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社会?
人性?
我看来都不是电影想说的。
我觉得电影站在的位置是很冷清的旁观者简单的叙述一句话。
一个人好好生活需要一个理由就是爱。
不然无论身体在办公楼在纸板箱里都是一个流浪汉 。
不觉得电影刻意刻画了流浪汉的生活,浓墨重彩的想让观众产生所谓的怜悯之心。
而是让看得人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生活除去衣服,住所,食物,工作,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像男主内心的独白一样。
需要一个让自己存在的理由,否则怎样不是一样。
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缺乏多少物质,我们都需要一个真正让自己存在的理由。
流浪汉威力虽然贫穷 但比起贫穷他更害怕的是内心的孤单,他会为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看不懂的手写体日记本去买一套手写体卡片去对照,虽然与日记本主任素未谋面,但是他却能深深感知到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对待这个现实世界他原本以为也可以敞开心扉让别人进来,但是阶级的差别最后还是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不过影片最后他在街头和日记本女孩的拥抱真的是哭了,两个孤独的灵魂治愈彼此😭
废纸板拳击手嗯,我看完了。
整体基调很压抑,一直以来我是很抵触去接触这些压抑,低沉而又很现实很真实的东西。
不论电影也好,书籍也好。
我都会有点抗拒。
其实我抗拒的不是电影本身,也不是书籍本身,而是抗拒自己本身。
我是属于情绪特别敏感,共情能力又很强,所以会导致一个后果:对于这些悲伤,难过的情绪会调节的很慢,需要时间消化情绪。
这个过程中是很容易让我产生低沉情绪。
但我又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电影的画面感很暗沉,前面是雾蒙蒙,灰蒙蒙的,但在结尾的部分,乌云被吹散,天空亮起了蓝天。
与前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渴望爱,渴望朋友。
想要爱,也想要朋友。
我的梦想就是死的时候,不是独自1个人。
你认为你能给我爱吗?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为了钱伤害了朋友,我觉得我不会和你在天堂相遇了。
我得下地狱了。
这几句台词,让我还是非常有触动感的。
小女孩的日记本,是本部影片重要的一条线,一条贯穿于全局的至关重要的线条。
小女孩的日记给予了男主生活的希望,更是他的精神支柱。
随着小女孩日记被火烧掉,烧成灰烬。
他最后一个朋友也离开了他。
他的精神支柱也瞬间倒塌。
没有了希望,也没有了期待,更没有了支柱。
崩塌,毁灭,消失,死亡.......后来,看完这部电影,写完自己的感触,也有去微博上搜索该部电影。
《废纸板拳击手》这部电影: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治愈系的电影;有人说,是最温柔的电影;也有人说,是每个人都深埋孤独渴望归处,而你是我的救赎。
但让我自己定位:那就是它触动人心。
全部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惊悚镜头却看得人十分压抑,非常非常揪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是非常好非常好的电影,所以要给五星好评。
后来我问某人这部电影,你的整体感受呢。
某人说:“其实相对而言,我是更觉得这是一部治愈系电影。
生来孤独,但仍抱有希望。
社会虽然割裂,但最终的美还是要存于心中。
”嗯,要努力,要加油,未来可期。
是希望,是你自己所给予自己的希望。
这两句话,是我看完这部电影,自己内心深处所浮现的东西。
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梳理完自己的思绪。
所以想把观后感讲给你听。
更重要的是,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棒的。
当然最后的话,也是要感谢某人的推荐的。
谢谢你呀。
“亲爱的日记,我上二年级了。
妈妈在去天堂前的那个圣诞节,把这个日记本给了我。
她让我每天都写,因为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爱我胜过爱她自己。
并且如果有人爱你爱的如此之深,你就是特别的。
当我也去天堂时,我希望我能告诉她我每一天都干了什么。
我不想忘记任何一件事,我甚至会告诉她我干了坏事,或者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
所以,今天起我开始写日记,而现在我要去睡觉了。
” “我妈妈给的我这个日记本,就在她去天堂前的那个圣诞夜。
她让我每天都写,因为每天,我们的存在都是如此特别。
当有人那样的爱你时,你是那样的特别。
所以,当我去天堂时,我可以告诉她,我每天活着的时光,我不会忘记任何事。
我会,告诉她我做的坏事,还有那些,我无所事事的时光。
现在,我要睡觉了。
”
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救赎是个带有西方文化的词汇——人一出生即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在自我救赎。
片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救赎自己。
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般的流浪汉威利有一天偶然捡到了一本被烧过的小女孩的日记,被孤独折磨的小女孩引起了威利的共鸣,从此这个小女孩的日记成为了威利对抗孤独的最重要的慰藉和陪伴。
“我不想一个人孤独的死去”这是威利生平的最大愿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他最渴望的却是陪伴和爱,他希望自己是“女孩妈妈派来拥抱女孩的天使”,能给另一个和他一样孤独的她带去陪伴和爱,这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诠释。
威利一度为了生活所迫做了街头“拳手”,但与其说他是为了钱不如说是为了别人的“认同”为了获得“称兄道弟”的朋友,被孤独浸润了太久的威利被“朋友”的称呼冲昏头脑,殴打自己的同伴甚至打死了另一个被生活折磨的流浪汉,待他清醒过来后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厌恶,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被爱,自己的存在只给别人带来痛苦,根本不应该被救赎,而下地狱和一个人孤独的死去是对自己最应有的惩罚。
洽在这个时候他与小女孩偶然的相遇了,同样的烧伤同样的孤独让两个人成为了最能够彼此理解的人,他们的生命被彼此全然的“看见”了,而被“看见”的那一瞬间便已消除了他们所有的孤独感,威利发现原来小女孩也是他的天使,他们拯救了彼此也救赎了自己,他们已不再是孤独的人了。
也许我们的境遇要胜过威尔,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却没有像威尔这样澄澈透明纯洁的内心,即使面对命运的不公始终没有存在着任何抱怨,而是向光而行,并不是像大多数流浪汉一样苟且偷生,对伙伴小拇指的关心,对小女孩的同情,甚至面对一些纨绔子弟的取笑却并没有在意甚至在紧要关头出手相救。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忍直视惨痛的现实,但我们不能屈服,应该自己去找寻心中的光,不被利益蒙蔽双眼,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人们把自己放逐在街头,或许并不是生活所迫,因为就他们而言,想要摆脱现在的生活轻而易举,去救助站接受救助,或是自食其力去讨一份生活,但是他们都没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结,他们放弃了生活,只保留了生命,选择去做一个只是活着的人,无欲且麻木。
Willie每天的生活,只是机械性地重复,乞讨,找东西吃,闲逛,无所事事,睡觉……他的生活散发着深深的孤独被抢走睡袋,在夜里瑟瑟发抖,爬上天台看着这个城市,眼神里是深深的孤独
Pope给了Willie毯子御寒,Willie试图和他交谈,可是Pope并不情愿,Willie站在街头看车来车往,眼神里还是孤独
为了50美元和平底锅疯子打架,赢下了比赛,可脸上却写满了落寞
他的生活是如此麻木,无欲无求,不在乎吃喝,只是为了活着,对女人也没有欲望,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找到了一本日记,好像找到了一个朋友,他很开心,试图和别人交流,给那个小女孩写信,叠成纸飞机,从天台送出去,他好像不再孤单
战争英雄Pinky出现了,那个花钱让他打架的JJ也说他喜欢自己,Willie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Willie让Pinky给他念小女孩的日记,好像勾起了Pinky的回忆,Pinky告诉Willie他在战争中开枪打死了一个小女孩,那是他的“结”,他走不出来Willie走过当铺的时候看到了Pinky的勋章,帮他赎了回来,本以为Pinky会很开心,却发现Pinky放弃了尊严去换回的那15美元,也没有改变他冻死街头的结局。
Willie很伤心,想了很多,觉得自己为了钱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不能去天堂见自己的朋友,只能下地狱。
他的眼神里又出现了孤独。
Willie不想再为钱打人,而Willie本以为是自己朋友的JJ却为了金钱背叛他,把他最珍贵的东西丢进了火桶,让他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两个朋友,警笛轰鸣,一片大乱,其他人扑向了撒在地上的钱,Willie扑向了那本火桶中的日记。
Willie更绝望了,似乎连生活也不愿继续下去了
在他拒绝了上帝以后,在他以为自己就要这样了此一生的时候,他看到天使向他走来
Willie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天使就这样拥抱了他,Willie也激动地抱着天使,而天使轻声在他耳边说:“你是妈妈送来拥抱我的天使。
”从此,他们不再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结,有些我们知道原因,比如Pinky摆脱不了的那个小女孩,大部分我门不知道原因,他们放弃了生活,只是为了或者而或者,无欲且麻木。
看这样的电影是压抑的,大部分人都漫无目的,无欲无求,以后的每一天都和今天一样,没有去尝试改变也并不想改变,只是在慢慢等死。
还好,那本日记的到来让Willie去改变,去思考,也最终和小女孩一起拯救了彼此。
街头那些乞讨的,不是残疾就是老年人或者病人妇女以及精神有问题的。。。
他们乞讨可以理解!
老人
疯子
残疾但男主身强力壮人高马大!
长得还蛮帅的!
后来还自学会了认字,说明很聪明,然后又靠打架赚了几百元,加上平常乞讨的钱,足够他花点钱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帅气点。
名牌羽绒服和套头衫也才几十美元,如果买便宜的一套上下100美元可以全部搞定!
然后剩下钱挺一个月吃饭和找工作。
刮刮胡子,理个头发,买一套衣服,不是很好吗他这条件去找个体力活,码头搬运,超市看门搬货的,清洁工,餐馆打杂的,一开始工资要低一点,别人2000一个月你只要500一个月包住宿,一定可以找到的啊。。。
他这条件还去乞讨不自食其力真的是不好。
孤独大概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了。
我曾经以为自己能忍受甚至享受孤独,并且试图在生活中找各种线索证明。
但是真正经历一些后,我逐渐认清并能坦然承认:我也是个害怕孤独的人。
威利作为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当然也没有爱。
直到他捡到了小女孩的日记,一切似乎有了一点不一样。
他重新有了被爱的渴望,他说他不想独自死去。
流浪狗、失去双腿的退伍士兵、要求他打拳的小年轻,甚至从妓女身上索取爱。
但是,这些最后都离他而去。
在失去最好的朋友时,他差点失去理智成为被愤怒支配的疯子;日记被烧掉后,他说自己不想去天堂,想去地狱。
他也有过挣扎,他在老人面前跪下,试图从中找到救赎。
然而,除了爱,什么也拯救不了他。
直到小女孩出现前,他大概已经否认了得到爱的可能。
但是还好还好,他和小女孩找到了彼此,他们的境遇何其相似,他们大概是命中注定互相守护的天使吧。
(整个电影的色调和插曲都非常喜欢)随着年龄增长,觉得人还是不能独自活着的,这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吧。
曾经最渴望的是到一个人烟稀少风景秀丽的小乡村里独自生活。
现在想想,与世隔绝太可怕了,没有人交流太可怕了,这种恐慌有时甚至会让我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仅有的朋友离我而去。
我不是个善于交际的人,庆幸有那么几个人一直陪在我身边。
人生一趟,得到爱,得到理解,也就别无所求了。
连锁反应发生了。
仿佛一直陪在比利身边的,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安妮。
他们很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样善良,同样渴望得到爱。
一直流浪的比利,不会因为别人嫌弃他身上的味道而暴躁,而是选择默默走开,当赚了一点小钱之后,他的第一件事是去旅馆好好洗个澡,去掉身上难闻的味道,而讽刺的是,常年流浪的他早已不习惯睡在温暖软糯的床上,而地板成了他睡觉永恒的伴侣。
在这长时间的流浪生涯中,他最期待的是拥有朋友,所以他说,他人生中最渴望的便是陪伴,孤独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
为了拥有朋友,他曾经被人欺骗,利用。
当然他也曾短暂地拥有过朋友,那个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小指头。
但是那位同样善良的朋友,却没能熬过寒冷的冬天。
庆幸的是,他还有那本笔记本,一个不知名小女孩丢弃的日记本成了他永远的朋友,让他能够扛过所有的苦难。
巧的是绿山墙上的安妮也是最近看完的。
那个从小便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尽管童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不幸,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生活。
恰恰相反,这一切造就了她,成全了她,让她更加珍惜所有,发现身边的一切美好。
带给身边所有人以快乐和美好的存在。
所以我希望他们在另一个故事里能够相遇,那样一个真诚善良的世界,该多美好啊#我被文字打动[话题]# #绿山墙上的安妮[话题]# #废纸板拳击手[话题]#
刻骨的孤独,最后一幕的拥抱是人生的救赎。也许有人会觉得结局很刻意,但是如果连电影都没有希望,人生真的太悲伤了
??
谁又不是流浪者呢?只需一个拥抱,即圆满。
早。
更像一个很丧的反转广告或者是短片,故事格局不大,却映射出很多美国社会问题,比较犀利又心寒,还好有最后的结局。配乐很好听~
与短暂的生命相比,孤独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与这样浪费相比,飞娥扑火也似乎变得更有意义。
希望上帝真的关怀到每一个受伤的灵魂…
看的是解说。解说看完后觉得有点。。。不太适应这样的剧情。。。
挺好的题材垮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孤独或可共鸣,“我不想上天堂,我想下地狱”
片中体现了美国贫民窟底层人生的苦难与悲伤,威利与小女孩日记共赏跨年烟花,何其孤独、凄凉!演员表演真实自然,最后与小女孩见面极具张力,催人泪下!
完全get不到的行为逻辑,感觉是我完全不能理解行为方式,好美国的片子
每个人都是座孤岛
角度刁钻的片子,很能吸引某些人的注意力,但实在是觉得粗糙。故事开始,花了很多力气来塑造主角这个流浪汉,但却显得十分枯燥,之所以说刁钻,就是因为这片子居然关注的是底层百姓的精神世界,并且试图自我救赎,然后还黑了宗教、黑了新罗马。但其内核又并没有脱离基督和美帝,实在是等而下之,有快进
无语
当威利打败平底锅杀手,得到50元后,他的选择是去旅馆住宿,也许是为了换一个环境,也许是为了洗净身体的尘埃,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这部电影有一点和沙漠之花很像,就是那部电影主角都是乞丐出身,只不过一个成了名模,一个还是乞丐。威利能遇到日记的主人,真的很奇迹
电影不咋地 8分也说明豆瓣的水分挺足的 电影只不过讲的就是 一个弱智的流浪汉 最后拒绝了殴打老人 阐述了弱势群体是有尊严的; 这玩意讲了有什么用?要我们所有人看到流浪者弱者同情?自尊比尊严更可贵 很多流浪者明显有手有脚 明显是精神残废才流浪 做个体力活也就不可能流浪 还有什么感人救赎真可笑
最后一个镜头直接泪目,国外的剧情片拍的真的不错
你得学会过滤回忆,选出最好的把它牢牢抓住,然后让剩下的逐渐消散。就算孤独如此巨大,真实如此残酷,却还是被最后的那个拥抱彻底融化。
It's your life,It's your love.不论做错什么事,受到什么惩罚,多么孤独荒凉,只要诚实面对自己,反省自身,都可以有自己的personal 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