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在评价《延坪海战》的时候,认为其是战场惨烈的写照,认为电影充满所谓“人文关怀”。
如果在看电影前,我也许会接受这样的观点。
当我花了不少的时间下载看完后,我才明白,不懂军事的人看到了“人文情怀”,故而说要“珍惜和平”的话。
而军事类的“迷”们,并未细究其内涵。
故而认为不过是棒子的“自娱乐”罢了。
现实的情况确实是韩国人打算用所谓的“战争反思”来证明“大韩民国伟大”,线索自然就是电影中军舰上人的命运了。
在说海战以前,韩国人的用心在开头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电影开头叙述后来的海战起因追溯到了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用意也十分明白。
之所以会发生后来的悲情英雄是因为中国介入朝鲜半岛,使朝鲜半岛分裂,从而引发现在的南北对峙。
而且电影中渲染北方人不可理喻,南方人受委屈的观点显而易见——别忘了尹永夏艇长的晋升无门,就是因为间谍人员的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
最后的不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就是上述的写照吗?
如果回到电影中,韩军炮艇是因为什么缘故才会和北军舰艇有纠纷,乃至电影高潮的英雄血战呢——“护渔”进而说“357艇”是“国土卫士”这样的话,来形容并不过分吧。
应该说的是,这部电影恰好赶了一个时间差,一旦在今年的‘中国渔民被韩军射杀’的新闻出现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别想在中国大陆“赚”认同感了。
可是,现实中,谁能说“357艇”真的就不会对中国人下手,难道随便找个“北军间谍”的帽子,扣在中国渔民或说其他中国船只的身上呢?
也就是说,现实中的韩军才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有人情味,谨慎小心才是。
电影中,贯穿全文的双方的炮艇的交锋,是整部电影的焦点。
因为现实中,“英雄炮艇”现在已经被用作展示当时“记忆”的证物了。
可以预见的是,电影结束后,对“357艇”的参观人数日益俱增是可以发生的。
不论韩国人自己、还是去旅游的中国人。
跳出电影,现实中的第二次“延坪海战”,韩军真的是打的可歌可泣、电影中,朝军的炮艇结局如何呢?
非常可惜的是,韩国的这部电影,正如豆瓣上的的电影评分不高的现实一样。
真实的战场结局让人打不起用心的精神。
无论在武器交火的时候,还是只在短短的25分钟之内,电影没有加上的“真实”。
回过头看,韩国人“不要脸”的影子真实挥之不去吧。
再说武器数据之前,我首先要说明针对电影的海战模式,在现实中的海上较量的时候,“以寡击众”的做法是自寻死路的表现。
就用电影中的双方交火军舰来说,我们看到电影中,朝军的一条军舰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打杀“英雄艇”,直到另外两艘炮艇赶到,才给朝军炮艇致命攻击,为英雄艇解围。
从现在已经可以查到的各类海战资料来看,这样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发生。
首先在数量上,朝军艇长难道就没想过也叫增援来为自己解围嘛?
自己可是以一敌三的不利局面啊。
被敌人随时可能包围的情况,难道朝军艇长就没想到过?
还是朝军艇长想吃“独食”,上报自己的光荣战绩,再别上一枚奖章。
更何况自己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命都没了,就不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说全身而退,就是带伤返回,也比电影中别打到吐血倒地要划算多吧。
其次,我必须澄清的是,电影中的另外两艘军舰没有第一时间,支援“357艇”的理由:是受困于海流的流向变化。
1894年9月17日,第一次大规模“蒸汽钢铁制军舰海战”——在大东沟发生。
双方是在遭遇中发生战斗,之前的情况是,日本军舰不论白天黑夜在寻找中国舰队,北洋舰队为支援陆上战局在东奔西走。
稍微知道农历的人就会发现,如果按照农历来说,此时已经进入八月中旬。
要知道这时吹起的海风,最严重的的时候,是最容易变成台风,进而肆虐经过区域的木船。
在蒸汽铁质船只出现以前,木质战船的海战双方往往挑选最不容易发生大风,海流不随风波动大的季节与海域。
虽说如今钢铁制军舰不是一定能抗的住台风的威力。
但是,想的确不受海流影响,破浪调转船头想去的方位,现在的军舰是可以做到的。
换句话说,另外两艘军舰,如果不让其马上冲到“357艇”旁,要么炮艇动力故障,要么炮艇其他舰艇阻碍。
否则就是按不快的航速前行,就是赶不到“357艇”的方位,想要打击朝军炮艇周围,乃至艇身,不是不能办到。
所以,还是电影安排的不让“357艇”得到支援吧。
另外,更要说明的是,在电影中,“357”艇被集中电力系统后,炮艇上许多依赖电力启动的地方逐渐瘫痪,如炮塔等。
当然电力也是影响到炮艇的航速,加上被枪击、炮射的影响,速度减慢是自然地。
同一时刻,炮艇上的人们的表现,是韩式战争英雄电影的催泪点,负重伤,依然冷面指挥的舰长,以及看着战友死去等等竟然在弹雨中进行。
这时最大的威胁可不只是朝军炮艇上射来的子弹。
而是可见的假设:“抢夺军舰”。
二战中,日本海军试图将美军抛弃的航母拖回国修复使用。
曾经的中国军舰“灵甫号”军舰就是被抛弃后,被“完整”的开回敌方阵营。
几年前的海战电影《怒海争锋》中,电影的高潮处是双方军舰的“肉搏战”。
最后的距离是——近到可以面贴面的,跳来过去的“陆上厮杀”。
再从上述的情况来判断,还没等电影中的人物说几句完整的话,朝军的人就上船了。
再者说,就算夺船的机会不成熟,就算炮艇的艇长是“半路出家”的陆军军官。
他也该知道——此时距离越近越好——电影中的朝军士兵手中的轻武器是AK47,要知道,“她”的恐怖的“传说”早在越南战争时就已经人尽皆知了。
而“她”的恐怖——就是在近距离中打死打伤无数美军士兵。
况且之前并不是说没有用枪等轻武器靠近敌舰艇杀伤敌舰人员或破坏敌舰船身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西沙海战”的海战战局了。
抛开电影,回到现实的话——很胡扯吧,一大推“煽情”动人的“命令”与对话,做的这样“真实”。
在电影外的争论是,到底是哪种型号的朝军炮艇击沉了“357”艇,有说是“坦克艇”,就是将坦克炮塔直接移植到舰艇上,也有说是中国的“上海级炮艇”(即上海级护卫艇)。
也为了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引用数据如下:T-34/76坦克炮塔一门76毫米L11毫米高速火炮炮或一门76毫米L/42毫米加农炮500米距离穿透69毫米钢板,1000米距离穿透61毫米钢板1943年后,苏军将T34炮塔火炮换装为85毫米,因此将此款T34定名为T-34/85中型坦克T-34/85坦克炮塔一门85毫米D5T火炮或一门85毫米ZiS-S53火炮炮塔的正面与两侧装甲厚度为75毫米上海级护卫艇排水量:134吨(满载)尺度:长38.8米,宽5.4米,吃水1.7米动力:4200马力最高航速:30节最大航程:700公里编制:38人武器:火炮:61式37毫米双管火炮2门,61式25毫米双管火炮2门 水雷:10枚 深水炸弹:8枚雷达:罐顶对海搜索雷达1座虎头雕级巡逻艇 排水量 170吨全长 37米宽 6.9米吃水 1.75米主机 MTU16V538 TB90 柴油机 2台航速 37节人员编制 军官5人 士兵26人武器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x1加特林机关炮x2西北风便携式防空导弹x1关于朝鲜坦克艇的准确数据较少,故不引用我对于击沉“357”艇,的朝军炮艇判断为“上海级护卫艇”(也有说法是朝军出动了坦克艇,但是没有击中“357”艇,但是我看到照片后,肯定了我的判断)用事实来说话就是,一旦朝军拉近距离,从理论上来说,炮艇为了达到高速的标准,往往牺牲自身防护力为代价。
而且,舰艇的载重承受力都是有限的,“重炮安轻船”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但是一些代价也极高,像只发射几发炮弹,船就出现全身“震颤”的“共鸣”现象并不少见(针对朝军坦克艇)。
所以,一旦按照电影中的做法:由朝军坦克艇上的坦克炮发射炮弹击中“357”艇的结果是:船身或者被撕开一个口子,一声巨响(艇身发生爆炸起火)之后,海水涌入“357”艇内;或者就是即使不爆炸,也会击穿“357”艇,被击中的“357”艇上留下一个致命的大洞。
当然了,一旦击穿艇上的要害之处,如动力室,这时即使柴油的燃点高,一旦动力系统损坏。
再加上“357”艇出现电影中的画面:火炮被压制,主控室被狙击手盯上。
要么是“357”艇在友舰为到达前成为朝军的“活靶子”,要么出现被“夺船”的一幕了。
以上均是我在看到打捞前的“357”艇的推测,当我看到打捞后的“357”艇照片时。
不得不想起“事实胜于雄辩”的话。
果然“357”艇的艇身没有大口径火炮打出的大洞,只有小口径火炮造成的小洞。
资料显示,朝军最后是将己方的警备艇撤回了自己的地盘。
也就是说,韩军的三艘炮艇没有击沉一艘朝军炮艇。
朝军的炮艇为中国军援物资,使用时间从中朝关系史来看,在朝军的服役时间绝对超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这对于舰艇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以北洋舰队为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定、镇”二舰,截止1894年,其建造时间也超过12年,服役时间也达9年。
日渐老化的舰身与达不到妥善保养得日常(当时和如今的朝鲜海军难道不是这样嘛)。
在大东沟中“一览无余”。
所以,尤其是第二次“延坪海战”中,“新锐战舰们”竟然打不沉“老军舰”的理由,我的推测是以下两条:第一,韩军“357”艇被朝军其中一艘炮艇的“突袭”彻底打“蒙”,不仅是“357”艇猝不及防,连另外两舰的指挥官也没有预料到朝军的动作会这样“快”和“恨”,最开始的情形时,“主角”尹永夏少校被朝军炮火击中阵亡,群龙无首和“357”艇被迫“走一步看一步”,另外的友舰也没有战场“应变”的反应(虽然离得近,可是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等到韩军拿出对策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虽说从头到尾只有25分钟)。
但最终还是合力打残、打跑了朝军的两艘炮艇。
第二就是韩国人最不想承认,但却能解释通的“假设”了,当“357”艇遭受到朝军的攻击时,只是刚开始的攻击就使三艇的人员惊慌失措,甚至出现弃“357”艇而逃的炮艇。
另外的一艘不知道该如何救“357”艇,没有及时进入“缠斗”的艇群中。
当朝军出现弹药补充的间隙,(“上海级”火炮的炮弹输送靠人力)这时“357”艇趁机脱离朝军火炮集中有效范围,然后,另外的炮艇上前击退朝军的炮艇,这时朝军担心韩军有增援兵力撤退。
同时的“357”艇虽然遭受一定创伤,但是,不是船身不具备修复、拖带的意义。
在返回途中,因为韩军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英雄炮艇”的“转型”就来了(或说直接沉了)。
总而言之,《延坪海战》是给韩国人看的“韩国英雄”的传奇。
而没有照顾到中国一些观众的意见,虽然在豆瓣上有不少大概不了解军事的人看过电影,认为韩国人表达的是“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无情,人心向善的人文关怀”,可别忘了,人家在开头可就是把如今的责任直指中国的呦!
在最后的没有打沉北军炮艇的理由上:就差演员说出,中国出手援助北方的话了。
而在现实中,很明显的这次韩军失利了。
按照历史的重复与再现的情况来想:几年前的“天安舰”悬案,外加同年的朝军“炮击延坪岛”的关于韩军“恶评”的战场迟钝来说。
好像韩军在军事领域上退步,在电影娱乐上,确实取得了“长足”的收获。
至于中国人向来不爱看“韩国历史”的习惯,可是帮了韩国的“大忙”呀。
刚看完这部电影,蛮震撼的。
对历史不做过多评论,无论如何,键盘上的无脑黑无脑五毛永远最恶心。
发动战争最终倒霉的永远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部电影很委婉地表明了这一点。
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大傻战斗牛逼科幻战斗一般,韩国战争片总能在枪林弹雨中拍出点细腻的温情来。
查了一下,当时真实情况只有十八分钟,这十八分钟对为世界杯欢呼的人们来说极其短暂,对正在海上挣扎的海军却犹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总觉得这边厢为体育赛事欢呼躁动,同时间另一边是一群苦哈哈的海军战士与生命做终结,非常讽刺。
导演用较为冷静的手法还原这一历史事件,开头有点拖沓,貌似是为渲染情感做铺垫,以普通的医务兵开头收尾,海上航拍大气恢弘,颇具史诗意味,影片快到三分之一时,转入正题,战争场面与其他影片一样触目惊心,只是一边看一边想吐槽那谁海军上司的脑残,赛事期间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软弱无能,“不许开炮”,“放走渔民”,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寻常的事情他们竟然放!
他们!
回!
去!
为啥?
战斗力不堪一击也许是因为看着战五渣,才更显真实,没有过多地美化,而是着墨于海军战士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奄奄一息的海军即使在炮弹横飞的舰艇上也只是轻轻地说,想回家...挺泪目的,最催人泪下的战争永远都伴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和亲人的悲痛。
尤其是操舵师最后被捞回去的时候,至死都手握方向盘,悲壮震撼...演员表演出乎意料的好,融洽又合乎分寸,于平淡中见真实。
金武烈帅气又禁欲;晋久还是适合这种普通男人的角色啊,从来都不出戏;李玹雨扎实稳妥,爆发力也不错,前途无量。
李莞差点没认出来,还有那么多没有名字的战士,影片接近结尾时一张全艇海军合影的照片配上纪录片中的真人真事,让人瞬间泪崩,片尾接受访谈的生还战士说自己还活着,有点惭愧...不用惭愧啊,不需要用为国捐躯这种道德来绑架自己的生命啊!
国家才应该为这些年轻的逝去的生命惭愧啊!
看到有人评论说全韩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艘艇上,必须大赞一个!
虽睹战争片无数,看“延坪海战”还是数度泪湿眼眶。
尤其是影片后期战斗结束后韩国军民对待战死士兵的态度颇为为感人;更有打捞致死坚守岗位,随艇下沉,因至始至终手握传舵,致使船体末于水中,却依然没有歪斜的舵手的感人至深的场景,心中涌出无限敬意,一度泪眼模糊,感觉作为一个这样的士兵,无论在那种政治背景下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片尾花了不少篇幅将片中人物后期真实命运也一一表述,这似乎是很多国外战争片的惯例,同时又是点睛之笔。
使人于影片结束之后,更感慨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的生命活动,而非仅仅讲述角色的故事。
这样的看似平淡的陈述却更有力量,更富有人性感,也体现出对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的战争片似乎从未有过一部是描写真正战士的,似乎总是在描线战争的宏大和将帅的指挥艺术,从没有过向某个或某些战士的致敬,从未有过。
两相对比,不禁黯然。
其实没什么意思 韩国在对朝鲜从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被打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明南棒的海军也是草包。
建议只看前三分钟,看完那个美女球迷后就别管了。
虽然可能是整容了,但确实很漂亮啊。
如果有耐心,也可以看到轮机长的老婆,也很漂亮。
其他就算了,有这么多战争迹象,还被打了埋伏。
结合后来的延坪岛炮战,只能说明南棒就是战五渣,如果没有美国佬死撑,早就被北棒统一了。
当然南棒的意淫能力也是宇宙第一,看那个《龙之战》,一个村落里竟然有火炮,用来对抗龙。
这么牛逼,你咋不去统一地球?
02世界杯那会我老汉还稚嫩,憨锅连续黑掉葡萄牙意大利进了四强,这等龌龊操作在思想上经济上都给我老汉上了一课。
与此同时,与我们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同气连枝的亲人们秉持“谁惹我不爽我都打憨锅”的朴素原则,在延坪海上那旮沓把憨锅水军揍了个稀里哗啦,也算给老汉们出了口恶气。
这片讲的就是那会的真事。
情节还是很简单的。
片里憨锅水军有很多问题:一是思想松懈都想着回家找妈看世界杯。
二是后现代社会雄性特征都不太行了很多娘炮。
三是感觉霉锅装备天下无敌,可没想到霉国炮舰也有出口创汇专坑儿子们的水货版,舰炮炮塔都是玻璃的连个装甲都没(笑死)。
四是作风颓散官僚主义扯皮架秧子,就那么几只船还互相坚决不配合。
相反友邦水军虽然又穷又土,但是战斗意志非常坚决,指挥官化妆渔民侦查敌情,交火时将士用命不怕流血牺牲,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 为了弥补舰船老旧火力不足的劣势,居然把t-72坦克炮直接焊到船上用!
那可是125毫米滑膛炮啊亲们!
这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大家庭制式武器的简单粗暴发挥到了极致。
然后开打,憨国水军死伤惨重,为了维护世界杯期间喜气洋洋的良好局面,就忍气吞声低调处理了。
嘿嘿。
还是教员说得好: 那啥拼装备是扯,归根结底要靠人。
怎么说啦,优点是看着不闷能吸引眼球,缺点就是主旋律太强,显得太失客观和公正。
事实上的冲突,是历史原因加上偶尔遭遇爆发的,而且打斗过程和电影不符合。
真实的第二次延平海战是场遭遇战,没有太多阴谋论,朝鲜韩国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没有正义之说。
第一遍我看哭了,导演功底还可以,毕竟是拍电影,要完全按事实来,估计就失去了戏剧的张力。
能理解编剧导演。
前半部类似青春偶像剧,后半部类似《太极旗飘扬》,总得来说是部还算不错的电影。
最后说句,没有真正的公义,公义都是相对的!
雨阳 19.3.27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当今国内的民族感情及民族主义倾向,国内网友往对韩国抱有蔑视的态度。
在文化方面更是能体现(具体无非是各种韩流明星饭和众多网友的撕逼)。
但作为一个文科生,本人对各种异国文化都十分感兴趣,这也导致我在看电影方面的纷杂。
由于看过很多韩国悬疑犯罪电影(追击者,黄海,与犯罪的战争),基本都是能代表韩国当今最高的电影水平的高分佳作,也看过像向炮火前进这样的明显带有抹黑丑化红色政权,标榜自己正义性的无脑片,导致我在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十分纠结,由于又是历史改编情节,很是担心又被宇宙国的无耻抹黑恶心到吐(这几天的天气实在是热出翔了,胃口本来就不好)。
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军迷十分好奇短短14分钟的炮战导演是怎么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的,就下载下来看了一下。
发现除了一些主人公家庭背景故事的虚构(也算剧情渲染需要),关于对炮战双方作为一个正常人在战争这样的一个残酷环境下的反映表现的十分到位。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影视资料里看到害怕的朝鲜士兵形象。
看到最后几位阵亡韩国士兵的亲属的恸哭竟然有点感动。
战争再怎么惨烈,上的最深最痛的伤害的终究是士兵的家人们还有那些活下的士兵们。
PS: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韩国人打了几十炮炸来炸去就砸死了那几个船舷侧的几个士兵,没有一个重创船体内部的镜头,而相反的是朝鲜每一发主炮弹几乎都是穿透到韩国巡逻艇内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
不是导演故意安排坏人前期无敌的老套路,而是朝鲜当时警备艇装备了T34 85 坦克上的主炮85MM炮,而韩国巡逻艇普遍装备的是40MM舰炮,于是被社会主义大雕打出屎了。
也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背景资料的详实还原。
事实上自1997 年起,西海海域韩朝双方海上军事冲突已经发生了几十次冲突,很多都是这样的炮战。
双方人员都互有伤亡。
总体来说,在韩朝冲突中,朝鲜在装备技术方面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然而终究是兄弟阋于墙,何人痛?
何人快?
真是可悲可叹!
再附上几次延坪岛海战资料:朝鲜韩舰艇在1999年6月15日也曾在延坪岛附近发生战斗,是继停战后韩朝之间最大规模的冲突。
据估计朝鲜至少死亡30人,70人受伤。
1艘鱼雷艇被击沉,5艘舰艇重伤,4艘舰艇轻伤。
而韩国只有11名士兵受伤,2艘舰艇破损。
史称“第一次延坪海战”第二次延坪海战(本片背景)发生于2002年6月29日(即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季军赛当日),交战持续14分钟,是韩国海军和朝鲜人民军海军在延坪岛海域的一次武装冲突。
当日上午10时许,2艘朝鲜人民军海军警备艇越过韩美单方面划定的北方分界线,并攻击紧急出动的韩国海军高速艇。
双方交战25分钟,韩军有6人死亡、18人受伤,1艘高速艇被击沉。
据韩国估计,朝鲜有13人死亡,25人受伤。
朝鲜警备艇被彻底破坏,舰桥和舰炮面目全非,警备艇甲板上的朝方战斗人员大部分已死亡,但警备艇还是被拖回了朝鲜。
为纪念此次海战,韩国在京畿道平泽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修建了第2次延坪海战胜利碑,并将新造的一系列导弹高速舰以战死者的名字命名。
男主角经常在海上巡逻信奉的交战规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这一次和往常一样去巡逻突然遭遇到了大魔王的船。
l手下告诉男主角对面那是鬼子的精锐,要不这次就算了。
男主角说老子打的就是他的精锐。
男主角找来手下柱子询问:“想办法给对面来上一炮。
打中了我奖励你半斤地瓜烧。
”柱子不辱使命一炮干翻对面鬼子的指挥所。
因为对面的指挥中枢系统被一炮干掉大魔王当场丧命。
手下给男主角报告太原的小鬼子都出动了,咱们赶紧突围吧。
男主角说从哪里撤退不是撤退啊,咱就从正面突围。
当敌人大批增援力量赶到的时候男主角早已经撤回自己的安全地带了。
这一次海上冲突当中狙击手发挥了奇效,打得对面毫无还手之力。
而这短短10几分钟的海战不禁令人联想到当年的紫石英号事件。
要是能把它拍成2小时的电影肯定也非常精彩。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有些战争片让人们看了之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都想去参战。
还有一类战争片看了会叫人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残酷从而内心害怕再爆发战争。
让我们珍惜和平的年代!
电影里的358号艇艇长是一名女性军官—崔润贞上尉
真正的358号艇艇长不是一名女性军官,而是一名男性军官,十年后成为大韩民国海军SEAL/UDT中校的——崔英勋。
357号艇的副长——李希完中尉,十年后成为海军大学中校教官。
海军一等兵朴东赫送医后死于并发症,死前已经被授予韩国忠武武功勋章,死后追加晋升一级,韩国大田军医学校立有他的胸像。
金大中执政期间,在延坪海战中阵亡水兵被定义为“公务员因公殉职”,根据相关法律二等兵家属可以获得的抚慰金为3100万韩元左右。
而根据另外的相关法律,在战斗中阵亡的二等兵家属可以获得两亿韩元的抚恤金。
因此六名“殉职”海军官兵的家属对金大中政府的处置相当不满。
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片子因为知道战争都是残酷的,所以看了以后哭的稀里哗啦是必然的,真的很庆幸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这样安逸和平凡,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保障我们的无忧无虑。
韩国人不管是宣扬自己有多惨多被动多伟大,他们起码能把真实事件搬上荧屏,相比中国要真诚的多。
但是角度使然,站在韩国人自己角度把自己国人拍的多壮烈也很正常,把小北韩拍的就是刽子手,不折手段是否稍失偏颇,只祈祷看过片子的人能真实的正视历史而不偏激妄为,轮人性角度北韩死伤要比南韩多的多。
片子里真的是用了3\4的时间煽情,但也无妨,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才能更显其伟大。
不过是有的地方没看懂,比如李炫雨的角色被人说关系,而他的关系就是操舵手真久吗?
两个人似乎没多少深交至少在李上船之前。
还有李的右手为何变成那个样子?
有人说李炫雨演技增进了,其实还真不觉得,给这个角色安排成主演也是太主角光环了吧,舰艇上被炸一下就晕过去,然后医术也不高超,大家拼命的时候,等他醒来都死伤一半了,看的伤员也是呼喊着让他们振作,不解。
感觉本剧主角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真久的角色,那个拼死护手所有人回航的总舵手,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死抓着不放,泪目。
还有最后,家属们的悲痛,现实中生存下来海军的陈述,能好好活下来是一种愧疚…这种悲惨的事情,看似可以避免,我们是可以提前应对或者采取措施,而不是等着挨打,被炮灰后才做出挽救。
白白牺牲了生命。
那些下达号令的上兵,真丫想给你派到前线。
当局者总是以各种华丽的借口,来开脱推辞或者做事后补偿,然而并卵用。
听从命令有时候也是种悲哀…
棒子片一直不喜欢,看见延平海战下载看看,被打动了,中宣部好好学学,西沙海战比这惨烈十倍,怎么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不错,比较精彩的海战。
韩国主旋律,不过还是比较真实的还原,晋久挺帅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现代战争的电影背景,可惜了. 如果剪辑为100分钟,只反应人性,而非慢镜展示煽情,这部电影至少四星.
朝鲜人哪里有那么蹩脚
真人真事改编,还是向牺牲的战士致敬。不过周围舰艇都在,怎么都眼睁睁看着被打。我也是醉了,韩国人也太不经打了吧。
前戏太长,典型的韩国战争片。满满的国家荣誉。
最惨的是白头海雕上幸存了,紧接着去了天安舰。这就是为什么反而小型巡逻艇需要更大更粗的原因
文戏武戏都不错,可惜是韩剧的节奏。我只希望给我来个痛快
前面铺垫太长了,留给真正开战的时间太短~/(ㄒoㄒ)/~~~20141014
韩国人拍民族主义军事动作片业已非常熟练。简单的故事拖到130分钟纯粹为了变着法子打动本土观众。战斗场景全都是乍看劈头盖脸、实则编排低级的无脑对射(这种拍法和前年的《血战钢锯岭》本质相同,不过后者更猛得多)。
演员演的真不错,可是这个剧情有点编的太扯,不过韩国主旋律可以理解。事实上朝鲜死亡人数和战船损毁程度都比韩军要大。看兄弟手足相残,确实心里不是滋味。
韩国人一向吹嘘。。。
能让我哭的电影值得一看
5.5分,拍得太磨叽了,很一般,而且剧情漏洞真的很多
身为医护兵,能不能给你队友止个血,就一个一个劲的摇
很精彩的一部海战片,前半段展现海军的生活,后半段全面爆燃,很精彩的海战场面,军人的英勇,战士的忠诚,真心支持民主的大韩民国!必胜!
哎呀 就是对都是汉子的捐躯片木有抵抗力 但是这部比鸣梁差太多。。。。(片中夹了一枚徐下士 他真是冰块脸军人样板
战争的场面太惨烈了,真实事件啊,第一次觉得北傀太讨厌了,本是同根生,为什么要有战争?结局永远是平民和士兵买单。
相当不错的韩国主旋律战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