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世界上最好听的两个字一定是“妈妈”。
妈妈很伟大,妈妈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
但只有我们长大了才知道这个道理。
我们想感谢妈妈对我们辛苦付出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这时我们又陷入了痛苦和自责。
还得是妈妈出马,亲自告诉儿女,“作为父母只想记得好的事情。
”不要在意那些遗憾,多回忆他们共同制造的快乐就好:《3天的休假》
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治愈电影,也是韩国在去年上映中最棒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故事开始,是母亲福子(金海淑饰)孤独离世后在天堂被见习天神通知将会有3天的休假。
她说想去美国看女儿,但是她却不知道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但是经过见习天神查找女儿的住处,才发现她的女儿已经回到了她去世时一直生活着的宁静的乡村。
妈妈对女儿搬家的举动表示奇怪和不解。
她不希望女儿像她一样辛苦一辈子,为了女儿能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生前对自己都“狠”着呢。
当时女儿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把她送到别人家里,埋怨妈妈。
现在换成她不理解女儿回来了。
女儿放着都市白领不做,在小乡村给人煮饺子?
其实是女儿珍珠(申敏儿饰)发现自己错失母亲离世前最后一幕的「自罚」。
这成了她的心结。
煮饺子时她才发现为什么自己煮不出妈妈的味道,原来妈妈一直在照顾她的口味,在里面偷偷放了梨。
她回想起和妈妈生前的种种,原来自己做错了那么多事情,对妈妈原来那么不耐烦过。
老人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的老人更加孤独,他们向往热闹,可是年轻人刚好相反,不希望老人来「烦」自己。
妈妈福子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珍珠,想和女儿分享自己的生活。
但是珍珠在工作时又很忙,甚至到最后都假装听不见来电话,妈妈打了一夜她都没有接过。
妈妈想带着做好的饭去珍珠的家里,可是珍珠又一次伤了妈妈的心。
妈妈为了让珍珠放心,明明还没有回家,却“骗”珍珠给她发了自己到家的信息。
现在“角色互换”,珍珠坐在妈妈当时的位置,手里拿着和妈妈一样的甜筒,似乎更后悔了。
直到妈妈去世,女儿珍珠才理解了妈妈生前的苦和不容易。
她的遗憾更多了,她不断埋怨自己,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身上,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这下妈妈又不放心了,她想通过托梦去开导女儿,让她振作起来,可见习天神说这样她将会付出更严重的代价。
只为托梦,值得吗?
大多数东亚人真的要花很久很久的时间,才会开始学习如何与亲人相处。
珍惜眼前人很重要,因为很多遗憾都来不及弥补的,亲人在世的时候孝顺他们比死了再孝顺要有用的多。
其实概括一下就是去世妈妈用3天的休假解开了女儿的心结,圆了她送母亲的“梦”和执念。
虽然剧情设定很俗套,结尾很催泪,甚至过于煽情,但是好哭的同时代入感又很强,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尤其是两个女主演金海淑和申敏儿演技太好了,她们把“别扭的”母女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们了。
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母爱,虽然不提倡但也是大多数东亚人们表达“爱”的方式。
总而言之,面对最珍贵、最亲近、总是在身边的人,我们似乎都无法对他们说出该说的话。
但是一定要“长嘴”且敢于向母亲等家人们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和爱意,不要把遗憾和愧疚留到最后。
不得不说韩国人还是一如既往地会拍治愈温情片,拿捏观众的情绪,而且明知道这都是韩国人设计的套路,我们还是选择上当了,看它真的不亏!
看完电影,一股温情汹涌在心、久难平复,像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里全是妈妈的身影。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母女故事,悲伤的基调却演绎得如此甜蜜动人、情意绵绵,虽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碰触现实的种种不gong,可举手投足间皆能够感受到身为母亲的含辛茹苦与无私奉献。
世间绝大多数的妈妈,总是会用尽毕生的心力,只为给儿女最好的生活,虽然未必都是物质的奢华与富裕,但母爱的味道总是最甜蜜入心的,而且回味无穷,后劲大得足以享用一生。
看着片中的母女之间从不解走向谅解,宛如在回顾自己与母亲曾经的点点滴滴。
童年的母亲是人间最美的存在,那可口的饭菜和温柔的拥抱成了一生都无可替代的记忆。
叛逆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成了自己最复杂的感情,明明心底里是最爱她的,可嘴上总是说些最伤人的话,倔强得不肯吐出一句歉意的话。
我想,她可能曾默默流泪难过,却总给予我最宽容的接纳。
直到如今自己也成家立业,方能体会妈妈对子女的爱之笃深和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
我想,正是爱意与歉意的纠结缠绕,才成就了母女(母子)间独一无二的情感羁绊吧。
我们或许还是会彼此说些伤人的话,可同样也还是会把最真的爱深埋心底,并在不经意间悄悄地留给对方。
相比电影,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毕竟没有阴阳两隔,不用奢求上苍恩准的“3天假期”。
电影落幕,第一件想做的事是去看看妈妈的模样,未曾料此时妈妈竟心有灵犀似的,突然跑来问我:“今天晚饭想吃什么?
”我望着她心想,吃什么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间至味。
又是一股暖流汹涌。
妈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她总是子女一生最甜美的梦。
●PS 歌手Norah Jones的《Don’t Know Why》选得真好。
很爱那句歌词:My heart is drenched in wine, but you’ll be on my mind。
诠释母女之爱,真是恰如其分,歌不醉人人自醉。
很感动,并且觉得感情是一个好奇怪的东西,尤其是血缘连接着的感情。
一开始以为珍珠是恨母亲把自己一个人托付给舅舅一家,所以越长大越不开心对母亲态度也越糟糕,甚至恶语相向。
可是发现珍珠到后面其实也都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和决定,珍珠很爱很爱母亲,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在美国当上教授的原因之一。
但是理解并不代表以前的痛苦就不存在,也并不代表没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就可以变得无所谓和开心。
所以发展到后面珍珠陷入进了一种自责的情绪中,严重到了需要看心理医生的程度。
所以,珍珠其实很可怜,小时候承受着为什么别的小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而自己不是的难过情绪,长大后承受着理解妈妈的苦难后悔自己对妈妈曾经表露出的负面情绪。
这其实也和现在的很多小孩一样,以前不理解不断内耗并且生出憎恨,之后理解了又开始懊悔进行内耗,一直 一直活在不开心中。
可是你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因为小时候被不加解释的塞给其他大人,他就是会去内耗为什么。
长大后自主能力变强后明白了为什么变得能够理解就会埋怨过去的自己为什么要那么不好的对待。
似乎是无解一样。
而母亲福子女士,为了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学习教育,能做出的觉得对孩子好的唯一决定就是这样了。
现实就是这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福子女士也真的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也有可能也许问问孩子的意见呢?
也许孩子愿意跟着妈妈生活,哪怕会更辛苦一点呢。
似乎家长们都是这样,所有的苦都我来吃,只要我的孩子能过得好就行。
只是好除了物质上,还有精神上,情绪上。
说得过分一些,许多父母其实是在一厢情愿的付出,以为给出的是最好的,能做出的决定是最好的决定,当然也许确实,可是如果这个决定涉及到不止一个人时,也许和孩子讨论一下,哪怕最后的决定没变,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形成的可能就不是被抛弃这种观点了。
电影中福子女士见到珍珠抑郁后着急的不行,一定一定要和珍珠亲口说,不要沉溺在过去了,那些你走不出来的对我的不好情绪我都觉得没什么的,走出去吧,过属于你的生活吧。
可是代价是和珍珠的记忆全部删除,以后珍珠对于福子来说就只是一个陌生人了。
福子女士听到代价后直接瘫坐在地,可是她还是选择了要去,因为那是对女儿好的。
可是我又要说,这和把女儿寄养在她舅舅家有什么区别呢,那个时候的事情导致了现在女儿的抑郁,为了解这个环,再次做出为女儿好的决定,可是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后,母女在阴间重逢时,那时女儿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又继续后悔或沉溺呢?
母爱真的很伟大,电影最后,福子女士对珍珠说,我把你的眼泪都流干了,你以后就不要再流泪了。
很感动很伟大,可是又觉得这种牺牲太伤自己了,所以伟大就是个人巨大牺牲的代名词,对吗。
一个人观看电影的夜晚,幸福。
《3天的休假》本以为是一部和它的观看者相同的,由一个人度过的3天假期。
没想到是将人类最浓烈的犹豫、遗憾、不甘、思念等情感稀释成雪乡上的白雾,从简短的对话中缓缓吐出。
像是假如妈妈回到身边的《你好李焕英》。
开头的布局第一眼就喜欢了,沉静的女性威立在一侧,一名青年踏入房间,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将作为这3天假期的向导,罗福子女士打断了他的发言,声明自己只是想去女儿珍珠所在的地方,后一句便免不得扬着下巴提起自己女儿优秀的学业成绩和在美国UCLA担任教授的经历,向导便开始制定路线,原以为是由养老院的空巢老人去看望儿女,没想到是已经归去的罗福子赢得了重返人间和三日不插手女儿生活的观众体验券。
本应该在UCLA教书的珍珠伸着懒腰从老家房间起来,一步步顺着阳光洒过的道路走向塞满腌菜的房间,福子女士焦急又疑惑地询问女儿怎么会回到老家,甚至又开起了自己生前的餐馆,可惜这一声声质问并不能得到回应。
后续的几天福子妈妈一直跟在珍珠身后,从珍珠对抑郁症医生讲述的为了教育,母亲将自己寄放在舅舅家中,可是在年少的儿童眼里和抛弃无疑。
女儿和朋友的对话中,见证了母亲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叫自己去吃饭,可是重组家庭的男方却对母亲如同下人一般,变下定决心要带母亲脱离这里,可是已经在社会挣扎多年的福子知道没有学历哪能立足,只好劝女儿好好读书,到后来两人的渐行渐远,女儿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远离了韩国,匆匆告别了母亲。
看到女儿哭着从梦中惊醒,一路跑到河边大喊,到最后蹲下抱紧自己,低声呢喃着好想妈妈,感觉自己很对不起母亲,如果自己没有出国,更早更多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是不是就不会失去她和现在这么多遗憾。
福子妈妈只好祈求天使,让自己把心意传达给女儿珍珠,不然的话这孩子一定会撑不下去的。
天使表示可以让你和她对话,但是对话之后你会永远忘记女儿,哪怕以后珍珠和你在天堂相见也不会记得,人难道不是由回忆作为燃料生存的吗?
福子妈妈跌坐在地上,不消片刻,便下定决心还是要将自己的感谢与爱告诉珍珠。
最后的清晨,珍珠睁开眼便看到了妈妈,说起今天是福子的生日,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海带汤给妈妈,便拉着母亲的手走进厨房。
曾经跟在妈妈身后,好像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小女儿已经能做出一套正宗的韩餐了,在和妈妈交谈时,珍珠一遍遍表示感谢,福子也是,谢谢你能这么说,谢谢你愿意成为我的家人。
更是在她笔记本上留言,哪怕以后妈妈不记得你,你也要来找妈妈在一起。
解开心结的珍珠重新打包行李,踏上自己人生的新篇章,相信亲情的爱从来不愿是障碍和枷锁,而是一句句感恩融化为日常,是每个艰难和幸福时刻陪伴着的人,是回想起来,只剩相处快乐的时刻。
观影后更幸福的是,我还有可以打电话的家人来得及告诉她们我爱她们,谢谢她们!
电影为了凸显母爱的牺牲,死去的母亲本着为女儿好的目的,请求阴间使者让自己“通灵”,和女儿进行最后的晚餐,顺便说说体己话。
世上没有免费的运营商,“通灵”的代价就是母亲关于女儿的记忆会被一键删除。
母亲犹豫都不带犹豫的,只要为女儿好就行。
这或许就是东亚母亲的通病,没有自我地一味牺牲,以为自己的几句话就能治好儿女的毛病。
当我们在被伟大的母爱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想过,母亲一键删除和女儿的记忆——某种程度上也是删除自己生前的全部记忆,毕竟女儿是母亲生前的太阳,是母亲生命活动的全部逻辑——这也许并不是上天的“残忍”,可能是一种类似“好生”之德的“好死”之德?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测试,题目是你以为已经死掉的人,复活回到你的身边,下面哪些选项会让你认为是“同一个人”呢?
这些选项包括:记忆和人格都相同、只是肉体改变了的人,肉体不变、但是被设定了相似记忆与人格的人,肉体和记忆都相同、只有人格改变的人,等等。
你会发现,缺少了记忆、人格、肉体的任何一个项,你都无法将其当作生前的“同一个人”。
这个题目的设计者声称是以此让我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同时我觉得这个测试也在告诉我们,“死亡”的内涵是什么。
人类的本质就是此在的连接,我们生活于同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进行意向的互通,我们成为彼此存在的印证。
而“死亡”意味着人和人之间连接的彻底中断。
活着的人虽然可以不断发出信号,但是永远只是单向输出。
我们意向的“他者”永远失联了,关于和死者的连接,我们知道永远不会再和生前一样完整。
我们再多的求索,本质上和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一样,只能沦为自说自话。
我们生命中的告别、失恋、决裂,本质上都是连接的中断,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永久”的(加上引号,是因为只有死亡才具有对这种中断的最终决定权)。
这些中断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演练。
在态度上,我们对包括死亡在内的连接中断,出于自愿的会认为是解脱和新生,出于被迫的则会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各种生存哲学都在不遗余力地以生者视角,将死亡(和死者)进行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
推己及人,代入到死者视角,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
我们知道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绝望之处在于连接的中断,我们的求索因为没有反馈所以是无效的。
如果按照同为人类的思维来假设,这一绝望的事实对死者也适用。
作为死者,按照“人”之常情,他们也会执著于和生者建立连接,但是很快他们也会和生者一样,因为反馈的失效而接受生者已经“死亡”这样一个事实。
“死亡”,作为一个暗含“双向连接的中断”这一语意的词汇,不仅对于面对死者的生者是有效的,对于面对生者的死者也同样有效。
对于死者而言,除了接受这一连接永久中断的事实外,与生者相比,还要接受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作为曾经的生者,死者此刻拥有的是双重的身份(死者可以是曾经的生者,但生者却只能是将来的死者),所以掌握的是双重的信息。
除了前面提到的与生者的永久中断外,死者对另一个事实了然于心,即他们想与之建立连接的生者,永远不会知道死者处于怎样的世界,而他们对生者的世界有所掌握。
死者至少还知道生者有过求索,生者连死者有没有求索都不知道,设想反馈更是雪上加霜。
这是作为曾经的生者这一身份带给他们的信息,与生者相比,这种多出来的的信息差并不是一种优势,相反是一种难以摆脱的负累。
死者与生者相比,更了然于彼此这种连接的无望。
所以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生者如果能够代入死者的话,会发现死者的的绝望更甚,生者尚存有对方能够知晓自己绝望的奢望,而死者只能领受存有这种奢望的绝望。
作为信息茧房里的生者,对死者的世界一片无知,这种无知却不是一种劣势,这使得他们能够设想各种方式,来安放自己的意向,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生者对死亡(和死者)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得以可能的原因。
死亡虽然阻断了连接(同时不是生者此在的全部连接),但并没有阻断生者连接的意向(同样也不是全部的意向),只要彼岸仍是未知数,这种对死者意向的安放就不能说是虚妄。
就好像飞机失事后仍未见到亲人的尸体,就仍旧可以期待无数种相遇的可能。
而作为掌握信息差的死者,了悟于曾经生活过的人世间的全部真相,其中就包括生者对彼岸的一无所知。
这种无知对于生者来说,是慰藉借以行走的拐杖。
但对于死者来说,这种无知因为人类发明的辩证法,此时已然换算为已知,这种已知是绝望的确认,预示着他们的意向标的只能是一片虚空。
对于他们来说,人世间纷纭的记忆,就好像囚禁他们的幽闭的密室,遗忘是唯一的钥匙,所以他们必须一键删除人世间的记忆(科技不发达时代叫“喝下孟婆汤”),然后才能获得他们的解脱和新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死者来说,“好死”之德是类似于我们的“好生”之德一样的东西。
回到电影。
对于母亲来说,一键删除关于女儿的记忆,并不见得是坏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客观层面的原因外。
从主观上来讲,女儿和她的连接早已中断,只是她一直没有领悟到(或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那些没有接的电话、站在门外没有跨进去的脚、毕业照片时没有和你挨在一起的合影、对你想和她好好吃一顿晚饭这一邀请的拒绝……在母亲一再释放的连接邀约中,女儿早已在心里将自己设置为“死亡”模式,她对于母亲仅仅是“幽灵”一般的存在:看着母亲和老姐妹谈论自己,自己站在门外不发表任何意见,然后悄悄离开;看着麦当劳店里母亲一个人坐在那里,失神落魄地意识不到手里的甜筒渐渐融化,也没有走进去。
这和母亲死去后重返人世间的休假何其相似。
所以,母亲和女儿的诀别并不是发生在突如其来的生理死亡,而在更早的时候。
这一次只是让母亲双重确认一下这个事实,并将自己手中的那个离线的决定键痛痛快快地摁下。
这样看的话,母亲做出一键删除记忆的决定,更像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断舍离,一次脱胎换骨的觉悟,当连接不可能和不值得的时候。
《三天的休假》不仅是一部韩国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死、母女情感以及人生选择的深刻探讨。
影片由尹尚孝执导,韩国国民妈妈金海淑和申敏儿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独特的设定:孤独地离开人世的母亲福子(由金海淑饰演)意外获得了一次“休假”,从阴间重返人间,与无意送别母亲的女儿珍珠(由申敏儿饰演)重逢。
这样的设定很奇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挑战和碰撞,也是对于生死界限的一次探索。
来到人间的福子压根无法触碰到女儿,女儿也无法听到她说话,福子就只能默默地陪伴在女儿身边,但是她只有3天的时间。
而一向品学兼优的女儿珍珠,一直在美国读博,但此刻却突然出现在韩国乡下独居,她学着母亲制作各种美食,还开了一个小饭店,妥妥地成为了当地居民。
这让福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知道女儿为何要回来,还为何一直待在乡下不走。
接着,两人各自回忆起了往事。
福子与珍珠的母女关系在影片中显得尤为复杂。
在福子离世时,都没能见上珍珠最后一面,珍珠在出国前,也没有回来看望一下自己的母亲,所以两人都是带着遗憾的。
珍珠对于母亲态度的冷淡,从回忆中我们得知,福子年轻的时候独自抚养珍珠,生活十分窘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孩子托付给弟弟和弟媳抚养,自己赚的钱全部给弟弟。
而寄人篱下的珍珠一直怨恨自己的母亲为何要抛弃她。
“曾经做过为我好和爱我的事情,其实都伤害了我,只是那时你不知道。
”
影片里有很多细节的描写,都特别容易让人飙泪。
比如,福子去看望珍珠时,珍珠的态度都很差,甚至有一次晚上都没有留自己的母亲过夜,于是福子默默地一个人去麦当劳点了一个甜筒过夜。
其实珍珠一直悄悄地跟着母亲,但是就是没有上前说破。
曾经负气说过的话、做出的举动深深刺痛了她,彼此知道又装作若无其事。
福子知道女儿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因为福子曾多次打电话给珍珠,珍珠都不接,于是福子就会一直听完整首手机铃声。
母女俩都心系彼此,可是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最后的遗憾。
福子死后,珍珠回到家乡去体验母亲曾经的生活,烹饪妈妈曾经做过的美食,但是晚上她还是睡不着,抑郁症一直困扰着她,因为她有心病。
妈妈看着福子这样,心疼万分,她想治好女儿的心病。
但是灵界有规定,如果死去的母亲的想要跟女儿说上话,那么关于女儿的记忆就会清空,以后等女儿老了去世后两人相见,她都不见得能认出自己的女儿。
这个选择真的好难,一边想帮助女儿恢复正常,一边又舍不得与女儿所有的记忆,可是福子最终还是选择和女儿对话。
看到有关她们的回忆被一张张删除时,隐忍克制的情绪开关仿佛在某个瞬间被突然打开,我再也蹦不住了,哭得撕心裂肺。
妈耶!
太催泪了。
这部影片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很多人都会代入到自己身上,平时是如何跟自己的父母沟通的,是不是满脸不耐烦,还是根本不想搭理,我们可以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给人生留有遗憾。
影片的结尾虽然略显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和珍贵。
三天的休假,对于福子来说,是对人世的留恋和告别;对于珍珠来说,则是重新认识母亲、理解生活的过程。
两人通过生死之间的深情对话之后,达成和解!
最后,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电影:《3天的休假》国家:韩国上映:2023导演:尹尚孝主演:金海淑、申敏儿豆瓣:7.8分======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62部:《3天的休假》-ove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不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到这个岁数以后眼皮子很浅,也预料到了情节是那种虐心的,把我看的泪流满面。
之所以会看,也是想看看这部电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表达母女之间的互动,这种题材的电影也不少见了,但,看一次哭一次。
太绝望了。
为了给孩子生活的信心,不惜忘却所有关于孩子的记忆,这样的选择对于父母来说,是何等残忍,这样的纠结似乎从未在妈妈那里成为阻碍,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的选择了帮助孩子脱离困境。
这可能就是母爱吧,即使我会永远失去孩子,那也在所不惜。
我是个看电影很投入的人,就是那种沉浸感很足的人,看电影就会体会到不同的人生,不通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喜欢看电影,喜欢各种类型的电影,包括游戏也是,能够感受跟自己截然不同的经历。
在短暂的电影时间跳脱现实,在我看来是一种放松,这也是我爸我妈不理解我的地方,他们认为有那个时间去睡会休息一下不比玩游戏或者看电影来的舒服,在我看来全然不是这样。
电影和游戏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放松,那是身体上的放松无法比拟的。
说多了。
电影的选角很棒。
妈妈一看就是一个很强势很厉害的妈妈,女儿呢略显柔弱,但也是继承了母亲的倔脾气。
天使胆小怕事初出茅庐,全片不多的搞笑情节基本都出自他这里。
妈妈的朋友和女儿的朋友也都很有特点,基本都起到妈妈喉舌的作用。
故事讲的也好,从一开始无关痛痒的回忆,到最后两个人纠结的点。
现在国产电影少有能把故事讲好的,可能是跟编剧的水平有关吧。
电影分现实和回忆两部分在讲述,现实中是暖色调,回忆部分则是相对冷色调,到最后逐渐回忆也是在暖色调里了的,我猜可能导演是要表达那种误解逐渐被解开,记忆也有了温度的感觉吧,我说不好。
这部电影一直用一种宽镜头的记录方式,少有一个镜头里面只有一个人的情况,这个特点给我印象很深,用来表达两个人之间没有沟通再好不过。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细节,就是妈妈是没有影子的,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无比用心,细节满满。
不说了,还是那句话,我对电影的评价,是属于那种除了我草真好看,我说不出太多评价来的,所以评价也相对宽容,我觉得好看就一定会五星。
这电影如果在中国上映,可能未必有太好的票房,但评价应该会不错,可能是因为不能出现鬼神的原因吧,不多采,有时有闲的朋友可以看看,挺好看。
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更适合一个人独处时观看。
当然,你的母亲健在也愿意陪你一起度过两个小时的时光,便已是最好。
🥺🥺🥺远道而来这世间,要把余生献给你热爱的故事,要以平凡之身,对抗世事艰难,要以平凡之命来换取惊鸿瞬间。
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要给谁看,而是让自己拥有随时都可以选择的权利。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母亲,也不存在完美女儿,如何定义“完美”二字?
与母亲有过激烈的争吵,也相互为对方掉过眼泪,对对方彻底失望过,也曾想过自己最爱的人不理解自己要不要去死。
前两个月跟母亲短暂相聚了一段时间,我们看电影时说道自己曾真心恨过对方,我们两个都是,但是终究爱>恨,我们还是更爱对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你是我最爱的人”我们经常半开玩笑的一边共享我们手机上的各种密码,一边说省的死了你拿不出来钱。
妈妈是个不完美的妈妈,但是她也是第一次做妈妈,跟我是第一次做女儿一样。
她没有对她好的妈妈,但是很努力地对我好,很努力地做妈妈,所以对我来说,她不用完美。
妈妈也不用我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儿,因为她知道,我很努力很用力地爱她。
我们是完美的母女关系。
大概我正在经历这样的人生所以格外有感触吧,“妈妈”真的是很伟大的存在,我一直在被用力地爱着 以至于我时至今日都没有勇气鼓起勇气去做妈妈,因为我想我无法也不想再这样用力地去爱一个新的生命。
妈妈的爱,是怎样的呢,是全力以赴的,以至于让被爱的我常常觉得愧疚。
看到麦当劳那里,真的鼻酸,就是那样即使受了委屈自己承受也不想让你担心仍旧坚持付出的存在啊。
整部电影是治愈与心酸并存的,下厨的片段很“小森林”,但母女相处的片段却又看得人揪心。
这世界上最让人难过的事情就是遗憾。
谢谢有这样的电影带给我们思考,希望这片刻的感动长存,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妈妈。
希望妈妈可以活到100岁 200岁!
ps.韩国人真的很会讲故事,很会娓娓道来;金海淑女士每次演这样的角色我都很难不哭,真的演得太自然太好了
虽然没那么精巧 但就是眼睛止不住尿尿
美食的镜头拍的不错
韩国人鬼情未了的套路,题材给人必须有向妈妈感恩的情感,但实际电影既不幽默又不感人。属于慢节奏忆苦思甜的温吞水。差评是因为我不理解女儿对母亲身前的冷淡又在事后情感抑郁。
题材好,拍的不好
又是靠亲情赚眼泪的
抱歉,看拧巴女儿的忏悔记真的无法共情
棒子流水线催泪亲情片,俗套但有效,看多腻。
并不动人,刻意又俗套。
翻译的好差
设定非常好的一部温情小品,看完不由想起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合作的那首《是妈妈是女儿》:“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我知道爱会争吵,我知道人会变老,所以那一句爱你一定要大声地说!”
看到一大半有点不理解,明明妈妈是为了赚钱给她交学费才在店里打工,也是为了她才在别人家里像阿姨一样生活,妈妈难道不想陪着她吗?女主在作什么啊?莫名其妙的作是为什么呢?妈妈做那么多吃的给她,从小到大的学费也是妈妈交的吧,请问在作什么呢?这已经比很多很多孩子要幸福了!
啊???这是什么?毫无内容。套路中的套路。
像在看什么民宿真人秀……
最后删除记忆的时候,一一闪回的也是那些美好的快乐的记忆。以为记忆里都会是痛苦的难过的,却原来,在她与她心里留下的,仍然是那些细细碎碎的,看似稀少却足够支撑了一生的,短暂而宝贵的欢愉片刻。
献给妈妈的诗篇,她们永远忙碌永远守着厨房做不完的家务,抬不起头看看外面的大雪纷飞,殊不知她们曾经也青春年少有妈妈守护,但是对于子女什么都可以原谅,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无法忘记,但都选择了原谅,妈妈,天底下最好听的两个字…
2024/3/11不喜欢这种父母单方面付出的剧情,我认为这种父母把孩子当成全部是为了把自己不想做,没有能力做的事交给孩子,并且我也不相信真的有人把别人看作全部,我认为自私不是贬义词,自己才是自己的全部。
韩式套路亲情片,天朝翻拍预感🤔
记忆这个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在世上生存下去的燃料,如果累积了很多美好回忆就会像使用高级汽油的轿车一样顺畅驾驶,糟糕的记忆会像劣质汽油一样让人生路走得颠簸。失去与孩子的所有记忆和看见孩子抑郁煎熬无法过好这一生相比,哪一个更痛苦?
杀我别用妈妈牌菜刀,纵然钢板一块,我也会跪下哭着求饶的。
一部不用心的作品 导演层面各种敷衍 外加刻意煽情 原本勉强算凑合的剧本 呈现出来充满尴尬又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