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有人追求笼子,有人追求钥匙笼子追求笼子,只能靠近钥匙和笼子才是绝配。
但是我们会被’同类‘吸引,最终却选择与‘异类’共度一生。
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距离产生美,也产生爱。
爱可以铭记一生,但是恨可以忘记,可以放下,可以消散。
爱远比恨持久,所以才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说吧。
眼睛是瞎的人,看什么都是黑色的。
【腾讯“大家”】女人才是战争的灵魂。
当盖尔霍恩面对蒋介石夫妇毫不留情地痛斥时,她是感性的动物,不懂谨慎和社交礼节,迫使她不顾一切地要在宋美龄面前嘲讽当局对民众的粗暴真相。
她忘不掉大烟馆里小女孩的眼神——只有女人,或者拥有母性的人才会如此动容。
斯大林发动残酷战争,居高临下检阅自己的铁骑士兵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走过,他是“男人”的,或者称在这样的视角下,是缺乏母性注入其灵魂的非人类。
而同样自称男子汉的海明威则一直体味着母性的温暖,在战争中、在炮火中他的情欲才能达到阈值。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也被译作“战地烽火情”,硝烟中还有爱情,这是典型的商业片,可这并非直接表现战争,而是作家与情人在战场边缘周旋于私情和理想的主旋律故事。
女人与男人,不仅仅是画面里的小胡子海明威和屁股翘翘性感迷人的盖尔霍恩,还有温情与强悍、人性与杀戮不停交错的画面。
战争一直与爱情有着不可抹杀的关系,这是人类两大极端的情绪,亦是残酷与美好的两极感受,将之置于同一场面,对比和参照之下显得格外动人也就不意外了。
当大兵或将军换成作家或名流,当护士或间谍换成情人或记者,一场腥风血雨泯灭人性的战争就变成了可歌可泣并令人陷入荷尔蒙沉思的传记片。
在海明威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无数名流用才华登上的名利场,是灯红酒绿香艳美女的派对,是用天赋和努力证明不朽的杰作,是美国大报名刊上的封面人物,是财团的支助、是党派的支持、是商业高级阶段后的情操和品位……而我们的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类史上最牛逼哄哄的作家之一海明威,则成了那个时代最生逢其时的一个人,他的强悍和野蛮、激进和才华、理想和能力刚好对应那个战火纷飞、观念统一的时代。
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巴望着海明威式的文学明星、政治大人物、社交名流时,心中一定会黯然。
现实与故事的天壤之别容不得你半点乐观。
环顾我们的周围,不要说可以进入政治格局中的最高层斡旋历史进程的社会名流,就是让观众看到那种人格结实的政治明星、时政名流也很困难。
不管是台上的还是坊间的,结实不易塌陷才至少不会那么轻易让人绝望吧。
立场之争会顷刻之间就会变成人身攻击和卖骚作秀,而此时对于围观者来说,观念、觉悟、立场则不再重要,最要紧的是俏皮和幽默,还有一场嘴仗下来抖落出来的鸡毛乱飞的八卦私事。
“口炮”与“送饭”之争,让人看到仅仅是一种不成气候的自我安慰。
争论不一定能让人看清是非,但可能让人得到信任和不信任的理由。
有时候真不什么光亮的大道理给你以支撑,而是争论者的一个表情,或者一个暧昧不清的手势。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中展示的几段海明威与人争论的场景,今天看来其价值观或者立场已经不重要,而是他那种展示勇气和执着时的表情。
跟我们这里经常发生的鸡皮蒜连混淆视听、卖弄风骚小人嘴脸、阴险小气败坏风气比起来,海明威是用“正直”承担的勇气、用“情操”输出的执着。
海明威在西班牙拍摄纪录片后,与攻击者的争论变成他最后坚持己见,除了身先士卒地占领了事发第一现场,他还有别人无法估量的探险勇气;海明威在见到批评他小说的那位评论家后,被称作毫无风度地撕开了自己的衬衫,他要让对方看清楚自己的胸口是否真的长有胸毛——他当然知道评论家的关于贴假胸毛的句子只是个比喻,但他要借这个成功的幽默凶狠一次给对方看;还有盖尔霍恩腻烦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她要去有战火的地方做自己,在码头海明威与她争吵,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有有价值的,海明说说“当你已经进入坟墓,我的作品还在人间流传”。
而我们正在用一篇那么多字的反驳文章,终于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眼中的对手那种人。
与其说海明威用自己的任性和荒淫失去了盖尔霍恩,不如说是盖尔霍恩一直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尚未完成,以至于要离开海明威、离开与海明威一起缔造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追逐到自己念念之中的那种理想。
海明威晚年陷入了纠纷和自身困顿之中,影片表现的面对一条大鱼丧失了原来的那种自信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困境的一种再现。
当蓄起了标志性胡须的海明威,依然站立打字,但心念和能力都不再了,是成为病床上任人宰割的老年患者和年轻老婆口中的“保持健康”乖乖吃饭的老人,还是去实践他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说的“必须去面对永恒”——海明威将枪口对准自己张开的嘴巴,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他的主张。
不是文坛硬汉或者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这种事儿,而是一个作家面对自我时的诚实,以及他贯彻始终的独特表情。
海明威的直接和霸道,或者说他身上的所有缺点和优点皆来源于他的骄傲,是这种骄傲令其成为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创作者和大写的“人”。
或者我们可以说,海明威式的骄傲如今已经稀缺了,至少在华语文学的天地里是看不到的。
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作家,回过头来看看海明威获奖58年之后获此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怎样的诚实和以怎样的表情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呢?
真的,说实在的,我不太在乎他的立场和观点,即便真的政治不正确又何妨呢?
对于小说家来说,他顾及和负责的只有文学就足够了。
但诸如近期那些赞美之言——“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书法,但是你能写出他那种狂飙一样的龙飞凤舞的字体吗?
面对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丑陋地漫画化、魔鬼化,实际上是缺乏理智”,这也是一种个人立场,他当然有表达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权利,只是这种看似厉害的言论其实是建立在针对不久前获诺奖时的国内批评声的反驳基础之上,以及对更早一点抄写《延安文艺讲话》时被几乎一边倒式的批判所表达的强硬态度。
莫言难道不知道当今谁是掌权者,谁是稀缺的弱小声音吗?
站在权力的一边,你那么愤慨真的值得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骄傲吗?
不说历史观的谬误、缺少反思的态度或者惘然不顾对方的指摘单项自说自话,仅说莫言这种小人之心地难以割舍般地针对批评、与权力心甘情愿地融为一体,一旦有了话语的权势就摇身一变成了唯我独尊首领的架势和表情,就已经抹杀了写作者的高贵和风度,这跟海明威的那种直接对评论家施以老拳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和光明正大比起来,才是真正的蚍蜉与大树之间的参照。
看海明威的作品也好,看他的情史或者传记电影也好,能贴身感受到的是一种作家本该具有的骄傲和风度如今已经不见了,我们只有卖弄智商和暗地里羞辱对手,而人格的高大从来都是这个时代的人追求的了。
2.19海明威与盖尔霍恩★★★★I have almost felt most at home in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s.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I was a war correspondent.战地记者,一个女性,在一个男人的世界里奋斗,在那个时代真的很难得。
很漂亮,腿很长。
^_^海明威先生,在那个时期,带着儿子,还结着婚。
去追女孩子,真的好吗?
不得不说,海明威先生追女孩子真的很有技巧。
像我们这种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真的是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啊。
Life-death fight 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伏特加,很有意思啊,还成了好朋友,哈哈。
这是纪录片?
太情节了吧,电影味道过重,还去采访蒋介石夫妻,真的假的啊?
还有周恩来。
马先生的双面间谍,蒋介石怎么能不输呢?
原来是妮可.基德曼,怪不得那么漂亮了,腿 长,貌 美。
Top writer always write in loneness.回来图书馆一看,查资料才知道,海明威是有四任妻子,偏爱短发。
(芷宁写于2013年4月2日)“我们在战争中很默契,若没了战争,我们之间就会有战争,在家庭生活这个战场中,我们都活不下去。
”在影片《海明威与盖尔霍恩(Hemingway & Gellhorn)》里,玛莎·盖尔霍恩如是定义着她和海明威的那段婚姻。
很欣慰影片没有将视角偏向于在普世价值观中更有名的海明威,而是差不多对半分,这让那种将片名只译为《海明威传》的做法显得无稽。
走过漫长生命历程的玛莎·盖尔霍恩是第一位战地女记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然而长期以来,大众对她的认知仅限于海明威的第三人任夫人上,影片从这两个名人的爱恨交织入手,展开了这对战地情侣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即便只截取了其中的片段,也让玛莎的形象从扁平简略的文字简介变得饱满立体起来。
该片采取了回忆倒叙的方式,再现着一段关系从相识相恋到分奔离析的全过程,就像杜拉斯所言的“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海明威和盖尔霍恩在灵魂上十分接近,当然,在片中他们肉体上的契合度也不输于灵魂,他们从性格、追求到工作状态都太相像,生命模式都属于“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语自昆德拉)”的类型,这样的两个人一旦朝夕相处便犹如守着火药桶生活,缺乏安稳因子的躁动气息始终围绕着这段婚姻,走向覆灭,只是时间和机缘的问题。
该片对人物的塑造仿佛采用了将定语形容词光影化的方式,如海明威的精力旺盛,才华斐然,狂浪不羁,控制欲强及嗜血暴力。
盖尔霍恩的则是外表性感妩媚,内心刚毅坚强,且工作欲强,又极富冒险精神,越是惊险的地方,越让她感到安心。
妮可·基德曼演出了角色风骚可人又个性独立的一面,她对自我理想的执着诉求,令人想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话:“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
让我感到愉悦的唯一力量应该是自主的能量。
”令人遗憾的是,成片残留了不少缺点:时长不短,整体略显沉闷,节奏有拖沓之嫌,情节的梳理不够,衔接也稍显突兀,其中有关战时中国的戏份,更令人啼笑皆非。
片中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本是该片最大的亮点,但终因使用得太过频繁,反而失去了新鲜感。
不过,有关集中营的纪录片图片与本片情节画面的结合,颇有即视感,配上玛莎画外音“我真希望我的个人遭遇不要影响我的世界观”,达到了一定的撼动效果。
而影响玛莎世界观的人类灾难有两个,一个是西班牙内战的失败,一个是看到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如人干般的尸体。
影片结束于白发的玛莎依旧背着简单的行囊奔赴战时现场的画面,令人想起81岁的她仍然在现场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事件的事实。
若他日,有人要拍一部纯粹再现玛莎一生的影片,可以预见的是,海明威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的确,不论写过5部长篇小说、14个短篇小说、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获过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的优秀作家玛莎;还是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二战等八次世界上著名战争,去世后新闻界以她名字命名新闻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的玛莎;她都是独一无二的玛莎,她不是月,无需借助别人来发光。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5996640_d.html
海明威看上去就是个傻大个儿。
Gellhorn就是个交际花儿。
尼克的电影我没看过几部,一直觉得她的长相还不错,所以选择了看这个电影。
比较失望。
她的长相还是不错,姿态也很不错。
不过,不错到了看着更像是个模特。
所有交际花的动作她都很擅长,性感的抽烟姿势,随风舞动的体态。
当然还有那迷人的屁股,像一块磁石一样吸住了摄影师的镜头和海明威的眼睛。
确实花哨的男人对女人一见钟情的时候,那个部位很重要。
电影里却有拿部位和姿态取代大脑的趋势。
但是海明威毕竟是个不错的作家,是个有思想交流欲望的人。
这么处理显得比较地贫气。
电影里偶尔的镜头也显示出Gellhorn的才华应该是让海明威更着迷的东西,可惜除了一小段打字的内容说明她有自己的视角、另外讲演口才比较煽情之外,也只能看到她寻求感官刺激的才华了。
片子总体上乱乱哄哄,前后交待得也不是很清楚。
中间有几次都觉得怎么还没结束?
盖尔霍体现了出色的成功女人特质,魄力,独立,性感,有狂热的理想。
当然也少不了妮可。
基德曼的功劳,这么大岁数居然还这么诱人,难能可贵。
整个影片就像是对盖尔霍岁月的记录,感觉盖尔霍要传奇的多。
而海明威则是侧重在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上,就是再牛逼的人,也有欲望,甚至于超过常人的欲望。
另外吐槽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出轨貌似可以放到桌面上谈了,更加的宽容化了。。。。。。。。。
盖尔霍在影片中被多数观众的认同,可见,女人如果出轨当小三,周围人的评价,多数围绕在女人依靠的男人身上,不但对偷情爱情或者感情一直保持几百年的热度,甚至对男人的成功和优越也保持几百年的崇拜感,既让普通人惊叹,也让人们心向往之。
没有蔡锷,小凤仙是谁?
没有张学良,那赵四小姐是谁?
女人能够不依附男人,成为独立个体的,恐怕极少,毕竟宋美龄只有一个!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08—1998),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她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是世界上著名的战地女记者。
盖尔霍恩的生平:1908年11月8日,玛莎·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Ellisgellhorn。
1926年,18岁的玛莎入读布林莫尔学院,开始文学创作。
快要毕业的时候,她却退学了,她渴望一种更刺激的生活,她的内心荡漾着冒险精神和不安分,于是,她去巴黎当了一名记者。
在巴黎,她为美国各类报刊撰写专栏报道,并加入了一些民间政治团体,而且结婚了,丈夫是一位法国侯爵,同时是一位政治学家和新闻记者。
1934年,她回到美国,变成了小说家,连续写了《疯狂的追求》、《灾区现场》等作品。
1936年年底,她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旅行时,在市中心的SloppyJoes酒吧碰到了作家海明威。
那时的海明威出版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
相同的作家兼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倾慕。
1940年11月20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在怀俄明州结婚。
海明威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她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后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租下古巴的“观景庄”。
他们在这里度过将近一年的甜蜜生活,玛莎接到《考利叶周刊》的邀请,让她去中国报道抗日战场。
玛莎顺利地登上开往中国的飞机,她身边还站着一个肥头肥脑的大个子男人,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海明威。
1945年,她抛下了海明威,继续她的危险报道。
她1954年与《时代周刊》的主编汤姆·马修斯结婚,1963年离婚。
1961年,海明威饮弹自杀。
1989年, 81岁的玛莎仍然检点行装,现场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的事件。
1998年情人节后的第二天,玛莎·盖尔霍恩在伦敦服用安眠药自杀。
近来读到一篇文章《玛莎 盖尔霍恩:比海明威更硬的女人》她和海明威的婚姻维持了5年,她却因此而挣扎了50年。
人们称他是们是“打火石和韧钢的配对”她是20世纪最优秀的战地记者之一,战场上,他比海明威离炮弹更近,海明威征服过狮子,她的心中有100头狮子,她抛弃了海明威。
全文请看:http://www.gracechin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90Hemingway is a fucking bitch!
今晚,看了《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之所以选择这部不太成功的电影,主要是对海明威有兴趣,其次是因为它的主演是尼克尔基德曼。
基德曼的表演明显过火了。
导演的问题更大。
节奏沉闷,情节紊乱拖沓,对白生拉硬扯,通篇缺乏高潮,也没有对男女主人公的行为进行深度诠释。
海明威不像文学大师,倒像个没有思考习惯的莽夫。
西班牙内战、诺曼底登陆、中国抗战,这些大事件,即使用作人物背景,显得缺乏让人记住的镜头。
不过,这部电影倒是让我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早起纳粹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实际情况了。
不知道这个和事实差的有多远,天才除了要绚烂和同甘共苦的同伴,但必备的条件还是把自己放在中心悉心照顾。
Gellhorn有自己的世界,尽管执着的去各个战场显得很矫情,她甚至不明白不了解也不爱那里,爱自己胜过做别人的陪衬,虽然也许最后还是免不了成了注脚要不然还是只有被历史的虫吃掉。。
天才总是让人忍不住偏心,尽管不好相处,反正不用我去照顾他。。。
片子不停地变换现实和历史的拍摄手法太频繁,没必要又扎眼,喧宾夺主。
妮可阿姨的演技总是各种做作。。
不过美貌就够了欧文适合演这么脏脏的角色
电影名说起的好也不错,虽然只是海明威情史的一部分;说起的不好吧也确实俗套,但我依然认真看完了。
以下是很个人的一些看法:今年看了几部传记类电影,喜欢传记类电影不仅可以通过电影去了解一个我并未主动想去了解的人物,也熟悉了当时的大社会背景,以及那个年代的一些氛围。
本片黑白、彩色逐渐更替,让人不知不觉在演出来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照片再现中转换,还是足够真实的。
女主以回忆的形式讲述自己那一段和海明威的历史,最后才发现这是一段INTERVIEW,在整部片中女主的感情叙述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有点讲故事的意味,并且更加贴近女主的感情线,我喜欢。
还有那首贯穿影片前90分钟的西班牙语歌,实在振奋!
很喜欢影片刚开始不久,BELLHORN登上去西班牙的火车,火车上坐在她对面的俩小伙子,一个抱着一只棕色小羊羔,另一个吉他弹唱,优美的旋律让我看到年轻人FULL OF PASSION的一面,也体现着对战争胜利的决心。
54分钟时,海明威看着在西班牙内战中刚毅的GELLHORN说“BRAVEST WOMAN I’VE EVER SAW”,那一刻我就知道,海明威四个妻子中,绝对是GELLHORN最美丽最勇敢最有个性最有魅力。
奇怪的是,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离婚时她说I GAVE YOU ALL, I MADE YOU. 这一点也许属实,伟大的创作家背后一般也有伟大的人支持他鼓励他; 但是当GELLHORN要跟HEM离婚时,海明威在她门口痛苦的喊I MADE YOU, I GAVE YOU ALL。
I DOUBT THAT! 因为我相信,这么强的女人,无论她是否遇到过海明威,她一直都那么美那么有能力。
有些神话女主了,或许是挑的演员的缘故,NICOLE KIDMAN确实把这女人的魅力演绎了出来。
尤其后面海明威抢走了妻子在COLIER’S的唯一的一个记者的职位,纯粹的嫉妒,不知他是不忍妻子离开他独自去战地做记者,还是妻子的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孤独了,抑或他真的犹如别人评价的那般,A SELF-SERVING, SELFISH BASTARD, 然后还不惜伸手打了妻子。
看到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一生都婚姻不稳定,人生后半截写不出好作品各种颓废直至自杀.我也相信海明威还有很多其他伟大的事迹,只是未在本片中体现。
不过最后结束的有点点多余,海明威自杀是在61年,女主接受采访说了一句他死去30年了好么!
推算起来GELBORN也七八十岁了,居然还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接受“,然后像年轻时一样双肩背起了包准备赴前线。
其实可以省略这一幕以老女主在乌鸦眼中的镜像为结束。
几句摘抄:YOU NEVER REALLY KNOW THAT YOU’RE FIGHTING FOR UNTIL YOU LOSE. 海明威和女主坐在周恩来的办公室的感慨。
ENDURANCE WAS THE SECRET CHINESE WEAPON. 讲述中国那一段历史时女主的讲说。
后一句是”日本人也应该明白这一点,所有人都应该记住“。
有点震慑力。
不了解二人生平,所以电影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妮可基德曼,烂片女王
怎么说呢,好好一个男默女泪的题材,被您弄成了一个海明威+女文青+伊文斯+卡帕名人名言录的影像版
Owen很适合这种savage的角色。
爱情主线,流水账一本找不到深刻主旨。中国那段天雷滚滚。给妮可妈的大白腿、小胸脯点个赞。
没想到蒋介石爱吃巧克力和戴假牙居然是真的。
虽是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却也丧失了爱情的本质。印象最深的是盖尔霍恩捧着海明威的脸问,这就是你想要的?海明威答,这是我需要的。
总的来说,影片还是拍出了那种爱情史诗感,可情节的编排有些紊乱。就其中的中国戏份来说,年代还原的就很粗糙。妮可近几年挑选的角色还是挺有挑战性的,本片里两人的表现都很不错~
情迷六月花的导演拍了部海明威和他第三任老婆的情欲片...穿插了几段异国风情的战争场面.好像布拉格之恋也是这个路数,另外,为什么要丑化周恩来和蒋介石,什么居心啊
Nicole是真女神。剧情虽然有点凌乱,但演员真是一流。
Nicole Kidman 有水平! 但是Clive Owen 把海明威演成了一个混蛋。。。。我操...这部电影并不好看
我只是为了看重点部位就几乎快进了,原谅我,这就是个电视剧
新片就上HBO啦?片子节奏太慢,都神马年代了对蒋公和周公的塑造太二了!
有些人和有些人之间的感情,注定会毁灭。
好喜欢这版的red river vally
四星半,信息量好大~看到capa惊叫了一声。我爱Gellhorn。
三颗星半。电影披露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海明威年轻时与菲茨杰拉德比过尺寸大小——海明威为了宣扬他的男子气概,到处跟人说,他比菲茨杰拉德大。这也不难理解老了之后,他会写出《一个尺寸大小的问题》的文章了。
历史与现时的穿插融合较精彩。Gellhorn为主,海明威注脚。女人比男人更传奇。
7/10。放纵性爱的体验既是作家寻找灵感的方式,也被用于掩盖失去男子气概的恐惧,当西班牙的炮火摧毁旅馆时,两人在坍塌的火光与灰尘中享受床第之欢,将性本能置于生之欲上,虚妄自大的海明威给影片发布会致词前,强行与盖尔霍恩发生性关系驱除自己的怯场,躲在帘幕后对蠃得全场掌声的爱人充满眼神妒忌,最戏剧性的叙事段落中海明威叫来异议者企图妥落一番,咆哮着揭开衣襟亮出胸毛,大骂那个批评家为娘炮再给他一记重拳,反映海明威脆弱的硬汉形像,站在打字机前敲打着战斗到底的名言只是他用文采美化的镜像自我,盖尔霍思奔向芬兰记录战争苦难,他却在别墅里酗酒狂欢、玩击中纳粹浮标的战争游戏渲泄情感,其实早在海明威与苏联老将争风吃醋、把枪抵住头往嘴里塞绢巾来斗狠,已经说明海明威像长不大的孩子,无法写作就处于生命活力惨遭阉割的低迷状态。
海明威与独立女性的爱情,重点跨越动荡的三、四十年代,执镜《布拉格之恋》的导演,差强人意的剧本,两大明星中规中矩的演绎。喜欢片中做旧镜头与现实的切换,与校长及第一夫人的下午茶是亮点,与Zhou Fucking Enlai的会面更是高光点。当然了,说回主体,还是The greatest enemy of love is bor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