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主角自信得有点傻冒了,开场时,作为她绝不可能预先知道有路人甲路人乙会出手帮忙就她,而且这个相救太重要了,当时,青年火爆男已经将她压倒猛击,如果不是路人甲的袭击,她就直接被K晕为止;及后,火爆男得到空档拔枪射击,电光火石之间又有路人乙(奇迹般地竟然是女的)出手相救。
没有这两次,她是万难流转劣势的。
及后,又有一次愚蠢的自信,与性瘾男(呵呵,影响太深刻了)各怀鬼胎地回酒店房间,我们的女主角已经悄悄脱掉高跟鞋(与第一幕火爆男进来咖啡厅时抓紧时间热身一样)做好准备了,但进门一幕却让我们观众大吃一惊,自信女竟然背对性瘾男,就是说故意等待性瘾男的致命第一击,宛如我们在看WWE无差别大赛,呵呵。
真是搞不懂编剧,还是我看不懂电影?
1、道格拉斯扮演的美国政。
府和班德拉斯扮演的行动小队有什么关系?
既然是政。
府。
要救出记者,那么班德拉斯接了记者后私下把记者转买给有钱的记者仇家,这时候政。
府干什么去了,怎么会不知道??!!
明显说不通啊。
2、既然要干死记者,悄悄找个地方解决了不就行了么,没必要非嫁祸给打算单飞的女主角身上。
因为有钱的记者仇家不会关心什么肯尼的队伍散伙的,女主角单飞干有钱仇家屁事啊。
有钱仇家完全可以告诉班德拉斯“你们他妈的把记者给我,我自己干掉他。
女主角你们自己解决。
”他为什么要让班德拉斯牵着自己鼻子呢?
3、亚伦,有必要在电影一开始就对女主角动枪吗?
还众目睽睽之下!!
伊万·麦克格雷格到底怎么欺骗他对有过一夜春风的女人没有过3天就这么火大?!
最初看到《制胜一击》/Haywire(2011)海报的时候,匆匆忙忙得没看仔细。
结果一直以为那众星捧月的女主角是瑞切尔•薇兹/Rachel Weisz, 直到看电影时才发现原来不是。
虽然从某些角度上看,吉娜•卡拉诺/Gina Carano的长相的确有些像瑞切尔•薇兹,但我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另一张脸——TVB的绿叶马蹄露。
而这一美一丑的两个面相在卡拉诺脸上的“诡异”结合,实在让我无法不对这位女主角的脸部投入更多的注意。
然而很不幸的是,错误关注卡拉诺的脸直接给自己造成了一次糟糕的观影经历。
因为卡拉诺的面部表情,从头到尾几乎一个样:眉头微锁,嘴唇噘得像是嚼了块酸柠檬,然后摆出一幅深沉样。
虽然电影的故事尚算引人,且配角阵容强大,但就因为卡拉诺的那张脸毁了我对这部片子的感觉。
很显然,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是想借着吉娜•卡拉诺的练家子出身,以及她的格斗技巧和身手,将这位综合格斗手打造成新的动作女星。
但是再糟糕的动作演员,也不可能只有打的戏分。
换而言之,要成为动作明星,光会打还不行,还要会演。
很可惜,卡拉诺不是这块料。
而她那糟糕的演技和毫无魅力的银幕形象,白白浪费了包括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 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 查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和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在内的那一大帮给她配戏的帅哥靓叔老戏骨。
电影运用了一个典型的连环套结构,卡拉诺饰演的Mallory Kane受雇于一家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保密局之类的公司。
而在一次行动中,她发现自己被人陷害了。
为了躲避追踪并查出真相,她开始逃亡。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被当作了一颗受人摆布棋子,而幕后黑手正是指派她任务的顶头上司兼前男友Kenneth (伊万•麦克格雷格)和Rodrigo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这原本可以成为一部不错的女性主义电影。
虽然在欧美类似的影片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如《007》、《谍中谍》或《叠影重重》系列那样,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女性角色不是性感花瓶,就是麻烦制造者,再不就是得力助手兼搭档。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颠覆了那种常见的性别模式。
不管是狡诈的Kenneth、阴险的Rodrigo、老谋深算的Coblenz (迈克尔•道格拉斯)、蒙在鼓里当了炮灰的Aaron (查宁•塔图姆)、还是打酱油式路过的MI6间谍Paul(迈克尔•法斯宾德),他们的在场都是为了烘托出女主角的智勇双全以及她对自己能力的把握。
可惜的是,虽然这其中的大多人在银幕上被卡拉诺饰演的Kane揍了个遍,但这帮男演员直接在表演上将卡拉诺K.O.了。
此外,不知是否导演太过追求动作的真实而未将打斗场面做更戏剧化的处理。
其实很多动作电影,除了用剪辑的手法让动作连接看上去更精彩,还会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刻意在拍摄时将速度调慢一两格,这样银幕上演员的动作则因放映速度加快而显得干净利落、虎虎风声。
而这种短、频、快的视觉效果,也使得当代观众对动作处理的要求更高。
也许在现场看,卡拉诺的打斗很精彩,她的身体素质很惊人,但动作片毕竟不是动作纪录片。
对于习惯了动作片中做过视觉快进处理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过于真实地在大银幕上呈现卡拉诺的格斗技巧,反而让人觉得女主角的动作有些笨拙。
总之一句话,动作影片不是随便找个会打的人来演就可以的,演电影,首先要会演。
关于这片的槽,黄青蕉老湿都吐干净了——首篇挂着,秉着惩前(面去看的)毖后(头还想去看的),治(花痴病)救(外协)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把地址再贴一遍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60450/大概是因为之前在电脑上扫过一遍,对此片各种坑爹处已经培养出了抗体,大屏幕上一遍滚下来,倒觉得能看过一些了(别问我为毛两次踏进同一个粪坑里,英文片名跟法名片名完全没关系好么,姐在海报上看到索德伯格的名字之后就买票入场了,还以为是新片好么!
)这片儿目标挺明确,就是为了捧女主角Gina,是部严格意义上的“主打片”——以主角的啪啪啪能力为主要卖点,一切情节都是为了让主角合理地啪啪啪而展开,一切酱油都是为了给主角展现啪啪啪的天赋和技巧而存在。
作为八零后生人,录像厅里混青春期的老孩,姐对主打片颇有感情。
但是这两年都流行机器人之间互相啪啪啪,或者人类跟外星人一起啪啪啪,啪啪啪的道具也升级到动辙毁灭地球的离子原子炮之类,两个正常人类短兵相接拳拳到肉的啪啪啪就不够看,主打片没落了,现时凡主打片都默认B级……只是B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是装的,有些是二的。
这几天连看了两部主打片,另外一部是斯坦森蜀黍的,剧情简单粗暴,一点trick都没有,剪辑师傅的节奏感特别好,倒蛮看得过的。
在啪啪啪旋律里过多掺和阴毛,就跟在吸血鬼电影里集中放乡村音乐一样,属性上就不兼容。
吾辈观众去看主打片,追求的就是一个肾上腺素飙升荷尔蒙喷涌的快感,假使影片的阴毛太重曲折太多,血液就会分流去大脑因而降低对内脏的供给,影响各种腺素的分泌量。
对主打片来说,节奏比阴毛要紧多了。
直线剧情只要剪出风格辑出风采,啪啪啪也够用了——we love rock'n roll来去就这么两句直白的歌词,放那曲子就合了,非要抖点双关语神马的反而别扭。
关于节奏的吐槽,参见黄老湿。
我再多一句——这片的flashback连凑时间的意义都没有啊!
存在价值到底是神马?
剪辑师是临时工吧一定的!
主打片常被某些有品味有追求的观众嫌弃“情节老套”,主要原因是这种类型片的主角设置过于受限——保护者or受害者二选其一。
保护者是给属于社会主体层的观众提供安全需要,受害者是给自认为弱势的观众提供YY反抗的快感。
史泰龙蜀黍能在硬汉时代脱颖而出,要谢谢他那张孩子气的短脸即使面瘫(医学意义上的)也能在打人时显出三分委屈样,反观大腮帮子州长就是反角出彩。
用女性做主打片的主角有一个先天优势——即使是担任保护者的角色,仍然给人以受害者的印象(比如《生化危机》),因为在高大强壮的男反派(记忆中我是没有看过主角和boss都是女人的主打片)映衬下,再是矫捷有力的女主角也明显被先天弱势了。
如此不但能同时提供“安全”和“反抗”的心理需求,还能让女性观众自我投射,让男性观众怜香惜玉,只要能成功就能轻易得到较男性主打更高的口碑(如《第五元素》《古墓丽影》《黑夜传说》《生化危机》,etc)本片的女主角算不得多丑,就身材魁梧上而言,其实跟《古墓》期间的AJ差不太多(我记得米拉也有一段时间灰常之壮)。
问题出在她发际线低,额头略窄,下颌又过于强大(有几分像毛毛),就显蠢重。
其实她散着头发穿家居T恤时还有几分味道,假使请个好点的造型师傅,许也能扭转局势(提醒各位明星:得罪谁也别得罪造型师)在这片儿里头巾束发各种突显缺点不说,两条眉毛本身就细还给剃得飞上去,配上毫无遮挡的粗短脖子(这种头颈还给她穿和尚领的T,手实在太黑了),女主角的脸上就直写着“我是pro级打手”几个大字。
偏偏剧情里这位pro级的女主角还没有“保护者”的任务,而是作为“受害者”开打的,要让观众觉得这种体格相貌的女人“天然弱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把几位挨揍的男主角换成范德塞尔,斯坦森蜀黍,汤老师,每个都赤膊上阵把胸亂抖两下徒手暴两块石头神马的,倒也是成立的,说不定还能做出相当重量的动作设计也说不定。
偏偏这片儿把能请到上述肌肉打星的钱拿去招了法叔、伊万和班叔这些专攻文艺青年横竖看都是“老白脸”的小肚男or瘦皮猴(法叔的骨架不错,但偏窄身而且腰长腿短,在女主角的体格面前即使脱光了都hold不住啊!
这女人是金刚狼那个重量级的)。
雪上加霜的剧情没有一星半点女主角“脆弱”面的描写,既没恋爱的似水柔情,也没有亡父丧母的创伤记忆,甚至连死个把宠物的细节都没有,从头到尾就板着一张脸到处打人。
于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就是五大三粗的女人各种摔打固定看着比她体格小一圈的文艺男中年……这还能看么这个!
放映厅里一直在笑场啊!
no law to see只能当重口味喜剧来看了啊!
如果是要推打星要拍主打片,随便弄个可以开打的剧情,请一堆体格适配的反派,把枝节剧情减干净,如果主角是保护者给弄个我见犹怜的保护对象,如果是受害者给整个天恕人怨的迫害前提,然后搞个好的武指,啪啪啪的时候注意随身和风格(高速摄影,多角度重复,etc),即使是这种体格的pro级打星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捧红的。
所以索德伯格和各位白脸男星们,是被哪位大佬用枪指着太阳穴拍的这片儿吧?
相比起之前的作品《传染病》,这次索德伯格要出色许多。
也许就是多了一位职业MMA女运动员便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导演为了追求与《谍影重重》不同的观影体验,将影片的时间线打乱了,所以,一次性快餐式地观看该片,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
其实,你也只需要记住Mallory在车中与那位酱油男的对话就可以了,对话中有这样几个关键字:“巴塞罗那”、“都柏林”、“Kenneth”、“Rodrigo”、“CIA”,将这些人名与地名串起来就是本片的连贯的故事了。
我们调整一下时间线。
首先是与美国中情局的Rodrigo希望借机将与墨西哥政要Scott有政治分歧的同僚Jiang铲除,而所找的职业杀手公司的中介人Kenneth也刚好希望灭掉手下即将退役的杀手、影片的主角Mallory。
所以,共同导演了巴塞罗那和都柏林的两场戏。
在巴塞罗那拯救人质任务其实非常圆满,成功救出了Jiang,但Rodrigo与Scott将Jiang杀害并嫁祸给Mallory。
此时杀手中介人Kenneth又派出法斯宾德扮演的兼职杀手准备在都柏林杀掉Mallory。
可惜不仅被Mallory拆穿还让其误打误撞地发现了Jiang的尸体,此时Mallory并不确定这是美国中情局所为还是自己的公司出卖了她,不过当她接通了 Kenneth 的电话时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所以开始了这一切的复仇计划。
需要澄清的是Mallory不是中情局的,其次,查宁塔图姆也不是,他是杀手公司的,而且致死才发现被骗。
剧情梳理后看本片就不那么费劲了,而且,乍一看还真是女版的《谍影重重》。
难怪索德伯格将时间线打乱了,估计也是怕影评人说闲话。
但是,本片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复古式的动作场面。
为什么说它是复古式的,因为之前的动作电影还没有跳跃剪辑的概念,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定机位拍摄,动作连贯且给人真实感,不过这样就对演员要求特别高,本片的女主是科班的MMA(综合格斗)运动员,动作这一块基本上没有问题,倒是苦了一众与她配戏的帅哥大牌,打到鼻青脸肿不说还要忍胯下之辱啊。
不过,真刀真枪的徒手搏斗让观众看的很爽,特别是配乐中的胳膊、腿啊骨折的“咔嚓”声,听的人身临其境。
该片不仅男性观众喜欢,女性观众应该更追捧,片中的一众男角无不高大威猛,最终依旧在猛女的“花拳绣腿”下缺胳膊断腿。
但动作虽然犀利,却少了些动作片中的美感,看的人意犹未尽,剪辑上尝试是对的,但也需要顾及观影的整体感受。
From Sandy
本是职业女特工,在执行各种连环任务过程中,发现自己好似步入一场阴谋陷阱,不断有人前来对其追杀。
顺藤摸瓜斗智斗勇,历经各种疯狂追逐生死格斗之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灭口的对象。
为讨回公道以正视听,女特工开始了义无反顾绝不手软的疯狂大反扑,逍遥自在毫无准备的幕后大BOSS只得束手就擒。
一开始看到查宁·塔图姆的出场,还以为又是一场风花雪月,没成想,三言两语话温柔之后,两人嘁哩喀喳大施拳脚互殴的不亦乐乎。
原来,这不是谈情说爱的时间段,而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决斗。
在美国动作片渐走下坡路的今天,当男打星青黄不接,朱莉和生化女米拉步入中年为人妻为人母时,能适时的出现一名80后女打星,这确实是喜欢动作片观众们不容错过的影片。
做为实力女拳手出身的吉娜·卡拉诺勇猛敏捷的身手和妩媚性感的装扮,丝毫不会让广大观众们失望。
时而谍影重重桥段再现,时而朱莉附体,最终“杀死比尔”。
除此以外,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一众新老帅男伊万·麦克格雷格、查宁·塔图姆、迈克尔·道格拉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等等,以绿叶配红花式的众星捧月,也足可见制作方对吉娜·卡拉诺投下血本的力推程度。
至于弱爆的剧情和熟悉的桥段,我们还能叽歪什么,权当是看了一场众星云集毫无内涵的女子摔跤节目自娱自乐一番,毕竟她不是由冷血父亲一手培养长大的杀人机器汉娜。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放假了学校那帮人都不好好选片了。
看到后来觉得怎么还不结束。
整部片感觉有点草率有点乱。
唯二值得称道的一个是几场打斗戏都不错,感觉都很真实刺激,女主太厉害了,就像Kenneth说的,it would be a mistake if you think of her a woman. 另外就是Channing Tatum啊。。。
当年初见就惊为天人,现在还是帅的要死啊。。
(感觉自己最近好色🐯😁)此男具备激发女性征服欲的特质。
估计导演也不想浪费这种帅,安排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吻戏。
电影本身其实不到三星。。
但基于以上两点。。。
三星啦
索德伯格在访谈中曾说,他要求动作场面必须是尽量真实的,不要吊维亚,不要那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动作。
应该说,这个目的他达到了,成熟的武指技术,与女主人公动作搏击上职业背景提供了有效保障。
但奇怪的是,最容易从动作角度去感受类型电影的普通观众反而并不买账!
本片目前在imdb上的分数的刚刚破6,时光豆瓣的评价也好不到哪去。
why?
个人认为,假如负面印象当中有相当程度来自于动作场面(至少个人觉得是),那么索德伯格的问题可能在于:他并没有理解武术搏击场面无论多么接近于真实,都无法改变其高度风格化的反写实的特质。
因此在引入到一部相对现实主义的(即使混杂了几分古典风格)的西方特工复仇电影后,就难以避免地产生某种不协调。
特别再结合相关特定角色的身份、动机去体会,这种不协调感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结果最终虽然避免了动作场面上的形式失真,却没能避免整部影片因这些所谓真实的动作场面所引发的叙事逻辑上的失真。
比如说,帅哥杀手决定干掉女主人公。
照理,杀手的最高行动准则应是:简单干脆干掉对手,同时尽可能的保证自身安全。
所以为什么不直接脑后开枪,而要如此繁复危险的锁喉肉搏呢?
为什么要选在自己下榻的酒店房间下手,而不是诱骗到荒郊野外呢?
……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导演纯粹要加入一场打戏给观众看,不得已只能将杀手准则抛在一边。
另个例子,养父家对决。
跟踪电话来源倒算是特工电影里常见的配套情节。
但它的本意是刻画角色之间的斗智。
诸如,搜索了一大圈最后找到就在本地,然后蜂拥至地窖,发现原来只是个转接器,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诱饵,随后一身巨响……本片却将其改造成了女主人公对敌人的蔑视:就是让你们发现,然后一个一个把你们干掉!
但这与其说是在表现女人的胆色,倒还不如说导演依然在刻意制造打戏的机会——不在同一屋檐下你怎么迅速开打?
无论索德伯格所追求的电影风格的来源——六、七十年代迈克·凯恩主演的帕尔默系列英国谍战惊悚剧,还是本片动作场面的技术来源——香港武侠功夫片,这些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成为后辈导演模仿致敬的对象,因为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重要特质:风格的统一。
《伊普雷克斯档案》中三角站位、枪口二选一的大结局虽然也不算写实性叙事,也高度风格化,但这种风格化是与整部影片大的冷峻内敛风格相一致的。
导演不会凭空以一场上司与帕尔默惨烈肉搏去收场。
这种肉搏大戏,只会出现在成龙的《师弟出马》或者《醉拳2》之类的电影的结尾。
而且是越长越过瘾。
为什么?
按照波德维尔的说法,香港电影本来就是“迈向癫狂的电影”,癫狂电影自然需要癫狂的表演与癫狂的动作风格。
但你现在把冷峻的英式谍战与癫狂的香港功夫合二为一,演员一会儿装腔作势地着说着黑片时代的含蓄隐喻对白,转脸又像成龙一样疯狂去战斗……那能不乱了套吗?
特别是这种混搭还是以以破坏原始风格中的精华元素为代价——就像上面说的,以降低对手的智商去刻意制造打戏。
为什么近些年产生了那么多以致敬为名的风格混搭的失败作品?
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艺术原创水准下降后的浮躁心态在作祟。
一方面,确实创造不出全新的有影响力的类型风格,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承认今不如昔,动辄以反传统为名理直气壮地宣称(当然,它多发生在粉丝身上):谁规定的不能如何如何,凭什么不能如何如何?
凭什么超女就不能唱歌跑调,凭什么谢霆锋和希亚·拉博夫演不了动作片?
……但你真的如何如何了吗?
别说跑调的超女,就是不跑的能飙海豚音的,六七年过去了也未见推出几首原创金曲。
小谢小拉努了几次之后,发现缺乏动作功底的小身子骨即使在更高级的动作指导掩护下也依然还是不给力,没辙了,只能转而去给廉颇老矣的成龙和布鲁斯威利打下手。
本片最大特点是“众星拱月”,客座男个个大牌,一人可独撑一部戏那种:Ewan Mcgregor(伊万•麦克格雷格,《猜火车》)、Channing Tatum(查宁•塔图姆《誓约》《分手信》)、Antonio Banderas(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佐罗》)、Michael Douglas(迈克尔•道格拉斯《本能》《华尔街》)、Michael Fassbender(迈克尔•法斯宾德);相反女主乃名不见经传新人一枚。
能集合众大牌甘当绿叶,背后必有能人导演——Steven Soderbergh(史蒂文•索德伯格)。
影片可算一部情节曲折的悬疑片。
倒叙手法开篇。
女主满面伤痕,小心翼翼进了一家餐馆。
一会儿Channing Tatum进来坐到她对面,却似乎并不是她等待的人,没聊几句,两人突然毫无预警地厮打起来。
这时候,观众的好奇心被调动起些了:这是为啥,上来就动手?
当然女主贵为女主,怎能被“男配1号”打倒。
这时候“男配2号”(Michael Angarao)拔刀相助,和女主一起开车上了公路,“男配2号”惊诧之余不免好奇,这样一个女人,什么来头。
于是女主边开车边讲起了自己一系列辛酸史。
女主从属一个特殊公司,像游戏里到处做任务似的,有活就接,身手不错。
但是接了一个任务后,她渐渐意识到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当中,腹背受敌,同伴开始变为敌人,伺机对自己下手。
她几番抗争之后,走上了逃亡之路,处处防备,唯一可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父亲。
最后发现陷害自己的正是自己的老板,也是昔日的恋人,“男配n号”(Ewan Mcgregor)以及“男配n+1号”——当初任务的雇主(Antonio Banderas)。
结局自然是打倒大boss,胜利升级。
情节上,开始未揭秘阶段还让人有些好奇心,但是越发展越俗套,鲜有惊喜可言。
演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众星供起来的女主角实在不很讨喜,也许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演技也较为生硬,尤其在各路大牌男星衬托下反而更显业余,从而导致这部影片的效果大打折扣,既然一部影片完全围绕女主开展,那么这个女人就要格外吸引人,陪衬毕竟只能做陪衬,再出色的陪衬也需有耀眼的主星才能点亮整部影片。
我靠这部片子拍得也太好看了吧?
索德伯格太独特了。
把老套剧情拍得别具一格,除了杜琪峰的《枪火》,现在又多了这部做例子。
希区柯克风,@和谐黑社会 一定要看,符合您上来没两句就开打的要求啊还有一个证明是好片的证据,IMDB才给6.1分,美国人民是真不懂啊哈哈哈哈……
相当不错的特工工作电影。篇幅恰到好处,叙事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故事很完整没有遗漏。阴谋的设置和处置都有独到之处,总之还不错。
豆瓣上评分不高,看了一下打1星2星的都是xx粉,于是果断看了,没让我失望。情节上感觉有点牵强,不过看地挺过瘾的——一堆的帅哥走马灯似地被揍了,被爆头,被折手臂,断大腿。那姑娘挺漂亮的,身坯也够壮实的,所以打斗场面又写实又让人过瘾。为啥好些多镜头总给我在看文艺片的感觉啊,是颜色的关系么
看完会让你瞠目结舌的片子,烂的很奇妙~可惜了这么些的男星和导演。不可置信得感脚。
真心觉得还不错 TT
史蒂文·索德伯拍動作片還是浪費了些啊,還是回去拍些劇情片要來的擅長些。
"千万别把她当女人!"太凶残了
索德伯格又玩起了实验,刻意用音乐间离动作戏的紧张刺激,越是动作场面的剪辑和摄影越是单调,反而追逐奔跑或对话时摄影和剪辑更加丰富,有一众豪华的男星却通通沦为酱油。导演很清楚一般人想要什么,你要的这里偏偏没有,这里只有导演给的,猛女吉娜·卡拉诺的个人特长秀!拳拳到肉,打得精彩!
动作取代对白的No Sudden Move.
美男多啊
7.5 类似于今年的《KIMI》,一部快速运作的索德伯格电影,但更加信赖于肢体动作的反馈,从而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流畅感,可以看见他后来所痴迷很多元素的雏形。
配角都是大牌,可动机就只是为不让人家分杯羹未免太牵强
美女打帅哥的时候能下手轻点嘛?Fass和Ewan被揍的满地找牙啊
女主打一路,帅哥死一路,剧情是神马,看完没记住
超带感的格斗式近身肉搏的女主角。超强烈的写实感扑面而来。
片子怎么样是一回事,豆瓣评论里却是脑残粉一大堆,一口口都是心疼法斯宾德在片里被女主痛扁再隔着枕头一枪毙命的,你妈一口口法鲨法鲨鲨你个鬼啊,这年头脑残都去做粉了?总体而言,片子有股脱离现实的酷劲,3星半。
三星里面还是给了女主一颗星,表扬她的狠劲,但是伊万麦克格雷和迈克法斯宾德、查宁塔图姆这些长期出演好人的一线男星被女主角追杀得涕泪横流是闹哪样啊?还有那么多大牌明星做配角,为毛不请个漂亮女主角,让这个片子的女主角当替身不可以么?
为什么我觉着还行呢,很多以前电影里面看着觉得假的要死的追逐啊打斗啊终于真刀实枪了一回,女主角跑步开车都好帅啊,身材魁梧,打人够狠!法叔和小伊万都好惨有木有,满地找牙。。女人打男人的戏就是爽哎,匿了。。这种片就不要纠结剧情了嘛,何况开场巴塞罗那段落很索德伯格啊
妹子你别这么猛!
索德伯格的电影有cast越强大剧情越脑残的嫌疑。。。法叔和伊万等大牌就去打了个酱油,前者还死得很窝囊。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跟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这戏看得好开心呀!有点塔伦天奴控似的,剧情抽丝剥茧一步一惊心,动作场面很写实看得很过瘾,我得多留意苏德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