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传统的藩国变成了今天的大公司,武士们对领主的忠诚也就变成了职员与公司的休戚与共,但良心和寻求真理的冲动突破了那层铁幕……于是,世界得救了,尽管大人还是稳坐老板椅;同时,君子们也舒服多了,尽管生活还是糟心。
这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但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叙事中还夹杂了一些构成了背景的声音。
办一个甜甜圈的自动售卖活动,是为了给今天的公司带来一些温暖和凝聚力。
那么,传统的方式恰恰在这方面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作为现代社会(会社)的前身的传统的群体伦理恰恰强有力地向人们提供情感和意义归属。
跟大老板见面的氛围,与其说是开会的气氛,不如说是打boss的气氛,更别说会议室规模之大,大概只有纳粹美学和前苏联美学才有这样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boss果然不愿主持公道,于是主人公诉诸更大的外部世界,还好他找到了(《国家破产之日》中的棒子国就果然是个从经济信用到立国信用都破产了的政府),所以政府果然是可靠的最终守门人?
在八角的回忆中,他曾把不适合的产品以不实诚的产品卖给一位老人家,结果导致了这名消费者的自杀,被奸商欺骗然后郁闷至死?
这个叙事的逻辑强度很差,差到不如“强度不够的螺丝钉等于害命谋财”,但它们其实一起表达了这样的一种信念:如今,商品的消费和生产、销售和购买构成了人的价值中轴——八角的苦乐的核心、是非的标准和因果的原委甚至不系于他的婚姻,在公司里跟有妇之夫的婚外恋似乎也不过是无关要紧的装饰品。
在计算和狡计方面,八角大概是最强的那个,严格地来说,他是边沁和密尔认可的理性至上的一名合格的功利主义者——他所寻求的公正和诚信,恰恰是现代功利主义社会奠基其上的基石。
事实上,现代性充分释放了人的自由天性也带来了霍布斯所担心的人人相互为敌的状态,或者至少是洛克所描述的个人之间的摩擦的问题,这个时候,契约精神、诚信问题、自由的限度的问题就需要有人来守护。
八角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八角才叫功利主义,而他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等各大老板,却只能叫做功利。
“主义”必须是一以贯之的东西。
但吊诡的是,坚持主义的人,只能做一个股长,只是以“功利”为工具的人,却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
他们的基本差异当然在于对所谓的“边界、底线”的持守,但这对峙的两人,其实没有根本差异,因为他们都属理性人、现代人,他们只是分别代表着两极分化所形成的两极——这两极分化,是从启蒙运动以来一路倡导现代性并给予充分的论证的各位如雷贯耳的启蒙思想家们始料未及的事,这也成为现代性理论最被人攻击的软肋:都是说的好听,自由人都将充分地在这个新世界里实现自己的幸福?!
实践的结果呢,却是两极分化?
那还谈什么权利?
分明只有强者的逻辑嘛!
嗯,的确,今天,只有强者的逻辑。
表面上看,“知识就是力量”取代了“美德就是力量”,但真相往往是:力量才是美德。
如上所述,能产生那么大的压强的会议室属于君王般的强者。
而强者的台词很有意思,他虽然想知道事实,但他不贯彻理性——他讲道理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当八角最终对着他开始讲道理,他说:“今天的会议不作记录”。
而更强的强者——当利维坦式的政府介入的时候,大boss也就是乖乖配合而已,他会通过讲道理或者通过被讲道理有所行动吗?
不会。
真正讲道理的知识分子——八角这个人物的定位其实是这个,成了两极分化中的代表着弱小一极的那个;当然,还有些并不真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有望给强大者提鞋。
曾经的启蒙思想家们能在他们所在的世俗世界里获得那种声望的那种年代,也早就已经一去不返了……今天的KOL?拜托,那是个营销的概念。
事实上,日本作为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并不算横强横。
奇葩有如:当年,福岛核电站都泄露成那样了,出来发言的人竟然还是供电公司的人而不是国家的人。
为什么这样,也许八角在最后无意中解释了一点,因为在日本,大多数“个人”还是附属于公司的,这就构成了东方集权传统的国家所亟需的稳定面,因此,霓虹国一般不直接由郭嘉把手伸到每个个体人的生活里,这样的设定同时导致了日本的压抑和活力:压抑的方面是,组织和单位变成了“维稳”的主体,其手段和效能比国家有过之而不不及,逼死小弱鸡,活力则在于,组织和单位毕竟在“暴力机关”的意义上不如国家,所以那些果真不怕死的个人,反而在日本能真正活出点个性来,能求一下“真”。
求真的日本人比棒子国多,看看明星们的脸就知道了。
不过,求真若是求理性所见之真相,那在根本上正如本片所昭示的:最多是兜着圈子回到了替现代性辩护的基本面上——就算求真得真,也还是摆脱不了深的失望和迷惑。
因为现代性的问题,正是理性自身的问题,所谓的功利、无信仰、低级趣味、价值相对化和虚无主义……这些东西,都是卓越的脑袋们用理性论证后的行动方案的产品。
据说,世上本没有路,都是走出来的,但太多的路都是殊途同归,真有点不同的路并不多。
确实感觉打8分有点困难,现在7.7比较合适。
福泽克雄+池井户润,演员都是老熟人。
其中还有野村(狂言)+香川(歌舞伎)+片冈(歌舞伎)+春风亭(落语)传统艺能四人组。
野村叔是忍不住有点狂言?
前面有些过于浮夸了。
Mitchy帅归帅,演戏还是那个味,略出戏;常务选角挺好,就是一直哈哈哈是想表示出压迫感?
这一点欣赏不来。
说回剧情,前面切换人物视角叙事,想到了《告白》,节奏很舒服,直到两人被八角抓包,揭示螺栓造假到了高潮。
问题到了中期 ,2分钟就把八角的过去讲完了,“硬卖给他们几百万根本用不着的产品”“后悔买了产品”“是我杀死他父亲”导致八角重大转变基本就靠这两三句话带过去了,不像半泽,多次插叙拼凑大和田是怎么抛弃半泽工厂的,只能认为是控制时长?
也说不通。
还有一个,北川和八角拍的像是误导观众以为他俩一明一暗找机会揭发,实际又不是,北川一开始不是坚定揭发,少给很多镜头,一句“同期”,一个专务强迫改数据,有没有暗中默契的场景,只有前面北川包庇八角有点这意思。
所以到了最后,北川那场哭戏比较唐突,前后场景没衔接好,紧接着北川八角那场对手戏有点像半泽2结局的正面翻拍,也像半泽2里两人慢慢握手的场景,右手紧握然后高举有力的拍出螺栓很过瘾,像是仪式一样。
但说实话,电影时长已经告警,沙发下找到螺栓算是简单粗暴的剧情杀。
情绪根本没铺垫好,情绪还没到,香川叔你演技很好,但是这里是唯一用力过猛,丑闻后也看不到你的戏了
最后就是经典日剧童话时间了。
总得来说,还不错。
野村一开始的浮夸不太适合;八角北川的过去戏份严重不足;结局得太快,有点草率。
其余挺好的,要是从2小时拉到2.5小时感觉上8分是没问题的,前面切换视角接力很巧妙,但也花掉了大量时间。
接下来看看13年的电视剧版的怎么样。
中间联动了一波东京中央银行,看来是同一世界观,刚好半泽家也是生产有点像的螺丝
半泽:总行营业第二部次长
你是大和田吗?
主角野村万斋真是用颜艺给我们对角色印象来个180转变,那个开会就睡觉,没事就请假,不断挑衅上司,却有人护着的官二代形象,被后来证实了,他只是不满于公司为了追逐利益,不断损害民众的安全,才无能为力,视而不见。
他本来是一个工作全s的极端优秀员工,但上司确是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 为了他人,他放弃晋升,一直在下面游荡,并经常为了给那些被公司坑了的人的墓前拜祭而请假。
他向我们展示,职业的牢笼,并不一定非要努力工作,来提高公司效益,为家人,为自己谋取私利和眼光,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如何做好我们自己,体会生活,积极工作,并在合理的工作中释放自己的热量,这已足以令人钦佩。
如果你的老板无视你的努力,而一味让你更加疯狂,那么疯狂给他看吧,你也是独立的一个强者,或许你不是老板,但你依然努力且用心照顾着一个人,那个人正是你自己呀。
不得不说,《七个会议》是我近期不经意间看到的,却也是不经意间让我看罢长吸了一口真气的唯一一部电影。
此前我并没种草过《半泽直树》,只知道自己远离都市归于乡野前曾经是个还算入流的企业文化从业者,但我确信的一点是,以我们当下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繁缛纠缠的关系,决然拍不出来《七个会议》,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转念想想,除了日本人,谁还可以拍得出《七个会议》呢?
此时此刻,全球范围内我所能想到的只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川普,只是不巧的是,他当下正背着一个千夫所指的政客身份。
要知道早年《学徒》时期的川普比任何人都熟稔商场职场,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文化商人,美式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之道法术尽在他的掌控,当然这柄以权术为名的双刃剑所赐予他的不仅仅是至高的名利,同时还把他硬生生推进了一个叫作白宫的牢笼,最终囚住了他华丽羽翼下的所想和所能……言归正传,古之权术,今之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
于地域资源而言的区区小国日本,其民族文化(代表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的核心实质远比我们简单太多,就两个字,“菊”与“刀”。
菊寓皇权,刀表武士,菊有至高的节操和荣耀,长寿吉祥,贞洁不屈,所谓武士道精神,便是以军国皇权至上的忠勇、献身、耻感文化。
古有藩国,今有企业,菊以刀治,刀以菊荣,菊刀共命,一脉相承。
于是乎,无论企业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表象上的现代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逊,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又能屈能伸,既忠贞不渝,又心存叛逆,既勇敢无畏,又胆小怯懦,既保守专断,又敢于挑战,这是菊与刀之间与生俱来的内化矛盾,但也正是因于菊与刀紧密依存的小众民族特质,让日本得以最快速地倚靠他们简单有效、极致凝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在世界上攻城拔寨,独树一帜。
曾几何时,我也帮助若干个不同量级的国内企业在它们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搭建过所谓的企业文化体系并推动其落地,甚至也曾力图让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指标能够更深触社会文化层面一些。
事与愿违,在个中规划与执行期间没有谁比我自己更清楚,中道所注入的文化体系终究是不可能有效落地继而改变企业发展大势运程的,它所能短时撼动的唯有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阶段性治理的思路和格局,仅此而已。
很显然,我们并不具备日本大和民族那种深入骨髓的菊刀式的社会文化底蕴,我们的社会文化多元性太强,人口众多,民族众多,人文历史错综复杂,再加上很多行业本身的发展文化乱象重重,企业个体的治理尤其是一把手领导风格激进多变,体系制度文化又极不健全,这便导致了我们放眼所见的各家企业文化管理诉求天差地别,而最终又极难通过由外而内的企业文化调适知微见著,更莫谈对社会文化的纵深影响了。
《七个会议》以旋涡式的悬疑解案手法对企业文化导向的职场现象和问题针砭时弊,但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八角终章的自省式陈词,“在日本,公司内的常识要比社会上的常识来得重要,这一点已深深地嵌入了日本人的基因。
为了藩国不惜自己的生命,说得好听点,活得就像武士,古代是藩国,现代换成了公司,为了保住公司,人的一条命又怎能比得过公司的存亡呢?
西方人听了肯定会想,在这种公司辞职走人换个公司不就行了,但在日本,要是武士脱离了藩,那就意味着完蛋了,人生不容有此污点。
武士为了保卫自己身份的高洁,宁愿在藩里跪着走下去,哪怕行事无所不用其极。
忠诚这个词听起来不错,但反过来讲,你也享受到了庇护,这种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是日本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我们这个毫无资源的区区岛国,能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种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它有利也有弊,但我能确定一点,我们要像小孩吵架那样坚持自己的立场,错的就是错的,人命高于一切,假如能做到这点,虽然无法彻底杜绝,但数据篡改隐瞒丑闻这类事件说不定会少那么一些……”对于日本能有此将企业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的文化自省式电影,我们务须要礼拜尊敬,但就我们时下无比混沌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关系结构来说,我们当真学不来,更不敢学,因为它极有可能对现有盘根错节的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系统造成冲击性的破坏,甚而导致社会运转秩序的崩裂。
与此同时,显然我们也不能只是每隔二十年,企盼着能有一个叫作马云的怪人现世,以他一己之力去打破那么一些介于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错综的桎梏。
此前我在给自己2010年第四本关于文化管理的书取名之时,之所以用了《交给你了》,其目的指向就在于现阶段我们需要从每一个我做起,其中有天赋有能力有勇气又有格局的人应当去效仿借鉴马云对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践行,至于不知何从学起的人,不妨加入到马云类人才的身边,去倾力成为他们践行过程中的助力。
换言之,我们需要自己新一代的创业者能够从一开始就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从底层打通并形成体系,继而塑造成自己可接续的一把手文化领导风格,以及体系性的制度文化。
接下来,通过领导自身的文化魅力去吸引更多对企业和社会文化有同感力的人才,再通过制度让他们得以提升成长、价值实现,并完成文化向心力的二次输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毕竟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唯一的驱动力就是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那么活着,于是乎缺失了社会认同感的企业文化也便就此大量滋生了。
较之而言,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其实说白了就是在面对更高层面的组织使命时,如果无法完成,那么赖活不如好死,而我们的创业者、企业家最缺少亦最需要的正是武士道精神。
当然这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社会文化层面,我们亟需政府以及行业自律性组织可以提供出足够系统、足够长效的引导、约束和奖惩制度,及其相应的一套文化管理体系,方能真正意义地激发并保护创业者、企业家们的武士道精神,你说呢?
抛开影片中要反映的日本职场问题,这部电影的名字会让人觉得是部沉闷的电影,但稍微看一下,就发现原来是熟悉的中二风格啊。
剧情不算复杂,场景也不多,但整体足够丰满,得益于演员们的演技,尤其是斋叔,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完立刻去搜这个演员,太有日系动漫里搞笑耍酷男的影子了。
嗯,剧情的转换,一些人物OS的呈现,也是恰好吧,看着不累,有时剧情就是不用这么烧脑吧,开心就好。
电影把自己定位为池井户润系列的娱乐片,应该说可以给出出一个及格的成绩,毕竟有那么多实力派大牌的出演,也差不到哪里去。
影片还是讨论日本(男)人最关心的问题——公司和社员。
看完电影,细想起来,个人觉得有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情节设置的不合理、不够细致之处1.主人公八角多年以前,因为卖高价商品给年老的“星野”夫妇,结果(直接/间接?
)导致老人之死。
感觉推销商品和老人的死之间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
八角的负罪感来自何处?这还是挺重要的啊。
2.梨田在二十年前的伪造螺丝强度的先例,导致了今天的再次伪造的事件的发生,即所谓的公司的“体质(体制性)”问题。
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能也真的是根本的原因,但毕竟不是直接原因,放在电影稍显多余。
而且,主人公八角,从一个企业战士,变为一个企业负资产,究竟是因为以上的1.事件,还是2.事件?
还是因为两个?
这两个都没有交代得很清楚的问题纠缠在了一起,让人更觉得理不清,况且,这还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另外,经理部的新田,负责客服的佐野,虽然电影前半段还比较有戏份,特别是新田构成了很多重要情节,但后半段就完全没有他们的事情了。
电影本身长度有限,如此使用方法有点浪费,感觉至少要像坂户那样一直有存在感比较好。
这些可能是小说改编电影会产生的一些必然的问题吧。
就好像这个作品的名字《七个会议》,如果是小说的话,七段故事,读者还能把书翻回去,回看一下,数一数是哪七个;而作为电影,看到最后谁还能记住是七个会议,还是五个会议,还是九个会议呢。
问题二 “野村问题”作为能剧演员的野村万斋,出演电影总是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能剧表演风格。
如果完全接受,大概不会在意,更何况喜欢这一风格的粉丝也大有人在。
不过,要是无法接受这一风格的话,这部电影估计就要频频出戏,看不下去了。
本人虽然说不上喜欢,但也就把这理解为的野村特色了,不过在电影中的突兀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可以说,电影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小说改编”的感觉,而只有野村的扮演的角色给人的是“漫画改编”的感觉。
即使是加入了香川照之,及川光博,桥爪功,这还是一部野村万斋的电影。
每一个潇洒的姿态,画面外的能剧般的高声大笑,特别是电影结尾时,野村撇开腿坐在椅子上的一阵字正腔圆的论述,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问题三 可以笑吗如果本片想以剧情取胜,那么可能不用追求“笑果”。
不过,电影似乎还是挺想在某些桥段把观众逗笑的,可惜笑点不足,或者说力度不够,也有可能是因为片子的类型有点复杂,观众们不知道该不该在这个还稍显严肃的电影里寻找笑点吧。
以上,水平有限,匆匆写就,还请指正。
本片的题材反应和讽刺的是日本严苛的职场文化,就题材来说也值得观者一探究竟。
片名为《七个会议》,本片的剧情推动亦靠的是七个会议,从第一个会议到第七个会议,从会议的开始到会议的结尾,除了剧情发展之外,在细枝末节之处,本片对日本职场文化的反讽可谓惟妙惟肖,辛辣独到。
对待下属如狼似虎,面对上司卑躬屈膝,这样的关系一层一层向上递进,直至本片中公司权利的顶峰。
“资本逐利而行”,在本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片中的剧情发展方向几经反转,也为本片的可观度增色不少。
虽然剧情几经反复,但不变的是资本难看的吃相和集团利益高于一切的职场文化。
资本和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即使到达权利的顶峰也不可动摇的基本。
本片的剧情发展设置高明之处就在于,当观者以为正义要得到伸张之时,剧情会迅速急转直下,没有落入俗套的剧情设置中,无情的暴露资本的本来面目的同时也让本片的剧情变得无可挑剔,脱离本片的剧情来说,本片这样的剧情设置也是最符合现实的故事结局。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若利字当头,则利变利刃,最先斩杀的必是自己。
联想到最近沸沸扬扬的李嘉诚事件,小编这里想表达的是,关于李嘉诚之前的功过不去评论也不去猜测,但是作为商人,若被资本腐蚀,由资本的开拓者变成守护者,再进一步变成资本的奴隶,一味地想要攫取资本,压榨民生,必遭天谴!
熙熙攘攘的职场江湖,更多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资本逐利,惘顾民生,帝国守誉,惘顾性命,商人逐利而行,尚可,若唯利是图,必不得善终!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诗词里的影院
丑闻不会从这世上消失,绝对不会。
这世上篡改数据隐瞒问题的企业,全都一个德行,干了第一次,就会干无数次。
从列车座椅数据被篡改那天起,二十年来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人类是种愚蠢的动物,特别是日本。
公司内的常识要比社会上的常识来得重要,感觉这一点已深深嵌入了日本人的基因。
为了藩国,不惜自己的生命。
说得好听点,活得就像个武士。
古代是藩国,现代换成了公司。
为了保住公司,人的一条命又怎比得过公司的存亡呢?
西方人听了这话肯定会想,这种公司赶紧辞职得了,换个公司不就行了。
但要是武士脱离了藩,那就意味着完蛋。
忠诚这个词听起来不错,但反过来讲,你也享受到了庇护。
这种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是日本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我们这个毫无资源的区区岛国,能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种企业文化功不可没。
它有利,也有弊,但我能确定一点,我们要像小孩吵架那样坚持自己的立场。
错的就是错的,人命高于一切。
假如能做到这点,虽然无法彻底杜绝,但篡改数据隐瞒丑闻这类事情,说不定会少一些吧。
豆瓣评出的2019年日本电影年度十佳中,《七个会议》位列第六。
文山会海这个词让人昏昏欲睡,但日本导演居然拍了一部关于会议的电影,而且电影中呈现了七个会议,从评分来看,这部电影的情节很提神。
慕名观看,电影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有些失望,电影主线是问题螺丝带来的安全隐患,螺丝被用在办公室的折叠椅上、高铁、飞机上,然而电影没有大型交通工具的镜头,没有展示超级工程物力之巨、技术之精尖的画面,我的内心和电影情节一样毫无波澜。
电影尾声,参与揭露螺丝质量问题的企业员工在政府派驻的调查员面前坦白自己的感受:在日本,公司就像藩国,公司员工就像为藩国卖命的武士,武士为了捧住藩国的铁饭碗可能违背道德,公司员工也可能为了握住公司的长期饭票而罔顾良知。
这个精妙的比喻让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改观。
1853年,美国蒸汽船驶进了江户港口,巨大的黑船震慑了日本人,一直实行锁国政策的日本打开国门与美国通商。
与西方社会的贸易往来促使日本开启维新运动,摘掉封建农业国的帽子,步入现代工业国的队伍。
在美国黑船到来之前,日本一直是幕藩统治,天皇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他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云上」,现实的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管辖着各个藩国的统治者大名,在藩国内部,大名的统治由武士维持。
武士为大名效忠、卖命,作为回报,武士不事生产,同时享有杀人豁免的特权。
美国黑船洞开日本国门以后,最后一代幕府还政明治天皇,天皇主导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藩设县,废除了武士制度。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领导,是日本从封建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一环,然而郡县意味着藩国的终结,没有了藩国,武士也就没有了可以依附的寄主。
然而让人深思的是,在美国黑船抵达日本后,与美国签订通商协定的是幕府,思想保守的武士们愤怒于幕府的卖国行为,武士们集结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倒幕,住在「云上」的天皇来到现实的权力中心,实权易主,新主果断废藩。
可以说,武士们是天皇掌政的奠基人,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自我的终结者。
忠诚是武士的必备,「侍奉主上,永不生逆心」这一条居于九十九条《武田信繁家训》之首。
日本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曾想把德川家康的干将鸟居元忠招入自己麾下,鸟居元忠以「不知尽忠二主之道」拒绝。
在古代,如果武士在一个藩国内已经没有立足之地,通过效力二主来维系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是非常不切实际的,走投无路的武士往往只能放下武士刀,加入自己之前瞧不上的农商队伍。
在人们对于自然灾害几乎没有防控能力、社会政治经济剧烈波动的古代,依靠自己的农商劳动养活自己,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情。
厌恶经济风险的武士们往往宁愿承受生命风险、为效忠的大名杀伐。
当美国黑船洞开日本的国门,被动开启工业化的日本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企业,武士精神在日本企业内部被弘扬,于是,日本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出世。
回到《七个会议》那个把公司比喻成藩国、把员工比喻成武士的修辞。
武士、员工这样的个体与藩国、公司这样的机构之间是交换关系,前者付出时间,后者给予经济报酬。
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加速工业化,日本政府扶持了一批国有企业,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家族把持的财阀企业。
财阀企业是巨无霸,往往控制着其所在的行业上游到下游的方方面面。
财阀企业又与政治权力水乳交融,当日本完成国内的初步工业化,持续扩张的野心让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甚嚣尘上,这时,财阀企业摇身变成了军工企业,助力日本海外殖民。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全面接管日本,美国肢解了很多日企,并中断了很多产业的海外供应链,以纺织行业为例,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商业纺织原材料与成衣,日本的纺织企业由于无法获得原材料而无法正常开工,进而,日本人的日常穿着衣物供应严重不足。
冷战爆发尤其是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成为对朝鲜战场供应物资的前哨。
美国取消了对日本的出口禁令,重启了日本工厂被封冻的产能,重新扶持日本的国内势力、财阀企业,以便让日本工厂生产的军需物资直接就近补给半岛的美军。
除了二战后被美国占领的前期,日本企业尤其是财阀企业处于休眠期,明治维新以降的其他时期,财阀企业是日本国内无可撼动的存在,在财阀企业面前,员工个人以及工会的话语权微弱,加上企业内部忠诚文化盛行,员工唯公司是从,员工终身服务某家公司这种在西方国家少有的现象在日本比比皆是。
《现代日本》作者克里斯托弗·戈托琼斯指出,「到了18世纪,德川社会体制开始成为自身成功的牺牲品。
」武士维系的是一个封闭社会,封闭的体系难以长青,当封闭社会走向衰退,数量庞大的只消耗不产出的武士队伍成为随时待爆的炸弹。
当日本承接欧美的产业转移,融合了武士道、以终身雇佣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日本公司的腾飞,然而到了一定的时期,当经济增长陷入瓶颈,终身雇佣制也会和武士制度一样成为自身成功的牺牲品。
换言之,终身雇佣是增长期的配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局面中,如果雇员依然执迷于终身雇佣带来的安全感,结果只会增加自身的脆弱性。
去年10月,新一季的长寿日剧《相棒》开播,原本打算利用春节假期的时间追剧,但因为新冠疫情爆发,无心观看,追剧的计划就搁置了下来。
今日得闲,看了18季第19集,这一集和《七个会议》一样,讲的也是一个公司雇员在饭碗与良知之间二选一的故事,警部杉下右京密切接触的当事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会依附于公司,没有什么能力」。
这个自贬无能的人曾在建筑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公司取消他所在的部门后,他被下放到勤杂岗位,虽然他的专业技能在新岗位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但他没有跳槽的想法,依然兢兢业业服务老雇主,于是,年纪越大、职场技能越衰退,他越意识到自己对公司的依附,依附的认知越强烈又让他更加谨小慎微、更加对上级唯命是从。
如何反脆弱,这道题公司人必须自己独立思考、应答。
参考资料克里斯托弗·戈托琼斯《现代日本》娄贵书《日本武士兴亡史》W·大卫·马克斯《原宿牛仔》
的确,研究故事,日本的剧本是不可忽略的。
感觉,日本的密集人口与有限资源,的确逼迫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就像自然选择,始终能够筛选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七个会议》虽然不能称得上经典,也算不上精彩的电影,但是绝对是叙事的一个经典教案。
其特点,可以名之为“漩涡式”。
我没有仔细去计算到底有没有七次会议那么多,也不需要花时间逐个罗列会议的内容,下面就从底部到最上面来展示这个“漩涡”。
漩涡之根,只是一个人物。
开始我们会误会,整部电影是东京建电下面两个营业部门的竞争戏。
但其实漩涡就是那特立独行的八角民夫。
我非常佩服这个日本演员,从一开始的吊儿郎当,接着泼皮无赖,接着阴险毒辣,接着深不可测,到最后正义凛然,全凭一个人一张脸。
一开始开会,公司高层在骂人,总公司特派高层还在后面监控,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居然打瞌睡。
这样一个老油条居然没有被炒鱿鱼。
而后部门领导开始给他小鞋穿,可是他居然针锋相对,毫无畏惧。
争执之下,他居然上诉,而且反而是部门领导被“踢走”。
这让接任的部门领导和一众同事都心中疑惑。
所以,我们一开始对这个讨厌的家伙,都觉得不可思议,日本即便有员工终身制的传统(据之前看的资料,现在日本也改变了,但估计原著还是在那个时代,员工有错,也只是“贬谪”到其他部门),但是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害群之马。
所以,我们看到的“矛盾”仅仅是:混日子的员工与业绩至上的公司之间的矛盾。
当然,漩涡一搅和,我们发现问题越来越大了。
因为责骂八角,回头居然被公司“贬谪”,离开了业绩辉煌的第一营业部。
似乎八角背后有靠山,尤其是高层对他开会打瞌睡一事,虽然恼怒,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甚至,从第二部门转任第一部门的部长,被高层骂到坐坏椅子摔倒时,他竟然眼睛锐利地盯得高层发毛。
于是乎,我们跟着“配角”部长(一开始我们肯定会把他当主角),窥探出一点秘密:八角有勾结高层,贪污舞弊的可能。
因为他居然在赶走部长之后,立刻放弃大公司生产的价格低廉的螺丝,而且跟一家小工厂购买价格贵得多的螺丝,而且居然还向供货商(那个小螺丝厂)提供10万元的招待费。
而当财务部门发现了问题,并且在会议上弹劾他时,不仅高层,而且社长都包庇他,而且反而责备财务部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这时我们看到的“矛盾”变成了:企业高层贪污舞弊,与奸诈小人沆瀣一气,公司利益与小集团私利的矛盾。
回头,部长找到大公司生产的螺丝,发现螺丝不合格,居然被八角跟踪赶上,指出了背后的原因,原来是公司高层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伪造数据,提高产品竞争力。
通过之前那张断掉螺丝的椅子,他发现了端倪,而后发现公司为飞机、列车提供的座椅都有相应的问题。
所以现在公司希望先调查清楚情况,然后公开情况并启动回收。
之前的部长真正被贬谪的原因,就是因为参与其间。
但是,高层包括社长,出尔反尔,只是提出暗地里置换螺丝,而不答应公开,因为不仅涉及声誉,而且比如导致公司亏损甚至破产,这会让公司的母公司施诺大发雷霆的。
于是,八角就把事情捅到母公司施诺上去。
可是施诺的社长,最终也是打算继续掩盖。
很明显,我们看到的矛盾又变成了:坚持质量至上、顾客至上、信誉至上的好员工与只求利润,不择手段,只图业绩,飞黄腾达的公司高层的矛盾。
八角将公司的事情揭发到政府部门去,公司接受调查,大批涉事要人被贬谪,但是施诺社长依然高高在上。
而八角在接受母公司和政府讯问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企业的文化,数十年都是“想要出业绩,就改数据;出了问题,掩盖到底”。
日本人传统的“藩国”“武士”理念,一方面讲忠诚是好,员工和企业抱团,对上司忠诚并且牺牲小我,唯命是从;另一面讲业绩是坏,大家都为了藩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忽略顾客的安全。
所以矛盾上升到:企业文化与企业责任的矛盾,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的矛盾。
诚然,在高强度的竞争之下,产品既要提高质量,又要降低价格才有竞争力。
为了业绩惊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价格又提升质量。
但是这又是非常困难的,要么是让下游的厂家毫无利润,难以生存;要么是偷工减料,篡改数据。
最容易的自然是篡改数据,造假骗人了。
我这两天深有体会,自己第一个西铁城光动能用了近十年还能走,但所谓能够放水100米的,中间也把杆锈掉了;第二个西铁城光动能光波表,才一年多,居然把杆又坏掉了,而且还因为电能不足中途罢工。
自己近十年前买的飞利浦剃须刀虽然不大利索,但是作为后备外出时用,到现在还能用;可是后来买的飞利浦S5000才两年多,电池就坏掉了。
很明显,这些价格不菲的产品,现在也开始出现质量问题了,而质量问题的根本就是其中的零部件不行。
管中窥豹,一叶知秋,西铁城、飞利浦背后的问题也应该是同样的根源。
而电影讲清楚这样一个问题,甚至升华到这样一个反思。
却由一个小人物进行漩涡式展开,其构思方式,值得赞叹与学习。
19.9.15 t{�'�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平庸。
日本人的自省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万斋sama、及川光博、香川照之的搭档太美好了。
冲半泽直树班底去的 只能说是过过瘾,剧情什么的一般般吧
2.5
情节过于单纯了,以电影来说略显单薄,有点舞台剧。其实哪儿用分析那么多,纵然各国文化不一样,放别的国家也就是另一种欺上瞒下,不过是赚起来没够儿而已。不过真是受不了啥主公、驾到、御前这套,放过去还行,现在不过就是金钱交易的关系而已真把自己当爸爸。剧里及川和他豆瓣照简直天差地别啊!冲着晴明多一星
前半小时睡得很香~离谱KPI是原罪。香川照之嘴巴以上的特写镜头太像悲伤蛙了!
最后开会那场戏仿佛在看最后的晚餐
太过理想化的职场爽片
20200317 结局 唉
这次介绍了日本制造业,以销售的视角,讲述了产品质量含有水分,结果为了业绩让良心蒙了猪油,从上到下把利益放在人性之上。片尾对日本的这种企业员工与公司间,藩国和武士之间这种只求忠诚 不考虑在这之上的人性和社会常识的内部规则进行批判和反思。唤醒企业可以能更良性的发展
故事就是那么回事,有狗血但是还算合理。重点则是一群老家伙的浮夸演技,并且丝毫不忌讳不掩饰的表达这种演技,也算是导演和演员都过瘾。
剧本上确实有不足,使得本片的看点就只剩下这些歌舞伎演员们的对手戏,但是这些演员们互飙演技的戏份看得实在是太过瘾了。野村万斋真是一个天才演员,他的气质以及角色往往都在整个氛围中显得极为另类,但他就是能把这份另类在最后诠释到让人折服
不能理解的企业文化
剧情老套,最后的独白和配乐也还行。日本人真是太喜欢反思了。日式的夸张式演技已经自成一派了吗?
今年没有期待却非常惊喜的一部
池井户润怎么都来不了……
福泽克雄导新哥斯拉也会不错呢
及川光博一点不入戏
日本进行企事业单位改革,缩减单位编制的同时,加强了对在职员工能力的要求。人在公司只谈工作,专心业绩,这对于习惯于熟人网络与人海战术的中国人来说不可思议,但在高度现代化的东京都己成为了现实。房价,物价很高,工作竞争很激烈,多说也无异。京沪两位爷也必然忍受不了国内嘈杂的环境,转而远走他乡求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