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题是一对年轻人做了一个高风险项目然后失败的故事,信息量很大,节奏很紧凑,犹如一顿美味快餐,但结尾却又体会出一些哲理性的味道,让电影有些另类深刻。
表兄弟安东和文尼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堂弟文尼是高频交易员,堂哥安东是设计研发高频交易的程序员,高频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速度,快进快出,他们的下单交易时间是以毫秒计算,抢在开盘时第一个下单买入,然后有很小利润就快速卖出,靠成交量也能成华尔街之王,因此,如何占有最快的网络速度就是各家竞争的焦点。
兄弟俩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法,从堪萨斯到纽约(约2000公里)拉一条笔直的光纤,传输时间可以突破17毫秒,这将是华尔街最快的速度,兄弟俩的财富自由梦想由此实现,蜂鸟翅膀扇动一次的时间就是17毫秒,片名由此而来。
兄弟俩迅速辞职,文尼拉投资、找施工队、管项目、谈沿途私人和国家土地征用补偿,安东负责写代码,将传输时间再缩短一毫秒,以达到投资人需求,一群满怀梦想的人开始了这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建设。
修一条1800公里的地下光缆,穿越各种类型地貌、穿山越岭!
私人领地、国家公园,各种困难和阻挠,还有原公司的威胁作梗和与他们光纤传输竞争的微波通讯塔项目,文尼发现自己胃癌,安东被原公司威胁偷窃公司代码,危害国家安全,要吃牢饭。
最终,原公司的微波通讯技术成功,时间也小于他们预计的16毫秒,他们失败了,投资人破产,文尼住院,安东被起诉,靠他在原公司留的可延迟交易时间的后门程序,迫使原公司撤诉。
光纤施工队老板做完了项目,实际测试,达到了15毫秒内,老板说;我不管你们怎么论成败,我觉得我们这个项目是实现目标了。
影片结尾,俩兄弟去了不同意他们穿越领地的农场,农场主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上帝的赐予的土地,追求速度并不能使生活更美好。
兄弟俩似乎有所悟,17毫秒到底是快还是慢,可以帮你赢得交易,也可以是一生。
关于梦想、坚持、创业、资本、金钱、科技、事业、家庭、生活,影片有很多闪光的小点,都值得回味,同时也串起了整部影片。
应该说演员的演技发挥得很不错,无论是文尼的冒险事业狂,还是安东的天才IT男,都极其到位,让小细节熠熠生辉,也让整部电影生动起来。
影片整体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以及节奏都很适合这部商业金融片,好,但还是想推荐给大家。
影片整体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以及节奏都很适合这部商业金融片,“灵魂不会被压垮,压垮你的是生活啊。
”三十岁的社畜看的内心澎湃,但为了维持...影片整体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以及节奏都很适合这部商业金融片,影片整体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以及节奏都很适合这部商业金融片,
趁人少补个影评。
昨天看完《蜂鸟计划》,写的是两位股市高频交易员为了让交易速度缩短1微秒,不惜任何阻挠修一条从美国西海岸到纽约的光缆专线的疯狂故事。
这片给了我非常难得的观影体验,即它开始揭露所谓资本、所谓资本主义必然崩塌的深度逻辑。
这是之前那些关于金融危机故事片、纪录片像《大空头》《华尔街》未曾达到的深度。
大概8年前,我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高频交易和外汇杠杆交易。
高频交易,就是利用编程让系统自动快速交易。
高频交易的关键,是找到稳定的交易逻辑,寻找到适合的下单平仓时间节点和条件。
高频交易可以规避人性的脆弱,不会贪婪或恐惧。
再大的金额,在系统里不过是一段代码。
因此,利用高频交易,可以稳定、理性地快速盈利。
相比人工交易,高频交易至少能快几十到几百倍不止。
那段时间我写过一个很简单的交易系统。
实际操作一年,系统盈利率能稳定在60%以上,盈利倍数约3倍,即每一单亏损的平均期望是5美元,盈利的平均期望是15美元。
程序自动运行交易,频率也不高,一周3到8次,不加杠杆平均每周赚3050美元。
这看起来很平平无奇对不对?
那加上杠杆呢?
加上1比500的杠杆会如何呢?
我不敢在500倍杠杆环境下让系统自动运行,因为人性的脆弱,很难承受一秒内上万美元的波动。
我是韭菜,当然无法承受大额交易。
可专业交易员就可以吗?
唯一定理:任何事物都会时刻变化,直至最后消亡。
对于高频交易员来说,最大的噩梦是系统会崩塌。
随着时间的延长,盈利率90%以上会慢慢降到40%,盈利倍数会从10倍降低到1以下。
只要把交易周期拉长,不用上百年,最多二十年,任何交易系统的最终结果都是亏损得精光。
交易员能做什么呢?
只能不断调试完善,优化交易逻辑,更仔细地筛选交易条件。
可这时,就要面临第二个问题。
越精细的系统,有效时间越短。
系统运行条件越简单粗略,存活时间才会越长,例如海龟交易系统。
为什么越精细的反而活的越短呢?
背后逻辑很简单。
假如市场上都用的系统A,所有人赚的钱都差不多。
当更精细的系统B出现后,短时间内B赚的钱会超过A。
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系统B赚钱,随着使用人增加,B的利润逐步下降,最终变得和A一样甚至不如A。
这时,B就死了。
越精细的东西,消亡得越快。
精细的B消亡了,交易员会做出更精细的C;更精细的C消亡了,会出现更更精细的D,后面还会有EFGHI……但每个系统存在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最终达到临界天花板。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一定要越来越精细高效呢?
我就不能越来越粗糙简单么?
不能,因为资本或者资本社会不允许这种逻辑存在。
资本的核心,在于资本本身要持续稳定最好能加速度地增殖。
3%的存款不够,要国债;5%的国债不够看,得8%的公司债券;债券不够看,得15%的基金;基金不够,得30%的股票;股票不够,得100%的风投上市利润。
无法实现越来越高还稳定的收益怎么办,上杠杆。
1:5不够,上到1:10,1:100,1:1000……但是,杠杆的倍数越大,风险越高。
一旦到了上万的杠杆,别说风暴,一只蝴蝶扇起的风就能吹垮整个交易市场。
至此,明白资本为何一定会消亡的背后逻辑了吗?
资本的唯一本质是必须实现持续加速度的自我增殖。
但是,任何事物都会随时变化,直至消亡。
资本以为在不断升级,从蒸汽时代升级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后续可能会到量子时代、虚拟时代。
资本主义从一维升级到二维、三维,离地板越来越远。
可把天地颠倒过来看,天花板成为地板。
每次升级都离天花板越来越近,越来越快。
升级实际是降级内卷,升维成了降维。
《蜂鸟计划》中从17微秒缩短到16微秒的光缆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5亿美元,但不到二十年,整个交易市场必然崩塌。
钱不可能让一家公司赚了。
能缩短到11微秒的信号塔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20亿美元,但公司能活多久呢?
只会比20年更短。
主人公明白了,随着资本增殖驱动,只会出现越来越快的交易方式,今后交易时间甚至可能是负数,自己耗费心血投入的光缆计划迟早会失败。
电影的最后结局,主人公得了癌症,认识到光缆计划失败的事实,选择把光缆毁掉,回到最简单的生活。
看起来《蜂鸟计划》写的是99%的人都接触不到的高频交易,背后却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有人抱怨主人公的失败结局不好,不是商业片应该的逻辑云云。
但是,消亡才是资本的唯一结局。
现实面前,电影苍白无力。
如果一个商业片导演突然有了艺术片的情怀和野心,开头搞了一个隐喻“走向荒凉”的蒙太奇,用了相当类型化的手法讲了一个看似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有关一个野心宏大的计划,最后以悲伤落寞的结局收尾,你肯定会觉得这片子烂尾了,并且会怀疑导演是不是习惯把调味品当正餐,因为“这跟说好的不一样”。
既然你的外包装是想让观众以图一乐呵的心态走进电影院,而且你也确实以这样的手法讲了故事,那么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主角一行实施疯狂计划经历千难万险最后大获全胜以高速度打败了华尔街并且名利双收类似于“奥逊的十一大盗”或者“速度与激情”的故事而非一个无名小伙在实施疯狂计划的时候中途查出自己罹患癌症追求高速度失败而感慨生命短暂最后是个病魔缠身的无名小伙甚至还把背后资助他的巨头拉下水类似……《蜂鸟计划》的故事,找不到类似如此无耻的参考系,这完完全全就是就是导演兼编剧的不知所谓和自以为是,他本可以通过写满一张纸来证明自己是个作者却拍了一部电影只能假装自己是个“作者”,而且我始终笃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只有他们在干自己专业的事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专长,但导演这回的“胡涂乱抹”说真的,不咋地。
我不是在分门别类,觉得商业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艺术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
我们尊重小丑的忧伤,但绝不是在马戏团看表演的时候。
6分。
p.s:不过不得不说,“卷西”真的是个奇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未卜(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92639/其实《蜂鸟计划》除了商业上的元素之外,还存在一种关于生活,快与慢的哲思。
文森特和安东,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华尔街甚至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着生活中速度的提升。
生活的水准不断提升,人们恨不得把万事万物都按照摩尔定律的标准去要求更新,五年前汽车的0-100加速10秒的水平大家都说够用,现在电动汽车动辄把0-100的加速提升至4秒钟内,甚至是2.1秒钟。
但是这些数据的提升,真的解决了大部分人们生活的烦恼吗?
克里斯蒂娜知道不能和乔伊在一起,带着乔伊的照片和他们短暂的爱情,然后去了非洲。
乔伊把替黑帮做事赚的钱给了女儿和前妻 ,并为曾经和他一起落难的那个伊莎贝报完仇后,又回到了街头流浪,结果被一直追踪他的军事法庭和原服役组织抓到。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整部电影总体来说是好看的,最后的结局也留给了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
男主也终于在费劲心力后才明白,有时候放下金钱和名利,回归简单的生活也是很美好的。
不必要去在意那几毫秒的事情,不用再被工程中遇到问题折磨,也不用因竞争对手争分夺秒超过自己而感到焦虑。
和兄弟坐在绿油油的农场看细雨落下,和家人一起在壁炉前玩耍,彼此露出幸福的笑,这样的生活是简单的,亦是美好的。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想要表达的思想get到了,中规中矩的一部,完整度可以。
谈谈我受用的几个点:1.卷西的癌症直接震的我担心平时的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是否也在消耗自己的健康,甚至后悔起观影前刚吃的那碗鸭血粉丝,会不会是造成我将来自己胃癌的元凶之一,可见人类被恐惧瞬间洗脑时偏执的非常规的猜忌和怀疑被放大。
2.卷西拿着电锯那段戏,下一个镜头他的脸突然像一张被揉皱旧了的纸,让人直呼这个演技牛掰了。
那段戏也很好地传达了他为达目的的誓死决心,可惜当时我脑海中就蹦出了佛学里说的四个字:过分执着。
我们都有过那种时刻,最终人类在命运面前,还是佛性一点比较好吧。
但是人类这种执着何尝不是一种光辉呢,看别人执着时依然强烈的感受到人类的无穷能量,想起自我执着时的自我感动是一样的,有时候不知道是担心身体健康还是累了,放下执着总伴随着无力与无奈和妥协。
3.在车抛锚的小河边,技术宅对卷西说,我坐这一切不是为了别墅,而是为了离群索居,远离人群,只专心安静地研究我的代码,和妻子女儿在一起,还有你,我们一起在河里游泳。
这段轻轻的诉说,让我的心突然温柔下来,拥有孩子愿望的成人难道就是异类而要被迫躲起来吗?
外面的世界多少看起来有点残酷,而要远离这些竟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是成人的秘密,孩子不能懂的,一个成人要后天习得多少自己本不愿学习的社会技能才能生存。
还有,我的愿望里有你,而我却不知道你马上就要离世,景色那么美,笑容越简单越单纯,越在打动人的同时感叹天地不仁,世事无常,人类渺小地这么简单的愿望都被上帝默默地驳回。
4.至于最后技术宅说要占领华尔街后毁掉华尔街,卷西也像被洗涤心灵后虔诚的信徒找到当初和他观念冲突的“自由人”,这里是影片的点题。
虽然我很认同,但同时也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变的,存在即合理,我们必须悲痛地承认,只要世界存在,就总会有女上司那样嗜钱的主,而皈依的人都是经过一番洗礼的人,这两类人总是同时存在,而存在即合理,并将长久地合理存在下去。
。
但人家11毫秒来得毫无道理。
人生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这个故事的背景,其实不做交易的人领会不到。
对于做市商来说,有毫秒的优势,简直就是捡钱。
A股没有做市商制度,下单差几秒其实无所谓。
做量化的,都会在张江机房附近租房子,拼的是物理距离。
以前不理解,为啥要花60万一点,搞个机构通道。
下单就是快。
事与愿违,很写实也很残酷。
影片整体无论是剪辑还是配乐以及节奏都很适合这部商业金融片,但片中更多表现的还是人性的挣扎,我想最后的农场那段才是影片想表达的核心吧,或许农场主人的想法才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的。
(为啥要140字才能发影评呢,真的憋不出来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为了股市挣钱,何止是分秒必争,简直是毫秒必争、纳秒必争。看着那么多聪明的大脑,那么先进的高科技,就是为了多赚那么点钱,挺觉得不是滋味的。我觉得加拿大电影跟好莱坞电影真没啥不一样的,这讲的不就是个美国故事吗?实在看不出有啥差别的。创业者往往需要疯狂,就像那些梭哈的赌徒一样,只是大家真的只看到那些成功的赌徒,却没有看到那些死得很惨的失败者。
4.5 够疯够野的切入点,离华尔街越远,欲望更甚。但卷毛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上的前史设定少的可怜,光靠胃癌玛丽苏在支撑人物动机。
比较闷,看不进去。
190905★★ 1.还以为最终会成功,结果失败,这种设定实在不适合作为电影主角啊。2.对人生的反省,快与慢的争执,也是没看明白。程序猿的刻意神经质并不讨喜,让人觉得并不应当这副模样,浮夸。3.华尔街女老板的表现,更浮夸,像个戏子。
2023.4.23 12:32
如果不是Jesse和Alex的表演,我应该看到一半就被这拧巴的叙事劝退了。
又要播这个?电影院没电影可放了么
真尼玛是浪费时间的电影,一点意思都没有
每一位创业者或者项目负责人或许都能感同身受。有想法有能力、执行力超强懂变通,可有时候往往就差那么点运气,而那点运气往往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的失败,往往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才能与自己和解。
蛮乏味的,不过艾森伯格好爱这种慢节奏类型片,也许这就是我get不到的文艺吧…
7.5/10对时间做微分,对地理做积分,在辽阔的大洲追求刹那的极限。深耕沃野万里,收获零点三毫秒,一则当代纪实风格的商业寓言。故事的展开略显平淡,以至于几可乱真,颇似真实人物传记。
“16毫秒蜂鸟挥动翅膀所花的时间”,在视时间为金钱的证券界更是如此,当文森特第一次提出挖光纤管道以此获取第一手证券交易资料的设想时,可能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磨难包括身体上的病痛,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励志创业片。后来竞争对手在速度上的超越使得文森特和安东失败告终,作为旁观者的我未免有些遗憾,但结尾处他们还是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尽管这个突破已经无法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生活就是这么一次次克服困难又被困难打败的过程,打败但不打倒!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以致于一种单纯的执念瞬间化为愚蠢。
很美的电影 Alex这个发型和牙型不适合你!魂淡
不错
“你知道有时候他们说: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遇到的人,以及我们学到的教训~”
海报告诉我们光纤再快有啥用,不开迅雷会员还是龟速。
即使碰不到另一个如大卫·芬奇一样的伯乐,杰西·艾森伯格尝试演演美剧应该也会比这两年接的片更有看头。
创业最憋屈的恐怕也就是这种了吧……19/06/18
本来看名字以为跟《蜂鸟特攻》,《废柴特工》一样是一部动作片,原来根本不搭边,讲述了一个商业故事,还是反类型的,这就很有意思了,男主杰西·艾森伯格的表演很好,可怎么看都感觉他演的自己,几部电影都是同一个人,《社交网络》里那个话唠的扎克伯格,到这里还是一样,无关演技,只是觉得戏路窄,没什么突破,另一位就不一样了,一会是人猿泰山,一会变秃顶程序员,跑起来的时候憨憨的样子,只能说毫无破绽不得不佩服,故事很新颖,为了哪怕是0.1毫秒的提速,不计代价的投资,这个世界太疯狂了!