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空难题材,改编的,我是冲着施瓦辛格去看的,好老了!
想想当年看终结者时,n年前的事情了。
这片讲述空难后,相关几个人的心里变化过程,导致空难发生,多少与塔台的人有点关系,塔台当事人也精神崩溃了,毕竟死了270多人,严重空难事件,后面公司要解雇他,赔钱他,让他去别的城市,换名字,换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施瓦辛格演的罗曼,老婆女儿挂了,耿耿于怀,想要一个说法,要航空公司出来道歉,但是那边赔钱了事,比较冷漠的方式处理,后来罗曼还是把塔台的这个人用刀杀了,他老婆儿子看着,尖叫,而罗曼被判刑11年,出狱后,去墓地看他老婆女儿,有个年轻人跟着他,其实就是当初塔台那个人的儿子,掏出枪来指着罗曼的头,要杀他,但还是没动手,冤冤相报何时了,哎。
然后就结束了!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继2013年“金蝉脱壳”后,个人再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见年老色衰的阿诺·施瓦辛格,有些唏嘘,几多凄凉。
曾经风靡一时、号称钢铁之躯的“终结者”,现在年逾古稀。
往日动作片的旗帜,今日只能依仗自己不擅长的”演技“回归影视圈,转型的困难,众所周知。
Aftermath(劫数),阿诺主演的最新剧情类影片,讲述了一起由空难事件发酵出来的人性、道德、爱与宽恕的故事(特别提一下,影片原型是“乌柏林根空难”,曾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作品时长一个半小时,没有动作戏,没有阴谋论,只有最纯粹的讲述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恨情仇。
初略谈了下作品的概述,接下来是点评阶段,个人会从两方面解析——“关注点”与“不足处”。
作品有几点值得关注1,揭示资本经济下的“蔑视人权”。
电影片段“16万美金赔偿金”——空管公司试图用钱来说服空难受害者的家庭收回上诉。
这种赤裸裸“金钱至上”、“金钱解决问题”的粗暴方案,将那些“理论上的公平、公义”击得粉碎。
也直击了“资本经济下,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人权’”的现状。
2,爱与仇杀(悲情篇)电影片段“Roman情绪失控,误杀Jacob”——Roman对于家人的爱,对于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的愤恨,所有的情绪聚集在一起,怒火攻心,直接导致了他误杀了空管调度员Jacob。
这个结果对于Roman与Jacob都是悲剧,一个锒铛入狱,一个随风而逝。
看到这段剧情时,请不要盲目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这种行为,相反,应该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缘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错误动作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一个利益集团的无作为、推卸责任、无视生命。
这才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才拥有正常思维的民众应该声讨的对象。
3,爱与仇杀(宽恕篇)电影片段“Jack儿子放下了顶着Roman脑袋上的枪”——提前出狱的Roman遇见了Jacob的儿子,同样怀有愤恨,无法接受“杀人事实”的后者,想用枪杀死面前的杀父凶手。
这段情节与画面仿佛是“Roman对于Jacob所做作为”的翻版,但唯一不同的是,Jacob的儿子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宽恕”,接受了Roman的道歉。
这个迟来的”宽恕“不仅仅意味着后者原谅了前者,更表明后者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恨“,选择回归”平和心智“,开始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作品有几处略显不足1,深度不够。
与同类题材作品“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主演)相比,这部作品对于美国司法、行业潜规则、人权等敏感话题的涉及与探讨,明显弱化了许多,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让观众对于导演执导这部作品的诚意与能力产生怀疑。
2,失败的演员组合。
作为一部依仗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来推进剧情发展的影片而言,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相当”偏“。
尤其是身为主角的阿诺,老牌肌肉男的演技比较堪忧(虽然已经相当卖力了),大部分时间凭借着僵硬的面部肌肉演绎出的一颦一笑、流泪伤感,总有一丝”终结者“再临的既视感,颇为尴尬。
3,节奏羸弱。
最后聊一聊影片的叙事节奏。
前半段——紧凑,两条主线(受害者亲属一条线,导航员另一条线)交错进行,十分有看头。
后半段——松散、突兀。
从Roman误杀Jacob开始,到影片末了Jacob的儿子原谅Roman。
这段故事发展过快,以至于观众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谢幕“了,没有足够的铺垫,太莫名。
写在最后,作为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作品,本片在叙事架构与人物刻画方面皆存在不少疏漏。
唯独一点,值得肯定。
那就是剧组对于作品主旋律的把握,尤其是引申出”宽容“,这个极富”宗教色彩“、”哲学思维“的行为,值得观众细心思考。
导演★★☆☆☆(构思性、执行力、思想度都有所欠缺)演员★☆☆☆☆(一星给老迈的阿诺)剧情★★★☆☆(有内涵,却过于浅表)视效★★★★☆(暗色调,与”悲情“的背景十分搭调)音效★☆☆☆☆(稍弱、不推荐)推荐人群:“阿诺”影迷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每一个人面对挚爱的亲人突如其来的死亡,都无法真正的冷静,何况这是一场由于空管调度员的意外失误而造成的飞机坠毁,无人生还,多少人在往后的岁月里都要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许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官方的赔偿,多少钱的赔偿,也换不来活生生的亲情。
内疚的人活在内疚中,比如那位空管调度员杰克,事故后的两年,那份自责同样伴随了两年,本来一家三口的幸福,也因这场事故分居两地。
痛苦的人逃不出悲愤的漩涡,比如那位一下子失去妻子与女儿的罗曼除了回忆就是伤心,面对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他无法沟通,悲愤交加,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不道歉,他无法理解,怒火攻心,就这样,一切,情绪,不受控制地爆发……一边是另一个家庭的破裂,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复仇,我们尽管知道是不理智的,却又是十分理解他在那样的情境下不受控制“火山爆发”,我无法判断谁的错,我想唯一错的是谁都没能勇敢站出来,说一句“道歉”,又或者是你的一声“原谅”,让这件事情从此翻篇。
失去亲人的罗曼,只要你们一个真正的道歉,他会努力放下情绪,走出痛苦;被复仇而死的杰克,也许你只要一句“对不起”也许换来的就是生活的重新开始。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却不知不觉就是变得如此复杂,庆幸的是杰克的儿子懂得了原谅,因为罗曼的那句“对不起”才没有让悲剧再次发生。
是啊,因为道歉,所以原谅,愿现实中的我们能够多一些道歉,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原谅,少一些憎恨,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无法挽回我们要学会的是以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就此翻篇,不再遗存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一个拔不掉的“铆钉!
PS:这部电影改编自“乌柏林空难”真实的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大荧幕,我想,就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去深思!
再PS: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出,罗曼是施瓦辛格演的,说真的,我是没看出,当我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岁月是把杀猪刀”,曾经在枪火中生存的硬汉,今就变成了一个温情的小老头,虽然也是健壮,但却失去了当年的的那股英气,唉,人老了,再上荧幕,也只能转型了,70岁了,打打杀杀不容易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编剧:哈维尔·古隆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罗曼在机场满心欢喜等待妻女归来,却最终等来飞机失事的不幸消息。
虽然一名航空管制人员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失职并被警局保护性监禁,但这些仍不能阻止施瓦辛格的复仇行为。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
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
我给四颗星。
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寻梦环游记》正在热映时,《空难余波》悄悄上映。
《寻梦》格外打动人,它讲的是一则有关遗忘的故事。
对于亲情的记挂,遗忘,原来可以造成二次死亡。
一曲《remember me》,唱哭了众多影迷。
《空难余波》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遗忘的故事。
讲述方式却是《寻梦环游记》的另一面,另一个格局,对于死去的家人,以另一种去对待。
尽管打分看起来不怎么样,其实并不难看。
难得的是,《空难余波》居然是退休州长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
更难得的是,这片不是以往大家常见的那个打打杀杀的阿诺,而是难得秀了一把演技的阿诺。
阿诺·施瓦辛格、尼古拉斯·凯奇、布鲁斯·威利斯、杰森·斯坦森,简直就是批片中的四大金刚,大概凡是他们主演的片,就总会博得批片商的青睐。
《空难余波》大概也是如此,换个演员的话,大概这片就不会被引进了。
没有动作,这种秀演技的片,其实更适合杰夫·布里吉斯、布鲁斯·邓恩、汤米·李·琼斯等演技派来演。
没想到会是阿诺,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阿诺,演技挺不错的。
阿诺从州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原期望借助《终结者:创世纪》重振旗鼓,结果没想到却扑了。
加上之前他与韩国大导金知云合作,野心勃勃地拍了部《背水一战》,结果也陈旧的要死,一点也不新奇,也是扑的厉害。
唯二拿得出手的大概算是《金蝉脱壳》及《敢死队》了,但这些风头属于史泰龙,也没他啥事。
这逼得阿诺另寻出路,于是就有了《玛姬》,这部打着丧尸题材幌子的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父亲如何救女的故事,阿诺展现了一把演技,挺不错的,可惜体量过小了。
之后,阿诺又出演了《为什么我们要杀死冈瑟》,这部神似《买凶拍人》的影片,阿诺饰演了一个超级逗逼,再次开发了一把喜剧天分,其实也是很好玩的一部剧,可惜也是体量过小,动静不大。
再就是这部《空难余波》,但体量也不太大。
不过,好处在于,经过《玛姬》《空难余波》的铺垫,终于服老的阿诺,算是在动作领域之外,发掘出了一些潜能,开发了一点演技,总归不需要靠卖肉也能博得一些存在感了。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即“乌伯林根空难”事件。
下面就抛开电影,先来说说这个真实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2002年7月1日21时35分,德国南部康士坦茨湖(Bodensee)畔邻瑞士的城市乌伯林根万米的上空,一架图-154M与一架波音757-200SF发生相撞,造成两架飞机上的71人全部死亡。
其中,图-154M型客机属于俄罗斯巴士基尔航空第2937次班机(BTC2937),荷载69人,(9位机组成员,60位乘客,包括前往西班牙旅行的45名俄罗斯乌法市儿童),原计划由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牙的巴塞罗纳。
另外一架波音757-200SF则隶属于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DHX611),荷载2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大利的贝加莫国际机场飞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事件发生地乌伯林根市位于德国版图,但在空域中这里却依然归属于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负责。
事发当晚,这家空导公司的空管中心,只有一名叫彼得·尼尔森的员工在值班,他的同事临时外出买咖啡去了。
雪上加霜的是,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
更糟糕的是,当晚一个位于地面的用来提示空管员避免撞机的光学碰撞预警系统在事发前因例行检修而被关闭,而尼尔森并没有留意这一状况。
就这样,在多重疏漏与巧合下,悲剧发生了。
在繁忙的空中,多架飞机在同时穿梭,但设备维修的维修检查的检查,而且仅有的彼得·尼尔森一个人又不够用。
尽管当晚尼尔森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根据工作习惯在正常履行职责,但情况出于他的预料,也出于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就这样,呼啸而来的俄航2937与DHL611就一撇一捺,成夹角形式冲撞过来。
在空难发生前一分钟,尼尔森正在指挥着一架已经晚点的劳埃德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腓德列斯哈芬机场(Friedrichshafen Airport)。
他使用着有故障的电话系统,(这又是一个新情况,电话坏了),同时忙于两个控制台之间,(一个控制台属于他,另一个则属于外出买咖啡同事),以至于直到撞机发生前约1分钟,他才注意到两架飞机即将相撞。
如果他能够早一点发出警报及时使两机航线分离,就不会引发两机防碰撞系统的开启。
当他预感到自己已经无法同时应付两台控制台的工作而打算召唤另外一个房间里其他空管员帮助时已经太晚了。
事发前一分钟,尼尔森发现情况。
首先,他同2937次班机取得了联系,通知其飞行员降低高度300米以避免同611次班机相撞。
俄方机组依照指挥开始下降高度,但几秒后,飞机的空中防撞系统(TCAS)提示他们将飞机拉高。
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方611次班机上的空中防撞系统提示机组下降飞机高度。
一个拉高一个降低,如果两架航班上的飞行员都按各自的防撞系统提示操作,即可避免这场灾难。
611次航班遵照防撞系统的提示下降了高度,由于他们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雷达屏幕上的2937航班,而没有及时将自身状况通知空管员。
在碰撞发生前8秒钟,611次航班的垂降速度已经低于碰撞范围,依照空管的要求达到了每分钟730米。
而此时另一方的俄国飞行员则是按照空管员的指示也在继续下降高度,并第二次将他们的磁方位向同一方向又更改了10度。
正是俄国飞行员不断下降的操作,使得悲剧发生了。
尼尔森在第一次提示2937次班机下降高度后,再一次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再次下降高度。
但是,事发当晚空管中心的主雷达正在维修中,这意味着空管员必须在很慢的系统速度下指挥往来航班,而这也导致了尼尔森向2937机组提供的611次班机的方位信息出现错误。
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每一秒的位置变化就非常大,雷达系统的延迟,误导了尼尔森,然后他又误导了2937。
就这样,俄航班遵照空管员的指示而忽视了来自防撞系统的警告,继续下降高度。
不过,随著机上防撞系统指示有飞机越来越接近及不断提示要爬升,机组人员已开始质疑空管员的指示,但为时已晚。
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尽管俄方机组员已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
终于,两架班机在10068米左右高空相撞。
611次航班的垂直尾翼从2937次航班机身左下方划过,Tu-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611次班机则失去控制并勉强飞行了7公里,两分钟后坠毁在一个山腰附近,其一部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以上,是“乌柏林根空难”事件的发生过程。
我只是搬运工,看了多分资料后,还是大部分将百度百科上抄了过来。
电影《空难余波》,这个翻译挺信达雅的,直接剧透了影片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空难之后。
这部分,其实也来源于真实事件。
因为空导员彼得·尼尔森在2004年2月24日于自己苏黎世的家中背刺身亡。
而刺杀者则是一个名叫维塔利·卡罗耶夫的俄国工程师。
卡罗耶夫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是空难中2937航班上的乘客,(电影中将两个女儿改为了一个)。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空难发生后,到尼尔森被刺杀之间的故事。
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正是那名俄罗斯工程师,而彼得·尼尔森的饰演者则是斯科特·麦克奈利,(他是《消失的爱人》中女主的前男友,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被炸断腿的那家伙)。
实际上,灾难的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
卡罗耶夫不愿意,尼尔森也不愿意。
因此,灾后他们两人的精神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怀有严重的灾后创伤,甚至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杀。
影片前大半部分采取了双线结构,分述两人如何处理灾难后的生活情况。
对于尼尔森,他被人诬陷为凶手,不得改姓埋名,进行搬家,希望能够过一段新日子。
卡罗耶夫则从一个工地上不可或缺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颓废的老人。
这一点,阿诺·施瓦辛格某种程度上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的味道。
毕竟,两个人都面临着家庭崩溃的境地,卡西的演技揪住了人的心,阿诺在几个瞬间中被卡西灵魂附体,既丧又虐,很好地抓住一个濒于崩溃的老人的心,表现出了难得的好演技。
如果这样演技能够像卡西一样贯穿始终,那么阿诺就真的成神了,可惜。
曾经,卡罗耶夫想过死,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但是,时间到了2003年,他再一次受得了刺激。
空难发生后,卡罗耶夫应征为志愿者,是第一名亲临空难地点的死难者家属。
在空难现场,他找到了自己女儿的项链,找到了妻子与女儿的尸体。
最终,空难场地被设计成为纪念场地,同为死难家属的设计师将场地设计成了散乱的项链样式,灵感就来源于卡罗耶夫发现的断裂的项链。
卡罗耶夫妻子和孩子的葬礼被推迟了一年,在一年之后的空难纪念日,他曾向空管中心的负责人提出希望能安排他与当年事件中的空管员彼得·尼尔森或者领导见面,但遭到拒绝。
始终,卡罗耶夫连一个道歉都没有得到。
2003年11月11日,一家位于汉堡的律师事务所发给他的一份和解协议,协议中空管公司“瑞士航空导航服务公司”(Skyguide)承诺付给卡罗耶夫60,000瑞士法郎作为他失去妻子的补偿,另有100,000瑞士法郎是对他失去的孩子的补偿。
作为回报,空管中心要求维塔利·卡罗耶夫在接受此协议后不可再对其提出任何要求。
(当权者的颟顸与傲慢,看来中外一律。
)甚至,相关人士,还当面羞辱他,觉得这些人对于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老人来说,已经够多了,比他工作挣的多得多。
(中外看起来还是一样的。
)卡罗耶夫被彻底激怒了!
最终,卡罗耶夫决定自己去找彼得·尼尔森,用私力去完成救济。
影片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以为愤怒的阿诺会来一个绝地大反攻,来一个血腥杀戮呢。
实际上,不是这样。
卡罗耶夫找到了尼尔森,他想要的原本只是一个道歉,只想让尼尔森好好地看一看自己妻子与女儿的照片。
但好不容易才恢复平静生活的尼尔森却拒绝跟他谈话,因为那天刚好他的妻子与儿子来看他,他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于是声称要叫警察啊。
这再一次激怒了卡罗耶夫,他掏出了刀子,刺向了尼尔森。
不够优雅,不够血腥,也不厚暴力,这里一点都不像我们常见到的阿诺,而是非常写实的刺了出去,然后尼尔森倒地,阿诺也摊在了地上。
时间是2004年2月24日。
之后,卡罗耶夫于2005被判了8年监禁。
在监狱中由于表现良好,最终在2007年获得假释。
而影片中,卡罗耶夫则在监狱中呆了10年。
10年后,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再次前往乌柏林根空难现场去祭拜自己的妻子与女儿。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问路的青年。
而这个青年,正是彼得·尼尔森已经长大成年的儿子。
当年,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爸爸死在了卡罗耶夫之手,现在他来报仇来了。
他知道卡罗耶夫肯定会来这个纪念地,终于等到了他。
他将枪指着卡罗耶夫,让他转过身去。
卡罗耶夫说,我知道你的心情,因为我也体验过,你做的对,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说对不起。
一声对不起,卡罗耶夫想要却没有要来,尼尔森的儿子没有要求道歉,却得到了。
尼尔森儿子始终还是下不了手,他哽咽着说我的教育叫我不能如此。
多年压抑的愤怒,在看到卡罗耶夫时已经达到了高潮,而随着一声道歉,迅速下泄,他也终于解脱了自己心结。
然后,戛然而止,剧终。
整部影片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淡淡然然,一点一点推进,不徐不疾,却很能扣人心弦。
不能说这片有多好,但绝不算是烂片了。
说说阿诺,没有他常见的傻笑,也没有常见的肌肉,更没有常见的暴力,而是一个演技派的阿诺,挺不容易的。
《寻梦环游记》将纪念就是不要遗忘,要将爱延续下去。
而《空难余波》则讲恩怨的环环相报,你杀我然后我杀你,然后他再来杀你,由一重悲剧陷入到了多重悲剧。
最后,好在尼尔森的儿子停下了手,恩怨终于有了一个了断。
但那种悲伤,那种致命的丧,却挥之不去,缠绕良久。
本来是笨着阿诺去看这部电影的,可是电影全程么有太大的亮点。
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淡,无期。
只是没想到阿诺演的平民在逝去老婆、孩子(怀有未出生的孩子)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当值的空管员,最后把该空管员杀死于他妻儿年前,多年后,空管员的儿子找到阿诺报仇,可能孩子本质比较善良,最后没忍心下手,此时的阿诺也意识当年的冲动。
提现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结尾语:阿诺,已经离我们远去!
人们常说“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痕”,然而只要刀子没有刺在自己的心口,所谓“感同身受”就是一句屁话;相比之下,狗屎还能滋润大地呢,狗屎都比圣母视角的说教安慰具有正能量。
只有心理够坚强的人才能够挺到“让一切重新开始”的时刻,心理稍微脆弱一点的搞不好就提前淹死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沼气池里面了。
已经70岁高龄的施瓦辛格在《丧家之女》后继续挑战外刚内柔的深度演技戏,老头子已经很努力了,而国内一些神身价“小鲜肉”的演技才真的让人一脸懵逼。
或许,老当益壮的施瓦辛格下次可以尝试一下续写川普的“美国梦传奇”第二季。
影片的主题:原谅。
作为一个民航从业者,主观感受,比萨利机长有意思了很多。
且不论什么演技故事冲突啥的,阿诺一张老脸,已经到了演什么都有基准分的年龄段了。
可惜的是,身为动作演员的他,眼神中的暴虐之气始终没有完全隐藏。
也就是说,他的身上,浮现的不完全是一个失去妻儿的可怜中年人,有时候让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含泪为地球人讨回公道的未来战士。
略跳戏。
阿诺老了。
老年演员阿诺,却正在开始。
有幸经历过当初史泰龙和施瓦幸格两大动作巨星绝代双骄的年代 以前喜欢史泰龙 现在反而越来越喜欢阿诺 本片老阿诺的文戏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的爆发 面对孩子时候的无助后悔 本片最大问题还是导演 节奏和叙事都是问题 空难表述也是问题 阿诺和航空公司的抗争应该更激烈 后面的要个道歉的说法才更绝望 更悲情 现在的情绪完全没带入进去 2019 4 11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 我心不悔
20118.2.13爱奇艺会员 大溪温泉
冤冤相报何时了
压抑的电影
乌柏林根空难带给后世和整个航空行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不是简单一个有关父爱,复仇或者职责的故事。Peter Neilsen的死不比空难本身少了任何一点的沉重,多年后,在被公布的死亡人数里,有一个名额是属于这位空管员的,这是一个悲剧里另外一个令人遗憾的悲剧,这是我们真正铭记这次空难的方式。可惜,导演没有把真正沉重的反思带给观众,我们任然像当时看不见事件全貌的群众一样满腔愤怒又释然罢了,大部分不尽人意的电影不拍也罢,但《空难余波》这样的电影,千万别拍。
施大爷缺钱了
被严重低估的电影。片子重点本来就不是空难事故。非要和萨利机长比什么比。片子就是要表达空难后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雅各布,本可以不用死。他也是受害者,但是最后的态度过于蛮横,让他在那一刻死不足惜。长期的孤独和心理煎熬,让他对家人重聚过于渴望,以至于在面质的那一刻护家人心切,言行过激。
剧情还行 感觉州长的演技竟然有进步
没想到施瓦辛格还是杀了雅布,但雅布当时的态度或是招来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施瓦辛格要的就是一个道歉,不但没得到,而且把象征他生命意义的照片打翻在地,是谁也会受不了。雅布当时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但他却没有真正体会家属的痛苦,否则也会虔诚的认错和道歉。如果能像施瓦辛格最后的道歉一样,可能就避免了第二次的悲剧。在看到影片一大半的时候,其实我想象的是另一种结局,过失者和受害者在无比的自责和无法解脱的痛苦中度过生命,或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思考。
节奏太慢了,也没什么亮点
6.5分水平的电影 现在评分偏低 我中和一下 真事改编 着重人物心理历程 这件事到底怪谁 显然是航空公司管理层 他们为了节省开支 雇的人不够多 维修线路后备预案,员工培训或预警也没有 造成一人在岗 忙不过来的情况 事后拒不反思道歉 只知道用钱打发受害者 这就是资本家的世界
原来全世界的草民都一样,都活在一个没有歉意的社会阶层里。
故事应该说不错,有意义,但拍的太沉闷,阿诺演的不错
太沉闷了,冷血的航空公司,顶罪的空管调度员。
州长演技还是可以的,虽然老了也没有动作戏,但是沧桑感还是演的到位的。
10/12/2017 到底想讲什么 两星给摄像 还有一个给州长
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是可怜人
一句道歉就那么难吗
阿诺演技再好,也架不住导演水平烂啊!
【2017.12.04/映联万和/No.210】阿诺老了.... 没有武戏的阿诺演起内心戏还是可以的,只是后来的杀戮感觉草率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