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沉重压抑现实悲惨无奈的故事。
butiful从一开始就暗示这是一场错误,一场悲剧。
片尾算是没有结局的结局吧,很多问题只是展现在片中并为得到解决,正像乌西巴尔被迫即将结束的生命一样,有再多的遗憾在所剩无几的有限的生命里无法一一交代,结局也许对让不忍想象悲剧延续以及活着的人的痛苦的观众心里好受一点,但这仅仅只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终究是现实……“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相同的都是面对生活的那份无力感,然后熬过黑夜睡醒一觉,还是要穿好衣服起身。
不同文化群体的相遇。
有摩擦、有理解,也有更多的无可奈何。
片中警察劝告Uxbal说:“你怎能依靠一个快饿死的人。
”可其实这里的每个人都处于饿死的边缘,唯有互相依赖——尽管别无办法——才能过得去。
而“过得去”是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还能够作出回答的底线吧。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会是一个好人,我们会竭尽所能做正确的事情对朋友、家庭,以及对我们自己。
可是,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往往会力不从心地失去某种控制力,尤其是在被我们所爱、所信任的人背叛、欺骗,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时候。
这是一种永恒的矛盾与挣扎,是这部电影讲述的主题。
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终于不再延续《爱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一路走来的三段式了,然而在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仍然保持着对生命悲怆动人的细腻描述。
西班牙演员贾维尔·巴登扮演了一位癌症晚期只有两个月生命的父亲,他要维持的不仅仅是有限的生命,还要维持一群非法移民违法且破败不堪的就业机会、一个患躁郁症又几度背叛自己的妻子想要回归家庭的微弱愿望、两个远未成年的孩子今后漫长而未知的生活。
在最后所剩无几的生命里,忍受着病痛对肉体、苦难对心灵的双重折磨,肩负着他不堪重负的责任。
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发生了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现它的难以挽回,那些生命的序曲或插曲,响起后就开始永远地鸣奏着似乎早已命中注定的悲伤与绝望。
绝望如那深深的海底,他说那里太过幽黑和压抑,看不到光,看不到希望,只看的到死亡的浮体和他们久久悬浮不愿离去的哭诉,这是他的本能,与生俱来的宿命。
也许唯有末日是美丽的,他终于听到海浪和风的声音,那是沉寂、悲凉的一生从未听过的美丽,一生都从未有过的亲切与安详,在他自出生就未曾见过的亡父的描述声中,在他临死前流星划过天际那最明亮的生命刹那间。
1.亚力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标致性的倒叙结构,另外多线叙事似乎已经成为能被主流市场接受的文艺片的标准配备了,最佳外语片提名很说明问题。
2.墨西哥人拍西班牙故事,也算是魔幻现实主义吧。
现实的部分格外好,主角绞尽脑汁想要为身后事做圆满的安排,但是却败多成少。
走得还算安详,却又不是最想要的结局。
3.形式上也有这样的结合,纪录片式的手持,外加妖艳色彩。
下班回到宿舍,心情不美丽,磨蹭到9:30本该睡觉,却搜出电影开始看。
在下载的那么多电影中看到《美错》,想到郑愁予《美丽的错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打开电影,于是不美丽的心情更是一落千丈,看完电影已经12点,直接睡不着了。
灰暗的色调,低沉的背景音乐,男主沧桑的脸,无一不在增加着电影的沉重。
男主是个通灵师,能和死人的灵魂通话,他能看到别人的灵魂,预见别人的死亡,却无法预见自己的死亡。
得知生命只剩几个月,他决定做点事情:带着儿女和妻子团聚,结果却是儿子屡被妻子暴力相向;为工人买暖气缓解寒冷,25个工人却因为劣质的暖气意外死亡;救助非洲偷渡者,帮她租房,还将自己所有积蓄给了她,只希望她能照看自己的孩子,结果却是她在拿钱之后离开……所有的事情,他都预设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但无一例外,所有的故事都以悲剧收场。
这就像电影开场,女儿问他:“美丽”怎么拼,他说“B-i-u-t-i-f-u-I,Biutiful”,这个美丽的错误就是他命运的暗示。
在他的规划中,给一切事情美好的结局,结果却是一切都走上错误的轨道。
看着电影,看着男主悲惨的人生经历,只觉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生活如此不易,是否还要活着,有时候可能死亡也是一种选择。
林夕在歌曲《美错》里写道:美丽的错误往往最接近真实。
这句歌词用来解释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这种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美丽的错误,才更赤裸裸的揭示现实的无情。
男主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在悲悯的环境中,企图在生命的最后做一点好事,却被现实狠狠的拍打。
想做的好事都变成了悲剧,经历者内心凄惶,作为看客,莫名压抑。
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却真实的看到了心里,那种无助和无奈,那种想做好事而变成悲剧的自责,那种被现实无情戏耍的绝望,让人戚戚然。
作品来源于现实,但现实远比作品的故事更狗血。
韩国电影《素媛》讲述的是一个韩国8岁小姑娘在上学路上被性侵的故事,这是依据真实的韩国案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因为这样的全国轰动性事件,韩国国会提高了对儿童性侵犯犯罪的量刑标准。
无独有偶,就在前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广西,打着慈善名义,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助学网站创始人王杰,被通报利用百色助学网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性侵前来求助的幼女,拍下性侵视频威胁她们,并且致使一个女孩怀孕流产。
这样赤裸裸的事件看得人心惊胆战,可惜这样的悲剧在成为人们的谈资一段时间后,不管结局如何,都会被自行遗忘,原因很简单:当事人没有能力让这样的新闻发酵,被持续关注,进而引起全民反思。
旁观者多数在看热闹,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看个热闹都散场了,一旦围观的人群散场,新闻缺少了关注度,媒体也会散场,去关注其它的更新的事件。
所以即使是这样有代表的事件,也没有激起任何的浪花,没有人关注王杰为什么敢这样,很少有人反思存在的慈善组织是否应该正规化,更没有人去关心那些被王杰用几百几千块钱性侵的姑娘们以后的人生是否改写。
这样的事件,引起的风浪都比不过一个“优衣库”事件。
一群花样年华的少女,本身是美好的存在,可惜因为坏人的不良用心,人生有了残缺,有时候这种残缺不是说身体上的受伤,更严重的是心灵的受伤,不敢再信任人,对世界不再抱有美好的期待,可能在惶恐、自责或恨意中过完一生,这样的一生该有多心寒。
多想说一句:这就是现实,你别介意。
其实作为旁观者,面对这样的现实,没有多少人介意,但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百爪挠心,再也做不到不介意。
导演用镜头写出了巴塞罗那底层人的心酸,挟裹着美丽,更多的是无奈。
男主就是在这种艰难的夹缝中企图做点好事而屡屡失败,可惜无人可以抱怨或倾诉,只能找另一个通灵师痛哭。
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经历自己苦难的大众,又是如何缓解这种带着痛的孤独的。
我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对一切都是带着最美好的期待,盲目的相信别人,相信善良。
虽然目前为止的人生,没有遭遇什么大苦大难,还是想说,世界没有年轻的你我想的那么简单。
或许真正的现实都是你我无法承受的。
鹦鹉史航说,他建议年轻人在20岁之前看看《悲惨世界》,原因很简单,让你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你正确的认识世界,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好处。
多看一些悲剧,多看看你的生活圈子之外的世界,有助于你客观的认识你生活其间的世界,让你打破自己的幻想,真正的投入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生活。
在《巴别塔》和《21克》中有上佳表现的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的新片《美错》实在是部太沉重的片子,让人两个半小时都喘不过起来。
在巴塞罗那阴霾的天空下,Javier Barden扮演的Uxbal在天堂和地狱、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游走。
他只有一两个月的寿命,每天面对的是狭窄混乱的小公寓和不谙世事的一双儿女;和他的职业是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与死人通灵,却接触最现实的底层生活——中国和非洲的非法移民;他在生与死之间、在现实与虚妄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在爱情与情欲之间游走。
巴塞罗那冰冷的天空仿佛一张大网罩住了这些显露和隐藏的人们。
灰色、蓝色,就是没有暖色。
巴塞罗那在冈萨雷斯的镜头下仿佛是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遥远的圣家堂,明媚的地中海?
那和这群人没有关系。
明明是支离破碎的情节,却有生的悲哀、死的恐怖、性的混乱,以及偶尔闪现的、一瞬间的亲情和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东西撑起了这个故事,让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毫不冷场。
本片线索很多。
Uxbal的“正职”是与死人交流,告诉他们活着的家属他们需要的东西,并安抚他们平静地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个职业使他能看见死去的人栩栩如生,也使他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除此之外,他帮助中国的非法移民找到工作,说服贪污的警察网开一面;劝说塞内加尔的偷渡者在这里住下来,他目所及处都是人间最悲惨最变态的景象,可是无能为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周旋于这些人之间,甚至从他们身上挣钱。
他这种拉皮条式的职业与通灵正好相反,一个是高尚的,一个是卑贱的;可是这两种职业又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
他本心的善良让他无法完成这些工作,这种冲突在他为中国的非法移民买了六个煤气暖气,却导致二十五个工人一夜之间全部一氧化碳中毒身亡这一惨剧发生时达到高潮;当老板打开破旧的仓库大门,看到的是死尸、呕吐物、死去的孩子和女人,赤裸裸地惨剧呈现在导演的镜头下。
这样的打击让他觉得即将而来的死亡也不能解决他的罪孽,而当他移出父亲的棺木,看到了几十年来从未见过的父亲的容颜时,那种久违的亲情又让人觉得潸然泪下。
他的生活让人想到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这是个矛盾的人,矛盾的城市,矛盾的社会。
即使影片结尾——那个与开头完美衔接的结尾也让人感到无言的沉重:在生里,他无法照顾好自己的一双可爱儿女,在死里,他只能重新抚慰自己的灵魂。
冈萨雷斯比在《巴别塔》时又更上一层楼,虽然还是片段故事的结合,但那种明显的多线叙事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圆熟的线索融合和情节对称。
Javier Barden的演技令人赞叹,其难度比Colin Firth的乔治六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过于注意字幕(本片全片西班牙语,在美国上映时采用了英文字幕)而没有来得及关注他的细微变化;两位中国演员成泰燊和罗晋在里面用普通话演出,戏份不多,与电影的基调还算搭界;电影色彩则一如冈萨雷斯之前作品一样的灰暗和冰冷。
这个导演有风格,有进步,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waking王小心所有,更多请见http://www.wangxiaoxin.net
是最近看过的片子中时间最长的片子了。
一个人在太短的时间里要面对死亡,也许更害怕的是不知如何应对那些放不下的东西。
在那么一个底层的近乎每天都要绞尽脑汁的世界里,慌乱的去安顿好一切,然后想要安心的走,好难。
好像唯一简单的变成了死亡。
片子色调一直是压抑的蓝灰色,这种色调总让人有种随时都会有悲剧产生的感觉,预示性特别高调,所以看起来反而平和。
片中那段同性恋情节,很没必要,让人觉得是多此一举的赶潮插入。
感叹人命如草菅,在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生存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不明前路,也毫无退路,然后一个潜存的必然意外轻易的夺走了所有的希望。
我喜欢哈维尔这个演员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厚重的呼吸声配合他极具传神的眼神,能感受当时人物肯定觉得周围即便是空气都是无奈而疼痛的。
是美,是错,还是一切残缺的选择,最后面对死亡,我们只能用尽所有的力气放手。
http://axinlove.com/2011/10/biutiful/《Biutiful[美错]》罪by @xinl.ve 111011Movie Rating:9。
好的好老師帶你去天堂,不好的老師帶你去住套房。
一看这句话马上脸露笑意的人,恭喜你被《全民最大党》荼毒不轻。
做个题外提醒:2011年10月7日,正值帝国人民欢庆国庆、两岸共待辛亥百年,以及台湾期待双十“国庆”等重要时间点,日本友人波多野结衣和大槻响,不远万里地前往台湾参加《全民最大党》。
废话不要再说,回看前面带你上天堂的老师真是好老师?
这个感觉就譬如某汽车广告,唐僧师徒四人挤在一辆车里要去取经。
而话又再说回来,带你住套房的老师还不好?
行政套房、总统套房,套房前潜在的定语描绘了多么奢华的生活,未曾想到班房也是套房语义的一种。
祸福相倚否极交替,白纸黑字的好歹让人难以捉摸,更不用说看不见的手操弄的命运。
beautiful到biutiful只是笔误之差,Uxbal(Javier Bardem[哈维尔·巴登]饰)的好心变成驴肝肺,甚至办成坏事。
《Biutiful[美错]》的各等人物,当他们消灭一念之仁,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候,生活里的问题仿佛还能得到逐步的解决,但是当他们以最底层的生命、最卑微的灵魂,试图改变冰冷世界的秩序,试图给比他们境况更悲惨的人施以援手的时候,电影之中的他们,变成了拯救溺水者的牺牲品。
受Uxbal帮助的中国偷渡者,丧命于Uxbal的取暖器下。
死后的躯体不得安息,被想毁尸灭迹的人物抛进大海。
电影被视为艺术而非仅仅是大众娱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总是有一群导演在借助光影的技术,传递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从叙事风格明显的《Amores Perros[爱情是狗娘]》、《Babel[通天塔]》到如今的《Biutiful》,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将他在形式上的锋芒收敛,回归于言说电影人物。
依然还是多线人物的故事,彼此之间也存有交织,但并行发展的人物、情节之间,既不是壁垒森严的一幕幕情景剧,又并非糅成一团的一个主线故事,导演的镜头架在一个远近刚刚好的位置,可以看到最为关心的Uxbal,又可以关注中国、非洲偷渡客的群体。
对这些个体、群体的命运,导演借剧中人透着善意和关怀。
濒临人生末期的Uxbal在某刻修复了与妻子的关系,逐渐容忍小孩的反复无常,个体的生活看似正向着曙光转机的道路前进。
偷渡客们也正在凭着灰色、黑色的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
容忍人加诸于人的黑暗,青山依旧在的微弱前景还是给人以渺茫的希望。
现实一如本片选择的冷色,努力挣扎向上的命运统统遭遇着被吞噬的后果。
狰狞冷漠无情的现实巨兽,并不想给人带来童话故事的美好结局。
夫妻、父子、雇主和黑工、“小偷”和警察,原本不算牢固稳定的关系,在外界一丁丁的刺激之下,分崩离析。
轻浮浪漫主义的期望会从慵懒的沙发椅子上站起来骂娘,冷漠的现实主义看客虽然接受悲剧更接近现实,也不免感叹、追问这个世界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当人向善之时而突然来盆冷水浇灭热情?
信仰要让人各安天命之时常常会交代它的信众们,无论是怎样的人生苦难,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之所以让你今世经受此磨难要么是天将降大任于你,要么是你为来生的幸福在供奉执着,又抑或着是前世或今生必定犯下了某些罪孽,上帝施罚于你。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不是好莱坞的导演,Javier Bardem也并非拯救地球的英雄,剧中人等不到光荣之路上的繁花似锦。
前世来生太过虚幻,命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有罪。
吴念真童年时候碰到的相面师,把求签者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字都来摆弄一下,其中总有人会命犯太岁或者彼此相克,那家族中有人近期连遭厄运也是有出处可言的。
连Uxbal的小孩因为一时的淘气,一个人被丢在家里,没能出去旅游,《Biutiful》中的成人谁的手上没有沾上剥削别人的污秽。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争论着人的“原罪”,好似是否带有“原罪”成为人是否顺从上帝旨意的标准。
而,有关人的“本罪”则是本片中的各人在自私自利(不乏同情的表示其中各人的小我是为生活所迫)之余,被他们心中偶尔出现的善意带来的恶果毁灭。
甚至让人不惜感叹,自顾不暇的时候对他人狠一点,把坏人做到底一点,也就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
问题是如本片之中的Uxbal一样,人过不了能感受他人痛苦的一关——这种体验谓之“仁”——也就过不了个人的良心一关。
潦倒之人会施舍给无家可归的乞人一些,穷人也在表达爱心参与慈善,如此这般的世界让人留念,也才让《Biutiful》中的诸人不愿离去。
本片的720p版本在110分钟时出现了轻微的比例变化,见图。
Biutiful.2010.720p.BluRay.x264-7o9x
这绝对不是伊纳里图的最佳作品,说实话我对他上一部《通天塔》也不是太满意。
尽管这次放弃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但140多分钟还是让我觉得冗长难忍,再加上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悲剧,贯穿始终的阴郁氛围和死亡主题让我感到窒息。
导演依然钟情在故事里安插多种族、语言的角色,然而这次不是探讨沟通交流的主题。
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物由一种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扭结在一起,这是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蝼蚁,被排挤和遗忘似乎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导演对这类人物的刻画算是较为客观和细致,尽管涉及华人的部分让人不安,同性恋的设计也显得太过刻意。
最大的亮点应属戛纳影帝Javier Bardem的演技,说是他的个人秀也毫不为过。
从头到尾,我几乎看不出他表演的任何痕迹,我觉得他不是在演,而是在体验一段悲苦惨情的人生。
他的演出让我相信在西班牙不只有像《情遇巴塞罗纳》里那种不愁吃穿、浪漫风流的画家,而且还有Uxbal这种为生计和家庭不惜一切代价的边缘人。
最近在看哈佛的幸福课,其中一些观点和这部影片不谋而合,确实是一部很深刻的片子。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迫不及待的给出满分了。
片长接近3小时,但我却安安静静的看完了。
影片的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种接近摄影感的拍摄手法让人全程都投入在主角的世界里,令你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就是主角。
整部影片的主题虽然严肃,但画面却一直让我觉得很有美感,特别是最后父子相遇的那一段。
在父亲面前,这时的主角就好似他的孩子,只是一个渴望父爱的小孩对于社会和各个人物刻画的细致和真实,使得这部西班牙影片在一个中国人看来也没有任何的文化障碍。
确实,一些深层次的本质是人类共有的。
其中的一些道理值得深思,一些情景值得回味。
如片名,一些错误也许是美丽的,但一些美丽也可能是错误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沉重,但现实某些时候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看完影片后应该会增加你的幸福感,因为会注意到那些珍贵却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些其实才是幸福的根源)如果你看过情迷巴塞罗那,再来看这部影片,你就会被Javier Bardem 的演技所折服PS:找个靠谱的伴侣很重要,并非漂亮或有钱,而是对你和家庭负责。
静下心去看。
在经历前半部分有点瞌睡的絮叨缓慢中。
被缓缓的代入了电影里。
开始看着他的眼睛。
心开始有所动容。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深刻而复杂的人生。
一个父亲。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
尽其努力。
坚持种着他的苹果树。
不管末日何时来临。
身体可以动的。
心不愿开始冷漠。
他是一个孩子。
他想看见自己父亲的尸体。
看着年轻时的父亲。
他从未谋面的父亲。
一断沉寂接近死亡的感情微妙的复苏。
轻轻摸着父亲的脸庞。
似乎就可以感觉到他的爱。
流入自己的体内。
似乎自己在变小。
一个可以全力依靠父亲的孩子。
他是一个父亲。
有两个孩子。
用幽默的方式满足孩子们想吃的食物。
努力的攒钱。
无比小心的谨慎的把一叠一叠的钱藏起来。
放好。
再放好。
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用其普通的爱去保护他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欢愉。
还是出现在这部充满无奈与灰暗的场景中。
妻子的絮絮叨叨。
一家人吃着融化了的冰欺凌。
光线明亮着。
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欢笑声。
多么美好的背景音乐啊。
那么短暂。
却也是那么的真实。
留在树上的苹果。
总是看起来那么诱人。
卫生间里。
女儿的发现。
一个拥抱。
有些画面哭不出来。
泪全流在了心里。
他是一个丈夫。
面对狂躁不安精神跌宕的妻子。
仍然不能彻底冷漠。
在看着他妻子躺在床上。
说自己的脖子稍微一动。
就感觉头会掉下来的那一幕。
看着他。
轻轻的抚摸着他的妻子。
简单的安慰着。
感觉到。
两个人的相遇。
起初的欢愉。
后面的狰狞。
都在利用着时间让彼此靠近。
这种靠近不是本能。
有一种被时间的强迫之感。
两个人。
有了一种关联。
失去爱情。
哪怕失去了亲情。
这种微妙的关联依然会存在着。
一直存在着。
他是一个朋友。
电影看着看着。
我都开始怀疑。
人之初。
的确是性本善的。
信任两个字的力量太过于庞大了。
似乎可以把人从冷漠和自私的那一边拉扯回来。
被信任给予的希望。
是一种妥协吗。
更是一种对自己真实的面对。
背着孩子的她选择了回来。
是因为信任。
我以为会是一场彻底的为我。
没想到出现了一抹美。
不知道是不是错的美。
虽然写不好。
但是。
这部电影。
的确让我的心为之一动。
这样静静的看完。
暗涌一般。
沉浮不定。
化療沒脫髮,到死不消瘦。
伊纳里图这部电影是转折之作,而他的转变伴随着即将两只脚踏进好莱坞拍巨制的十年。片子上映所处的西语世界更加破碎,世界格局正在重塑,世界经济也在从08年经济危机里震荡,非洲人、中国人等劳动力与欧洲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破裂中碰撞,伊纳里图尝试从灰产一员的角度来切入时局,重点仍然想倾斜在个体体验,然而对于野心勃勃的大制作导演来说,具有文艺范的关照内心是一次如履薄冰的行为,所以大胆硬插入民俗迷信通俗的元素,这确实是有“看头”,只不过主题上却属于不搭界,纵使这样电影仍然不够引人入胜,不过如今已过13年,我已人在中年,如果当年刚学电影的时候看肯定感受不一样。
如此深奥的电影,我的逼格还欣赏不了
三星半, 有令人震撼的画面但有些时候有些疯癫的混乱, 这个导演出名的作品我都看过一直都不喜欢他的风格...
这是一个嵌在人间和地狱之间的世界。他们没有值得珍藏的回忆,爱与恨,只是活着,哪儿也去不了。他们的灵魂飘在半空中,身体缓慢的走向死亡。猫头鹰吐出最后一团毛球,他们的路还有很长。
冈萨雷斯不用多线性叙事就显得故事有点……长,期待导演的下一部电影
无感...两个半小时。。
associate producer: Guillermo del Toro
我看不懂我懺悔
压抑却没有出口发泄,每个点都有深度,但作为导演,如果只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多糟,那我们有何必再受2个小时的煎熬。
其实同性情节没有必要啊!片子太冗长了不免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当下的底层小人物是怎样度过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的,其实很真实却又总少了点什么。
得了,我还真看不起这种片。
这个电影融汇了多种文化 与奇幻色彩 导演好 演员好 唯一没看懂的是为什么要把这里面两个中国人设置为同性恋形象
导演是不是把以往多线节约出来的时间在这部蹉跎下呢,年长的儿子和年轻的爸爸超时空对话以及饭桌话当年甜蜜总是很有爱呢,那两坨鸟飞得好配合。我感觉提炼成短片也没差的。
一个圣父导演的视角,亚非拉面面俱到。所谓艺术都想还原底层的真相,标榜真就是美,现在觉得没必要,丑陋的痛苦的让它去默默改善,改不了的就死也未尝不酷,为什么非给全人类洗脑活着就是好呢?从比利牛斯山雪顶到巴塞罗那我开车才三小时啊说的感觉好远
在世界和命运的双重边缘中,无奈又无力的感受并承受那些欲望的挣扎和美好的破碎。伊纳里多在影片中放弃了多线叙事的外部形式,克制、細膩甚至是繁冗地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与灵魂的困惑和解脱,将现实的沉重和心灵的重负融为一炉,巴登的演出有力而内敛,令人动容。出色的摄影和配乐升华了影片情绪的表现。
天花板上的吓到我了。。
这货又全篇Stereotype...海外国人又被抹黑...为了同情而同情,站着不嫌腰疼
贾维尔·巴登的演技太了得了。他自身散发出来一种气质,应该说是很多种气质。在《午夜的巴塞罗那》、《老无所依》、《深海长眠》等片子里塑造的形象都不一样。却都是浑然天成,像海绵一样的可塑性。这次导演没有采用多线叙述的方法,可片中仍然是有很多人群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也不显得混乱,线索分明
身体像沼泽一般,眼睛像果冻,头发仿佛着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