めがね -- 日光、小島、眼鏡女 (2008-3-19)兩年前看過荻上直子的"かもめ食堂"後,對這位導演留下了一點印象。
然後,去年夏天到日本旅行時看到"めがね"的Handbill,就一直等待著這部電影。
當知道今年電影節有選映,登時興奮不已。
當然,又能看到我喜歡的市川實日子和小林聰美,也是原因之一。
昨天晚上看過之後,心想今年有這樣的一套電影作開始,實在幸福;也像預告之後的電影,亦能讓我好好享受。
這陣子倒算十分幸運,看到的,都是好電影。
連帶寫東西的能量亦慢慢回來了,可喜可賀。
說回電影罷。
實在想像不到,有人可以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
沒有起起伏伏的劇情,甚至可說連故事也算可有可無。
我們看到的,只是美麗的南國小島景致、幾位主角的愉快食相、還有他們無無聊聊地走來走去、坐著說話、釣魚、下棋、織頸巾、喝啤酒、彈mandolin;這樣就成了一部電影。
如果是香港導演拍的話,大概在sell橋時已被ban了,更遑論可以上映。
但我就是十分喜歡!
我覺得,荻上導演要說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
不是嗎?
電影中處處透出要大家慢下來,等一等的味道。
慢慢煮紅豆,不心急,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刨冰;覺得迷路了嗎?
再慢慢向前走多幾百米,路就在右邊了;工作得累了嗎?
休息一下吧,再勤力的人也要休息啊。
或許,這些都是電影中,民宿主人說的"たそがれ"吧?
有機會的話,我也想"たそがれ"一下。
後話一我決定了。
下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電影中那個南國小島 – 與論島。
(http://www.yorontou.info/index.php)求教了一下Google大神,這個小島位於日本鹿兒島的最南面,雖屬鹿兒島縣,但卻更接近沖繩縣。
全島人口不足八千,以觀光旅遊和農業為經濟來源。
後話二Google大神也告訴了我,電影中出現過的兩間民宿,也真的是營業中的民宿。
主要場景民宿"ハマダ"其實是一間大型酒店"ヨロン島ビレッジ"的一部份。
(http://www.d3.dion.ne.jp/ytara/)另外,那間強逼人勞動的民宿"Marine Palace",其實是民宿"星砂莊"。
當然,他們不會要住客勞動。
(http://travel.rakuten.co.jp/HOTEL/13753/13753_std.html)後話三在網頁來來往往之間,又找到了一位看完電影後,作了舞台探訪的日本人的blog。
(http://fairelabombe.jugem.jp/)還拍了很多照片,來和電影中的場景一一比較,蠻有趣的。
後話四電影中有不少有趣的對白,但當我聽到加瀨亮說:僕はやりたい。
我就忍不住笑了。
(有看"それでもポクはやってない"的話,會覺得更好笑喇。
)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值得回味与思考的细节,想先说一说我对当中的行李箱的理解。
在前面39分钟里面,虽然也多次出现了行李箱,但我并没有察觉出其中的含义。
一直来到39分钟到46分钟,我才发觉行李箱在这部影片中,绝对不是一个随便置入的道具,而是一个,包含了喻意的载体——妙子对玛琳皇宫的理念无语后,拖着重重的行李箱返回裕二的民宿。
一路都是砂石路,行李箱又是这么奇怪的设计,加上早上又没吃饭,于是妙子拖着行李箱走在这样的路上简直累成狗。
但妙子却舍不得甩下这个箱子。
哪怕是自己又累又饿,依然要拖着箱子走下去。
一直到累得走不动了,看到樱姐骑着小三轮车出现……
妙子一开始依然想把箱子一并放上去,直到看到三轮车的空间大小,和樱姐那嫌弃的表情……
她也终于肯甩下这累人的行李箱,就带着自己的小包包,坐上了樱姐的车后座,返回裕二的民宿。
就是这几分钟,我突然觉得理解了什么。
返回电影的开始。
樱姐从机场出来,只带着一个单肩包,走路轻松自在。
后面出场的加濑亮,也只带着一个小提包。
而妙子拖着这个箱子,从机场到民宿,一路是难走的砂石路和沙滩,走得辛苦。
所以春奈边开车边嫌弃说:“你的箱子好大啊。
”
但妙子并不觉得,她认为箱子里的都是必需品(一些书)。
尽管她在岛上,根本没办法看书。
这些她眼中的必需品,不知不觉都变成她沉重的累赘。
她也许并没意识到。
一直到受了樱姐的鄙视,不得不甩下箱子之后,她的人生仿佛突然轻松了。
她开始能接受“享受余生”的理念,和大家的相处也更加愉快。
那些曾经被视为“必需品”的箱子里的东西,原来一点也不必需。
箱子在这里,寓意着人生中的累赘。
我们一路扛着它们往前,被累得半死,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我们沉重的负担,还坚信他们都是必要的。
而三轮车的小小空间,就象征我们自己的人生空间。
只能装得下那么多,要学会取舍。
那些看似很重要的必需品,放弃之后,人生并不会过不下去,反而轻松起来。
而这也就能解释,《海鸥食堂》中的行李箱了。
因为航空公司把行李箱搞丢了,正子被迫在赫尔辛基停留。
虽然影片中她并没有像妙子一样一直要拖着行李箱走路,但她心里一直被遗失的行李箱所累,一直打电话问自己的行李箱找到了没有。
(当行李箱被找回时,会发现正子的行李箱比妙子的还要大、还要沉重。
)
正子来芬兰是有理由的。
她想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安定平和,无忧无虑不受世事束缚。
因为她自己前面20年的人生,都要照顾身体不佳的父母,被世事绑住。
而当她终于告别了沉重的义务,她却又带着沉重的行李箱来到了芬兰。
行李箱中放了有什么呢?
她却发现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那为什么正子会说“采了很多蘑菇,却好像都丢了?
”
我觉得可以用《眼镜》中的三轮车来解释。
有限的空间里,装下箱子,就没有空间坐下自己。
妙子在自己和箱子之间做出了选择。
而正子在森林中采到了很多蘑菇,获得了安宁与平静,但是当一阵风吹来,她抬头看天空时,她想起来搭乘的航班、遗失的行李箱,刚刚获得的平静(蘑菇),便都丢了。
人的大脑空间就那么大,装下烦恼,安宁与平静就丢失了。
而为什么蘑菇在行李箱中出现呢?
找回了行李箱,正子到了该做选择的时候了。
是回到日本,还是留在芬兰呢?
行李箱中当然不可能是蘑菇,这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我想她这时应该是对芬兰有很多留恋的,因此当她打开行李箱,她想起在芬兰获得的安定与平和,想起了在森林中采蘑菇的片段,那些曾经因为行李箱丢失而遗失的宁静(蘑菇),此刻都回来了。
加上码头上老人的助攻(把猫寄放给她养),她选择了留在芬兰。
过去人生中的沉重不见了,得到的是芬兰的宁静,与新的人生自由。
回到电影《眼镜》的海报上的那句话——何が自由か、知っている。
我想,像甩掉沉重的行李箱一样,果断地甩掉过去的、不美好的人生,过一种自己喜欢的、新的人生,就是自由。
作为一个很爱追问意义的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可不可以仅仅是活着呢?
我可不可以一事无成地仅仅是活着呢?
无论我优秀或者不优秀,你都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你是否能够允许我做自己,同时又和你在一起?
你能不能接受我的爱,同时也能扛住我的愤怒和攻击,又或是我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和感受?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对白也很少,基本就是冲绳的美食、美景。
几个在享受慢活的避世闲人,暂时抛开烦恼,看看大海发发呆,恬淡又惬意。
也许王老师带我看这个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你是被允许的,哪怕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你要始终坚信自己是被允许的。
小林聪美和她的“老”伙伴们, 市川实日子 , 罇真佐子,《西瓜》《森林民宿》《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海鸥食堂》。。。
这一系列的治愈系,舒缓的节奏,安静的氛围,可以三刷四刷的平淡而治愈的剧情。
剧中的“放空”是一种理想主义,抛开世事纷扰,放下一切,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物我两忘。
真正理想主义的“治愈”,这是一种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的美好,9分
这部片子看了三次,也没有看完。
现在的我,还不是看它的时候吧。
这个电影属于治愈片吧,所谓治愈就是它像药一样,有治疗效果。
前提是你得了它能治的那个病。
同样是小林聪美,同样是治愈性的片子,我看《西瓜》看《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看得津津有味,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结尾,一分钟也舍不得快进,没有丝毫沉闷乏味节奏慢之感。
而《眼睛》和前两部片子比起来,跳离了日常生活,描写的是几个人在远离都市尘嚣,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人烟稀少的小岛上的日子。
这个片子里的人物在一般人看来都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台词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
岛上旅馆主人是个40多岁的大叔,是个热心肠,就是有点丢三落四,神神道道。
前一分钟说帮着拿行李,后一分钟就忘在脑后做别的事情了。
每天早饭都要吃酸酸的腌李子,说是可以辟邪。
还有那个小林聪美片子里的常客不苟言笑的老太太这里倒是经常性的笑呵呵,但一大早不打招呼跑到别人睡觉的房间里等着人醒来问候早上好。
一睁眼看着一个老太太笑呵呵地侯在你床头够吓人一跳的。
小林聪美扮演的教授还挺有涵养,没有跳起来撵他走,也没有骂她太没有礼貌不打招呼就进来。
还有个不是住客却几乎天天出没的学校老师,是西瓜里的小房东扮演的,开车经常迷路,一会冒出一句。
最正常的算是小林聪美扮演的教授了,她为了彻底地休息选择了这个人迹罕至不通手机信号的小岛,开始,她带着一贯地紧绷拒绝岛上人的示好与邀约,还因与宾馆气氛不和愤然搬走,不过另一处旅馆更奇葩,要上午种菜下午读书,她落荒而逃又回来了。
看到这我直接拉到了结尾,教授换上了清凉的浅色衣服,神情放松,她应该已经融入了小岛。
这部片子据说是因为投资商是眼镜公司所以里面的角色都要戴着眼镜。
台湾把这部片子翻译为乐活俱乐部。
所谓乐活,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是1998年美国社会科学家针对人类“健康衰退、心灵空虚、关系疏远、资源紧缺”提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乐活族关注环保,注重健康,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
套用这个定义这部片子看起来还比较符合。
住的简单,房间是榻榻米没有什么家具,穿的是舒服的棉麻,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自行车,每天在沙滩上做致谢体操,经常弹奏小乐器,闲暇打毛衣,看海,钓鱼,吃冰,下棋。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没有西瓜和面包那两部接地气。
片中的人物都是孤单一人,生活是从日常中剥离出来,不提父母,不提工作,彻底地远离凡尘。
这样的片子应该适合哪种心情很不好或很紧张压力特别大的,看着蓝天大海,欣赏着落日黎明,畅想着海风美景,像在做心灵瑜伽,在舒缓的节奏中悠然忘我。
所以说每种片子都有它适合的受众,你不喜欢就放下,不用强迫自己,这个世界好电影那么多,肯定有最适合当下的你的。
这部眼镜我看了一个小时,关掉了,那部《东京绿洲》坚持着看完3分多钟的空镜头,往后拉,没有日常住的房间,没有日常吃的美食,没有可爱舒服的场景,没有清新明亮的色彩,果断关掉。
目前他们都是我不太欣赏的动的电影,就放下吧,也许有一天我会拿起他们。
看《めがね》,当然是冲着对荻上直子的热情而去的。
一个女人来到小岛,碰见一个、一个、又一个——人的故事。
依然是女导演擅长的小格局小场面小人物。
而这一次的叙述完全不知所云。
无非就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吃早餐,每顿都要展现他们是如何吃的,就算是吃同一种梅子的场景,竟也高达三次以上,而吃法、每个人吃完后的表情及谈话内容(几乎为零)又并无独特之处。
风景当然好美。
旅店的餐厅也很舒适。
海也好看。
就连海边的冰屋都呈现出简约美。
你看她坐在海边,仿佛自己都能闻到咸海风味。
但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吹着海风,到最后也木然起来了,鼻孔里好象被塞满了细砂粒。
在无聊的海风中,影片已经过去一半有余。
女人问:这里的人都有什么消遣那?
——看黄昏。
看了几次心不再焉的黄昏以后,女人终于无法和闷到极致的生活方式达成共识。
提了包换旅馆,但也并不顺利,总之最后,她还是坐在冰屋前吃了刨冰。
说是无奈的选择,还是小小的兴慰,又或者是浅浅的理解,这谁也说不准,反正你也不觉得它想说清楚个什么事儿。
但是渐渐地,女人开始变得心满意足起来啦,习惯了奇怪的人生以后,看什么都不觉得别扭了。
这静悄悄的地方,要说魔力,多少还是有一点。
但是恐怕不足以把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吸进去吧。
话说影片呈现出来的细节美,还是深得我心。
如果把它看成一部无印良品宣传片可能效果上会很不错。
浅色沙滩,与天连在一起的海色意外澄净。
那些个不变的瞎转悠,感谢体操,晒太阳,看黄昏,钓鱼的时光都象蔓陀铃的曲子,宁静轻快,无忧无虑。
而每次放在桌上的日风的食物,从配色到形状到想象出来的味道,都具有一种洁净风格。
另外要说,字幕配得太差,可见翻译者完全不尽心,“黄昏”翻成“黎明”,谚语部分也不加以说明……辛苦我又重新找了日文字幕,逐字逐句的抄下来,查字典,参见剧情,依稀辨认它们的意义。
一整天,都用来干着事儿了。
过程中坚定了我当字幕小组成员的决心。
天空藍藍,飛機出現在畫面,背景樂不緊不慢,畫面質樸,光線明亮的世界。
每一個角色穿著都顏色簡潔,或素白或純黑,要不就是淺灰咖啡色。
還有那湛藍的大海,所有的一切都顯得平和而恬淡。
日常穿梭來往于人流的我們免不了質疑這片天地是否過分刻意?
這樣寧靜的世外桃源竟然還存在于人世間?
每天早上都會盡興merci早操,也許是感謝上蒼的賜予吧。
婆婆領著一群小學生在海邊早操,動作略微古怪以至於有點好笑。
細沙在腳趾間的流速是多少?
早操過後是令人期待的早餐,或日式配以新鮮採摘的蔬菜和煎魚,或西式掰開好吃的吐司配上秀色可餐的雙荷包蛋。
找到地圖指向不夠明確的地方需要才能?
看懂簡單卻比想像中好用的地圖?
愛埋寶物而記性很差的叫做koji的母狗,每開春便會出現的神秘婆婆,在高中教生物的年輕女子,做得一手好料理的中年男子,愛喝啤酒的年輕男子,還有擅長鉤針卻總是略微局促的女人。
到底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呢?
會不會就是眼鏡呢?
所謂的twiligh似乎就是一人獨處想事吧。
治癒心靈的炒冰,海水的聲音,mandolin慢條斯理的撥弦,棋子敲擊棋盤的聲響。
所有都是緩緩的,這樣的生活不能一直下去但還是忍不住去嚮往去憧憬。
想要咕咚咕咚地喝啤酒吃螃蟹,想要坐在沙灘上看潮起潮落,還有和自然說說話的時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电影创作者率先提出“散文化”这一概念,究其根源,我们必须从俄罗斯文学说起。
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授符.阿格诺索夫曾说:“20世纪的俄罗斯传承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曾哥和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实际上,当我们在欣赏苏联电影时,也要以此作为基础。
上个世纪的苏联文学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而苏联电影和苏联文学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这就使得苏联电影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透过苏联电影,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和好莱坞电影不同,苏联电影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鲜明的文学性使其有别于其他商业电影。
尤其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问世,不仅影响了苏联本土电影人的创作,也波及到其他国家,并成为一种和主流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异军突起,意大利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化”电影,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平淡真实的生活,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
此后,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地陆续开始各类电影运动,推动散文化电影不断发展。
我们在了解散文化电影之前,首先要了解电影叙事:电影因叙事而存在。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写道:“叙事学是研究不同的叙述结构、讲故事的技巧、美学的程式、故事的类型以及象征性的含义。
”而在罗伯特.麦基这里,“电影叙事是以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形式出现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接进行叙事,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连续组合对叙事进行‘有机构建。
’”在日本电影类型中,散文化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民族性的电影类型,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美学语言和叙事模式。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日本导演荻上直子的作品,《眼镜》、《海鸥食堂》、《厕所》等。
”散文化“可以说是荻上直子作品的一大特色,透过这种和传统叙事格格不入的模式,我们能够看见”散文化电影“的另一面:反叛。
散文化电影并非是荻上直子的独创,早在小津安二郎时期,散文化电影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已经被确立了下来。
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从不直接描述情感,而是不经意间捕捉情感。
尽管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让人觉得安静,其实,在这安静的表象下蕴藏了汹涌的情感。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是散文诗的形式,他将日本山水画的写意、俳句、歌等艺术形式融入自己的电影,所以,日本的散文化电影和传统的东方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津安二郎之后,有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等导演,他们从小津安二郎那里继承了散文化电影的诗意和美感,同时,借助传统叙事的起、承、转、合,完成电影的内部冲突。
到了荻上直子这里,传统叙事结构被完全消解了,散文化不再是电影的形式,也是电影的内容。
在荻上直子的作品《眼镜》中,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画面和情节上都做了大量的留白处理,开放式的电影结局让人无法揣测到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电影围绕着一间民宿展开,强调“乐活”的生活观念。
电影情节的整体排布和叙事进程就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和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电影不同,散文化电影讲究的是内部情感的流动,在欣赏这类电影时,观众需要进入导演构筑的艺术世界,通过对自我情绪的调动,完成情感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散文化电影才有了传统叙事结构的“反叛者”这样的身份。
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散文化电影中的“反叛者”身份呢?
通过散文化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散文化电影的“反叛”源于自身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所以,只有当我们真正能够欣赏散文化电影时,它自身所具备的“反叛性”才能凸显。
对传统叙事结构形态的“反叛”。
19世纪德国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格在他的《戏剧技巧》中将五幕剧情节喻为金字塔形,认为电影剧情由上升、高潮和回落组成。
这种明确的结构性排除了生活本身的流动性,当观众沉浸于某个情节或者由某个人物构成的情景中,所有的戏剧动作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在荻上直子的电影《眼镜》中,我们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由碎片化表达带来的流动感。
散文化电影在进行内容表达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电影的整体节奏更接近于生活本身的流动形态。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散文,不可以追求情节性,而是去寻找蕴含在生活常态中的戏剧性。
在《眼镜》中,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在几个主人公身上,度假者妙子、民宿老板裕二、原住民春奈、刨冰手艺人樱、暗恋妙子的学生艾草。
几个毫无关联的人处于同一环境中,电影从妙子的旅行开始,导演并没有强调这场旅行的意义,仅仅是用镜头纪录了“旅行”这一事实。
电影中所有人物的行为都源于惯性,导演在这里用“惯性”里融入了完成了她的态度和观点。
散文化电影的情节冲突并不像传统戏剧结构那样讲究“激化”,而是强调矛盾冲突自然而然的展露。
就像萨赫诺夫斯基形容的那样“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的。
”没有人为的强化痕迹,所以,散文化电影的整体感觉是比较内向的,含蓄的,它追求的是散文化的意韵深远,而不是直接的故事表述,情节呈现,因而,散文化电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想象、思索和回味。
在传统的戏剧结构中,矛盾冲突必不可少,导演会通过大量镜头和情节来解释或者推动故事的发展。
与之相对的散文化电影则是一种非线性的情绪结构,不需要考虑内在的情节联系,旨在抒发内部情绪世界的流变,然后通过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某种情绪。
对情节重于细节的审美功能的“反叛”。
当传统的戏剧结构让位于散文化的结构之后,电影在散文化的表述中,更接近生活本身的样子,此时,电影中的人物更接近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
新派小说派代表作家萨罗特强调:“在日常生活的表面下,隐藏着某种不平凡的强烈的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旨在发现表面之下深藏的事物的努力和探索”散文化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眼镜》中,我们往往看不见完整的情节,比如,当妙子来到民宿时,老板裕二正在做美食,妙子此时等待着美食,而裕二却说,让妙子自己准备食物,他的食物要给更重要的人。
樱奶奶是刨冰高手,在海边开了一家刨冰店,他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坐在海边吃刨冰。
妙子无法忍受这种真正自由的时光,逃离之后又不得不回来,最终选择和生活和解。
如果对电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眼镜》中,散文化叙事对情节重于细节的审美功能的“反叛”随处可见。
首先,导演没有把人物处于彼此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将矛盾引入每个人物之间以及人物的内心领域,并通过琐碎的细节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其次,矛盾冲突并不是通过外部剧烈的刺激来实现的,而是呈现于人物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并借由一系列的细节来完成矛盾冲突的消解。
樱来接妙子时,通过眼神示意妙子放弃自己笨重的行李箱。
艾草来找妙子时,通过喝啤酒这一行为迅速融入了民宿的环境。
导演通过一个个小细节实现了散文化电影的审美功能,而这种依靠生活本身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微妙性恰好体现了散文化电影的美学观念。
对视觉效果重于情感体验的“反叛”。
人类的感官系统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和认知意识,这就意味着,通过感官系统,能够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一部电影中,我们往往先根据自己对电影的赏鉴式的“观看”来决定是否要继续“观看”,所以,现代商业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绪也在发生变化,思想品味以及审美格调也有相应的提高。
对于电影艺术,人们不再单纯的追求娱乐效果,更希望能够得到一种震撼或者颠覆。
而散文化电影截然不同,和重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相比,散文化电影更注重情感体验。
在荻上直子这里,所有的“视觉效果”都被简化为自然风貌,在她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岛屿旖旎的风情,可以看见清澈蔚蓝的海水和温柔的海岸线。
海风吹过时,我们似乎还能闻见咸腥的海风。
虽然没有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但这种充满诗意的散文化电影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
散文化电影摒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种种“惯性”,以抒情写意来诱发人们对美的感受,让观众在思想意蕴和审美体验上不断思索。
尽管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但在恰当的时候,欣赏一部散文化电影依然能够给人带来满足。
简而言之,对视觉效果重于情感体验的“反叛”成就了散文化电影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散文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感受,它借助形象的画面和诗意的表达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欣赏这样的电影,就如阅读一首诗或者阅读一篇散文,观众在其中得到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或者理解。
比如,在电影《人生》中,当我们看见那些壮丽而悲凉的西北高原时,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乡情》中,镜头掠过乡村田园,我们就能感觉到遥远的乡愁。
和其他的艺术相比,电影是一种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百年发展中,电影并没有固定的传统可继承。
相反,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也成为一种主流媒介。
散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更为年轻的电影类型,它的“反叛”,意味着观众对电影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电影创作者可以拥有更多元的表达
荻上直子的电影总少不了吃的东西,那些汤啊,米饭啊,烤肉啊,煎蛋啊,沙拉啊,龙虾啊,刨冰啊......在她的安排下总是充满诱惑,单是看着主角们的表情,就能了解梅子的酸度看她的片子就像看着春天的海,表面上微波荡漾,和风习习,海底却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唔...《眼镜》对我来说,有两悟:唔...缘分 唔...友情不管这世界有多大,总有一个属于你的歇脚地;不管这地球人有多少,总有那么几个,可以和你一起坐着吃冰,话不用多说,却心灵感应
一部《海鸥食堂》让许多影迷记住了荻上直子这个名字,清新淡然的风格加上干净整洁的画面,小林聪美、片桐入和罇真佐子三人搭戏,构成一出兴趣盎然的生活小故事。
最美的不是山珍海味的美餐,不是出自大厨手艺的盛宴,而是小时候父亲准备便当时做的饭团。
饭团的味道能好到哪去?
人生里的闪光碎片只是不为所察的小事情,原因在于饭团出自谁手,当时的你是不是手拿着它。
从赫尔辛基到无名海岛一个朋友从荻上直子的脸庞长相上(在女导演中倒属于是干练的类型),分析她的情感戏路之所以大受欢迎,在于小女子的手法也能自成一套,同时又不会有河濑直美的纤细、偏执和私密,不像西川美和般注重文学化编剧和角色冲突。
日本电影经常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太轻淡,不食人间烟火。
一个是极浓重,超乎众人想象。
荻上直子奉行的是彻底的简单原则,从理发店、高中校园的俳句社团到后来的食堂与旅店,她不会跟哗然的题材、出格的举动沾边,安心地做着一名再纯粹不过的女性导演。
《眼镜》有好几名演员,但不是一道大戏,按照习惯,一般称呼这种类型的影片叫散文小品。
《海鸥食堂》的芬兰首都到《眼镜》的海岛沙滩,背景有所不同,故事其实变化不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日本南部的弧形链状群岛来说,夏秋季节的风不仅凉,还猛烈,有的是台风天,冬天也不会有雪,春天才是最好时候。
《眼镜》是一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湛蓝的晴空提示着还没入夏,高温未至,雨季也没有到来。
美丽的白色沙滩,干净的蓝色海水。
阳光温和,充足饱满却不会炎热。
自由到底是什么?
找不到生活乐趣与自由的女人,这次出现在了海滩边上,不带任何欣喜的神情。
眼前的天海相接似乎没让妙子特别兴奋,反倒是许久不见的意外触动,命中注定中她就要来到这样的地方。
妙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具有灵气和生命力的无名岛屿上,一起到来的还有其他几个人。
在久远不变的季节更替中,小岛似乎将要发生些变化。
要有良辰美景,哪怕三餐粗茶淡饭,许多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过上自由自在的小生活。
蜘踌闹市说隐居,听起来实际成本不高,付诸行动不算太难。
问题就在于不多得的时间,在于人的社会性。
没有那么多人耐得住单调的寂寞,还是选择重新回归都市繁华,返身进入人群之中。
那是一间没有多余摆设的家庭旅店,不提供什么健身器械和养生疗程。
店主是个不大会讨顾客欢心的男人,他做事情丢三落四,说话也常常不着边际。
还好店主会烹制各种食物。
看起来,他拿得出手的食物只是家常菜而已,不算复杂。
大龙虾加冰镇啤酒,几个人吃得是津津有味。
难怪不少人看完之后,即便不是开饭时间,也会觉得很饿。
生活留给我们太多自己动手的机会,享用和接受他人好意的机会。
没有利用和珍惜,这就是失去的遗憾。
相映成趣的五个人利用了外国人对于日本食物和文化的好奇心理,《海鸥食堂》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推介作用。
一些高鼻深目的芬兰人指指点点,从排斥不解到偶然闯入,形成了复杂有趣的互动关系。
《眼镜》有着一个认知变化的相似过程,妙子对单调重复的生活有着诸多不解,她认为自己是来度假!
不是面对一天又一天,没有什么亮色的生活。
她厌倦着四个人围坐、搞得正式无比的正餐时间。
她拖着行李箱,逃之夭夭,却碰到了一个更哭笑不得的事情。
某一角度看上去,观众都会对五个人中的任何一人得出“这是一个怪人”的判断。
老太太樱是妙子每天早晨会睁开眼醒来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她带着不知何解的笑容。
她无偿地制作刨冰,路人食用只需要物品交换,或者每天做感恩早操。
当老师的春奈经常出没于旅店,看起来她更应该是个招待,而不必赶去教学生。
她会开车,却常常识不得路,总要掏出一张超级迷你的简易手绘地图。
她和妙子也会爆发观点冲突,对面的人却觉得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追求妙子的学生远赴而来,他看上去也是不善言谈。
片中一帮人在海边沙滩上,做着奇怪的感恩早操,扭腰摇臀,下蹲起立,即便动作整齐划一,配上有节拍的音乐,看上去还是相当滑稽。
不过想起小林聪美在《海鸥食堂》每晚必练的合气道,一招一式,在地板上比划得有板有眼。
关键还在于她举手抬足间,一脸的英气凛然,那座技怎么看上去都正经有些得过火。
《眼镜》里的早操,只是更大型也更开放的独特舞台吧。
尽情释放自我,心灵没有顾忌。
为什么是眼镜?
这五个人,二男三女,因不同的原因来到岛上,住在此地。
吃刨冰,聊着天。
看看海,做做操。
他们都有戴着一副深色的黑框眼镜,这绝对只是偶然的联系。
在偶然中寻找必然,原来他们这么巧都在那儿。
眼镜的意义何在?
视力帮助,搭配美观。
眼镜最大的功能让近视远视的人能看清东西,作为影片,可以引申为缺少发现的眼睛,请戴上眼镜。
你的眼睛才会发现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美好,就像片中的妙子。
它们甚至就在你的眼前,只是你没仔细地分辨和看清过。
如同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开头与结尾两处,几位主角人物的衣饰由深暗色到明亮色的变化。
让来到小岛上的人们能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是靠一个下午的冥思苦想就能获得。
看看天空中的黄昏晚霞就能得到的,相反,只有日日夜夜的单调重复乃至时机恰好的触动到来,他们才会发现一些真实的东西。
这才是生活,过滤掉一些东西,才能清香弥久,发现之前不为所知的道理。
闹市中取静,是圣人的境界。
普通人跑到宁静的地方修身养性,之后长居久留同样不可多得。
也可以说,荻上直子关注的是生活的真。
她影片里的主人公都躲避喧嚣,远离尘世,过着一种与外界隔绝的良好状态。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维持自给自足的供养,坚持小我的、不值一提的目标。
从电影语言上分析,有人会说她的确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
构图到运镜,过于追求天然的美感,内容一大半也是《海鸥食堂》说剩下的。
这样的电影不见得会让我们活得更开心,更不见得立马催促很多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但《眼镜》就是讨人喜欢。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232335/
荻上直子的电影就是这样恬淡又安静
无聊至极,不是治愈,是麻醉。
这是一部给有闲阶级看的电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过上电影里面那种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谁都想要,可是房子谁来盖,机器谁来造,脏活累活总需要人去干。科学技术加持下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人类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被无限的扩大。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人类的欲望膨胀的就有多快,科技发展带给人们幸福感的边际效应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是递减的,最后人类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会反噬人类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反乌托邦的书籍和电影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们不能断定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就过的不快乐。可能我们需要这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吧。
干净!
很想把这种电影称为明信片电影。里面的人好像也是真的没什么事情可做了。
hmmmm。。。他们在无人异世界般的岛上,吃了烤肉吃龙虾,吃了龙虾还吃刨冰。。。荻上直子到底是多避世,多爱吃呀?此人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躲起来吃”吧?
我明白什么叫自由,请笔直地走上这条路,不要靠近深深的大海,我忘了你的叮咛,月光会照亮每一条路,游在黑暗里的鱼就像宝石般,偶尔间被称为人类而成为现在的我,恐惧什么,战胜什么,是该卸下再也负荷不了的重担的时候,获得更多勇气,获得更多温柔的勇气,我明白什么叫自由。
又见海鸥食堂的两位融洽,樱花的出现是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么,还是在景色多变的海边,我们的心思都应该更简单一点,放下的,就放下了。
一緒にやってみよう、メルシー体操www
真的很像近十年的商品目录...为大家的消费开发了一种很好的组合。
这部电影是拍给那些不能失去却失去的东西。是很清新,但人物太单薄之后,情感堆不起来,就显得做作。
曼陀铃真好听啊。
字幕组垃圾。画面好清新~我喜欢~那就是我要的生活状态啊~~~
戴上眼镜日日食
电影非常平淡温暖,剧情没有多大的波动,看起来很舒服。看的时候需要关掉通讯工具,这样才能沉浸如电影之中。否则,就像看一幅幅风景画,体会不到剧情里的细腻与美好。
极简的叙事和台词,风格化的面瘫表演,若即若离的人物关系,总能让我想起考里斯马基,不知道导演是否真的受到他的影响。结尾的处理妙呀,女主留下来的原因无论是形而上的哲学鸡汤还是现实的考量都会破坏影片疏淡的调调,于是干脆搁置不提,被风吹走的眼镜又被老板海钓起来,这种冥冥之中命运的勾连远比任何可以言说的理由都更动人。
怎么看都很拘谨,表演式的放松难以传递放松的精髓,好几处颇似恐怖片……
慢
「不管什麼都沒有發生」,好像停格。這是一部標準的樂活電影,它本身沒有什麼情緒,我也無法進入電影的日常裡。
又名米根唯美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