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师傅在大街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 然后这个小女孩 被三个师兄弟同时喜欢上。
他们长大了。
都爱上了小师妹。
小师妹和他们洗衣服玩泼水。
玩着玩着就湿身了。
三个人眼睛都直了… 然后趁着其他人都不在小师妹和大哥亲着亲着一下就上床了 … (太突然了一脸懵逼)之前好不容易要演出,二弟和三弟跑出去和小流氓约架???
最后在路上捡了个弃婴…(说实话后来那个弃婴变成小孩子以后也没发现其作用,感觉整个把这个小孩戏份删了都没影响)后来可能受打架小流氓影响,加上之前被三兄弟同时喜欢的师妹突然嫁人,三人决定去外面闯荡。
(嫁人这也毫无铺垫和交待,就看四个人在那尬哭。
观众继续懵逼)去了大城市。
大哥回收旧家电。
二哥房产经纪人。
三哥酒吧驻唱。
干了一段时间非典了然后把酒吧收购了。
在外创业八年都没回家看师傅,师傅被牡丹亭要拆了心神恍惚被车撞身亡。
三人悲痛至极回家开了—牡丹亭民宿。
这时候小师妹又跳出来说!
!
我离婚了,原因是我这辈子就做了一次女人(意思是和大哥做那次)感觉这剧情变成小说都是一烂剧。
昆曲精神体现在哪??
就师傅死活不让拆牡丹亭那段??
这里面感情刻画的也丝毫不深刻 几乎没有师傅和他们相处的情节。
前面三十分钟完全就是表达三个人都喜欢师妹“我喜欢师妹” “我也喜欢师妹” “这么巧,我也喜欢师妹”后面一个小时完全就是玛丽苏附体,干啥啥行。
处处是商机。
要不说这片是哪个老板投资拍的纪录片我tm都快信了。
好震撼!
居然公益活动放映的片子还未正式上映!
确实是一部遂昌县、昆曲宣传和汤显祖诞辰纪念片。
风景美,摄影拍得也不错,但确实故事情节不够流畅,80年代戏只留下海魂衫么?
年青演员(可能确实理解不了30年前的岁月)表演痕迹太重,90年代几场戏过于煽情,确实象《无问西东》一样太主题先行。
3个高徒加师傅应是4帅哥颜值抢眼,师妹脸凹很上妆,整体打7分。
关于《似水流年》,想到的太多,尤其是王小波曾这样评价:“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
导演郑君奇、李龙俊执导的影片《似水流年》,恰巧也是用了这样一个片名,讲述了三个遂昌年轻人成长于昆曲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历经艰难困苦,最后依靠勤劳智慧拼搏实现理想的故事。
三个年轻人的长大成人,几乎全在戏班里,师傅的精益求精,他们的日复一日,让人感受到的尽是苦。
也正是这段苦,让他们练就了超凡的技艺,不仅把昆曲《牡丹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同样也修炼了一身即便是忘了吃饭也不会忘记勾脸的本领。
然而,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三位年轻人开始蠢蠢欲动,未得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开始进城打拼,想要实现更大的价值。
随着收入的越来越多,然而,他们也在这样一种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迷失,最终,无法战胜的,还是内心一直都在坚守的声音。
故事运用两条线,让人看到了时代发展和进步下传统文化生存的越来越不易,三位年轻人所在的昆曲班,只是一个民间的戏班,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考入剧团。
然而,机缘巧合下,他们与剧团失之交臂,而接下来的生活,则是更加艰难。
剧团发展之路同样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歌舞,不再听戏曲,于是,剧团改成了歌舞团,以为这是长久之计,然而,歌舞团最终也走上了没落,并没有成为铁饭碗。
无论是剧团还是昆曲班,都像那坐落在小城里的牡丹亭一样,三位年轻人曾用打架的方式去哄一帮唱摇滚跳热舞的年轻人走下戏台,用来捍卫尊严,师傅更是竭尽全力以命相搏的守护这文化的命脉。
坚守和传承之不易,都在那轰隆隆的挖掘机的声中,围观感叹的普通百姓中,形成最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又让人觉得束手无策。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倾尽精华与智慧,去研究“似水流年”,创作了鸿篇巨制《追寻逝去的时光》,堪称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回忆之流中,作者以心理时间的形成复活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实际时光,书中呈现的岁月,是漂泊的人生光影,有生死的阴郁苍茫,也有至美的世事。
其实,电影《似水流年》里,师傅同样也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他一直初心不改的坚守自己心中的“牡丹亭”,即便是粉身碎骨,依旧持之以恒。
在三位徒弟想要离开昆曲班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时候,他没有阻止,而是选择了放手。
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继承和延续,需要的是一份热爱和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是强行去让年轻人喜欢。
影片通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开放式的未来。
最终,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了归属,昆曲在新建的牡丹亭里继续唱响,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美景,成为了浮躁心动时最绚烂的记忆,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心灵最宁静的港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成为点睛之笔,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情怀。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
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
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
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
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
如何发扬民族文化?
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
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
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
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
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似水流年》是一部很“旧”的电影。
从服装道具到人物,无一不在体现着强烈的年代感。
破旧的桌椅、杂乱的戏台、人声鼎沸的街道就这样带着一丝慌张呈现于导演的长镜头下,不同于某些故意作旧的电影,这部电影更像是将八九十年代的完整一景彻底搬运过来,充满亲切感的同时,也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
它又是一部很“新”的电影。
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同,导演并没有不留余力的将镜头瞄准对旧文化的破坏,更没有将新文化描述为牛鬼蛇神,新思想同样在客观的镜头下绽放。
如果非要给一个标签,本人更倾向它是一部浓缩于人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故事很简单,唱戏的老师傅收养了三个孩子,从小给他们的内心种下了昆曲的种子,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商业大潮席卷全国,长大后以昆曲为生的三兄弟同样面临着向左向右的选择,在经过种种浮沉之后不忘初心,最终找到人生方向。
老师傅代表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他的身上,完美诠释了写在院墙上的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但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然微不足道,街面上不再响起昆曲,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他无能为力。
但就连心中唯一的一份念想“老戏台牡丹亭”也要被强令拆除时,他终于坐不住了。
先是肉身抗拆,手持大刀站在戏台上,与前来强拆的挖掘机对峙,尽管挖掘机有着非人力所及的破坏力,但老师傅却有着一颗与戏台共存亡的誓死之心。
老师傅暂赢一局。
但他身体却像那破败的舞台,以及日渐式微的昆曲一般,羸弱而无助。
在最终努力无果后,他的信仰,甚至人生,全部崩塌,乃至于面对迎面而来的大车时,他张开双臂,笑着奔向死亡,也暗示了老戏台的最终命运。
而他所养育的三兄弟,则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却求变的年轻一代。
唱昆曲,别说挣大钱,连养活自己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放下昆曲,去大城市寻找希望。
兄弟三人,从最初的流落街头,到依靠自己的特长创出一番事业,乃至抓住机遇一举翻身,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而此时,那个抚养他们长大的老师傅正在悄然死去。
这场代表传统与变革的再次碰面异常震撼人心:兄弟三人在大雨中扑倒在老师傅的目前,泣不成声。
或许在那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他们学会了怎么到达,却早已忘记为什么出发,植根于基因中的昆曲,永远是他们的灵魂。
我们深知并认同时代变革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又明白这种认同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的观念背道而驰。
看似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关键在于所谓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不要只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三兄弟最终做到了,他们回到家乡,真真正正的将昆曲融入时代潮流,以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将经典保留并传承。
这是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
四十年前,就有一群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了改革的大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变革结合,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取精去糟”。
在遂昌及几个学昆曲的年轻人身上,观众看到了三个人的奋斗史。
实际上,导演已经不动声色的说完了一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比如三兄弟为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师妹而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被师妹看在眼里,随后师妹突然嫁人,多年后师妹吐露是师傅怕她因为她而影响三兄弟的感情所以才让她嫁人。
但实际上,应该是师妹主动找了师傅将自己嫁了出去。
还有三兄弟在进城前的烂醉暗示着与昆曲的告别、师傅的去世暗示着老戏台的倒塌等等,这些便是二刷时候值得探究的乐趣所在了。
而最大的一个细节,便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时光飞逝,日历翻滚,最终停留在2018。
传统中求变的兄弟三人正在老去,像天赐这样有着强烈个性的新一代已经长大。
新一代的变革正在降临,以一种人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那便是将来的另外一段似水流年了。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没想到《似水流年》比预期的好看!
知道这部电影自然是因为前段时间,该片导演给陈道明写的一封公开信,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支持中国本土小成本电影。
那封信写的恳切,陈道明的回信也写的恳切,但抛开事件本身,我当时想,还是要看片子质量。
昨天,该片上映,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和朋友走入影厅,一睹这部“话题电影”的真面目。
随着开场,三个小男孩昆曲班里练功的镜头进入,浓重的江南景物,三个活泼的少年,严厉的师长,非遗“昆曲”等等接连上演。
不禁让我心中一震,还不错哦。
影片讲述了三个少年从小跟着师傅在昆曲班子里面学戏,他们梦想着能进入昆曲剧团。
一天,一个流浪孤女跑到戏班被他们师傅收养,成为了他们三人的师妹,又在数年后的一个雨夜,仿佛是命运的轮盘,一个孤独的男婴再次进入他们的戏班,成为了他们三个少年的“儿子”。
影片是从85后的“我”开始回溯,“我”的三位父亲的成长和爱恋岁月。
三个男人一个女人,日久生情自然会发生爱恋。
师妹先和大师哥好上了,可无奈,大师哥太木讷,在她的引诱下才和她发生关系。
英俊火爆的二师哥也同样看上了小师妹,当他拿出礼物想让三师弟帮着送给小师妹的时候,没看到儒雅的三师弟正在目露忧伤。
问世间情为何物?
现在没有多少人相信的爱情在八九十年代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足以让人魂牵梦绕。
可没想到,这三人爱一女的大戏还没开始就要结束,因为小师妹被说媒嫁给了另一个有钱的男人。
故事进入下半段,抛开了女人的男人们竟然开始转而为创业。
看过《中国合伙人》的观众想必会喜欢。
因为,这三个兄弟上演了一次“昆曲学员的中国合伙人”故事。
木讷老大走街串巷收旧家电,机灵老二去地产公司被鼓动的恨不得立刻卖出10套房,忧郁老三酒吧唱歌,在成为十八线小歌手的路上疲惫,终于,在经历几年后三人重聚,开始齐心协力,一起发力创业。
为了不剧透,后面的内容就不多介绍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返璞归真。
这里说的真就是真诚,纯真。
因为一部电影,编导是油腻是纯真,一看作品就看的出来。
很多导演在成名后拍片子太多都拍油了,他们拍摄熟悉的套路,卡着时间要弄你感动掏钱买票。
但这部电影不是。
它有一种新电影人的笨拙,但笨拙里让人看出了美感。
那昏黄的八九十的年代的灯光,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城市的冲击,三个年轻人青涩保守的爱恋,还有命运在一个小“牡丹亭”的几人小世界中的无限大。
命运是张大网,师徒几人太小,根本逃不开这张网。
这种宿命感在前二十分钟特别明显。
但到了后面,片子转向年轻人的积极勇猛,勇往直前,让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特别有感触。
片名《似水流年》取自《牡丹亭》中的一句诗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似水流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成长路上的戏剧性故事,但,这部电影因为将昆曲艺术,兄弟情谊,爱恋,亲情等融合在了一起,显得比一般的成长故事更多了一点点味道。
通过本片,能看出导演未来前途无量,不是那种闷沉沉的,不是那种为了拿奖而拿奖的,而是那种,它讲述一个故事给你,让你听后转身,告诉别人。
(文/悟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留存于世,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生死,皆因一段春梦中结下的情种。
梦这回事,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幻象,难得的是,执着于一段幻象中的爱情,在上演了一场还魂戏份后,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传奇戏剧发展的高峰,故事曲折离奇,但又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古时的男女情事,与当今的花前月下,能够水到渠成的少之又少。
而《牡丹亭》里将浪漫与现实结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辞以言志的手法,点中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核心。
重情重义,并为之而坚持,对汤显祖来说如此,对于其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莫不如是。
所以,有了汤显祖的坚持,才有了流传千古的《牡丹亭》,有了柳梦梅杜丽娘的金诚所至,才有了这段惊梦还魂后的花好月圆。
以及这部电影《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的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一段商业大潮开始旗卷全国的时期,曾经的国粹昆曲,以及老一辈的艺人们,都已经滑倒了时代的边缘苟延残喘。
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如水的岁月里,所有被昆曲浸淫到血脉里的人们,如何为了让这一国粹再次闪耀发光而坚持的故事。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有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将故事的焦点定位在了人的身上,通过角色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岁月中平凡人身上的感动。
以及,他们所作的坚持背后,支撑他们的更为震撼的精神内核——一份为国粹艺术而坚持的力量。
师傅,是眼看着昆曲没落最为痛心的经历者。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剧团老师傅,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只能在三个徒弟身上悉心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寻找各种些小的可能,期冀着这份艺术不要断在自己手上。
苟延残喘下的忍辱负重的角色表演,极为精彩的诠释了很多老艺人的现实状态。
面对要拆掉牡丹亭戏台轰隆隆而来的挖掘机,师傅持刀而起,与拆迁铁兽直面相对,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段时代中,很多艺术家们所面临的窘况。
别忘了,老师傅苦心埋下的种子,只要生存下来,就会顽强的成长。
戏台倒了,需要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从小就在昆曲中唱念作打种成长起来的三个徒弟来说,他们需要经受更为痛苦的蜕变。
“我会唱昆曲”,这样的技能在劳务市场上只能被别人冷眼讥讽为神经病而唯恐避之不及。
只能换个活法,从最初的废品收购、苦逼业务男、酒吧驻唱开始,活下去才有希望。
三兄弟在生活中的蜕变和坚持,是电影《似水流年》讲述的重点,而历经磨难重生后再造牡丹亭,而且是更为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式,才带来更为震撼的力量。
于人来说,是一次重生。
于《牡丹亭》所代表的昆曲来说,一样是重生。
所有的光明再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昆曲而坚持。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何尝不是汤显祖《牡丹亭》所共有的人文内核而在后人身上激发出的力量?
以小见大,以人写史,这是电影《似水流年》聪明的地方。
而在故事跨越的20多年时光里,电影里满满的为我们呈现出鲜活的时代印记,足见制作过程中对时代元素考据的用心。
古旧的戏台剧院,曾经的昆剧团生活,千禧年的游行,港台音乐CD满壁的音像店,曾经一辈人的记忆在大银幕被完美呈现。
以及“拆”字满眼沙尘弥漫,戏台上DISC群魔乱舞,如打鸡血般为生活而奔波,曾经的社会百态生活面貌也被再次复原。
流年似水,每一次河流转弯都会遇到独一无二的花草沙石。
电影《似水流年》就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便览了一段过往流年里的鲜活岁月痕迹,用情太深,难得。
挽不住的流年,留下的记忆中的人和事,才会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勃勃生机。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昆曲好像还是京剧的发源剧种之一,本来是抱着缅怀昆剧现代发展的演义故事,谁知道等来这么个不知所谓的片子,这种大年代穿插的戏码本来故事性很强的,各种冲突也挺好设置的,而这部片子一直在用不咸不淡的方式给大家讲着一个很容易知道结局的故事,唯一最后情感爆发是在老爷子归西入土的时候,一群人醒悟过来要振兴民族艺术,然后就是把事给搞成了,情节严重弱智,特别是那个女主嫁人的动机和最后的遭遇,简直就是让人无可奈何,几个小子离开八年对于师傅不管不问的,对于自己收养的孩子连最基本的户口都没有给解决了,这是一群什么师兄弟,一个个看起来正义凛然的,关键时刻全部掉链子。
年代感是有一些体现的,奈何演员演技实在一般,故事情节七拼八凑,注定是一部国产烂片啊
#🍋观影# 哈哈哈哈
很好看,故事很精彩,我很喜欢。
同样是是写年代的变迁看完和霸王别姬完全是两种感觉
主题这么好的电影,整个这么差的剧本
我对象看一包带劲,我却一点也看不进去
乱七八糟的故事线
tmd,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看错,我咋说这么垃圾。
看了好久,才算看完。想表达的意思,很显而易见。算是个献礼片吧。。。实在是没啥太大意思,只是里面的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仅此而已。
整个片子时间跨度大 走向非常缓 以戏曲为主线 不尴尬 情感走向虽然有不明朗的地方 但是主体很好
我以为自己看错了,果然是看错了
years of years
看半天破电影 片源错了 🥱🥱🥱💩💩💩
因为戏剧题材想支持一下,先不说导演导得怎么样,但演员的演技尬得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弃了
好!!!!!!
电影本身来看,给0星,不解释。 导演自己反思去吧。给一星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昆曲、牡丹亭等,仅此而已。
感觉粗制滥造的影片,本来是冲着三个学昆曲的剧情简介打开的,结果实在看不下去。里面的内容跟学戏基本没有关系,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情节如盘中散沙,相互之间牵强附会。歌词里还有错别字。
误打误撞看到这部电影,上来标记没想到这么低分。我看下来,拍出了文艺和年代感。特别是师妹的突然出嫁,我内心暗叫:师傅高人!亲情是长久的,爱情是一时的,搞不好就啥情都没了。这个时候,就把四星改五星了
?
这编剧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一直到最后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是三兄弟的情分?戏班和伶俐的情感?天赐角色的意义何在?老一辈维护的昆曲艺术魅力何在?把昆曲在电影里就是个符号,换成京剧,黄梅戏,豫剧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哈哈哈 刷了五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