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噗妮露是可爱史莱姆再一次初恋魔鬼时刻第二季军情五处第八季仇杀复仇醉后一夜杰克茜格斗与激情大世界扭蛋机2暴行展览飞鱼服子夜心跳六门天外一路疯逃依然爱丽丝七剑降魔传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书香门第我的野蛮初恋悟空大战二郎神灵域牛津的惊喜超人前传第四季学校怪谈西镇警魂第四季白色圣诞节芳踪杳然悲伤时爱你完美家庭

 长篇影评

 1 ) 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栗林在美国军校留学,美国朋友送他一副精美的手枪留作纪念,但谈到如果美日开战,他表示要为国尽忠,他深知美军的实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体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禁止士兵做无畏的自杀冲锋,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全己方士兵的生命,他禁止体罚士兵,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表明他热爱生活,他被电台里儿童们歌颂他们保卫国土的歌声感动,全面战败后,他希望部下借错杀自己,最终还是确认这是日本领土后用美国手枪开枪自尽。

奥运马术冠军西竹,积极医治被打伤的美国士兵,驳斥士兵丑化美国的谣言,深情地念着去世美国士兵的母亲给儿子信件,清水听到后感慨,我一直认为美国士兵十恶不赦,但听到美国母亲给儿子说的话与我母亲说的几乎一样。

西竹也被炮弹炸瞎双眼,他也叮嘱下属撤退,而自己选择开枪自杀。

因为不忍心去杀死一家乱吠的小狗, 被宪兵队开出的清水, 曾经阻止西乡逃跑,但他还是对生命的渴望,他决定不能这样无意义的死去,他选择投降,但运气太差遇到嫌麻烦的美国兵将他杀害。

而主人公西乡,妻子已有身孕,但还是被征兆入伍,妻子哀求还是被爱国大妈们呵斥,被为国尽忠、报效祖国等高大上的言语绑架,他感激栗林的三次救命之恩,他看到栗林的手枪被美军缴获大发雷霆,被理智的美国兵打昏救治。

最后在硫磺岛的洞穴里挖出了很多日本士兵写给家里还没来得及寄出的信件,这是西乡遵循栗林的命令准备烧掉,但没忍心烧毁的宝贵的士兵们的留言,从中能够看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关心家人,他们渴望战争结束,但他们又被所谓的爱国精神捆绑,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效忠天皇等等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到每个日本人骨髓里,生命哪有荣誉重要?

个人哪有国家高尚?

私欲要服从大义,殊不知,爱国是每个独裁屠夫、精神领袖的遮羞布,他要求每个国民不是真正的爱这个国家,而是爱他们的主义、思想和个人,爱这个国家,但国家的掌权者爱你们吗?

你们只不过是他们赢得野心的工具和炮灰,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要爱惜他们的生命,因为国家由人民组成,没有人民的国家将毫无价值。

 2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

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

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

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

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3 )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怕死、投降、逃跑、违抗军令,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厌倦,这是二战时候的日本兵吗?

怎么看都是伊拉克战争里的美国兵嘛。

伊斯特伍德还是在用美国式的思维诠释日本,要么就是太以偏盖全,过分放大了日军中的某些个例。

去看看对二战日本老兵的访谈,当年他们都是何等狂热啊!

否则也不会有“神风敢死队”产生了。

我一直认为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

何况是身处二战中的日本,一个极端国家的最极端的时代。

如果日本兵都真的这等贪生怕死,那硫磺岛一役何需那么惨烈?

3万日本兵战死2万4千人,如果仅仅用在长官的威胁下,绝望无奈地被迫自杀来解释,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战争中,很多日本兵自杀身亡,他们的举动在国内一直被宣传成是英勇和无畏。

我相信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家人也会同样认为这种行为是英勇和光荣的。

临死的那一刻,一定是气慨非凡,而不是痛苦和窝囊。

那情景,和解放军战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肯定有得一拼。

就算有极个别人冒出了怕死的念头,或者是对“圣战”产生了一些另外的想法,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居然还要拿出来讨论,甚至还付诸行动当了逃兵?

真是死也要抬不起头了。

不仅他自己声名扫地,估计还会连累全家人遭到唾骂。

这在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日本,几乎不可能发生。

日本在二战中,能够迅速占领远东大片领土,以弹丸小国与中国、美国、苏联这些超级大国抗衡,有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多年的精心准备、成功的战略战术外,士兵拥有武士道的献身精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当然,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军人以及美国军人都一样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但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日本人更不怕死一些。

他们的无所畏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达到一种宗教式的癫狂。

这种状态,不要说远在西方的美国人,就是身为近邻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

我曾经看过美国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一位当年塞班岛的居民。

那时他才十几岁,因为听了政府的宣传,担心美国人登陆后会对妇女不利,竟然和哥哥一起,用石头把自己母亲活活打死了!

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是保护了母亲,保全了她的名节!

真是一群疯子啊!

当然,现在他是痛哭流涕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后悔地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不过,当年日本国民的心态可见一斑。

东方国家从来不像美国那样允许人们有多元化的思维,因此极易陷入全民疯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例如中国的文革。

大家只要试想一下,在文革期间有多少人敢于质疑毛主席的权威和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正确,就可以知道在二战期间的日本,又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天皇的神圣和看清战争的实质。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我想不是那些从硫磺岛幸存的日本兵,应该是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伊斯特伍德自己吧。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硫磺岛来信》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

叙事流畅,人物塑造丰满,场面调度运用自如,战争大场面和小人物的个人细节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

尤其难得是影片的主题:站在敌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战争,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吧。

 4 ) 这些历史背景你看需要了解下

挺好的片子,历史上的栗林是日军将领里面最西化的,因为早年曾有一段美国经历。

刚出场时,确实给我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再加上宽容待兵,还有点担心他不够”日本“,看到后面还是放心了,因为最后带头自杀式冲锋、为天皇玉碎。

如果没有点历史背景,看着可能会比较累。

首先,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出了名的不要命、绝对忠诚于天皇,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伊藤那样的人物,对手下非常残酷、一心想着为天皇玉碎,与这时候的栗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次,日本兵也是,日本兵在二战中是最不要命的、肉搏能力世界第一,最为典型的就是自杀式冲锋。

西乡的出现的确形象化了日兵,让人觉得,哦,原来日本兵也有怕死的,实际上在之前的很多影片中,日本兵已经形成了凶残、无情、不要命的脸谱化形象,就像伊藤手下的大部分玉碎的士兵,这个人物的出现把日本兵变成了一个“人”。

还有,硫磺岛战役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战役,一个非常小的岛,美军预计能5天拿下,结果打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地道战”。

地道战二战时在中国战场屡见不鲜,但是被日军自己使用,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很稀奇的,当时的绝大部分日军将领是不会想出这种战术的,他们的普遍想法就是挖战壕、埋伏到前滩。

如果这样做,美军五天肯定拿下硫磺岛,毕竟十几艘航母、几十艘战舰、几百架轰炸机,分分钟把20平方公里的小道夷为平地。

然而因为日军采用的地道战的防御战术,让空袭、海战没起多少作用,只能登陆陆战,却因为日军在暗处地道里难以进攻,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之,栗林和西乡这两个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可能因为有些历史背景影片没有做深入交代,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影感受。

我想起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面的那个日本兵,与众不同的莫名其妙,陆导演,还是要向经典多学习学习啊。

 5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

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

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

”。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

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

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

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

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

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6 ) 来自硫磺岛的信

硫磺岛血战是太平洋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在那个形如臭虫的列岛上生活的都是一群残酷而变态的国民——本应慈祥的老太太可以漠然地将待产妻子的丈夫,腹中胎儿的父亲送上战场;军官可以因部下不听从其残忍的教唆而将其放逐到死地;全国上下除了女人和孩子都被送上战场——然而,也许更多的只是战争中绝望而无奈的个体。

影片从2005年硫磺岛的发掘工地闪回到1944年日军海防断沟挖掘现场,士兵们是绝望的,他们深知挖掘的不过是自己的坟墓。

“身为军人,却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将献上我卑微的生命”,在赶赴硫磺岛之前,身为此次战役日军灵魂的指挥官粟林忠道就已经预料到了那无可挽回的结局。

他在给妻儿的家书中如此写道:“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即使死后,也要保持清白的名声……”单从书信的内容而言,在被历史定义的罪恶之外,他应该还有善良而美好的另一面——挚爱他的家庭,爱好旅行,爱好美好的事物。

影片中其实他内心并不赞成与美国开战,因为他对这国家一直抱有好感和钦佩。

他深知己方面对的是何种困难,这场抵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毁灭。

因此他以最坏的打算进行死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放弃海滩,所有工事转为地下;严令禁止日军最爱的自杀性冲锋。

他的种种革新自然遭到守旧派军官的反对——“泡过海水的人思想就是奇怪啊”——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地下为主,海防为辅的折中战略。

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所有人都一直拼到最后,岛上最初的两万多名日军士兵,仅有上千人投降或生还,其余全部力战至死。

在最后的战斗时,粟林忠道选择了自杀。

当那个因为爱驹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情景都会令观者动容。

“硫磺岛的来信是我试图通过他们的心灵、透过他们的双眼,来审视这场战争。

”导演伊斯特伍德说:“从小到大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是清晰地标明了善恶与是非。

然而,对于战争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没有什么是真正清晰的。

这两部影片不是关于谁胜谁败,而是关于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人类有权利要求以更好的方式度过他完整的生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战士们在战争中献出了唯一的生命,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尊敬。

这两部电影是我为这些凋谢的生命进献的贡品。

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完整展现这个故事,有些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对于敌对的双方也具有普适意义的,应该共同分享。

我希望,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历史上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7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8 ) 要是日自己人拍的就神作了

先吐槽一下片名,原来日语里的信是写成手纸吗?

哈哈哈。

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一个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串起对战争的反思。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每个人的故事小而触动人心。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日本人这么黑自己的,原来是美国人拍的啊!

难怪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在美化美军,黑化日军,原来如此,再扣半星。

要是日本人拍的就神作。

 9 ) Men do your best Do what is right....

如果说 父辈的旗帜才讲的是绝望 那么硫磺岛来信想讲得 是超脱Clint Eastwood是个好导演 但必竟不是个东方人 更不是个日本人  父辈的旗帜中的绝望拍得很好 那绝望 是活人的绝望 十分真实硫磺岛来信本想表达超脱 但很可惜 在我看来不切实 因那超脱 是死人的超脱 不惧死不是超脱 是因敬畏至了麻木才该惧不惧 不惧死又怎晓得生之珍美 东方所言超脱 所指是无死无生 它有另一种说法 叫"往生" 这些 西方人好像再需费些工夫琢磨 不过就此片看他们已做得不错 军官背阳支杖 沙地疾走那一段 衣袂翻飞 似清日下一页剪影一络青烟一枚黑蝶 你可以讲 它没有禅意 但不能否认 它有禅境盛夏里 喝着茶 有这样的俩部战争片可看 真是痛快极了

 10 ) 影片接受《电影手册》访谈选译

我选译了《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在该片于2006年12月日本东京上映时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和二宫和也(Kazunari Ninomiya)的访谈 Q1: 您是怎样聚集到这样一批演员的?

他们在日本可算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艺人了。

伊斯特伍德:《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是我首部以外语拍摄的影片,它探讨另一种文化,为此我作了许多准备和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对剧中人物有了清晰的想法。

我还需找到能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而我们召集到的这些年轻演员是我所合作过的最棒的团队之一。

我熟悉渡边谦(Ken Watanabe)的作品,之前我就看过他与美国片厂合作的影片。

自我们的影片开拍以来,我就从未对演员的挑选产生怀疑。

我看了片中其他演员之前的电影和电视剧,而他们的才华显而易见,因此语言问题无足轻重。

Q2: 就像许多和他们同龄的日本年轻人一样,这些青年演员对这场战争的历史不太了解。

伊斯特伍德:但他们已按照我的要求真实地接近角色了。

我非常想让这部影片能像《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那样,成为对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所有的阵亡青年的致敬。

我希望人们不会遗忘他们。

在片中信的结尾处,渡边谦饰演的粟林忠道(Kuribayashi)中将告诉属下:人民将会为他们、为他们的灵魂祈祷。

在阅读他的回忆录和信件时我明白了这些人是谁。

交战的双方都是如此年轻的人,人们把他们抽离家园,人们送他们去远方战场,接受可能再也无法回家的命运。

这是一个在今天仍能引起巨大反响的故事。

2万1千余名士兵丧生在这座岛上。

而我想要探寻那场战争的无意义和年轻生命的牺牲。

Q3: 一些国际导演来美国拍摄电影,或梦想着这么做。

而您则是首位拍摄非母语影片的当代知名美国导演。

伊斯特伍德:我已经成了一名日本导演。。。

只是我不会说日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到人们开始理解电影的大同,而我的合作团队也同样有这种印象。

这种大同超越了语言界限。

显然我们也可以对表演中的语调作这样那样的调整,但我有出色的翻译者为影片和演员服务(就不需要调整声音了)。

对我自己和周围演员怎样行动,我总是依赖本能。

我要求演员们用心而不是大脑来演戏。

我不喜欢过于具象、过多雕琢的表演。

所有演员力求念台词时都好像这句话是第一次说一样,而这也正是我的拍摄手法中想要取得的效果。

我尽力让演员们感到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这样在第一次拍摄时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翻译全文可浏览http://avivatang.blogbus.com/logs/4544257.htmlhttp://avivatang.blogbus.com/logs/4551263.html

 短评

战争背后是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啊,和他相比《父辈的旗帜》还要阳光一些吧,这片子多少有些压抑,但真的很值得推荐。战争的双面性,和平的重要啊

6分钟前
  • 婧子
  • 力荐

难得的很真实的抗战片

1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怎么都能闻到一股美国人自以为是的味道。另外,描写美国人枪杀战俘是不是美国战争片的传统阿?

11分钟前
  • 子曰
  • 还行

8分。日本角度硫磺岛保卫战

1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电影走的是反思路线,但我相信任何战争中更多的是人性的沦丧。又但是,天朝永远拍不出真正反思人性的战争片,除了举爱国仁义大棒,顶民族主义高帽,奉爱国主义口号,动辄高屋建瓴、家国天下。愤青们退散吧。

19分钟前
  • xiaoman
  • 推荐

难得看到站在日本的视角叙述这场战争的电影 深度刻画了战争的无意义性 很多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

22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2024-05-31 08:54:05

25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栗林忠道麾下部队曾在中国广州实行三光政策和慰安妇政策,即使栗林没有在硫磺岛战死,他也只不过是个要上军事法庭的战犯而已,全片也就西竹一值得敬佩,东木想在几乎全员禽兽的鬼子里找人性,这点和陆川不相上下,二战鬼子里有几个是厌战投降的,不知道在硫磺岛阵亡的6821名美国兵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26分钟前
  • 爱猪蹄的土木狗
  • 较差

第一次看到有电影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所思考。生与死,尊严和效忠,都抵不过何处是家的疑问?战争从来就没有意义,为什么人类还如此乐此不疲呢?人性永远难懂,也永远值得我们直视和反思。日本方面的演员阵容表演十分出彩。

29分钟前
  • Morgan
  • 推荐

没有预期的好,3.5

32分钟前
  • 人造人
  • 推荐

由美国人从日本人角度拍的奇怪的片子,在美国当然没有市场,在日本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因为不符合事实。是一种美国想象中的日本军人形象。念家书那段过于煽情。

34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38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推荐

D9 WX-1021

42分钟前
  • 风之影
  • 推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45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非常好奇有多少日本人会接受这部电影。这些日本演员,跟在横店演被手撕的鬼子,本质上也差不多。这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殖民。完全不涉及战争的正义性与否,逃避价值判断,而只是从战争的残酷性入手,消解价值,又试图植入低俗的好莱坞价值观和美国例外主义,还不如手撕鬼子。伊斯特伍德可以称为美国龙应台

46分钟前
  • 酱油郎独占花魁
  • 较差

家书+武士道,矫情

51分钟前
  • Erik
  • 较差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5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小日本的情怀

60分钟前
  • StanGoD
  • 力荐

立场原则错了,其他一切都是枉然。

1小时前
  • 伯纳乌梅西
  • 很差

以日本人的视角写二战

1小时前
  • 蓝雨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