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总觉得这家伙对断头台、剖腹挖心、割喉等等这类受刑的场景和苦难有特殊癖好,对展现人在受刑时的说不出来的痛苦有特殊癖好,这一点从勇敢的心里面最后那段受刑就感触颇深。
2、我总觉得这家伙对裸身涂颜色也有特殊的癖好,比如蓝色。
3、我还觉得这家伙对典型的西方式的演讲也有特殊的癖好,不管他的身份,也不管他是为了蛊惑民众,还是激昂斗志。
4、我还觉得这家伙对冷兵器有着特殊的癖好,各式各样的,剑、标枪、弓弩,棒槌……5、我还觉得这家伙对当带头大哥有特殊的癖好,不管是民族的、种族的、部落的还是宗教的,甚至哪怕是一个小队的,都有点。
好吧,还有一些感觉很失败的地方:1、对于玛雅帝国的描绘(那些蛊惑人心的演说就不用讲了);2、一号的长箭穿身而不死甚至正常人(要知道,那可都是一等一的猎人)都追不上,其造血功能也煞是惊人;3、女一号水下生产;……最后,我个人感觉,那个男一号,真的像小罗。。
但愿这不是因为我是AC的球迷。。
疫情期间居家躁郁,看了这部影片,全程被吸睛!
拥有权利的是什么?
是什么让一种生命凌驾于另外一种生命之上?
我想那是文明。
野猪被部落猎杀,部落被玛雅文明奴役,玛雅被西班牙战舰侵略…新的角度降维打击:项目评估 个人 团队趋势势能杠杆 《人类简史》说人类采集时代的部落才是最幸福的。
因为让一个人真正内心平静镇定坚定的信仰是爱,爱是牵挂。
欲望和贪婪是个无底洞,能力越大,积累的忧伤问题就越多:中美洲的石头城玛雅文明从狩猎到农耕,使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这一步却是尸体与献血铺成。
这里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只是肮脏嘈杂争抢与残忍。
第一次走出丛林生活的人们要吃穿住,于是就有人掠夺劳动力来生产生活用品,后来修建城墙掠夺食物资源,于是就有了战争,大量的尸体又引发了瘟疫,掠夺的战利品需要分配,于是就有了阶级分层,失去劳动力的人不想饿死,于是就有了偷窃,生存条件的恶劣于是就有了疾病,为了让人们服从自己的统治于是就有了宗教,统治的骄奢淫逸腐败和随意杀戳,导致民不聊生活在恐惧之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总有英雄带领民众奋力反抗,取得胜利,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发展、灭亡。
一个消失的文明,一段如谜的传说,一种原始的神秘,一部精心打造的电影,在诸多令人好奇、又充满刺激的元素的装扮下,不仅仅是对失落的世界的再现,更是对逝去历史的一种现代解读。
导演梅尔吉布森的上一部作品是争议巨大的《耶稣受难记》,而这次的动静一点也不比上次小。
动用大量的玛雅后裔出演影片,墨西哥森林里实地拍摄,全片用现在几乎每人听的懂的玛雅古语做对白,而对活人祭祀场景的展现更是注定了事后的是非。
看来导演是下定决心要尽可能的描述自己心中的原始和真实,在影象中还原一个至少是看上去很“美”的玛雅古国。
至于争议,大概原本就在导演的计划之内(联系导演的最近两部电影,争议从一开始就与创作并存,而后就当作卖点一并兜售给观众),何况现在的电影市场,往往是争议越大影响越大,获益也越大。
拨开神秘的外衣,影片讲述了一个部族青年一段惊险不幸的遭遇。
原本他和他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属于他们的森林中,生活虽然不能用富足来形容,但过的也算幸福和快乐。
但一天他们的部落遭到了洗劫。
父亲被杀,他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其他人被俘,怀孕的妻子和儿子虽然躲在洞了逃过此劫,但被困洞中前途未卜。
经过翻山越岭的跋涉,他们被压送到当时王国的都城。
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王国盛名之下的狼籍和破败,以及一个个或麻木或将死的生命,与在森林里时的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数的奴隶在恶劣的环境里,营造着帝国的宫殿,残喘着最后一口气。
而大部分的居民,都围在祭坛的周围,看着祭司将活人剖心砍头来祭天而爆发出阵阵的欢呼。
等待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女人被当作奴隶出售,男人则被用来活祭。
他目睹了兄弟的惨死,当他将被行刑的时候,突然日食来临。
日食被当作上天的回应,祭司暂停祭祀活动。
剩下的人被赏赐给了抓捕他们的武士,还来不及庆幸逃过一死,他们就成了武士们炫耀自己武技的杀人游戏的猎物。
最后只有青年一人带伤逃走,但因为杀死了武士首领的儿子,武士们也紧追不舍。
他逃到森林里,利用熟悉的环境,干掉了大部分的敌人(用毒蜂,用蛙毒和植物,用陷阱,等等,这一段也非常精彩),不过自己也精疲力尽。
而这时,剩下的追兵,目光却被海岸边出现的大船吸引。
青年救出妻儿,回到森林中开始新的生活,他也许没有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幕布也就将拉开。
影片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恐惧”。
先是在狩猎时,遇到逃难的另一个部落。
他们的眼中透着恐惧,并深深的感染了青年。
父亲察觉到了青年的思索,就告戒他,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勇士,需要赶走心中的恐惧。
紧接着在村庄被洗劫的时候,父亲就在他面前被杀,妻儿困在洞中要等待他的营救,而他自己被俘不知出路何在,一切的希望都显得渺茫起来。
当迎来盛大的祭祀场面的时候,恐惧也达到了最高潮。
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转瞬间便身首异处,灵魂显给了上天,剩下的躯干已没有了用处,只是静待腐烂。
于之对应的是属于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恐惧。
那是对冥冥中的上天,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的恐惧,其实也就是对自身生存及未来的恐惧。
种种的局限,让那时那地的人,无法意识到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改造,来消除对内对外的恐惧。
于是在残酷肆意的杀伐狂欢里,在向更弱者展现其权利和能力的时候,才能得到变态的、暂时的安慰。
片名“Apocalypto”在希腊语中意为新的开始。
新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旧的没落。
那为什么没落了呢?
腐败?
贪婪?
杀戮?
愚昧?
闭塞?
还是上面说到的“恐惧”?
一个文明经历了辉煌达到饱和之后,需要新的变革来促进其发展。
如果没有变化,不是内部自己崩溃,就是被外来的势力所消灭。
而人类往往又总是容易自我满足和自以为是,站在高处时看不到脚下日益虚弱的根基和涌动的暗流。
于是,我们看到就是——弱者取代衰败的强者,成为新的强者,然后在衰败里迎来新的取代者——的不断循环。
“启示录”在今天,还会有其“启示”的作用吗?
也许也就是一种不用真杀人的娱乐祭祀。
梅尔·吉普森导了三部电影,《勇敢的心》、《耶稣受难》、《启示》,个个血腥无比,一个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泼墨于大银幕,一个专门针对汉语中“皮开肉绽”一词进行了深刻地银幕阐释,第三次,他干脆让一只黑豹生生撕碎一个土著猎人的脸……他的电影,往往把文明发展过程中残暴的一面作为故事巨大的背景,他的故事,却都是不折不扣的通俗剧。
《启示》没有想当然地滥用电脑特效(这方面,他一向相当节制),整体上采用了较为写实的风格——最早我还以为这会是个类似《木乃伊》那样的猎奇电影,结果完全不是。
这种过于写实的影像风格,相必会叫一些对用电脑特效再现古玛雅文明怀有憧憬的观众相当失望,我倒觉得还好,梅尔·吉普森用一个惊心动魄的丛林故事,大大补偿了这种失望情绪。
看这部电影,就像完成一次热带雨林腹地的神奇探险,大多数时间里,你难以预料故事的走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这种电影,总是最令人愉快的。
我自己简单梳理一下整个电影大致的脉络:第一场戏用打猎和分猪肉交待人物关系和角色的性格特征,很奇妙;第二场戏是丛林部落里的性玩笑,人物关系也从一小撮猎人扩大为整个部落,气氛很生动;第三场戏引出部落屠杀这场突发的危机,打乱了部落内部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建立全新的,敌对的矛盾关系,丰富了戏剧性;第四场戏是俘虏被押解到城市,视野再度打开,故事格局变得更大,同时情节上则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未知因素;第五场戏是竞技场上的杀人游戏,叙事在这里放弃了宏大的故事格局,把矛盾重新拉回到第三场戏交待过的俘虏和猎人们之间的敌对;第六场戏,整个故事格局再度缩小,变成一场参与人数有限,惊心动魄的追捕游戏,一场生与死的猎杀故事,这大概也是正部影片最精彩和最具可看性的一个部分,平行蒙太奇不断切换两个重要危机场景:猎杀故事和地洞求生故事,直到两条线索合并。
最后的高潮部分,恰到好处地引出另一个重要景观:海岸上突然出现的西班牙战舰,意味着域外文明到达南美大陆,更深刻的危机、更宏大的主题,露出了冰山一角……梅尔·吉普森是本片的编剧之一,能对结构故事做到如此的收放自如,实在令人钦佩。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89o
人造的一切终将倒塌敌不过一阵清风,敌不过一场细雨,敌不过一缕阳光,敌不过一轮日出、一抹夕阳,敌不过一溪云霞…700万年的人类历史:看上去征服了星际太空,实际上却与自己的内心相隔千山万水接下来的时间跟随生命的韵律吧,会享受微风浮云、蓝天碧水、阳光雨露、会品尝到《永恒和一日》中诗人所说的生命如甘泉般的纯净甜美有很多人问启示了什么——这便是启示,跟随神的足迹,回归大地根基吧神的足迹不在外面,她就是我们的内在神性不要再对抗自身的神性了,回归自然
在电影表达方式,画面传达和解释导演疑问上的三点启示。
有关于导演想要通过对野性丛林里玛雅人,一系列的外族入侵,向神祭祀到最后西班牙人的出现所要向观众表达的东西,我深以为十分高明。
很多国内的导演在讲述一个剧情片的时候,擅长把自己希望表达和传递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再咀嚼一下然后吐给观众。
比如寒假的时候,我去看电影无问西东。
结果电影上映一周之间,我的朋友圈就被张震在电影最后的那一大串不顾一切做自己的深情鸡汤刷屏了。
我知道这其中一大半的人只是被剧情渲染后的一时激动,然后在朋友圈打下一行字而已。
所有人都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导演想要传递的价值观,而恰恰这种价值观为当下正处在丧文化背景下的广大年轻群众送去一缕和煦的阳光。
所以,作为导演的表达硬伤,我并没有在豆瓣给这部片子打很高的分数,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反,看完启示录的时候,虽然一边感叹片子中满满的中二槽点,但同时还是被导演在表达立意的方式上折服。
在文学艺术的表达上,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在电影中表现地比较好,导演擅长把自己的表达以问句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或者,换一个说法,导演擅长贴近大众审美,同时以一种哲学式的表达增加电影的层次,给予一部分想要通过电影了解背后深层艺术文化思想的观众一点思考的空间。
在巴西的时候,常常和一个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巴西教授谈论一些生活中人们常常觉得不容质疑但实际上又有另一种思考方式的一些文化现象。
有一次讲到哲学的问题。
我不知道是不是中西的文化差异还是我的理解误差的缘故。
从高中起正式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教给人们如何解决问题,而当我真正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质疑,批判然后提出问题。
所以生活的哲学往往是一个问号。
正是因为人或人性具有一系列无法解释或者逻辑交错,前后矛盾的复杂性,所以在面对矛盾复杂的时候,我们常常在绞尽脑汁后无奈历史发展,生活错位的根源,同时,不得其结果与答案。
然后人往往创造出一种无法定义的灰色地带。
这是我对电影表达上的一点想法,接下来,我还想浅谈一下对电影的视觉传达上的一点看法。
当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画面上氤愠着野性湿气的热带雨林所喷发的绿色素,棕色皮肤的玛雅人用兽骨装饰的身体。
我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因为在拍一部具有图腾色彩和各种神化自然的影片中,导演对于特效的运用并没有那么夸张,在电影开始几分钟还是让我有一丝惊讶,不过我还是对玛雅文明是否在神化自然的程度表示一定的怀疑。
最后,也是我最想表达的关于我对导演留给我的这个疑问聊一聊自己的理解。
在标题上我说,如果我是导演我会重写结局。
当最后两个异族人追杀男主到海边的时候,被停在海上插着天主教旗的西班牙人震住。
而男主独自回到树林与家人团聚并准备寻找新的栖息地的结局中结束。
私以为,这是导演对野性文明的仰慕尊敬,但同时他又对于文明征服论的存在表示一定的赞同。
但是,我愿意为文明的发展多增加一些讽刺悲悯的表达,我想再把电影延长两分钟:一群西班牙人带着火枪冲进丛林,击中了重新开始疯狂奔跑的男主及其家人。
用玛雅人图腾的黑豹化身的陨落,代表着一种文明在另一种文明征服下的消亡。
其实,导演从始至终一直在表达文明征服的意义,从丛林中的玛雅人征服一头貘,后来城市中的玛雅人征服丛林中的玛雅人,后来这些玛雅人来到城市,这所有的人类被自己神化的太阳神征服,更先进的玛雅人被与生俱来被教导信奉的黑豹神征服。
最后,来自另一片土地的具有更先进文明的西班牙人来到。
从历史上来说,这种征服是存在的,因为最后玛雅文明灭亡了。
我们常常在对阐述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征服中,潜意识地将两者放在高下的位置去做一种评判。
被征服者是落后的文明,征服者是先进的文明。
所以,当我们在看丛林中的玛雅人在杀死动物的时候并未感到这种文明征服的不适的时候,其实导演也在一以贯之地传达文明发展的合理性。
也许,在表达这种有些矛盾的不适的时候,把结尾这样写,会加强观众的不适感,会更有悲壮色彩。
写至此,突然冒出一个问题留给读者(受限于字数要求不予赘述)人类通过神化自然制造的更文明者存在的历史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也可以把太阳神定义为一种人为的文明存在形式。
整个电影的剧情比较简单。
男主角所在的部落受到了来自强大部落的袭击,他把妻儿藏在一个地洞里,自己却被俘虏。
俘虏被送到城市处决来祭神。
当他即将行刑的时候发生了日食,侥幸逃过一劫。
强盛部落的武士们开始玩弄战俘,让他们逃跑,在后面攻击他们。
男主角再次侥幸地逃脱,杀死了对手冲进了丛林。
他必须在暴雨将地洞淹掉之前将妻儿救出来。
他在丛林里伏击了追击者,将对手一个个的消灭,最后被逼到海滩绝路。
结果正好遇到了西班牙人登陆,追击的武士无视了他而向西班牙人走去。
男主角得以逃脱回去救出妻儿,躲进丛林。
整个片子前四分之一是男主角部落的幸福生活,之后四分之一是被俘之后的见闻,后一半是逃亡和丛林伏击。
整个片子开始,主角的父亲也就是部落首领,对过路的部落宣言--这是我们的丛林,我父亲带我在这里狩猎,我出生之前我祖父带我父亲在此狩猎,我现在我带着我儿子在此狩猎,我死之后我儿子也会带着他儿子在此狩猎。
而之后丛林伏击的时候,男主角对追击的入侵者也是如此宣言--我会和我儿子世世代代在此狩猎。
然而,我们都知道,最终他们被西班牙人赶尽杀绝了。
虽然片中是玛雅,但其实在西班牙人登陆的时代,玛雅早就衰落的躲进尤卡坦的丛林中奄奄一息,不再有大型城市了。
而且玛雅本身也没有屠杀战俘来祭神的习俗。
倒是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有对外战争,屠杀战俘来祭神的传统。
这里的天启,其实到最后一刻才暗示出来,并非是玛雅人的强大,也不是男主角的丛林宣言,而是西班牙人的到来。
强大的玛雅人征讨周边部落,屠杀战俘来祭神,宣示着自己的强盛。
然而这份强盛在西班牙人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无论是片中不可一世的玛雅人还是男主角,都逃脱不了被西班牙人赶尽杀绝的命运。
这才是真正的天启,是真正的不可逃脱的命运。
也难怪海报上的人并不是男主角,而是来自强盛玛雅部落的追击者了。
这部电影是大概两年前看的,当时传的沸沸扬扬,说是自勇敢之心和爱国者之后的一部佳作。
但看了以后,虽然不觉得拍的差,但也有那么一点失望(相对于预期而言)失望在哪里呢?
是觉得整个片子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在里面。
玛雅人的历史应该是一个比较讨巧的题材,曾经举足轻重的辉煌、残暴与绚烂兼而有之的神秘色彩,但是这部戏却不是一部历史正剧,也并无浪漫色彩,看过它留下的粗印象就是一部‘玛雅版的第一滴血’(当然内涵要多一些)。
尽管制作者苦心打造原汁原味的玛雅味,但对于那个古老民族的风采展现并不多,主体仍然是美国人“顽强的个人主义”的孤胆英雄的赞歌。
而玛雅人曾经的繁荣,最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除了活人祭天的残暴,还剩下多少呢?
还有一些小细节,虽然对影片的整体而言无伤大雅,但无形中冲淡了沉重的意味,比如主角‘虎爪’的生命之顽强,几乎到了近于神人的地步,中了两箭、从瀑布一跃而下……这对于整个故事而言固然影响不大,然而却使之带有了动作片的轻佻……另外,同样是玛雅人,虎爪所在的部落尚在茹毛饮血,但城市里的玛雅人,不但有恢宏的建筑和人声鼎沸的市场,还出现了小偷、乞丐和妓女,“城乡差别“未免太大?
但影片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浅薄之作,例如:结尾处,搬迁中的虎爪,看到了海面上的西班牙帆船:夕阳般的玛雅王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基督教文明大放异彩的日子即将到来。
电影的最后。
风平浪静的海面。
一场暴风雨停顿后的宁静。
虎爪与妻儿淡定的对话。
“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
”虎爪说。
到对岸去,和昨天说再见。
而我却不舍得与这部电影说再见。
长达135分的震撼。
最原始的暴力,最原始的血腥,以及最原始的爱。
外族残忍的杀戮。
挖出心脏砍掉头。
不依不饶的追杀。
虎爪因心中有爱,多少次欲死未死,全身都在流血,却把生命止住了血。
他知,还有爱妻在等他,还有可爱的儿子和未出生的,需要他。
他一定要活下来。
坚定的信念真的可以战胜一切吗。
没错。
看,这就是爱。
最原始最原始最原始的爱。
最野蛮最野蛮最野蛮旁边的爱。
让我想起五月天的一句歌词。
“为爱而生。
为你长征。
”虎爪为了回去见他最亲的人为了把他们从很深的洞穴里救出来。
虎爪他穿越热带雨林他跳下瀑布迎向湍流他被毒蛇咬他被锐利的箭射中不知多少把。
他倒下不知多少回但每次都坚强的爬起来。
因他心中有爱。
为爱而生。
为你长征。
比起虎爪的爱,我经历的以及我身边的爱便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为在哪吃饭可以争吵不休。
为对方晚回来一点儿便鸡犬不宁。
为分手谁多分得一点财产便闹到法庭。
为微不足道的蒜皮小事就要拆房子揭瓦。
太缺少说服力。
又太经不起考验。
还整天牛逼轰轰标榜我们有多了不起的爱。
有这样儿的人,我劝你目不转睛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耐心看完。
然后你就知道,你的爱是多么微不足道。
多么的。
我就是有点平静不下。
暴力的镜头我忍了。
血腥的镜头我也忍了。
我捂嘴了我尖叫了我反胃了。
但是我都忍了。
唯独忍不了的,是这一场最野蛮最野蛮最野蛮旁边的爱。
忍不了,于是哭了。
启示:伟大文明的衰亡 始于自身内部玛雅文明末期,平静自足的丛林小村落突遭洗劫,首领的儿子虎爪与族人一起被俘,押往玛雅帝国都城献祭,为逃生他杀死了城邦首领的儿子,因此被一路追杀,迫不得已祭出四象神兽(误)。
<图片2>
<图片4><图片5>喜欢惊险刺激的小伙伴们有福了。
想想看,身中一箭的主角被紧追不舍的复仇者组团猎杀,他必须带伤独自穿过万人坑、大瀑布和黑泥潭,逃亡的终点是深井里有孕待产的妻子,而突然下起的雨又为井中人能否活命增添了莫测变数……<图片6>各种戏剧性加码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让人不得不为主角捏一把汗。
电影又名《阿波卡猎逃》,“猎逃”这个名字当之无愧。
可如果以为本片仅限于此就错了。
导演命名为《启示》别有深意,故事开篇就是这样一段名言警示:<图片7>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惊险的猎逃故事和伟大文明的衰亡有什么关系。
<图片8>长者的故事众人围坐听长者讲的故事启人深思:“动物对人说,尽管许下你的愿望,我们帮你实现。
……每个动物都回答了他。
人得到了它们全部的能力之后,他走了。
猫头鹰说,现在人知道了很多事,也有了很多能力,突然令我感到很害怕。
鹿说,人的所有要求都达成了,现在他再也不会忧愁了。
但是猫头鹰回答,不,我在人身上看见一个洞,深得像永远填不饱的肚子,这个洞就是他的忧愁和欲望之源。
他会不断不断索取,直到有一天世界说,我已经枯竭,再也不能给你什么了。
”这个洞是什么呢?
这个故事和“文明的衰亡”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9>玛雅王族和神圣的祭司,穿戴奢华,高高在上俯视众生。
<图片10>金字塔下涌动的人潮,密密麻麻,欢呼雀跃围观人祭。
他们内心的洞是什么?
永远填不满的是什么?
<图片11>城邦首领的匕首城邦首领把随身匕首赠予儿子,作为对其表现出色的褒奖。
从儿子的神情来看,这把匕首意义非凡。
<图片12>虎爪中箭后,偷袭城邦首领的儿子以活命,其死去时手中正拿着这把匕首。
<图片13>城邦首领愤而拾起匕首,猎杀虎爪不死不休——同是首领的儿子,前者有人复仇,后者被人追杀,待遇如此不同。
虎爪的村落有一机关,用于集体猎捕大型野兽作为食物。
<图片14>故事的结尾,虎爪不得不借用这一机关来对付城邦首领。
<图片15>此时城邦首领手中还攥着那把匕首,意欲猎杀虎爪。
猎兽器用于猎人实属无奈,但是当“人性”与“兽性”无所分别时,正是文明失落的体现。
失落的岳母<图片17>在村落里,岳母对女婿肆意嘲讽指手画脚,族人大笑而已,并不因此对她有所不敬。
(上图左后岳母)<图片18>在玛雅都城,村落的女人作为俘虏被交易,岳母大人因年老力衰而无人问津,看着女婿被押离开,她内心百感交集。
对人(尤其是妇女儿童老人)的价值衡量,也可判断文明的发展程度。
玛雅文明衰落时期,青壮年尚且被砍头祭祀,何况老妇和孩子。
<图片19>森林vs城邦<图片20>虎爪暂时逃脱后,吼出这段宣言:“我叫虎爪,这是我的森林,我从出生就在这片森林里打猎,以后我的孩子也会继续在这打猎。。。
”森林中暗藏种种危险:美洲虎护崽会袭击人,毒蛇自卫会袭击人,瀑布下的岩石、黑泥潭和蚂蜂窝……都足以致人死地。
但这些都比不上玛雅都城危险——森林里的动物是为了生存各取所需,虎爪甚至可以借动物本能作自身掩护;而城邦里,有专门为杀人取乐而准备的武器。
文明发展至此,令人心寒。
按说城邦是文明的集中体现,可富裕繁华的城邦与瘟疫、饥荒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人们却依然自我陶醉在狂欢祝祷之中……文明发展至此,令人心寒。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欲望与文明,勇气与恐惧,城邦与森林,人类与自然,新生与衰亡……附预告片:(全片玛雅语,电影有字幕)千杯月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千杯月——<图片1>
震撼有余,回味不足;精彩以上,经典未满。
整部电影大气写实的风格,紧张有序的节奏,张弛有度的配乐让我五体投地了…母亲在水中产子那段太震撼人心灵了!小孩演技吊暴了…我已经语无伦次了!
96
不知道在讲什么 很血腥很暴力
结尾直接提升到神作的水准。工业文明的殖民大船到了,如同看到外星人登陆地球。你们这帮自相厮杀的野人捍卫的所谓的信仰与尊严,在他们面前犹如蝼蚁。
很燃的一部电影,也从另一方面反映的那个时代
玛雅丛林版的王子逃生记。暴力、血腥、猎奇。最后5分钟突然看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有如魔幻一笔,豹尾收官。
1,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对劲,如此丑化南美洲原住民,南美文明被塑造的完全不合逻辑的野蛮,简直是既sha人又诛心。为殖民者洗脱罪名的目的昭然若揭。2,大量的感官刺激的剧情和画面,大部分观众也很受用甚至认可,从影片评分可知。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十分恶心的电影,单片名就极其恶心。3,不妨想想丑化中国人的电影和角色吧,如果百年前中国被日本或者列强殖民了,甚至亡国灭种了,想来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同样也会被丑化得野蛮又无知吧。4,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中国人虽没被灭,但我深深同情北美和南美土著的遭遇。
精神返租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总是想拍出大主题 但就是干巴巴的 毫无内容
仪式 远古 原始人 神秘 搞笑
在煽情上,他始终是个高手
金字塔上滚人头,真他妈血腥,真他妈好看
【Great】1996老梅拍了《勇敢的心》,2006又拍了《启示》,2016又带来了《血战钢锯岭》。现在我有理由开始期待2026年他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了。
我对梅尔吉布森想讲的那些很大又很普世且安全的东西,不感冒。
每一种文化的消逝,总是其内部出了问题!因此看此片最大感觉是:玛雅文化的湮灭是一种必然...
梅尔吉普森将阿兹特克文明被西班牙人毁灭进行了合理化展示。这实际上是为西方殖民主义洗地、辩驳!用电影的方式替罪恶的殖民统治合理化!
Run Fight 原始的美感
原生态的感觉展现的特别好,视觉奇观也特别好,但是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太简单了一点,其实可以做得更加复杂,更加紧凑一点,可惜最后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说实话,森林里面的追逃看着看着就疲倦了。
狭隘意识下的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