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文|诸神的恩宠引言“做一个独立的女性,不依靠,不躲藏,穿过流年,依旧闪亮。
”——安逸01精神女奴一个已婚女人,在有夫有子忙于家务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吗?
电影《永恒记忆》,给出了答案。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瑞典。
玛利亚被丈夫西格打得眼睛乌青。
风雪夜,她带着四个孩子逃回娘家。
她想离婚,病床上的父亲却说,婚姻是在上帝面前发过誓的,人不可违逆上帝的安排 。
玛利亚还是单身的时候,用西格的钱买了一张彩票。
没想到,中了一台照相机。
在那个年代,照相机绝对是奢侈品。
不成想,这台相机竟成了二人的“红娘”。
一周后,两人闪电结婚。
玛利亚说:“他本可以选择别的女人,他却选择了我。
”这份爱,如此卑微,让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婚后,他们养育了四个孩子。
西格是码头工人,收入微薄。
为了赚钱养家,玛利亚同时兼做了几份。
做裁缝,洗衣服,擦地板,什么能赚钱,她就做什么。
然而,她的辛苦付出,没能换回西格的体恤。
西格不仅嗜酒如命,还特别好色。
最可怕的是,他还经常家暴玛利亚。
为了孩子,玛利亚只能忍辱负重,像动物一样活着。
此时,玛利亚的精神还未觉醒。
传统的男权思想压得她快喘不过气了,而她呢,却一心只想做个贤妻良母。
02发现美好不久,失业了。
养活一家六口的重担,全压在了玛利亚肩上。
不过,即便日子再清苦,玛利亚也能从生活中发现的美好。
比如,清晨倒完尿盆,望着屋檐上一排排造型不一的冰柱,她会露出一抹微笑。
生活越来越艰难,为了贴补家用,玛利亚翻出那台中奖的照相机。
她家附近有一家照相馆,她想把拿去它变卖了。
然而,玛利亚不会想到,自从走进照相馆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被彻底改变了。
照相馆老板佩德森,是一位优雅的绅士。
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台名牌相机,价格不菲。
但他一时无法估价,他让玛利亚次日再来。
玛利亚离开前,他给她拍下一张照片。
次日,玛利亚来到照相馆时,佩德森拿出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人,正是玛利亚。
看着照片,玛利亚激动万分,她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
她想不通,人是怎么钻进照片里的?
这时,一只蝴蝶在窗外飞舞。
佩德森一只手托起玛利亚的手,另一只手举起镜头,对准窗外的蝴蝶。
瞬间,蝴蝶的剪影出现在玛利亚的手心。
玛利亚攥紧拳头,仿佛蝴蝶真就在她手心里似的。
佩德森的这个举动,让玛利亚明白了摄影的原理。
佩德森看出玛利亚经济窘迫,便把照相机还给了她,还把典当的钱也如数给了她。
条件仅仅是,玛利亚拍了好照片,一定要拿给他看。
玛利亚第一次知道,照相机原来如此神奇!
回家后,她让四个孩子排排坐,然后迫不及待地拍下了她的第一张作品。
佩德森为玛利亚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
摄影,让玛利亚发现了生活之美,也让她暂时忘却了苦难。
她的灵魂,像那只蝴蝶一样,在纷乱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03委曲求全
西格天天都去喝大酒,还和酒馆女招待发生了婚外情。
玛利亚绝望了。
好在,她还有照相机。
她天天痴迷于摄影,连家里的猫,都成了她的拍摄对象。
一天,西格无意间发现,玛利亚竟然背着自己学摄影。
他勃然大怒,想抢走照相机拿去变卖。
玛利亚苦苦哀求,她拿出那张四个孩子的合影。
西格看到照片,很是吃惊,眼里泛出泪光。
最后,照相机总算是保住了。
邻居的女儿意外身亡,她母亲找到玛利亚,恳请她为自己的女儿拍一张遗照。
玛利亚给女孩拍了两张照片。
一张给了邻居,一张给了佩德森。
望着照片,佩德森惊异于玛利亚敏锐的洞察力,他出钱买下了那张照片。
同时,他提出了一个请求,请玛利亚做自己的助理。
玛利亚愣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光。
要知道,她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早已习惯被人歧视。
而现在,佩德森却想请她做助理,这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尽管无比渴望这份工作,她最后还是拒绝了,原因是她要照顾孩子。
这时的玛利亚,内心充满了纠结。
她的脑子里,还是被传统的男权思想。
她觉得,自己身为人妻人母,就应该安守本分,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久,玛利亚又怀孕了,这回是第五胎。
一次户外聚会上,西格公然和其他女人打情骂俏。
玛利亚一气之下,领着孩子们回了家。
她觉得,是自己沉溺于摄影,才让丈夫游离于家庭之外。
于是,她把照相机压在了箱子底下,此后再没有碰过它。
五年过去。
玛利亚一家搬到了利姆港,家里又添了两个孩子。
一战爆发后,西格要去前线打仗。
临行前,他让玛利亚给自己拍一张纪念照。
为了拍这张照片,玛利亚又来到佩德森照相馆。
佩德森送给她一些相纸和药水。
回家后,玛利亚打开包裹,发现里面还放了一朵小玫瑰。
佩德森的心意,玛利亚当然知晓。
但她只能把这份爱意埋藏于心底。
04精神觉醒西格走后,家里的日子更艰难了。
为了养家,大女儿玛雅去一户人家做女佣。
那户人家,恰好是玛利亚从前的雇主。
当玛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时,玛利亚表情复杂,欲言又止。
一天,男主人喊玛雅给自己擦药,实际上却想趁机非礼玛雅。
玛雅挣脱男主人的魔爪,哭着跑回了家。
玛利亚气得发抖。
原来,当年她在那家做工时,也曾受过相同的侮辱。
那时,她选择了隐忍。
而这一次,她决定要带着女儿讨回公道。
面对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雇主时,玛利亚不再怯懦,她言辞铿锵,态度坚决。
最终,母女俩要回了工钱。
玛利亚之所以有底气去要钱,是因为学摄影的过程中,她领悟到一个真谛——万物平等。
摄影,不仅成为她的爱好,更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她的思想。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摄影最终改变了她的命运!
一战局势复杂,北欧三国的国王齐聚瑞典,一同商议大事。
玛利亚挤在欢呼的人群中,拍下了三位国王的合影。
一家报社买下了这张照片。
次日,该照片被登在报纸头版上,玛利亚名声大噪。
随后,很多人都上门来找玛利亚拍照。
玛利亚正苦于生计,看到这么多人来找自己,她高兴极了,最后干脆腾出一间屋子,把家变成了照相馆。
西格从战场上回来后,看到家里坐满男女老少,瞬间火冒三丈。
他恶狠狠地命令玛利亚把他们赶走。
此时的玛利亚早已脱胎换骨,她继续镇定地引导客人排队拍照。
西格在人前丢了脸,只能气急败坏地冲出家门。
在街头闲逛时,他突然看到佩德森照相馆的橱窗里,竟然陈列着玛利亚的照片。
作为男人,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衅。
他气冲冲跑回家,命令玛利亚把照相机卖掉。
这台照相机,是玛利亚生活的全部希望。
她靠着它,养活了一大家人。
她拼死,也要保住照相机。
西格拗不过玛利亚,就强暴了她。
玛利亚又怀孕了,这是第八胎。
这时,她的精神已经觉醒,她不想再当生育工具,于是想到用土办法堕胎。
然而,孩子还是出生了,而且患有小儿麻痹症。
面对这个残疾孩子,玛利亚心中充满愧疚。
玛利亚觉得,母亲照顾孩子是天职,其他事情都要往后排。
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驱使她拿起照相机,再一次走进佩德森的照相馆。
这一次,她真的想放弃摄影了。
佩德森不忍心看到玛利亚的摄影才华被埋没,他告诉玛利亚,摄影是探索世界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人可以借由摄影,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佩德森的话,重新激发了玛利亚的创作欲。
临走时,她带回了照相机。
在暗无天日的婚姻生活中,是照相机,给了玛利亚一束希望之光,让她可以熬过那些漫长的黑夜。
05藏爱于心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佩德森在一旁拉着小提琴,剧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此情此景,让玛利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快乐。
回家后,她和孩子们化妆成卓别林玩闹,一家人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时光。
突然,醉醺醺的西格推开家门,看到这一幕,大发雷霆。
他觉得玛利亚和佩德森肯定有奸情,妻子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就是要孤立他。
他像野兽一样扑上去,把玛利亚摁在地上,用刀抵在她脖子上。
玛利亚盯着他说,“想想孩子们。
”
最终,西格扔掉了刀。
玛利亚报了警,西格被关进了监狱。
玛利亚又来找佩德森了。
她把一张照片送给了佩德森,算是对他一直以来帮助的答谢。
佩德森趁机向玛利亚表白,“认识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玛利亚伸出两根手指,按在佩德森的唇上,示意他不必多说。
她轻轻吻了一下佩德森的脸颊,随后转身离去。
玛利亚和佩德森之间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
虽遗憾,却美好。
一台照相机,成就了西格和玛利亚之间的孽缘,也成为带玛利亚走出婚姻泥潭的神器。
佩德森的出现,是关键。
若没有他,照相机只是一块铁疙瘩。
他的出现,让玛利亚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佩德森和玛利亚都深爱着对方。
然而,作为一个已婚女人,玛利亚知道自己不可能离开西格。
这份浓烈的爱,只能藏于彼此心中。
06追寻自由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玛利亚凭借摄影技能养活了全家,直到西格出狱。
西格出狱当天,玛利亚昂首阔步走在前面。
邻居们纷纷透过窗户投出异样眼神。
迫于世俗的压力。
玛利亚最后挽起西格的手臂,和他肩并肩走回了家。
经过这场牢狱之灾,西格比以前成熟了。
他终于戒了酒,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不久,他们搬去了新家。
踏入新家,玛利亚第一眼,就看到了西格为她准备的礼物——一间冲印室。
可以看出,西格这时才活明白,有一个会赚钱养家的妻子,是自己的幸运,而非不幸。
就凭他那点本事,一家人估计迟早要饿死。
接受了西格的礼物,就意味着不能背叛婚姻。
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玛利亚最终选择了婚姻。
佩德森很失落。
他决定搬离小镇。
临行前,他给玛利亚留下一台新相机。
回到家,玛利亚听到屋外响起小提琴曲。
那首曲子,正是佩德森最爱的《沉思》。
玛利亚飞快地跑下楼,拉琴人却不是佩德森。
她向远处追去,只见佩德森已经走到林荫道尽头,渐行渐远。
玛利亚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自拍照。
那天,她整理照片时,无意间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她这一生,给许多人拍过照,唯独没有给自己拍过。
于是,她凝视着镜中的自己,按下了快门。
窗户上,一只蝴蝶在扑棱。
玛利亚走过去,推开窗户,她把自由还给了蝴蝶。
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佩德森托着玛利亚的手。
她手心里,出现了一只被光影禁锢的蝴蝶剪影。
几天后,玛利亚因心脏病去世。
07独立的女性最美丽《永恒记忆》,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的传记电影。
玛利亚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为了家庭,她一次次选择妥协,甚至一度迷失自我。
幸运的是,她有一台照相机,还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摄影,改变了她的人生。
最终,她凭借摄影特长,一个人养活了八个孩子……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玛利亚用实际行动给天下的女性做出了榜样——女人想活出真实的自己,必须要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还要敢于承担肩上的责任。
玛利亚的最后一张相片,是自拍照。
她忙碌一生,临死前,总算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礼物” 。
电影中,蝴蝶翩翩飞舞的剪影,永久留在了玛利亚的掌心。
那是另一个世界里,找回真我的玛利亚。
(完)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
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该片记录一家二十年的生活,直到女主人公玛丽亚去世。
伟大的女性,与丈夫一起辛苦操劳抚养大七个孩子;即使丈夫酗酒、在外找女人、家暴、入狱,仍能不离不弃,信守对上帝的承诺,心系家庭,帮助丈夫改过自新;与摄影师只是保持纯真的友谊,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拍摄下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深夜当看到女主人公因为小儿子生病而歉疚自责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打开卧室外的灯,轻轻走到床前,把他的小手放进被子,看看儿子熟睡的样子,亲亲他的小脸,闻闻他的体香,听听他的呼吸,感到温暖幸福。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蕴含往昔回忆和厚重深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黄起卷的老照片已不是一张相纸,而是醇醇的爱纯纯的情,如美酒,愈久弥香醉人心脾。
电脑上翻看几年前儿子的照片,突然很感动,好像理解了为什么老张同学喜欢给女儿拍黑白照片的缘由。
#观影#《永恒记忆》每一分钟的叙事和画面,都细腻饱满,如林间潺潺溪水、啾啾鸟语。
虽深爱拍照,但不论生活是好、是坏,它都从未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或许,女人的心,永远都不会放下爱、家庭和孩子,即便梦想炙热,一切还是要“发乎情止乎礼”。
结尾,女孩问“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和爸爸分开?
”我想是因为,生活与生存,只要夹杂了女人生生不息的小爱大爱,原本就琐琐碎碎、难分难舍。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12008年,出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同年,还有《永恒时刻》和《塞拉菲娜》,它们分别被称作瑞典版和法国版的《立春》。
在我的一位老师看来,如蒋韵李樯之辈热衷于书写的80年代的文艺青年,热衷于描绘的那种与现实打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某种程度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恋自怜的味道。
然而《立春》如此走红,仍然可以受到今天的“瘟疫”青年们的热捧,个中缘由是值得思考的。
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及解构的可能性是另一个大问题。
仅谈《永恒时刻》。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看电影》的“审片室”栏目,那篇评论仍然不脱理想主义的味道,认为此片与《立春》的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是“女性+无产阶级”,即双重受压迫者。
但差异在于:《立春》将“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问题看作一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残酷选择;而《永恒时刻》则调和了两者,琐碎的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艺术的光辉……(如果可以继续挖掘恐怕可以搬出海德格尔式的艺术观了)然而,这真的是一部“立春”式的、关于生活和文艺的影片么?
它真的调和了“立春”的问题么?
这种解决又是如何可能的?
2影片中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一种传统的图式:男性/女性,被划分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中。
Maria Larssons的丈夫,一个地位卑下、粗俗不堪的工人。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仍然忙着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伟大事业”。
他热衷于“社交”(虽然那不过是与他同阶级的伙伴们喝酒吹牛),罢工,甚至参军,加入了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当然,找情人这种事情也是男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
相比之下,Maria固步自封,被困在家庭领域之中,默默承担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宗教——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既是迫使她自我认同的强大力量,又是能够间或舒缓心灵的福音。
那么,艺术在哪里?
Maria的艺术首先诞生在家庭领域,摄影,只有作为amateur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被欣赏,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宜室宜家的点缀才是被赞许的,也只有在附属的意义上,文艺与世俗生活才是可以调和的。
一旦这“文艺”要跨出家庭一步,要独立,要进入公共视野,冲突就立刻浮现出来。
譬如女儿玛雅指责母亲只顾着照相机而忽视了家庭;譬如当照相馆老板提出聘用Maria为专业员工时,她自己都受宠若惊甚至茫然失措。
束缚不只是外来的,而是内化于每个女性个体心中,包括她自己。
她的男人再微观再幼稚的“政治生活”都是宏大叙事,而她自己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虽然是不自觉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正如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对女性作家排行榜的分析:仍然是男性的权力赋予女性“越界”的合法性,将其视作一种可允许、可欣赏的景观;她们被推崇的原因不仅在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于一个暗含的前提,即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同样完美——她们被赞美的同时还在被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不认为《永恒时刻》调和或解决了《立春》的矛盾——尽管矛盾当然存在——而是它重点不在于此;它对矛盾的展示远不到《立春》的程度,而是《立春》前史的一个可能的版本。
与其说这是一个“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选择,倒不如说仍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这一次,扮演解放力量的是艺术。
不过,这个觉醒是暧昧而柔和的,也是不彻底的: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变成一个疯狂的大龄女文青。
我不知道艺术史上Maria何时被看作第一个女摄影家,但是在影片中,似乎终其一生Maria都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在他人还是在自己看来。
结尾处的蝴蝶和玻璃窗的意象耐人寻味:在那个透明的障碍之外,便是更广阔的世界,Maria打开窗子让蝴蝶飞走,似乎传达出她朦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
电影就停在这里,一个觉醒的萌芽;而不是觉醒后的行动,残酷而歇斯底里。
或许,这就是它的温情?
3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作为启蒙者的照相馆老板佩特森先生,以及一个有趣的细节——Maria拍摄国王,他拍摄Maria。
拍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看。
Maria拍摄国王来访,拿起相机记录时事,意味着她在看,她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而成为看的主体。
但是,她的拍照行为又是被佩特森先生看在眼里、记录下来的。
正如这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女摄影家的故事是被“导演的摄影机-(或许是男性的)历史叙述”所展示的。
佩特森先生拍摄Maria的细节彷佛一个反讽,实际上是摄影机的自我指涉和自我暴露。
佩特森先生的角色可能是中性的么?
历经各种坎坷后,在下还是顺利看完了《永恒时刻Everlasting Moment》,有字幕,放映机器也没坏。
影片虽始于一台相机,但本片与摄影的关系却不大,更多的是讲感情。
一个小女孩玛雅,在年老时回忆父母的一生。
20世纪初的瑞典,中下层阶级的一家人,身强力壮的父亲靠打零工养活家人,贤惠的母亲给富人做女仆贴补家用。
本是很平凡的一家人,可酗酒的父亲多次酒后使用家庭暴力,让父母的感情产生裂痕。
过后,母亲寄情于摄影,父亲开始与另一个女人的婚外情。
影片结束时,玛雅说:“为何母亲不离开父亲,我一直都没想通。
”这也是困扰在下的问题。
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说相机应该是他的,因为他出了买彩票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提议他们结婚。
首先,此时的母亲对摄影并无爱好,这从母亲一直把相机压在箱底可见一斑,母亲原本可将相机给父亲解决“纠纷”,但母亲却提议结婚,于是推测母亲是爱上了父亲,自愿和他结婚。
父亲酗酒的毛病一直反复,但每当母亲和父亲跳舞的时候,一脸陶醉和幸福。
母亲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
”对此,母亲一直很感激。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对夫妇的生活在战乱中还有幸福的潜质。
只是,父亲有了外遇,一家人的生活日渐窘迫。
母亲想典当当初中奖的那台相机时,结识了照相馆的老板。
这个男人教给她用相机看世界的方法,鼓励她追寻自己的梦想,待她温柔,尊敬她的才能……与这个男人的含蓄感情,是鼓励她继续过生活的动力,但她并未发觉,直到某天发现原来这个男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家后她生气得把相机再次压到箱底。
没有了相机,生活还是继续着,尽管艰辛。
丈夫酗酒好色有外遇,发现她与照相馆老板有联系时却生气到不行。
后来丈夫因家暴进了监狱,交不出房租时,她彻夜站在丈夫的爱马前,纠结着怎么办。
就像父亲出监狱时说的:“你最终还是来接我了。
你最终还是保留了我的马。
”丈夫到家前,邻里都从窗口探出头观望,她主动挽上丈夫的手,一脸骄傲地走进了院子,看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与父亲拥抱。
她对丈夫,始终都存有爱。
这之后,丈夫也戒了酒,成立了运输公司,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轨道。
母亲多次放下相机,又多次拾起相机。
照相,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不希望照相成为她的全部,因为她还有丈夫,还有孩子,还有艰苦的生活要过。
所以在死之前,她推开窗,把那只趴在玻璃上的蝴蝶放了出去,就像把之前生活的混乱都放出去一样。
每一个印在相纸上的时刻,就永久地存留了下来。
生活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好的,或坏的,与丈夫相守的起起落落都是她生活。
就如一开始她自己的决定:和他在一起。
人的一生要如何度过,我喜欢maria的答案。
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坚守自己的婚姻,爱孩子,热爱的事情顺其自然。
这部片子和seraphine一样,宁静又美好。
贫穷从来都不会真的腐蚀幸福的生活,勤奋和信仰和执着和爱总能让一切都变好。
每个角色都有可爱之处,像父亲这样的角色也有不少可恨之处,这是不是就是真实的生活?
捡起新鲜柔软的海鱼,拨开水帘看到情人的身影。
冬天的清晨,闻到稻草和海港的味道。
打开窗户,融化在夏日繁茂树叶的光影里。
消失在白雪中的女孩。
请来小提琴手为心上人演奏,自己却带着狗逐渐在葱郁的林间小道远去的灵魂伴侣。
正是因为这些都是生活的一点一滴,尽管美的无法言喻,却仍深深的动人心弦。
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就好极了。
真是好日子啊。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
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
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
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
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132分钟,娓娓道来~ 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伴随着台风“天竹”把这部电影看完。
我的内心跟着电影的剧情忽高忽低,对玛丽亚的遭遇有过同情、不平、无奈、失望、接受、祝福。
她是一个有着生活理想的人,懂得收拾自己和家庭,有着自己的爱好,这个爱好也贯穿于整部电影,记录着生活,也留下了美、成为了永恒。
不幸的是,她这个暴力野蛮的丈夫和烂包的家,加上父亲的一句“和上帝立下的约定”,使得她的日子过的并不如意,可我却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从容淡定~庆幸的是,玛丽亚的摄影爱好,让她的生活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期许,她细心地观察着生活里的美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并把它坚持下去,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也许是因为与丈夫的矛盾,加上她与佩特森在摄影上的志趣,使得她与佩特森开始了一段精神上的“感情交流”,对这一段,怎么说呢,我只能惋惜他们有缘无份🤦♂️。
到了故事的后期,玛丽亚留下了西格的马,西格为玛丽亚准备了暗室,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好起来~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些压抑的,可到了影片的最后,我忽然感觉,也许这就是生活。
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命运,同样是一个烂包的家,他却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所以,对我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够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里每一个时刻,美好的时光好好享受,平淡的日子慢慢品味,困难的时候用心克服~其实,对于我这个年纪,看这么一部电影,总感觉自己的经历还是不够厚,不足以深刻地理解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
所以,我用“像一壶老酒”来形容这部电影,希望过些年后自己再看到这部电影时,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看到vasa,几百年不变的老楼,厚厚的积雪和夏天的森林,听着熟悉的tack så mycket,varsågod,看这个片子先是引起一阵对大瑞典的怀念。。。
本来期待会有一些厉害的照片可以瞻仰瞻仰,结果还都挺平实,摄影只是一个偶然的载体,更多地还是讲述作为女性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实现之路,伴随着大多数时候现实的坎坷无奈,和微弱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之光。
作为女性,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普通女性只能靠打扫缝纫做工为生且没有避孕措施的时代,但也愤懑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科技发达到已经有了脑机,女性所面临的诸多原始困境依然如故,对家庭特别是孩子的责任而带来的对自身情感和需求的压抑,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对配偶的无底线退让和容忍。
看《自私的基因》,能一定程度上从生物性角度理解男女行为差异的原因,所以更坚定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什么时候男女怀孕的概率相等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男女平等。
但一直没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女性总是先于外界对自己更加挑剔,大多数女性的自我要求永远会远远高于大多数男性。
而现实最令人丧气的地方在于,优秀的男性一定200%可以找到可以陪伴一生的优秀配偶,而优秀的女性达成这一成就,则完全靠运气了……就算你有钱有脸有身材有脑子有情商有才华,但依然很可能遭遇背叛或孑然一身,虽然不是说单身就不可以有丰富而快乐的生活,但如果可以幸福,没有人会向往孤独。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优秀或者说女性的自我实现和家庭幸福是基本没有相关性甚至可能是负向的关系,而对于男性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件事情只需付出一份努力。
再说回电影本身吧,特别北欧,北欧人民的概念里,没有煽情,所有的情绪调动都显得冷静和克制,和主流电影的大收大放高潮迭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来不是利用制造冲突来讲故事的吗?
所以这种反差让北欧风格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另类存在,你一眼就可以认出它来,也一眼就可以知道它不会有席卷之势,但是也依然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你会想安静地享受一下这种波澜不惊带来的非pua思考。
摄影,服装道具都不错,可片子真的很难看
平淡而朴实的叙述,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悲欢,最后她仍然和丈夫相守到老,而他也有所改观,这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而那个蝴蝶煽动着翅膀,制造了一场光影的梦幻,一转眼就飞走了。
我们在忍受生活艰辛的同时,也在感谢生活的给予。细水长流的叙事,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影片的摄影很美,演员的表演也细腻动人~
有幸处在物质水平能保证生活的阶段,允许自己精神有所探索。片中提到两人还能生活在一起,我也感到困惑。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你享受的艺术,只是她的谋生手段或生活重负下的喘息而已。艺术向来是带着血与泪的——只不过,当它放入展架、被人抬价、众人仰视时,一切血泪也成了标榜的价格!女人,或者弱势群体或者大众,只是被消费而已——谁又不是呢?
电影标记数来到3000,有说“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那对我来说,这一瓢就是电影,或说“虽有弱水三千 不敢取一瓢”,对我来说那一瓢也是电影,我不会选择哪一部作为永恒记忆而保留,不选择意味着我想永远浸泡在无尽电影的池水中,就让我永远这么贪恋下去吧!实在是很幸福啊。
画面没意料中的那么有美感,为了凸显故事背景,琐事交代的略多,真正摄影部分有些弱。
想起了高一的摄影课 大家在校园里乱摆pose 在暗室里洗照片 洗完后分抢照片 哎! 白驹过隙啊
闷片。影展这个是108分钟版。女性主义题材和传纪片都不是我的茶。另,很高兴偶像的打分和我差不多。。啦啦啦。。。
女性电影=白开水
男人永远是风流不忘占有,而女人负责藏匿情感坚守道德和家庭的位置。女儿最后的那番话辛辣讽刺却又是世上大多数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多数时候家之所以为家不是因为很多的爱,而是因为它在那里。放眼如今,还会有很多人为了家放弃最珍贵的东西吗? 7.9
讲述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人生经历的瑞典传记片,构图非常优美,主要人物表现都非常好,特别是女主角隐忍而克制,很完美。
上帝为我们安排好的事情,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和上帝立下的约定,没人能反悔。
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喜欢受虐。这么一个垃圾男的,也当宝贝似的。
无聊,枯燥,拍的没有生趣
像是写给照相机、摄影机这些留住人世美妙的情书,瑞典首位女性摄影师,七位孩子的母亲,而丈夫是个小心眼儿的酒鬼,婚姻并不如意,正是照相机让她尝到了胶卷显影出的魅力,天生的艺术敏感让她变得勇敢,有了坚强的自由意志,也让整个家走上了幸运之路。
自找
献给永恒的光影
如此的劇情實在太過平淡無奇,在我們週遭的人群中,或許隨便一人其生長的故事都較該作品猶有過之,何需遠近求遠哉。從電影中並未看到人性的珍貴,雖然女主角愛情有所不順,但仍無法予觀者有任何值得嘆咏之處,整體而言實不值一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