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一段旅程是关于思想的碰撞,愚昧的山村,对女性的束缚,深深的刻在他们的思想里。通过镜头语言讲述故事,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居然因为难看到忘记标记
最后的长镜头会想到阿巴斯,喜欢
我很喜欢最后一个长镜头,但是前面拍得也太水了吧,帕纳西果然不合我胃口,出租车就没看下去,三张面孔看到半个小时就想走人了……
宁肯在歧路拐角鸣笛,不肯用铁锹把道路拓宽。宁愿迷信大明星能福泽包皮,不愿相信奋斗能改变命运。宁可庄稼被冰雹侵袭,也要上天给导演长点教训。年少女子挂三尺白绫上吊,中年女子躲十里孤屋如囚,老年女子躺三尺墓坑长眠。村庄让女人不再反抗,让母牛排队求种。国家让导演不能出境,让电影没有自由。
说起来,这是阿巴斯走后他的第一部,恍惚间好像真的瞄到了阿巴斯的影子,当然,也只是影子而已。
整个片子很好地刻画了一个闭塞的伊朗山村,那里的人放牧耕作,但却不愿意改变什么。哪怕制定一个很复杂的规则却不愿意拓宽道路,相信包皮是运势的保证,不愿意让女孩去上学,还会觉得好的种牛的仔能壮阳。他们期待着外面的人能为他们带来改变,但一方面有抵制外面的人,把以前的女演员赶出村落,另一方面又阻止自己人去改变。同时这个片子也把村民们的多幅面孔呈现得很到位,他们既瞧不起戏子,却又崇拜戏子,希望戏子给村庄,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改变。我觉得他们最有趣的多幅面孔的点在于,他们又渴望有人带来改变,但某种程度上又害怕改变真的到来。同时另一方面,只能以死相逼的女孩也是说明了在伊朗女性的艰难处境,她们更接近于依附男性的某种物品。 2025-2-3看
#Cannes71# 有了女演员做挡箭牌,因此这部电影的自恋程度比「出租车」要少一点,但是还是挺招人烦的。拜托全世界都知道你不能出国,不用为此破坏影片叙事结构专门来讲一下。开了个很好的头,也有做成五星片的潜质,但是实在是缺乏节制。跟阿巴斯差的距离可以以光年计了。
挺悬疑的,挺理解女演员那种抓心挠肝的感觉。因为陌生,感觉每一步都在历险
帕纳西特色公路片,有几段台词很喜欢,特别有张力,结尾音乐也好听,像阿多尼斯式的抒情句号。尚未明白名字的意思是什么,但隐隐似乎也明白了。它的多言与缓缓流水般的波澜不惊,正是那个诞生过史诗的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常态。
失落了
这种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男人,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
最后一个镜头很阿巴斯。
#BIFF# 除了开头的视频录像和Telegram、以及Jafari和帕纳西母亲电话里怀疑他是否去拍电影了的meta指涉外,整部电影更多体现了帕纳西受阿巴斯影响程度之深(或者说,帕纳西的确是好弟子):从问路到公路上的镜头位置,在乡村戏剧性的设置,以及那些道德故事式的探讨,都非常阿巴斯。
帕纳西一贯的风格,脱离了以往从政治与社会上剖析伊朗,试图从文化与传统来探索,但少了许多锋芒,显得太过温吞了。虽然也有悬念在支撑剧情,但情节线太弱,台词亦不精彩。可取之处是给观众展现了伊朗一个偏僻突厥山村的真实情境,其中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略冗长了
開頭很好,利用視頻求救,端看伊朗社會內部,一貫題材。崎嶇尋人果然很阿巴斯,但又少了阿巴斯的純粹。潘納西的「偷拍」已成賣點,卻把這種優勢真的成為一種「設計」。攝影機刻意位置、銳利影像的光鮮,可能都只是素人的演出、不經意的旅程,最後只告訴觀眾「是的,我們在演戲」
2019年上影节第一场,虽然是跟《幸福的拉扎罗》一样拿下戛纳最佳编剧的电影,但看完只能说这片子质量很对得起现在的豆瓣分数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担心会发生什么暴力事件,最后好在只是砸了一下挡风玻璃,呵呵
欣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