6集3个半小时的故事紧凑激越,颇有欲罢不能之感片名Undoing双关,一个是表意~毁灭的归因,指向休因果循环的最终结局,另一个是里意~指一种一種防御性的心理疾病--既指休为了掩盖不忠而选择杀害小三,又指休儿时为了掩盖(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自知的因疏忽致死妹妹的)愧疚,而选择从不表示忏悔、从此冷漠地远离原生家庭、并把真实的自己囚禁在重重的假相之中,永不见天日。
摄影和装造,纽约曼岛的高尚住宅区的背景,精英人群浮华做作的生活也是本片的看点,休的小三性感而带着异域风情的美,妮可不见岁月痕迹的脸上萃取的时间沉淀的魅力,都为全剧增色。
还有妮可父亲缓缓道出的所谓有钱有势的男人的原罪--背叛、貪婪、陰謀~全世界都一样。
如果当年当休因疏忽导致妹妹车祸致死时,他的父母不是一味责怪他并期待他忏悔,而是能感受到一个14岁少年在不慎害死妹妹後,也同样遭遇了撕心的伤害,能够去关爱他並帮他走出陰影得到治愈,那么30年后,世上就不会有那个一面深爱着妻子儿子,另一面却残忍的捶死情人的惡棍休了。
那个深受妹妹因自己夭折伤害的少年休,一直没有长大,在成年休精心營造的成功医生,完美丈夫的躯壳內,一步步异化成了惡魔。
看完结局后背发凉,很难想象在一起十四年的另一半,其实一直是在演戏,这太让人恐惧了,亲密关系本该是提供温暖和爱的地方,但剧里却充满了虚伪。
这让人恐惧,也感觉到失控。
脑中一直盘旋着两个问题, Grace是怎么被骗的,又是如何醒悟的?
花了几个小时大概再过一遍时,我才明白,我到底想干嘛。
我大概是想从剧里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喜欢小说的名字,You should’ve known,这应该是对 Grace说的,这个名字更给人希望,好像在说, Grace本来是可以知道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她最终才知道。
这也会给观众希望,你看,只要你不要像 Grace一样做睁眼瞎,你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
但我仔细体会,好像事情不是这样的。
Grace作为一个训练有素、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可以被Jonathan蒙骗这么久?
第一个原因是Jonathan真的演得太好,太真了。
剧里的Jonathan确实比较极端,他除了有自恋、反社会人格外,还具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他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儿童肿瘤医生,并且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甚至玩弄别人的心理。
在儿子抱怨小提琴老师认为自己很菜时,Jonathan可以三言两语安慰儿子,说练习小提琴是儿子和音乐的关系,跟老师无关。
在 Grace得知Elena死亡惊慌失措时,打了N个电话求安慰,其实可以看出, Grace其实是习惯在自己脆弱时让Jonathan陪伴的。
在 Grace已经知道Jonathan出轨后,依然可以说服 Grace帮他找律师、出保释费,Jonathan在海滩别墅和监狱对 Grace说的话,主旨就是真诚道歉,自己是无辜的,孩子不能有一个杀人犯爸爸,他太知道 Grace现在需要什么了。
扪心自问,如果我有这样一个丈夫,出现这样的事情,我其实不能保证不会被打动,那时我也希望Jonathan不是真正的犯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 Grace太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了,当我们太希望一个愿望成真时,就顾不得让愿望落空的信息了,人们只能看见想看见的。
Grace其实从一开始就隐约地感觉到不对了。
Jonathan从拍卖会上离开后, Grace在窗边复杂的表情,在家里床上等待Jonathan时回忆Jonathan温暖地对待儿童病患时的场面, Grace可能从此刻就已经在给自己洗脑了。
她太想要美满幸福的婚姻,以至于出现反面的线索必须马上用丈夫对病患的温柔互动来掩盖。
Grace又是如何醒悟的呢?
主要靠的是对孩子Henry的爱。
在第四集的结尾,在Jonathan对 Grace远程勾勒一副美满幸福的画面后, Grace与Jonathan再次做爱,对Jonathan的信任已经基本恢复。
回到父亲家,发现一夜没睡的Henry,这时 Grace才知道,原来Henry在学校见过Jonathan和Elena,并且Henry因为没有告诉母亲深深自责,他对于Elena的死非常内疚。
Grace因为Jonathan明明知道Henry知道了,但却没做任何处理感到失望和寒心。
这是第一个重击。
接着, Grace从Jonathan母亲那里得知,因为Jonathan的过失Jonathan四岁的妹妹车祸而死,但Jonathan却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悲伤,这时 Grace本来就快放弃对Jonathan的幻想了,另一个重击接踵而至,从Henry的小提琴袋子里找到了凶器,Jonathan的反应让 Grace彻底看清了他,Jonathan怀疑是Henry杀死了Elena,这让 Grace相信了Jonathan母亲说的话。
后面的检方律师与Jonathan的对话应该也给了 Grace一些启示,在Jonathan看到Elena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开车远走,并且在路上把衣服送去干洗, Grace听到这里表情是震惊的,常人做出这样的举动,更何况Jonathan还声称深爱Elena。
最后, Grace在决定放弃Jonathan前与Henry的谈话也值得一提,她问Henry,是否想让Jonathan回到家庭,Henry说我想先听你的回答, Grace说,我想给你最好的安排。
这时, Grace大概下定决定倒戈了吧。
她真的知道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了。
本来我看第一遍是对 Grace有批判态度的,怎么她就不能早点发现呢,明明那么明显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
但是在我看第二遍时,我突然觉得,其实 Grace已经做得够好,已经够清醒,至少她在最后做出了对孩子最好的决策,其实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她放弃了她追求了十多年苦苦经营的幻想和愿望,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甚至在情况更加明晰的时候也无法放弃。
愿我们不会遇到Jonathan这样的人,也愿我们在追求泡沫似的幻想时,能具有不输于 Grace的放弃的勇气!
电视剧只有6集,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 扮演的格雷斯Grace Sachs 是纽约上东区一位成功的心理医生,而她的老公乔纳森Jonathan 是一位广受好评的儿科肿瘤医生,由老帅哥休格兰特Hugh Grant扮演。
老公精英,上着贵族学校的儿子可爱懂事,看似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但这一切平静因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一位女性埃琳娜Elena被暴力谋杀打破,而此时丈夫的失踪让这一切陷入谜团之中。
不同于很多电影中名画的放置暗喻了剧情的走向,这部电视剧的名画出现的也不少,更多是为烘托不同场景而存在,可以说艺术在这部悬疑剧起到了更多的冲突作用。
乔纳森和格雷斯夫妇的家他们的家其实在第五大道上的一处实际有价市场的联排别墅内拍摄,布景设计师 Keri Lederman用深色木家具,混合艺术品和舒适的暖色调装饰了室内。
其中一些装饰品来自布景设计师 Lester Cohen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以给人以家庭稳定和爱的感觉。
富豪斯宾塞家中的学校筹款活动在第一集中,格雷斯和她的朋友们计划举办一场小型拍卖为私立学校雷登(Reardon)筹集资金,他们在餐厅中还聊到了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但是镜头里并没有出现霍克尼的作品,室内的装饰使用了当代艺术品作为装饰,和高级电梯公寓的风格还是相得益彰的,散发着冰冷的大都市气息。
格雷斯的富豪父亲富兰克林家的画作有哪些?
相对而言,格雷斯的父亲富兰克林家更有老钱氛围,这一点从他以大理石为为伴,类似博物馆的豪华公寓内饰可见一斑,富丽堂皇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张EJ Victor沙发,展现新古典主义风格。
在富兰克林的公寓内,有趣的是当代艺术作品和古典风格作品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主人的好品味,我们可以找到威廉·德·库宁 Willem de Kooning 的《 Door to the River》,
Door to the River,Willem de Kooning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 《 Zapatista Landscape》,
Diego Rivera , Zapatista Landscape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 的《The Repast of the Lion》和胡安·格里斯 Juan Gris 的《The Open Window》等作品。
Henri Rousseau ,The Repast of the Lion
Juan Gris ,The Open Window而他的卧室里放着英国画家特纳 JMW Turner 的画作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JMW Turner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还有一张画很像莫奈的睡莲,不过我不能确定。
不过剧中选中的一些画作都不是大名鼎鼎的博物馆镇店之宝,这样容易让观者没有违和感。
富兰克林老爷子在美术馆一直在看的画是什么?
剧情中,在弗里克美术馆 Frick Collection 富兰克林老爷子常常坐在美术馆看一幅画,这幅画正是英国画家特纳 JMW Turner 的作品 Harbor of Dieppe: Changement de Domicile 和另一幅 Cologne, the Arrival of a Packet-Boat: Evening。
Harbor of Dieppe: Changement de Domicile
Cologne, the Arrival of a Packet-Boat: EveningHarbor of Dieppe: Changement de Domicile特纳两次访问了位于诺曼底的法国渔港迪耶普,然后在他的伦敦工作室创作了这幅作品。
作品取材于现场素描,记忆和想象力。
在他浪漫的表达中,省去了现代的元素例如当时正在使用的汽船。
特纳专注于描绘这个阳光下充满活力的小镇,和数百位活跃的人物。
特纳当时将这幅画起名为法语“住所地变更”,可能画中的夫妇从船上装卸着物品也对应了该主题。
透纳借鉴了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描绘宏伟海港的构图形式,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了场景。
在这里,就像克劳德的画中一样,船只回港,而这座城市拥抱着它。
Cologne, the Arrival of a Packet-Boat: Evening而另一幅画,展现了科隆港湾的情景。
科隆以前是罗马殖民地,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自由的帝国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商业,教育和宗教中心。
特纳参观时,科隆地处莱茵河畔,外观还保持了中世纪的风貌。
岸边寥寥数人的劳动妇女和扔在一旁的钓鱼用具让画面显得十分平静,而载有游客到岸上的渡船即将打破这个安静的景色。
这两幅画都展现出金色的明亮光彩,让人过目不忘。
剧中用意并没有明说,我个人感觉一方面这两幅画和老爷子家中的透纳作品相呼应,展现出富兰克林的审美倾向,一方面展现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仿佛船只回到港口得到了安放。
因为老父亲怒怼调查的警察的剧情也在这里发生,所以个人揣测如此。
弗里克美术馆 Frick Collection弗里克美术馆 Frick Collection是美国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第五大道上的一座艺术博物馆,位于原亨利·克莱·弗里克住宅Henry Clay Frick House内。
弗里克收藏以其卓越的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及欧洲雕塑和装饰艺术闻名,其中包括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乔瓦尼·贝利尼、荷兰十七世纪大师伦勃朗和维梅尔、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等等。
长岛的海滨别墅
剧情中,格蕾丝Grace和她的儿子因为谋杀的阴影,躲到了长岛的海滨别墅,室内展现出了海边别墅温和居家的风格。
迷你剧背后的故事担任该节目导演和执行制片人的Susanne Bier,除了获得艾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外,她还拥有布景设计和建筑背景。
因此她的创作里就包括了许多绘画的装饰,让人毫不意外。
剧外周边的巨幅画作2020年的10月底,为了宣传剧情,剧组邀请了11位画家在澳大利亚完成了南半球最大的手绘肖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的巨幅画作在悉尼内展出,成为了一场有趣的艺术快闪行动。
在我看来,画作一直对剧情有着有趣的暗喻作用,看懂这些画,仿佛和导演编剧有了一瞬间秘而不宣的精神共鸣,十分有趣,也希望你能享受到这份小乐趣。
欢迎关注公众号--呼噜猫薄荷,享受云吸猫、艺术和设计的小乐趣
同名公众号:呼噜猫薄荷我的B站(整修中):https://space.bilibili.com/156041596
《The Undoing》是部很有看点和可看性的美剧: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它使用了一系列视觉语言给予观众各种心理暗示(呼应了它心理术语的剧名)和线索,让观众拾起,并串联出自己的逻辑,在自己头脑中进行推理游戏。
在我理解中,该剧的中文译名简直是undoing的反义词:并不应该是“无所作为”,而是恰恰相反,对于发生的暴力和伤害,人往往要做出极大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劳动,来压制情感上的波动和修复心灵上的创伤,叫做undoing,消解。
朱迪斯·巴特勒在诠释她关于性别理论的著作《消解性别(Undoing Gender)》中举了911事件对美国人造成的心理伤痛,她写道哀悼,恐惧,焦虑,愤怒。
在2001年9月11日以后的美国,我们被暴力包围着:我们实施暴力,遭受暴力的痛苦,生活暴力的恐惧中,也计划着更多的暴力。
暴力一定是最糟糕的秩序代表,是在他人面前展现的人性脆弱的最骇人的形态,使我们失去控制,完全依靠他人的意志,并使生活易受他人的意志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和政治条件下,这种脆弱性将严重加剧。
尽管美国的主流方法是加强主权和安全以减少这种脆弱性,或者将其与危险隔离,但是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另一个目的和理想。
我们的生活取决于他人这一事实可能是我们诉诸非军事政治解决方案的基础。
我们不能任意消除这一事实,而必须认真对待甚至坚持不懈,特别是当我们开始考虑人身脆弱性与政治选择之间的关系时。
在这里我先不谈巴特勒重点谈的身体与政治,虽然最后会谈到,我想先以这段话为引子,从剧中出现的两幅画出发,谈下剧中对代际(家庭)暴力与资本(国家)暴力的暗示和诠释。
从闪灵到家庭暴力一开始看这部剧是因为看到友邻对于剧中出现油画的精妙分析,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在The Frick Collection的这幅Goya和接下来会提到的那幅Turner。
Goya ,《The Forge》就像友邻提到的,画是一个精妙的隐喻,它准确抓住了动作/谋杀发生的那一秒。
画中的锤子可以看作一个很明显的凶器暗示;熔浆的颜色像血迹的红。
但对于当时看完第五集的我来说,凶手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我想的更多的是画中/片中的三名男性(很容易从他们的样貌体态看出来他们是三代人:最左有些婴儿肥,中间灰白头发的老者,和背对着我们的强壮成年男子)的合谋的隐喻的暴力,是父权的,男性的,是白人的暴力。
片中的受害者绝对不只是被谋杀的Elena;还有Grace(她一直生活在身边男性的阴影和谎言中:住在父亲给予的昂贵公寓里,被丈夫出轨,儿子也助父清理和藏凶器);是目睹了凶杀现场的Miguel(Jonathan作为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让他成为谋杀目击者,毁了他的人生),也应用于失去了作为精神信仰父亲的Herny和那个婴儿;是被夺走了一切却无法反击的Fernando,是没出面的,不停被出轨的Grace的母亲,甚至Jonathan母亲在提及Jonathan是个psychopath的时候也许暗示他谋杀了他的妹妹?
这种家庭和种族的暴力让我立马想起另一部大名鼎鼎的小说改编电影《闪灵》,英国作家Mark Fisher曾写过一片很有趣的评论。
文中他探讨了父权和暴力史。
闪灵中的Jack和Jonathan有这样多的相似点:都丢了工作,变得疯狂,甚至谋杀的方式,都是斧头。
在电影中,而这种“白人男性的负担”演变的暴力的受害者,第一个就是那个黑人警官。
Turner,《The Harbor of Dieppe》聊到种族暴力,第二幅画要说的就是Turner的这幅,让我想起英国泰特美术馆最近做的Turner回顾展,展览导语道:从1790年代开始,当Turner首次观察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展览将追随他对工业化影响的迷恋。
它将展示画家是如何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的:反对奴隶制运动和制作表达拿破仑战争恐怖的画作。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种族问题最应该看的就是Turner的画,比如说1940年的《奴隶船》。
Franklin长时间凝视Turner的画绝非偶然:首先一个纽约老资本家在另一个大资本家的私人画廊里看这幅工业革命时期油画就很有象征意义;更讽刺的是,帮助他的律师,是一个黑人。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黑人的奴役和压迫上的,碰巧帮他们制造烟雾的人,也是个黑人女性。
她试图帮助白人一家get away with murder,片中另外一个有色人种Fernando被这种资本操控的法律程序污蔑到无招架之力,几度崩溃。
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在剧集讨论区我看到了诸如“纽约好漂亮啊”的探讨,对此我不置评论,如果你真的进过纽约地铁站就不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很明显剧中展示的视角是女主的纽约,这也让我想到妮可基德曼出演的《小岛惊魂》,整部电影的悬疑点都基于观众看的是女主的视角。
也让我想到那部《大开眼戒》,其中戏里戏外阿汤哥和妮可的感情线都有很多juicy gossips。
而我记忆中休格兰特也不是第一次出演这种谎话连篇的有魅力渣男,如《BJ单身日记》系列。
配角Elena的选角也很出色,原作者曾说Elena是一个haunting的角色,她美丽得像油画中muse的身体确实做到了令人难忘,让我想起《双峰镇》里同样美丽的Laura Palmer。
其实该剧最细思极恐的细节,就是Herny对父亲的崇拜(他床头摆放着父亲的照片,一般人不会这样做的),以及他不回避,一直在忍不住看关于父亲谋杀的新闻报道,甚至帮父亲藏凶器和答应父亲最后的见面。
剧尾比较让我失望,没有表现得太明显,像Grace一样胆怯。
但是是看在Grace面对家庭残酷真相的回避的态度上,他们家下一个psychopath已然诞生。
剧照
刚看了《东城梦魇》,都是女主视角的剧,都是悬疑,忍不住拿两个比较,凯特温斯莱特演绎的很到位,一举一动都能被感知到,表面的或者藏在心底的情绪,愤怒的,懊悔的,内疚的。
但是这部剧中,妮可基德曼作为绝对的女主,有绝对多的戏份,还有很多特写,可惜每次到了关键时刻,我就看不来她的情绪变化,只能努力的根据剧情上下文猜测,也许我真的不适应她的演绎模式,包括《大小谎言》也是,顺便说下,我也没看出来大小谎言的角色跟这个角色有什么区别。
具体说来,开头展现女主一家的日常生活时,看到她丈夫对她夸张的示爱,女主好像反映平淡,我误以为女主因为职业原因,敏锐的觉察到了丈夫背后的小动作,故意不显山露水,后来知道不是的。
然后女主遇到小三时表面上热情,背地里吐槽,我也没看出来表演的差异。
中间一大段是女主发现被丈夫欺骗,随着丈夫欺骗女主的更多细节曝光,女主的情绪也没有表现出层层递进,印象比较深的一段是女主父亲说到丈夫瞒着女主借钱的事,而且数目不小,我听了以后都气愤不已,女主父亲流露出对女主的自尊心的呵护,对女主亲情的珍惜,和对事情处理不当的后悔情绪,女主还是没有太多对应的表达。
顺便吐槽一下编剧,女主脑海经常闪回小三死亡的片段,后来才知道对于案件是干扰项,还有女主散步在案发现场附近,强调了好几次,以为是伏笔,其实是闲笔,做为悬疑剧,这是败笔。
最后到了庭审的关键阶段,女主主动提出来要出厅作证,她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从感情上希望相信丈夫,理智上知道丈夫有心理问题,这是从后面的剧情的知道的,可惜当场没有看明白。
总的来说,有些失望,只能说我看不懂她的演绎模式,以后不会在专门找她的剧看了。
顺便说一下,休格兰特演绎的内容我都能接收到,比如开头跟女主的日常互动,有点浮夸,感觉像是要掩饰什么,事情暴露以后对女主道歉和表白,感觉他有满满的复合之意,却没有太多的愧疚之心,让我觉得极度不适,尤其是监狱跟女主那场会面,当时以为我理解有误,结尾才恍然,原来他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美剧《Undoing》中的Grace是人生赢家,家势背景显赫,自己美丽知性,丈夫Jonathan更是完美的儿童医生,医术精湛、充满爱心、收入不菲。
儿子就读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学校。
不过,丈夫的情人的出现和离奇死亡,似乎掀开了Jonathan人格的另一面……
人生A面:Grace看到的丈夫Grace不愿意相信丈夫Jonathan是一个杀人犯。
丈夫是一个儿童医生,平时对医院里的病童充满关爱,甚至有孩子去世,丈夫都会哀痛地去参加葬礼。
丈夫很善良,他小时候不小心导致一条狗的死亡,一直到成人,都不愿意再养狗。
平时和丈夫很恩爱,他们无话不谈,他总给她献很多殷勤,甜言蜜语。
丈夫收入很高,让孩子就读于贵族学校,但是参加慈善晚会时总是一股清流,身上不着上流社会庸俗的痕迹。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成为杀人犯?
他可能和死者Elena有染,不过肯定是她诱惑他的。
她看他有钱、看他救了她的孩子,所以缠着他和他发生关系,继而要求他出钱让她的孩子上贵族中学。
人生B面:旁观者看到的JonathanGrace来到Jonathan所在的医院,找他的同事求证。
然而同事却告诉她另一个故事:Jonathan表现出充满同情和慈爱,似乎只是对人的一种诱惑,引诱病人和家属对医生的技艺精湛充满赞叹,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Grace的父亲似乎一开始就有先见之明,在命案发生时就让Grace找律师自保。
原来Jonathan曾经偷偷跟他借过钱,打着给孩子交学费的名义,从岳父这里要了50万美元。
当然,钱是花在了情人的孩子身上。
Grace依旧请了律师把Jonathan保释出来。
律师很敏锐地察觉,你很擅长讨人喜欢,是不?
那我们一起上电视吧,就把你无辜的样子表现出来,占得舆论先机。
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怀疑,真实的Jonathan是什么样的,Grace之前的幸福生活是不是他表演出来的?
表演型人格心理学上有一种表演型人格,这样的人格富于表现力,倾向于对任何情境都加以戏剧化或传奇化演绎,并努力博人眼球、引人入胜,让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人努力与他人建立关系联盟,但前提是自己要处于群体的中心,他人的角色都只是聚精会神的观众而已。
就像Jonathan在医院,他努力做好手术,和孩子互动,他所需要的并不是真正帮助到他人,而是需要病弱的孩子把他当慈父一样尊敬,家长把他当救世主一样崇拜。
他热衷于参与这样的互动,因为他需要别人所表现出的、持续不断的赞许和欣赏。
而他真实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表演型人格的人总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也害怕遭到抛弃,所以他们显露出一种补偿性的自我形象:魅力四射、令人难忘、引人关注。
剧中有一个细节,法院判Jonathan需要200万美元保释金才能予以保释,Jonathan拿不出这么多钱。
律师表示,你作为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找家里要这200万应该不成问题吧?
Jonathan眼神闪现出落寞,说他和家庭很疏离。
再联想到前面说到的他小时候养狗的故事,他因为不小心导致狗的死亡,从此再不养狗,是不是童年因为这件事受到过苛责?
如果尝试从人的早年发展来理解的话,会发现表演型人格是非常需要被关注的,他的信念假设是:假如我不是他人关注的焦点,就会注定被拒绝或抛弃。
这种不良的模式,源于他需要被关爱、指导和认可。
为了弥补这种既往创伤和依恋受损,他发展出一种操纵性策略,即通过施展魅力、戏剧化的行为,甚至性诱惑,来让人印象深刻,力求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当然,他时常会体会到内心的暗涌,焦虑与不安,因为他内心害怕被拒绝。
一旦遭遇挫败,他的情感会迅速转变为愤怒或悲伤,会通过哭闹、攻击以及冲动的自杀行为,一次胁迫他人就范。。
这样看,或许凶手真的是Jonathan也未可知。
夫妻的共谋有一个问题是:Grace作为一名有20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她难道看不出来Jonathan的问题吗?
金润酱认为,这应该是她和Jonathan的“共谋”。
在Grace和父亲的对话中说:我只想要您和母亲一样的恩爱夫妻关系,为什么我得不到?
Jonathan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父亲回答说:因为你告诉了他你认为的完美的标准,所以Jonathan扮演了一个完美的人。
也就是说,在Jonathan和Grace的婚姻中,Jonathan需要表现得完美,来获得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关注和爱,这是他的行为模式;而Grace一直渴望父母那样完美的爱情,父亲功成名就,深爱母亲,母亲优雅知性,共同养育儿女。
因为这样的需求,他们“默契地”组成了一段肥皂泡泡一样美丽的婚姻。
Grace未必是不知道真相的,当Elena的丈夫找到她,要和她讲关于Elena的事情的时候,Grace很不客气地请走了他,根本不想听。
或许她早就知道,只是不想面对和戳破。
Grace的人生很完美,然而幻影终将破灭。
美籍华裔陈法拉出演了第一集,之后她参演了《尚气》。……本剧有原著小说,为了悬疑目的改编的面目全非。……95年的意大利演员马蒂尔达·德·安杰利斯竟然三点全露,青春无敌。……67年的妮可基嫚,保养的实在是好,看不出有53岁。……60岁的休格兰特演的很好。……本剧看的时候,节奏非常好,很抓人,只是看到最后发现,为了悬疑的目的,增加了很多莫名其妙,逻辑混乱的悬疑线索,甚至人设都随意捏来捏去,这样并不高明。
到第四集的时候就确信了还是男主,最后点题了。多少伴侣选择无视对方的问题,最后还是要自己看清才能自救。另,妮可的漫无目的午夜散步就是弗洛伊德的“抵消”吧
???
不是whodunit,更是妮可基德曼怎么面对她世界的瓦解。但是角色和他们的世界都不够有意思,故事宇宙塑造感不如Big Little Lies或者Mare of Easttown。
最大感想:我可太喜欢休格兰特现在的戏路了
看完前三集:竟然有一点点被吓到了,有点厉害,想拽一个人一起躲在被子里看!看完后三集:悬疑垮掉。相比悬疑成分更吸引我的是undoing这个概念,果然人总是会选择滤镜下的生活,下意识的忽略真相细节,哪怕是可以一眼看穿他人亲密关系里的关键问题的女博士也不行,毕竟滤镜下的生活看起来真的很美好。
某几集的结尾简直是耍流氓,but still
鏡頭拖沓,似乎是故意給大牌明星增加曝光率,或者盡量用大牌明星來吸引觀眾。情節冗長,似乎警察都是廢物。最後的反轉也不合邏輯——女主到底是想搭救老公還是陷害老公呢?
rosebud玩得好没有上限,玩不好上限就是两星,全靠编剧的实力和能力。不是迷你剧就可以使反转抓取观众注意力变得合情合理
good tits
第一集叙事方式有点不太喜欢(除了意大利妹子的全裸),妹子死亡才开始有点入戏已快进完结,纯粹是妮可的一场大型个人时尚秀!
结尾和《捍卫雅各布》好像啊,也就开头一两集悬念十足的样子,但一旦看穿凶手就是那个谁,后面的一切都觉得有些无趣,不过代入到女主的角色想想真的绝望啊。妮可好美啊,身材真好啊。
看过了其实三星半吧,第一集最好看;如果一口气看完估计还更满意一些,但是一直追剧就觉得前面有些太故弄玄虚,又渐渐拖沓,最后的转折吧,有些勉强...
直到要发影评才发现当时光顾着写观后感了还没标记已看。以HBO的水准来说只能说是平庸吧,中间有两集我都是快进看的,可选角实在棒加了一星。
就这?
凶手不是女主,也不是儿子,第二嫌疑人死者丈夫的情节又特别少,那只能是男主杀的了。休格兰特的脸老的太迅速了,但是从角色上讲不够奸。
虽然结局没想到,但剧情绝对是我爱看的‼️
又一个关于富人世界的丑闻,很像《Gossip Girl》, 生活环境,甚至剧中的学校都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角色都是40岁的中年人。不免提到贫富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富人之间的八卦,丑闻。从一个纽约上东区完美家庭的破裂,告诉人们,富人的烦恼也很多。基德曼还是那么美,完全禁得住大量近镜头
It's always the husband.
作为家庭剧勉强及格,悬疑部分不及格。单就案子一点不复杂,一集犯罪现场调查就可以找到充足证据锁死凶手,偏偏剧情设计警方检方各种低级,只为了给女主发挥的机会。看腻了妮可这种“我好美我好聪明我好能干我超会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