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闹着玩的——评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兼论河南人的幽默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纯河南制造的电影,地地道道的方言让人听着“可得劲”,处处的幽默桥段让人笑到流泪。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狂轰乱炸的宣传,却在各大影院上映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掀起学习河南话的新浪潮。
故事很简单,一群农民“异想天开”地想要拍一部电影,一部关于“鬼子进俺村”的电影。
“剧本”是来自于三爷的口述的村史,三爷每次跟大伙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义愤填膺,老泪纵横,可是大家都不行,只有有才(导演)深信不疑。
于是“导演”有才(村子里放电影的)就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大家不要忘本。
于是电影就开拍了,场景肯定就是“俺村”,演员肯定都是村里人,道具大都是农产品做的。
影片所有的笑点都在这里,一群专业的农民在专心致志地拍着一部专业的电影。
影片没有纯粹的恶搞——它不会让曹操扮成妩媚女人;没有装腔作势的胡闹——它不会让唐伯虎去说相声。
影片的笑点完全是真诚的厚道的,它让每个观者发自内心的大笑,假如你在电影院,不必担心影响旁边的观众,因为大家都在笑,一直在笑。
如果它仅仅让你笑了,或许它的任务也已达到了,因为能让人如此开心的电影已经难得一见了。
但它不只是让我们快乐了,它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河南人,了解基层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况。
它包含了河南人的幽默、坚韧和厚道,也对基层的权利机构进行了有效的讽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正因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自古以来它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注定了战争频发,加之自然灾害的密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就注定了要承受更多的灾难。
正是这钟多灾多难的生存养成了河南人幽默的天性,坚韧的性格和厚道的本性。
“幽默是对紧张的缓解”,当生活的艰辛让人无法承受之时,幽默成为了一剂良药,它舒缓了人的内心,让人能够在接踵而至,无边无际的重压之下,淡定坚韧地活着。
也许我们大家听到的都是关于河南的“段子”比如“十亿人民九亿骗总部设在驻马店”、“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等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对于河南人的真实表述,殊不知这些段子大都出自河南人自己人的口里,这是他们消遣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河南人的幽默。
但却在相传中成为了河南形象的概括,这或许也能叫做一种“误读”。
看看你周围的河南人有骗子吗,他们是不是很幽默。
反过来想一下,大家都知道的骗子还可能是骗子吗?
“真正的幽默不是你对着它笑而是你跟着它笑”,河南人的性格注定他们不做作、不矫情、不虚张声势,它的朴实和憨厚也注定这部电影能让我们跟着它笑,当然,偶尔的“狡谐”那是生活的智慧。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文/满囤儿去年(09年)一窝蜂的山寨喜剧都没能再现票房奇迹,这一类型也渐渐走向低谷。
传统的中国式生活喜剧有了复苏的势头。
由李易祥主演、卢卫国导演的河南方言喜剧《不是闹着玩的》就很可能成为这场复苏潮的排头兵。
影片处处充满了农村生活中的有趣情节,却不像山寨喜剧那样为搞笑而搞笑。
该片根据真实事例改编,讲述了一群富起来的河南农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己拍摄一部关于“鬼子进村”的电影的故事。
本片采用了河南方言作为主要对白,利用方言营造出了质朴的生活气氛。
全片的笑料基本上围绕着拍摄中所遇到的各种出人意料的小事件而生。
这群农民都是电影拍摄的“非专业”人士,因此一群业余人员玩专业活儿就玩出了很多“神奇”的法子。
他们拍摄电影的方式很山寨,可是他们的态度不山寨,这种反差就非常容易闹出很多笑话。
洋相百出的摄制组,再配以诙谐的方言对白,给观众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欢乐。
从技术性环节上看,镜头的运用丰富却不混乱,在现实镜头和摄影镜头间的转换很清晰。
李易祥为主的几个专业演员在语言表现和举止上都和河南文化契合融洽,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影片中间最大的段落便是李易祥带领大家拍摄电影的过程。
他们每拍一场戏便会遇到一些很“业余”的NG。
比如演员看镜头、演员走位错误、演员配合不搭、演员台词念不对等等,其实基本上都归结在了“业余演员”对电影拍摄的全然不懂上。
作为“正常人”的李易祥,和作为“非正常人”的诸位演员间,形成了一个矛盾和对比,构建了影片80%的笑点。
不过如果只有这一类笑点的话,本片将会变成类型化笑点的堆砌。
试想,如果只是这么一场戏一场戏地胡闹下去,相似度过高的笑点势必将引发审美疲劳。
整部电影也将成为一个“大小品”。
为了避免简单和流俗,影片适时地加入了“村长”角色。
通过现代村长的窝囊表现,影片很隐晦地加入了了黑色的嘲讽。
借着拍摄那个人人“义薄云天”的年代,现代公仆们的嘴脸便映衬地极为丑陋和虚浮。
而恰恰是这群被嘲讽者的“恩赐”,为李易祥影片的拍摄带来了起死回生的转机。
看到李易祥坐在房顶的躺椅上偷笑,观众是否能笑得起来呢?
还是我们不得不为之报以无奈的叹息。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缺少了那些“县里来人”的插科打诨,影片的笑料级别肯定没有现在这么高。
正因为有了这些角色的“表演”,影片才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性,才挖掘了农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
农民可以有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追求么?
很显然,在现代社会体制下,农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是由文化层次更高的人施与并引导着的。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开头时,李易祥四处找拍摄资金的时候,尽管也很艰难,但却完全没有达到豆导在《情非得已 生存之道》中的绝望之境。
片中片的拍摄,终于依赖李易祥的一次“亲自上阵”打响了真实感的第一炮。
这个“鬼子进村”最后以真实再现鬼子的残暴而令所有片内观众和片外观众感到了悲伤和愤怒。
片中人流泪了,可是片外人热泪纵横的可能几乎为零。
为什么?
是因为现代观众真的如片中三爷所气愤的那样“遗忘了历史”么?
显然不是。
影像的真实感能够引发观众怎样的情感,这在《南京!
南京!
》等影片的社会影响力上早就得以证实。
一段以真实感为己任的影像片段,是绝对有视觉压迫力来让人流泪的。
只是如果仅仅因为看到了一段很“真实”的影像就流泪的话,那也未免过于肤浅了。
影片在“乐”与“悲”之间的转换过于迅速。
可以说前面的拍摄过程,一连串的状况百出,没有一场戏以成功收场,每次都是烂摊子直接散伙。
而最后“成功”的“动人”的段落仅仅是因为“真实”了一下。
换言之,失败的段落依旧失败,成功的段落必然成功。
这样没有成长的片子,自然没有“励志”带来的感动。
再换一个角度看,片中片获得成功的几个镜头是哪些?
第一个,李易祥钻进麻袋里挨打戏。
这场戏有技术含量么?
没有。
怎么出真实感?
靠真人挨打。
言下之意,中国人最擅长演的就是在无反抗情况下挨打。
而之所以演得好,就在于真实。
抗战过去几十年了,挨打还是挨得很真实。
第二个,是一个中国妇女被强奸的戏。
现代中国社会,被压抑几千年的性冲动发作起来真是比当年的鬼子更真实哈。
第三个,英勇就义戏。
即便是村长这位最不靠谱的演员,只要依照传统电影的镜头和剪辑路子拍,依然可以弄出“真实”的感受。
究竟这个“真实”的感受,是源于片中片的内容,还是常年被单一套路习惯化的结果?
如果说只要一出现“挨打”、“强奸”和“就义”,观众就应该流泪的话,那内心的悲就悲的是整个社会了。
在乐与悲之间,仅仅依靠目的性镜头来引发瞬间转换,就像挖好大坑,不盖枯草便等人跳一般。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作为一个河南人,感受到影片最大的优点是与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强烈的关联,但仍有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角色鲜活但不鲜明,特别是女主角可代替性太强,故事完整度不够,情绪过于依赖音乐渲染,其中呼吁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的主题可以再明确一些,作为一个喜剧片,仅有方言梗是不够的,多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会更好,不是闹着玩的方向是河南电影名片,河南人希望它能拿得出手,希望它更好。
大概我是河南人的缘故,看着非常亲切, 虽然刚开始河南话一说确实有点土,但是越来越感觉亲切, 而且不做作 ,不像那些电视剧什么的 翻成河南话,难听死了,像是贬低我们一样。
看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是看电影,感觉和真实的一样,比那些所谓的大片好完了。
还有意义,挑毛病的人就不用看了,这不是那些投资上千万的电影,其中当然有瑕疵,但是其中的感情是上千万也买不来的。
整部片子,我不能以幼稚或者有深意来形容,但确实非常质朴,而这种质朴深深的感动了我。
片中的嬉戏打闹,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河南的方言在我听来也没有一般方言剧的那种为了搞笑而搞笑,它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事实:别轻易忘却历史。
并不想评价其中隐晦的讽刺和味表达这个事实是否收到效果,我只清楚的记得一个片段:当拍完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后,在村里放映的时候,大家在悲愤中默默散场。
没有拍完电影的喜悦感,没有成就感,没有掌声,更没有流泪,只是沉默。
我想,在这一刻,所有参演的人,谁都说不出来心里是个什么味。
隔着屏幕,我眼泪却流了下来。
地道的河南话,熟悉的乡土人情,一本正经搞笑,看着很过瘾!
中!
这片拍得不赖!
果然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个乡村电影放映员,听了三爷经常说的村里抗日战争那些事儿,决定拍一部电影,警示村中后辈。
于是大家都觉得他是闹着玩的,只有他觉得这不是闹着玩的,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于是,那个小伙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地拍摄(nie)着他的电影,上演了一出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所以说《不是闹着玩的》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确实,看蔡有才拍电影,就像是闹着玩的,产地、场景、演员、道具等硬伤太多,但谁还没有个梦想,谁还没有个盼头,有梦想就去努力实现,不忘初心,不值得肯定吗?
确实,看蔡有才拍《鬼子进村》,就是在闹着玩的,君不见当今各大卫视播放的抗战剧绝大多数不都是闹着玩的吗?
我个人认为,对于抗日战争,美化、丑化、淡化日军的侵略,都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抗战先烈,是应该批评的。
这是一部地道的河南方言喜剧电影,关于河南,她在网络上的名声不好,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人看河南人的眼光,就是世界看中国的眼光。
我想这部电影也一样。
中国电影,加油!
这部电影的特色是河南方言、河南风土人情,但河南方言跟其他地方方言不一样,比如广东、四川、东北、天津等方言略显“浪漫”,河南方言充满“土味”,所以,这部电影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能看懂其笑点,因此这部电影能为观众接受的程度就不高了,但我还是很欣慰,看到了我们河南这样一部本土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时至今日都还在身边活跃着……最后,十年前这样的片子讽刺力度居然能过审……
写于2010年12月31日(那些年的渣渣观后感)从一开始觉得电影很捞,不仅低成本还有点赵本山电影的俗气范儿,到结束的时候小感动了一下下。
电影是纯粹的“made in Henan”,剧中所有的演员都用河南话。
而且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主要讲述了一群河南农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拍摄成一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村里发生的故事,笑料挺有的。
今天上完了大学最后两节课,刚好听了创业老师讲到陈生的故事,他们都是农民,但是如今的农民都敢想敢做了,而且还要弄得天翻地覆,比起很多受过高级教育有良好社会环境的人还要上进和有成就,这让人觉得社会变化真的好快好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完这一年,我就要结束十多年的学生生涯,走上社会了。
今夜即将跨年,还有几个小时,我在等待着毕业,我也想说,我的毕业不是闹着玩的。
挺搞笑,和谐农村电影
有意思的小成本喜剧:村民拍戏的段落“作假中透着一股真实”,把我(和看部分片段的小胖)逗到不行,虽说制作上只是比较粗糙的电视电影,但整体演员的表现水准还真不赖,超乎我的预期(中小成本作品剧本和演员的演技真的很重要,这片比中午看的《我要拍电影》好上不知多少台阶)。整体★★★☆+搞笑☆
长途车上看的。
我看中!
太逗了,强烈推荐看,笑的快抽过去的。一群淳朴真诚的人啊~~最后还流泪了,那个老大爷演的太好了~! 村儿范! 萝卜刻得手榴弹,蔫炮当枪子儿,被打被捆的反而是村长老大,还有一水的乡音方言,太逗了。
小成本成功
用山寨的方式表现山寨,反倒让山寨气息被一种用小钱办大事的智慧所取代。依然是那种典型的串段子式的国产电影,笑料并不高级,表达的主旨也很单纯,不过制作成本决定了它只能如此拍摄,而主要的接收人群也决定了它不需过多讲什么大道理。一部只适合在CCAV6和农村田间地头放的电影需要讲什么人性吗
在电视上看过,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几个农民拍摄抗日神剧的故事。尽管是河南本土题材,而且故事有一定的迷影情结,但故事拍得太过于胡闹,导演偷懒式的电视剧拍摄手法和廉价的服化道都暴露着制作的粗糙,如片名所言,也许那些拍电影的农民不是闹着玩的心态,但拍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导演肯定是闹着玩的。
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前端欢笑后端感人,真的让我很震惊,如果天朝电影都能拍出这种朴实和真切,那还真是一大幸事!~
那个时代。
挺无聊的,剧情、表演、剪辑、摄影都太差了。
这绝对不是闹着玩儿的。
不知道好评的咋看出的内涵
初中看的,这家乡话太亲切了
除去河南话,这片就耸了
语言倍感亲切,但水准实在是低
《就是闹着玩》的前作,段子依旧给力,依旧笑抽,还是那句话,地域性的喜剧片喜欢者捧上天,不喜欢者黑到底
8 31 闹着玩的~~
我觉得挺有笑点,乐死我了。。。特别是本土话。。。。。
小成本 不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