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9月1号。
又到了学生开学报道、家长与宝贝们“斗智斗勇”,每天接送上下学、监督检查学习作业,开启“超人”模式的时候了。
你以为“小祖宗”不在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吗?
你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放宽心了吗?
以下这部电影真是如一盆冷水,给家长兜头浇个透心凉。
唔也算是给秋日的暑气降降温。
这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电影,片名叫做《女教师》。
看片名就知道了,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学校,一个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尽管影片主题并没有聚焦体罚、校园性侵这类高话题性恶性事件,反而女教师的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常规事件。
然而,导演就是有拍出“平地起惊雷”的本事。
故事发生在1983年,影片开场就是双故事线并行。
配上安静的音乐,节奏优美舒缓。
一所学校,相同的衣帽间里,一边是一群初中生孩子们在这里换衣衫;另一边是挂上外套帽子的家长们。
家长们坐在了一间教室里,看样子像是开家长会。
(看来开家长会是多国通用的教育传统)学生这边,开学新来的女班主任达玛莉,专门负责教学生们俄语、斯洛伐克语和历史。
达玛莉老师有个惯例:她点名,要求孩子们站起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并拿出本子记下来。
随着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电影画面同时切入参加家长会相对应的家长。
一番介绍后,女教师将学生们的情况摸得门清,对学生家长们,也掂量了个七七八八。
有机灵的孩子早早发现了新老师的需求,从善如流地告知自己家长职业能给老师提供的好处。
班里有一名甜美的女孩,古丹卡的妈妈是助教兼体操教练,爸爸在机场工作。
原来,家长们参加的是一次特别的家长会。
这次会议是由一名家长古太太发起的,她就是古丹卡的妈妈。
会议由校长主持,班主任并没有到场。
家长会上,古家父母对巴太太家女儿的学习成绩表示怀疑。
家长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
女教师达玛莉去海伦家里,让海伦的妈妈巴太太帮自己烫了新发型。
收钱肯定是不能的,所以作为回报,女老师就提前告诉巴太太下节课的测验题作为交换。
两个女人聊天中,女老师说起自己姐姐在莫斯科,想要给她寄药却求助无门。
巴太太无意说起,古丹卡的爸爸在机场工作,可以帮忙。
这话正中下怀,女教师达玛莉记在了心里。
女教师达玛莉会在夜间拨通家长的电话,要求家长安先生帮自己修灯。
还会打电话给家长哈先生,要求他送面和炸肉排、牛奶还有大骨。
家长太次不能帮忙的学生们也没有闲着。
达玛莉老师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帮助自己干活。
办公室的、家里的、教室的,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置资源。
很快的,女老师找上了古丹卡的爸爸,要求他爸爸帮自己将蛋糕通过飞机,偷运去给自己远在莫斯科的姐姐。
这个要求对古先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他只是机场的会计,和机组人员完全没交情,而且偷运食品出国也是犯法的。
因此他拒绝了达玛莉老师的请求。
被拒绝后,女老师就开始报复古丹卡。
故意考她书本外的知识,并挑错,打分为不及格。
由于妈妈兼职体操教练,所以古丹卡也在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体操。
古丹卡的成绩已经影响正常升学。
但其实,妈妈每天都有监督和检查古丹卡的学习。
女儿并没有落下功课。
同时,锲而不舍的女教师并没有放弃,再次送来了蛋糕,要求古先生帮忙。
老实巴交的古先生在机场几次三番,实在拉不下脸去送蛋糕。
只好自己悄悄吃掉。
古先生找到女老师,跟她解释了自己实在帮不上忙的种种原因。
女老师表面原谅了他,甚至还对自己添麻烦的行为表示歉意。
结果女老师后来给古丹卡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她自己的事情,别的家长已经帮忙解决了。
并再次通知她,古丹卡的成绩越来越差,是班上最后一名。
女孩古丹卡一直渴望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努力学习的。
但是,女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忽视她。
终于有一次,古丹卡一直举手要回答,老师却点名另一位女同学。
古丹卡说出女孩提前知道题目的事情,在课堂引发争端。
女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她,并说她不是读书的料。
这以后,古丹卡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
在学校里,古丹卡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和嘲笑。
她还将面临被送去特殊学校。
当天晚上,古丹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
等到父母发现,她竟然自杀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这名女教师这样嚣张跋扈呢?
因为她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去世的亡夫又是一名高级军官,姐姐在莫斯科。
理解这些身份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代背景有关。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未解体,苏联对他们国家来说,也是和我国一样的“亲切老大哥”,地位空前。
因此,就连校长都要对她忌惮几分。
甚至搞不好,自己就要先走人了。
正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学生自杀事件,所以古太太才发起了这场家长会。
她要求家长们联名签署一份声明,对女老师的行为进行检举。
在家长会上,各类家长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戏。
家长们自动自发地分为两派:支持古先生的零星弱势家长VS坚决捍卫老师立场的有权有势的家长们。
还有一些家长在会上采取了沉默观望的中立姿态。
两个派系的家长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驳。
首先, 有家长对古先生将女儿成绩不好归结于自己无法帮忙的说法提出质疑。
然后,还有一些职位高、提供帮助多的家长们坚决捍卫女老师的做法,对古先生进行了批判。
支持古先生的家长和支持老师的家长互相撕逼。
在激烈的争执中,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女教师的所有丑陋行径也都被完全揭发了出来。
恣意羞辱学生、逼迫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家长予取予求、压榨变本加厉。
而古丹卡的自杀,就是由她一连串的不挠不休造成的。
她还诬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父母不帮忙的孩子身上。
除了让退役的拳击手家长帮自己修理洗衣机,她甚至对一位单身男家长调情。
男家长以前是一名天体物理老师李先生,受老婆去国外牵连,背上叛国罪名沦为一名擦玻璃工。
丧夫的女教师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同病相怜,应该喜结连理。
李先生不胜其扰。
家长会上,校长公布了达玛莉欺骗学生,古丹卡的智商测验成绩并不是班级最后一名的事实,以及达玛莉班级的升学考试成绩过关率只有不到15%,而全校的平均过关率是50%。
但最终,家长会的努力成效不大。
只有4人签署了检举达玛莉不胜任教师资格的文书。
没想到,会后,很多家长鱼贯走进校长办公室,默默进行了联名签署。
而经过抢救的古丹卡也醒了过来。
结果,达玛莉老师被暂停代课,同学们欢欣鼓舞。
最后,片中被达玛莉教师批评最多的三个孩子,长大后反而都很优秀,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影片的而结尾是,新学期又开始了,坏教师达玛莉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电影看完了,整部影片明明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等恐怖镜头,却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不知道现在捷克的教育情况。
但我所在的一线城市上海,学生入学前需要填写一份长长的家长履历表。
薪水多少,职位几何,事无巨细。
在上海,拼爹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学区房、家长无背景,就连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开学已经几个月,焦心报不上名的家长也是大有人在。
送礼哪里是问题,就怕送礼无门。
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着最高权威,是代表正义的裁判。
而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承载着家长的所有希望和美好的心愿。
一个不称职的老师的出现,足以毁灭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由衷希望孩子的起跑线,不再被“拼爹”。
(文/杨时旸)中国观众看到这部《女教师》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一点亲切和熟稔的回忆,搅拌着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悲凉。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而是在凝视某个自己都曾历过的片段。
我们观看他们,我们想起自己。
《女教师》有着独特的风格,怪异又幽默,而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都是不堪言说的沉重主题。
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
这一切全都被浓缩在一间教室,几个家庭,一场投票之中。
它见微知著,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是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女教师达玛丽来到这所小学任教,点名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报告自己父母的职业。
这个绝妙又轻盈的开场,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才会瞬间洞悉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是毫不掩饰的“索贿”的前戏,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微小腐败。
老师达玛丽的表情和举止都被演绎得极其精确,表演性的一身正气,面容糅杂着严肃和亲切,仿佛她让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都理所应当。
很快,家长们都按照特长和分工为己所用,有人为自己跑腿,有人帮助修理电器,有人为自己多买一点棒骨,她假模假式地请求,装腔作势地感谢,然后,默默地记下那些拒绝为自己服务的父母的名字,最后,把一切清算到他们的孩子头上。
让那些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全方位羞辱他们的自尊,以一种决绝的语气宣判他们晦暗的未来。
显然,《女教师》并不只是想去单独呈现某个个体素养的低下,它不动声色地描摹出了激发和加剧人性之恶分泌的大环境。
整体上的匮乏以及生存境遇的逼仄,让权力变得嚣张,这个小小的学校环境已经足以象征出更广阔的一切,人们无法撼动的时候,只能选择匍匐。
这故事有趣的一点在于,老师让家长去做的一切都是“小事”,你用力反抗觉得不值,不去反抗又心有不甘的那一种,相较于具体的“事情”,更让人难受的其实是对于尊严的剥夺。
她看似示弱,实则颐指气使。
一边,家长们教育孩子要诚实,公平,守信——那是一种普遍人性中达成共识的,人类道德本能中的准则,但是,与此相对,在这个小小的现实环境中,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行贿者,服从者获取利益;清白的,反抗者被贬损人格。
在懵懂的、纯粹的的孩子眼前,这分裂的景象,让尊严尚存的家长们心怀愧疚。
那些成年人混迹于污浊,姑且认命也就罢了,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仍然无法逃脱于这样的宿命染缸,那无意于目睹一场精神意义上的绞杀。
从一开场,《女教师》就一次次转场于家长们的那场投票罢免老师的聚会和日常的课堂之间。
家长会的戏,其实是故事的高潮,但由于它被一次次剪裁,切断,回溯和衔接,高潮也被有意识地延后和迟滞。
成年人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成为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影像重叠,那些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走下去,终将成为这群父母的样子,有的人西装革履,但道德沦丧,贪婪无耻,他们认可那一套潜规则,服从,执行,加固,融入其中;而另一群人,贫穷,固执,懦弱,对于一切不公更加毫无办法。
对于要不要罢免老师,家长们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被剥夺者,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所有人都是这个体系的受害者?
可是,谁又能大声地说,自己从没有参与并且纵容了这个体系呢?
人们默默走回来在联署信上签下名字的时候,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即便所有人曾经都屈从于恐惧,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反抗。
导演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并不愿意给人们一个畅快的完美结局,他让在此地溃败的老师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操持起熟悉的一切。
当然,体系本身不被改变,具体的依附其上的个人怎么会有所改观。
毒素是弥散性的,长久又深入。
但是无论恐惧,压抑,威胁和绝望有多么深重,人心中对于纯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不曾缺席,它或许会被压制,或许无从表达,或许也被稀释,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难得的一部捷克电影居然看了有说不上的亲切感,以至于产生写影评的冲动。
果然是相似的体制造就相似的社会关系,班主任们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家长们有精致利己的既得利益派和坚持原则的倒霉派,一场家长会将事件背景层层剥开,让人产生莫名的熟悉感。
女教师风趣幽默人畜无害的样子让人后背产生丝丝寒意,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无敌。
小班级影射了大社会,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幸好批判的是别人家的社会。
这部片子的格局可以被理解得更大一些,是对滥用职权、尸位素餐的抨击,但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来演绎,显然更加让人痛心疾首、无可奈何。
一个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女教师,对着一群心智尚未成熟、战战兢兢的孩子们,以及一群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的家长们,这样的故事平凡得令人后怕。
小朋友们的理想职业大多是教师、警察和科学家,因为这些是他们生活和课本中能接触到的。
我小时候也想象过自己当老师的模样,是像我的小学老师那样在黑板上写字、叫同学们回答问题、斥责不听话的学生。
可是等我长大了,接触的老师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这份工作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做好。
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为人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胸怀,是能够倾囊相授、愿意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
影片中的女教师行为令人发指,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她没有为人师的胸怀。
她认为自己对学生的照顾必须出于某些额外的利益,她认为这份工作不是成全学生而是成全自己。
虽然教师已经算得上是最普通的职业之一,但我仍然不敢轻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身边很多同学将考教师资格证作为考公失败、考研失败的后备选项,另一些同学读研读博只为在大学里谋取一份教职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远没有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资质。
父母问过我为什么不考虑做大学老师呢?
我说我这么高傲又急性子的人,只会喜欢聪明的品行好的学生,我没有耐心教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我也没有胸怀去帮助那些自私而激进的学生,尽管正是这些人很可能会取得一些不错的成就。
我并非对不同的人品头论足,只是我觉得既然自己没有这份担当,就不应该去谋求这一份收入。
我遇到过一些不那么好的老师。
她请自己的教授来做lecture,那位老教授很喜欢我的提问,临走前还认真对我说wish you luck in everything,可是后来我想找他的邮箱写封感谢信却发现网站上的邮箱无效。
我去问我的老师,她竟因为不想让我“越级”去找她的老师而拒不回复。
她公然说“你们本科生做的学术就是垃圾呀,我没说错什么吧”。
她在workshop上讲了几次自己只读英文的论文,看不懂中文的论文,只为接受同学们新奇而敬仰的目光——中国学者只能看懂英文论文,是有多么国际化呀!
但实际上,我的另一位老师从不这么炫耀这种事,她从国外读博回来一样会努力看一些中文,她鼓励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看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还细心为我们选一些相对易懂的好论文做研讨。
她不到三十岁就被挖去英国的学校任教了,我去伦敦的时候总是不忘约她吃饭。
题目中这个问题,你想过要当老师吗?
希望那些“想过,现在仍想”的回答,是来自善良而包容的人们。
看完此部影片,对于其中发生事情都并无震惊,放在今日社会里也是稀疏平常,更可悲的是可能连家长的联合署名除去教师职位的家长会都几乎很少。
我们的家长身居高位者,与女教师一样以权谋私。
身在底层者,懦弱无能无力反抗认命。
但现实是金字塔底端的底层人基数何其大。
从高中乃至大学,就要求学生将家庭地址,父母电话职业一一上报。
虽然不像影片中女教师那样直接通过自我介绍来展现,但却是老师以权谋私的入口。
从律师到工人,从中产阶级到社会底层,各尽其用。
既得权利者可能曾经也是个被压迫者,但她努力有今日也需享受一下权利的快感。
人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如果更好生活的换得需要权力在握,那么权力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通向更好生活的钥匙。
家长要不要反抗?
如果反抗,那么结果呢?
小女孩一家采取反抗的态度,可小女孩成绩急剧被下降,升学受到影响,最后被逼得自杀。
如果不反抗呢?
那个律师,那个理发师的孩子,看着自己的家长屈从,那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将真理颠倒,孩子将变成如今大人的样子,虚伪奸诈,懦弱服从。
世界是有背面的,这就是黑暗的另一面,作为成人我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麻木的心,可是面对孩子时,除了升学,升学,升学,还有什么???
这分明就是当代啊。
从一开始点名并询问家长的职业就猜到了电影的主题,因为那是如此熟悉的味道。
1、某些教育工作者视自己为神,在学生及家长面前趾高气扬;2、某些家长奉其为神,从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想的一味让步;3、充分发挥阿Q精神,自认为吃亏是福,还奉劝那些不愿意的人低头;4、胆小如鼠,只敢在背后偷偷捅一刀;5、发现问题,表现重视,风声过后换汤不换药重新上岗。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请中小学每个班级在家长会的时候集体观影吧。
《女教师》是最近看的电影中,最能感同身受的电影。
电影完成度还是很高的,电影的节奏也不错。
叙事非常像《十二怒汉》,故事也很有现实意义,电影的背景是8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那个时候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故事”。
在这种制度下,只要是你认识高位人士,其他人都争相成为巴结你的对象。
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同样的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坏了,学生败了,国家也就离玩蛋不远了。
《女教师》最大的亮点是对众多家长形象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
各个阶层对待贿赂、关系的不同态度,赤裸的说明了当时捷克教育出现的重大问题 。
我们现实社会中,大多数还是沉默的多数,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得到报复,还是在等待有出头鸟,才会跟随上人家的脚步。
最后联署的镜头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但电影在结尾中,老师又重新开始上课,最后的直视镜头似乎有逃不出掌控的意思。
这样的老师仍能在职业岗位任教,可悲。
现在多少的老师收受好处,调个座位,课下辅导,平时多关心一下,都需要意思意思。
哎……
电影的内容实在太熟悉了,因为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女老师。
电影演了1/3的时候我爸跑来问我看什么,我就告诉他大致讲一个女老师利用自己职责要求家长和学生给她提供帮助的事情。
我爸表示这有什么值得拍成电影的。
我说太值得了,记得我高一的班主任(教英语)吧,就跟这女老师特别像。
我爸反驳我英语不好,所以你就是对人家有偏见。
于是我开始跟他慢慢道来。
首先,她收贿赂。
这件事也是我偶然间听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小伙伴提起。
她有一天问我,我妈妈得到了一块好玉,但没有雕刻。
你说,我是应该雕刻好了送给老师,还是直接送给老师让她雕喜欢的图案?
我当时就是反问她,这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要送老师?
她说这样才能多得到照顾啊,你看A(一个男生),老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他家就是送过礼的啊。
知道这件事的我人生观都要崩塌了。
我所在高中是在一个不错的学校,几乎100%一本率那种,所以老师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
更何况在我看来,老师脾气有好有坏、业务水平存在差异,但品行肯定都是好的。
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的想法多天真。
第二,她性别歧视。
她特别讨厌女生,尤其是漂亮女生。
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长的很张扬的漂亮女生。
她做事比较大大咧咧,会犯点小错,比如早自习迟到10分钟、或者宿舍收拾的不够好而给班上扣点分。
虽然放在学生时代是很重的问题,但现在想想根本不是大事。
她和男生A关系很好,但一起犯错受到的惩罚完全不同。
有一次他们一起早自习迟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女老师简单说几句男生,让他回座位,而在门口大骂这个女生到早自习结束。
以至于我们坐在班里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
罚站、批评不时落在这个女孩身上。
其实这个女孩子一开始成绩还可以,但慢慢的就不行了。
我原先以为因为男生A长的比较帅(没错,她对比较帅的男生会好很多,虽然当时她已经40+了),联系上一条才知道其中缘由。
想想看,一个人长期被老师责罚,只会恶性循环,怎么还有心思学习。
不仅对学生这样,对新来的漂亮女老师也是。
我们班被安排了一个年轻好看的女老师当副班主任。
你说身为老师应该互相尊重吧,她却逮着新老师的错处使劲骂,把新老师都骂哭过。
一个学期后,我们果然没有了副班主任。
也许你们会问,学校为什么不管呢?
因为没人揭露她啊。
送礼的家长因为受着庇护不会说,没送礼的像我傻乎乎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想惹事飞而不说,被针对的女孩家里也没势力也不敢说,新老师怕继续被针对、不利于以后事业发展也需要沉默。
而且我想知道,说了有用么?
谁知道上面有没有人庇护。
再者她带的班里学生质量都很好,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不好。
像我虽然不喜欢她而英语不好,但也从来不敢放松学业,毕竟高考是自己的。
所以学校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停职了她会导致好几个班的课业耽误。
所以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是觉得既然事情没有落在自己头上,那不如忍一忍度过这三年。
电影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很多家长还是选择了不沉默,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了健康的学习环境。
但说实话,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她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在没有被针对的情况下,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跳出来指出来。
就像影片最后,女老师又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回到了讲台。
健康长大,真的不容易。
说完这些,在我爸的吃惊中,我还是由衷的感谢了他和我妈。
阿门啊~
咋能这样呢…同样身为一名教师…感觉这太离奇了了…不能要求学生家长除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习与健康督促…和组成家长学校…还有偶尔请学生家长给学生们带来自己职业生涯工作感想讲述和积极鼓励…以外的事啊…不过仔细想想,影片虽是夸张了,生活中似乎也确实有这类迹象…总而言之,希望尽快普及AI教育…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
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
这部有着奇特的风格,奇幻又幽默,但是那些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是沉重的主题,逃不掉的压抑感。
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而那些行贿者以及服从者从中获取利益。
@2024-06-02 13:33:41
觀影過程中無數次想衝進屏幕胖揍女教師,那種故作無辜,歇斯底里,對權勢不足之人極盡壓榨的嘴臉,簡直太引人憤怒。幾個故事穿插得恰到好處,結尾略欠力度。
现实就是如此
女老师是gcd主席这设定的隐喻实在是强悍!跟之前的那部《毕业会考》搭配起来更配啊
結構還可以,但結尾太倉促,大家的𨍭變也不够令人信服,以及戴同學說的臉譜化。@真善美
这种隐喻很直接,表达很准确,叙事很生动,问题是世界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烦恼。
总体还行,但也很一般。前面比较吸引人,但后面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非常贴近我国国情,很多人跟剧中家长们的观点相同,不认为这是腐败而把它归结到人情味
难以送出的蛋糕,被监控的前研究员,作弊敌不过真实数据,隔着话筒鸣枪反击,认死理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是否能给予沉默大多数一个改变命运的投票机会?“也许她内心是个好人。”九十年代,从教俄语变成教英语,最后一幕那就是跨越意识形态人性之恶了
三星半
一个生命逝去之后的审判,高压强权的女教师,高压控制学生,从家乡处攫取利益,家长们也从审判,争论,撇清自己,到站队,置身事外,处于风暴中心,也处于权力中心的女教师,依旧可以进入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评分:8.0/10。
很不错的电影,但看得让人很难受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但也发生在当今,哪怕没有这么赤裸做个正派的人,在这个世界太难了PS:写完这个影评的第二天,在和同事的聊天中发现,这个世界还是这么赤裸
霸权之下既得利益者和被迫害者的博弈,在教室双方博弈的过程,颇有十二罗汉的味道,可惜对于其他家长的转变过度得不够好,导致有一点不自然,算是扣分点吧。但立意很好,反映当下社会当权者各种利用权利谋利,既得利益者竭力维护当权者,被迫害者和正义者奋力反抗和逐渐转变。结尾真是升华之笔
现实主义风格的寓言吗?女教师无耻到了嚣张的程度,自杀也莫名其妙,很漫画很概念的人物,不自然,缺乏可信度和感染力。没想到是真实事件来的。
很少看这种冷门的电影,浅痕迹象的作派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 。看完之后,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一点亲切和熟稔的回忆,搅拌着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悲凉。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而是在凝视某个自己都曾历过的片段。我们观看他们,我们想起自己。7.8
三星半。片子里的好些个桥段都觉得似曾相识呐…
说实话,这种暗示拿学生家长好处的事,在我们这太普遍啦。
既得利益者维护这个不公平环境,因为他们的经济能力承担得起并且结成团体。而受害的人,迫于压力一部分就范,一部分拒绝也是被孤立杯葛,无法形成有效反抗。腐败的秩序便形成了,他似乎侵犯你很小的经济代价,却是你尊严上狠狠的践踏。换一个统治者会改善吗?也许不会,只能换一个制度才能改善。当统治者需要索贿,索贿要求却不明确的,这个游戏或许进行得更残酷,更卷。
对于权利霸凌,敢于清醒敢于反抗敢于获得新生,虽然权利压迫会继续存在
病入膏肓还不自知,说的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体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