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奥色治郡,气温高达华氏108°。
父亲的突然失踪然后离世,把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带回了梅姑所饰演的母亲的故居。
母亲嗑药成瘾并且烟不离手,十足疯婆子一个,但却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在葬礼之后的餐桌上,便是她发飙的好戏,用自己尖酸刻薄的话语一一“攻击”了现场的几乎每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telling the truth。
首先是大小女儿的离开,让她觉得是他们抛弃了自己,即使在得了口癌的时候,女儿们也没有陪在自己身边。
然后大女儿大嘴朱责怪是母亲的刻薄与自私造成的这一切。
然后就是电影海报中的场景,扭打在一起的梅姑跟茱莉亚罗伯茨。
大女儿结婚多年,却遭遇婚姻困境,女儿早熟的问题。
丈夫外语搞上自己的学生,女儿却在葬礼的时候还惦记着家里电视播出的《歌剧魅影》。
大女儿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母亲,严厉而粗暴并切直接又付诸在了自己女儿身上,这使得其丈夫大为不满,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提出分居。
二女儿是唯一陪在母亲身边的人,40多的年纪却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最后竟又爱上了自己姨妈的儿子。
母亲觉得二女儿虽听话未免有些柔弱,却不知其在得了子宫癌的时候自行去医院把子宫切除了,并且只告诉了表兄,两人从此萌生爱意,并决定也要离开这座荒芜之地前去纽约。
三女儿算是最风流的一个吧,每年都能带着不同的男朋友,这次又带回了一个开着跑车的未婚夫,并开心地宣告明年1月要去Belize度蜜月。
可是未婚夫却和自己姐姐的14岁侄女差点搞到一起,却还哭着告诉大姐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的女儿也有责任。
然后和未婚夫愤然离开。
似乎从她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在感情上自己过得也并不如意,正如那句Doesn’t that sound nice上一样只不过是自己的美化。
姨妈姨夫婚姻长达35年,但是姨妈有着和母亲大人一样的性格,认为自己的儿子懦弱没用而一味挖苦,直到最后和大嘴朱抖露,自己的儿子是自己和姐夫所生,也就是大嘴朱的弟弟,同时也是二女儿的亲弟弟,并告诉大嘴朱他们不能在一起。
知道真相的二女儿眼泪掉下来,愤然离开。
关于父亲,电影开头他突然请来一个印地安保姆来料理家务,似乎预示着自己的离开,可是为了什么原因却一丁点儿都没有留下。
家庭里的每个人清楚并由衷的表示他是一个正直的再好不过的人,但从梅姑口中说我们知道,他为了那点情事耿耿于怀30几年,而大女儿的离开也对他的自杀负有一定责任。
最后是保姆,片子里除了做得一手好菜外还做得一手好甜品,可是梅姑一直并未怎么待见她,直到大女儿的愤然离开,最后只有在楼梯口依偎在她的怀里了。
关于剧中比较印象深刻的几句话,大嘴朱女儿在饭桌上说道的,我们在食肉的同时,也吃下了动物被宰杀那一刻的恐惧。
大嘴朱对女儿说,千万别比我先死,即使活得想一团狗屎,只要活着。
还有NEVER SAY NEVER.正如饭桌上梅姑说的,你们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攻击,并述说在那个年代自己的不堪童年,说在场的都过得太安逸,要是都像自己那时候那么拼命,现在的人人都可以当总统。
所以那些觉得电影只是一场撕逼狗血剧的人,也只能说是家庭过得太幸福,无法体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5afb035ea7d64841ae8edd85d95eaa25_1&cid=f9bac0e91b47403d80390882eb075ca7_1
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P.S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
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每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间的关系都既熟悉又陌生的。
当一些特殊事件将大家聚在一起时,就成了一个纠结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充满张力,不停的出现各种失控的局面,最终各自散去,回归到一定的距离,相互关心,或者不关心。
生活之难在一个家庭中表现的更加手足无措,生活之美也偶尔会在家庭中显得格外甜蜜。
于是我们站在自己的树下,向外看去,阳光照在树冠上,是一片美丽的森林,而看看自己脚下,只有斑驳的光芒和阴影交织。
而家人,是注定要和你走进同一颗树下,看到你的斑驳的。
你看到的美好,总是掩饰了不美好之后的美好,而你真正去过的生活确不是这样。
老太太最后说,她长大了,她能承受的住这些。
当我们老到可以承受的起生活和生命的沉重时,就可以和孩子们聊聊过去,然后安静的等待离开了。
讲真,我没有闲情写影评(专业程度不及影评,充其量只是个观后感),no time no more.尤其在连看了三部x men前传之后,更是毫无意趣。
but,观看《August: Osage County》的两小时期间及之后数小时实属感概良多,不吐不快。
《August: Osage County》这部影片是我无意中在bilibili翻看到的,标签有“群星撕逼”、“戏剧改编”,群星撕逼,恩,星确实有点儿闪耀,梅姨、大嘴罗伯茨、伊万、miss sunshine、本尼……戏剧改编,恩,可以跟波兰斯基几年前拍的话剧改编单场景四个演员狂飙演技的《杀戮》有一番对比。
于是,我带着标签开始看电影。
影片伊始就连说了两遍“life is very long”,T.S.艾略特说的,当然很多人都说过这句话,“life is very long",伴随着这句话的是几个镜头的美国南方的荒原,《荒原》,是的,T.S.艾略特的诗作,现代诗歌的奠基。
一开头这几个大片大片的南方平原镜头和几句话颇有深意。
紧接着整个故事就由几段重要对话冗长的展开了,在这并不沉闷的两个小时里,美国南方小镇奥色治郡一个有着三个女儿的家庭挖掘着并不罕见的秘密,家人中的相爱想杀一幕一幕揭出。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剧情本身我是不想讲太多的,既然是一部改编自戏剧的电影,戏剧冲突自然相当饱满,场景单调、角色不多,重要演员都竭尽所能爆发着他们的演技,导演能发挥的地方少之又少,剧情推进和戏剧冲突全由演员和对话完成,导演在一个又一个对话间穿插了美国南方荒凉平原的或远景或黄昏或清晨的镜头,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镜头吧,或许也暗示了这个家庭故事发生的背景,你不了解美国南方的生活背景又如何理解这个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家庭呢?
在影片结束后我问了度娘“奥色治郡在哪里”,度娘不知道,我自己揣度了,也许就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故乡,炎热干燥、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生存环境恶劣如此等等。
当故事中的老夫妻仍苦守在这荒无人烟的苦哈哈的小镇,而女儿们都到其他地方去谋生时,忍受彼此是不是让人更加不能够忍受呢?
生活是否漫长到使人绝望的地步呢?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定然都对震撼的撕逼大戏以及梅姨叹为观止的演技折服,梅姨不露痕迹的完美演绎了一位常年嗑药表面疯癫内心脆弱清醒故作坚强的刻薄母亲,几乎把与她对戏的几位大牌的演技也一并带上一层楼的既视感,当然也因为有了她出色的诠释角色使得几场撕逼大战更加精彩绝伦。
不过我觉得这个电影还可以拍得更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比如更真实的话剧风格,更突出人物,戏剧冲突更激烈,像《杀戮》一样简单粗暴给观众以直接的冲击。
又比如这种家庭伦理题材,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戏可以处理得更细腻,夸张一点就像《呼喊与低语》那样把三姐妹间的感情诉诸于近镜头的人物表情上。
所以问题还是在于导演,这个导演侧重于简单的故事表述和几场家庭冲突,在有一个好剧本的前提下,它是可以给人以更深的震撼和深思的。
最后就讲讲被很多人都说过写过的影片的主题了,已经有人引用了张爱玲的这句话“人生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莎士比亚也说过“人生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任何意义”呢,恩,《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名作,讲述的也是一个美国南方家族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南方还遍地是奴隶,当然同样残酷。
我之所以会感慨会喜欢这部其实欠佳的影片可能因为它主题残酷吧,翻开袍子满眼虱子的畅快就是我全部的恶毒,而我们在生活的真实之下仍然热爱它却是我全部的赤诚。
有人说,一部片子成色是好是坏,看个十分钟就能看出来。
我认同,在看《八月:奥色治郡》(以下简称“八月”)十分钟之后,我更这么觉得。
十分钟,这也许是能呈现影片故事大致内容和自身气质的最短时间。
当然,每部影片都有种区别于其它的气质,而将气质分解,就是使影片成型的个个工种最终的工作完成情况,尤其重要的是,我想说的是,在十分钟内决定影片成色的最主要单元是,摄影、影调、表演、和台词。
前两者决定影片的外在气质,背景环境、天色光线,明亮欢快或晦暗抑郁,后两者决定内在,传达情绪、情感、和意义。
“八月”透露出的情感和内涵是复杂的。
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一群深陷沼泽的家庭成员,始终是好莱坞探究人性的标准配置之一。
本片中,离家自杀的父亲,一个早早离场的人物,将离散的家庭成员再次组织到了一起。
成员之间一直隐而不发或者一直避之不及的种种矛盾,有如火山喷发一般涌动而出,淹没了生活,留下了厚重的灰烬。
影片以父亲如独白似的对白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仿佛延长了人物的在场时间,也以T.S.艾略特的“人生很长”一句,直接营造了一种苦涩的情绪氛围。
后来父亲自杀,再想这个开头,才发觉这些话语就是一种独白,呈现了影片的叙事视角。
死去的父亲在天上,拥有了上帝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家庭的荒诞剧尽收眼底,而“人生很长”,明显就是上帝悲悯世人的发声。
人生很长,苦难很长,但仍要经受。
这是一个恒久的命题,重要的是,如何来呈现这种苦难。
纯粹的苦难并不值得夸耀,反而带些荒谬的,不可名状的,笑中带泪的苦涩才更令人回味,就像“八月”带给人的感觉。
酗酒、嗑药、偷腥、吵骂,所有这些无非是人失去控制的表现,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失控,而失控的根源,也许只是生而为人的疲惫和空虚。
无法正视这种残酷,就无法善待自己和他人,无法和生活和解。
传达这些可能的意义,演员功不可没。
此片的阵容绝对可谓强大。
前阵子看斯特里普上艾伦秀,才明白她早已人戏不分。
因嗑药而精神失常,神经敏感的老母亲,被她演绎的入骨三分,几乎一人挑起了整个影片。
就算只是用单单几句话讲一个故事,也能激人眼泪。
编剧一个巧妙的峰回路转,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原来她表面上精神混乱,易怒毒舌,十足尖刻可恶,但实际上又是先知先觉,始终掌握着揭露还是隐藏真相的主动权。
三个女儿,四个家庭,先后离开。
本以为只剩下大女儿芭芭拉和老母亲守着一堆真相,然后和解,有如《饮食男女》的结局,但到了最后老母亲自私自利的本性仍旧将最后的希望驱逐边境,真是冷酷到底。
除斯特里普之外,其它众人无不是演写实戏的实力派。
想说的是大嘴和她“女儿”阿比盖尔。
为什么说斯特里普撑起整片只是几乎,就是因为还有罗伯茨。
想来,也只有大嘴有功底有魄力能和嗑high的斯特里普正面对抗而不显势弱。
无论隐忍还是爆发,每一帧表演都充满了张力,特别是长桌聚餐一段,实在太震撼,无愧我的挚爱。
阿比盖尔演什么都让人想起《阳光小美女》时的可爱傻样。
想说她是想说《阳光小美女》。
它和“八月”是同一块磁铁的两级,同样的命题,却是不同的风格表达和引力。
小女孩长大成人,从“阳光”下的橙黄色,步入了“八月”中曝光过度的惨白和家中内室沉重的黑灰。
成长残酷,真相残酷,人生残酷。
片尾的民谣袅袅不绝,Last mile home. Tripping on the last mile home. 看着芭芭拉开车离家远去留下的扬尘,也许home并不只是一座房屋一种陪伴的概念,它也是远行、承受、反身默识。
还记得芭芭拉对想要逃逸的母亲说的话么?
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the fuck are you going?
There's no place to go.人生很长,苦难如是。
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忘了提一点。
片中的小姑娘不吃肉,姨夫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不想把恐惧吃进去。
因为动物被屠宰的时候是恐惧的,吃动物的肉就是吃下了他们的恐惧。
不吃肉,就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保有更大的勇气。
虽然这姑娘只是懂理论,却抽大麻叛逆而没教养,但这段关于食素不吃肉的理论却是我听过最靠谱最值得思忖的。
早早地在网上订了票,周六整个放映厅里居然只有五个人。
惊喜的是有中文字幕,豪华卡司不用提了,虽然之前大概了解梅姨再次有突破性表演,看完以后还是几乎给她老人家跪下了。
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惊喜的是戏外还有戏。
电影只讲述的是beverly葬礼后的发生在几天内得事,梅姨的表演却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的几乎一生。
从演出来的内容来看,首先violet非常机灵,耳观六路,眼听八方。
一眼看出老大的婚姻问题,两眼看出老三的未婚夫不靠谱。
丈夫和妹妹的不伦恋她门清,就是憋着一辈子不说,最后报复在后代身上。
要是violet身在中国,估计大家会说,这老太太已成精。
其次,violet自带的吐槽属性的段数也不低。
“为何不叫恐龙美国原住民”“女人老了就是不性感了”“父母肯定是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的”,家族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老太太吐槽的命运。
而且在我看来violet的级别比直接责骂儿子的妹妹高多了,一出招就针针见血,还觉得自己委屈地很:我说的都是真相啊,唉人们就是见不得真相。
最后,violet非常有生存技能。
从她能从医生那里开来整整一箱的药就能看出,她有一种manipulate别人的本领。
被大女儿发现药片后惊慌失措,马上靠装可怜“我得癌症了你都不来看我你爸一出事你就屁颠颠儿跑来”,女儿马上觉得愧疚立马挽回一局。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待见,violet对人性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力,她看的穿你,就能操控你,同时从来不怕伤害你,并以此为乐。
这样聪明情商又高的女人,又有为人父母几乎最糟糕的特质:自我中心,觉得别人的苦都不算苦——你们那算什么呀我和你爸那才叫不容易,看看你们一个个不成器的样子;儿女如果不顺自己的意就以情感胁迫——啊呀这么多年养你都白养了啊你这个小白眼狼;推卸责任功夫一流——把丈夫的自杀归结于女儿离家,甚至在最后大女儿已知道她对自杀知情不报之后,依然执着地怪罪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violet的一生:从小家境不好,母亲对她很刻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之下,被母亲的某男性友人骚扰差点被打死,从小就有种破罐破摔的性格潜因子。
结婚有了孩子后不久就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也许是因为violet经常冷嘲热讽丈夫的不得志甚至他最爱的诗歌,总之对婚姻的无力感让violet开始对药物上瘾。
最心爱的大女儿一直都与父亲走得更近,二女儿好歹受自己摆布但懦弱无能得不象自己,至于小女儿,violet根本就没拿正眼去瞧。
她离家她心碎好像根本就和自己无关。
最后发现得了癌症,觉得老天从来不爱自己,破罐破摔和自私的性格发挥到极致,连知道丈夫想自杀以后的反应都是先开保险箱。
几十年夫妻生活的真相结局就是如此,细思恐极。
大嘴的角色性格也很多面,戏份不比梅姨少,可是飙起戏来真的就是弱了。
那段三人餐桌摔碟子的戏,大嘴的角色刚刚经历了丈夫带着女儿离开,知道了妹妹和小查理是兄妹,等等重大的人生变故,可惜光表现了愤怒,气场明显也不够。
片中男性角色存在感普遍不强,BC唱靠弹琴唱歌刷了一下存在感,很温情,可惜太短太短了啊,还没有听够。
至于梅姨,无法想象如果换任何另一个演员,violet也许只会被塑造成一个药物成瘾的恶毒老太太,可这个人物如今被演得精彩,归功于梅姨已呈现和留白的空间。
姨再拿一座奥斯卡吧,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幸福家庭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电影里的一家子算不幸吗?
当然不是幸福的一家子。
因为父亲的突然失踪,最后发现是自杀,一家子为了葬礼聚到了一起,母亲Violet得了mouth cancer还烟不离手,嗑药,简直就是个疯婆子,对每个人说话都带刺儿还美其名曰telling truth,不过有些吐槽真是够犀利,隔着个屏幕让电影院里的人都笑了出来,二女儿Ivy问她:你都得癌了,还该抽烟吗?
她答道:世上有任何人该抽烟吗?
她说父母在各个孩子中,总是有一个最中意的,这就是事实(突然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挺好的,不然万一碰巧是一群孩子中最不讨人喜欢的,岂不是要幽怨的过完童年),不顾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是最难听的方式,无怪乎她的孩子都想离她远一点。
梅姨真的演活了这个角色,说实在的,还有什么梅姨演不好的角色么,又该怒刷提名了吧。
大女儿Barbara,丈夫和学生搞出轨,14岁的女儿又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很,再撞上自己疯婆子一样的娘,life is very tough for her.母亲怪罪她才是导致父亲自杀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当年离家伤透了她父亲的心。
Barbara是个是非分明的人,也许太分明,所以才过得不开心。
二女儿很乖巧懂事,大姐小妹都离开家以后自动接下了照应母亲的重担,这么多年也不抱怨,得了子宫癌也不声张,只偷偷告诉了表弟little Charles,而也是因为这个,表姐表弟走到了一起,但还不敢和双方父母坦白,两人打算去纽约展开新生活。
这事儿和姐姐妹妹摊牌后,两人的反应都是那妈妈怎么办?
我一边看一边呵呵了,敢情妈妈就该Ivy照顾的么,做得越多得不到理应有的appreciation还变成理所应当,真是好现实的故事情节,想到自己家里照顾外婆的我娘了。
小女儿Karen,看上去很开心,带个开跑车的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但还是刷不到存在感,未婚夫还勾搭才14岁的外甥女,她对她大姐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电影时觉得印象很深的一段话:You better find out from Jean exactly what went on before you start pointing fingers. Cause I doubt Jean’s blameless in all this. And I’m not blaming her, just cause I said she’s not blameless doesn’t mean I’ve blamed her. I’m saying she might share in the responsibility. It’s not cut and dried, black and white, good and bad. It lives where everything live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Where the rest of us live, everyone but you. 这时候,大概会觉得Karen也是个明白人,但是最后一句她哭着说,反正1月份会去Belize蜜月,Doesn’t that sound nice? 还不是在骗自己?
大概人生就是有很多时候要自己骗自己。
little Charles是violet的妹妹的儿子,一直不受他妈的待见,觉得他笨,他不成器,导致他就成了这么个唯唯诺诺的人,他心底就认定自己是个loser,妈妈的影响对于一个孩子真的好大。
比如MATTIE FAE之于Charles,比如violet她妈之于她,因为小时候受了虐待,所以她也不是一个宽容有爱的母亲。
还有很多时候,不如不要知道真相。
比如二女儿Ivy和little Charles,最后Ivy准备坦白自己和Charles的关系时,violet直接说出了两人其实是姐弟的事实,这些年她一直知道丈夫曾和妹妹有染,但她什么都没说。
本来作为表姐弟在一起已经够难的了,现在是彻底堵上了大门。
当时我还在想,大人犯得错,为什么要小孩子来还债。
只能说一切都是命么。
ps,那段戏也很精彩。
看完这些故事,有没有觉得,其实大概,睁只眼闭只眼的过日子,才是最好的?
有没有觉得,自己家里的糟心事,还不算太糟?
有没有觉得,无论看上去多幸福的家庭,内里都有好多烦心事,衣柜里的骷髅只怕数不胜数。
C哥正在手贱更新iOS7.1,所以打发时间来更新哟(感觉很掉粉的样子……)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幕之后,便是即将下雷雨的闷热天气。
随着剧情的发展,过去的一切都开始暴露,矛盾在激化,直至最后的雷暴,将一切终结。
而《八月:奥色治郡》,则也是如此的处理方式。
C哥是看完电影才了解此片是热门话剧改编。
于是顿时理解为何剧情如此抓马……感觉话剧会非常好看耶,哪位买个碟呗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认定这是一部年度撕逼大戏,里面大牌云集,个个都是冲奥的架势。
当然一切让你联想到李奥纳多的都不是好表演。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下图的撕逼场景(静静等待图片缓冲),尤其是大嘴高呼一声:I am in charge now!当局者迷,其实我对妈妈吼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没错,《八月:奥色治郡》就是这样一部把生活的无奈、血缘的无奈展示给你,却又令人无比感动的电影。
燥热奥色治郡位于Oklahoma,年均气温15.5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想到地理老师的不要哭泣)。
也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居住地。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印第安帮佣,以及梅姨经常“政治不正确”地吐槽印第安人黑人什么的……燥热是八月的主题。
梅姨的老公,一位酗酒的老师,像托尔斯泰一样离家出走了。
随后被发现溺水。
女儿及其男伴们、妹妹妹夫赶往梅姨的家中,每个人都显得燥热难耐。
而葬礼晚餐的氛围又迫使男性们穿上西装。
正如大嘴所言:这里的鹦鹉都能热死……从心理学角度,这种外界的燥热能加重内心的烦躁。
打个比方,比如令堂更年期了,那么到了夏天请小心……婚外情教授学生恋、姨表姐弟恋、姐夫小姨子恋、未来姨夫小侄女乱来……你想要的配搭都有……父亲对女儿的失望、母亲童年的阴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就连阳光小美女也不例外。
但和《雷雨》不同的是,《八月》选择在最后仍然以燥热结尾,内心的烦躁始于燥热,也终于燥热。
女儿在公路边冷静了之后,重新回家,陪伴已把亲人都膈应走了的母亲。
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血缘。
疲惫不堪的家庭关系,终究会平静于血缘的亲情中。
iOS7.1还挺好看的。
记得关闭增强对比度哟。
尤其速度会加快。
以及……你不用滑动来接听了。
没看明白,老太太?
一帮名角絮絮叨叨了两个小时,一个家庭就这样彻底分裂了。
基因传承的悲剧家庭 太残酷 看完痛哭
看不下去
能想象话剧会好特别多!!!!!!真的,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有一种看着一帮老戏骨撑戏的赶脚,无敌的是无法抗拒的类比起来贺岁片儿!
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童年,这个问题反而越长大越渐渐清晰。无论国内国外,我们成长为现在这样的“自己”与家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题材很好,但拍浅了,或者是这种题材看多了审美疲劳?
就是因为不完美 所以才更加珍贵
4星半。完全不觉闷,反而相当精彩。家庭矛盾伦理剧,四平八稳,细节精彩,那种随时弥漫着的火药味特别吸引人。表演是他妈一大亮点,就群戏而言,完美,完爆美国骗局。就个人而言,梅姨一如既往神演技,真心感觉她已经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了,由内而外,也完全不输给这届Oscar呼声最高的布兰切特。OST赞
太难看了!bibibibibib个不停,最讨厌一家子吵架的电影了,说来说去反正就是他妈反应中产阶级矛盾、中年危机——神经病!
看的时候抑郁的我啊 吵来吵去哭来哭去打来打去 你说这是现实吗 我看不尽然 预测他们家自杀的人还会直线增长 禁恋的那对 还有追求不现实婚姻的小妹 我最讨厌这种女人 虽然演员绝了 但是那口语那衣着那做作的一切 我真想冲上去打死她
以爱之名,口生荆棘。
改编的不错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演员赞,演技赞,如还原到话剧,就赞上加赞。悲剧的开端,隐藏着至始至终的哭泣。
不知为何怎么都看不下去
没什么
无论家庭婚姻还是一帮朋友 人一多相处时间一长 就是麻烦 让人联想到社会上各种奇葩事件和纷争 相爱相杀 其实人类骨子里就是互相乱 和睦的前提是都别讲实话 记得大一的电影课老师上来就拿东京物语举例说人注定是孤独的 现在渐渐体会了这句话十分之一吧
梅姑梅丽史翠普真的什么角色都能演!伊万大叔还是好帅。卷福第一次登场时在梳头。虽然剧情没有什么,那个兄弟关系的剧情略狗血,但因此电影处理得还好。。。第147人看过。
丑,乱
更想看舞台剧
越发的喜欢看话痨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